名师解读小学语文课文《螳螂捕蝉》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螳螂捕蝉》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教学目的: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2、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
以新课程标准剖析《螳螂捕蝉》(精选15篇)
以新课程标准剖析《螳螂捕蝉》(精选15篇)以新课程标准剖析《螳螂捕蝉》篇1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0以新课程标准剖析《螳螂捕蝉》我偶然看到薛老师的教学录像《螳螂捕蝉》。
这是前几年的教学录像,对我仍有新的启示,现在我们都在学习《新课程标准》。
我想就新课标的有关教学理念来剖析前几年的课堂教学《螳螂捕蝉》,做到推陈出新,引领自己快速成长,并请薛老师批评指正。
这堂课展示了薛老师朴实、扎实、真实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少年的故事螳螂捕蝉时,先从听写词语入手,再让学生借助词语复述故事,接着让学生表演故事,让台下的同学当导演,指导台上的同学,这样学生必然对文章的细节进行仔细探究。
他的表演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真正为语言文字,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服务的。
不像现在的有些课堂上十分活跃,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活动课,说什么是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那么语文课中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在这里薛老师的课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这节课值得探讨的地方是怎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薛老师以读和表演为主贯穿全文,以学生的质疑问难为辅学习课文。
而我认为,应以学生的质疑释疑为主线,期间穿插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
可能这样的教学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主动地学习。
因为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就很想弄明白这样两个问题:1、那位少年为什么讲了这个故事后,吴王就放弃攻打楚国?2、那位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肯定能多元感悟出他是位有远见的,爱国的好少年,是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并且是具有政治谋略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学生联系吴王的固执,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机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侧击的策略来个敲山震虎,从而让吴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险性,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这样学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课标的提倡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样学生的感悟也是鲜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1、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得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要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训练。
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4、能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寓言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二、说学情由于农村六年级的学生都认识螳螂、蝉、黄雀,也有些甚至玩过它们,对之觉得有趣,只要上课时出示有关图片、课件,他们会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1、重组课文,落实重点。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
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2、训练语言,注重创造。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探讨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分配任务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例如,让一部分学生负责朗读课文,一部分学生负责总结课文内容,一部分学生负责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等。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一、案例背景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螳螂巧妙地捕捉蝉的故事,寓意着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导入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螳螂和蝉的特点、生态习性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螳螂捕蝉》,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
2.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会注重对螳螂捕蝉的巧妙之处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螳螂如何运用智慧和技巧成功捕获蝉。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如描写螳螂和蝉的动作、神态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和挫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
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决心已定,有谁敢劝阻我,我就杀了他。
吴王身边有个年轻随从,头脑灵活,机智过人。
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劝阻吴王攻打齐国。
但他知道,如果直说,吴王不但不会听从他的劝告,反而还会杀了他,他得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后来,他拿着弹弓,大清早在花园里转来转去,他一连在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
有人见了感到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吴王把这个年轻的随从召来,问道:你每天早晨到花园里转来转去,这是为什么呢
年轻随从答复说:大王的御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
它光临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准备吃它呢!螳螂要吃蝉,可它哪里知道,在它身后有只黄雀,正伸长脖子准备吃掉它。
黄雀要吃螳螂,可黄雀又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准备打它呢。
吴王听了年轻随从的话,恍然大悟,改变了攻打齐国的方案。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比喻一心想算计别人、占别人的廉价,不想还有人正在算计他自己。
内容总结
〔1〕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决心已定,有谁敢劝阻我,我就杀了他
〔2〕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劝阻吴王攻打齐国
〔3〕有人见了感到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4〕年轻随从答复说:大王的御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5〕它光临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准备吃它呢
〔6〕黄雀要吃螳螂,可黄雀又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准备打它呢。
《螳螂捕蝉教案》篇目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已经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在这其中,以《螳螂捕蝉》为主题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螳螂捕蝉优秀教案》进行篇目分析,探讨该教案为何如此受到欢迎。
一、教案背景《螳螂捕蝉》教材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它主要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向学生们传递了追求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由于这个故事情节简单、结构完整,而且寓意深远,它往往被用来做为第一篇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案分析该教案主要针对的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掌握了《螳螂捕蝉》的基本内容后,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和寓意。
具体而言,该教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教学目标该部分主要明确了教师教学的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而且这个目标也是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考虑到时间、教学资源等因素,确立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螳螂捕蝉》这个教材的重点在于传达其中蕴含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感受螳螂追求的精神,探讨螳螂、蝉的思想品质等方式来加强这个重点的教学。
3.教学难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情节简单,易于理解,学生大概率能够基本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深层寓意难以被学生准确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构建学习环节,让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以便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寓意。
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4.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划。
在《螳螂捕蝉》优秀教案的设计中,设计者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故事演讲、匹配练习等,些教学策略可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历史的回顾,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并且通过这样的设计,更加深入地将教学内容浸润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
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螳螂捕蝉》说讲评
说板书设计:
综合精炼地概括寓言及寓意。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黄雀少年在后
(眼前利益)(乘虚而入)
吴王攻楚—秦国诸侯国在后
说教具或教学媒体使用:
根据课堂教学的纵深行进逐步出示课件,以图片,地图,音乐故事丰富了课堂教学。
说教学方法:
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教案,将教学中心放在看图、启发想象、引导说话以及随堂练写,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自己感悟道理、领会方法,从而获得为人做事的技巧;围绕中心,三次揭理加强对文本寓意的内化。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1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
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
(四)、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三、检测导结
自由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喜鹊搬家》
说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四)、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三、检测导结
自由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喜鹊搬家》。
《螳螂捕蝉》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螳螂捕蝉》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作者:彭晓玲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7年第07期从接触课文到最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对课文不断思索、反复推敲的一个过程。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战争”单元中的《螳螂捕蝉》一课进行反复思索和推敲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本语言特色《螳螂捕蝉》一课,虽然几个版本都有,但是北师大版却有点与众不同,是采用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的形式进行编排。
编者的目的,更多不是在于内容,而是在于让学生接触文言文这种形式。
毕竟要了解我国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诚然,对于学生来说,本课只是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从内容来看,与其他版本相比,这篇课文字数不多,内容比较简洁,译文也是如此,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叙述故事,展示情节。
吴王要攻打楚国,并且下达了死命令,不准劝阻,而少年却采用巧妙的方式,转换形式借助寓言故事进行了劝阻,并取得了成功。
从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即“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以便吸引吴王的注意,接着吴王追问,少年作答,通过事情进行劝阻,一环接着一环,环环相扣,妙趣横生。
从主题来看,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则重在让学生学习少年的言语表达智慧,学习其说理技巧。
同样是劝,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少年创设情境,通过故事吸引听者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再晓以利害。
这就是一种语言智慧。
文中少年表面看是讲道理,但最后“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是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悟、品析。
二、把握文本训练关键学以致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便有效提升其语感,为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训练:文言文朗读。
读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对于文言文,要强化学生语感,前提是读,让学生读,摇头晃脑地读,在读中走进“子乎者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寓意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引言概述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它以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为背景,通过螳螂的智慧和机智,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
这个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一种警示和启示。
二、螳螂捕蝉的故事1.1 螳螂的观察力与等待时机螳螂捕蝉的故事中,螳螂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会仔细观察蝉子的行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现。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
1.2 螳螂的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当蝉子飞来时,螳螂会迅速反应并准确判断蝉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才会出击。
这表明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抓住机遇。
1.3 螳螂的勇敢与果断行动螳螂在判断准确后,会果断地出击,抓住蝉子。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成功。
三、螳螂捕蝉的启示2.1 善于观察和等待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等待,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2.2 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螳螂捕蝉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准确判断了机会的出现,我们才能抓住机会。
2.3 勇敢果断地行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敢果断地行动,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通过观察和等待,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以及勇敢果断地行动,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螳螂捕蝉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螳螂捕蝉》课文片断1分析及解析
《螳螂捕蝉》课文片断1分析及解析
青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明白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明白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认真!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青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颈项刚要啄食螳螂,却不明白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听了青年这番话,吴王豁然爽朗,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因此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螳螂捕蝉》,后来那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到后患。
2、依照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露水,身后的祸害是螳螂;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身后的祸害是黄雀;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身后的祸害是青年拿着弹弓。
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3、听了青年这番话,吴王豁然爽朗,他悟出了什么?2分
我为了眼前的利益去攻打楚国,事实上也隐藏着祸害啊,其他国家就会乘机攻打我们。
4、你想夸夸那个青年吗?试试看。
你真是一个多么机智的人!用这么巧妙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吴王认识到攻打楚国的坏处。
你关心吴王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你真了不得!。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一一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薛法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老师。
他在上《螳螂捕蝉》其次课时, 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才智,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当依据同学状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同学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同学“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奇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依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 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非常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闲适自由拘束;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刚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同学质疑后争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同学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支配新奇独特,虽然转变了课文的“序”,但以进展语言理解和运用力量为主线,科学合理地支配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殊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进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江苏省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魏星师:你们喜欢听谁的歌?…… 生:刀郎。
师:你是实力派的!我也喜欢刀郎的歌。
(板书:刀郎)师:说起刀郎,我总忍不住要发笑。
因为刀郎这个名字和一种昆虫关系很近。
生:什么昆虫?师:刀螂呗!(给“郎”加“虫”旁。
)师:有谁知道“刀螂”?……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生:(读完课文)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阅读教学应从“悦读”始。
有“刀郎”而“刀螂”而“螳螂”,激活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在导入新课后,陈老师又从文体和文题入手来完成整体感知,真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这样设计,学生就有一个清晰的读书思路,便于在大块时间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
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
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互说)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
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
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
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生:(无语)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生:主要写少年。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北京版
螳螂捕蝉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就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师备课教案:如何运用课外知识讲好螳螂捕蝉的故事
教师备课教案:如何运用课外知识讲好螳螂捕蝉的故事如何运用课外知识讲好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传递知识和思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其中,螳螂捕蝉固然是一则名闻遐迩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课外知识讲好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螳螂抓蝉,黄雀抓螳螂的故事。
螳螂是一种极为勇敢的昆虫,它用自己的前爪在树枝上站立,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一天,一只螳螂看见一只蝉在树枝上唱歌,便准备进攻。
但是蝉歌声甜美动听,螳螂不舍得吃掉,于是它决定押注,等待更大的收获。
然而,不久,黄雀出现了,抓住了螳螂。
而树上的蝉却仍然在唱着歌,微笑着对黄雀说:“螳螂捕蝉,我早已知道,可是你又何曾听说过,黄雀捕螳螂呢?”黄雀一听,便立即将螳螂释放了。
这则寓言故事表达了人生的道理:“欲擒故纵”。
有时,我们需要忍耐,等待更好的机会,将风险最小化,从而达到更大的收益。
二、如何运用课外知识讲好螳螂捕蝉的故事虽然螳螂捕蝉这则故事耳熟能详,但如果能够更为生动有趣地讲述,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1、补充故事背后的生物知识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常见于乡村、草丛和密林中,食物主要是小昆虫和蚊虫。
在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可以适当补充这些螳螂的生物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扩展故事的教育意义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命的哲理和教育意义。
比如,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等待,等待时间和机会的到来,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寻找更多的机会,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让他们意识到顽强拼搏和不放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思维在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解读小学语文课文《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
其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
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独具匠心的结构,激发“悦读”兴趣
《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结构的安排非常独特,历史故事套着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引出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烘托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回到历史故事,故事加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赋予智慧。
这样的结构编排,丝丝入扣引领着读者饶有趣味地阅读着、探寻着、发现着,随着层层深入快乐阅读,加上结局的圆满,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给空
洞的说理赋予生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
这样的结构给学生的习作模仿提供了不可或缺范例,非常值得借鉴。
二“巧”字当先,无可抗拒的情节
《螳螂捕蝉》巧在巧妙的情节设计上,“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合情合理,能够引起有晨练习惯的吴王的关注,这一点也只有侍候吴王的少年熟知。
因此,在一个晴朗、愉快的早晨,主仆二人能巧遇,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进行巧劝。
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巧字,它是深思熟虑、苦思冥想后的结晶,但又如此不落痕迹令人叹服!这又是习作的成功之处。
三从“固执”、“恍然大悟”感悟吴王多重性格,凸显鲜明、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
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跋扈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
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既不是高大全,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既是人就有了人的共性和个性,人物的形象就这样凸显出来。
众所谓,知错就改的大王就是好大王,这样的人物一下子就走进了读者的心里,学生通过挖掘这样的语言文字得到的信息是一个人难免不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但要及时改正,否则后患无穷,同时遇事要三思
而后行否则后悔莫及。
教学时通过抓住这两个词,抽丝剥茧,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学生,比空洞的说理印象更为深刻。
这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四多种手法运用,彰显人物个性
1.聊天式的对话。
课文中吴王和少年的对话是聊天式的,这一表现形式在小语教材中特别在寓言故事中,如此轻松,饶有趣味是不多见的。
读着这样的话语,学生的积极性是高涨的,在愉快的甚至是休闲的状态中领悟到了深刻的哲理,吴王被打动了,学生被打动了,所有的人被打动了,令人折服。
2.对比的运用。
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
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手法见智慧。
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同样是劝可谓是目的相同,效果迥异。
众大臣直言相谏,最终吴王龙颜大怒,少年则寻求机遇,因势利导,晓以利害,最终吴王恍然大悟,对比之中高低不辩自明。
3.细节的刻画。
文中通过两处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①少年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时,作者抓住了蝉、螳螂、黄雀、少年的神情、动作进行刻画,生动逼真,出神入化,如临其境。
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无不入情入境去读,无不勾起学生表演的欲望。
因为这样的场景太
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贴近生活的语言才具有生命力。
这样的细节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习作的范例,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不必较真,流传这么多年,其魅力是深远的。
②少年为了寻求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也毫不介意”其智慧、其胆识、其耐心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教学时可在这一地方多花费些心思,如花园的景色如何(说话练习或进行小练笔)?少年会怎样想(心里描写)?
4.生动的语言描写,巧妙的说理安排。
少年的语言描写绘声绘色非常有特色,极为生动富有感染力。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
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
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
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如“唇亡齿寒”、“一鸣惊人”等,说理而不空洞,睿智而不显锋芒,极富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不争而善胜,不辩而自明。
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现实意义
1.故事隐含的哲理耐人寻味。
《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原文仅仅有182个字,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它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
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早已把瞻前顾后、前思后虑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后悔莫及,毁于一旦。
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
一些铁的事实已经让我们苦不堪言,甚至丢掉了身家性命。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2.“诗文精粹”陶冶师生情操。
结合本单元的选文特点(“诗文精萃”)进行课后阅读,有人说过: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
课终可借本课的文章特点因势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寓言的读物,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原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之精神,吸收其精髓。
如《说苑》中的其它故事,又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等。
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