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小学语文课文《螳螂捕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解读小学语文课文《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其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独具匠心的结构,激发“悦读”兴趣
《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结构的安排非常独特,历史故事套着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引出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烘托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回到历史故事,故事加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赋予智慧。这样的结构编排,丝丝入扣引领着读者饶有趣味地阅读着、探寻着、发现着,随着层层深入快乐阅读,加上结局的圆满,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给空
洞的说理赋予生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这样的结构给学生的习作模仿提供了不可或缺范例,非常值得借鉴。
二“巧”字当先,无可抗拒的情节
《螳螂捕蝉》巧在巧妙的情节设计上,“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合情合理,能够引起有晨练习惯的吴王的关注,这一点也只有侍候吴王的少年熟知。因此,在一个晴朗、愉快的早晨,主仆二人能巧遇,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进行巧劝。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巧字,它是深思熟虑、苦思冥想后的结晶,但又如此不落痕迹令人叹服!这又是习作的成功之处。
三从“固执”、“恍然大悟”感悟吴王多重性格,凸显鲜明、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跋扈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既不是高大全,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既是人就有了人的共性和个性,人物的形象就这样凸显出来。众所谓,知错就改的大王就是好大王,这样的人物一下子就走进了读者的心里,学生通过挖掘这样的语言文字得到的信息是一个人难免不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但要及时改正,否则后患无穷,同时遇事要三思
而后行否则后悔莫及。教学时通过抓住这两个词,抽丝剥茧,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学生,比空洞的说理印象更为深刻。这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四多种手法运用,彰显人物个性
1.聊天式的对话。
课文中吴王和少年的对话是聊天式的,这一表现形式在小语教材中特别在寓言故事中,如此轻松,饶有趣味是不多见的。读着这样的话语,学生的积极性是高涨的,在愉快的甚至是休闲的状态中领悟到了深刻的哲理,吴王被打动了,学生被打动了,所有的人被打动了,令人折服。
2.对比的运用。
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手法见智慧。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同样是劝可谓是目的相同,效果迥异。众大臣直言相谏,最终吴王龙颜大怒,少年则寻求机遇,因势利导,晓以利害,最终吴王恍然大悟,对比之中高低不辩自明。
3.细节的刻画。
文中通过两处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①少年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时,作者抓住了蝉、螳螂、黄雀、少年的神情、动作进行刻画,生动逼真,出神入化,如临其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无不入情入境去读,无不勾起学生表演的欲望。因为这样的场景太
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贴近生活的语言才具有生命力。这样的细节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习作的范例,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不必较真,流传这么多年,其魅力是深远的。②少年为了寻求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也毫不介意”其智慧、其胆识、其耐心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教学时可在这一地方多花费些心思,如花园的景色如何(说话练习或进行小练笔)?少年会怎样想(心里描写)?
4.生动的语言描写,巧妙的说理安排。
少年的语言描写绘声绘色非常有特色,极为生动富有感染力。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如“唇亡齿寒”、“一鸣惊人”等,说理而不空洞,睿智而不显锋芒,极富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不争而善胜,不辩而自明。
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现实意义
1.故事隐含的哲理耐人寻味。
《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原文仅仅有182个字,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它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早已把瞻前顾后、前思后虑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后悔莫及,毁于一旦。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一些铁的事实已经让我们苦不堪言,甚至丢掉了身家性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2.“诗文精粹”陶冶师生情操。
结合本单元的选文特点(“诗文精萃”)进行课后阅读,有人说过: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课终可借本课的文章特点因势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寓言的读物,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原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之精神,吸收其精髓。如《说苑》中的其它故事,又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等。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