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户籍造假究竟为何

合集下载

对你关注了解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写一篇评论

对你关注了解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写一篇评论

对你关注了解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写一篇评论“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近年来,一些典型的“高考移民”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对于“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做出了不同解释。

但分析后发现,绝大部分文献把“高考移民”现象产生原因直接归结为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具体来讲是各省域存在的高考分数和录取率的差异。

然而笔者看来,固然高考录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考移民”现象,但仅仅着眼于高考录取制度改革不免过于狭隘。

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审视“高考移民”现象,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一、冲突——“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根源“高考移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特殊现象,它本来是指教育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的部分考生利用各地高考分数及录取率的差别,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进行转学、户口迁移等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以此来增加高考录取或者到名牌大学就读机会的现象。

但随着高考政策的更加严格,很多不和谐的“移民现象”也浮出水面,“高考移民”的界定扩展开来,比如民族造假,就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篡改民族身份来改变考生户籍信息,获得高考加分或降低分数线的目的。

笔者认为,从“高考移民”运转过程与最终目的而言,“民族造假”同属于新形式的“高考移民”现象。

因此,现在“高考移民”现象不应再单纯指户口迁移(地域转移),而篡改户籍信息(信息造假)也应包括之内。

不可否认,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目前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破坏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但对“高考移民”现象不应该也不可以简单地做出是非判断,而应理性对待。

社会学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上不同的利益群体,会为争夺稀缺的社会资源而相互竞争、冲突。

”从表面上看,“高考移民”现象只反映了“分数线不公平”这个表面的事实。

实际上,它所反映的是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换句话说是不同的群体出于各自的利益立场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正如上文所述,“高考移民”现象就是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改变考生户籍和学籍以获得利益,此利益就是选择更优的入学机会,尽管有些是违反了国家招生政策,却反映的是以非正常手段表现的正当诉求。

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董楠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现象,到90年代渐成气候,近年来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08年高考前夕,西安市88名考生因涉嫌"高考移民",被取消了高考资格。

在海南,云南等地铁腕治理“高考移民”的大背景下,“西安高考移民诉讼案”迅速成了社会焦点。

从而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于高考现象这一问题的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几条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移民;原因;对策及建议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37-01在我国高考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但是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客观差异,一些考生为了避开本省相对过高的录取分数线,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采取了移民到分数线相对较低的省份报考,从而形成了“高考移民”的现象。

这种现象破坏了正常的教育考试秩序,并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几条对策和建议。

一、“高考移民”现象的概念界定“高考移民”是指那些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转学、迁移等各种途径和方法将本人户口转移(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以求达到在高考中凭借原有的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转入地较低的录取分数线来考取理想大学而出现“曲线”上大学的现象。

二、“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由于高考移民的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各界也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制度原因,二是社会原因。

(一)制度原因1、现有的高考录取政策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一些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灵活的高招政策,以便照顾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这也是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五旬农民策划砀山高考舞弊案调查揭开惊人内幕

五旬农民策划砀山高考舞弊案调查揭开惊人内幕

五旬农民策划砀山高考舞弊案调查揭开惊人内幕五旬老农策划高考舞弊案司法机关调查揭开去年砀山未遂案件惊人内幕砀山高考舞弊案发生后,司法部门立即介入调查,推动该案尽快进入司法程序,以平息舞弊(未遂)事件在社会上引起的恶劣影响。

随着司法机关调查的深入,一桩由农民策划,教育、公安和医生参与的舞弊内幕,被揭露出来。

一、利益驱使让农民“策划”高考舞弊○关键人物:王文贤王文贤是这场高考舞弊案的绝对主角。

现年52岁的王文贤,是砀山县关帝庙镇清河村的一名农民,虽然身份是农民,但“能量”巨大。

当地教育、公安、医院等关键部门中的关键人物,被其“银弹”开道,致使2007年高考前,砀山成为全国焦点。

找枪手活动经费达30万2007年高考报名前,王文贤向安徽大学在校生孙某提供约30万元的活动经费,让孙某先付“枪手”每人1000元的“定金”,并告知若考取本科院校,还将得到5000~10000元的报酬。

30万的活动经费,对王文贤并非难事。

早先,他联系了一批欲找人替考的学生及多名河南籍欲在砀山县参加高考的学生(高考移民),先收取被替考生及“高考移民”每人数千元至万元不等的“定金”,计划根据录取高校的档次再收取相应的费用。

2007年高考学生体检期间,王文贤为使“枪手”及“高考移民”顺利通过体检,送给砀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朱杰6000元。

朱杰在“考生”未参加体检的情况下,违规办理了30人的体检表。

2006年12月间,王文贤将43人的高考报名资料交给崔剑、张辉,3人找程庄中学校长张洪学,让张以程庄中学学生的名义报名。

为此,崔剑、张辉先后向张洪学送现金3000元。

张洪学明知程庄中学当年度不组织学生参加高考,仍安排相关人员在崔剑、张辉携带的35份学生名单上加盖学校公章,同意报考。

农民带着教师行贿教育局一日晚,王文贤、崔剑、张辉预谋向砀山县教育局副局长魏某某(另处)、招生办主任徐云峰、副主任赵桂连行贿,让“程庄中学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当晚,王文贤驾车先后将崔剑、张辉送至徐云峰、赵桂连的住处,崔、张二人出面,分别送给徐云峰4000元、赵桂连1000元。

高考造假案频现拷问档案管理机制

高考造假案频现拷问档案管理机制

2009年,媒体上频现轰动性的高考造假案件,如“罗彩霞案”、“何川洋案”、“新疆最大的高考移民案”。

这些案件都涉及学生档案造假,应当引起档案管理部门及档案工作者的深思,以下是三例高考案件的概要:“罗彩霞案”是在2004年湖南省邵东县高考招生过程中发生、于2009年被媒体全面曝光的一起高考造假案。

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利用个人关系与金钱违规获取高考相关信息、伪造高考纸质档案和户口迁移证,策划、实施其女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是严重的违法违纪案件,相关的违法违纪人员已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此案件中档案是关键,学生档案的造假、高考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一致性核查责任缺失。

“重庆高考状元何川洋民族身份加分造假案”是2009年轰动众媒体的有代表性的高考造假案件。

高考民族加分造假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何川洋案之所以轰动,不只因其重庆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裸分考出659的高分,因民族身份造假被北大拒录),更因其身居要位的父母。

据媒体报道,其父系巫山县招办主任,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该案的相关人员也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理。

所谓的民族身份造假,其实就是篡改学生档案,也即学生档案造假。

“新疆最大的高考移民案”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高考造假案件。

该案于2009年5月18日在阿勒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主犯杨某某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141.5万元,构成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该案涉及200余名高考移民考生。

该案主犯阿勒泰地区巴里巴盖派出所原所长杨某某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非法为几十名河南籍学生办理了迁移证。

2007年、2008年办理了假户口的孩子们陆续到了高考的年龄。

为了顺利参加新疆高考,这伙人与阿勒泰市科教高中副校长吴某某联系,继续伪造假学籍。

高考移民需要更改一系列的个人信息,如户籍、学籍等,也就必定实施学生档案造假。

罗彩霞案、何川洋案、新疆高考移民案等高考造假案件皆非个案,这一系列的高考案件,无一例外都涉及学生档案造假,严重违犯《档案法》,特别是罗彩霞案还质疑了高考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一致性核查工作。

高考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高考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高考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摘要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直接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

然而,当前的高考户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平等发展机会。

因此,本文将提出一项改革方案,旨在完善高考户籍制度,促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

一、问题的现状目前,高考的户籍制度主要以考生的户籍所在地为依据,导致了以下问题:1. 城乡差距: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考生相对于农村考生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

2. 分数倾斜:许多省份对户籍所在地的考生给予加分政策,这导致了高考分数的失真,不公平地影响了考生之间的比较。

3. 人才流失:一些人才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在更有利的城市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改革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进行以下改革:1. 建立统一的高考考试标准取消根据户籍所在地划分的高考标准,实行统一的高考考试标准。

所有考生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考试评分。

2. 实施分类投档录取将高校录取分为不同类型,包括综合院校、师范院校、职业院校等。

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录取时,参考考生的综合成绩以及志愿优先级进行投档录取。

3. 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平等化,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农村地区的学生。

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公正的学习条件。

4. 鼓励人才流动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扶持优秀的留守儿童和农村学生到城市就读,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帮助,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城乡间的交流。

5. 加强考试监管加强对高考评卷和录取过程的监管,确保评卷的公正性和录取的透明化。

建立完善的考试纪律和管理机制,严惩舞弊行为,保证高考的公平性。

三、改革方案的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们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公平性和公正性取消户籍制度限制,实行统一的高考标准,能够使得所有考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 减少城乡差距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平等化分配,减少城乡差距,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陈春秀案件的法律问题(3篇)

陈春秀案件的法律问题(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陈春秀案件是一起备受社会关注的教育公平案件。

陈春秀,女,河南省某县农民,因高考志愿填报失误,被录取到一所非全日制大专院校。

在毕业后,陈春秀发现自己实际上被录取到的是全日制本科院校,但未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随后,陈春秀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公平、招生录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二、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1. 招生录取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招生录取规则的不透明陈春秀案件暴露出招生录取过程中存在不透明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导致考生权益受损。

(2)录取规则的合法性陈春秀案件涉及到录取规则的合法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可能存在以权谋私、违规操作等现象,导致录取结果不公。

2. 学历证书的法律问题(1)学历证书的发放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管理办法》,学历证书是证明受教育者完成规定学业、达到相应学历水平的法定凭证。

陈春秀案件暴露出学历证书发放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考生权益受损。

(2)学历证书的效力学历证书的效力问题也是陈春秀案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管理办法》,学历证书是受教育者享有就业、晋升、待遇等权益的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对学历证书的效力存在误解,导致陈春秀等考生在就业、晋升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3. 法律救济途径的法律问题(1)法律救济途径的畅通陈春秀案件反映出法律救济途径不畅的问题。

在案件发生后,陈春秀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但过程曲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反映出我国在法律救济途径方面还存在不足。

(2)法律救济效果的保障陈春秀案件还涉及到法律救济效果的问题。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高考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主要是指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也就是高考与户籍捆绑在一起,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考试及录取的一项制度规定。

[1]高考户籍制度的本意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各地教育以及文化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制度却成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

由于高考户籍制限制的存在,导致大量考生不能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省市参加高考,这也就催生了两类现象,即“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异地高考是指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以及录取的一种考试方式。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进而产生在就读所在地参加高考的诉求,这一诉求在一定层面上否定了高考户籍制度。

而高考移民恰恰相反,它并不否定目前的高考户籍制度,而是在参加高考之前将考生的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录取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

高考移民现象是一些考生及家长基于原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从而竞争激烈,为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籍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的情形。

这种情况的主流趋势是从经济发达而高教资源稀缺的地区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发达的地区迁往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异地高考现象还是高考移民现象,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而这两种现象之所以产生,高考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

高考户籍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早在科举时代,我国就存在科举户籍制。

因此,要想了解高考户籍制的由来以及去向,就有必有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科举户籍制。

高考加分造假手段起底

高考加分造假手段起底

高考加分造假手段起底作者:佚名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10年第01期消失的第一名何川洋原来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文科实验班。

这样的实验班还有一个别称:清北班。

何川洋和田中他们,都是冲击北大、清华的种子选手。

他们是重点中学竞争中的王牌,更是学校荣誉与利益的来源。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保证这些“品牌产品”顺利进入北大或清华。

而获取加分,只是手段中的一种。

在异常激烈的北大、清华名额竞争中,这早已不算秘密。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何川洋过得无比煎熬。

这名生于1991年的重庆高考文科第一名,成为重庆官方首次全而调查高考加分造假名单里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他的第一名身份很快被人曝光于网络,随即,他担任巫山县招生办主任和组织部副部长的父母也人尽皆知。

自2009年6月24日分数放榜起,这名重庆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手机就一直关机,这导致当地媒体对他的例行报道与排版首次出现严重失衡。

在高考理科第一名的详细报道及近照旁边,关于何川洋的情况只有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及他的一张证件照。

除了重庆有关部门联合调查的结果,和之前风传于这座山城的各种造假段子还尚待证实以外,有一个事实是,近几年,重庆考入北大、清华的加分考生比例越来越大。

2008年,北大在重庆招录的22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获得了加分,其中13名二级运动员,4名民族聚居区考生。

在何川洋的同班同学郎冉冉(化名)眼里,与半个月的隐藏踪迹相反,何川洋是个外向活泼的男生。

作为文科班上不多的男生之一,他平时喜欢和女生在一起疯,来劲时,还大方地给大家跳舞。

他特别喜欢古典诗词,写作文时总爱引经据典,像个“古典文艺小青年”。

学习起来,何川洋则像变了一个人,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写得极其认真,以至于许多同学都争相拿他的笔记复印。

他的数学好得“不像文科生”,英语则相对弱些,香港大学认为他的英语口语表达处于边缘而弃录,“不是借口”。

郎冉冉说,升上高三后,大家都清楚,班级前10名是冲刺北大的种子选手,他们平时也得到老师更细致的关照,何川洋属于这个队列里的人,只是在高考前没人认为他会成为第一名。

高考移民背后的利益链

高考移民背后的利益链

高考移民背后的利益链作者:黄会清姜雪城来源:《时代中国》2008年第08期利益链的发端据红寺堡开发区教育局苏宗荣局长介绍,今年2月,红寺堡开发区招生办对2008年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学籍、户籍、固定住所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宋某等26名考生户口从隆德县奠安等乡整体迁往红寺堡开发区南川乡杨柳村居住,但从考生及家长口音等特征判断,这批考生不是本地人,学籍属于河南和内蒙古两地。

于是,招生办及时将这些情况向招委会作了汇报,招委会立即派监察、公安、教育三部门组成调查组,赶赴隆德县深入乡镇、村、组进行调查。

派出所人员发现,原迁出地没有这批人,他们在红寺堡的户籍可能是虚假的。

同时,调查组又深入南川乡杨柳村,对上述考生进行固定住所核实,发现上述考生没有固定住所。

3月23日,红寺堡开发区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这些学生在规定时间回隆德县开具证明,若不能出具有效证明,公安机关视这些户籍为无效户籍,并依法注销,收回身份证。

规定时间到了,这些考生未能出具有效证明。

结果,他们被遣回原籍。

律师高宏都指出,有必要加大“高考移民”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利用职权办理户籍、学籍的违法行为,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使这些人不敢、不愿、不能以此牟利。

红寺堡“高考移民”事件发生后,红寺堡开发区检察院顺藤摸瓜,于5月19日将为外省考生办理户籍的村干部张某某批捕。

经审查,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张某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隆德县盖好印章的空白移民搬迁审查表,利用隆德县整村向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搬迁的机会,以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价格为不符合移民条件的人员及部分外省考生办理户籍,包括30余名外省考生、50余名外省移民。

利益链的拉长据调查,20多名内蒙古、河南籍考生并未注销原籍户口与学籍,等于拥有两个户籍、两个学籍。

被宁夏查出后,这些考生又返回原籍参加了高考。

那么从谁、从哪个部门可以非法获取“盖好印章的空白移民搬迁审查表”呢?高考移民利益链条显然又延长了一节。

“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高考移民”现象产生严重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产生原因有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各地高校资源不均及非法中介等大开方便之门,防范对策有增加社会监督力度和惩罚制度,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招生制度等。

标签:高考移民录取分数根據教育部规定: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省级招生委员会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读一定学习年限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

可是,许多考生为了上大学或上好大学,一些的考生家长利用户籍管制放松的机会,开始为考生办理“高考移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移民”之风越刮越烈,严重违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一、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1.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根据搜狐教育网(http:///gaokao.shtml)对2003年全国部分省份理工类重点线的统计:湖北省为502分、河南575分、山东524分、青海省335分、宁夏区426分、甘肃省458分,青海、宁夏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河南、山东,河南的录取分数是青海的172%,全国各省市的录取分数,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高考移民形成由东向西,从上大学难的省份向上大学相对容易的省份移民,从而达到上大学的目的。

2.民族照顾政策引起高考分数差异我国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相差很大,国家为了照顾民族地区的考生,在招生时对民族地区的考生,实行照顾分数录取。

《普通高校招生暂行条例》第37条,“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对散居于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少数民族班招生,从参加当年高考的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中,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

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

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一、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一:户籍限制户籍限制是高考报名政策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地区的高考报名政策对户籍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地区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当地户籍,而有些地区则不作要求。

因此,如果考生的户籍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要求,那么他们将无法在该地区参加高考。

二、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二:学籍限制学籍限制也是高考报名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地区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当地的学籍,而有些地区则不作要求。

如果考生的学籍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要求,那么他们将无法在该地区参加高考。

三、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三:就读学校限制就读学校限制主要指考生在参加高考的学校所在地区是否有学籍和户籍的限制。

如果考生在参加高考的学校所在地区没有学籍和户籍,那么他们将无法在该地区参加高考。

四、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四:考试科目和考试成绩限制考试科目和考试成绩限制也是高考报名政策中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高考报名政策对考试科目和考试成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如果考生的考试科目或考试成绩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要求,那么他们将无法在该地区参加高考。

五、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五:年龄限制年龄限制也是高考报名政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同地区的高考报名政策对考生的年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要求考生必须年满18周岁才能参加高考,而有些地区则不作要求。

如果考生的年龄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要求,那么他们将无法在该地区参加高考。

六、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六:父母职业和居住地限制有些地区的高考报名政策会考虑到考生的父母职业和居住地等因素。

如果考生的父母职业或居住地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要求,那么考生可能无法在该地区参加高考。

这种限制可能涉及到一些特定的职业,比如公共服务行业、高科技行业等,或者是特定的居住地,比如城市或农村等。

七、不符合当地高考报名政策的原因之七:特殊招生政策限制特殊招生政策是指一些特殊的招生计划,比如特长生、宏志生、国防生等。

“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根据社会学理论,“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在于教育场中文化资本的分布不均,追求利益引起了个体的对抗与冲突。

“高考移民”是一群作为表面的受益者和实际的受害者,它反映的是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尚未实现“大众化”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高考生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高考移民”损害的是佘平的教育理念,以及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利。

教育权是最大的公平权,在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上,政府责无旁贷。

关键词:高考移民;文化资本;利益冲突;公平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10-0011 -02“高考移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它是指教育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的部分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利用各地高考分数及录取率的差别而采用转学、迁移户口等方式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的现象。

一、“高考移民”产生的原因:户籍制度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教育场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逻辑――知识获得的多少来共同建设的一个体系,并且通过“考试”这样的符号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

教育场内充满了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通过考试――实现。

资本不仅是场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竞争的手段。

户籍制度可以说是其中无形的一个产物。

我国从1958年开始执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它与一个人的入学、求职、就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首先由于户籍制度而受到了限制:越是大城市的学生,越有机会进入好学校;越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进入好大学的可能性越受到地区的限制。

然而,就我国的现状来说,这种不平等却可能延伸至一个学生的一生。

总的说来,如果失去了上好大学的机会,这位学生今后的发展与一位进入好大学的学生将有很大的差别。

这个看似与教育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却为今天“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又有很大的差异。

“假民族生”事件的警示——重庆高考“变更民族身份”加分造假事件

“假民族生”事件的警示——重庆高考“变更民族身份”加分造假事件

他 原 谅 了 父 辈造



是 否 需要 依 赖

外人
帮忙 许 多父 母 总 会 竭 尽
假 对 自己 的 伤 害


亲的确错 了 但 这 是 出于对
他 接 受 了所
所 能 千 方 百 计 地 利 用 自己 的 关 系 网 为 孩 子 做 点
我的爱



我原谅他
有对 自己 的 惩

什 么 找 找 老 上 司 跑 跑 老 关 系 托 托 老 熟人
藏。
挥 了重 要 的参 与 和 推 动 作 用 : 几乎 与举 报 同 时 。 联 网 上 的 相 关 帖子 互 即 引起 网 民关 注 。之 后 , 纸 与 网 报 络 的 热 烈 讨 论 也 直 接 推 动 了对 这

我们看到 . 高招 公 示 制 度 已经
日渐 透 明公 开 : 在 5月 2 日 , 早 5 . 重 庆 市招 办 就 按 照 教 育 部 “ 光 招 阳 生 ” 关 规 定 , 全 市 高 考 加 分 考 有 将
■ 麓菇 面—i亭骞 : ; 打
一 蟪蛳
《0o 2 年高考专题测试卷》 ( 1 文科6 ( 元 曼 磊 堡 0 册9 6 宴 0 研!耍) (折) 7

2 ! 耋=篓篓翌矣堡 0 O 鲁蔓 孝耍曼裹瞿坌誊 差妻 咎耋 壅努 !蚕、 检型煮》 i !
糖 巍 囊 壤 州2 箱 毒 暂 希 辊 收 譬 凛 信 青 赣} 旃 () 斑≯
深思。
— —
造 假 行 为 起 到 震 慑作 用 。 令 企 图 能 弄 虚 作 假 的 极 少 数 家 长 、 生 悬 崖 学
勒 马 回 溯整 个事 件 ,不难 看 出 , 正

高考移民案例

高考移民案例

首先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特殊现象它本来是指教育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的部分考生利用各地高考分数及录取率的差别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进行转学户口迁移等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以此来增加高考录取或者到名牌大学就读机会的现象但随着高考政策的更加严格很多不和谐的移民现象也浮出水面,高考移民的界定扩展开来,比如“民族造假”就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篡改民族身份来改变考生户籍信息获得高考加分或降低分数线的目的笔者认为从高考移民运转过程与最终目的而言民族造假同属于新形式的高考移民现象。

因此,现在高考移民现象不应再单纯指户口迁移、地域转移、而篡改户籍信息、信息造假也应包括之内。

高考移民现象古时也是存在的,并不罕见。

只是那时不将其称为移民,而称之为“冒籍”,即冒充别处的籍贯参考,其实质和今天的高考移民并没有两样。

一、古时高考移民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史料记载,宋之前基本无冒籍之说。

宋初举人被黜者还可以击登闻鼓声冤,上命重试,必多见收,当时称为“还魂秀才”。

而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防士如防夷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明朝的“高考”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开国后,颇有点缺少干部,明太祖很是破格提拔了一些人,但干部的来源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明朝一开始对科考就比较在意。

洪武丁丑会试天下,进士已定,因所取多南人,士论不服,始命重试,而先中者及考官刘三吾等皆得罪。

实际上这次会考还有人为之掉了脑袋。

此事的结果使明朝的科考变得较为复杂,最为复杂处在于科考分了南北中。

《明史·选举二》记载: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进入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一百人左右为准,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当时的南卷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则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州。

遏制“高考移民”,改革录取制度需先行

遏制“高考移民”,改革录取制度需先行

声音32EDUCATOR又到高考季!近日,深圳富源学校的“高考移民”事件,以及贵州省招生考试院撤销3名“高考移民”学生大学学籍的消息,让“高考移民”问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高考移民”问题再度引发关注,是因为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高考公平议题,而且一直存在着争议。

虽然从维护各省考生的高考利益看,治理“高考移民”是为了维护公平,但是,不少人质疑高考分省录取的制度安排本身就不公平。

“高考移民”是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录取机会不平等而催生出来的。

这次深圳富源学校的“高考移民”事件,却和以往有所不同。

以往的“高考移民”,主要是学生、学生家长个体进行运作,违规办户籍、学籍,采取学籍空挂方式,获得高考竞争优势。

这一次却是民办学校主导推进,从外省购买生源,违规办户籍,再采取合作办学方式,让学生在外地继续读书,高考时再到落户省参加高考,以此快速打造升学品牌,再以升学品牌招揽生源,实现民办学校的快速发展。

这表明,部分学校在畸形的高考竞争驱动下,已经盯上了“高考移民”。

对于此类“高考移民”,也有部分家长抱以同情,认为他们面临的升学竞争太残酷了,为何凭自己的本事考出了高分,却被认为是违规?可以说,这起“高考移民”事件,为治理“高考移民”、推进异地高考以及高考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遏制“高考移民”, 改革录取制度需先行文 | 熊丙奇33声音EDUCATOR高考竞争陷入畸形“高考移民”办理户籍,就是冲着高考而去的,侵犯了户籍考生的高考利益,不属于合法的异地高考。

这起事件更大的危害在于,把全国所有地区都卷入了畸形的高考竞争中。

毋庸置疑,在衡水中学、衡水一中办学模式的推动下,河北省学生的高考分数越来越高。

北大、清华在河北省的录取分数比广东省高20分左右(两地实行同一套全国卷),一名在河北考不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到广东参加高考,可“轻松”进北大、清华。

这是民办学校运作“高考移民”的现实基础,一些河北家长也赞成。

但是,这能说明河北的基础教育质量就比广东的高吗?事实并非如此。

“高考移民”及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探讨

“高考移民”及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探讨

“高考移民”及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探讨“高考移民”及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探讨近年来,“高考移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机会,选择将子女迁移到特定的地区,以便他们能够参加那个地区更好的高考。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高考移民”现象的制度原因,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考移民”。

简单来说,高考移民是指家庭为了让子女参加更好的高考而选择改变户籍地或临时居住地的行为。

由于各省市的高考录取政策不同,有些地区的录取分数线较低,竞争压力较小,而有些地区则相反。

因此,一些家长选择迁移到录取分数线较低地区,以增加子女的录取机会。

其次,探讨“高考移民”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地域差异性。

中国高考由各省市自主命题,自主划定分数线,并由各个地区独立招生。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高考竞争压力的巨大差异。

例如,一些大城市的高考分数线相对较高,海南等地的高考分数线则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了“高考移民”的出现。

此外,高考移民现象的背后还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有关。

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尤为明显。

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学校则相对欠缺。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许多家长选择移民到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另一个制度原因是高考制度对分数重视度过高。

由于高考成绩对大学录取至关重要,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分数非常在意。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业成绩就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其他方面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活动则被忽视。

然而,这种“升学至上”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发展全面素质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形成“高考移民”的心态。

最后,高考移民的问题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均。

在一些地区,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录取机会有限,这使得家长和学生不得不采取采取“高考移民”等手段才能增加录取机会。

高考移民人人喊打-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怎么利用漏洞的

高考移民人人喊打-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怎么利用漏洞的

高考移民人人喊打: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怎么利用漏洞的"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

小编整理了高考移民人人喊打: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怎么利用漏洞的,希望能帮助到您。

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

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是怎么利用漏洞的一般情况下高考移民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去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的等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地区落户,这样高考录取分数线比较低,而且这些城市的大学相对来说比较好。

第二种是去一些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经济水平也低一些的东部城市,这样考外省的大学比较好考。

第三种就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去一些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都很低的西部,西北,和西南地区。

在以上这些地方高考毫无疑问会有一些优势,尤其是第三种优势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这么操作的原因。

中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关高考移民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部、各省招考办也采取的多种措施遏制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当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

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的存在,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其中明确,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高考移民到底算不算造假

高考移民到底算不算造假

高考的余温还没有散尽,不过华商报的新闻《榆林高考文科头名是个“山东娃”户籍挂在校长名下》的报道,却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榆林市榆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招生委员会开会研究,暂时维持原先的调查认定,邢程远学籍和户籍满三年,符合相关政策,不属于高考移民。

至于迁户口是否符合规定,需要公安部门调查。

至于迁户口是否符合规定,有无虚假,这需要公安部门的调查结果。

细节方面,李锦成与其户籍名下多个学生挂靠问题,是否有亲属关系,有待于公安机关对此问题进一步调查落实确认。

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是产生高考移民的真正原因。

据了解,山东作为一个考生大省,历年来高考门槛较高,竞争很激烈。

2015年山东高考分数线文科本科一批是568分,而2015年陕西高考分数线文科本科一批510分,分数相差甚远。

山东省今年的报考人数接近70万人,而陕西省报考人数只有34万余人。

虽然高考试卷不同,但山东省高考竞争明显大于陕西省。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高考移民必须解决户籍和学籍这两个关键问题,这当中就有可能滋生违规甚至腐败问题。

对于高考移民的考生来说,不能简单的判断其是或者非,因为这种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理性竞争,恰恰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对于高考移民而言,既然属于不正常行为,逃避政策漏洞,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造假,但是政策不完善,也谈不上违法。

“高考移民”一般是从人口密度大、教育水平较高、录取比例较低的地区,向人口密度小、教育水平不高、录取比例较高的地区迁移。

考生迁入户口之后,大多仍在原籍念高中,享受质量相对较高的教育,而在迁入地只是空挂一个学籍,或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回来“应卯”,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

这样一来,他在迁入地参加高考时,相较其他考生就具有更大的优势,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

如果迁入地区接纳的“高考移民”越来越多,势必加大当地高考的竞争烈度,降低当地的高考录取比例,从而损害当地其他考生的利益。

各地从维护本地考生利益和高考秩序的角度,会对“高考移民”加以限制和打击,而限制和打击的重点,应当放在导致“高考移民”泛滥的关键环节上,否则就可能打不到要害,甚至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户籍造假究竟为何
高考户籍造假究竟为何
小杨一家来自安徽,为了让女儿顺利在海南参加高考,2012年王女士托人造假,花钱为女儿在临高某单位落了户。

3年来,王女士以为可以瞒天过海,没想到重要关头来了个晴天霹雳。

记者昨日从临高警方获悉,警方在高考前对考生资格审查过程中,共发现24名考生落户在临高某单位的户口造假,并已注销处理。

户籍造假案出炉,24名考生无缘大学,面对这样的现象,临高警方相关责任人说,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学生家长作假在先,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民警审核不严,公安部门将对当时经办王女士等人户籍的民警进行处分。

而教育部门也适时发出呼吁,要求考生和家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可问题是,这一切难道只是户籍民警的责任吗?
多年来,海南都在加大打击户籍造假,阻止高考移民,但从事实看,这项工作明显没做到位,24名考生户籍造假竟然出现在一地,更为惊奇的是,户籍造假已经三年,直至高考前才发现,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人相信,相关部门做好了监督。

倘若确实监督到位,户籍民警何至于成为帮凶,又怎会有这么多造假?
显然,抛开户籍民警的违法不端,临高警方也难辞其咎,倘若对户籍监管够严,倘若严格监督户籍民警,让权力运行更加透明,或者对户籍管理更加细致到位,又怎会出现户籍民警协助造假,又怎会三年时间都发现不了?而作为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户籍无疑也有监督管理之责,倘若把关严格,怎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当问题出现,有责任的相关方却躲得远远的,把责任统一归咎给户籍民警和学生、家长,一幅置身事外的姿态批评和呼吁,这无疑令人感到心寒。

必须看到,小小户籍民警翻不起大浪,即使户籍民警犯错所致,作为管理者也难逃管理不善之责,教育部门更难逃监
管不严之责。

当然,追究责任不是核心所在,藉此反思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再让这样的闹剧上演才是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