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技巧复习

文言文阅读技巧复习

文言文阅读技巧复习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一种,以《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经典著作为基础。

2.文言文的构成:实词、虚词、成语、句式等。

3.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谓宾、定状补、词序、省略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1.抓住题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大意。

2.重视首句:文言文的首句往往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3.关注注释:注释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4.把握标志词:如“之”、“乎”、“于”、“乃”等,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往往有其特殊意义。

5.分析句子结构:注意主谓宾、定状补的关系,了解句子成分。

6.理解词义:通过上下文、词义推测、成语比较等方法,准确把握词语含义。

7.推断句子意义:根据句子结构和词义,推断句子的实际意义。

8.留意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对偶等,这些手法在文言文中也常见。

9.感悟文意:通过阅读,体会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练习方法1.选材练习: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

2.切片练习:将文章切成若干片段,逐一阅读、理解和分析。

3.翻译练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4.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提高对文言文的语音感知和语调把握。

5.背诵练习:选取经典的文言文段落进行背诵,加深记忆。

四、文言文阅读拓展1.了解古代文化: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

2.学习古代历史:通过阅读史书、传记等文言文材料,了解古代历史。

3.领略古代文学: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等作品,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

4.感悟人生哲理:从文言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通过以上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

习题及方法: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正确的是:A. 吾欲之南海B. 使之计时C. 以之烧火D. 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PPT共18页

文言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PPT共18页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文言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

文言实词总结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

文言实词总结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
来策划的, 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2)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 水边。
(《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
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 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 古人看见负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 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 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 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3然后得一夕安寝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安稳 安全 安逸 安抚,抚慰 安置、安放 哪里 养生 使…安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 “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 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 安慰”等义。
样。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
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
超过了当世之人。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
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
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推导提示:“固”本义指 “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 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 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 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 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 原来、当然”等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有必要对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复习实词时,我们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含义,比如“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汤”指“热水”;“去”是“离开”的意思等。

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常见的实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兵”,既可以指“兵器”,也可以指“士兵”。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作用很大。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以”“于”“其”等。

“之”的用法较为多样,可以作代词,如“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以作助词,如“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

“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对于虚词,我们要理解其常见用法,并通过例句来加深记忆。

三、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等。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都可能省略。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通常用“为……所……”“见……于……”等形式来表示。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环节。

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则要求译文有文采。

在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对一些实词、虚词要准确翻译,同时要注意调整语序,补充省略的成分。

五、文言文内容理解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是做题的关键。

在阅读时,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要注意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

专转本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专转本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专转本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专转本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点技法点拨考点一、文言实词方法指导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常用的几种方法:1.扩词法。

即给单个的文言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

3.揣测法。

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

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实词的理解,但是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考点二、文言虚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一般都有好几种意义和用法,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常见的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辨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句意分析法。

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

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先将这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

考点三、朗读节奏(断句)方法指导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就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照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归纳:(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动宾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如“先帝/不以臣卑鄙”;(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节词的,要断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句意等方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

二、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

比如对“负” 字归类:①本义:背、驮。

例:“悉使羸兵~草填之。

”(《赤壁之战》)以下为引申义:②担负、承担。

“宁许以~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蒙受。

“~屈衔冤。

”(《窦娥冤》)④背靠着,依仗。

“秦贪,~其强”。

(同上②)⑤违背,背弃。

“誓天不相~。

” (《孔雀东南飞》)⑥对不起,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

”(同上②)⑦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

”(《六国论》)三、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刘邦:“ 在已出来了,但未向王辞,可怎么”)②奈何取之尽,用之如泥沙(《阿房》什么搜刮人民的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霍却象泥沙一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怎么、怎么、怎么”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呢)② “求,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侍坐》孔子又:“冉求,你怎么呢”)3.何以⋯⋯(可“根据什么⋯⋯凭什么⋯⋯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安君何以自托于(《触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安君在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季氏将伐臾》什么要伐它呢)4.何所⋯⋯(可“所⋯⋯的是什么”等)① 女何所思,女何所《木》5.奈⋯⋯何、若⋯⋯何、如⋯⋯何(可“ ⋯⋯怎么”“拿⋯⋯怎么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在专升本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虚词的掌握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之”字是文言文虚词中最为常见的一个。

它的用法多样,可作动词、代词、助词。

作动词时,意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作代词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作助词时,又有多种情况,如“怅恨久之”,“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水陆草木之花”,“之”是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字也是高频虚词之一。

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字的用法同样丰富。

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按照等,如“以君之力”“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

还可作连词,表目的“以光先帝遗德”,表结果“以至于寸”。

作动词时,有“认为”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

“于”常见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比如“战于长勺”,表处所;“于我如浮云”,表对象;“苛政猛于虎也”,表比较。

“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可作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者”可以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为功名者”。

“乃”用作副词,有“于是、就”“才”“竟然”等意思,例如“乃重修岳阳楼”“久而乃和”“乃不知有汉”。

“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也”常作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

“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推测、感叹等,如“不亦乐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学习这些虚词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文言文语句来理解和记忆。

专升本考试复习文言文

专升本考试复习文言文
解 特殊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是4.指“文理言解实并词翻的译词文类中活的用句现子象”。,所谓“理解” 是说正确地领会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 用现代汉语把文言语句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
读 来。二者密不可分,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 译5.是“理筛解选的文体中现的。信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 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准确把 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 等信息,划定区间进行辨别和判断,筛选出有 关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或冗余的信息。。
故事巧 记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 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 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 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 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
5.辞 ①言辞,文辞。其辞微,其志洁。(《屈原列传》)
②说话,托辞,借口。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 战》)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 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 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
解 生把握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 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一考点经常 采用多角度编排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作出 较7.为“全分面析的概内括容作归者纳在和文概中括的。观点态度”,要
命题研读
3.题型与分值。文言文阅读一共分为4道题目,10分 (2+2+2+4)。题型体现出主、客观结合的特点。实 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多以客观题的形式 出现,翻译、简答等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19年翻 译题是近五年新出的题型,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 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语气、古代文化 常识等方面,重点突出实词的理解,特别是通假字、
读 2.文言虚词:重点掌握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是相对于词 典中的释义而言,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 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 虚词的不同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

江苏专转本文言文阅读专题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

二、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

比如对“负”字归类:①本义:背、驮。

例:“悉使羸兵~草填之。

”(《赤壁之战》)以下为引申义:②担负、承担。

“宁许以~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蒙受。

“~屈衔冤。

”(《窦娥冤》)④背靠着,依仗。

“秦贪,~其强”。

(同上②)⑤违背,背弃。

“誓天不相~。

”(《孔雀东南飞》)⑥对不起,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

”(同上②)⑦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

”(《六国论》)三、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文言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共18页文档

文言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共18页文档
文言虚词 专转本文言文复习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ຫໍສະໝຸດ 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文言文总复习之一

文言文总复习之一

文言实词复习








二、古今异义 1、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名称说法的改变: (6)单音词变复音词:
二、古今异义



2、常见古今异义双音节词集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所以 初一 颜色 卑鄙 无论 更衣 稍稍 宣言 左右 交通 结束 行为 从容 虽然 口舌 山东 美人 河北 地方 故事 老大 中间 以为 具体 于是 作文 智力 即使 从而 因而 指示 对这些词均不能以现在的词义来看,把它们当 作两个词来理解。
词的引申义
一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 一个中心,而从不 同的方面展开, 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其辐射产 生的引申只有木节、关节、季节、 节操、 节拍等。 引申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 别到一般。

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 如“地下工作”、“乱扣帽 子”。
掌握一个词的含义
(2)学会推断一个词的具体含 义 2、掌握《大纲》要求的120个 文言实词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 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 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恭敬谨慎, 竭尽心力的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到死了才会停止。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 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 表假设,如果、假设: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 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 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必然会灭亡)Fra bibliotek“则”
❖ 表并列,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称 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 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之也。(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 这样称呼它。>)(《游褒禅山记》)
❖ 2、代词,译为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陆游《示儿》)
“其”
❖ 1、副词 ❖ 表测度,译为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表疑问,不译: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用)
“与”
❖ 1、介词,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 相见《鸿门宴》
❖ 表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和……相比:吾孰与徐公美 ❖ 2、连词,表和、及: ❖ 3、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4、动词,表给予、结交、参加
“则”
❖ 1、副词:表判断,就是:
❖ 2、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 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劝学》)
(这些都是兵法中的大忌)
❖ 5、放在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之”
❖ 1、助词:衬助音节: ❖ 取消句子独立: ❖ 结构助词(“的”); ❖ 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 ❖ 2、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 指示代词(这,这样)。
❖ 2、和“为”呼应,表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3、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 4、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
(凭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介词:
“为”
❖ 1、表对象,向、对:
❖ 表替代,替:
❖ 表目的,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表原因,由于、因为:
“而”
❖ 表修饰,译为着、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赵(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求换和纸壁如果赵国不应 许,理屈(的一方)在于赵国)《廉颇閵相如列传》
❖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 崖不枯
❖ 表示目的: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百姓情况, 查封财库和官府,来等待将军您的到达 )《鸿门宴》
【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 这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 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 子,不能御(《柳毅传》)
“何”
❖ 1、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 么”、“怎么”。
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因”
❖ 1、介词 ❖ 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按照:变法者因时而化 ❖ 因为: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 从、由 ❖ 2、连词 ❖ 因此、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
❖ 介词 ❖ 1、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 ❖ 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 2、表比较,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3、被动,“被”:君幸于赵王(而您又受到赵王重
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
有余地呀)
❖ 2、介词,译为于、在、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岳阳楼记》)
“乃”
❖ 1、副词 ❖ 表承接,译为就、才、于是: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 表转折,译为却、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 表判断,译为就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 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 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 免了成名的差役> (《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孔雀东 南飞》)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 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 老师学习,有的(疑难)却不向老师学习 )(《师 说》) ❖ 3、兼词于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 4、作形容词词尾。
“也”
❖ 1、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2、表疑问语气; ❖ 3、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
(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鸿门宴》) ❖ 指示代词,这;
❖ 2、连词,表假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如能
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赤壁之 战》)
❖ 表选择,或、或者 ❖ 3、构成复音虚词
“所”
❖ 助词: ❖ 1、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 的地方)(《师说》)
他们的墓门立碑) ❖ 表选择,“还是”; ❖ 表假设,“如果”;
“且”
❖ 表让步,即使、尚且: ❖ 表转折,可是、却:
❖ 3、助词,用于句首。
❖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就象 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兵车行》 )
“若”
❖ 1、代词,第二人称: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1、助词
“乎”
❖ 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
❖ 表商量测度,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 表感叹,“啊”、“呀”: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 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 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 3、代词, 第三人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也(《鸿门宴》)
❖ 指示代词:那、其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在乱 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石钟山记》)
“且”
❖ 1、副词
❖ 表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 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石壕吏》)
❖ 2、连词
❖ 表并列,又: ❖ 表递进,并且、况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并且在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 吧)(《烛之武退秦师》) ❖ 表反诘,译为难道: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
❖ 2、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表假设,译为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要是)他们学业 (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 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 那样专注罢了}
❖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 哉?(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 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 么呢?)《岳阳楼记》
❖ 2、副词:“多么”。 ❖ 例: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有朝一日您不 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 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中的虚词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而”
❖ 1、连词 ❖ 表并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 不发生变化。) ❖ 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 撞而破之。《鸿门宴》。 ❖ 表承接,译为就、才、接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师说》; ❖ 表转折,译为:却、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吾 ❖ 4、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以”
❖ 1、介词:表凭借,凭、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表原因,因、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而对秦国反悔吗?) ❖ 表对象,跟、和: ❖ 表时间、处所,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2、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
❖ 表被动,被: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2、疑问语气助词,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鸿门宴》)
❖ 动词:
❖ 表作为、充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焉”
❖ 1、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 ❖ 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 2、语气助词,表陈述感叹疑问语气:句读之不知,
❖ 表转折,却、但是、倒是: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 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
“者”
❖ 1、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 东西):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2、用在句中,表提顿: ❖ 3、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
为客 ❖ 4、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