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病机括要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一、扶正与祛邪相宜
痰饮为病,阴盛阳虚者,健脾温肾为正治之法,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权宜,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
若痰饮盛,其证属实,可相机采用攻下逐饮、理气分消等法,以祛其邪。
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二、注意病证转化
痰饮的病机常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
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
此外,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
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久病者应痰瘀并治。
三、辨别痰的形质
痰的形质,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本节之痰饮属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亦由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致,并以无形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如痰滞在经所导致的或痒或麻或痛痹,痰浊上犯清窍所致头昏、眩晕、耳鸣、口眼歪斜,痰闭胸阳所致胸痹胸痛等,均属无形之痰。
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中医病因学说--痰饮(病理性因素)
中医病因学说--痰饮(病理性因素)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
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发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痰饮一、痰饮的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致病因素,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痰饮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黏;饮得阴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
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痰热而饮寒”之说。
在传统上,痰饮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
1.有形与无形: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而言,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呕泄而出之水饮痰浊等。
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性的痰饮,因无形可征,故称无形之痰饮。
其作用于人体,可表现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神昏谵语等,多以苔腻、脉滑为重要临床特征。
2.狭义与广义:狭义的痰饮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易于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外痰。
广义的痰饮泛指由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不易被人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内痰。
总之,痰饮不仅指从呼吸道咳出来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饮作用于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这两方面,前者易于领会而后者却难以理解,但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二、痰饮的病证学含义痰饮作为病证学术语是指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的统称,这类病证,称为痰饮病证。
《医学三字经·痰饮》认识痰饮
《医学三字经·痰饮》认识痰饮痰饮这个病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病,而且“怪病多由痰作祟”,也就是说在临症当中经常碰到许多怪病,弄不清楚到底是什麽病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都是从痰饮论治。
一、认识痰饮(一)痰饮就是人体的代谢废物痰饮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代谢废物,就比如环境保护没有搞好的时候,会出很多废渣、废水这些东西,这些废水、废渣在人体里就是痰饮。
(二)痰饮本来是人体的水气“痰饮源,水气作”:痰饮本来是人身体里面的水气,而这些水气本来是应该要化成津液的。
(三)痰饮是怎样产生的?1.痰和饮怎么形成的?“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
”痰饮都是人体的水气所化,水气得阳热的煎熬,如果煎熬浓度比较高、比较稠,就成为痰了。
如果没有得到阳热煎熬,而得到了阴气,就会凝聚而成为稀的饮。
2.痰和饮是两样东西痰比饮要粘稠,饮是比较清稀的。
有些人吐过饮,有些人可能没有吐过饮,饮里面甚至可能有些泡沫,所以我们老百姓把饮也俗称为痰了,其实那个不是痰,而是饮,饮是很清稀的东西,清水似的东西。
痰和饮不一定都能排出体外,也可能在我们的体内,比如在经络,或者是在胃里面,未必都能排出体外,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把痰和饮吐出来,所以我们有时候能够看到痰饮,但是没有看到痰饮的时候,不见得体内就没有痰饮。
3.水液在人体正常的代谢流程谈到水液代谢的问题,大家知道“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
我们人体的水液代谢是水饮入于胃,由脾转输它的精华到肺,再由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肾,肾有阳热的这种蒸腾,所以膀胱中的津液才有可能输布全身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水液代谢的总动力:肾中阳气水液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脏是肺、脾、肾。
膀胱虽然很重要,但是膀胱是储存津液的,膀胱就像一个“锅”,“锅”底下的火更重要,这个“火”就是肾中阳气的蒸化作用。
那么肺、脾、肾三脏总的动力是什麽呢?是肾,所以肾是非常重要的。
(2)痰饮治疗一般以脾、肾为主水是受制于脾,脾属土,土克水,所以如果没有脾的这种转输作用,津液就不可能到肺,肺也就不可能通调水道,所以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治疗痰饮一般来说是以治疗脾、肾为主。
《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英文名称phlegmandfluidretention就诊科室中医科常见发病部位肺,脾,肾常见病因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传染性无病因病机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
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
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
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
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临床表现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黏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痰火扰心,则失眠心烦,躁狂妄动,语言错乱,或打人毁物;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中医内科学痰饮
–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 举。”——脾肾功能失调可致停饮之病。
2、痰饮之病名,首见《金匮•痰饮咳嗽病
1.悬饮与胸痹 兼证:脘腹喜温畏寒,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同:两者均有胸痛 体极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两位实习医师诊治意见如下: (病因、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异: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疼痛,可引及左肩背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紧。
病名释意
痰古名淡, ①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游动的物质 ②指病理性之液体,即本篇所讲内容。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二 沿革
1、《内经》无“痰饮”之名,但有“积饮”
之说,为后世认识痰饮奠定了理论基础。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 饮发湿下。”
而成。 ➢ 饮---呈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为阴邪多由寒积聚
而成 ➢ 水---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
分 ➢ 湿---粘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它邪
相兼为患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水 积水不散留而为饮 饮 饮因于湿
水泛为痰
饮痰
为为 痰饮
湿
之之
渐化
痰 痰因湿而生
【鉴别诊断】
4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型如肿---饮邪支 撑胸肺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这个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
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到胁下,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本来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可是它往体表上来,应当随汗排除了;但是它不汗出而流到四肢皮肤肌肉,说明溢饮大概都是表证的多,所以身体痛重。
尤其四肢常痛,所以叫溢饮。
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所以气短;水饮压迫横膈膜造成喘,如果平卧往上压迫严重,喘得就更厉害;坐着靠着水气往上压迫较轻点,喘就轻点,所以他不得卧。
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这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有的眼泡还发肿,这就叫做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心下坚指的还是胃;筑,就是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这跳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是水气凌心,因为心属火最怕水,这涉及到心脏它还是要跳,事实上这个水也是在胃。
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因为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就发燥,胃里头有水就会恶水,而不愿意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有上面说的咳逆倚息,它这里光提个吐涎沫,都是简单来说的。
这个痰,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
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了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
这是水在肺,说的是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说明胃有停水。
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就是身子重。
内科概要 痰饮
痰飲
痰與飲同類而異形,均為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類病證。
含義:廣義─諸飲之總稱。
狹義─諸飲中的一個證型。
發病機理:主要在於中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或為飲食、勞慾所傷,致使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無權,陽虛陰盛,水飲內停。
辨證:首應根據停飲部位區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並根據體虛邪實的特點,分辨標實與本虛的主次。
治療:以溫化為原則。
有治標、治本、善後調理之區別。
治標:發汗、利水、攻逐(權宜之計)
治本、善後:健脾、溫腎。
忌甘肥生冷,戒煙酒,注意保暖。
痰飲
痰飲、溢飲、支飲辨證論治簡表
懸飲辨證論治簡表
重點思考:
1.試述痰飲病的分類及臨床主症。
2.痰飲病的治療原則及其理論根據是什麼?
3.對四飲如何分別治療?請將本篇中出現的主要方劑簡要加以歸納。
中医关于“痰饮”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痰饮”的证治分类一、痰饮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一)脾阳虚弱1.临床表现:胸胁支满,心下病闷,胃中有水声,伴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2.证机概要:脾阳虚弱,清阳不升,水饮停胃。
3.治法:温脾化饮4.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前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后方止呕降逆,温胃蠲饮5.常用药:桂枝、生姜温脾化饮;茯苓、白术淡渗利水,与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
若胸满,心下痞者,加薤白、瓜菱祛痰宽胸消痞;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温脾散寒;心悸气短者,加黄芪补气升阳;便溏者,加薏苡仁健脾利水;苔白滑而灰,气短重者,加制附子加强温阳散寒化饮。
(二)饮留胃肠1.临床表现: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或虽利,但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排便不畅,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2.证机概要:水饮塞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3.治法:攻下逐饮分消。
4.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前方化痰逐饮,散结通脉,后方涤饮泻热,前后5.常用药: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甘草与甘遂相反相激,驱逐留饮;大黄、葶苈子攻坚决壅,泻下逐水;防己、椒目辛宣苦泄,通利小便。
若心下坚而满者,加陈皮、厚朴行气散饮;心下痛者,加木香理气止痛;利下腹满反复者为正气已伤,加干姜温脾助阳,加黄芪、白术补中益气;肠鸣腹满者,加枳壳、大腹皮理气;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葛根生津;苔腻者,加砂仁、陈皮化湿。
二、悬饮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宜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
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一)邪犯胸肺1.临床表现:咳痰胸痛,咳甚气急,伴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不解,咳嗽,痰少,呼吸、转侧则疼痛加重,心下痞硬,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谈《金匮要略》肺病从痰饮论治十四法
谈《金匮要略》肺病从痰饮论治十四法编者按: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末年,面对疫疾流行,发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凭脉辨证”,著成旷世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流行于世,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
《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
通过本文可粗略了解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治肺病,有助于当今辨证治疗新冠感染引起肺部疾病。
《金匮要略》认为肺病与痰饮病常互为因果,或由肺病引起痰饮,或由痰饮导致肺病;其次,肺与皮毛相表里,外界风寒或风热可经皮毛直入于肺引起肺病或痰饮。
《金匮要略》肺病包括肺痿、肺痈、咳痰上气、肺胀、胸痹、悬饮、支饮等。
究其治法,关键是治痰饮,痰饮消则肺病愈,其具体治法灵活多样。
1.温肺化饮法此法治肺阳虚损,寒饮停肺之咳喘。
如肺痿病,吐涎沫,遗尿,小便频数,即因肺气萎弱,阳气虚损,治节不用,不能布化津液,酿成痰饮,治用甘草干姜汤,药仅两味,以温阳化饮,补益肺气。
又如痰饮病,症见咳嗽、胸满、咯痰清稀,属阳虚寒饮内停者,治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方中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茯苓健脾利饮,以消痰源;五味子敛肺止咳,以防肺气耗散;甘草和中,亦能止咳。
诸药合用,肺之阳气振奋,宣降有节,则痰饮不能生存。
2.健脾化饮法此法治脾虚饮邪上逆于肺之咳喘。
脾居中焦,肺居上焦,上焦受气于中焦。
在病理情况下,脾虚所生之痰饮可上输于肺引起咳嗽,故健脾化饮,肺中痰饮则无生源;另外,脾气健旺,则肺气不虚,痰饮亦不会停肺。
如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治短气有微饮者,即病之本在脾,病之标在肺。
《金匮要略》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化饮;橘皮、枳实、生姜理气化痰。
此方补中有消,消中寓补,实为补消兼施之法。
3.温肾化饮法此法治肾虚痰饮之咳喘。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久咳者肾气必虚,肾虚不能气化津液,必变生痰饮上干于肺。
如肾气丸治肾虚咳喘,为病之本在肾,病之标在肺,方中以附子、桂枝为主药温肾阳化饮邪;重用干地黄滋肾阴,阴中求阳,辅以山茱萸、山药协调肝脾;佐茯苓、泽泻、丹皮利水饮,通阳气,活血脉。
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
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痰的概念】】在人的呼吸道里,许多小纤毛麦浪一样朝向口腔的方向,慢慢将脏东西推出来,推到嗓子眼儿时,人就会咳嗽吐痰。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也是会有痰的,但如果患有呼吸系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痰液。
痰中有成千上万的病菌。
痰液可传播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霍乱、麻疹等。
健康人呼吸一些带有病菌的空气,很容易“中招”,如果痰中带有结核杆菌则可能会引起肠结核病。
这些细菌还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到肝、肾、脑膜等部位从而引起这些部位的疾病。
痰在呼吸道如不及时排出,导致呼气不畅及呼吸困难,可能发展成肺气肿;咳嗽,反复咳嗽会使肺泡发生变化导致功能低下;有些病人的痰还具有抗原性,可引发过敏性哮喘。
因此,有痰还是要“一吐为快”,但注意不要随地乱吐。
中医讲痰:痰湿为病,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变化多端,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阻滞络道,为病甚杂,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
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而发生各种病变。
古人有“百病多有痰作崇““顽痰出怪病”“痰为百病之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则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中医论痰多的原因】】中医认为“痰是万病之母”,痰又分为有形之痰(从肺管内咳出来的)和无形之痰(弥漫在身体内的各部位)。
《黄帝内经》中有过论述“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贮痰之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脾脏运化功能不佳,摄入进去的食物就不能很好的被吸收,新陈代谢也会出了问题,一些由此而来的废物(痰)就会沉积在身体各处,进而也会导致各种疾病。
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痰之身中,则为无形之痰。
主要关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
痰饮病的治疗原则
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导读:痰饮病,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
一般说来,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粘……痰饮病,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
一般说来,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粘。
得了痰饮病是非常难受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当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若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
那么该怎么治疗痰饮病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痰饮病是怎么引起的。
此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如素食肥甘、嗜酒,亦能引起湿聚而生痰,或外邪侵犯肺、脾、肾等脏,使水液敷布,排泄失常,或致三焦水道失畅,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
乃致水湿停聚,酿成痰饮;如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煎熬津液而成痰。
中医治疗痰饮病的方法很多,但是由于痰饮病的种类也繁多,具体的疗法还是建议大家到正规的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较好。
在这里小编只能向大家推荐饮食方面比较有用的清肺化痰的汤料:1.西洋菜(或白菜干或金银菜)南北杏川贝汤─以上蔬菜任选一种,取适量洗净,加南杏五钱、北杏三钱、川贝三钱、蜜枣数枚或罗汉果半个,加猪肉300-500g或猪肺一个、清水约4L,大火煲滚后转中火再煲二小时,加盐适量即可饮用。
2.苹果(或雪梨或木瓜)南北杏川贝汤─以上水果任选一种或几种混合,加南杏五钱、北杏三钱、川贝三钱,加猪肉300-500g,煲法同上。
3.桑白皮龙利叶煲猪肺─桑白皮一两、龙利叶五钱、猪肺一个、蜜枣数枚。
4.川贝炖雪梨或冰糖─川贝三钱、雪梨一个或冰糖适量,加水一碗置炖盅内,隔水炖两小时即可。
5.二陈汤─陈皮二钱、法半夏二钱、百部三钱、款冬花二钱、生姜二片。
6.北杏陈皮鳄鱼肉汤─北杏四钱、陈皮二钱、莲子四钱、淮山五钱、鳄鱼肉200g、猪肉200g、生姜二片。
中医内科学:痰饮病类及病因
中医内科学:痰饮病类及病因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痰饮病类及病因。
痰饮病类
1.痰饮
症侯:饮停胃肠。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
症侯:水流胁下。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失和;若饮阴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3.溢饮
症侯:溢于肢体。
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病。
4.支饮
症侯:支撑胸肺。
多由受寒或恣意饮冷伤肺,始则咳嗽,久而致喘,肺气日损,耗损阳、阳气,气不布津,水津转为痰饮,支撑
胸膈,上逆迫肺。
病因
1.外感寒湿
凡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卫表,卫外之阳先伤,肺气不得宣布,湿邪浸渍肌肉,由表及里,困遏脾胃之气化功能,以致水津停滞,积而成饮。
2.饮食不当
因暴饮过量茶水、炎夏受热、酒后恣饮冷水或生冷之物,因热反致伤冷,冷与热结,中阳突然被遏,致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停而为饮。
3.劳欲所伤
阳不化水,水湿停蓄一痰饮:(1)劳倦一伤脾阳;(2)纵欲-伤肾阳。
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亦能停而成饮。
若体虚气弱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致病。
例题:
痰饮病的常见病因不包括?
A.外感寒湿
B.饮食所伤
C.情志失调
D.劳欲所伤
E.久病体虚,年高气弱正确答案:C。
中医临床最常见气血津液病——痰饮
中医临床最常见气血津液病——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学习,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掌握四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这也是临床应用的重点。
一、痰饮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作“淡”,“淡”与谵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
2.痰饮的历史沿革(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痰与饮并提为痰饮,并将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如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广义痰饮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
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
该篇所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提示血滞也可生痰。
(2) 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创立了治痰名方温胆汤。
(4)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观点,首创“痰来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注重痰瘀同病。
(5)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之说,强调了脾肾在致痰病因中的主导地位。
(6)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说,丰富了张景岳的脾肾痰饮思想。
二、痰饮的病因病理1.病因痰饮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
2.病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
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则三者互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
痰饮的中医名词解释
痰饮的中医名词解释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名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病理状态,通常由湿气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引起。
痰饮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概念,其特点是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治疗相对复杂。
下面将对痰饮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1. 痰饮的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湿气积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
湿气是形成人体组织和维持其功能所必须的物质之一,但当湿气过多或无法正常排出体外时,就会形成痰饮。
痰饮常伴随有痰浊、痰湿、水湿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2. 痰饮的病理机制:痰饮一般是由于湿气通过气管、食道、肠道等途径进入体内,并堆积在各个部位而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湿气通过肺脾肾等机能器官进行代谢和排出,但如果这些器官功能失调,湿气就会滞留在体内,逐渐转化为痰饮。
此外,长期饮食不节制、情绪不稳定以及环境湿寒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痰饮的形成。
3. 痰饮的临床表现:痰饮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常见的症状包括头重、胸闷、口苦、口臭、舌苔黏腻等。
部分患者还伴有嗳气、咳嗽、咯痰、腹胀等情况。
在面色方面,患者常常面色苍黄或晦暗,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这些临床表现反映了机体内湿气的堆积导致的病理变化。
4. 痰饮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痰饮,首先要从病因入手,明确痰饮形成的原因。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化痰、利湿化痰、寒湿化痰等方面。
其中,清热化痰用于痰饮病程较长、内热偏盛者;利湿化痰适用于患者体内湿气偏重的情况;寒湿化痰适用于湿气寒凝、严重影响体内阳气运行的情况。
中医治疗痰饮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 预防痰饮的方法:预防痰饮的关键在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身体的休息和恢复;其次是合理饮食,少吃寒凉、油腻和辛辣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此外,适当参与体育运动或进行适量的锻炼,通过运动促进湿气排出。
另外,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也是预防痰饮的帮助。
中医关于“痰饮”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痰饮”及其防控措施
一、痰饮
1.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温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是诸饮之总称,可根据饮停部位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者仅为四饮中的痰饮。
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2.辨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痰饮病在胃肠,悬饮病在胁下,溢饮外溢肌表,支饮病在胸肺。
其次抓住正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
3.治疗应以温化为原则,有治标、治本、善后调理等区别。
发汗、利水、攻逐为治标之法,只可权宜用之;健脾温肾为治本之法,亦用作善后调理。
本病早期及时治疗,多能控制病情,预后良好。
但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正气不复,则其病多缠绵难愈,且易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欲过度等因素而反复发作,导致病势逐渐加重。
二、“痰饮”的日常防控措施
1.预防本病应在平时避免风寒湿冷,注意劳逸适度,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忌肥甘、生冷,戒烟、酒。
2.既病之后,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调畅情志,加强护理,避免病情反复或迁延,耗伤正气。
痰饮的要点
痰饮的要点1.痰饮的概念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等。
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但从痰治疗有效,从而推测其病因为痰。
如眩晕、癫狂等,是无形之痰在作祟。
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2.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以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形成。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
3.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行,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易导致各种不同的病变。
(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通常称为有形实邪,其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
若流注经络,可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遂等。
若结于局部,可形成療疡痰核、阴疽流注等。
若留滞于脏腑,可致脏腑气机失常。
如肺失宣降而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胃失和降而恶心呕吐等;痹阻心脉而胸闷心痛等;痰结咽喉形成“梅核气”等。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痰饮形成之后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而加重水液代谢失常。
(3)易于蒙蔽心神痰饮致病,随气上逆,易于蒙蔽清窍,扰乱心神,致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尤易扰乱神明,出现神昏谱妄,甚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由于痰饮随气流行,内可五脏六腑,外可四肢百骸、肌肤媵理。
故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痰饮所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第三节 痰 饮
第三节痰饮[病因病机]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为患。
一、病因1.外感寒湿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
下篇各论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2.饮食不当凡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3.劳欲所伤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亦可停而成饮。
若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为病。
如《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认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亦为饮停之因素。
二、病机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的功能活动。
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三焦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
三焦调通,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
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若联系到五脏,痰饮之生成则与肺、脾,肾功能失涧有关。
肺居上焦,主气,肺气有宣发肃降,通凋水道的作用。
若因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
脾居中州,而脾主运化,有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
若因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
肾为水脏,处下焦,主水液的气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
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因脾阳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千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病机括要
肺主灌溉,脾主散精,肾主摄纳。
胃主纳摄。
四脏调和,痰饮何由而生矣。
肺失清肃,灌溉失权,水积成饮。
胃失消食,脾不散精,液聚成痰。
病乃生矣。
按:痰饮病辩证百出,殊难尽述。
医者注意可。
需掌握辨证论治,审察病机,观其变化,酌用何法何方度几有效。
痰饮要诀歌
疾病都由水泛成,
祛痰峻剂二陈平。
桂苓甘术仝真武,
五饮源流一派清。
(解说)痰饮为病,乃由水湿上泛而成,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
按:此病以脾肾为主,且水归于肾而受则于脾也。
一般痰证总宜二陈汤随症的寒热虚实加减。
凡是老痰生怪病,必用礞石滚痰丸方克有效。
桂苓甘术汤及真武汤都是仲景先师圣法砢碂,如先哲此学医不读伸圣书,不可与言医道,诚者是也。
痰饮
痰饮要诀歌(一首)
治疗大法(辩证应用七法,方16剂)
攻逐:礞石滚痰丸、三因控涎丹、十枣汤
消导:竹沥达痰丸(即导痰汤加全礞石、南星、竹沥、姜汁和丸)、清礞石丸
和:桂苓二陈汤、香砂六君丸
补:局方六君子汤、桂苓甘竹汤、济生肾气丸
温:真武汤、沉香茯苓饮
清:栀芩二陈汤
润:节斋化痰丸、指迷茯苓丸、外台苓芩饮
治验举例(典型病例大则)
痰饮要诀歌
疾病都由水泛成,
祛痰峻剂二陈平。
桂苓甘术仝真武,
五饮源流一派清。
(解说)痰饮为病,乃由水湿上泛而成,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
按:此病以脾肾为主,且水归于肾而受则于脾也。
一般痰证总宜二陈汤随症的寒热虚实加减。
凡是老痰生怪病,必用礞石滚痰丸方克有效。
桂苓甘术汤及真武汤都是仲景先师圣法砢碂,如先哲此学医不读伸圣书,不可与言医道,诚者是也。
根据金匮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此六字是金针之度人也。
我的意见:痰分燥湿,饮分表里。
燥痰濇而难出,多生于肺,宜润之。
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宜燥之。
夫饮有在表者,四肢浮肿,黄热于呕。
饮在里者,水走肠间,漉漉有声。
此乃痰饮之别也。
而有肾处水泛为痰,必深其肾。
总而言之。
治痰须理脾。
脾土旺则能胜湿,而痰饮自除矣方书中五饮五痰之名非确论也。
一、攻逐
古人云消痰须补脾,脾复健运正常,而痰自化。
然水积既甚,譬如水渠壅滞,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
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之剂。
应用成方:
1.礞石滚痰丸(五隐君方)
主治:顽痰怪痰,适应实热老痰。
药品:煅礞石沉香大黄黄芩共研为末,水泛为丸,每服五分至三钱,生姜汤送下
按:此丸中药店有成品出售,自己不必配制。
2.三因控涎丹(陈无择方)
适应: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缺席,走秽不定。
或手足冷瘴,气脉不通等证。
药品: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共为研末为丸。
生姜汤送下,每服三分至五分,一日一次。
按:服此丸不宜过多,慎勿忽视。
中药店有售。
3.十枣汤(仲景方)
主治:痰饮水流胁下,颏喠引胸中痛
药品:炒芫花煨甘遂煨大戟以上三味各等分,每服五分至一钱,加水一升。
大枣十个水煮八分去渣纳入上药末,服后大便快利,再饮糜粥自养。
歌目:十枣汤用芫遂戟,峻攻水气威显赫。
下利胸胁痞硬痛,汗出短气干呃逆。
咳唾引痛为悬饮,饮踞久必成肺癖。
搗重破癖饮斯蠲,体弱虚人勿轻掷。
按:此汤治痰饮腹水证屡次大效。
体虚病久不宜峻猛攻逐大剂。
用时宜斟酌为是。
血吸虫病初起腹水如常者宜之。
二、消导
凡病痰饮盛或虽盛而未坚顽者石可攻逐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
应用成方:
1.竹沥达痰丸
主治:同上
药品:六君子汤礞石滚痰丸
二方药共研细粉,用鲜汤竹沥一斤,生姜汤和匀为丸。
每服一钱至三钱,温水送下。
2.青礞石丸
主治:痰饮未盛时宜之。
药品:煅礞石黄芩茯苓制南星风化硝共研末,用神曲糊为
丸,每服三钱并水送下,一日二次,饭后服。
三、和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生实,补之则痰益因攻之则血气不支。
惟寓攻于补度,血气复而痰不详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气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用之。
应用方剂:
1.桂苓二陈汤(六一子验方)
主治:饮停肠间作胀
药品:桂枝茯苓姜夏桔皮牛蒡泽泻炒枳实车前子生姜炙甘草白术,水煎服
按:此汤治痰饮停水在膈下肠间作胀,有水声,服药数贴均收大效。
2.香砂六君子丸
主治:脾虚腹胀肠作水声。
按:此丸中药店有成药出售,方药不另出。
四、补
夫痰饮,即水也,基本在肾。
痰即液也,基本在脾。
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攻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非明者不能知也。
应用方剂:
1.局方六君子汤
功用:健脾化胃,化痰消饮
药品: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红枣,水煎服。
2.苓桂术甘汤
主治:痰饮
药品:桂心茯苓白术炙甘草,水煎服。
3.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原方加牛蒡子,车前子)按:中药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