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表 2 2015 年小麦蚜虫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情况
系统调查
大田普查
调查日期 (月/日)
有蚜株率 (%)
蚜量 (头/100 株)
调查日期 (月/日)
有蚜株率 (%)
蚜量
最高蚜量 达标面积占种植面积
(头/100 株) (头/100 株)
(%)
3/2
20.67
34.8
1/26
5.18
8.43
21.6
0
3/7
5/4
2
6.7
78
0
4/28
17.33
50.67
5/10
0
0
0
0
5/3
1
2.33
2 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有利 2014 年 11~12 月太和县冬季没有 明显的低温气候,冬季气温高,有利于提高虫口越冬基 数。2015 年 2 月份平均气温为 1.3~8.2℃,多年平均气
温 4.96℃,2~4 月份多阴雨天气,气温缓慢回升,雨水适 宜,给麦蚜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温度、 湿度对麦蚜发生起主导作用,中温、低湿是麦蚜猖獗的主 要条件。开春以来,气温阶段性回升,蚜虫(下转 64 页)
2014/11/13
3.38
6.7
34.8
2013/11/07
0.43
1.15
8.4
2012/11/22
0.36
0.72
2.4
2011/11/12
1.57
4.79
22
2010/11/10
1.71
3.83
8
从系统调查可以看出,2015 年小麦蚜虫始盛期为 3 月 12 日,高峰期为 4 月 13 日,盛期持续时间 48d。始 盛期较近 3a 提早 24d,高峰期提早 7d,盛期持续时间增 加 16d(表 2)。
阜阳市颍州区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阜阳市颍州区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阜阳市颍州区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以为当地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安徽阜阳;颍州区小麦是阜阳市颍州区主要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33万hm2。
由于小麦生育期长,发生病虫害种类较多。
常年在当地发生的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病害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
现介绍阜阳市颍州区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 地下害虫1.1 发生特点地下害虫近几年在阜阳市颍州区发生较重,主要种类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在20世纪60—70年代,以蛴螬为优势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碳酸氢铵大量施入,地下害虫种群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蛴螬种群下降,而金针虫上升,逐渐成为优势种。
地下害虫危害时期长,小麦受害严重。
小麦播种后,危害种子、幼苗、根系,造成缺苗断垄。
后期受害,造成死穗,影响灌浆,产量下降[1]。
1.2 防治方法防治指标分别为蛴螬4头/m2,金针虫5头/m2,蛴螬0.2头/m2。
防治方法如下:一是土壤处理。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3 750 mL/hm2,或50%辛硫磷乳油2 250 mL/hm2配成毒土450~750 kg/hm2,于耕犁前均匀撒入地面翻入土中。
二是种子处理。
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或50%辛硫磷乳油50 mL,对水3 kg,拌小麦种50 kg,堆闷3~4 h,稍晾干,即可播种。
三是直接使用包衣种子。
2 小麦蚜虫2.1 发生特点近几年,麦蚜在阜阳市颍州区发生加重,以穗蚜为害小麦,以成、若虫吸食小麦叶片、茎秆和嫩穗汁液,不仅影响小麦生长,也会传播病毒病,造成小麦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
2.2 防治方法防治指标为蚜穗率达20%或百穗蚜量500头以上。
药剂防治应掌握2个关键时期:一是小麦抽穗扬花后,此时麦蚜大发生,对产量影响最大;二是蚜虫急剧上升期。
安徽小麦蚜虫
同翅目蚜科Homoptera:Aphididae(aphids),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在国内除无网长管蚜分布范围狭外,其余在各麦区均普遍发生,但常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
一般麦长管蚜无论南北方密度均相当大,但偏北方发生更重;麦二叉蚜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较少雨的西北冬春麦区频率最高。
就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来说,除小麦、大麦、燕麦、糜子、高粱和玉米等寄主外,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甘蔗和茭白等禾本科作物及早熟禾、看麦娘、马唐、棒头草、狗牙根和野燕麦等杂草,麦二叉蚜能取食赖草、冰草、雀麦、星星草和马唐等禾本科杂草。
为害症状,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
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
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
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一、种类与分布麦长管蚜(English grain aphid,wheat aphid)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
麦二叉蚜(Green bug)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麦区,以西北麦区多发。
禾谷缢管蚜(oat bird-cherry aphid,bird-cherry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L.)又称小米蚜。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
麦无网长管蚜(rose-grain aphid)Metopolophum dirhodum (Walker)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小麦蚜虫如何防治?冬小麦的春季管理是冬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时期。
在冬小麦的春季管理中,除了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合理施肥浇水,增加小麦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外,喷施杀虫杀菌剂,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
冬小麦的主要虫害包括红蜘蛛,蚜虫,和麦叶蜂。
今天主要说一下小麦蚜虫的防治药物和方法。
小麦蚜虫,俗称腻虫,是一种刺吸式害虫。
主要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通常聚集在叶片,茎杆,穗部。
危害后,叶片初期为黄色小班,后为条斑。
严重影响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
使麦穗不能正常吸入营养物质,影响正常灌浆,造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小麦蚜虫遍布世界各国的小麦产区,而我国比较普遍并且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两种。
小麦蚜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的茎株,叶片和嫩穗的汁液。
造成小麦早期叶片枯黄,分蘖减少,停止生长。
后期叶片发黄,麦穗枯白,籽粒不饱满,甚至整株茎杆枯死。
小麦蚜虫为间歇性爆发,主要和天气变化有关。
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多集中危害小麦穗部。
而麦二叉蚜喜干怕湿,耐高温,多危害小麦苗期。
小麦蚜虫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就开始发生,到小麦抽穗扬花期,始终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在小麦扬花后,发生量急剧上升。
这个时期,小麦株高还没有达到正常的高度,适宜喷施药物防治,并且防治效果也不错。
基本可以控制小麦蚜虫在小麦生育期的危害。
并且对小麦吸浆虫及其它病虫害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如果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小麦蚜虫百株虫量达到600头上下,就应该进行防治。
防治小麦蚜虫,可以从播种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科学防治。
第一,小麦播种期。
在小麦播种时,可以用70%的吡虫啉粉剂配合杀菌剂,杀虫剂拌种,或者小麦种衣剂拌种,以有效预防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
第二,小麦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可以结合叶面肥的喷施,一并喷施70%的吡虫啉粉剂一千倍液,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喷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害虫,其发生规律如下:
1.生活习性:小麦蚜虫多在春季出现,成虫及若虫在广范的小麦上发
生大量的吸食活动,导致小麦叶片萎缩黄化,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2.生长繁殖:小麦蚜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一般一年可产生数代,其产卵时间长达四个月左右,一般每年5~6月份为高峰期。
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生物防治:利用其天敌对小麦蚜虫进行常规控制,如斑翅蝽、寄生
蜂等。
2.农艺措施: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调整土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加强灌溉管理,定期清理园区。
3.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杀灭小麦蚜虫,但请注意用药
剂量,并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品种确定合适的药剂。
4.多方面联合防治:结合上述多种方法进行小麦蚜虫的防治,既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介绍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皖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皖北地区皖北地区小麦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麦蜘蛛等。
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现介绍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小麦白粉病1.1 发生症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及穗部。
叶片受害后,有直径1~2 mm的白色霉点着生其上,随着病情的发展,霉点扩大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病斑,并出现其典型症状即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当有外力或遇到震动时,白粉则立即飞散。
发病严重时,霉层长满叶片,导致光合面积减小,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达50%以上。
1.2 发病规律白粉病菌在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越冬,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
早春气温回升至5~25 ℃均能发生,湿度较高有利于发病扩大危害。
1.3 防治技术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10%以上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150 g/hm2、50%粉锈宁胶悬剂1 500 g/hm2防治。
2 小麦赤霉病2.1 发生症状小麦赤霉病为皖北冬小麦的常发病害,一般可造成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
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受害,以穗部为主。
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渐渐蔓延至整个麦穗,病部呈褐色或枯黄,后期可产生黑色颗粒[1-2]。
2.2 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桩、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壳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微山湖区小麦蚜虫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麦 箭期 小生期 麦 育
鬃 耱
的汁 液 , 成 植 株生 长 停 滞 , 蘖减 少 , 排 泄 蜜 造 分 并
露 , 光合 作 用 降低 ; 部 受 害 , 成 麦粒 饥 瘦 或 使 穗 造
不 能结 实 , 粒 重 下 降。麦 蚜 还 是 传 播 小 麦 黄 矮 千 病 等小麦 病毒 病 的重 要 昆虫 媒 介 , 响小 麦 正 常 影 生 长发 育 。全 国各 麦 区均 有 发 生 , 成 大 幅 度 造
一
虫 日期 从孕 穗期 ( 4月 3 1 一 直持 续到 灌浆 期 ( 3) 5
收稿 日期 :0 9—2—2 20 1 0 作 者 简介 : 明苓 ( 96一 , , 艺师 , 事 植 物 保 护工 作 。E— i: su一 96 16 cr 侯 17 ) 女 农 从 ma moh i17 @ 2 . o l n
种类较 多 , 主 要 有 麦 长 管 蚜 ( coi u v— 但 Mars hm ae p
n e Fbii ) 麦 二 叉 蚜 ( ci p i ga n m a a r u 、 cs Shz h rmiu a s R n a i和禾 谷缢 管 蚜 ( hp l i u a iLn o dn ) R oao p m p d i sh — nes , au ) 主要 以成 虫 、 虫 吸食 叶 片 、 秆 和 嫩穗 若 茎
时加 磷酸 二 氢 钾 ) 收小 麦 90 0k/ m ; 治 2 , 0 gh 防
l 发 生 危 害 特 点
1 1 发生 盛期 早 .
遍但 防治 不及 时 的地块 , 45 0k / m , 防治 收 0 g h 未 的地 块 , 收 22 0 k/ m 。 仅 5 g h
山东 农 业 科 学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技术小麦蚜虫是安徽省临泉县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虫害之一,在该县常年重发,据历年经验,穗蚜增殖高峰期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天气适合时将成倍数迅速增殖,对小麦灌浆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2023年,个别田块麦蚜发生较重,当地农技人员及时做好虫情调查,并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对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防治策略,为今后开展科学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2023年临泉县小麦蚜虫发生情况笔者在今年2月底对临泉县小麦蚜虫进行了大田普查,统计显示,全县平均有蚜株率0.4%,平均百株蚜量0.5头,最高百株蚜量5头。
3月中旬调查统计显示,平均有蚜株率1.6%,平均百株蚜量1.9头,最高百株蚜量8.5头。
3月份田间蚜虫数量迅速增殖,3月底调查,平均有蚜株率3.6%,平均百株蚜量20.2头,最高百株蚜量325头,全县需防田块1.1万亩。
近几年,小麦进入抽穗期,蚜虫在临泉县一直呈重度发生,而且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尤其此阶段食料及气象条件较有利于小麦蚜虫发生为害,造成田间蚜量快速增加。
二、近年来临泉县麦田蚜虫的为害变化1.为害时间逐渐向后期延伸。
小麦蚜虫原来以在苗期为害为主,现在以在小麦灌浆期为害最为明显,原来以早播田为害较重,现在则以晚播田为害较重。
发生这种为害时期后移的原因:一是临泉县推广了精量与半精量播种,春前小麦田间郁闭度低,蚜虫繁殖所需要的田间环境温度变低;二是推广了小麦迟播技术,小麦分蘖量得到控制,春前小麦长势健壮,很少有旺长苗,而旺长苗更易导致蚜虫大量繁殖;三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由于推广了更多的氮肥后移技术,施用了缓释肥,或施用了返青肥和拔节肥,使小麦在生长后期能为蚜虫生长繁殖提供更足的糖分,此时温度较高,如果湿度再高些,利于蚜虫生长繁殖的各种条件全部具备,极易导致蚜虫暴发。
2.蚜虫总体危害程度加重。
由于本地在种植模式上基本以小麦与玉米轮作为主体,而这两种作物都是禾本科植物,而禾本科植物不仅是蚜虫的为害对象,而且是越冬寄生植物,这种状态使得蚜虫始终存在有丰富的生存环境资源,玉米秸秆的在田间的大量积累也为蚜虫的地下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此外,当前的田间道路与田边沟塘杂草丛生,成为蚜虫生存繁殖的重要地点。
六安市金安区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病, 逐 渐 扩 大 至 整 个 小穗 o / J 、 穗 发 病 后 扩展 至 穗 轴 , 沿 主穗
防 治方 法 : 在 农 业防 治 上 , 选 择抗 虫 耐 病 的 小 麦 品 种 ,
赤 霉病 是 一 种真 菌病 害 , 是典 型 的气 候性 病 害 。 当春 季 平 均 气温 在 9℃以上 , 连续 3 ~ 5 d出现 阴 雨 天 气 , 越 冬 菌 源 便产生子囊孢子 ; 小 麦抽 穗 扬 花 期 遇 3 d连 阴 雨 或 空 气 潮 湿, 子 囊 孢 子 成 熟 并 散 落在 小 麦 花 蕊 上 , 经 花 侵 染 小穗 发
农 业防 治 与化 防 的综 防措 施 , 才能 有效 控 制其 危 害 。 在 选 用
防 治方法 : 重发生年 份 , 蛹期 和成 虫期并 重 , 以蛹 期防 治 为主 ; 轻 发 生年 份 , 以 成虫 期防 治 为主 , 并 兼 治其 他病 虫 害 。 蛹 期防 治 , 用5 %毒死 蜱颗 粒 剂 9 k g / h m 拌细土 3 7 5 k g / h m2 , 均 匀撒 于地 表 。 施 药 后立 即 浇水 , 可 提 高防 效 。 成 虫期 防 治 , 用4 0 %辛硫 磷 乳 油 9 7 5 mL / h m , 或菊酯类药剂 3 7 5 mL / h m , 兑水 6 0 0 ~ 7 5 0k g / h m 于 傍晚 喷雾 , 间隔 2 ~ 3 d , 连喷 2 ~ 3次 。
摘要
本 文 介绍 了六 安 市金安 区小麦 主要 病 虫草 害的种 类 、 发 生 规律及 防控 措 施 , 以期 为 当地 小麦 病 虫草 害 防治及 优 质 高产 、 增收 增
效提 供 借鉴 。
关键 词 小 麦 ; 病 虫草 害; 种类; 发 生规律 ; 防 治方 法 ; 安 徽 六安 ; 金 安 区 中图分类 号 ¥ 4 3 5 . 1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7 ) 1 3 一 O 1 1 7 一 O 1
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翅若蚜 ; 有翅 若蚜 除 无翅 外 , 型与 成蚜 相似 , 体 有翅后 , 产 可
生有翅 雌蚜 和有 翅雄蚜 。 无翅 若蚜发 育成 无翅 胎生雌 蚜 。
1 成 蚜 . 3
蚜 虫 的 天敌 主 要 有瓢 虫 、 蛉 、 茧 蜂 、 蚜 蝇 、 蛛 草 蚜 食 蜘 等 。 以瓢 虫 和草 蛉 控 蚜最 好 , 日可 食蚜 10 10头 。 尤 每 0 —5 因 近 年农药 的大 量使 用 , 控蚜 效果 已经 不明 显 。
黑色 , 光泽 。 有
1 若 蚜 . 2
小麦 的生长 和麦蚜 是多年 形成 的危害 关系 . 栽培 上主要
与施 肥 、 物长 势及 品 种有 关 。 势差 、 株 糖分 高 、 作 长 植 氮肥 少 者 , 般发 生较 重 。 一
33 天 敌 .
3种 蚜虫 的若蚜 均 有 5龄 , 皮 4次 , 为有翅 若蚜 、 脱 分 无
百穗 蚜 量 8 0头 以上 的面积 1 0 O万 h 2最 高百 穗 蚜量 3 0 m。 0 0 头以 上 。 民 在 进行 药 剂 防治 时 , 农 往往 选 药 不科 学 , 意加 任
蚜和成蚜越冬 , 暖冬时 3 种虫态均可正常越冬。 冷冬时 , 成
蚜和 若 蚜常 被冻 死 , 有 卵可 正 常越 冬 , 2 1 、0 1 只 如 o0 2 1 年冬
季 , 西 阳王庙 村 , 前蚜 量 为百株 9 9头 , 后 调查 0头 , 在 冬 4 冬
全部 死 亡 。 冬场所 主 要是麦 苗 基部 、 越 土缝 、 杂草 和枯 叶 等 。 不 管 以何 种 虫态 越 冬 。 涡 阳 县均 以有 翅胎 生雌 蚜 迁 入麦 在 田 , 田 内产 生无翅 胎生雌 蚜 , 在麦 无翅胎 生雌蚜 繁殖 系数 高 ,
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科学防治当地小麦蚜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蚜虫;发生;防治;安徽涡阳小麦蚜虫在涡阳县属常发性的害虫,为害小麦。
其主要有3种,分别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
这3种均属同翅目蚜科,均为世界性害虫,常混合发生。
小麦蚜虫在涡阳县常年发生面积逾16.67万公顷次,发生程度达中等以上,一般年份防治1.6次,大发生时最多防治3-4次,穗期百穗蚜量800头以上的面积10万hm2,最高百穗蚜量3000头以上。
农民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往往选药不科学,任意加大药量,导致防效较差。
现介绍小麦蚜虫的特性及发生情况。
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形态特征麦蚜为多型性害虫,在其生活史中,一般都经历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性蚜等不同类型,但以无翅和有翅胎生雌蚜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是蚜虫主要危害类型。
1.1卵3种蚜虫卵长约0.5mm,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
1.2若蚜3种蚜虫的若蚜均有5龄,脱皮4次,分为有翅若蚜、无翅若蚜;有翅若蚜除无翅外,体型与成蚜相似,有翅后,可产生有翅雌蚜和有翅雄蚜。
无翅若蚜发育成无翅胎生雌蚜。
1,3成蚜1.3.13种蚜虫共同点。
都有卵、若蚜、干母、干雌、有翅雌蚜、有翅雄蚜和无翅胎生雌蚜。
有翅蚜虫体型近似长方形,腹部稍宽于胸部;无翅雌蚜腹部较胸部宽。
1.3.23种蚜虫不同点。
麦长管蚜。
触角长于体长,腹管长,多长过腹末,额瘤明显。
无翅型,体淡绿至深绿,腹背常有黑斑,体长2.3-2.9mm,复眼暗红色,腹管长简形,黑色,端部具网状纹;有翅型,前翅中脉3支,腹管与无翅型相同,触角3节,有感觉圈6-8个。
麦二叉蚜。
触角短于体长,腹管较短,多不超过腹长。
额瘤不明显。
无翅型,体淡绿至黄绿。
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线,复眼紫黑色,腹管淡黄色,顶端黑色。
体长1.4-2.0mm;有翅型,前翅中脉2叉,腹部绿色,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线腹管绿色,端部色暗。
虞城县小麦蚜虫发生现状、原因及综防措施
河南农业2020年第4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孕穗期繁殖快、密度大,密集在剑叶基部和附近叶鞘上,穗部很少。
秋季各种麦蚜迁入麦田为害,同时传播病毒。
麦长管蚜和二茬麦蚜是黄矮病的主要传毒昆虫,麦蚜危害的适宜温度为12~23 ℃。
二、发生特点(一)发生普遍小麦蚜虫在虞城县普遍发生,苗蚜发生程度较轻,穗蚜发生程度较重。
2014—2017年,全县小麦穗蚜发生程度分别为中度、中度偏重、中度偏重、中度偏重,其中,2016年、2017年发生程度较前3年发生程度更重,个别地块属于重度发生。
(二)危害严重小麦蚜虫在虞城县25个乡镇均有发生,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造成小麦虫田率100%,小麦减产率13%~30%,严重地块可达50%。
(三)小麦苗情对蚜虫发生有利据笔者对近3年虞城县小麦苗情调查数据可知,5.4万hm 2,占小麦总面积的68%;二1.67万hm 2,占小麦总面积的21%;三类苗0.93万hm 2,占小麦总面积的11%。
小麦苗群体大,(四)小麦蚜虫越冬基数逐年加大冬前调查,小麦蚜虫冬前发生在全县面积与近几持平,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3.3头、3.6头、4.2头、4.5头,最高百株蚜量为8头,蚜虫越冬(五)冬后蚜虫始见期早越冬期过后经调查表明,蚜虫始见期早、存活率高,三、逐年加重的原因分析(一)小麦播种面积大且集中虞城县小麦播种面积大且集中,为小麦蚜虫危害90%左右,有利于小麦(二)适宜的天气条件麦蚜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温湿度对其消长起年虞城县平均气温略偏高,3—5月降水量偏少,年全县冬季气温较2014月气温比常年偏高0.5 ℃,有利于蚜虫年全县气温和常年接近,但降雨量偏少,年初春季,全县气温和降雨量与常年接近,对小麦蚜虫的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
气候因素导致是小麦蚜虫发生日趋加重的因素之一,从以上4年春季3—5月温度分析来看,对小麦蚜虫的发生是有利的,为小麦穗蚜偏重甚至重发生提供有利的气候条件。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 嗣金. 1 罗 宁国市20年 六( 玳 稻 飞虱暴发原 因分 析[. 05 4 J安徽农 业 】
[】 4曾令铭. % 2 氯胺 磷E 防 治稻飞虱效 果[ , 技服务 , 0 8 0 . 5 C J农 ] 2 0 ( 5)
由于2 1 年秋 种 以来遭 遇 了持 续 的干旱 天气 , 之 冬 00 加
季没有 明显 的低温 过程 , 麦蚜 虫虫 口基数 较大 。 3 下 小 据 月
旬 调查 , 一般有 蚜株率 为 1.% 一2 .%, 的达 5 .% , 46 92 高 99 是 近年 同期最 高 的一年 。 般百株 蚜量 1 7— 2 1 , 的有 一 2 6头 高 38 , 6 头 最高 田块 百株蚜量 110 , 2 头 接近 或超过 防治指标 。
麦 生 产 中 的主要 害虫 , 是麦 类 作 物 经 常 发 生 的一 类 害 也 虫。 主要 以成 虫 、 虫 吸取小 麦汁液 , 若 蚜虫排 出 的蜜露影 响 小麦 光合 作 用 危害 , 虫 还能 传 播大 麦 黄矮 病毒 , 蚜 引起 小 麦黄矮 病 的流行 , 不及 时防治 将会 对小 麦产量 造成严 重 若 影 响。 台县2 1年 小 麦蚜 虫 中等偏 重发 生 , 凤 01 部分 田块 大 发生 。 笔者 现将相 关情况介绍 如下 。
9~ 1 月危害秋苗 , 0 1 月越 冬 。 1 越冬 的虫态是无翅 的成虫 和
2 凤 台县2 1 年 蚜虫发生重 的原 因分析 0 1
21 虫口基数 大 .
若 虫 , 冬 的场所 是小 麦 、 越 杂草 的基部 或在 土 中越冬 。 虫 蚜 耐寒力 强 , 在冬季 如遇 天气 转暖 , 可爬 到麦苗上危害 。 仍 麦 蚜属 于 寡食性 害 虫 , 主植物 主要 局 限于禾 本科 植 寄 物, 除麦 类 作物 外 , 危 害玉 米 、 粱 等作 物 以及 雀 麦 、 还 高 马 唐 、 麦娘 的禾本科杂 草 。 看 温 度在 1 2 ℃、 5 0 相对 湿 度在4 % 一7 %、 降水 量 0 0 年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调查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调查小麦蚜虫是阜阳市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
严重发生年份,不仅可造成小麦明显减产,而且对品质亦有较大影响。
近几年,该虫在阜阳发生趋势加重。
为深入了解小麦蚜虫在本市发情况,笔者对本地蚜虫的发生种类、规律、特点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现整理如下:1、发生种类与消长规律1.1 优势种类演变与为害时期据我市70 年代编写资料记载,阜阳市发生的麦蚜种类“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两种,粟缢管蚜(即黍蚜、小米蚜)也有发生”。
发生时间“麦二叉蚜在3 月中旬至4 月中旬为害最盛,以为害麦苗为主,麦长管蚜在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发生最多,以为害穗部为主”。
笔者通过两年来的田间调查,认为现在阜阳麦蚜苗期以长管蚜(占田间蚜量的80%)和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10-20%)为主,少量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穗期优势种为麦长管蚜(前期),禾谷缢管蚜(后期),二叉蚜和桃蚜Myzus persicae 极少,穗期蚜虫前期以长管蚜为主(占穗部蚜量的80%以上),此期田间禾谷缢管蚜主要在下部叶片上繁殖为害,随着下部叶片枯死和长管蚜的迁飞,禾谷缢管蚜逐渐向穗部转移,并成为田间优势种。
苗期蚜虫在4 月上、中旬为害最盛。
穗期蚜虫在不同年份间发生,为害时期略有差异。
一般年份4 月中、下旬百株蚜量显著增加,为害盛期在5 月5 日至15 日,以后虫量逐渐下降。
个别发生较迟年份,危害高峰期集中于5 月中旬。
1.2 麦田蚜虫在植株上分布及其变化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内,蚜虫在植株上分布呈现有规律变化,苗蚜大多聚集在叶片上为害,以叶正面为多(占田间蚜量的60%),小麦抽穗时麦蚜逐渐向植株上部剑叶和穗上转移;在灌浆期内,穗部蚜量约占全株蚜量的50浓上,剑叶蚜量约占30〜40%,下部叶片由于衰老,蚜量明显减少;小麦蜡熟期,田间蚜量急剧下降,但在穗和叶片上分布较为均匀。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小麦蚜虫的关键。
农民应该定期巡视麦田,及时发现蚜虫的苗头,防止其大面积繁殖。
同时,保持麦田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采用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和有效的方法。
可以引入天敌,如瓢虫、寄蝇、蚜虫寄生蜂等,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这些天敌可以在麦田中形成生态平衡,减少蚜虫的繁殖。
此外,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来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使用农药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进行喷洒。
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风向和天气条件,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其他农作物造成污染。
此外,农民在使用农药后,要注意洗净喷洒设备和个人防护,避免对自身造成伤害。
除了以上的防治方法,还可以通过选择抗虫品种来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
选择抗虫品种是一种经济、环保、持久的防治措施。
通过选育和引进抗虫品种,可以减少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还可以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法来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
轮作是指在不同的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打破蚜虫的生长周期,减少其繁殖数量。
间作是指在同一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降低蚜虫对小麦的食害程度。
通过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选择抗虫品种和轮作间作等。
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以减少蚜虫的危害,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广大农民在小麦蚜虫防治中提供帮助。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
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小麦减产。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希望能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首先,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蚜虫的基础。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要及
时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松土、中耕、除草等工作,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蚜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
其次,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
在小麦生长期间,如果发现小麦蚜虫的
存在,可以选择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如敌敌畏、氧化乐果等,但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用量进行使用,避免对小麦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些天敌如瓢虫、蚜虫寄
生蜂等对小麦蚜虫有着天然的天敌作用,可以通过人工引种或者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以达到控制小麦蚜虫的目的。
另外,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小麦田间适时
进行轮作、套种,合理利用间作间种,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蚜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最后,加强田间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小麦蚜虫的存在并掌握其发生规律,可
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小麦蚜虫对小麦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蚜虫需要综合运用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
防治等多种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方法,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安徽省小麦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致富经验Zh ifu jin g ya n在现代化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对高产种植技术进行合理优化,做好选种、整地、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工作,如此一来才能切实提高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大大提升小麦种植效益。
1小麦种植技术分析1.1种子优选与处理种植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优选,唯有保证品种的优良特性,才能为后续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种植人员还需对安徽省的自然气候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土壤、水文、气候等条件因素去优选小麦品种。
大量实践表明,优质小麦种子的播种会大幅提高小麦成活率,并且幼苗生长的健康程度更高,有着更强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抗病性。
种子优选完毕之后需要做好播前处理,一般会进行晾晒,目的在于消除病菌,随后采用生命素原液兑水稀释,将小麦种子浸泡溶液中2小时,最后捞出晾干。
经过处理的小麦种子的存活率与抗病能力会更高,有效保障了小麦的健康成长。
1.2合理选择播种方式1.2.1要对深度进行合理确定,确保小麦整体生长效果,结合安徽省的小麦播种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确定深度为3~4cm,可避免因为播种过深而导致出苗时间长,也可避免因为播种过浅而导致缺苗断垄。
1.2.2要合理选择小麦播种时间,通常最利于小麦出苗的时间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期,倘若播期与墒情存在冲突则以墒情为主,可适当晚播3~5天。
安徽省的小麦播种适合在10月中旬、气温16~17℃的环境中播种,能够确保麦苗在越冬期能够长出6叶1心的壮苗。
1.3土壤处理为了确保小麦种植产量的提高,提前做好田间土壤的处理工作,确保土壤肥力得到保障,从而更加适合小麦的健康生长。
具体来讲,应当对田地进行深耕,将前茬作物遗留下的根系及杂草消除掉,确保整体土质保持平整、绵松,并且满足小麦生长的适宜湿润度。
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目的在于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所以在翻耕过程中要保证深度达到24cm 左右,确保耕作层深度且做好秸秆还田工作,采取旋耕方式进行2~3遍耕作,同时为了消灭寄生在土壤或残茬中的病害虫,还需对土壤进行消毒,一般每亩用到甲基粉1~1.5kg。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给小麦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分析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一、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小麦蚜虫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害虫,一般分为翅色型和无翅色型两种,以无翅色型为主。
其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适宜环境条件:小麦蚜虫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温度在16-23°C时,繁殖能力最强。
在这种环境下,蚜虫能够快速繁殖,数量增长迅速。
2.气象因素:小麦蚜虫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干旱和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对蚜虫生存不利,当气温超过30°C时,蚜虫数量会减少。
而在高温潮湿和低温湿润的条件下,蚜虫数量会急剧增加。
3.小麦生长阶段:小麦蚜虫发生的时间与小麦的生长阶段也有关系。
一般在小麦灌浆期前后,蚜虫数量最多。
此时小麦是蚜虫的最佳生长和繁殖条件。
4.病虫害的影响:一些病虫害如白粉病、叶枯病等会影响小麦的生长状况,使小麦体内营养更加丰富,从而为蚜虫提供了更好的发生条件。
二、小麦蚜虫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蚜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杂草是蚜虫的重要寄主植物。
通过清理杂草,可以减少蚜虫在田间的栖息地,降低蚜虫数量。
2.调整种植时间:通过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可以尽量避开小麦灌浆期前后的高峰期,减少蚜虫的发生。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减少蚜虫的发生。
注意平衡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供给,不过量施肥。
4.物理防治措施:可以采用振打和喷洗等物理方法来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
通过振打小麦,可以使蚜虫掉到地面上,然后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天敌来控制蚜虫的繁殖。
喷洗小麦可以用喷水冲刷蚜虫,取得防治效果。
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寄主植物等自然敌因进行生物防治。
例如可以培育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蝇类等,定期释放到田间控制蚜虫的数量。
6.化学防治:在小麦蚜虫发生严重时,可以适当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蚜虫
同翅目蚜科Homoptera:Aphididae(aphids),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在国内除无网长管蚜分布范围狭外,其余在各麦区均普遍发生,但常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
一般麦长管蚜无论南北方密度均相当大,但偏北方发生更重;麦二叉蚜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较少雨的西北冬春麦区频率最高。
就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来说,除小麦、大麦、燕麦、糜子、高粱和玉米等寄主外,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甘蔗和茭白等禾本科作物及早熟禾、看麦娘、马唐、棒头草、狗牙根和野燕麦等杂草,麦二叉蚜能取食赖草、冰草、雀麦、星星草和马唐等禾本科杂草。
为害症状,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
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
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
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一、种类与分布
麦长管蚜(English grain aphid,wheat aphid)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
麦二叉蚜(Green bug)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麦区,以西北麦区多发。
禾谷缢管蚜(oat bird-cherry aphid,bird-cherry aphid)Rhopalosiphum padi (L.)又称小米蚜。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
麦无网长管蚜(rose-grain aphid)Metopolophum dirhodum (Walker)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
形态特征
二、寄主与为害
主要为害小麦、糜子(穄子,不粘)、高粱、玉米、谷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莎草科、香蒲科杂草(第2寄主,禾谷缢管蚜),还为害李、桃、杏等李属木本植物(第1寄主,禾谷缢管蚜,在其上越冬)或梨、苹果等或野生蔷薇属木本植物(第1寄主,麦无网长管蚜,在其上越冬)。
麦蚜的为害包括3方面:
(1)成、若蚜群集于叶片、嫩穗、茎等部位刺吸汁液为害,造成“锁口蜜”,阻碍小麦生长发育。
(2)分泌蜜露,引起霉菌发生—霉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3)传播病毒(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后者传毒力最强),如小、大麦黄矮病毒等,导致病害流行。
三、发生规律、生活史及习性
麦长管蚜喜温暖潮湿,发育起点温度为3℃,6℃以上开始活动为害。
16℃以上繁殖迅速。
它的繁殖、为害盛期在抽穗期至乳熟期,故又称“麦穗蚜”。
禾谷缢蚜喜湿而对温度适应幅度广,在温暖地区自小麦苗期至乳熟期虫口常稳步上升,全期均能为害。
麦二叉蚜耐低温干旱,发育起点温度为0-1.6℃,5℃以上即能繁殖,15-22℃条件下繁殖迅速。
它的为害盛期主要在小麦苗期,抽穗后虫口趋向消退。
3种麦蚜在小麦植株上垂直分布不同。
长管蚜喜光,孕穗期多在上部叶正面,尤其是抽穗后绝大多数均集中于穗部为害。
麦二叉蚜怕光照,拔节期多在植株下部叶背聚集为害,致害能力强;孕穗期为害部位上移,以倒二、倒三叶背居多。
禾谷缢蚜在小麦心叶和基部居多,为害部位较为分散。
3种病毒传播黄矮病毒的能力,麦二叉蚜最强,麦长管蚜次之,禾谷缢蚜最弱。
(二)生活史
(二)习性
四、影响因素
(一)气候因素
在气候因子中,温、湿度对麦蚜的发生消长起主导作用。
一般说,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40-80%时,即中温低湿常为麦蚜大发生的主要条件。
冬季前后温度偏高有利于麦蚜发生,反之减轻。
(二)栽培条件。
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所以蚜量大、为害重。
合理施肥,适时灌水,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健壮,增加抗虫能力。
此外,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着麦蚜的越夏生活和繁殖,直接关系着秋苗的虫源问题。
(三)天敌
麦蚜的天敌种类丰富,主要有瓢虫类、蚜茧蜂、草蛉、食蚜蝇、绒螨、蚜霉菌等,其中以瓢虫类、蚜茧蜂最重要。
四、防治方法
1、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麦田用药要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选择性药剂,尽量少用广谱性药剂,以保护天敌繁衍。
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
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
2、防治指标与药剂选择
防治苗蚜:①防治指标:500头/百株;②防治用药:每亩用有效成份吡〃抗蚜4克或吡虫啉3克。
防治穗蚜:①防治指标:800头/百株;②防治用药:亩用药剂有效成分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或抗蚜威5克;灰飞虱虫量高的地区,可选用吡蚜酮、噻嗪酮等药剂在防治穗蚜时一并兼治。
麦二叉蚜
禾谷缢蚜
麦长管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