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1
小麦蚜虫为害损失调查
河南农业2016年第10期(上)害田块4块共16块, 适期防治田3块共12块,调查蚜虫危害和产量情况。
小麦蚜虫危害田根据蚜虫密度结合目测,设定危害程度如下:重度危害:小麦大部分不能抽穗,有些植株提早枯死;中度危害:小麦明显枯黄但能抽穗,穗头小,穗数少,结实较少;轻度危害:危害表现不明显,生长基本正常。
实际测量各代表田块重度、中度、轻度危害面积;不同危害程度类型按5点取样,每样点2m 2共10m 2小麦分别收割、脱粒、去杂、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适期防治田也按10m 2单收、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4个调查点以点为单位统计2.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面积平均比率分别为6.01%、11.9%、82.09%。
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面积离平均数差距分别为±3.12个百分点、±5.16个百分点、±9.01个百分点,表明小麦蚜虫受害田之间,不同受害程度面积比率随机性变化较大。
3.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每667m 2平均产量为138.7kg、400.4kg、697.6kg,重度比轻度相差80.1%,中度比轻度相差42.6%;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产量分别存在±27.92个百分点、±14.15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的离平均数差距,表明小麦蚜虫在同一块麦不同程度受害面积比害田每667m 2平均产均产量为741.5kg。
小田每667m 2平均减产15.2%。
表明小麦防统治,方能避免小麦蚜虫发生成灾,对农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西平县小麦生产中,蚜虫危害不仅有本地虫源的作用,还有外来迁飞性虫源的作用,为害盛期是返青拔节期和小麦穗期,穗期为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尤为严重。
保灌浆、增粒重为穗期蚜虫防治的目的,防治不及时或措施失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后果,严重威胁到小麦安全生产,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报告编号: [报告编号]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名称]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姓名]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小麦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调查人员对小麦田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摄影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分布范围。
2. 样本采集:调查人员采集了疑似受害植株的样本,并进行了后续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虫害种类和感染程度。
三、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小麦田间存在以下病虫害问题: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在调查区域的小麦植株上发现了大量的条锈病病斑,感染程度较重,已经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小麦黑穗病(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发现,小麦穗上出现了黑色病斑,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小麦黑穗病的感染,需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扩散。
3. 小麦蚜虫(Rhopalosiphum padi):在小麦田间观察到了蚜虫的大量滋生,已经对植株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遏制蔓延。
四、建议措施: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向种植户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 条锈病防治: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按照正确的施药剂量和频次进行喷洒,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2. 黑穗病防治:及时清理病害植株,减少病害源的传播,同时选择抗病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抗病能力。
3. 蚜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合理使用昆虫杀菌剂,并定期监测蚜虫密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验收意见: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已经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征得其同意。
种植户同意按照建议措施进行防治,并愿意配合调查单位的监测工作。
六、主管部门意见:主管部门对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进行了审核,认为调查工作详实,建议措施合理可行。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调查
小麦蚜虫是阜 阳市小麦 的主要害 虫之一 。严重发 生年 份, 不
2 . 麦蚜的 田间消长与气 候条件 的关系 2 . 1 春季气温偏 高, 利于麦蚜早发 3 ~4月份气 温偏高, 利 于麦蚜种 群量增加 , 麦 蚜发生 早 、 为 害重 , 并为后 期的发生积 累了虫源 。 如 1 9 9 5 年 3 、 4月份气温较常
小 麦蚜 虫发 生规 律调查
宋 振 字
( 安 徽 省 阜 阳市 农 技 推 广 中心 , 安徽阜阳 2 3 6 0 6 9 )
摘 要: 通过 田间调 查, 笔 者 摸 清 了阜 阳 市 小 麦 蚜 虫发 生 种 类 , 前 田间蚜量一直较 少, 进 入 4月上 、 中旬 , 田间蚜量 开始 增多 , 有
旬百株蚜量显著增加 , 为害盛期在 5月 5日至 1 5日, 以后虫量逐 渐下 降。个别发生较迟年份 , 危害高峰期集 中于 5月 中旬 。
1 . 2麦 田蚜 虫在 植株 上 分 布 及 其 变 化
轴
古{ I I I
垂 直 分 布( % )
叶 片 分 布( % )
盯 邛棚
苗 期返 青 期 蚜 虫拔 节 期
田 间分 布 及 迁 飞 规 律 , 对, J 、 麦 蚜 虫在 田 问消 长 规 律 与 气 候 条 件 进 翅 蚜 比例 较 高 , 占 田 问 总蚜 量 i 0 % 左右, 为 麦 蚜 迁 入 麦 田期 。 行 了初 步 分析 。
1 . 3 . 2 5月上旬 为第二峰期 。此 间, 麦蚜在 田问扩散 , 麦 田单
株虫量和有蚜株数进一步增加, 是穗 期 蚜 虫 的为 害 盛 期 。
关键调 : 小麦蚜 虫; 发 生; 为害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湖北省标准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防治策略、防控技术及质量控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9630 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GB/T 35238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967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NY/T 2683 农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规程DB42/T 893 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技术规程种子药剂处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一喷多防 one spraying for multiple prevention在小麦各生育期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合理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现混现用)一起喷雾,达到喷施一次防治多种靶标病虫,同时增粒增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4 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技支撑、绿色植保”理念,以作物健康栽培为基础,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入手,组装和配套使用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为主,科学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充分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5 防控技术播种期5.1.1 防治对象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和蚜虫、金针虫、蝼蛄、蛴螬等主要病虫。
5.1.2 防治技术5.1.2.1 选种抗(耐)性品种各地根据实际合理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应按照GB 4404.1和NY/T 967执行),并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鄂西北旱地麦区,是条锈病越冬菌源区,宜选用抗(耐)条锈病小麦品种,局部孢囊线虫病重的地方宜选用对孢囊线虫病有一定抗(耐)性的小麦品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鄂东北稻茬麦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宜选用抗(耐)赤霉病小麦品种。
1月上中旬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及测报调查方法
用 扪 打 一定株 数或 行 K} f f 株, 冉 U测 或 『 { j 吸 虫 倚 汁数拍 落 接 虫 l
具 内的 虫 种类 及数 , 如稻 虱
调 。 该厅法适 刖 ’ 十 训 活 跃 H : - 3 <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要点
大斑病和小王 i 王 病 是 冬 种 甜
仃距 的作物 I : 进 仃害 虫 渊 , 棉 l 1 J ‘ 经 株 吸 虫 及 移动 吸 虫 。 ( 6 ) …捕 法 。 利 川放 射・ r I - : I 刊能 豢或 他 仡 、K米 、 果树等0 虫 种 群 或 合 『 { l 群} J I l j 。 ( 2 ) 于 『 1 扪 法。 刚涂 仃 【 油 化 学物 质标 , 如“ 两辽 ” 。 辞虫 、 粘
活 动 性 人 的 昆虫 , 如潜 叶蝇 类 、 粉
积、 长度 、 部伉、 容 为样 力 ‘ , “接 虱 类、 冉蝽 类 和 1 蝉炎等。 ( 5 ) 吸虫
I ] 测 观 察 钱 所 调 态刈 象 的数 器 法 。 利J l J 真 吸 附 原 理 捕 挟 害 量或 危害状 项 【 { 。 陔力 ’ 法通 } { : 虫, 分l 州定 式 j 移动 式 。 … 定 吸 稻 匕 虱、 订 蛴 等 ;移动 』 弋 { 『 I f 株t 、 人、 作物 成熟 驯或 仃 齐株 捕 蚜 虫 、
性、 己 是
r 似 死 性 虫 等 , 如
稻象 【 { 1 、 粘 虫等 。 ( 3 ) 诱捕法 。 灯 , 利 用害 虫 趋 光性 , 使J 月『 { 炽 灯、
玉米普 遍发 生 的 两种 病 害。 发 生
虫 田问 常 用 监 测 设 备 主 要 有 :虫
二、1 月 中旬
情 测报 灯 、 孢子捕捉仪、 性 诱 监 测 1月 中 旬 处 于 露 地 病 虫 害越 设备 、 小 气候 记录 仪等 。 ( 1 ) 自动 虫 冬 期 。 其中, 小 麦 赤 霉 病 菌 以菌丝 情测报灯 。 利 用 害 虫趋 光特 性 , 夜 体在稻 桩 或玉米 根 茬 中越 冬 , 麦类 间开 启光 源 引诱并 杀死 害虫 , 根据 纹 枯 病 菌 以菌 核 在 土 壤 中或 以菌 所 诱害 虫 种 群 数 量 来 反 映 田间 虫 丝 在麦 苗基 部潜 伏越 冬 , 麦类 白粉 情变化规律 , 通 常 由专 用 灯 管 、 害 病 菌 以 闭囊 壳 在病 残 体 中或 以菌
小麦害虫的调查与识别报告
小麦害虫、螟虫越冬虫态的调查与识别报告班级:生态1001 姓名:赵郁豪学号:101906127一、实习目的1.掌握田间小麦害虫的基本种类及形态特征,并能够对其简单识别判定;2.了解小麦害虫对小麦的危害机制,认识到防治田间害虫的重要性。
二、实验要求1.自备笔记本和笔,做好观察记录;2.实习期间,听从老师安排,有序捕捉观察昆虫,不随意毁坏田间作物。
三、实习时间2012年12月1日四、实习地点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农作物试验田五、实验观察记录(一)小麦害虫的种类及观察本次试验我抓到的小麦害虫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粘虫,大青叶蝉,其他同学还抓到了小麦叶蜂。
此外我还观察到了几种小麦害虫的天敌,如:蚜茧蜂,食蚜蝇,蜘蛛,布甲等。
1.麦长管蚜:有无翅和有翅的,身体为黄绿色,腹部有灰色斑,触角较长,前翅中脉分三叉,腹管为黑色,呈长管状。
2.禾谷缢管蚜:有无翅和有翅的,身体为暗绿色,腹背后方带暗红色斑,触角较短,前翅中脉分三叉,腹管黑色,端部缢缩如瓶颈状。
3.麦二叉蚜:只观察到无翅的,身体为谈绿色,背中线为深绿色,腹部颜色较浅,触角较短,前翅中脉分二叉,腹管黑色,呈圆筒状。
4.粘虫:观察到其幼虫,头部红褐色略带点黄色,背部具有各色纵纹,背中线为白色,气门黑色,气门线粉红色,上下有灰白色带纹,腹足基部外侧各有1黑褐色斑,趾钩单序中带。
5.大青叶蝉:整个身体呈青绿色,头部淡褐色带点青色,左右各具1小黑斑,前翅革质,整体绿色带点蓝色,端部色淡近透明,翅脉青黄色,腹部两侧和腹面橙黄色。
(二)螟虫越冬虫态的种类与观察在水稻收割后的试验田间,残枯的稻桩茎秆成为螟虫的主要越冬场所,我们通过细心查找,发现了30多头越冬态的大螟幼虫。
主要特征:幼虫体长约30mm,体粗壮,头部红褐色,整个身体呈淡黄色,其背面带紫红色,腹足趾钩单序中带。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着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3 病情普查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秋苗期3.1.1 调查时间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3.1.2 调查田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 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3.1.3 调查方法若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m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实查67m2,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另外,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2撒播田代表性样点,计数叶片数目用以估算叶片密度片/667m2;若全田已普遍发病,则取5个样点,每点2m2,随机检查2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3.1.4 记载项目按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见表1的项目,区分调查田点片发病或普遍发病两种情况分别记载;表内传病中心密度和单片病叶密度据实查面积内的数量折算,传病中心平均面积和传病中心平均病叶片数取实查诸传病中心的平均值;另外,还需由发病田块数和调查田块总数计算病田率,记入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的右下角栏内;表 1 早期调查表返青拔节期在小麦返青后15~20d左右调查,若没有发病,则应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行调查;小麦无明显越冬现象的地区在早春条锈病情开始上升后进行;以外地菌源为主,春季发病较迟的地区,普查时间至拔节期进行,调查田块、调查方法、记载项目和表格与秋苗期普查相同;生长后期3.3.1 调查时间在小麦乳熟期或当年病情停止发展前进行普查;3.3.2 调查田主栽品种调查早、中、晚播各类麦田或具代表性栽培条件的麦田,田块数按品种的栽培面积酌定,一般不少于10~15块地;栽培面积较小的品种只调查代表性麦田;3.3.3 调查方法每块调查田5点取样,每点2m行长或1m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旗叶和旗下一叶;计算普遍率%、平均严重度、判定反应型;3.3.4 记载项目按后期调查表见表2的项目分品种记载;表2中“类型田”系按当地造成品种发病差异的主要栽培及环境因子地形、地势、播期等,选取各类代表性田块;品种总平均的普遍率和严重度是该品种所有调查田块加权平均值;表 2 后期调查表4 病情发展系统调查病点发展系统调查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实施;4.1.1 调查方法选取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早播麦田作为调查田;秋苗期发现条锈病后即标定5个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周围至少2m以内无其他病叶作为病点,每隔10d调查一次病点消长情况,直至春季田间普遍发病为止;若秋苗期无传病中心则不进行本项调查;4.1.2 记载项目按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见表3的项目统计记载;表 3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仅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确需本项资料作为早春预测依据的测报站实施调查;4.2.1 调查方法秋苗发病盛期至少标定5个传病中心,小麦越冬后返青前将标定的传病中心范围内全部麦苗移植于温室或塑料棚内,逐日检查连续显症的病叶,至不再出现新病叶止;每次检查后应将显症病叶摘除,以防止发生再侵染;4.2.2 记载项目按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见表4的项目记载;表中潜育病叶率为显症叶片数占移植麦苗叶片总数的百分率;表 4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病田定点系统调查4.3.1 调查时间在小麦条锈菌非越冬区和潜育越冬区由春季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调查;秋苗期至春季条锈病能持续发展为害的地区,由秋苗发病后开始定点调查;4.3.2 调查田选发病条件较好,发病较早的代表性感病品种麦田作为系统调查田;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难以选定系统调查田,则应预先在发病条件较好,观察方便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建立“测报调查圃”,用于系统调查;4.3.3 调查方法在系统调查田内或测报调查圃内标定3个调查点调查点需有病叶,每点2m 行长条播地区或1m2撒播地区,每隔10d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当普遍率达5%以上时,每点查200个叶片;4.3.4 记载项目按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见表5的项目记载;表 5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5 越夏区调查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地区实施;调查时间依越夏地区不同可在各年8月下旬或者越夏寄主晚熟春麦、冬麦,自生麦苗发病盛期进行调查;调查田每年按一定的路线巡回调查,选晚熟春、冬麦感病品种代表性田块和滋生自生麦苗的麦茬复种田、休闲田作为调查田;调查田块数按各类型田块的实际面积酌定,但每个调查地点实查的自生麦苗田块数应不少于10块,总面积不少于5×667m2;调查方法晚熟春、冬麦调查田可目测估计条锈病发病情况,自生麦苗调查田采取踏查估计和取样细查相结合的方法估计自生麦苗密度和病情;记载项目按越夏调查表见表6的项目记载;表 6 越夏调查表6 春麦区调查病田定点系统调查田间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系统调查,具体作法按4.3.2、和办理;当地当年条锈病发病始期填入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的备注栏中;小麦生长后期病情普查于小麦乳熟期或条锈病发病盛期普查,具体调查记载方法按办理;7 测报资料收集和调查数据汇总测报资料收集实施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a.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灌溉麦田面积及其他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b.主要品种栽培面积、生育期和抗锈性;c. 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防治面积和防治效果;d.越夏区晚熟春、冬麦栽培面积,自生麦苗发生面积;e.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各测报站需及时汇总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填写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参见附录B补充件〕,分期寄送上级测报站;部分汇总资料分别在春节前和3月下旬用模式电报报上级测报站;调查资料表册本调查规范的调查表和有关资料统计表格编印制成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见附录C补充件〕,供调查记载使用并作为正式档案保存;附录 A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补充件附录 B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补充件表 B1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一注:此表在春节前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1份测报站:负责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 B2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二注:此表一般应在当年3月下旬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测报站:负责人:1份;填表时间:年月日表 B3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三注:此表在当年9月份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测报站:负责人:站1份;填表时间:年月日附录 C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补充件一九年测报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测报站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纬:_______东经:______海拔:_____测报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编制表 C1 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秋苗期表 C2 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返青拔节期表 C3 小麦条锈病后期普查表表 C4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表 C5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表 C6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表 C7 越夏调查表表 C8 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抗病品种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早播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发病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受害减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发病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防治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行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kg挽回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kg越夏区情况晚熟冬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晚熟春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麦茬复种田自生麦苗发生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自生麦苗密度_______株/667m2麦茬休闲田自生麦苗发生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自生麦苗密度_______株/667m2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蚜虫为害分级标准
蚜虫为害分级标准蚜虫是一类造成农作物物理和经济损害的昆虫害虫。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评估蚜虫的危害程度,需要依据蚜虫密度、虫害范围和作物受害程度等指标来对蚜虫为害进行分级标准。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蚜虫为害分级标准的参考内容,该标准分为五个级别,根据蚜虫密度和虫害程度来确定。
一、蚜虫为害分级的目的蚜虫为害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对蚜虫为害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二、蚜虫密度和虫害范围分级1. 无害级:蚜虫数量极少或几乎没有。
虫害范围不超过1%。
无需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2. 轻度为害级:蚜虫数量适中,但未对作物生长和发育造成明显影响。
虫害范围在1%-5%之间。
建议观察蚜虫密度的变化趋势,如果密度上升迅速,则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中度为害级:蚜虫数量较多,已对作物生长和发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虫害范围在5%-10%之间。
建议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蚜虫数量,减轻虫害程度。
4. 严重为害级:蚜虫数量大量增加,严重影响作物生育和发育。
虫害范围在10%-50%之间。
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虫害程度的目的。
5. 极度严重为害级:蚜虫数量爆发性增加,严重损害作物,虫害范围超过50%。
此时需要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如紧急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来迅速控制蚜虫数量,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作物受害程度分级作物受害程度的评估可以参考以下指标:瘪果率、实节数、单果重、株高和色泽等。
根据作物受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严重和极度严重四个级别。
1. 轻度受害级:作物受蚜虫为害后,瘪果率不超过10%,实节数和单果重相对正常,株高和色泽略有降低。
2. 中度受害级:作物受蚜虫为害后,瘪果率在10%-30%之间,实节数和单果重较轻度受害级下降,株高和色泽显著降低。
3. 严重受害级:作物受蚜虫为害后,瘪果率在30%-50%之间,实节数和单果重明显减少,株高和色泽明显受损。
0.1%吡虫啉颗粒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肥效试验初报-2019年精选文档
0.1%吡虫啉颗粒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肥效试验初报1 试验条件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防治对象:小麦蚜虫、禾缢管蚜[Rhopalosip humpadi (Linnaeus)]、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试验作物:小麦;品种:济麦22。
1.2 环境条件试验地选择在小麦蚜虫常年发生较重的阜南县柳沟镇大徐村徐东村民组一小麦田中进行。
前茬作物为玉米。
2014年10月18日播种,每667m2播种量11.5kg;播种用宽幅播种机播种,行距24~26cm。
2 试验设计和安排2.1 药剂2.1.1 试验药剂0.1%吡虫啉颗粒剂(药肥混剂)(河南金田地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封样完好)。
2.1.2 对照药剂及肥料药剂:2%吡虫啉颗粒剂(登记证号:PD20131332,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XX公司,市售产品)。
肥料:42%含NPK复合肥(42%配方肥(NPK复合肥含量:25、7、10),安徽省恒基肥业XX公司,市售产品)。
2.1.3 药剂用量与编号2.2 小区安排2.2.1 小区排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2.2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70m2。
每小区之间设40cm保护行。
重复次数:4次。
2.3 施药方法2.3.1 使用方法撒施。
小麦播种前,耕地时,撒施(同肥料施用方式)然后耕地、耙匀。
2%吡虫啉颗粒剂小麦播种前、整地时与细砂混匀后进行均匀撒施;0.1%吡虫啉颗粒剂(药肥混剂)、对照复合肥小麦播种前、整地时进行均匀撒施。
2.3.2 施药器械天平、电子秤、竹篮,戴上防护手套及防护口罩后手动均匀撒施。
2.3.3 施药时间和次数试验药肥混剂及对照药、肥在2014年10月17日整地施用,10月18日上午进行播种。
本次试验共施药1次。
2.3.4 使用容量播种量为11.5kg/667m2,每小区1.21kg。
2%吡虫啉颗粒剂与细砂混匀后撒施,用砂量为10000g/667m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等131项农业行业标准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等131项农业行业标准目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05.2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施行日期】2015.05.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等131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15年8月1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附件:《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等131项农业行业标准目录农业部2015年5月21日附件《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等131项农业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1 NY/T2714-2015通则2 NY/T2715-2015 平菇等级规格3 NY/T2716-2015 马铃薯原原种等级规格4 NY/T2717-2015 樱桃良好农业规范5 NY/T2718-2015 柑橘良好农业规范6 NY/T2719-2015 苹果苗木脱毒技术规范7 NY/T2720-2015 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8 NY/T2721-2015 柑橘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秸秆腐熟菌剂腐解效果评价技9 NY/T2722-2015术规程10 NY/T2723-2015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11 NY/T2724-2015 甘蔗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12 NY/T2725-2015 氯化苦土壤消毒技术规程13 NY/T2726-2015 小麦蚜虫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蔬菜烟粉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14 NY/T2727-2015程稻田稗属杂草抗药性监测技术15 NY/T2728-2015规程16 NY/T2729-2015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检测规程17 NY/T2730-2015 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18 NY/T2731-2015 小地老虎测报技术规范农作物害虫性诱监测技术规范19 NY/T2732-2015(螟蛾类)梨小食心虫监测性诱芯应用技20 NY/T2733-2015术规范桃小食心虫监测性诱芯应用技21 NY/T2734-2015术规范22 NY/T2735-2015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23 NY/T2736-2015 蝗虫防治技术规范24 NY/T2737.1-2015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第1部分:稻纵卷叶螟25 NY/T2737.2-2015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稻飞虱26 NY/T2738.1-2015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小麦条锈病27 NY/T2738.2-2015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白粉病28 NY/T2738.3-2015 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29 NY/T2739.1-2015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30 NY/T2739.2-2015 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北方水稻延迟型冷害31 NY/T2739.3-2015 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32 NY/T2740-2015农产品地理标志茶叶类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写指南33 NY/T2741-2015仁果类水果中类黄酮的测定液相色谱法34 NY/T2742-2015水果及制品可溶性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35 NY/T2743-2015甘蔗白色条纹病菌检验检疫技术规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36 NY/T2744-2015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检测核酸斑点杂交法37 NY/T2745-2015 水稻品种鉴定SNP标记法38 NY/T2746-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烟草39 NY/T2747-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40 NY/T2748-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人参41 NY/T2749-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橡胶树42 NY/T2750-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凤梨属43 NY/T2751-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普通洋葱44 NY/T2752-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非洲凤仙45 NY/T2753-201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红花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46 NY/T2754-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华北八宝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47 NY/T2755-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韭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48 NY/T2756-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莲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49 NY/T2757-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青花菜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50 NY/T2758-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石斛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51 NY/T2759-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仙客来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52 NY/T2760-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香蕉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53 NY/T2761-2015稳定性测试指南杨梅54 NY/T2762-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南瓜(中国南瓜)55 NY/T2763-2015 淮猪56 NY/T2764-2015 金陵黄鸡配套系57 NY/T2765-2015 獭兔饲养管理技术规范58 NY/T2766-2015 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59 NY/T2767-2015 牧草病害调查与防治技术规程60 NY/T2768-2015 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61 NY/T2769-2015牧草中15种生物碱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62 NY/T2770-2015有机铬添加剂(原粉)中有机形态铬的测定63 NY/T2771-2015农村秸秆青贮氨化设施建设标准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4 NY/T2772-2015编制规程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装备建65 NY/T2773-2015设标准66 NY/T2774-2015 种兔场建设标准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糖料67 NY/T2775-2015甘蔗68 NY/T2776-2015 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标准69 NY/T2777-2015 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70 NY/T2778-2015 骨素71 NY/T2779-2015 苹果脆片72 NY/T2780-2015 蔬菜加工名词术语73 NY/T2781-2015 羊胴体等级规格评定规范74 NY/T2782-2015 风干肉加工技术规范75 NY/T2783-2015 腊肉制品加工技术规范76 NY/T2784-2015 红参加工技术规范77 NY/T2785-2015 花生热风干燥技术规范78 NY/T2786-2015 低温压榨花生油生产技术规范79 NY/T2787-2015 草莓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80 NY/T2788-2015 蓝莓保鲜贮运技术规程81 NY/T2789-2015 薯类贮藏技术规范瓜类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82 NY/T2790-2015技术规范肉制品加工中非肉类蛋白质使83 NY/T2791-2015用导则84 NY/T2792-2015 蜂产品感官评价方法85 NY/T2793-2015 肉的食用品质客观评价方法86 NY/T2794-2015花生仁中氨基酸含量测定近红外法87 NY/T2795-2015苹果中主要酚类物质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88 NY/T2796-2015水果中有机酸的测定离子色谱法89 NY/T2797-2015肉中脂肪无损检测方法近红外法90 NY/T2798.1-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91 NY/T2798.2-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2部分:大田作物产品92 NY/T2798.3-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3部分:蔬菜93 NY/T2798.4-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4部分:水果94 NY/T2798.5-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95 NY/T2798.6-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6部分:茶叶96 NY/T2798.7-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7部分:家畜97 NY/T2798.8-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8部分:肉禽98 NY/T2798.9-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9部分:生鲜乳99 NY/T2798.10-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0部分:蜂产品100 NY/T2798.11-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1部分:鲜禽蛋101 NY/T2798.12-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2部分:畜禽屠宰102 NY/T2798.13-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3部分:养殖水产品103 NY/T2799-2015 绿色食品畜肉104 NY/T658-2015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02 105 NY/T843-2015 绿色食品畜禽肉制品NY/T843-2009 106 NY/T895-2015 绿色食品高粱NY/T895-2004 107 NY/T896-2015 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准则NY/T896-2004 108 NY/T902-2015 绿色食品瓜籽NY/T902-2004,NY/T429-2000 109 NY/T1049-2015 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NY/T1049-2006 110 NY/T1055-2015 绿色食品产品检验规则NY/T1055-2006 111 NY/T1324-2015 绿色食品芥菜类蔬菜NY/T1324-2007112 NY/T1325-2015 绿色食品芽苗类蔬菜NY/T1325-2007 113 NY/T1326-2015 绿色食品多年生蔬菜NY/T1326-2007 114 NY/T1405-2015 绿色食品水生蔬菜NY/T1405-2007 115 NY/T1506-2015 绿色食品食用花卉NY/T1506-2007 116 NY/T1511-2015 绿色食品膨化食品NY/T1511-2007 117 NY/T1714-2015 绿色食品即食谷粉NY/T1714-2009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准118 NY/T5295-2015NY/T5295-2004则119 NY/T544-2015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NY/T544-2002 120 NY/T546-2015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诊断技术NY/T546-2002 121 NY/T548-2015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NY/T548-2002 122 NY/T553-2015 禽支原体PCR检测方法NY/T553-2002 123 NY/T562-2015 动物衣原体病诊断技术NY/T562-2002124 NY/T576-2015 绵羊痘和山羊痘诊断技术NY/T576-2002 125 NY/T635-201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635-2002 126 NY/T798-2015 复合微生物肥料NY/T798-2004 127 NY/T983-2015 苹果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NY/T983-2006 128 NY/T1160-2015 蜜蜂饲养技术规范NY/T1160-2006 129 NY/T1392-2015 猕猴桃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NY/T1392-2007渔船用射频识别(RFID)设备130 SC/T6074-2015技术要求131 SC/T8149-2015 渔业船舶用气胀式工作救生衣。
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
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蚜虫是一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害虫,对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蚜虫繁殖力强,易产生抗药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蚜虫种群进行动态调查,掌握其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对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目的1.了解蚜虫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2.掌握蚜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3.为农业生产提供蚜虫防治技术的参考依据。
三、调查内容1.蚜虫种群数量调查:选择调查地点,采用标准方法进行蚜虫数量的调查和统计。
2.蚜虫种群分布调查: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蚜虫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
3.蚜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调查:观察蚜虫在不同生长期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掌握其生活史和发育规律。
四、调查方法1.田间调查法:选择典型的蚜虫危害作物的田间进行调查,采用目测法和取样法进行蚜虫数量的调查。
2.室内鉴定法:采集蚜虫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了解蚜虫的种类和数量。
3.实验室繁殖法:采集蚜虫标本,进行实验室饲养,观察蚜虫的生活史和繁殖规律。
五、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
2.进行蚜虫数量和分布调查。
3.观察蚜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
4.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调查结果分析1.蚜虫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蚜虫数量和分布的规律,找出主要分布区域和高发季节。
2.蚜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分析:根据观察数据,分析蚜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七、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蚜虫种群动态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
八、总结与展望通过蚜虫种群动态调查,我们对蚜虫的数量、分布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蚜虫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DB11_T283-2005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I
DB11/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叶锈病(参见附录 A)发病程度、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方法,测报资料 收集和汇总方法。
同 5.3,结果填入表 3。
表 3 小麦叶锈病病情普查表
年:
调查单位: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调查田基本情况 代表面 小麦生
品种 积(hm2) 育期
调查 发病 病点率 调查总 点数 点数 (%) 叶数
发病 叶数
病叶率 平均严 备注
(%) 重度(%)
7 品种抗性调查
7.1 调查田块
在大田或品种区域试验田选择当地主栽小麦品种 3 种~5 种,进行品种抗性调查。
A.2 病原菌识别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f.sp. tritici Eriks et Henn.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 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 6 个~8 个,大小(18~29)×(17~ 22) (μm);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μm)。与小麦条 锈菌区分时,挑少许夏孢子,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加盖玻片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 小团,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
5
DB11/T 283—2005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与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表 B.1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小麦麦蚜的发生动态及其原因分析.
小麦麦蚜的发生动态及其原因分析论文导读:根据山东省地方标准(B37/T224-1996),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固定有代表性地块,自小麦出苗后至小麦收获,3天调查一次,记载百茎蚜虫及其天敌种类及数量。
根据麦蚜达防治指标(500头/百株)出现时间划分为3级:1级为4月20日前后,2级4月20-30日,3级5月1日前后。
从以上分析可知,麦蚜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发生程度逐渐加重。
关键词:小麦,麦蚜,发生动态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类群就是麦蚜,以笔者所在地市为例,济宁市麦蚜发生种类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_ciu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mnaeus)、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 (Rondani)。
3种麦蚜的种群比例因年份、生态环境、小麦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
自1980年以来,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市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大发生年份小麦减产20%-30%,近几年随着气候变暖,麦蚜的发生出现新的动态,发生期提前,由八十年代的小麦穗期危害,到九十年代提前到扬花期危害,个别年份在早春发生。
笔者依据济宁市植保站1980-2006年27d的系统调查资料,结合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 1.1 田间系统调查根据山东省地方标准(B37/T224-1996),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固定有代表性地块,自小麦出苗后至小麦收获,3天调查一次,记载百茎蚜虫及其天敌种类及数量。
1.2 资料整理 1.2.1 发生期分级根据麦蚜达防治指标(500头/百株)出现时间划分为3级:1级为4月20日前后,2级4月20-30日,3级5月1日前后。
论文参考网。
1.2.2 发生程度按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232-1996),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麦蚜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1级500-625头,2级626-1250头,3级1251-1875头,4级1876-2500头,5级大于2500头。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农作物主要病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
1 调查时间
小麦返青拔节期开始,每7天调查一次,当日增蚜量超过300头时,每4天查一次,直至小麦收获。
2 调查田块
选择当地肥水条件好、生长均匀一致的早熟品种麦田作为系统观测田,监测地应集中连片、周围无高大建筑物遮挡的,面积不小于10亩的小麦田,在其中心选择2亩麦田作为抽样调查的田块。
3 调查方法
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3个重复。
每点调查10茎,挂牌标记并编号。
4、记录内容
抽样调查日期、时间和抽样小麦植株的编号、每种麦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蚜、麦双尾蚜)1-3龄若蚜,4龄若蚜的数量及其所在植株的部位。
5、成虫密度抽样单位的成虫量。
黑光灯诱捕成虫数量:在人工麦田无农药使用的条件下,以黑光灯为诱捕器,每天每个诱捕器诱集到的麦蚜成虫数量。
麦田采用五点取样法设置黑光灯诱捕器。
6、测报资料收集
当地气象台(站)虫害发生气象,具体监测指标包括:逐时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日照强度、日最大频率风向和日平均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