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之探析
关于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的分析探讨
![关于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的分析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c01907bf121dd36a32d82ec.png)
关于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的分析探讨摘要:地震作为主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数量急剧上升,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地震,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然而建筑物的结构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地震的频繁发生,人们开始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性能越来越关注。
本文就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地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许多的大地震,如汶川大地震,由于当地地形地势的原因,加上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大面积的建筑物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反观日本福岛大地震,极少的建筑物倒塌,对日本国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是反而是地震引发的大海啸。
这说明了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上的建筑物建造和设计上,往往受到众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产量了不利的影响。
1.建造场地的选址不正确当建筑物的建造场地在软土、液化土等土壤分布不均等场地时,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和下陷,这是由于地基内土壤存在软弱粘性的土壤和不均匀的土层造成的,特别是在填土的区域,特别是在建筑物建设时如果无法避开土地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如果不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和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土地往往会发生地陷、和塌方滑移情况,从而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2.建筑物的外形设计不合理人为原因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对建筑的不合理设计,最多的就是建筑结构上出现凸角等,因为在某些建筑物的设计上,为了建筑结构美观和特殊的需要,建筑结构上的凸角无法避免,但是在建筑结构上的凸角设计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受力的不平衡导致建筑结构的刚度下降,从而对建筑造成极大的破坏。
现代城市中,很多建筑物局部都设计了向外部突出的楼道和电梯,合理的凸角设计应该不会大于建筑构件防线的百分之三十和建筑结构的宽度,否则对建筑结构的受力分配平衡产生影响,一旦发生地震灾害,轻者那些凸角设计不合理的建筑结构往往会受到大面积的损坏,重则会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危害。
房屋建筑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对策
![房屋建筑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33f74e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c.png)
房屋建筑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对策地震灾害的频发,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意识到了在房屋建筑中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所以,如今的房屋建筑不仅要求要有一定的舒适度,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其抗震性能也成为了刚性需求。
而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抗震理论的发展,为建筑房屋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材料支撑。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就变得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抗震结构设计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为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标签:建筑设计;抗震性能;地震近几年来地震的发生频率,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们的对于地震也有了清晰地认识,也对房屋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房屋的抗震性能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建筑行业也为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的融入也为抗震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本文对房屋建筑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必要性探析,明确了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分析,抗震的结构设计入手,积极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新材料,为抗震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综合讨论,为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房屋建筑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必要性探析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中部,虽然总体结构相对稳定,但是从近些年的频繁的地震表现来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抗震等级不高的房屋建筑的倒塌,成为了人民生产财损失的直接原因。
由于地震的预测准确率低,而我国的人口密度相对又大,一旦发生地震危害,造成的损失就会十分巨大。
从防止地震带来的损害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预测地震的准确性,但是,就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对于地壳的运动细节还无法有效的掌握。
其次就是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级,使地震发生的时候,对人们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这方面来看,预测地震的发生十分困难,即便是预测成功了,居民造成了疏散,建筑房屋依然会倒塌。
因此,提高房屋设计的抗震等级,能够在根本上降低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1]。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c6abb1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8.png)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建设高楼大厦时,必须考虑预防地震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1.地基加固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依赖于地基的稳固性。
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首先加固地基。
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筑等技术,建立稳固的地基。
2.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
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建筑高度应适当,建筑物高度应与地震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协调,以便保持稳定的结构,同时能够抵制各类自然灾害。
3.增加建筑物重量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抵御地震的能力,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重量的方法。
建筑物重量较重时,更能够抵御地震。
4.加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可以增加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条防振措施,采取指定的反震措施,改进楼层布局,并增加支撑和支撑体系等技术手段。
5.采用轻型材料
轻型材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机械性性能。
因此,对于地震活跃地区的建筑物,应采用轻型材料,如轻质钢结构、轻质混凝土等,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
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提高建筑物重量、增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采用轻型材料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工程设计经验分享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工程设计经验分享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f9e535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a.png)
工程设计经验分享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了每位工程师的必修课。
本文将分享一些工程设计经验,旨在帮助工程师们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1. 了解地震及设计准则首先,我们需要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产生的振动波动。
工程师应该对地震波的特点、震级、频率等有所了解,并且在设计阶段参考相关设计准则(如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确保建筑结构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振动。
2. 运用适当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工程设计中,使用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材料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新型材料和技术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钢结构、纤维增强材料等。
3. 设计合理的结构形式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该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在地震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有效地分散地震力。
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地震条件,合理选择结构形式,避免设计过于刚硬或过于柔软的结构。
4. 加强连接节点设计连接节点是建筑结构中容易发生破坏的部位,因此在设计中应特别关注节点的强度和刚度。
采用合适的连接节点设计和增加节点的抗震措施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可以采用钢板剪力连接、加强钢筋的连接等方法来增加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
5. 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
通过进行地震弹性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等方法,可以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情况,并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这样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可能出现的破坏模式进行预测和控制。
6. 结构监测及维护在建设完成后,定期进行结构监测,并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是保持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1414c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8.png)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摘要:现阶段,建筑结构逐渐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及时把握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并做好抗震处理和加固处理,提高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
对于建筑而言,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的话,不仅会对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也会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因此,在现代建筑中,需要将抗震设计与加固处理作为重点,全面意识到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作用,提高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合理降低安全风险。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有效措施1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的重要作用现如今,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在现代建筑中,尤其是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视,提高建筑质量。
众所周知,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极强,一旦发生地震,会对建筑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例如,“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导致大面积的房屋坍塌,也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因此,要确保现代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并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固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及手段,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建筑工程各类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保证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符合当前工程建设要求,为人们提供稳定且安全的生活场所。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强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对于社会稳定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和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结构质量,并保证建筑内部结构的稳固与可靠,充分发挥出现代建筑抗震设计与加固的重要作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现阶段,人类仍然无法凭借自身力量来控制地震灾害。
因此,要想将地震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设计人员要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实用性及经济性。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及设计质量的提高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及设计质量的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ef34252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8.png)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及设计质量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及设计质量的提高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候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地震频繁,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样临受着严重的地震危害。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考虑,设计质量也需提高。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用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以达到抵御地震力的发挥。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在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以防止在遭遇地震时结构失效,从而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伤害。
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备,需要多个方面的协同,包括不同论文的理论支持、规范和标准的支撑和实验验证。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地基的抗震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稳定的地基可以减少建筑物的震动,从而减少或缓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基设计中,掌握地基工程的带领,使用相关软件,将建筑物综合各种荷载的性能、结构系统、广泛性能和抗震装置的集成进行掌握和评价,选择合适的地基选择和设计也是关键。
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技术越来越被重视。
近年来,国家对建筑抗震性能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地震标准不断更新,现行的相关规范越来越完善。
抗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在现场把握抗震的要求,而且需要更加理性和严谨地评价设计的抗震性。
设计质量也是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为了提高设计质量,设计人员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更新。
在设计过程中,评估输入和依据,评定规范的输出结果,通过优秀的设计软件、日喀则协调建筑系统组成、优化设计方案、精细计算、模拟验证等手段,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此外,施工人员的素质也十分重要。
高素质的施工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抗震技术,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
当前,我国施工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抗震技术措施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技术措施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548a486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a.png)
抗震技术措施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人们不断研究和应用抗震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抗震技术措施,并分析其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强效果。
一、材料选用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选用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可以大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例如,使用高抗震钢筋代替普通钢筋,可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减少地震时的破坏程度。
此外,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钢结构等新型材料,也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结构设计合理的结构设计对于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首先,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要满足合理的受力要求,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其次,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强其抗震性能。
此外,合理设置剪力墙、加强结构节点和连接等细节措施,也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基础加固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承载结构,其稳固性对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通过采用加固技术对地基和基础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利用加固桩、纤维增强土工合成材料等方法,增加地基和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此外,在地基设置隔震层,也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
四、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见的抗震技术措施,可以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变形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耐震能力。
五、加强裂缝控制地震引起的结构裂缝是常见的破坏形式之一,因此加强裂缝控制是增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构件和结构中设置裂缝控制装置,如钢筋混凝土保护层、预应力构件等,可以控制裂缝的发展,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
综上所述,抗震技术措施对于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324e7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0.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第1篇:试探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汶川5.12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八千亿元,而人员伤亡更是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优质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并控制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从设计层面如何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强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与大量试验证明,该隔震设计体系可令结构水平加速度地震反应有效下降约百分之六十,进而控制或消除了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损坏影响程度,提升了建筑物与空间内部人员的安全水平。
一般来讲该隔震体系技术拥有强大的垂直方向承载力,可达到五十至两千吨,同时该设计技术体系拥有较大垂直向压缩刚度,相应的其水平向具有的变形刚度有限,仅为每毫米四分之一千牛至每毫米一点八千牛,而其在水平向变位极限值较大,最大可达到五十厘米,并具有较充足的初始刚度,可抵抗轻微地震与风荷载。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柔性自由滑动。
而倘若发生了较大变形则会回升刚度,发挥一定的限位与保护作用。
其中采用橡胶钢板夹层隔震垫可有效发挥显著复位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不难发现,其在众多地震灾害中均能产生瞬时自动复位。
再者该类技术方式构建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服务使用寿命高达七十年左右,因而远远高出一般住宅、民用建筑使用期限五十年的寿命要求。
另外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主要使用在重要多层与低层建筑中,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商场与各类重要职能单位建筑。
2.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的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的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以实现抗震、减震科学目标。
谈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设计改善措施
![谈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设计改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c89302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f.png)
谈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设计改善措施
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袭击是不可预测的,但建筑结构的承受能力是可以预测和设计的。
为了降低地震风险,建筑工程师采取了多种改善措施,下面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
1. 强化设计
强化设计是一种旨在加强结构以承受地震荷载的技术。
这一方法通常包括增加钢筋的数量、大小或强度、使用更高质量的混凝土或使用钢材等。
2. 增加结构抗震性能
增加结构抗震性能是通过改善结构中每个组件的受力情况来实现的。
这包括在建筑物中增加抗震固定点,将抗震支撑硬件的数量增加到建筑物中更多的地方,以及安装更多的结构衬垫和减震器。
3. 调整结构参数
通过调整结构参数,例如弯矩、剪力、刚度或阻尼等,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增加建筑物质量
增加建筑物质量可以增加其惯性质量,从而在地震中减少摇晃。
建筑师可以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实际质量或增加建筑物中的质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5. 采用结构抗震设计代码
当地的建筑法规可能有针对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和规范。
建筑师可以遵循这些规范来确保建筑物具有抗震能力,并且符合当地的要求。
6. 开发和使用先进技术
开发和使用现代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例如,数字仿真可以帮助建筑师在设计阶段模拟地震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总之,结构抗震设计改善措施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其完整性,从而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
建筑工程师应该将此作为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并使用适当的方法来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影响。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6d16361f46527d3240ce057.png)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摘要: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循环、往复荷载,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中,抗震措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阐述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损害,其次分析了建筑抗震的理论,就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研究分析地震给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人们明确意识到,所建造的建筑物首先应考虑抵抗地震灾害的破坏。
特别是我国地震多发区,建筑抗震设防更是工程设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损害地震对房屋的影响表现主要是框架梁柱以及梁柱节点的震害、填充墙体的震害、变形缝处的震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框架梁、柱以及梁柱节点的震害现象。
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框架梁有斜裂缝产生,受损严重的梁,裂缝贯通。
部分框架柱有水平裂缝产生,受损严重的柱,四周会有贯通的水平裂缝。
梁、柱节点附近有斜裂缝产生,这是最常见的受损表现。
2、填充墙体的震害现象。
大部分受损的填充墙体都有从上向下的45度斜裂缝或“X”型裂缝,部分填充墙体粉刷层剥落,砌块开裂甚至局部酥碎。
在门、窗口上、下角多见八字形或倒八字形缝,在顶层的门窗上口或屋盖下水平裂缝较多。
窗间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X”型裂缝。
立面上有局部突出的房屋,突出的墙体常易破坏。
一部分原有房屋,出现整个女儿墙坍塌的破坏,局部突出的建筑的倒塌较女儿墙多一些。
对于这类附属建筑,不仅因鞭梢效应而使水平地震力加大,加重了它的破坏,而且屋盖的错动、房屋的倾斜等主体结构的震害也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dab53d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a.png)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摘要:建筑结构抗震是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结构安全的关键所在,为提升结构抗震水平,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下面文章对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建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与抗震策略。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抗震;抗震性能;结构设计引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底层墙体为甚,或某边纵向无墙房屋建筑等。
如下层是车库或商铺等房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同样的特征,也就是要求底层有更大的利用空间,需大量开孔,造成了纵向抗侧刚度的非均匀分布,与此同时,水平方向的抗侧刚度亦存在这种现象。
1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关键的部分,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核心。
随着建筑层高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地震来临时,建筑物应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以较大程度抵御地震带来的破坏。
基于此,人们将抗震理论融入建筑结构设计,利用逆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进行地震反应验算,分析建筑结构的建极限承载力以及变形能力、延展能力等,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较为优越。
2建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第一,结构简单原则。
一般来说,简单的建筑结构受力并不复杂,此类建筑建设难度较小,施工效率较高。
设计人员要准确构建建筑受力模型,预测地震发生后建筑结构的受力变化情况,从而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信息。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按照结构简单原则开展抗震设计工作,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二,科学合理原则。
设计人员应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同时基于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和建筑设计规范,结合建筑工程的地质地形情况,从长远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建筑结构细节设计,从而达到抗震、防震的目的。
第三,规范化原则。
为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化,设计人员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抗震设计:其一,明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加强建筑屋面板与屋架之间的联系;其二,选择合理的钢结构支撑方式,优化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案;其三,应用科学的抗震措施,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及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cee85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b.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下面简要分析一些抗震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理念:1. 先预防为主,后加固为辅:在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地震发生时的预防措施,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选择抗震材料等方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加固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总体布局合理: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根据地震特点、场地条件以及建筑用途等因素,合理布置结构的位置和形式。
在地震多发区附近的建筑物可以采用低矮型或套内型结构,使其更具稳定性。
3. 适应性强:抗震设计应根据当地地震活动性强度和规模等因素,合理选取抗震设计参数。
还应考虑不同建筑类型和用途的特点,设计灵活,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所的需求。
方法:1. 强度抗震设计: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材料,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可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框剪结构等,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性和抗侧推能力。
2. 位移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形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可以采用柔性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或框剪结构等,以实现这一目标。
3. 防护性抗震设计:除了通过结构设计来提高抗震能力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包括设置防护设施,如抗震支承、加劲墙、防震装置等,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害程度。
4. 完善监测与维修体系:在抗震设计完成后,还应仔细规划监测与维修工作。
通过定期的结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保障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其理念是先预防为主、后加固为辅,重点考虑结构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等因素。
方法包括强度抗震设计、位移抗震设计、防护性抗震设计以及建立完善的监测与维修体系。
通过合理选择抗震设计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13bd4f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3.png)
浅析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摘要:地震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当地震灾害等级较高时,不单单会导致建筑物在短时间内坍塌,还会对交通以及通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让人们面临一定的生命安全问题。
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对地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使得建筑质量得到保障,从而尽可能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使得效果明显低于预期,所以要对抗震设计的技术要点展开详细分析。
此次研究对丰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具有理论性意义。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有效措施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1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结构系统必须由几个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子系统组成,并且良好的构件必须相互作用。
例如,框架剪力墙的设计由两部分组成,即框架和剪力墙,以及具有两个或多个墙体的剪力系统。
大地震后,经常发生许多余震。
如果只有一道防线,第一次损伤后的二次冲击可能会导致建筑物损伤的累积,最终导致建筑物倒塌。
抗震结构系统应具有尽可能多的内部和外部设计冗余,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式性能区。
主要耗能构件应具有高强度和足够的刚度,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分散大量地震能量。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避免在大地震中受损。
1.2抗震结构构件具备承载力、刚性等抗震性能对建筑抗震结构构件来讲,要对四强三弱原则进行全面遵守。
与此同时,对主要用来消耗地震震能的构件而言,要以承受横向荷载的构件为主,尽量不对承受纵向荷载的构件进行应用。
1.3规范化原则为实现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化,设计人员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抗震设计:其一,明确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加强建筑屋面板与屋架之间的联系;其二,选择合理的钢结构支撑方式,优化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案;其三,应用科学的抗震措施,增强工民建结构的稳定性及抗震能力。
2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和技术要点分析2.1黏滞阻尼抗震技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黏滞阻尼抗震装置有效应用,能够使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明显提升。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与优化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与优化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ab206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4.png)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与优化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的耐震性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设计指标。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与优化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与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与优化方法,包括地基处理、结构配置、材料选用等。
首先,进行地基处理是提高建筑抗震性的重要环节。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基础沉降、变形,保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地基加固、地基改造和地下排水。
地基加固可以采用灌注桩、扩展桩等方式,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地基改造主要是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如土体加密、土体固化等。
地下排水则是通过安装管道排除地下水,减少地基的孔隙水压力。
其次,合理配置建筑结构也是提高抗震性的关键。
结构配置包括结构形式和结构布局两个方面。
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结构的整体形态,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结构布局则是指建筑结构内部各单元的布置位置。
一个合理的结构配置可以在地震时分散地震力,降低震害。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采用剪力墙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而对于跨度较大的建筑,采用桁架结构或悬索结构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另外,材料的选用也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重要环节。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抗震性。
抗震材料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稳定性。
混凝土和钢材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抗震材料。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相对较低,抗震性能欠佳,但通过合理的配筋和预应力措施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而钢材的延展性和韧性较好,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广泛应用。
最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与优化方法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计算机模拟和数值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模拟地震力作用下的结构行为,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结构优化可以通过调整结构参数、改进结构形式等方式来提高抗震性。
此外,使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和损伤,以便进行相应的修复和维护。
建筑工程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1fed5e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7.png)
建筑工程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建筑工程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地震是一种巨大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住户和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技术,以帮助建筑工程师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
一、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建筑结构类型对于提高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地震区域,我们应该优先选择能够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性能的结构类型,例如钢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
这些结构能够在地震时更好地分担荷载和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物的倒塌风险。
二、合理设计和使用悬挑结构在建筑设计中,悬挑结构可以用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通过适当设计和使用悬挑结构,可以在地震时减少结构的摆动,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选择悬挑结构时,需要考虑到材料和结构的强度,确保其能够承受地震荷载带来的压力。
三、加固现有建筑结构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物,我们可以通过加固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加固可以包括增加或加固强度不足的结构部件,例如增加钢筋混凝土柱或梁的数量和截面积,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通过对现有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确定需要加固的部位和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加固工作。
四、合理设计和布置建筑的支撑系统建筑的支撑系统在地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支撑系统,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支撑系统可以包括抗震墙、剪力墙和支撑梁等。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支撑系统能够承受地震荷载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以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
五、合理选用抗震建材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选择高强度、耐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等。
这些材料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抵抗外力作用,并减轻结构的损坏程度。
六、采用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地震区域,应该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探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探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0f42e81a0116c175f0e483f.png)
探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摘要:地震是一项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内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具备抗震设防能力是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地震的发生愈发频繁,我们应更加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质量两个方面探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抗震能力,有效措施,施工,设计0 引言地震通常分为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三类。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我国建筑规范要求建筑物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设防能力即指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和采用抗震措施,以达到抗震效果。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我国规范了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确定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提高抗震能力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首先是要提升整体性、稳固性,面对比较大的地震灾害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设计的安全性和结构延性,所以在做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部分。
1.1 整体上系统的做好抗震设计在目前实际的工作中,建筑师对于建筑结构整体性设计的把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普遍的对这一概念的掌握并不是十分到位。
对建筑结构整体性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建筑本身抗震防塌能力的高低,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当更多的重视整体性规范的完善,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保障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固性,加强构件的组织合理性,充分发挥结构整体性的实际作用,使构件之间形成有序有效的受力层次和破坏序列。
结构性不合理、结构型不合适、结构不规则等影响局部构造问题,以及一些未设置圈梁、构造柱,楼板没有拉结等抗震能力先天不足的结构,应当被严格的规范起来,明确设计责任,加强对相关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法规等的补充,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1.2 做好延性的抗震设计(1)延性抗震设计要点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其弹性的变形能力可以很有效的防止剧烈外力施压后的脆性破坏。
探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策略
![探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63988e8700abb68a982fb55.png)
探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策略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发生地震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并非地震本身,而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倒塌引起的。
建筑结构的倒塌与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最主要原因,灾害程度也是由建筑物的倒塌或损坏程度决定的。
因此,在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和地区,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减少人员及财产伤害的关键。
本文将对地震灾害的破坏机理和抗震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抗震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地震灾害;抗震策略;探析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发生较为频繁。
近年来,地震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控制,因此要换一个角度将灾害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一、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机理与抗震影响因素(一)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机理地震灾害发生时会产生携带高能量的地震波,当其在地下传播的过程中会引起剧烈的地层运动,进而将地震产生的强大力量传受于地面建筑物结构,引起建筑结构的坍塌或破损。
从这一方面来看,虽然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但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伤害的直接原因却是建筑结构的坍塌。
从地震学的角度来说,地震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横波、纵波和面波三种:首先,纵波是上下的振动方式,所以会最先传到地面,通常对建筑结构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其次,横波是水平的振动方式,一般情况下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要比纵波要强;最后,面波是由横波与纵波交叉后形成的一种混合波,其特点是波长较大,振动剧烈强,破坏性较之于前两者都要大。
当面波传到地面时,建筑结构的下方就会产生剧烈的震动,而建筑结构自身也有其重力加速度,当二者在同一方向上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瞬间冲击力,从而导致建筑结构的坍塌。
建筑工程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95f43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b.png)
建筑工程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材料选择、结构加固以及监测预警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一、合理的建筑设计合理的建筑设计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基础。
在建筑设计初期,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质条件、设计参数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结构的选择、布局和形式应该符合受力规律,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震荡力并保持稳定。
此外,建筑的重心应合理分布,减少偏心荷载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二、优质的建筑材料优质的建筑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选材上,应首选具有一定韧性和抗震能力的材料,如高强度钢筋混凝土。
这样的材料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荷载,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
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考虑环保、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确保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结构加固与改造对于一些旧有建筑,尤其是地震危险区域的建筑,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和改造,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结构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加装钢筋、增加剪力墙、设置阻尼器等。
这些措施能够增强建筑的整体刚度和抗震韧性,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加固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与原有结构的协调和统一,使加固后的建筑仍具有美观和实用性。
四、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建筑中安装地震监测器、倾斜计等仪器设备,实时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建筑的响应情况。
一旦发生地震,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此外,监测预警系统还能够为地震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宝贵的数据,为未来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筑的良好维护与管理,包括定期检查、保养和更新;三是加强公众对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自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之探析
发表时间:2015-04-16T13:25:26.913Z 来源:《建筑模拟》2015年3月总第99期供稿作者:冯微[导读]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
冯微(232324************)摘要: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概念设计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全面把控。
这里阐述地震的特性,在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平立面样式、结构布置、延性等方面阐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主要性。
中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探析是技术性的大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一、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探析中国建筑结构计算理论经过具体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直到现在普遍运用的概念极限状态理论阶段。
当下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就是用以概念理论作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标准,建筑为了结构的设计能和乎技术创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
概念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仅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算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
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并非是脱离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
应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理论与需求
1.选择有利场地。
造成建筑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条件是其中之一。
由于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而且有些情况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来弥补是很困难的。
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建造于这类场地上的建筑一般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而可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指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塘浜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以及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段。
2.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合理的建筑平立面。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的抗震性能。
经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强,在地震时不易破坏;反之,如果房屋体形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在地震时容易产生震害。
而且,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可以保证地震作用具有明确直接的传递途径,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3.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按结构材料分类,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有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按结构形式分类,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
结构体系的确定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进行周密考虑确定。
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规定:①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②结构体系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③结构体系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④结构体系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⑤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在结构布置时,应遵循平面布置对称、立面布置均匀的原则,以避免质心和刚心不重合而造成扭转振动和产生薄弱层。
4.提高结构的延性。
结构的延性可定义为结构在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
结构的延性反映了结构的变形能力,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
而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取决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大于剪切构件,构件弯曲屈服直至破坏所消耗的地震输入能量,也远远高于构件剪切破坏所消耗的能量。
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
始终遵循“强柱弱梁,强煎弱弯、强节点、弱锚固”原则。
构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外一种稳定体系,致使结构的周期发生变化,以避免地震卓越周期长时间持续作用引起的共振效应。
5.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是由许多构件连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并通过各个构件的协调工作来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
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丧失了整体性,则结构各构件的抗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样容易使结构成为机动体而倒塌。
因此,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个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确保结构的整体性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结构应具有连续性。
结构的连续性是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能够保持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各个构件充分发挥承载力,关键的是加强构件间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
③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
在设计时,应使结构沿纵、横2 个方向具有足够的整体竖向刚度,并使房屋基础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时所造成的危害。
抗震防震是建筑行业需要重点考量的打事,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
应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
而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取决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大于剪切构件,构件弯曲屈服直至破坏所消耗的地震输入能量,也远远高于构件剪切破坏所消耗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