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

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

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7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难点。

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

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

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

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

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

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

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一课一练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

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住重点。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

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

如何教学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正确的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呢?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师生竞赛,激发学习欲望。

上课教师先出示:(1)8×(125+11)(2)(100+1)×23(3 )648×5+352×5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比赛,王老师口算,你们用计算器算,看看谁能获。

结果教师又快又对,学生都很奇怪,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都特别想知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用计算器都没有老师口算得快的原因吗?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设计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题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出示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1、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2、那么等号连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生A:我发现左边括号外的那个数,写到右边都要乘两次。

生B: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三、练习有坡度,前后有呼应。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练习的形式多样,课本上的填空题解决以后,设计了判断题和练习题,把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提前预设好,而且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

让学生帮助出主意。

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

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

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所有运算律中形式变化较为复杂,且跨越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定律,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运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探析错因、读法纠正、变式训练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

学生在正式接触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陆续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

照常理推测,同为等式恒等变换,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应该很容易接受。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出错率较高。

为此,教师应巧制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如何帮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展现乘法分配律的性质,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的前提。

要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准确的记忆和理解,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阐述才是上策。

为此,我改进了教学方式——切换读法,化难为易。

[例题]植树节那天,学校组织二(1)班的学生植树,上午植树4小时,下午植树2小时,平均每小时植树25棵,问:植树节那天,学生一共植树多少棵?步骤1:学生列式多为“25×4+25×2”和“25×(4+2)”两种式子。

步骤2:简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别求出半天的植树数,再求一天的`植树总数;25×(4+2)表示先求植树总时长,再求植树总数。

步骤3:引导学生从数字计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两个积的和,25×(4+2)表示两个数的积。

接着用一句话揭示它们的共同点:4个25加上2个25等于6个25,6就是4与2的和。

以实例为对象,换成通俗的说法,完美呈现了算式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步骤4:针对代数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让学生尝试用通俗方式解读,即a个c加上b个c等于(a+b)个c。

实践证明,渗入思维的读法比机械复读教学效果要好。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最新7篇)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最新7篇)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最新7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口算A B(2+8)5 25+85(2+10)3 23+103(9+11)6 96+116(12+18)5 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

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

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655+455=(65+45)5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2、验证发现:(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2)学生尝试写算式。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上个学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这个学期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也运用了学过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会跟着我的思路走,会很顺利的上完整节课。

但上完课,我发现我自己的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开始的时候,学生回顾运算律的时候出现了小的问题,让我有一点束手无策,导致后面的复习题忘记出示,课堂环节被遗漏。

教学新课的时候,学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写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变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时,我也在想,知识应该是灵活的,我也应该写出学生说出的那种形式,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列出来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课上我的做法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生搬硬套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来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等式两边的特点的,也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共同点的,但上课的时候,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即使有些同学发现了一些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课后反思了,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是比较数字上面的关系,还是观察式子上的关系,还是看符号上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讨论之前比较例题中的等式的时候没有清楚地讲到让学生观察等式的运算顺序,导致学生不会说。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篇1这是我对自己上的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让她们每次上完课都写一写反思,我想这样她才能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

她的教学反思如下:乘法分配律不仅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学生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展一些简便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成为重中之重。

我的教学思路大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开场的课上,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做到温故而知新,不至于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时与前两个运算定律相混。

第二:通过询问学生关于校服的问题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我询问了学生们如今的校服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呈现了,事先准备好的班级同学穿校服的照片,这样,学生们就会体会到,这堂课与他们息息相关,然后我又问他们想拥有什么样的校服,接着又呈现了搜索到的几张关于校服的个性图片,于是讨论乘法分配律之旅,轰轰烈烈的开场了。

第二:教材中此出问题的主题图是关于植树的问题,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才能有限,我将题目改成校服上衣价钱,校服裤子价钱与总价钱的问题,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三:让学生列示计算的同时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题,这样就节省了一些时间,但仍有缺乏。

缺乏及改良:第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很是不标准,占去了黑板的很大空间,导致我在询问其他同学答题步骤及板书时无处可写,黑板书写有些许乱。

第二:在两名同学书写完下去之后,我接着就询问了其他同学的不同做法,于是学生只要有一点计算步骤不同的就举手答复,导致答复不完,但各种方法又相似,黑板罗列太多,学生分不清主次。

我想假如在来那名同学书写完后,先不让他们下去,而是留在讲台上解释自己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下面的同学也就晓得自己的解题步骤到底属于哪一种,从而也可以节省局部时间。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9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9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9篇)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1篇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题,让人感觉孩子并没有对定律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如:(40+4)×25,有时,只用40×25,后面只加上4就行了,还有的把这道题目改成了连乘题,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困惑,我认真的设计的这节练习课。

第一,理清思路,,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比较每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来区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外形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是两个积的和.从运算符号上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不同。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只有乘号,而乘法分配律有不同级的两种运算符号。

第二,优化练习题,实行精练。

针对学生在乘法分配律学习后在理解上的困难,及乘法分配律在练习形式上的多变,我找出课本、课堂作业本以及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把他们进行概括总结,把不同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练习,讲解。

让学生对不同的乘法分配律的解决方法都进行尝试,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第三,一题多法。

例如25×44,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拆分其中一个数据的时候,有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25拆成20+5,有的是拆了40+4,还有的把25×44转化成25×4×11,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分辨出每一种方法所运用的运算定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

从其中一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

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我是这样设计: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

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

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

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如(4+2)×25其意义就是6个25与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个25再加2个25也就是6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

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

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

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

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上个学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这个学期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也运用了学过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会跟着我的思路走,会很顺利的上完整节课。

但上完课,我发现我自己的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开始的时候,学生回顾运算律的时候出现了小的问题,让我有一点束手无策,导致后面的复习题忘记出示,课堂环节被遗漏。

教学新课的时候,学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写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变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时,我也在想,知识应该是灵活的,我也应该写出学生说出的那种形式,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列出来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课上我的做法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生搬硬套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来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等式两边的特点的,也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共同点的,但上课的时候,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即使有些同学发现了一些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课后反思了,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是比较数字上面的关系,还是观察式子上的关系,还是看符号上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讨论之前比较例题中的等式的时候没有清楚地讲到让学生观察等式的运算顺序,导致学生不会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

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

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

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27+73)某8 40某9+40某1 14某(10+2) 10某6+10某4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某63某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某5+5某80 (1250+125)某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二、探究新知1、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教学例6:(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18+7)某6=15018某6+7某6=150(18+7)某6=18某6+7某6(5)教师出示:20某(15+9)=48020某15+20某9=48020某(15+9)=20某15+20某9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__+__)某__=__+__某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4、反馈练习: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32+35)某4=__某4+__某4(62+12)某3=__某__+__某__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某c=a某c+b某c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1)出示例7:102某43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引导学生对比:(100+2)某43,102某(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教师板书:(2)出示9某37+9某63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某37+9某63=9某(37+63)=9某100=900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某、+、某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某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三、巩固发展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下载1、练习十四第1题、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3+25)某2=□某□+□某□8某47+8某53=□某(□+□)3某6+6某7=□某(□+□)8某(7+6)=8某□+□某□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24+8)某125=__某__+__某(2)25某(20+4)=25某__+25某__(3)45某9+ 55某9=(__+__)某__(4)8某27+73某8=8某(__+__)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1)32某48+32某52 32某(48+52)(2)(24+8)某8 24某5+24某8(3)20某(l+15) 0某17+20某15(4)(40+28)某5 40某5+ 28(5)(10某125)某8 10某8+125某8(6)4某(30+25) 4某30某4某25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4、选择题:(1)28某(42+29)与下面的()相等①28某42+28某29 ②(28+42)某(28+29)③28某42某29(2)与a某8-b某8相等的式于是()①(a+b)某8 ②(a-b)某(8+8)③(a-b)某8(3)与(10+8+9)某5相等的式子是()①10某5+8某5+9某5 ②10+5某8+5某9 ③10某5+5某8+9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0+8)某25 35某37+65某3732某(200+3) 38某29+38《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某2=8某2+6某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

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运算法则与之前学生学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相比,难度要高一个层次。

尽管在周末作业中设计了导学,但多数学生都反映“自学有困难”,按照导学引导也没能完全弄懂“分配律”的意义。

其实分配律在笔算乘法中已有运用,但这节课后,我便以未用学生熟知的笔算入手而后悔着。

其实在三年级学乘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将两次乘积相加,运用的就是乘法分配律。

可能事先我也是担心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这样的入手方式不太吸引人,比较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又担忧是否会将学生原本认为难的东西与已会的东西混淆,反而将已有基础丢失。

于是,摒弃这一入手方式,并果断放弃学生们也不太感兴趣的数形结合,我从学生理解难� 接下来,我设置了真实的班级情境——植树节,让孩子们在主题图上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并提议“明年植树节每班增加2名同学”,并引导他们提问“明年植树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同学们兴致勃勃,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并共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明年参加植树的人的总数,从而再对比、总结规律,进而进行分层练习,让他们的学习不重复且不断有挑战。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很投入,也能在回顾对比中运用分配律,只是计算还不太熟练,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与加强对分配律的理解。

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听得懂,过后却是一知半解中,也需要在练习中过渡并消化新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

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篇一课题五: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试题:1.(35+65)×372.35×37+65×373.85×(174+26)4.85×174+85×265.(80+8)×256.80×25+8×257. 32×(200+3)8.32×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

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

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

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

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1.教学例7(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难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商场买衣服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

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时,我还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能力,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

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

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

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知识掌握的牢固。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

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

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

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

以后注意,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该想办法使呈现的这个材料变得能让学生感兴趣。

另外,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流利、准确。

对乘法分配律的叙述稍显罗嗦,不够坚定、自信。

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