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歌
合集下载
第二章儿歌2

(4)反映倍数概念带有简单计算的儿歌,如儿歌《数蛤蟆》
(5)带加减计算的儿歌,如孙华文的《数学歌》
(6)运用比喻表现数字形象的,如郭明志《数字歌》 (7)与量词结合的儿歌,如王晨湖的《量词歌》
一字歌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2.特点
(1)用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入眠;
(2)即兴性、民族性、地域性强;
(3)声调亲切悠扬,节奏轻柔摇曳,营造静 谧温馨安全的氛围;
(4)大都以母亲的口吻吟唱,表达母亲的祝福 和希望,常有“睡觉”“宝宝”等字眼; (5)重“声”而不重“语”,也有很多摇篮曲
没有歌词只有声调;
(6)歌词浅显简单,结构严谨自然。民间创作 的摇篮曲语言质朴,作家创作的语言比较典雅。
音乐性具体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节奏和韵律主要通过儿歌的分节、句式、
节拍和押韵等表现出来。
1.儿歌的分节
儿歌常见的有一节、二节、多节等三种
(1)一节式
一节式儿歌,分行不分节。如《大头》 :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2)二节式
前后两节对比或重叠,有呼应效果。
如江苏、山东一带流行的儿歌
《饶是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
收录儿歌的历史悠久,儿歌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
之中 。
时政歌 :如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 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明代,1593年,吕坤搜集整理第一本个人儿 歌专集《演小儿语》,这是一本专门为幼儿编 写的儿歌式的韵语读物
(5)带加减计算的儿歌,如孙华文的《数学歌》
(6)运用比喻表现数字形象的,如郭明志《数字歌》 (7)与量词结合的儿歌,如王晨湖的《量词歌》
一字歌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2.特点
(1)用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入眠;
(2)即兴性、民族性、地域性强;
(3)声调亲切悠扬,节奏轻柔摇曳,营造静 谧温馨安全的氛围;
(4)大都以母亲的口吻吟唱,表达母亲的祝福 和希望,常有“睡觉”“宝宝”等字眼; (5)重“声”而不重“语”,也有很多摇篮曲
没有歌词只有声调;
(6)歌词浅显简单,结构严谨自然。民间创作 的摇篮曲语言质朴,作家创作的语言比较典雅。
音乐性具体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节奏和韵律主要通过儿歌的分节、句式、
节拍和押韵等表现出来。
1.儿歌的分节
儿歌常见的有一节、二节、多节等三种
(1)一节式
一节式儿歌,分行不分节。如《大头》 :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2)二节式
前后两节对比或重叠,有呼应效果。
如江苏、山东一带流行的儿歌
《饶是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
收录儿歌的历史悠久,儿歌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
之中 。
时政歌 :如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 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明代,1593年,吕坤搜集整理第一本个人儿 歌专集《演小儿语》,这是一本专门为幼儿编 写的儿歌式的韵语读物
第四课:第二章 儿歌

• 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 的途径。 的途径。 • 句式: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句式: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争气的杂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争气的杂言。 • 例如,课本 例如,课本P45,《蚕姑娘》。 ,《蚕姑娘 ,《蚕姑娘》。 • 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数的变化也是形成 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 例如,P45,《我给小鸡起名字》。 例如, ,《我给小鸡起名字 ,《我给小鸡起名字》。
押韵
•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 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 隔行押韵( 行押韵) 行押韵) •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 课本 课本P44页的例子《宝石光光》 页的例子《 页的例子 宝石光光》
• 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 词语、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儿歌的节奏鲜明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 主要通过句式的整饬、 主要通过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 子字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子字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 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 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 成一定数量的节拍, 成一定数量的节拍,诵读起来就会形成短 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儿歌的节奏。 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儿歌的节奏。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 • • • • • • • • (一)摇篮曲 (二)游戏歌 (三)数数歌 (四)问答歌 (五)连锁调 (六)绕口令 (七)颠倒歌 (八)字头歌 (九)谜语歌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幼儿文学第二章__儿歌综述

• 一、语言浅显,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 指儿歌相关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 或相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 美。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幼儿文学-儿歌2.1

圣野、张继楼、柯岩等创作成就斐然。
儿歌知识回顾
1、儿歌最早出现在( B )
A.《春秋》 B.《诗经》 C.《战国》 D.《左转》
2、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 C )
A.《广天籁集》 B.《歌谣》 C.《演小儿语》 D.《天籁集》
3、我国最早的儿歌集产生于什么年代( C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明代 D.清代 4、儿歌一般的表现形式:___韵_语___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小雨点 李文雁
小雨点,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内容结构单纯,用最简单的句式结构和最短的篇幅集中描绘 幼儿某一活动,介绍某一事物,简单说明某一种道理。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太阳和月亮 吴昌烈
太阳月亮两娃娃, 打开妈妈化妆匣,太阳拿起胭脂擦, 月亮抓到粉抹,抹呀抹,擦呀擦,
一个抹成红脸蛋, 一个擦成白脸巴。
幼儿文学
CHILD LITERATURE
第二章 儿歌
回想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儿歌,还记得哪些?
第一节 了解儿歌
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低幼儿童听赏念唱的简短 诗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也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
儿歌的“前世今生”
• 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的体裁之一,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民间,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后来,这些歌谣被人们
高高兴兴做朋友
儿歌特点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押韵 (连韵、隔 行押韵、几行转 韵)。
叠音词、句式复 沓 造成诗歌语音 上的回环往复
儿歌知识回顾
1、儿歌最早出现在( B )
A.《春秋》 B.《诗经》 C.《战国》 D.《左转》
2、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 C )
A.《广天籁集》 B.《歌谣》 C.《演小儿语》 D.《天籁集》
3、我国最早的儿歌集产生于什么年代( C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明代 D.清代 4、儿歌一般的表现形式:___韵_语___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小雨点 李文雁
小雨点,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内容结构单纯,用最简单的句式结构和最短的篇幅集中描绘 幼儿某一活动,介绍某一事物,简单说明某一种道理。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太阳和月亮 吴昌烈
太阳月亮两娃娃, 打开妈妈化妆匣,太阳拿起胭脂擦, 月亮抓到粉抹,抹呀抹,擦呀擦,
一个抹成红脸蛋, 一个擦成白脸巴。
幼儿文学
CHILD LITERATURE
第二章 儿歌
回想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儿歌,还记得哪些?
第一节 了解儿歌
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低幼儿童听赏念唱的简短 诗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也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
儿歌的“前世今生”
• 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的体裁之一,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民间,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后来,这些歌谣被人们
高高兴兴做朋友
儿歌特点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押韵 (连韵、隔 行押韵、几行转 韵)。
叠音词、句式复 沓 造成诗歌语音 上的回环往复
第二章 儿歌——第三节“儿歌创作”(2) - 副本

布置作业
1、以寝室为单位,四人一个小组, 合作完成背诵二十首儿歌的作业;
2、整理创作的儿歌作品于作业本上; 3、预习第三章“幼儿诗”的第一节;
螳螂
一只螳螂, 举起两把大刀, 走了三步路, 要去割青草。
一只螳螂, 举起大刀, 一跳一跳, 去割青草。
自主创作儿歌——《下雪了》
要求: 1.主题不改变的情 况下,分别创作两 首儿歌,其中一首 必须为特殊形式的 儿歌。 2.写作时按照“儿 歌创作的基本要 求”,准确把握儿 歌的特点,写出儿 歌的“样儿”和 “味儿”。
1、补票
老袋鼠,看舞蹈,
买张票,往里跑。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3、快乐一家子
天上白鸽子,
树上红猴子,
( ),
(
),
(
),
(
),
(
),
快乐一家子。
2、雨来了
雨来了,快回家, 小蜗牛,说不怕, 我把房子背来了。
雨来了,快回家,
(
),
(
)。
雨来了,快回家,
(
),
(
)。
如何修改儿歌?
儿歌修改练习
螳螂
❖ 圣野修改此诗为:
第二章 儿歌
第三节 儿歌创作
儿歌创作——“续写”训练
❖ 想象是使儿歌走向生动有趣、富有灵气神韵 的有效途径。有无大胆、独特的想象往往是 检验一首儿歌优劣的试金石。
❖ 续写时,既要符合写作要求,又要不破坏原 来作品的整体风格,避免文不对题、内容重 复、形式错位、押韵不当等问题。
❖ 放飞想象,续写下列儿歌:
幼儿文学电子教案 第二章 儿歌

8.字头歌
字头歌,也称为头字谣,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一韵到底,韵律感很强。
这类儿歌多以“子”“头”“儿”字作为每句结尾,依次称为“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
字头歌往往句式相同,节奏匀称。
9.谜语歌
谜语歌是用儿歌编写的谜语,既是一种游戏材料,也是一种文学样式。
念诵着谜语歌来猜谜,是一种具有文学趣味的益智游戏。
五、讨论
1.交流教材“探讨”栏目中的内容。
2.评析幼儿创编的儿歌《过桥》《刺猬捡松果》(见教材第37-38页)。
六、作业
1.举例说明儿歌的特点。
2.结合作品阐述儿歌的形式类型及其特点。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创编一首好听又好玩的儿歌,并在班级共享。
4.自主作业:分组搜集各种形式类型的儿歌。
(1)在班级开一个儿歌读会分享各组的成果。
子,使其愉悦平静,安然入睡。
摇篮歌一般语言流畅,节奏舒缓,语调柔和。
2.游戏歌
游戏歌是指在游戏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唱的儿歌。
(1)亲子之间的逗乐歌:是母亲等长者为低幼孩子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安抚孩子的;另一类是亲子之间嬉戏时念唱的。
(2)儿童之间的游戏歌:是儿童同伴之间嬉戏时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在玩手指游戏、踢毽子、跳绳等非对抗性游戏时念唱的;
4.连锁调
连锁调,又称为连珠体或连环体儿歌,主要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来结构全文。
顶针的方式不止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上一句或上一节末尾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或下一节的开头,或者是使用谐音词作为连接上下文的桥梁,随韵接合,环环相扣。
从主题上看,大部分连锁调的意义并不连贯、完整,各个层次之间基本上没有逻辑联系,但往往洋溢着一种诙谐、荒诞的快乐。
情趣也体现在形式上:富有动感的叙述方式所呈现的口语风格。
字头歌,也称为头字谣,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一韵到底,韵律感很强。
这类儿歌多以“子”“头”“儿”字作为每句结尾,依次称为“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
字头歌往往句式相同,节奏匀称。
9.谜语歌
谜语歌是用儿歌编写的谜语,既是一种游戏材料,也是一种文学样式。
念诵着谜语歌来猜谜,是一种具有文学趣味的益智游戏。
五、讨论
1.交流教材“探讨”栏目中的内容。
2.评析幼儿创编的儿歌《过桥》《刺猬捡松果》(见教材第37-38页)。
六、作业
1.举例说明儿歌的特点。
2.结合作品阐述儿歌的形式类型及其特点。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创编一首好听又好玩的儿歌,并在班级共享。
4.自主作业:分组搜集各种形式类型的儿歌。
(1)在班级开一个儿歌读会分享各组的成果。
子,使其愉悦平静,安然入睡。
摇篮歌一般语言流畅,节奏舒缓,语调柔和。
2.游戏歌
游戏歌是指在游戏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唱的儿歌。
(1)亲子之间的逗乐歌:是母亲等长者为低幼孩子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安抚孩子的;另一类是亲子之间嬉戏时念唱的。
(2)儿童之间的游戏歌:是儿童同伴之间嬉戏时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在玩手指游戏、踢毽子、跳绳等非对抗性游戏时念唱的;
4.连锁调
连锁调,又称为连珠体或连环体儿歌,主要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来结构全文。
顶针的方式不止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上一句或上一节末尾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或下一节的开头,或者是使用谐音词作为连接上下文的桥梁,随韵接合,环环相扣。
从主题上看,大部分连锁调的意义并不连贯、完整,各个层次之间基本上没有逻辑联系,但往往洋溢着一种诙谐、荒诞的快乐。
情趣也体现在形式上:富有动感的叙述方式所呈现的口语风格。
第二章 儿歌 第一节(幼儿文学北师大版)

新中国成立后:《红色儿童歌谣》《少年歌 谣》等大量儿歌专集。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 儿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十年动乱期间,儿歌被诬为毒草,横遭封锁 禁锢。粉碎“四人帮”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 儿童文学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儿歌的功能:
每年的3月21日为“世界儿歌日”。
儿歌主要的功能有: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儿歌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 力、培养审美情趣的最佳载体。 首先,儿歌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 (如任溶溶的《我给小鸡起名字》P28) 其次,儿歌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启迪幼儿的心智
儿歌包罗万象,涵盖大千世界的各种知识。它像一个 神奇的万花筒,为幼儿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如北京童谣《小眼睛儿》、虞运来的《小溪》
小眼睛看景致儿, 小鼻子闻香气儿。 小耳朵听好音儿, 小嘴儿吃奶皮儿。 冬天,小溪结冰, 亮晶晶,亮晶晶。 春天,小溪弹琴, 丁丁丁,丁丁丁。
(四)传承民族的文化
看似浅显的儿歌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记载 了社会生活习俗、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被誉为“民族 文化的活化石”。 儿歌将民族的优良传统、民俗文化等传递给幼儿。 如《忙年歌》(P30) 同时,儿歌也会给正在成长中的幼儿提供正确的道 德规范。如传统儿歌《小板凳》(P30) 此外,一些儿歌还寄托着家人、社会对幼儿的祝福 和希望等。
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的儿歌使幼儿在娱乐中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发展想象,启迪心智,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训练幼儿正确读音,帮助幼儿矫正发音。 儿歌中的绕口令历来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材料。如北京 儿歌《四和十》(P29)
了解儿歌的概念; 了解儿歌的发展历程、功能和分类; 掌握儿歌的特征,并学会创编儿歌的方法。
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ppt课件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押韵如《宝石光光》
②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如《雨铃铛》p78
2.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儿歌的节奏鲜明主 要通过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 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第二章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特征、类型
一、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 又称为“歌谣”。所谓“歌谣”,是民歌、 民谣、童谣的总称。是劳动人民口头诗歌 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① 儿歌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童谣在各种文献中 还有“童子歌”、“儿童谣”“小儿童谣”。
②到了明代,社会对儿歌的认识有了变化,一些 有识之士从儿歌的时代口耳相传的实际情况出发, 来诠释儿歌的特点及作用,并出现由吕坤个人收 集的我国第一部儿歌专辑《演小儿语》。
儿歌短小、集中、洗练。非常切合婴幼 儿的口吻。
问答歌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扑扑翅膀飞又回。 谁会跑,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二、 儿歌的类型
(一)摇篮曲 (二)数数歌 数数歌是培养幼儿对数的初步认识的儿歌。这是
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歌。 如《七个阿姨不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例如,《我给小鸡起名字》。
请欣赏《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②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如《雨铃铛》p78
2.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儿歌的节奏鲜明主 要通过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 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第二章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特征、类型
一、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 又称为“歌谣”。所谓“歌谣”,是民歌、 民谣、童谣的总称。是劳动人民口头诗歌 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① 儿歌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童谣在各种文献中 还有“童子歌”、“儿童谣”“小儿童谣”。
②到了明代,社会对儿歌的认识有了变化,一些 有识之士从儿歌的时代口耳相传的实际情况出发, 来诠释儿歌的特点及作用,并出现由吕坤个人收 集的我国第一部儿歌专辑《演小儿语》。
儿歌短小、集中、洗练。非常切合婴幼 儿的口吻。
问答歌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扑扑翅膀飞又回。 谁会跑,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二、 儿歌的类型
(一)摇篮曲 (二)数数歌 数数歌是培养幼儿对数的初步认识的儿歌。这是
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歌。 如《七个阿姨不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例如,《我给小鸡起名字》。
请欣赏《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提问
如:《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7.颠倒歌(错了歌、古怪歌、滑稽歌)
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
奇、诙谐的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觉得很开心。
如《四川儿歌》:
河里石头滚上坡,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外婆,……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连锁调 6.绕口令 7.颠倒歌 8.字头歌 9.谜语歌
1.摇篮曲(摇篮歌、催眠曲)
古时称抚儿歌
2.游戏歌:
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 游戏,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
心健康,增长知识。
传统儿歌《打麦谣》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打大麦。
2.抓住儿歌特征去品味儿歌。
(美口悦耳是优秀儿歌的物质,鉴赏时应着重反复诵读、品味,享受儿 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不下来。 咪咪咪,猫咪来, 咕噜碌碌滚下来。
3.整体感受作品
(这一阶段是认识、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审美享 受的阶段)语言美、声律美、技巧美、意象美、意境美、意旨美
三、儿歌的功能:启蒙作用
• (一)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 如摇篮曲 • (二)陶冶幼儿的性情 • 儿歌率真自然、健康乐观、活泼风趣 • (三)开启幼儿的心智
•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
• 发音训练,学词汇、句子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指儿 歌中相关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主要方式有:连韵、隔行押韵、几行一转韵。 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的途 径。 主要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整齐的杂言。
8.字头歌: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这种儿歌是每句最后一字 几乎相同,一韵到底,语言亲切而风趣,有很强的韵律
感,深受婴幼儿喜爱。如:
谁在水里穿裙子,金鱼在水里穿裙子。
谁在天上推剪子,小燕在天上推剪子。
谁在草丛扯锯子?螳螂在草丛扯锯子。 谁在屋角织网子?蜘蛛在屋角织网子。
9.谜语歌
是以歌谣形式作谜面的谜语。 古人将“谜”解释为”隐语,即把本体隐蔽起来, 运用比喻影射或暗示本体的特征。
第二章 儿歌
了解儿歌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掌握儿歌的功能与特点 熟悉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学会鉴赏儿歌
第一节 儿歌概说
一、儿歌的概念
☆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又称为“童谣”。 它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
☆民间流传的童谣和作家创作的儿歌两部分。
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口耳相授、 代代相传。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 活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
学习创作,应把握:
(一)贴近幼儿生活,贵在率真自然。 古人把儿歌视为“天簌”,认为它们 “天机活泼,有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花散月前,无心飞舞。” “直率浑成”的“天地妙文”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艺术“是一门真诚 的功课”。
怎么来?
• • • • 怎么来? 抱着来? 怎么来? 背着来? • • • • 骑在爸爸肩下来。 坐在妈妈车上来。 牵着奶奶手儿来。 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 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
馍馍甜,馍馍香,大家都来尝。
噼噼啪,噼噼啪,……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歌。 如《七个妞妞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妞妞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二)既要有浓郁的儿歌味,又要 将儿歌当诗写
儿歌是语言的珍珠,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诗 写儿歌要准确把握住儿歌的特点; 体裁特点是顺口悦耳,口语化、音乐性。
(三)变换视角,避免雷同 (四)向传统儿歌学习—— 旧瓶装新酒 (五)反复修改,去粗取精
1.背诵本章引用的儿歌20首,同时体会儿歌的特点。 2.分别为婴儿、幼儿各创作一首儿歌,形式手法不限。 3.搜集整理当地流传的儿歌,在班上开儿歌朗诵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4.问答歌(对歌)
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内容的一种儿歌。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描述儿童可感知的 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如: 你姓啥?我姓黄。 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草?青草。
什么青? ……
5.连锁调(连珠体、连句、衔尾式)
特点: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 作为下句的开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 没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
二、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
子歌”、“小儿语”。
• 明代吕坤编著《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
最早的儿歌专集。
• 清代《天籁集》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
•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的
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 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 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三、趣味性,娱乐性强
寻求玩的乐趣、满足听觉上的快感, 间接得到思维、语言的训练 儿歌是最具娱乐性质的,而娱乐性质 总是与趣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
艺术形式
一、儿歌的分类
民间流传
▲来源 作家创作 “绝句型” 知识儿歌
▲内容
生活儿歌
▲行数格式
行数自由 ▲每行字数: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青石板上钉铜钉,
铜钉亮晶晶,
朝我眨眼睛。
第二节 儿歌鉴赏
•儿歌鉴赏包括“鉴” 与“赏”两层意思。 我们应如何鉴赏儿歌 呢?
1.以将来的工作对象——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选 择上乘的优质儿歌。(这一阶段活动属于“鉴”的范畴。) •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质朴、奇妙、瑰丽、富有幻想与童趣。我们成 人固然不可能再回到童年,但要做好婴幼儿与文学的中介,当好婴幼儿 与儿歌之间的“桥梁”,就必须怀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婴幼儿的 眼光去观察,以婴幼儿的耳朵去聆听,以婴幼儿的心灵去用感受、体验, 深入理解儿歌,让作品先感动自己,再经过自己的再创造去感动婴幼儿。
6.绕口令(拗口令、急口令)
含义:是利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口的儿歌。
特点:由于语音拗口,却又要求清晰,正确、流畅地念
出,稍不留意就会读错或念不下去,引人发笑;当读得
又快又准确时,又产生极大的快感。
功能:结构巧妙,短小活泼,读来佶屈聱牙,听来幽默 风趣,可训练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 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幼儿思维 敏捷的有效手段。
奏鲜明,韵律感极强,生动有趣,顺口易记。
如:《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4.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
(这一阶段是阅读提升与审美创造阶段。) 诵读、品味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展开类 比与联想,进行再创作,完成儿歌鉴赏的全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萨克姆雷特”
第三节 儿歌创作
儿歌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 一首优秀的儿歌不仅很快口耳相传, 广为诵唱,而且可以代代相继,具有 久远的生命力。学会为孩子们创作儿 歌,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专 业素养。
节奏是儿歌的灵魂,没有节奏就无所谓儿歌。
如《小金鱼》 小金鱼, ×× ×┃ 水里游, ×× ×┃ 快快活活头碰头。 ×× ×× ┃×× ×┃
二、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适应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语言的需要 一般在四行至十行之间
《爬》 爬台阶, 往上跑, 往上跑, 回头瞧, 爸爸妈妈没我高。 《雨点》
小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