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ADS软件学习及阻抗匹配电路的仿真设计
ADS仿真作业用LC元件设计L型的阻抗匹配网络资料

用LC 元件设计L 型的阻抗匹配网络一 设计要求:用分立LC 设计一个L 型阻抗匹配网络,使阻抗为Z s =25-j*15 Ohm 的信号源与阻抗为Z L =100-j*25 Ohm 的负载匹配,频率为50Mhz 。
(L 节匹配网络) 二 阻抗匹配的原理用两个电抗元件设计L 型的匹配网络,应该是匹配网络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 但仅适用于较小的频率和电路尺寸的范围,即L 型的匹配网络有其局限性 在RF 理论中,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雷达等),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他们的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 )问题。
阻抗匹配网络是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时采用最多的电路元件。
其根本原因是微波电路传输的是电磁波,不匹配会引起严重的反射,致使严重损耗。
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一个好的阻抗匹配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
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根据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获得信号源端到负载端的最大传输功率,需要满足信号源阻抗与负载阻抗互为共轭的条件,即L L S S iX R iX R +=+。
若电路为纯电阻电路则0==L S X X ,即L S R R =。
而此定理表现在高频电路上,则是表示无反射波,即反射系数为0.值得注意的是,要得到最佳效率的能量传输并不需要负载匹配,此条件只是避免能量从负载端到信号源端形成反射的必要条件。
当RL=Rs 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阻抗匹配是无线电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人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
当电路实现阻抗匹配时,将获得最大的功率传输。
ADS仿真作业用LC元件设计L型的阻抗匹配网络

用LC元件设计L型的阻抗匹配网络一设计要求:用分立LC设计一个L型阻抗匹配网络,使阻抗为乙=25-j*15 Ohm的信号源与阻抗为Z L=100-j*25 Ohm的负载匹配,频率为50Mhz(L节匹配网络)二阻抗匹配的原理用两个电抗元件设计L型的匹配网络,应该是匹配网络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但仅适用于较小的频率和电路尺寸的范围,即L型的匹配网络有其局限性在RF理论中,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雷达等),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他们的阻抗匹配(impeda nee matchi ng )问题。
阻抗匹配网络是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时采用最多的电路元件。
其根本原因是微波电路传输的是电磁波,不匹配会引起严重的反射,致使严重损耗。
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一个好的阻抗匹配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
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根据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获得信号源端到负载端的最大传输功率,需要满足信号源阻抗与负载阻抗互为共轭的条件,即R S iX R L iX L。
若电路为纯电阻电路则X S = X L = 0,即R s =R L。
而此定理表现在高频电路上,则是表示无反射波,即反射系数为0.值得注意的是,要得到最佳效率的能量传输并不需要负载匹配,此条件只是避免能量从负载端到信号源端形成反射的必要条件。
当RL=Rs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阻抗匹配是无线电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人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
当电路实现阻抗匹配时,将获得最大的功率传输。
反之,当电路阻抗失配时,不但得不到最大的功率传输,还可能对电路产生损害。
(完整版)ADS软件学习及阻抗匹配电路的仿真设计

ADS软件学习及阻抗匹配电路的仿真设计专业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班姓名:学号:一、实验内容用分立LC设计一个L型阻抗匹配网络,实现负载阻抗(30+j*40)(欧姆) 到50(欧姆)的匹配,频率为1GHz。
二、设计原理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
要实现最大的功率传输,必须使负载阻抗与源阻抗匹配,这不仅仅是为了减小功率损耗,还具有其他功能,如减小噪声干扰、提高功率容量和提高频率响应的线性度等。
通常认为,匹配网络的用途就是实现阻抗变换,就是将给定的阻抗值变换成其他更合适的阻抗值。
基本阻抗匹配理论:——(1)——(2),由(1)与(2)可得:——(3)当RL=Rs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广义阻抗匹配:阻抗匹配概念可以推广到交流电路,当负载阻抗ZL与信号源阻抗Zs共轭时,即ZL=Zs,能够实现功率的最大传输,称作共轭匹配或广义阻抗匹配。
如果负载阻抗不满足共轭匹配条件,就要在负载和信号源之间加一个阻抗变换网络N,将负载阻抗变换为信号源阻抗的共轭,实现阻抗匹配。
三设计过程1、新建ADS工程,新建原理图。
在元件面板列表中选择“Simulation S--param”,在原理图中放两个Term和一个S-Parameters控件,分别把Term1设置成Z=5Oohm,Term2设置成Z=30+j*40ohm,双击S-Parameters控件,弹出设置对话框,分别把Start设置成10MHz,Stop设置成2GHz,Step-size设置成1MHz。
2、在原理图里加入Smith Chart Matching 控件,并设置相关的频率和输入输出阻抗等参数。
3、连接电路。
4、在原理图设计窗口,执行菜单命令tools->Smith Chart,弹出Smart Component,选择“Update SmartComponent from Smith Chart Utility”,单击“OK”。
ADS仿真作业用LC元件设计L型的阻抗匹配网络

用LC 元件设计L 型的阻抗匹配网络一 设计要求:用分立LC 设计一个L 型阻抗匹配网络,使阻抗为Z s =25-j*15 Ohm 的信号源与阻抗为Z L =100-j*25 Ohm 的负载匹配,频率为50Mhz 。
(L 节匹配网络) 二 阻抗匹配的原理用两个电抗元件设计L 型的匹配网络,应该是匹配网络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 但仅适用于较小的频率和电路尺寸的范围,即L 型的匹配网络有其局限性 在RF 理论中,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雷达等),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他们的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 )问题。
阻抗匹配网络是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时采用最多的电路元件。
其根本原因是微波电路传输的是电磁波,不匹配会引起严重的反射,致使严重损耗。
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一个好的阻抗匹配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
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根据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获得信号源端到负载端的最大传输功率,需要满足信号源阻抗与负载阻抗互为共轭的条件,即L L S S iX R iX R +=+。
若电路为纯电阻电路则0==L S X X ,即L S R R =。
而此定理表现在高频电路上,则是表示无反射波,即反射系数为0.值得注意的是,要得到最佳效率的能量传输并不需要负载匹配,此条件只是避免能量从负载端到信号源端形成反射的必要条件。
当RL=Rs 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阻抗匹配是无线电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人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
当电路实现阻抗匹配时,将获得最大的功率传输。
ADS阻抗匹配原理及负载阻抗匹配

功率放大器设计的关键:输出匹配电路的性能2008-05-15 17:51:20 作者:未知来源:电子设计技术关键字:功率放大器匹配电路匹配网络s参数串联电阻输出功率Cout耗散功率网络分析仪高Q值对于任何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设计,输出匹配电路的性能都是个关键。
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常常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输出匹配电路的功率损耗。
这些功率损耗出现在匹配网络的电容器、电感器,以及其他耗能元件中。
功率损耗会降低功率放大器的工作效率及功率输出能力。
因为输出匹配电路并不是一个50Ω的元件,所以耗散损失与传感器增益有很大的区别。
输出匹配的具体电路不同,损耗也不一样。
对于设计者而言,即使他没有选择不同技术的余地,在带宽和耗散损失之间,在设计方面仍然可以做很多折衷。
匹配网络是用来实现阻抗变化的,就像是功率从一个系统或子系统传送另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RF设计者们在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对于功率放大器,阻抗控制着传送到输出端的功率大小,它的增益,还有它产生的噪声。
因此,功率放大器匹配网络的设计是性能达到最优的关键。
损耗有不同的定义,但是这里我们关心的是在匹配网络中,RF功率以热量的形式耗散掉的损耗。
这些损耗掉的功率是没有任何用途。
依据匹配电路功能的不同,损耗的可接受范围也不同。
对功率放大器来讲,输出匹配损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牵涉到很大的功率。
效率低不仅会缩短通话时间,而且还会在散热和可靠性方面带来很大的问题。
例如,一个GSM功率放大器工作在3.5V电压时,效率是55%,能够输出34dBm的功率。
在输出功率为最大时,功率放大器的电流为1.3A。
匹配的损耗在0.5dB到1dB的数量级,这与输出匹配的具体电路有关。
在没有耗散损失时,功率放大器的效率为62%到69%。
尽管损耗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功率放大器匹配网络中,损耗是首要问题。
耗散损失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网络,研究一个匹配网络(图1a)中的耗散损失。
ADS仿真作业用LC元件设计L型阻抗匹配网络

用LC元件设计L型的阻抗匹配网络一设计要求:用分立LC设计一个L型阻抗匹配网络,使阻抗为Z=25-j*15 Ohm的信号源s与阻抗为Z=100-j*25 Ohm的负载匹配,频率为50Mhz。
(L节匹配网络)L二阻抗匹配的原理用两个电抗元件设计L型的匹配网络,应该是匹配网络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但仅适用于较小的频率和电路尺寸的范围,即L型的匹配网络有其局限性在RF理论中,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天线,雷达等),不管是无源电路还是有源电路,都必须考虑他们的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问题。
阻抗匹配网络是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时采用最多的电路元件。
其根本原因是微波电路传输的是电磁波,不匹配会引起严重的反射,致使严重损耗。
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一个好的阻抗匹配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
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根据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获得信号源端到负载端的最大传输功率,需要满足信号源阻抗与R?iX?R?iXX?X?0,负载阻抗互为共轭的条件,。
若电路为纯电阻电路则即LLSLSS R?R。
而此定理表现在高频电路上,则是表示无反射波,即反射系数为0.即LS值得注意的是,要得到最佳效率的能量传输并不需要负载匹配,此条件只是避免能量从负载端到信号源端形成反射的必要条件。
当RL=Rs 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阻抗匹配是无线电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人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
当电路实现阻抗匹配时,将获得最大的功率传输。
反之,当电路阻抗失配时,不但得不到最大的功率传输,还可能对电路产生损害。
ADS天线匹配仿真设计

ADS天线匹配仿真设计1打开ADS并新建一个工程文件点击Create A New Project,将弹出下面的对话框:这里要注意两点:1、Project Technology Files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单位,一般选择millimeter2、文件路径请不要带有中文和空格,在default\后面输入工程(Project)的名称。
这里我们将要建立的工程命名为“AntennaMatching”,点击OK建立工程。
2建立、保存电路图文件工程建立后会自动弹出电路图(Schematic)文件,如图所示:注意:此时电路图文件还未保存。
在进行设计之前,建议先保存电路图文件。
若电路图文件未自动弹出,可以新建一个,具体方法如图:点击之后会新建一个未命名的电路图文件,先命名并保存为Matching1.(在ADS中,所有的电路图文件后缀名是.dsn)3创建一个一端口电路的仿真为了生成一个合适的s1p文件(后面用来放入仿真或测试得到的天线无源参数),这里先进行一个任意的一端口电路仿真,并生成.s1p文件。
注意:这个方法只针对无法直接得到.s1p的情况。
若电磁仿真软件和矢网能够生成一端口s1p文件,则可跳过此步。
另外,该方法对两端口网络的其中任何一个端口都是同样适用的。
选择Tlines-Ideal中的TLIN元件(理想传输线,会和实际传输线有所差别)并将其拖拽放置到电路图中。
双击可以改变这段理想传输线的参数:这里我们可以用默认的参数即可。
为了得到这个一端口网络的S参数,我们要加入S参数仿真控制器和端口:在左上角下拉菜单中选择“Simulation-S_Param”选择其中的S P和Term两个元件,拖拽加入电路图文件中,并将T erm接地:连接完成后电路图如图所示:此时需要设置S参数仿真的频率,请按照实际测试的频率范围设置,比如这里设置700MHz到2.3GHz,选取201个仿真点。
双击S-Parameters仿真控制器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点击F7,或者下面的图标开始仿真:仿真完成之后,在菜单中选择Tools>Data File Tool,弹出下列对话框:如图所示设置参数,将仿真的文件写入到一个名叫Antenna1.s1p 的文件中,点击Write to File可产生此文件。
实验一:基于ADS软件的传输线理论仿真设计和分析

实验一基于ADS软件的传输线理论仿真设计与分析姓名:班级:学号:一:实验目的:1、熟悉AD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2、了解基本传输线、微带线的特性3、利用ADS软件进行基本传输线和微带线的电路设计和仿真二:实验原理:Zin =Z(Z1+jZ)/(Z+jZ1),β=2π/λ,若已知Z0、Z1就可以知道任意一点的Zin,1Γ=(Z in-Z0)/(Zin)+Z)1、当Z1=0,即负载短路时,|1Γ|=1,全反射,此时为纯驻波状态,Z in= jZ02、当Z1为无穷大,即负载开路时,|1Γ|=1,也发生全反射,为纯驻波状态,此时Z in= Z0/j3、当Z1为复阻抗时,即Z1=R1+jX1,此时为行驻波状态4、当Z1为纯电抗时,因为负载不消耗能量,所以任将产生全反射。
5、当负载为匹配时,即Z1=Z,此时Zin)=Z三:软件仿真1、负载短路情况下的特性负载短路原理图终端负载短路时smith 圆图s 参数分布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分布列表 终端短路是s 参数分布仿真结果分析:终端为负载短路情况下,2()j z z e β-Γ=-,0()tan in Z z jZ z β=;反射系数为0dB ,发生了全反射, 与理论吻合。
从smith 圆图中可以看出,输入阻抗为电抗值,r=0,电抗随频率的变化从感性变为容性。
和理论公式0()tan in Z z jZ z β=吻合。
2、负载开路情况下的特性负载开路原理图终端开路S 参数分布终端开路smith 圆图s 参数分布 终端开路时输入阻抗分布列表仿真结果分析:终端为负载开路情况下,2()j z z e β-Γ=-,0()tan in Z z jZ z β=;反射系数为0dB ,发生了全反射, 与理论吻合。
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增加从容性逐渐为感性电抗,和理论公式0()tan in Z z jZ z β=吻合。
3、负载为复阻抗下的特性负载为复阻抗时原理图负载为复阻抗时S参数分布负载为复阻抗时S参数分布负载为复阻抗时smith 圆图s 参数分布负载为复阻抗时输入阻抗分布表仿真结果分析:终端为复阻抗情况下,1j Z R X =±,0()tan in Z z jZ z β=;发生了反射, 与理论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S软件学习及阻抗匹配电路的仿真设计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班
姓名:
学号:
一、实验内容
用分立LC设计一个L型阻抗匹配网络,实现负载阻抗(30+j*40)(欧姆) 到50(欧姆)的匹配,频率为1GHz。
二、设计原理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反映了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的功率传输关系。
要实现最大的功率传输,必须使负载阻抗与源阻抗匹配,这不仅仅是为了减小功率损耗,还具有其他功能,如减小噪声干扰、提高功率容量和提高频率响应的线性度等。
通常认为,匹配网络的用途就是实现阻抗变换,就是将给定的阻抗值变换成其他更合适的阻抗值。
基本阻抗匹配理论:
——(1)
——(2),由(1)与(2)可得:——(3)
当RL=Rs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此时为阻抗匹配状态。
无论负载电阻大于还是小于信号源内阻,都不可能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且两个电阻值偏差越大,输出功率越小。
广义阻抗匹配:
阻抗匹配概念可以推广到交流电路,当负载阻抗ZL与信号源阻抗Zs共轭时,即ZL=Zs,能够实现功率的最大传输,称作共轭匹配或广义阻抗匹配。
如果负载阻抗不满足共轭匹配条件,就要在负载和信号源之间加一个阻抗变换网络N,将负载阻抗变换为信号源阻抗的共轭,实现阻抗匹配。
三设计过程
1、新建ADS工程,新建原理图。
在元件面板列表中选择“Simulation S--param”,在原理图中放两个Term和一个S-Parameters控件,分别把Term1设置成Z=5Oohm,Term2
设置成Z=30+j*40ohm,双击S-Parameters控件,弹出设置对话框,分别把Start设置成10MHz,Stop设置成2GHz,Step-size设置成1MHz。
2、在原理图里加入Smith Chart Matching 控件,并设置相关的频率和输入输出阻抗等参数。
3、连接电路。
4、在原理图设计窗口,执行菜单命令tools->Smith Chart,弹出Smart Component,选择“Update SmartComponent from Smith Chart Utility”,单击“OK”。
5、设置Freq=0.05GHz,Z0=50ohm。
单击DefineSource /load Network terminations 按钮,弹出“Network Terminations”对话框,设置源和负载阻抗,然后依次单击“Apply”和“OK”。
6、采用LC分立器件匹配。
7、单击“Build ADS Circuit”按钮,即可以生成相应的电路。
8、进行仿真,要求其显示S(1,1)和S(2,1)单位为dB的曲线。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论:
1、经过仿真之后,从第一种匹配网络得到的S(1,1)和S(2,1)的曲线可以看出,在小于0.8GHz的时候,效果很差,随着频率的增加,在1GHz的时候,几乎达到理想的匹配,即没有反射波。
再随着频率的增加,效果稍微变差,但总体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2、经过仿真之后,从第二种匹配网络得到的S(1,1)和S(2,1)的曲线可以看出,在频率达到1GHz的时候,加入L型匹配网络之后的电路中没有反射,即能被全部传输,达到最大传输功率,此时达到了很好的匹配效果。
但随着高于1.2GHz之后,其匹配效果逐渐变差。
3、以上四种情况都能在中心频率上达到理想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