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浅谈细胞因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
178浅谈细胞因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王 琳 赵立新 李雪松 于四方 王建光脓毒症是由于机体对炎性反应失调而损害患者内部脏器健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细胞因子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具备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其一般包括两种,即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因子是临床脓毒症的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本文着重探讨细胞因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希望能够对今后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的临床研究指明方向。
一、引言脓毒症是一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疾病。
其发病过程复杂,涉及一些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诸如凝血功能受损、代谢障碍、循环失衡等。
近年来,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发现:脓毒症是由各类病原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产生复杂互相作用而诱发的一种综合性感染疾病。
在发病早期是由于免疫炎症反应失衡而成,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因子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之后相继展开的一些深入性研究和探索发现,一些抗炎性因子能够抵制过度炎症反应,逐渐缓解免疫失衡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年来脓毒症有关的细胞因子临床研究的具体成果,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照。
二、细胞因子的形成细胞因子(IL)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一般又称为免疫分子,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在脓毒症形成时,细菌LPS是引起细胞因子形成的一个关键因子。
LPS利用脂多糖结合蛋白、TOLL样受体激活抗原呈递细胞诸如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而分泌细胞因子。
并且,外毒素属于一种超抗原物质,利用结合抗原呈递细胞上表达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等,促使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分泌细胞因子。
三、与脓毒症相关的细胞因子(一)促炎IL在脓毒症感染阶段,IL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胞因子组,其能够激活信号传导,且促进免疫细胞增殖、转移。
根据其功能将其分成两种,即促炎IL和抗炎IL。
前者和组织损伤有密切的关联,通常在脓毒症患者的外周血清中有高度表达,其一般包括IL-1β、IL-6等。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与疾病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
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TH后,可导致TH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二)细胞因子表达过高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
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为类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
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二、细胞因子与治疗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
重组细胞因子做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
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特性的蛋白质物质,它们在机体内起调控生理活动的作用。
细胞因子分布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和细胞间质中。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诸如细胞因子的免疫分子能够调节我国自身免疫反应。
当机体受到外界威胁时,如微生物感染或者肿瘤生长等,细胞因子会被免疫系统释放出来,从而协助机体完成相应的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在免疫分子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入手,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它们在机体内的功能,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细胞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调节蛋白。
它们根据其在机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和结构组成可分为不同类别。
例如,细胞因子可以分为染色体Y的因子和细胞增殖因子等。
1.染色体Y的因子 (Interleukin)染色体Y的因子 ( Interleukin, IL) 隶属于31种细胞因子之一。
它们是一类具有多功能性的免疫介导分子。
IL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效率和方向。
在免疫系统中,IL可刺激T和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生长,从而达到免疫反应的目的。
2.细胞增殖因子 (Cytokine)细胞增殖因子 (Cytokine) 是类似于激素的分子。
它们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
由于它们能够刺激免疫反应,因此细胞增殖因子在肿瘤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此外,细胞增殖因子还能够增加机体免疫系统中细胞数量和功力,提高机体免疫反应的效率。
二、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免疫治疗细胞因子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细胞增殖因子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多,从而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反应。
同时,免疫治疗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反应的效率,从而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
此外,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
其中,细胞因子的不当分泌和调节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一个原因。
因此,免疫治疗也可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2.抗炎治疗炎症是机体对各种刺激作出的一种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摘要】细胞因子在临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免疫调节中,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和增强免疫功能,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侵袭;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能够调控炎症过程,加速愈合。
在癌症治疗中,细胞因子的应用也显示出潜在的疗效。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细胞因子可能会导致病理性炎症的产生。
细胞因子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深入研究将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关键词】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癌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信息传递分子、新治疗手段、药物发展1. 引言1.1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细胞因子是一类在机体内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它们能够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控免疫反应、炎症过程、细胞增殖等生理活动。
在临床上,细胞因子的作用十分广泛,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是其最为广泛的功能之一,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生理活动,维持免疫平衡,对抗外来病原体。
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炎症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在癌症治疗中,某些细胞因子被用于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消灭。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深入研究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增加它们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而抗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则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系统内部的平衡。
细胞因子在关节炎中的作用与应用
细胞因子在关节炎中的作用与应用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关节炎的严重性。
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能够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让人的身体变得虚弱。
为了更好地治疗关节炎,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其中细胞因子在关节炎中的作用与应用备受人们关注。
一、细胞因子在关节炎中的作用细胞因子是一种分泌于细胞之间,有着重要调控作用的蛋白质,能够改变细胞内生长条件,调节免疫反应等作用。
在关节炎中,细胞因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促炎作用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的促炎作用,它们能够增加炎症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影响细胞分化、成熟和增殖等过程。
其中IL-1、IL-6、IL-17、TNF-α等细胞因子在关节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TNF-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促炎因子之一。
研究表明,该因子介导了大部分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缓解痛症一些细胞因子能够缓解痛症,其中,IL-10和TNF-α都具有缓解痛症的作用。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IL-10能够降低痛觉敏感性,抑制NF-kB和COX-2,从而发挥退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而TNF-α则是一种神经介质,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它在抑制疼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免疫反应调节在免疫反应调节方面,细胞因子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IL-10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尤其在控制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细胞因子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由于细胞因子能够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关节炎方面,也可以利用细胞因子的作用来进行干预治疗,这被称为靶向细胞因子治疗。
1. 抗TNF-α药物抗TNF-α药物是一类重要的靶向细胞因子治疗药物,它们能够有效阻断TNF-α的作用,从而缓解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关节炎症状。
对于无法通过传统药物治疗的中重度关节炎患者,抗TNF-α药物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CHAPTER 06
细胞因子在移植和组织工程中的应 用
细胞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的控制
总结词
细胞因子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详细描述
在器官和组织移植中,排斥反应是一个常见 的问题。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促进耐受性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排斥反应 的风险。例如,某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细 胞的分化,使其产生调节性T细胞,这些细
细胞因子的定义
细胞因子
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 泌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 殖和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
特点
细胞因子具有高效性、多效性和网络 性,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造血和 组织修复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来源
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 因子(CSF)等。
对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因子治疗
寄生虫感染
一些细胞因子可以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如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可以 调节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有助于 清除寄生虫感染。
VS
支原体感染
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可以用于治疗支 原体感染,如白细胞介素-17可以促进机 体对支原体的清除能力。
CHAPTE胞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如IFN-γ 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增强其杀伤能力。
调节免疫细胞的凋亡
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如 TNF-α可以诱导T细胞的凋亡,从而调节免 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修复
促进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等可 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诱导炎症细 胞的聚集和活化。
生物制剂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应用
风湿病治疗用生物制剂介绍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定致病性靶分子的拮抗剂,能靶向性地阻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与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类药物不同,生物制剂是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制备的生物大分子物质。
近10年来,生物制剂在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 RA)为代表的风湿病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风湿病治疗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目前用于风湿病治疗的生物制剂主要针对:①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致炎因子,如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已被认为是RA免疫反应中最关键的一个细胞因子,TNF-α阻滞剂亦成为最早、亦最成功的RA治疗用生物制剂。
随后上市的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受体拮抗剂和最近报道的抗IL-1受体单克隆抗体(anti-IL-1R mAb或IL-1R TRAP)也对某些RA亚型有一定疗效。
②参与免疫应答的信号分子,如调控淋巴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后者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B7分子结合后可使第二信号失活、T细胞不被活化。
③参与自身免疫的重要免疫效应细胞,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消除后期前B细胞及成熟B细胞、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 Blys)单克隆抗体可针对细胞表面的B细胞激活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受体而消除B细胞。
生物制剂是针对上述靶分子(细胞)而设计的单克隆抗体或可溶性受体的抗体,通用的命名法为:“-cept”指受体和人免疫球蛋白(Ig)G1 Fc段的融合蛋白,如可溶性TNF-α受体的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tanercept)、CTLA-4的融合蛋白阿巴西普(abatacept);“-mab”指单克隆抗体,“-ximab”指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如抗TNF-α的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而“-mumab”指人单克隆抗体如抗TNF-α的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等。
白介素制剂的副作用及安全性评估
白介素制剂的副作用及安全性评估白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在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分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其在免疫治疗方面的潜力,白介素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与其应用相伴随的副作用及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白介素制剂的副作用是指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这些副作用可以因治疗剂量、给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而异。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反应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性的,能够随着治疗的结束而逐渐减轻或消失。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白介素制剂的治疗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免疫抑制、器官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白介素制剂进行治疗时,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评估白介素制剂的安全性,研究人员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其中,动物实验是最常见且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在实验动物中给予白介素制剂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评估其对动物体内器官、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初步了解其副作用和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进行临床试验来评估白介素制剂在人体中的安全性。
这些临床试验往往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等方法,通过与安慰剂组或其他药物组进行对比,观察白介素制剂在患者身体中的反应和效果,来评估其安全性和疗效。
安全性评估还包括监测白介素制剂的长期副作用。
虽然白介素制剂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其长期使用是否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仍然存在争议。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长期应用白介素制剂可能增加患者患某些类型的癌症的风险,特别是淋巴瘤和白血病。
这种情况下,安全性评估应包括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其副作用在长期使用中是否会累积和加重。
在白介素制剂的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估中,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
不同患者对白介素制剂的反应和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遗传背景、疾病类型和进展、用药史等多种因素有关。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组织和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损害机体正常结构和组织功能的一类疾病。
其病理特征为自身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自身抗体等免疫因子参与血、组织、器官等部位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细胞及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导致组织坏死、器官功能不全,甚至病死。
细胞因子是一类分泌性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发炎反应、增殖、分化、增殖、凋亡等过程,参与机体的免疫、炎症、修复、再生等生物学过程。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作用至关重要,控制着异常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利用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治疗手段。
一、1、TNF-α抑制剂炎性疾病中,炎症与TNF-α密切相关。
TNF-α被认为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主要促炎因子,如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克罗恩病等。
一些抗TNF-α的药物已被证明在TNF-α介导的炎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如可松、英夫利昂、达标昀、亚叶酸钙等,已广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
2、IL-1/6抑制剂IL-1/6是促炎细胞因子,IL-1与IL-6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介素缺乏症,通过抑制相关炎症因子,达到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CD20抑制剂CD20是一种B细胞特异性抗原,CD20抑制剂通过抑制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降低浆细胞异物Ab产生,使用于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4、T细胞共刺激分子抑制剂CD28/B7共刺激通路是调节T细胞活化的一个重要通路,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等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经CD80/CD86/B7H1共刺激通路刺激细胞活化导致自身免疫损伤。
通过抑制CD28/B7共刺激通路,可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减轻自身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的效果。
细胞因子药理学和治疗应用的新见解
细胞因子药理学和治疗应用的新见解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和干扰素,调节着生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免疫、发育、生长和组织修复。
鉴于细胞因子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核心作用,人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来利用细胞因子进行治疗。
然而,尽管人类基因组中编码了许多细胞因子,但在临床上成功应用细胞因子受体激动剂的例子依然很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天然细胞因子的复杂生物学特性,通常会对多种细胞类型产生抵消作用。
尽管这种多重作用对于确保体内平衡和调节细胞因子的自然生物功能至关重要,但它阻碍了临床发展。
最近结合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和受体药理学的研究为细胞因子受体激活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表明细胞因子功能的许多方面都是高度可调的。
过去5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致力于使用广泛的蛋白质工程方法来调整细胞因子功能,并已开发出基于机制的蛋白质工程策略,从而实现细胞因子受体活性的系统“调节”。
这些原理构成了细胞因子药理学新领域的基础。
细胞因子生物学概述细胞因子是分泌的生长因子,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胞外结构域(ECD)结合,以类似于其他单通道跨膜受体的方式,启动靶细胞上的信号传递。
细胞因子受体在细胞膜上存在明显的配体依赖性二聚化。
受体ECD的二聚化将细胞内受体相关的Janus激酶(JAKs)定位到适当的方向和邻近位置,以进行信号传递。
二聚化的JAK以及受体细胞内结构域上的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从而能够招募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蛋白的转录因子。
在受体结合后,STAT蛋白又被受体结合的JAK磷酸化,从而触发STAT二聚化、核移位和转录激活。
尽管这种信号级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人类基因组编码约40个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4个JAK和7个STAT,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信号系统,能够引发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结果。
细胞因子受体信号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大多数细胞因子都包含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受体结合位点。
这导致了受体激活的两步模型,其中细胞因子首先与高亲和力受体亚单位结合,然后通过低亲和力结合位点从细胞膜的其他地方招募第二受体亚单位。
生物制药与生物制剂在医学中的应用
抗体药物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 泛应用,但传统抗体药物存在局限性。
药物作用机制
创新抗体药物采用新型抗体结构或作用机制,提 高药物靶向性、降低副作用。
研发成果
多款创新抗体药物成功上市,为多种疾病提供更 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法规影响及市场机遇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 ,鼓励生物制药和生物 制剂的研发和产业化,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持。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 意识的提高,对药品的 需求不断增长,为生物 制药和生物制剂市场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 断加强,有助于推动新 技术、新疗法的研发和 应用,促进行业发展。
发酵工程技术
微生物发酵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生产抗生素、维生素、氨 基酸等药物或食品添加剂 。
动植物细胞发酵
通过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生产天然活性物质、疫 苗、抗体等生物制造,提高目标产物的产 量和纯度。
纯化与分离技术
蛋白质纯化
利用层析、电泳、超滤等技术手段, 从复杂的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出目标 蛋白质。
靶点筛选
基于疾病发生机制,利用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筛选潜在治疗 靶点。
靶点验证
通过细胞实验、动物模型等手段验证 靶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药物 研发奠定基础。
抗体药物研发流程
抗原制备与免疫
制备特定抗原并免疫动物,获得 针对该抗原的抗体。
抗体筛选与优化
通过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 术等手段筛选高亲和力、高特异 性的抗体,并进行人源化改造等
案例二:CAR-T细胞疗法突破
研发背景
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细胞因子是一类由不同类型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机体免疫、炎症、细胞增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深入,细胞因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文将对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细胞因子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调控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对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干扰素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因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地治疗相关疾病。
此外,越来越多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也被应用于免疫治疗,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细胞因子在炎症调节中的应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有害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对于保护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或慢性炎症反应则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炎症调节因子,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细胞因子药物,可以有效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症状,帮助炎症反应恢复到正常水平,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细胞因子在细胞增殖中的应用细胞因子在细胞增殖和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和再生,对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一些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被广泛用于烧伤、创伤等组织损伤的治疗,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加速伤口愈合,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一些神经生长因子也在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和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细胞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多种机制起到治疗作用。
细胞因子在小儿白血病中的应用
用 ,可促使非增殖细胞进 入增殖 周期 ,使 中性粒细 胞 、单
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的数 量增加 ,如其 剂量 增加则 淋 巴 细胞 、网织 红 细胞 和 血 小 板计 数 也 可增 加。在 使 用 G M— C F时 ,白细胞计 数可 出现早 期 ( 始使用 的头 4日内 ) S 开
(rn l y S ,G C F g u ct C F .S )则 可刺 激骨 髓粒 细 胞 系祖 细胞 a o e 生成粒细胞 。G - S M C F有 刺激粒 细胞 、单 核 细胞增 殖 的作
首先会产生释放效应 ,即在用 药后第 2—3日出现第 1 个峰 值 ,第 1 1 日出现第 2个峰值 。因此 ,在巩 固治 疗后 外 2— 4 周血 白细胞计数 出现 第 1个峰 值时不 能停药 ,而应 继续 用 药至第 2个峰值 出现时停药为佳。
白血病患儿经化 学治疗后 ,由于化学 治疗药 物对骨髓
似于人 体体内的细 胞因子 ,其在 临床上 的应用 ,为某 些疾
病 的治疗提供 了新 的手段 ,为临床 治疗学 翻开 了崭新 的一
页。细胞因子的种类 繁多 ,1 细胞 因子 可 由多 种细胞 产 种 生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目前对 细胞因 子尚无统 一 的分类 方法 ,为方便起见 ,可按细胞 因子作 用 的相 似性 ,分 为干
的抑制 ,周 围血 中 的 白 细 胞 明 显 减 少 ,从 而 导 致 感 染 。
C F的使用可 明显地 缩短 骨髓抑 制 的时间 ,加快 白细胞 的 S
恢复 ,从而有效降低感 染并发症 发生 的危险度 ,帮助患儿
较快地 、安全 地 渡过 骨髓 抑 制期 。 白血 病 患儿 在 接受 G . C F或 G C F后 ,可明显 缩短 化学 治疗 所致粒 细胞 减少 S M—S 的时间 ,有效防止 和控制继 发感 染。而用 G C F不 仅可 M.S 刺 激粒细胞系祖细胞 的生长 、增殖 ,还 可增强 成熟粒 细胞 的效应功能。一般 应在 化 学治 疗结 束 后 2 4—4 8h起 给药 ( 亦有报道在化学治疗 结束后立 即用 药 ) ,一 直至 白细 胞计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5题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共有的毒素是()A.溶血毒素B.致热外毒素C.剥脱性毒素D.杀白细胞素E.肠毒素【答案】A2.了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组织中的()A.淋巴小结B.脾小结C.红髓D.白髓E.中央动脉周围弥漫淋巴组织【答案】E3.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A.外耳道B.小肠C.胆囊D.眼结膜E.尿道口【答案】C4.半抗原()A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E.仅能刺激B淋巴细胞【答案】D5.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A.链球菌B.大肠杆菌C.破伤风杆菌D.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答案】E6.青霉素、头孢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A.破坏磷壁酸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C损伤细胞膜D.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E.抑制粘肽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答案】E7.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是()A.MH&I类分子轻链B.MHC-Ⅱ类分子0191功能区C.MHC-n类分子e2p2功能区D.MHC-I类分子重链ala2功能区E.MHC-I类分子重链3功能区【答案】E8.卡介苗是()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B.保持抗原性的人型结核杆菌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D.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牛型结核杆菌E.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人型结核杆菌【答案】D9.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B.使苗体蛋白变形凝固C.破坏DNA结构D.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答案】C10.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杆菌B.霍乱杆菌C.肉毒杆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球菌【答案】C11.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称为()A.毒血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答案】C12.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A.抗生索B.抗毒素C.类毒素D细菌素E.破伤风菌苗【答案】B13.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A.E受体B.PHA受体C.C3b受体D.抗原受体SmlgE.抗原受体TCR【答案】D14.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是()A森林脑炎病毒B.风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汉坦病毒E.狂犬病毒【答案】C15.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5题1.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细胞因子的研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的研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因子是指细胞产生并对周围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细胞因子最早是在生物体免疫系统中发现的,后来证明细胞因子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再生等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细胞因子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对细胞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可以得到一种能够刺激细胞生长的物质。
这就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此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多种具有细胞因子活性的蛋白质,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因子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也得以进一步拓展。
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直接使用某些细胞因子来治疗疾病;另一种是利用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制备出一种新的药物。
直接使用细胞因子治疗疾病的例子有很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使用白细胞介素-2(IL-2)来治疗恶性黑色素。
IL-2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了IL-2的研究。
后来,临床试验表明,使用IL-2可以显著提高恶性黑色素患者的存活率。
此外,IL-2还被用来治疗肾癌、白血病等。
除了IL-2,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胞因子也被用来治疗疾病。
如纤维肉芽肿因子、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的使用大多是在特定疾病的治疗中进行的,例如纤维肉芽肿因子常被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炎性肠病;生长激素则被用于治疗矮小症和肌肉萎缩症等。
虽然细胞因子的使用效果较好,但其治疗成本较高,且需要精准控制药物剂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谨慎使用。
除了直接使用细胞因子治疗疾病以外,利用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制备新药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目前,通过细胞因子研究开发出的药物已经有数百个,包括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生物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药等。
白细胞生长因子的合理应用
白细胞生长因子的合理应用作者:陈字陈勤奋来源:《上海医药》2009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9-0391-03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细胞因子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促进白细胞生长的集落刺激因子(CSF)在临床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CSF中还存在一些欠规范和不合理之处。
考虑到CSF的价格昂贵以及潜在的一些近期或远期不良反应,对CSF 的使用仍然需要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规范或者指南来加以指导,盲目或者随意扩大CSF的临床使用指征是不合适的。
国内尚缺乏真正基于循证医学的CSF应用指南。
笔者在此介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推出的白细胞生长因子应用指南,后者最初于1994年发表,并经1996、1997、2000和2006年的数次更新。
这个指南的目的是指导药物或者技术的合理应用,同时推荐那些被证明有积极意义的治疗方式。
1ASCO关于促进白细胞生长的CSF应用指南简介ASCO关于CSF的指南可以在ASCO网站(http:///guidelines/wbcgf)查寻。
该指南一共包括12个部分,简介如下。
1)一级预防性使用CSF。
一级预防是指,如果病人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而具有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的高危险性,预防性地使用CSF预防FN。
CSF一级预防性使用应当根据如下因素决定:年龄、既往病史、疾病特点和化疗方案的骨髓毒性;需要或者推荐采用剂量密集型方案;临床试验资料表明FN危险性在20%或以上时。
在以下特殊情况时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CSF,即使FN风险65岁;体力状况很差;曾有FN;营养状态差;有开放性伤口,或者有活动性感染;进展期的恶性肿瘤;强烈的前期治疗;联合放、化疗;肿瘤骨髓侵犯造成的血细胞减少;其它严重的并发症。
2)二级预防性使用CSF。
二级预防是指,前一疗程不曾一级预防性使用CSF,但经历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并发症,本次考虑到无病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或治疗效果而不能减少化疗剂量,故预防性地使用CSF。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优选.)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简介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
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
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
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
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二.细胞因子的分类(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
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简介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
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
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
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
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二.细胞因子的分类(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
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
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
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
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family, TGF-β 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 包括两个亚族:(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7.其它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三.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1.因子与肾脏疾病过去几年有关细胞因子和肾脏疾病的研究, 包括国内的工作, 主要集中在促炎症细胞因子方面。
大量证据表明,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等疾病中, 由浸润白细胞释放的IL- 1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可以引起肾脏固有细胞的增殖, 刺激其表达粘附分子并生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和其他炎症介质[2]。
李幼姬等的论文证实, 狼疮肾炎的血、尿IL- 8 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狼疮的活动指数呈相关关系, 表明这种具有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红斑狼疮的炎症反应。
除免疫性肾脏病外, 细胞因子也参与了某些非免疫性肾脏病的过程。
另外, 肾小球细胞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造成肾小球损伤, 引起肾小球的病理变化[3]。
例如, 肾小球细胞可分泌TNF, 激活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炎症细胞, 造成肾小球损害; 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可作为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的自分泌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肾小球损伤; 某些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以及肾小球系膜增生与IL- 6 的产生有关, 在这些患者尿中IL- 6 的含量明显增高。
2.因子与肿瘤细胞因子对肿瘤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即能杀伤肿瘤, 也能促进肿瘤生长。
已知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失控可能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 IL- 1、IL- 6、集落刺激因子(CS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质和量的改变以及受体后信号传递通路异常等均可能导致某些细胞增殖失控、恶变, 最终转变为肿瘤细胞。
白血病、骨髓瘤等多种肿瘤细胞的进行性生长依赖于其自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
例如, 慢性B 细胞白血病与TNF- α刺激相对成熟的B 细胞克隆增殖有关; IL- 6 与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已证明IL- 6 的基因表达失控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骨髓瘤细胞可依赖过度分泌的IL- 6 而生长, 此外, IL- 3 及CSF 产生异常也可能与白血病有关[3]。
正是由于多种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 从而持续性生长。
3.因子与超敏反应IgE 是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已发现IL- 4、干扰素(IFN)等细胞因子能调节IgE 的生成; IL- 5 和IL- 6 可协同IL- 4 促进IgE 的生成; 而IFN- γ和IFN—α则可抑制IL- 4 对IgE 的诱生作用[2]。
某些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L- 4 的诱生水平升高, IFN- γ下降, 两种细胞因子的mRNA 水平也有相应的变化, 这表明IL- 4 分泌过度或IFN- γ产生不足可能是导致超敏反应的重要因素。
此外, 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参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鼻炎等。
4.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在排斥反应发生时, 局部和全身的TNF、IL- 1、IL- 2、IFN 等水平升高, 因而认为细胞因子参与了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应用抗细胞因子或抗细胞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能延缓或减轻移植排斥反应[2], 例如, 抗IL- 2R 的单抗目前已用于肾移植患者, 可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此外已发现的IL- 1R 也能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5.因子与其它疾病细胞因子还与其它多种疾病有关。
如感染可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 1、IL- 2、IL- 6、TNF、IFN、CSF 等。
而感染后诱生的细胞因子既可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也可引起发热、参与急性期反应及感染性休克。
IL- 3 和CSF 产生异常可能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发生有关。
TNF 可诱发急性肝坏死, IL- 1 产生异常与多发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有关, 某些免疫缺陷病与T 细胞IL- 1R 表达缺陷有关, 这种情况导致T 细胞对抗原刺激不能发生增殖反应, 也不能产生IL- 2[2]。
四.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从上述细胞因子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可见,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广泛的应前景。
目前,临床上已将细胞因子用于治疗肿瘤、造血功能障碍、感染等疾病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 IFNIFN 是最早被用于临床治疗的细胞因子。
目前 IFN-α 、 IFN-β 和 IFN-γ 都有基因工程产品,已广泛用于临床肿瘤、病毒性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1. 治疗病毒性感染 IFN 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脑炎、鼻病毒和冠状病引起的普通感冒等均有一定效果。
2. 治疗肿瘤 IFN 对多种肿瘤近期有良好辽效,已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Kaposi 肉瘤、黑色素瘤、皮肤癌、肾肉瘤、神经胶质瘤和骨髓瘤等。
其抗瘤机制可能是抑制瘤细胞增殖,诱导 NK 细胞以及 CTL 等的杀瘤效应,诱导肿瘤细胞表达 MHC- Ⅰ类抗原,增加肿瘤细胞对 CTL 细胞的敏感性等。
3 .其他 IFN-α 与内啡肽具有相似结构,可以与机体阿片受体结合产生中枢和外周镇痛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如晚期癌症、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疼痛)。
IFN-γ 对治疗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感染有一定疗效。
IFN 治疗一般无严重毒副作用,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疲劳不适、食欲不佳、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压波动等,停药后很快消失。
(二) IL-2重组 IL-2 已用于治疗肿瘤、 AIDS 病和感染性疾病,成为继 IFN 后又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细胞因子。
1. 抗肿瘤 IL-2 膀胱内灌注可用于治疗膀胱癌,尤其与 BCG 联合应用其有效率可达到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