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习利用积木进行建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积木的种类、积木的搭建方法以及积木的创意设计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各种类型的积木,知道积木的搭建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积木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游戏教学法:通过开展积木搭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搭建积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积木,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准备积木搭建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教学呈现。
3.准备积木搭建的模板或设计图,用于学生参考。
4.准备教室环境布置,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类型的积木,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积木搭建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积木的搭建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积木搭建的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积木搭建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理解。
学生对于搭积木这样的活动通常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2.搭积木活动的和指导。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积木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准备长度单位的模型或者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准备搭积木的场地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这些积木吗?你们能用这些积木搭出什么东西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或者模型展示,让学生理解和记忆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比如:你们用了多少个积木?你们搭的积木有多高?等等。
4.巩固(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比如:用量尺测量积木的长度,或者用积木进行长度单位的大小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 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摆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2. 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3. 学习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图形,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学生作业本。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教案示例:第一课时: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一、热身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搭积木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图形。
2.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所搭建的图形。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积木,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两个积木是什么形状的?”2. 学生回答:“正方体。
”3. 教师讲解正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十二条棱长度相等等。
4.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正方体的认识。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套正方体积木。
2. 教师提出搭建任务:“请用你们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搭建一个大的正方体。
”3.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搭建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方体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搭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并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 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技巧,提高搭积木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搭积木的基本技巧。
2. 搭积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3. 搭积木的创意和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搭积木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难点:搭积木的创意和设计。
四、教学准备:1. 积木材料。
2. 搭积木的图纸或设计。
3. 教学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搭积木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基本技巧学习:教师讲解搭积木的基本技巧,如拼接、搭建、稳定等。
3. 规则和注意事项:教师讲解搭积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如不能用力过猛、不能占用他人空间等。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创意和设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积木作品。
6. 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搭积木的重要性和乐趣。
8. 作业:学生完成一幅搭积木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9.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进行搭积木的活动,与家人分享成果。
10.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搭积木的技巧和创意。
2. 学生遵守规则和注意事项的情况。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搭积木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邀请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体验搭积木的乐趣。
3. 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等,进行跨学科教学。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过小的积木,防止误吞。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识别和命名。
2.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特点和区分。
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并能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积木、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的特点。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分。
4.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长、宽、高、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 正方体:长、宽、高相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3. 圆柱:底面、侧面、高、2个底面、侧面是曲面。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分。
2.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案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材第77~78页)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小正方体木块,计数器,挂图。
1.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积木。
师:想不想玩?生:想。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桌两人20块积木,尽情地玩。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他方法,让学生尽情地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
2. 师:看,老师摆的这一摞是几块?生:10块。
师:对,这一摞表示10。
现在请你们摆出13块。
再增加2块,现在有几块?我们可以写成13+2=?13表示先摆的,2表示后摆的,这里的问号就表示摆好以后有几块。
师:现在一共有几块?生:15块。
师:写出式子就是13+2=15(块)。
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样表示出来呢?教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
3. 同学们先摆18块,然后拿走2块,该怎样列式呢?生:18-2师:看一看还剩多少块积木。
生:16块。
师:把式子完整地说出来?生:18-2=16设计意图:在开始玩时,学生是没目的的,只是简单的仿造,遇到困难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法认识的巩固,但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原有知识的再现,而其中的同伴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 现在请同桌合作,边摆边写出式子。
小组动手操作。
2. 开展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摆法,写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拿着记录的算式进行交流,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算式,这也便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3. 现在请同学们看算式、摆木块。
(1)14+5=(2)17-6=师:谁先说一说14+5=?是怎么算的?生1:先拨14颗珠子,再拔5颗,数一数是19颗珠子,列式为14+5=19。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精选3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精选3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篇1学习内容-P78(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理解不进位加减法的算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一)搭积木(出示图片)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2.淘气和笑笑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有可能是:(1)笑笑左边一摞搭了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笑笑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淘气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八块,拿走了右边两块,右边剩下8-2=6,现在共有10+6=16。
(2)笑笑本来一共搭了13块积木,再放2块,算式为13+2=15,。
淘气本来一共搭了18块积木,拿走2块,算式为18-2=16。
(3)数数的方法。
借助书上的毛毛虫帮学生理解数数的方法。
(二)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淘气和笑笑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一)动手操作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11-1=1011-10=110+6=1616-6=1016-10=610+7=1717-7=1017-10=74.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搭积木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等符号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积木、教学PPT。
学生:一套积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搭积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知识。
2、探索实践(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搭积木。
可以是搭建一座房子、一个城堡等。
(2)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积木的大小、多少,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尝试用“>”、“<”和“=”等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4)小组汇报,分享各自的方法和发现。
3、交流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何正确使用“>”、“<”和“=”等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出示教学PPT,通过不同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大小、填空等练习题。
4、拓展延伸(1)出示一些有趣的积木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2)请学生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积木造型,下节课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和“=”等符号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搭积木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测量和比较长度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比较和操作技能,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测量和比较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搭建积木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积木、尺子、标记笔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积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积木搭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积木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例如,用尺子测量积木的长度,并用标记笔在积木上标出对应的长度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活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2.了解搭积木的基本规则。
3.能够根据图纸要求搭建指定的积木模型。
4.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向学生介绍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和区别。
2.讲解搭积木的基本规则,包括尺寸大小、拼接方式等。
3.引领学生认识积木图纸,并带领学生根据图纸指示搭建对应的积木模型。
三、教学过程3.1 热身老师会做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并在其中加入搭积木的元素,为本节课做铺垫。
3.2 介绍几何图形老师向学生介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及区别,并展示一些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几何图形。
3.3 讲解搭积木基本规则老师会展示几种常见的积木,让学生了解其尺寸大小,拼接方式,如何在规定的空间内搭建出自己想要的形状等。
3.4 引导学生认识积木图纸老师会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积木图纸,并说明如何根据图纸指示搭建出对应的积木模型,以及在正确拼接时需要注意哪些规则。
3.5 实践操作老师将准备好的积木图纸分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指示图自行完成搭建,同时逐渐将难度加大,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3.6 总结本节课程结束后,老师将给予学生一些反馈,并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的目标进行说明。
四、活动设置4.1 活动一基础积木拼接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基础积木搭建出不同的几何图形。
4.2 活动二搭积木比赛:老师将给出一个积木图纸,学生需要根据指示图搭建出相应的积木结构,用时间来进行比赛。
4.3 活动三团队协作积木: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根据一定的规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大型积木任务。
4.4 活动四自由创作积木: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构思,学生们可以自由搭建自己喜欢的积木结构。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表现积极,有无根据老师的指示完成相应任务。
2.学生是否在团队和集体活动中主动表现,是否有效协调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搭积木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搭积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搭积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搭积木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搭积木的定义和作用。
2. 搭积木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搭积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搭积木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搭积木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3. 学生动手操作,用积木搭建简单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搭积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评价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对基本形状和结构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搭建简单的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搭积木的基本技巧。
2. 搭建简单的形状。
1. 教师示范搭积木的基本技巧,如搭建长方形、正方形等。
2. 学生分组练习,搭建指定的简单形状。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对基本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
第三章:搭建复杂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独立搭建复杂的形状。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搭建复杂的形状。
2. 创新搭建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搭建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动手操作,搭建复杂的形状。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搭建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搭建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方面的表现。
第四章:搭建积木作品1. 让学生能够根据主题搭建积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根据主题搭建积木作品。
2. 团队合作和创意展示。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搭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和策划。
2. 学生动手操作,搭建积木作品。
3. 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创意展示和分享。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搭建主题的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
《搭积木》详案一、引出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搭积木”。
你们喜欢搭积木吗?生:喜欢!师:淘气和笑笑也喜欢搭积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在搭积木的时候遇到的数学问题!二、学习新知(一)加法1 原来有13块积木师:(课件13块积木)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or笑笑搭了多少块积木?生:笑笑搭了13块积木。
师:嗯,他看到了13块积木,(请你仔细看投影,)我们一起来数数是不是13块!(课件左边积木闪烁,数数)师:左边这10块积木在数学上是“1个十”。
搭满10个就不再搭了,要搭在旁边。
右边这摞就容易数了,(课件闪烁右边的3块积木)这3块在数学上是“3个一”。
1个十,3个一,“是?生:13”。
2 提问列式师:你又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笑笑又拿了几块?)生:笑笑又拿了2块积木。
(课件:再放2块)(师:你猜猜她会把积木放在哪?生:放在右边的2块上。
师:老师现在先不说,一会你们就能知道结果了。
)师: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可指图提示)生:原来有13块积木,再放2块,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师:笑笑和我们想的一样,她也想问“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课件: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谁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生:13+2(=15)(板书13+2)师:13加2,你同意吗?为什么用加法?生:求一共有多少,就是要把原来的13块和又拿来的13块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3 (重)学习不同算法师:这个算式是我们之前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和学过的知识算一算结果是多少?生:借助计数器计算或思考师:谁想好了,坐正老师就能看出来了。
请你保留计数器上的结果,把它放在桌角上,不动它了。
说说你得到的结果是多少?生:我得到的结果是15。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生1:我在计数器上先拨13,再拨1个一,是14,再拨1个一,是15. 师:谁看到她是在哪拨的1个一?生:在个位上。
师:为什么?生:因为个位上的数都是几个一,1是1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搭积木》教案
《搭积木》教案《搭积木》教案篇一《搭积木》这节课是上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能借助小棒正确用数来表示20以内的这些物体的个数,还使学生根据为的确组成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1、巧设练习在练习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碰碰车”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
“摘苹果”游戏在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完成得很成功,学生的激情再次掀起,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2、动手体验数学知识新大纲,新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增加了数学的的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数学与实践情境密切相联,提供条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倾向。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寻求规律掌握知识。
我在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来帮助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体会了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
体验。
3、不足之处(1)在安排学生同桌小朋友合作摆小棒的时候,没有强调让他们边摆边说,使一部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2)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合理。
在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这一环节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拖课。
(3)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在组织教学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同桌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这方面要加强训练,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搭积木》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比赛》教材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观察至少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地,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
2.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识别。
3.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并能正确识别。
2.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积木、纸张、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形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并掌握它们的形状特点。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形状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活动二:让学生利用积木、纸张等材料,自己动手搭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5. 小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让学生复述并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长、宽、高、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2. 正方体:长、宽、高相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3. 圆柱:底面、侧面、高、两个底面圆心、侧面展开成长方形。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模型,并介绍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认识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正确识别。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应用。
4.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搭积木》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搭积木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积木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搭积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活动,观察和体验长度单位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作用。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4.应用拓展:学生独立进行长度单位的测量和比较任务,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搭积木》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题 2 搭积木教学内容:教材第 70—— 71 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重点)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18 块积木。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添补1、先后摆出1个十块积木和3个一块积1、观察后回答:共13木。
提问:谁来说说老师摆了多少块积块积木。
自木?你是怎样知道的?2、再放2块积木在3块积木上。
提问:2、提问:一共有几块你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积木。
主吗 ?3、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并提出要1、完整地叙述题求: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请和同桌意,独立列式并学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
4、引导交流算式,并提问:得多少?怎2、回答:十位 1 不样算?变,个位 3加 2习得 5,合起来是15。
5、听回答板书算式:13+2=15。
引导齐读3、齐读板书。
板书。
6、摆出1个十块积木和8个一块积木。
6、观察并回答:共18提问:老师摆了几块积木?块积木。
7、拿走2块。
提问:根据老师的动作你7、观察后提问:还剩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几块积木?8、提出要求:请独立列式,并尝试解决。
8、独立列式,并尝试互解决。
9、组织交流汇报算式。
9、集体交流、汇报算式及算理: 18- 2=16。
动十位 1 不变,用个位 8减 2 等于 6,合起来是16。
学10、引导学生看书第70页。
提出要求:10、独立完成“试一请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计算,并和同试”中的计算,并和桌交流算法。
同桌交流算法。
习11、组织交流、汇报,并提问:这两道题11、交流、汇报算法和刚才做的两题有什么异同?及结果。
观察并回答。
12、小结:20以内的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12、听小结,进一步是“把个位相加,十位不变” ;不退位减理解 20 以内的不进的计算方法是“把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位加和不退位减法13、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图中四个小朋友正在开碰碰车。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搭积木》。
这是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在第五章《有趣的图形》的第四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和应用。
我将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和应用,难点是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我准备了一些积木,每组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亲自搭建正方形和 square 形。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卡片,用于同学们的练习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会给同学们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正方形和 square 形,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我会引导同学们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搭建正方形和 square 形,并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在同学们掌握了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之后,我会带领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让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些拓展延伸,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板书,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板书的设计会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正方形和square 形的性质,另一部分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三篇-P78(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理解不进位加减法的算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水平。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淘气和笑笑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
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有可能是:
(1)笑笑左边一摞搭了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笑笑又放上了
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淘气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八块,拿走
了右边两块,右边剩下8-2=6,现在共有10+6=16。
(2)笑笑本来一共搭了13块积木,再放2块,算式为13+2=15,。
淘气本来一共搭了18块积木,拿走2块,算式为18-2=16。
(3)数数的方法。
借助书上的毛毛虫帮学生理解数数的方法。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协助淘气和笑笑解决了他们搭积木
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
其它物体都能够)。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
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实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