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六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六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九日齐山登高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

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

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2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石楼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 与诸子登岘山学案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石楼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 与诸子登岘山学案

第4课《与诸子登岘山》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

2、重点理解诗人的感情。

【知识链接】
羊祜的故事:羊祜是晋朝人,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

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失了,真使人悲伤。

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

”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

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泪下。

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学习过程】
根据诗词特点,合理想象,理清大意
【学法指导】
点拨与诵读
【问题探究】
(1)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的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的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第三联写的是什么?对诗人的感情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3)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请试分析。

【我的疑惑】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做相应的学案导学。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Word版含答案.docx

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四步教学法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四步教学法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年级
组别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从登高诗中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孟浩然 (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首句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的变化着,寒来暑往,时光在不断地流逝,也正因为古迹中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所以我们登临凭吊,由古迹承今,引出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八、点拨拓展
•古人借“登高” 抒发几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怀古伤今、贬谪之伤)杜甫《登高》
3、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遥寄怀念之情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高中语文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高中语文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徐州市王杰中学导学案9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描摹)
1.
2.
3.4.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

2、完成《新学案》上的习题。

3、背诵本首诗,试着默写。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课题与诸子登岘山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重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小结: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
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
板书
作业
背诵赏析诗歌
教后札记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讨论后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讨论后明确: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三、课堂练习: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四、布置作业1.抄写、默写古诗,2.完成“积累运用”第二、三、四题。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优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优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顾的盛唐诗”,该专题有首诗,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课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歌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动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专题目标:、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初步熟习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平生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本课目标:、初步熟习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初步感觉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教时第教时重点:整体认识,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朝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望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论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以后,开盛唐田园山川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日我们要学他的一首哀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唐朝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以自适。

曾居鹿山。

居一段,,又想有所作,因此到安时机。

在同名士,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硫雨滴梧桐” 座清,大家之笔。

翌年,却在科中落选。

孟浩然然学富五车,惋惜在宦途方面却阻挡重重,始得不到朝廷重,他遇到莫大的打,只得失落地回到鹿山,悠游山川。

开元二十五年,九州,署从事。

二十七年,离幕返襄阳养病。

二十八年(公元年),好朋友王昌到达襄阳,此孟浩然背上生疽,己快康复了,医生叮不行吃等食品,但是老朋友相聚,酒聊天,非常,孟浩然竟忘了忌,吃了,果病毒作不久死亡。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指导阅读《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代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声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价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悲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40岁时,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

在同诸名士赋诗时,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汉,硫雨滴梧桐”让举座叹为清绝,众人为之搁笔。

翌年,却在科举中落第还乡。

孟浩然虽然才高八斗,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这让他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一.走近作者。

王维和孟浩然均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王维多才多艺,精诗文、书画、音乐,其诗清新秀雅,兼善各体,诗歌常冶禅理、诗情、画笔为一炉。

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读《与诸子登岘山》,思考问题。

1.读尾联,思考诗人落泪的原因。

关键在自己与先贤对比,感慨自己韶光飞逝,却无事功。

2.赏析尾联“尚”字的好处。

教参P24。

便于形成对比,使自己的感慨水到渠成。

3.分析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结合诗歌作具体说明。

借景抒情和化用典故。

三.读《山居秋暝》,思考问题。

1、从绘画的角度,概括前三联描绘的画面。

说说这些画面给你带来的总体感受。

明确:秋山明月图、明月松色图、石流清泉图、浣女归喧图、舟下莲动图。

2、从写景的角度上,给画面进行简单分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明确:两大类,旨在让学生领会诗歌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作用。

可以引领学生领会这里的画面描绘突出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3、翻译尾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张力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与诸子登岘山》,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和感悟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与诸子登岘山》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2. 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3.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对于诗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增强他们对于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源泉,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课题: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2. 导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是否听说过《与诸子登岘山》这首古诗?- 岘山是什么地方?你们对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 你们曾经登过高山吗?你们对登山有何感受?二、讲授与学习(30分钟)1. 教师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诗人孟浩然通过《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 孟浩然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和山顶的景色,表达了追求真理和卓越的品质。

- 学生可以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来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掌握古诗的诗歌形式、格律和韵律规律。

- 学习古人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主题,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和分享,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 学生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和解读,增加互动和思考的乐趣。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思考登山给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 学生可进一步思考《与诸子登岘山》的主题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二A部语文《与诸子登岘山》导获奖学案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二A部语文《与诸子登岘山》导获奖学案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二A 部语文《与诸子登岘山》导获奖学案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二A部语文《与诸子登岘山》导获奖学案班级:学号:__ _ _ __ 姓名____ ______学习目标:1。

初步熟悉登临诗的特征及思想内容2、掌握登临诗艺术手法学习重点: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学习准备: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2、预习导学案前置性补偿,了解相关常识。

前置性补偿:一、登临是唐诗中常见且内涵丰富的一个意象,登高〔山〕、登楼、登台〔阁〕都属于“登临〞的范畴。

“登楼必愁,登台必悲〞。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怀身世;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乡怀亲;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怀古伤今;而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感悟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新知探究:《与诸子登岘山》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3、颈联的写景,对于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4、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九日齐山登高》1、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的心情?3、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4、尾联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5、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形成性检测:《滕王阁》滕王阁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诸子登岘山
一、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
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
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
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

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

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
孟浩然诗罪唐玄宗
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
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

“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

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

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
快又会成为过去。

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远在无情
地流逝。

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古人作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谈谈第二联和第一联的承接关系。

答案“江山留胜迹”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承“今”字。

2.试说说颔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

答案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3.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余年,然而羊公
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碑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4.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呢?
答案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会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不免悲从中来,“泪沾襟”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整首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提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2)中间两联作者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描写了一位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②标。

注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

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1)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像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想像和联想(虚实结合):由眼前出现的霞光而联想到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赤城山石发出的异彩,表现了诗人陶然神往的心情。

②悬念迭出:“看”字了结首句“望”引起的东南名山的猜想的悬念,“疑”字显然又引起大约是“赤城”新的悬念,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传神地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