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牧童和舟过安仁的联想和印象。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牧童或舟过安仁为主题的诗。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5.3 创作与拓展: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古代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牧童》通过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出牧童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朗读《牧童》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6.2 第二步:解析《牧童》分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描绘,发挥想象,感知画面;(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启发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 发挥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翻译、赏析等;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卢纶和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情感;(2)学生评价两首古诗的优缺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3)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牧童》诗文内容:学生朗读并背诵《牧童》这首诗。
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舟过安仁》诗文内容:学生朗读并背诵《舟过安仁》这首诗。
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借景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3.2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个人或小组背诵两首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4.2 学生诗句解析的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进行写作技巧的互相学习和提高。
5.2 相关活动:学生可以参加诗歌朗诵会或文学社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背景。
第六章: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包含古诗文本、插图、注释和问题讨论的教学课件。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牧童》和《舟过安仁》,引导学生关注,猜测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2.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3. 翻译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难点,解释诗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古诗意义。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从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想象诗中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6.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理解诗歌中的寓意和情感,能正确理解关键词汇并进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读、诗歌鉴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美好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关键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鉴赏,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可通过播放与自然风景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学习《牧童》(1)朗读诗歌《牧童》,鼓励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如“牧童”,“平原”,“载歌载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学生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谈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学习《舟过安仁》(1)朗读诗歌《舟过安仁》,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宁静和美好。
(2)分组学生自主朗读,并进行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就两篇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展开讨论,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进行课程总结,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诗歌朗读的准确度、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诗歌朗诵比赛,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精选13篇)《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学习过程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生:听到了笛声.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思考了一会儿)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表演过程如下: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四,拓展,延童趣.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生:(读诗)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四,作业,编故事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篇2一、课前透视。
[全]《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童年生活,感受词句表达的情趣。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是本单元第一课,《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情趣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那一幕幕生活场景,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变得生动、鲜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牧童》、《舟过安仁》三、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点拨,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找“诗眼”、品“诗眼”等,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3.通过想象诗境,吟诵诗句,拓展古诗,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通过品“诗眼”,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对诗”,引出童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玩个“对诗”游戏吧?师生吟诵学过的诗句:《所见》、《小儿垂钓》等。
2.出示课题,齐读读题,猜测内容:从题目你知道这两首要写什么?小结:从诗的题目去猜测诗的内容了,这是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去读诗吧!(二)初读古诗,感知童趣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能读通读顺了吗?能读懂意思了吗?2.反馈朗读:读这两首诗,有什么要提醒?重点指导:“铺”、“蓑”、“篙”“棹”等字。
3.反馈诗意:能读懂诗的意思吗?(1)指名说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首诗的?(2)同桌之间说。
小结:了解诗意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上网查等4.同学们,这两首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给你什么感受?(三)抓住“诗眼”,品味童趣1.导入:让我们先走进《牧童》一诗,看看诗中哪个场景让你觉得特别有情趣?预设一: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重点指导“铺”、“横”“六七里”,品味原野的广阔、平缓舒服(2)指名读,边读边说感受。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内涵。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关注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吕岩和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内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分析韵律(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练习朗读,体会韵律之美。
6. 朗读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教师点评并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兴趣。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3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3篇)《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童趣:1、游戏对诗,激童趣:(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预设】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2、师小结,引童趣: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关于牧童和舟过安仁的教案
关于牧童和舟过安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牧童》和《舟过安仁》的内容和主题。
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1.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牧童》和《舟过安仁》的阅读与理解。
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课文《牧童》和《舟过安仁》的内容理解,诗意分析和主题探讨。
3.2 难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意和修辞手法。
4.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4.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学习,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5.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5.3 诗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5.4 主题探讨: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5 诗歌创作: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6.2 课文理解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3 诗歌创作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包括诗意表达、修辞手法等。
七、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牧童》和《舟过安仁》的原文文本。
7.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解析和分析资料。
7.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八、教学延伸8.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其他牧童或舟行题材的诗歌,分析其异同。
8.2 文化探讨: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
8.3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牧童或舟行为题材,进行创意写作。
关于牧童和舟过安仁的教案
关于牧童和舟过安仁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2. 介绍《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3. 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介绍《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3. 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章:《牧童》诗意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牧童》诗的意境和主题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1. 分析《牧童》诗的诗意和主题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牧童》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 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3.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三章:《舟过安仁》诗意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舟过安仁》诗的意境和主题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1. 分析《舟过安仁》诗的诗意和主题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舟过安仁》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 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3.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四章:诗歌创作与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1. 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2. 分析《牧童》和《舟过安仁》诗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活动:1. 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2. 分析《牧童》和《舟过安仁》诗中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 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2. 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3.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第六章:对比分析《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对比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1. 对比分析《牧童》与《舟过安仁》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不同2. 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牧童》与《舟过安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3. 邀请学生进行汇报,总结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第七章:诗歌的审美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内容:1. 分析《牧童》与《舟过安仁》中的美感和审美价值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牧童》与《舟过安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3.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诗歌的能力教学内容:1. 探讨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情感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诗歌的素材和灵感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牧童》与《舟过安仁》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情感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从生活中找到的诗歌素材和灵感3. 邀请学生进行汇报,总结诗歌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如何从生活中发现诗歌第九章:诗歌的创作与表演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教学活动:1.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邀请学生进行汇报,评价和欣赏彼此的诗歌表演第十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3. 邀请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学习成果,并进行反思和总结第十一章:家庭作业与延伸阅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家庭作业和延伸阅读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2.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学内容:1.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家庭作业,如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或是写一篇关于牧童或舟过安仁的短文2. 推荐延伸阅读材料,如诗歌集、文学评论等,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活动:1. 布置家庭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2. 推荐延伸阅读材料,说明阅读要求和思考问题3. 鼓励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第十二章:课程评价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2.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内容:1.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意见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2. 安排同伴评价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第十三章: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 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对诗歌的鉴赏方法、创作技巧等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会和收获3. 教师强调诗歌学习和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学习第十四章:拓展活动建议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持续兴趣和热情2. 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诗歌相关的活动教学内容:1. 建议学生参加诗歌朗诵会、文学社团等活动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参加诗歌创作比赛等教学活动:1. 介绍诗歌相关的课外活动和资源,如诗歌朗诵会、文学社团等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参加诗歌创作比赛等3. 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拓展活动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教学目标:1. 总结整个课程的学习成果和经验2. 展望未来对诗歌学习和鉴赏的期待教学内容:1. 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展望未来在学习诗歌方面的目标和计划教学活动: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课程的学习成果和经验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诗歌学习和鉴赏方面的期待和计划3. 教师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古代牧童的生活环境和渔翁的捕鱼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风光和和谐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两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2)收集有关牧童和渔翁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牧童和渔翁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牧童和渔翁的相关资料。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3.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古代牧童和渔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关于牧童和舟过安仁的教案
关于牧童和舟过安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文背景的把握。
3. 诗文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背后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万里及其《牧童》和《舟过安仁》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诗文背后哲理。
4. 情景体验:分组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文中的画面,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文,检验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悟人生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下周上课前交流心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心得分享,了解学生对诗文意境和哲理的领悟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是否关注到学生的需求。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检视教学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风格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写儿童和自然风光的诗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 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
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习《牧童》(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
讨论“铺”与“横”的读音。
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
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
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
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
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
“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三、学习《舟过安仁》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临沂市兰山区凌霄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
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
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
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
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
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
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
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
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初读诗歌,读准字词。
在插图中找一找:篙gāo:竹篙,撑船用的棹:zhào:船桨
2.指名朗读,交流信息。
①从中我们了解到了杨万里曾经坐船经过湖南安仁,看到了一幕怎样的场景呢?竟然能吸引住大名鼎鼎的诗人看得兴致勃勃并赋诗一首呢?
(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在船上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呢。
)
②这有趣又快乐的一幕,诗人一开始就一目了然的吗?还是?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插图?
读诗?
(理解“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3.欣赏插图,品味诗境。
①仔细观察,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
你看到这是一对()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贪玩的野小子等。
②激发情趣,深化理解。
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
瞧,放着好好的船桨和船篙不用,却用一把油纸伞来使风,不管怎么说,利用伞带来的风力肯定不及撑篙和划浆的力量大,船肯定行驶得很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怎么看这两个孩子呢?
(当然不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在于寻找乐子,寻找玩耍的乐趣,而并不是真的要划船,而且他们玩出了名堂,模仿那些帆船,有了新发现。
这是两个淘气包,天真无邪又可爱。
)
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朗读此诗
③激发想象,领略童趣。
这真是一对快乐宝贝,调皮小子,很会玩耍,
不知这个鬼点子是谁想出来的。
也许他们早就心痒痒,想趁船的主人不在而大显身手呢!不管怎样,图上的一幕中这两小子一唱一和正在议论呢。
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同桌体验角色,尝试给他们配一段对话,可以从两个孩子大宝与小宝溜上船开始设计。
想一想,说一说。
对话提示:
大宝:快来!小宝,船上没有人耶。
小宝:真的,太好了!
大宝:
小宝:
大宝:
小宝:
……
反馈交流,评点童趣。
4.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
诗人看到这两个小调皮,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
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时在杨万里眼中,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情景已经成了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
可惜自己的童年已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野小子呀!指名用羡慕的语气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
②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相同处吗?你能用语气、语速、语调、神态、心情等来
读或背出它们的不同吗?
③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
作业纸
姓名()
想一想,写一写: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
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
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古诗《牧童》、《舟过安仁》,选择喜欢的一首扩写成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