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蝶恋花》与《念奴娇》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
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品注释:⑴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花褪残红青杏小: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
褪(tùn),萎谢。
⑶飞:一作“来”。
⑷绕:一作“晓”。
⑸柳绵:即柳絮。
⑹天涯何处无芳草:指春暖大地,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
⑺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
却被:反被。
无情:指墙内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
作品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
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
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
声音渐渐消散了。
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创作背景:此词朱祖谋本、龙榆生本未编年。
其后诸家编年有异,而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曹树铭本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之上片相似。
而这首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之下片相似。
以上二词,俱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
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薛瑞生本、邹同庆、王宗堂本均据《冷斋夜话》所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出现的“天涯”一词而系于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鉴赏及译文
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鉴赏及译文《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宋代:苏轼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
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
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
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
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
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
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注释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屏:屏风。
帏(wéi):床帐。
衣袂(mèi):衣袖。
衾(qīn):被子。
玉漏:古代计时器。
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寄居之处。
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
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新书:新写的信。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
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
开头一句,气势磅礴。
“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
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
“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
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
苏轼古诗词《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古诗词《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原文译文赏析《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宋代:苏轼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译文】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赏析】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
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
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
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
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扩展阅读:苏轼故事之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3、《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赏析: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赏析: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唯美古诗词,宋词名篇赏析,我思君处君思我《蝶恋花》宋·苏轼暮春别李公择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座。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柁。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孤魂招楚些。
我思君处君思我。
【赏析】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自密州至京师开封,旋移知徐州。
途过齐州(今山东济南)时,会遇齐州太守李公择,流连数日后,苏轼席上赋此词留别。
词的上片写离别的时令、氛围。
时当“暮春”,故词人根据暮春的景物特征来选择、镕铸意象。
其时群花凋零,杨柳叶老,樱桃花谢,园林四处残花败叶,好不寂寞。
离别之人,心绪本来不好,睹物生情,更加伤感。
首句“无风花自堕”,以“天生好言语”,写出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暮春时节景物的典型特征,犹如谢灵运写初春景色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似若不经意,而实体现出诗人观察的细致,表现的真切自然。
“簌簌”,形容花落的声音、形态,语本唐诗人元稹的《连昌宫词》:“风动落花红簌簌。
”苏轼将“风动落花”改为“无风花自堕”,更切合暮春落花的特征。
“簌簌”一词,置于句首,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表现出闻声而寻状的观察过程。
地上“园林寂寞”,给人以冷清萧瑟之感,倒是天上夕阳,似在替人依依惜别,情意绵绵地将余辉洒落在词人饯别的席间座上,给人一丝暖意与慰藉,也给“寂寞”暗淡的离怀与词境投射入一线亮色。
苏轼个性开朗乐观,无论遭遇何种人生苦闷忧患,都能从中超脱解放出来,不为忧患苦恼所困扰。
因而面对落花,面临离别。
他没有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般的沉重感伤,也不似欧阳修那样“泪眼问花”,而是在寂寞中去寻求慰藉与消遣。
苏轼又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大自然的一山一水,都能激起他的美感与诗情,给他带来欢欣与愉悦。
这不,远处的青山、白云,吸引住了他的注意力,转移了他的寂寞离怀。
苏轼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他不仅善于欣赏景致,也能敏锐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景物,并把它描画于纸上。
“山青一点横云破”,如诗如画,远处山峰被白云笼罩环绕,只有“一点”青色峰尖穿破云雾,露出云头,仿佛“小荷才露尖尖角”。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导读:《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
无情:指墙里的女子。
恼:引起烦恼。
译文:蝶恋花·春景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2: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3: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
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
风吹柳枝絮花渐少,芳草长到天边能不伤春老?墙里秋千摇,墙外有行道。
行人墙外过,听见墙里美人笑。
欢声笑语渐不闻,但觉墙里静悄悄,可怜墙外多情人,枉被笑声撩拔声烦恼。
【简析】:《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1.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
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
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
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
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
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
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
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
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
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
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注释和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忧,)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假设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品评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
上片为时令背景。
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
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
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
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
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
《诗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
“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
人们或许有过屡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
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
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
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
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
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开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
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此作题一作“春景”。
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
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
“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
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
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
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
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
‟遂罢。
朝云不久抱疾而亡。
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
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
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
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
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译文及鉴赏《蝶恋花·密州上元》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蝶恋花·密州上元》宋代: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密州上元》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蝶恋花·密州上元》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蝶恋花·春景作者: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诗意赏析《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
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
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
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
“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
“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
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蝶恋花 春景》诗句及赏析
《蝶恋花·春景》诗句及赏析《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的意思是:杏花凋谢,枝头只剩下稀疏的残花,而青色的杏子开始生长。
燕子在天空中飞舞,绿水围绕着人家。
柳树枝条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有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有秋千,围墙外有道路。
墙外的行人能听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发出的笑声,慢慢地,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那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有些许感伤,但整体氛围清新活泼,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下阙则通过墙里墙外两个不同世界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得不到回应的怅惘之情。
整首词以清新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
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情感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的伤春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身世感慨。
词的上阙通过描绘暮春之景,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但同时,青杏的生长、燕子的飞舞、绿水的环绕、柳絮的飘飞又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下阙描写了一位荡秋千的佳人,笑声清脆悦耳,然而当墙外的行人听到这笑声时,佳人却已经离去,只留下多情的行人独自烦恼。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得不到回应的怅惘之情。
这首词以清新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
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情感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苏轼《蝶恋花》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译文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
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
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
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画屏:有画饰的屏风。
⑶惊回:惊醒。
⑷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楚王游猎之所,一说在江汉平原。
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暮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⑸纱窗:蒙纱的窗户。
这里喻指男女幽会的房间。
春光:原指春天的风光,这里代指青春、岁月。
⑹佯行:假装走。
⑺香云缕:对妇女头发的美称。
⑻敛尽:紧收,收敛。
春山:喻指妇女妓好的眉毛。
⑼轻诉:轻快地倾吐。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赏析苏轼的词具有多种风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创豪放一派;有的婉转多情,并不亚于柳、秦诸家。
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
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上片回忆了恋爱的全过程:初遇——破灭——思念。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诗词赏析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 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 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 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 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 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 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蝶恋花.春景
苏轼
创作背景:《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 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 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 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 知的烦恼。
创作背景: • 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
于状景写物而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叹。 • 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和仲,号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 领袖,唐宋八大家之 一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 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 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 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 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 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 梅尧臣。
流落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送到 了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 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 堂,介学风。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 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 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 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 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自请出京:
《蝶恋花·春景》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蝶恋花·春景》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上阕主要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花褪残红青杏小”点明了季节,暮春时节,杏花凋零,青色的杏子挂在枝头。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了燕子在空中飞翔,清澈的河流环绕着村庄的景象。
“枝上柳绵吹又少”进一步描写了春天的变化,柳枝上的柳絮越来越少。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变化。
“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词人的感慨,他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尽管春天即将过去,但他相信在天涯海角,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
这反映了词人的旷达胸怀,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下阕主要描写了人物的活动和情感。
“墙里秋千墙外道”描绘了墙里墙外的情景,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墙外的路上有行人经过。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通过描写行人听到墙里佳人的笑声,表现了行人的多情和对佳人的向往。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则写出了行人的心情变化,佳人的笑声渐渐消失,行人感到无奈和烦恼。
词人用“多情”和“无情”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
通过对春天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词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色的杏子小巧玲珑,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绿水环绕着那宁静的人家。
枝头上的柳絮越来越少,可这世界之大,何处没有青青芳草呢?围墙里,秋千在轻轻摇晃,墙外的小道上,行人缓缓走过。
墙外的行人,墙外的佳人,笑声在高墙间回荡,笑得那么开心。
笑声渐渐消失,行人的心情也变得惆怅起来,一片深情,却被那无情的佳人所辜负。
春天即将离去,绚丽的花朵渐渐凋零,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那小巧玲珑的青杏,正挂在枝头,展示着生命的顽强。
燕子在蓝天下自由翱翔,它的翅膀划过天际,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那清澈的绿水,环绕着宁静的村庄,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美好。
然而,无论春天如何美丽,它总会过去。
苏轼词《蝶恋花》与《念奴娇》赏析
后人对两首词的评价
高度赞誉
后人对苏轼的《蝶恋花》和《念奴娇》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两首词情 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苏轼词的杰出 代表。
情感共鸣
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引起 了后人的广泛共鸣,使得它们在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两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在文学史上,《蝶恋花》和《念奴娇 》被视为苏轼词的经典之作,是研究 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感谢您的观看
比喻
苏轼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 将情感具象化,使词意更 加生动。
对比
通过对比春日之景与离别 之情,苏轼突出了词中的 情感冲突。
《念奴娇》的艺术手法
豪放风格
历史典故
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了豪放派的特点, 用词大胆、情感奔放。
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使词意 更加丰富和深远。
象征
通过描写江山、明月等意象,苏轼表 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两首词对现代人的启示
《蝶恋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 了身边的美好事物,而专注于追求物质 利益和名利。这首词提醒我们要放慢脚 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珍惜与亲朋好 友的时光。
VS
《念奴娇》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 焦虑和压力。这首词启示我们要学会放下 繁琐的事务,关注内心世界,寻找内心的 平静和安宁。
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比较
《蝶恋花》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冲突;而《念 奴娇》则更注重情感的奔放表达,通过豪放风格和象征手法展现词人的胸怀。
两首词都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但各有侧重。《蝶恋花》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 ,《念奴娇》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和历史感慨的抒发。
04 《蝶恋花》与《念奴娇》 的影响与评价
苏轼词《蝶恋花》与《念奴娇》赏析
多笑墙墙天枝燕花 情渐外里涯上子褪 却不行秋何柳飞残
蝶 恋
被闻人千处绵时红 无声,墙无吹,青
花
·
情渐墙外芳又绿杏
恼悄里道草少水小
。,佳。!,人。
人
家
春 景
笑
绕
。
。
人早故灰羽了遥江起乱周故风大念
生生国飞扇,想山千石郎垒流江奴
如 梦
华 发
神 游
烟 灭
纶 巾
雄 姿
公 瑾
如 画
堆 雪
穿 空
赤 壁
西 边
人 物
苏轼词蝶恋花与念奴娇赏析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词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蝶恋花欧阳修赏析蝶恋花赏析晏殊蝶恋花赏析蝶恋花柳永赏析蝶恋花苏轼赏析李清照蝶恋花赏析
豪放中亦有柔情
——浅析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 《蝶恋花》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 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 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 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 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 《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东 去
娇
·
, 一 尊
。
, 多 情
。
, 谈 笑
英 发 。
当 年 涛
。
, 人 道
。
, 浪 淘
赤 壁
还 应 间 小多 拍 是 尽怀
酹 笑 、 乔少 岸 : ,古
苏轼《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宋] 苏轼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
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
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
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
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
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
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摇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
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谢谢观赏!
Thanks!
对于苏轼,很多人会想到豪 放词,但是,东坡作为宋朝少有的 全才,丌仅在豪放词上很有造诣, 婉约词也是别有风味!下面我们就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不《蝶恋 花》为例,浅析其丌同风味。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两首词,乃是其较强 的代表性,《念奴娇》可谓东坡豪放词代 表,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 ,笔力遒劲,境界宍阔,将写景、咏史、 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 量。而《蝶恋花》一词却完全丌同,用婉 约的笔调,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 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豪放中亦有柔情
——浅析苏轼词《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 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 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 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 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 中秋》、 《赤壁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多笑墙墙天枝燕花 情渐外里涯上子褪 却不行秋何柳飞残 被闻人千处绵时红 无声〄墙无吹〄青 情渐墙外芳又绿杏 恼悄里道草少水小 。〄佳。〃〄人。 人 家 笑 绕 。 。
蝶 恋 花 春 景
·
人早故灰羽了遥江起乱周故风大念 生生国飞扇〄想山千石郎垒流江奴 如华神烟纶雄公如堆穿赤西人东娇 梦发游灭巾姿瑾画雪空壁边物去 〄。〄。〄英当〄。〄。〄。〄 一 多 谈发年一 惊 人 浪赤 尊 情 笑。〄时 涛 道 淘壁 还 应 间 小多 拍 是 尽怀 酹 笑 、 乔少 岸 : 〄古 江 我 樯 初豪 〄 三 千 月 〄 橹 嫁杰 卷 国 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