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设计类课程合作性学习中的“分”与“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设计类课程合作性学习中的“分”与“合”
摘要: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好合作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运用“分”与“合”两种形式,取长补短。“分”与“合”的运用,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合着想、分着做;运用的具体方法是采取“分”与“合”的不同形式进行分层次训练和进行学习评价。
关键词:艺术设计;合作性学习;分;合
一、合作性学习应用情况概述
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合作性学习在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应用方式是由教师创建合作性学习情境,学生组成设计团队,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合作性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发展特点,更快地适应现代设计行业以团队为主的工作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但是,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合作性学习方法认识比较简单,过度强调“合”的形式,而忽视了“分”的效用。单一的“合”给了学生在小组中过大的活动空间,模糊了小组成员个体的职责,给了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以浑水摸鱼的可乘之机,同时也给客观正确的评价造成较大的难度。因此,如何结合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正确应用合作性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对“分”与“合”的认识
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正确应用合作性学习方式,首先要正确认识合作性学习的两种常用的组织形式:“分”与“合”。“分”是指小组成员在分散、独立的情况下,围绕团队指定目标单独完成学习任务。其特征是学习过程相对独立,但成果共享且相互配合。“合”是指小组成员采取集中的形式,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究、讨论、观摩、评价等活动。其特征是多人参与,成员之间有比较积极的即时互动。
在“分”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任务明确,责任清晰,思维独立,容易产生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成果。适合于操作专业性强的设计任务。其缺陷主要在于知识结构、思维方法、设计体验具有个人局限性,综合能力训练少,能力拓展不够。
在“合”的情况下,由于参与人数较多,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知识结构形成互补,思维灵活多样,态度更加开放,对于问题的理解相对全面、深入,能够获得更多的设计体验。适合操作综合性较强的设计任务。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学生在小组中活动空间较大,职责比较模糊。
不难看出,“分”与“合”各有所长,且互为补充,它们是合作性学习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多次实践,认为在设计类课程
中运用好合作性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分”与“合”,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选用,取长补短。
三、“分”与“合”的运用
1.运用的必要准备
(1)建立合作团队。小组是展开合作性学习的基本单元。建立合作性学习小组不能满足于建设“小组”的形式,还要注重建设“小组”的内涵。也就是说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小组存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借助小组的合作力量,个人无法完成课程任务,同时对于小组的价值也要有比较清晰、具体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导致小组成员间的貌合神离。
(2)细分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构成整个课程教学的基本单元。细分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环节具备明确的工作内容和相对单一的工作目标。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时,就可以针对每个细化的教学环节,更加灵活地选用“分”与“合”两种组织形式,并且顺畅地实现它们之间的转换。
(3)明确教学组织的主要线索。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教学组织的主要线索,形成各教学环节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相互咬合的系统。保证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无论是“分”是“合”,其围绕的主线是清晰明确的,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2.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合着想、分着做
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基本可归纳为动脑和动手两种类型,实际操作中可以遵循“合着想、分着做”的原则。对于以构想、分析、总结、判断思维活动为主的教学环节,采取“合”的形式进行组织。在此情况下,参与人数较多,对于问题思考、分析、总结相对比较全面,容易形成比较客观的判断。对于以操作、设计、制作为主的教学环节,采取“分”的形式进行组织。在此情况下,思考的环境比较独立,思维方式比较个性化,容易形成独创性成果。
3.运用的具体方法
“分”与“合”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为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根据各个环节能力培养的重点和要求,采取“分”与“合”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层次训练。
通常来说,课程要求的能力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每位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应采取“分”的形式,划分出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分别训练。第二类是需要一般性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则应采取“合”的形式,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第三类是在课程参与过程中可以拓展的综合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对于此类能力,可通过营造有“分”有“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
在“分”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在“合”的环境下互相鼓励,反复刺激,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最大拓展。
这种方法首先适当限制了学生在小组中过大的活动空间,明确了学生必须承担的学习任务以及小组的责任,保证了课程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次,给每一位成员保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和个性展现机会,调和了设计过程中个性体现与共性要求的矛盾。最后,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能力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以“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创意表现阶段为例(参见图1),它包括五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其中,草图设计、单体包装方案设计、方案的延展设计环节主要针对核心能力,采取“合”的形式,以保证核心能力得到完整的训练。头脑风暴、方案选择与优化环节主要针对一般性掌握能力,采取“合”的形式,要求学生互相启发、合作讨论和集体评价,以获得对设计创意表现程序与方法的全面认识。伴随性掌握能力在这一阶段中主要体现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由于设置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环境,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方案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需要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阐释,以达到说服的效果,在客观上创造了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欲望。通过这种方法,基本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分层次训练。
4.基于“分”与“合”的评价
合作性学习评价的常见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由于难以界定个人独立工作成果和团队共同成果,所以将两者混淆评价,回避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差异;另一类是由于教师对小组中的个人学习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只能主观臆断。基于“分”与“合”的评价方法能够较好解决以上问题,既能反映团队成绩与个人成绩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也能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方法说明如下:
(1)将“个人最终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为“独立工作成绩”和“团队工作成绩”两部分。“独立工作成绩”主要反映学生在以“分”为主的教学环节中的多次成绩总和。“团队工作成绩”主要反映学生在以“合”为主的教学环节中所取得的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明晰了个人工作成果,将比较难以评价的共同参与部分压缩到了最小限度,同时也凸显了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2)对比较难以评价的“团队工作成绩”的评价方式。对于比较难以评价的“团队工作成绩”部分,首先由教师给出小组总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评价标准采取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法分配总分,从而得到个人具体的“团队工作成绩”。在这里,教师给出的小组总分确定了小组各成员的基本得分,体现了团队成绩与个人成绩的密切相关性,充分肯定了合作的价值。一般来说,教师对于各个小组的工作情况、学习效果都比较清楚,因此,对于小组做出的整体评价比较准确。但是对于每位小组成员在团队中的具体工作状况的了解,教师显然不如一直参与其中的小组成员,与其主观推测,倒不如将细化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透明性,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由此产生的组内成绩差异。
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仅仅是合作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