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合集下载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解读引言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小说十分重视细节刻画,善长从细微之处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并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以此来表现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苦。

柳亚子曾评价鲁迅在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中排第一位。

鲁迅自己曾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

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鲁迅一直都十分关注儿童。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儿童是“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因此,儿童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形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众多形象的有机部分。

纵观鲁迅小说作品,鲁迅笔下的众多儿童形象,从总体上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绝望”的儿童形象与“希望”的儿童形象。

鲁迅笔下的“绝望”的儿童或心灵和身体俱被污染,或是部分感染,让人爱不起来也憎不起来,可怜又可恨。

大良和二良无视魏连殳对他们的好,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悲剧冷眼旁观,阿毛、宝儿、华小栓的生命被无情的封建社会吞噬,他们的悲剧无处不诉说着“绝望”。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不少“绝望”的儿童形象,他们要么麻木不堪要么走向死亡,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大多数“绝望”的儿童的命运。

(一)麻木的看客鲁迅带着巨大的悲愤与痛苦塑造了众多麻木看客型的儿童意象,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冷眼旁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冷眉冷眼,儿童看客的行为举止比成人看客的冷酷、淡漠更加让人从心底感到害怕。

(二)被吃的“小儿”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到:“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他们用死亡时挣扎的姿态无声的控诉,可是他们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反思。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

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

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進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

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

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

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毕业论文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儿童是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是祖国的未来。

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有关儿童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基础,结合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研究鲁迅对儿童的观点态度。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以早期鲁迅认为儿童是“性本善”观点来论证鲁迅早期的“儿童本位观”,第二部分是鲁迅随着自己思想的丰富,逐步发现儿童也被社会“丑”化,认为儿童也带有人性“丑”的一面,第三部分反思鲁迅对儿童态度矛盾性的解析。

关键词:鲁迅;儿童本位观;人性“丑”;矛盾性。

AbstractChildren is the emerging power of social progress, is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 . Based on lu xun's works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basis, the combination of Lu Xun'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o study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s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e first part is the Lu Xun thought that children's early \"\" goodness views of Lu Xun's early is proved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 the second part is as the abundance of his thoughts, Lu Xun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have also been social \"ugly\", thought that children with humanity \"ugly\" side, the third part reflection of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 contradiction parsing.Key words: Lu Xun ;Children's standard view ;"Ugly human nature";Contradiction.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引言1一、早期:“儿童本位观”1(一)释放天性,顺应自然1(二)尊重儿童,平等对待2(三)独立自主意识3二、发展:封建人性的传染4(一)被同化的“丑”5(二)“性本恶”6(三)文化传承6三、反思“矛盾性”的解析7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引言在鲁迅作品中,关于儿童的文字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备受鲁迅关注。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经常出现,并且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来分析鲁迅的儿童观念。

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往往是脆弱无助的,他们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回顾了自己童年的不堪回首。

他写道:“我也知道天才是孤独的。

”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孤独。

在《阿长与珍珠花》中,鲁迅通过描写患病的阿长与他的儿童妹妹珍珠花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残酷态度。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于儿童天真纯真的赞美。

他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代表着人类最初的状态。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儿童对于草药、天然和动物的兴趣,表达了他对于儿童天真热爱的赞美之情。

另外,在《朝花夕拾》一书里,鲁迅回忆起童年的日记,述说了他和姐姐一起在乡村里游玩的快乐时光。

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儿童形象,向读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此外,鲁迅的儿童观念还体现在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上。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环境。

在《子夜》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童年的主人公,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平等教育的追求。

他认为儿童不应该受到束缚,而是应该享有自由的成长空间。

此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里,鲁迅通过对于自己受到的传统教育的反思,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念是丰富而深刻的。

他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批判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不公正。

同时,他也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真,并呼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鲁迅的儿童观念与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相互交织,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_朝花夕拾_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_朝花夕拾_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5):55~58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儿童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12作者简介:齐童巍(1984—),男,浙江诸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①本文所引用的《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均来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版,下文不再另行注释。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齐童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儿童视角;叙事分析;叙述自我视角;经验自我视角中图分类号:I 207.8;I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5-0055-04Ana lyz i n g the Narra ti on fro m the V i ew of Ch ildren i n Zhaohuaxish i by L u XunQ I T ong 2wei(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Zhejiang J 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Zhaohuaxishi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 on narrating in retr os pect .The angle of narrati on is made up of t w o parts,“narrat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serving the past fr om the vie w of the p resent by the narrat or and “experienc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 2serving by “the past experience vie w .The “experiencing self angle of vie w ”in Zhaohuaxishi is divided int o child ′s view and “my ”angle of view after gr own 2up.I n the book,Lu Xun divided carefully and narrated in the first pers on angle of view,in very literary words t o com 2p lete the self analysis and self exa m inati on .Key words:Lu Xun;Zhaohuaxishi;children ′s angle of view;narrative analysis;narrating self angle of vie w;experiencing self angleof vie w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感知与表达让人深感触动。

而在他的作品中,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察与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儿童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关心。

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常常展现出纯真、天真无邪的特点。

他认为儿童天性本善,与世无争,尚未受到社会艰苦现实的熏陶。

在小说《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冯雨山,他纯真而有着坚定的正义感。

鲁迅通过写作,试图让人们反思成人世界给予儿童的压力与束缚,以及儿童天性的可贵。

同时,鲁迅也从儿童的眼睛中看到了社会不公与阶级差异。

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揭示了不平等和伤害。

儿童在鲁迅的作品中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反映社会真实面目的镜子,以此来批判社会的黑暗。

儿童成长环境的压力然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儿童天真与纯粹的阶段。

他也以批评者的眼光关注着儿童成长的环境与压力。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他反映了一个贫苦家庭儿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所受的各种委屈与欺凌。

鲁迅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被经济困境击打的儿童,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与不平等。

通过描绘这些悲惨的儿童命运,鲁迅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教育鲁迅还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环节。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中国小孩的人,都使他们的脑髓塌下去了。

”鲁迅对于传统的封建教育持有批判的态度,他呼吁对于儿童的教育要以启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重,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他希望改变教育方式,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总结鲁迅的儿童观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与纯真,以及儿童所受到的社会不公与压力,呼吁人们对于儿童问题的关心。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一、概述鲁迅的大部分作品犀利锋锐,充满了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

在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成为了所批判的对象。

但是有一个群体是例外,那就是儿童。

鲁迅小说和散文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虽也有批判的形象,但大多往往是一些拥有善良,可爱性格的孩子,从中看出了鲁迅对于孩子们的喜爱,以及在这种喜爱下隐藏的对儿童未来能改变黑暗现实的殷切希望。

二、鲁迅笔下儿童形象的特点、性格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比较复杂,有很多孩子让我们觉得很有希望,比如少年闰土,阿发和双喜,这一部分孩子可以说代表了鲁迅一种热切的期盼,他希望中国的所有孩子都像这些孩子一样,那么中国就是真的有希望了。

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他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沦为了封建遗毒的牺牲品,比如《狂人日记》中的那些孩子,《孤独者》里的大良二良等。

这一部分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反映的是希望的破裂。

1、充满希望的儿童形象首先,鲁迅笔下的儿童有很多是具有朝气,鲜活可爱的。

相比于那些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成年人,整日如活死人一般,儿童更具有活力和朝气,仿佛是初升之阳。

例如《故乡》中,对于少年闰土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一段对少年闰土动作的描写,十分鲜活地刻画出了一个朝气蓬勃,可爱地儿童形象。

其次,鲁迅笔下的儿童有很多淳朴而热情。

这些儿童大多具有中国农村人民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上,都非常符合道德上的要求。

比如《社戏》中的双喜和阿发:“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8年写成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中包含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回忆和思考。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视角去叙述自己的童年经历,展现了儿童特有的纯真、天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感。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进行分析。

首先,儿童视角的叙事给读者展示了纯真的天性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童年之味》一文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他小时候喜欢尝试各种新奇食物的经历。

他买来的各种零食和糖果,他将它们当做珍宝般仔细观察,同时也尽情地享用。

他以孩子的天真和好奇心去探索食物的味道和纹理,体会到食物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带给读者一种纯真的感受,也让读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体验到那种享受生活和追求快乐的纯真态度。

其次,儿童视角的叙事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拒绝。

在《镣铐》一文中,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请教师鞭打的经历。

他描述了鞭打的场景以及心理的痛苦和委屈。

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儿童对待遇的不满和对不公平的痛恨。

他用儿童的眼睛看待这样的事件,认为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对待,因为无论他错误多么微小,受到的惩罚都不公正。

通过儿童视角的叙事,鲁迅先生向读者传递了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儿童视角的叙事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寻。

在《野草·坟》一文中,鲁迅先生讲述了小时候经常在坟地玩耍的经历。

他在坟地看到被人们遗忘的坟墓,思考生死的意义。

他通过儿童的视角和想象力,开始对生命的无常和终极问题进行思考。

儿童的视角给他带来了直接而纯粹的感受,使他能够深入思考并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真理。

正是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使得他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从而达到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向读者展示了纯真的天性和对真理的追求、对不公平待遇的拒绝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作品中的童年分析

鲁迅作品中的童年分析

大人读鲁迅的黑暗,孩子读鲁迅的童年——鲁迅散文中的童年世界从小就开始学习鲁迅的文章,这个本名为周树人的严肃先生似乎是一直陪着我们长大的。

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本一直都会有他和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或怪物。

甚至到了大学,他和他的作品还是避不可免的出现在文学生的课本中,甚至是许多毕业论文研究讨论的对象。

对于鲁迅的作品,很多人说是非常的犀利尖锐,具有对现实强烈的讽刺批判的感情。

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著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这些作品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也反映了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轨迹,同时也是记录他自己的心理路程,对以前美好生活的追忆。

而我在这里单单想讨论的是鲁迅作品世界中的,童年。

自幼最先接触鲁迅先生,是因为一篇《三味书屋》的课文,虽然这篇文章不是鲁迅写的,但是从文章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幼时鲁迅的童年,那个大文豪开始握笔的时候。

语文课本收录鲁迅关于童年的作品有《少年闰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还有《故乡》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逐渐成长,有血有肉,天真幼稚,完完全全一个寻常的小孩子。

不懂所谓的阶级观念,没有半点乡里人的架子,和乡下的小伙伴们开玩笑打闹疯玩,喜欢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闰土,也憧憬过很美好的鸟羽毛花贝壳之类的小玩意儿。

小时候读语文书偏爱读鲁迅的课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拟人比喻手法用的很好。

我读到用手指按住蜈蚣的脊梁时,心不由自主的想,鲁迅真是勇敢。

朝花夕拾中涉及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涉及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涉及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文章朝花夕拾:揭示鲁迅先生儿童教育观念的珍贵之作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文学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更展现了他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念,这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和思考的。

一、从简单到复杂的儿童教育观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以字里行间的温情回忆,详细描述了他在童年时代的教育经历。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

他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书籍和教育方式,强调了阅读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他认为,儿童在阅读中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成年后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基础。

二、对儿童自主性的关注在描写儿童时代的学校生活时,鲁迅先生对儿童自主性的培养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儿童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以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回忆道,在他小时候的学校里,老师会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探索问题。

这种培养自主性的方式,使得他和同学们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三、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关注了儿童的心理需求。

他强调了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儿童经历着成长的痛苦和挣扎时,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这种理念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让我们对如何理解和关心儿童心理更加深刻。

四、对教育系统的批评除了对儿童教育具体观念的探讨,鲁迅先生也从多个角度对当时的教育系统进行了批评。

他观察到现实社会中儿童教育的不足和问题,并鲜明地指出了制度上的弊端。

他呼吁改革教育制度,给每个儿童创造公平的成长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们今天看来,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所强调的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他对儿童自主性和心理需求的关注,提醒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内心体验。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浅析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特征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浅析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特征

浅析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特征论文关键词:儿童形象乡土气味天性体察色彩反差论文摘要:鲁迅的儿童题材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儿童视角小说与散文在儿童形象塑造、童年生活的展现、孩子天性的体察和儿童与成人的感情色彩反差等方面具有鲜明独到的特色,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

鲁迅儿童题材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乡》和《社戏》甚至可视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杰作。

鲁迅的儿童视角小说与散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上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的塑造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儿童形象。

如在《故乡》中,作者以饱满热情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朴实的少年闰土的形象。

作品里,“我”回到故乡时,由于母亲提到闰土,“我”回忆起二十多年前与闰土一起玩耍的情景。

文中展示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它的胯下逃走了。

”作品通过优美生动的画面描绘印象中的闰土,突出少年闰土的形象;接着写“我”与闰土认识的过程;然后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情。

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出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少年闰土的眼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无限奇趣的纯真无比的自然世界,好像世界上的一切事在他眼里都是如此神奇如此快乐如此有趣,少年闰土内心的纯净与乐观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与后面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再如《社戏》中,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天真率直、活泼可爱的形象。

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偷罗汉豆”情节。

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2004年9月第20卷 第5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 ocial Science)Sep.,2004V ol,20 N o.5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Ξ罗莉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 鲁迅把儿童问题从家族关系发展到人类关系的高度上,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父母对子女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鲁迅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批评和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鲁迅也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

[关键词] 鲁迅; 儿童观; 儿童文学观[中图分类号] I210;I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04)05-0079-04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一生是追求、探索“启蒙”和“立人”的一生。

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

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在社会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

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

“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由于受人性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鲁迅相信:“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其中的儿童形象则成为了他理解和表达儿童观念的窗口。

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儿童观念。

首先,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往往被描绘成弱势群体。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悲惨的儿童形象——阔少爷。

这个年轻的男孩不仅受尽家庭和社会的虐待,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压抑。

他内心渴望自由,但却无法得到实现。

这个形象表达了鲁迅对当时儿童遭受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并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他通过这个形象,呼吁社会关注儿童权益,提倡平等和保护儿童的观念。

其次,鲁迅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善良和纯洁的儿童形象。

在《药》中,鲁迅讲述了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

故事中的儿童形象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他对药物的盲目追求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但他的善良和真诚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纯真和善良的渴望,以及对儿童天真和单纯的思考。

此外,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也被描绘成受教育的对象。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述阿Q对于受教育的渴望和失败来反映中国受教育体制的腐败和无能。

阿Q作为一个农民,一直渴望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形象揭示了鲁迅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的关注,以及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不满。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不仅仅是个体的形象,更蕴含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描绘儿童的苦难、善良和求知欲望等特点,鲁迅向读者传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教育腐败的忧虑。

最后,在鲁迅的儿童观念中,他强调了儿童的天真和纯洁。

在他的作品中,儿童往往没有被社会中的世俗观念和价值观所污染。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对人类本质有着更真实的感悟。

鲁迅通过描写儿童形象,表达了对社会腐败、人性扭曲的憎恶,以及对儿童天真和纯洁的向往。

总而言之,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儿童的关心和体恤。

从鲁 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 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 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 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这些儿童形象,我们可以窥探到鲁迅独特的儿童观念。

在《故乡》中,闰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闰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他在月下刺猹的场景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机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年后的闰土却变得麻木、迟钝,失去了儿时的纯真与活力。

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巨大影响。

鲁迅通过闰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对儿童天性压抑和摧残的批判。

他认为,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但恶劣的社会环境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些宝贵品质。

《社戏》中的一群乡村儿童则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贫困和简陋的环境中,但却有着无比纯真和善良的心灵。

他们一起划船去看戏,一起偷罗汉豆,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儿童之间真挚的友谊和无忧无虑的快乐。

鲁迅在这里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儿童世界,没有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狡诈,只有纯粹的童真和童趣。

这表明他希望儿童能够在一个健康、自由、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保持他们的天性和纯真。

《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虽然作品中没有直接的儿童形象,但这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在为儿童的未来担忧。

鲁迅深知,封建礼教不仅束缚着成人,更会对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他呼吁打破这种腐朽的制度,为儿童创造一个全新的、进步的社会环境。

从鲁迅作品中的这些儿童形象可以看出,他的儿童观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鲁迅重视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由表达和探索的权利。

社会和家庭不应该用过多的规矩和束缚来压抑儿童的天性,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和发展。

鲁迅儿童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鲁迅儿童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鲁迅儿童教育观的现代价值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一、大自然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小自然给我们描写了一副美丽的图画,那里存有“碧绿的菜畦,扁平的石井栏,矮小的皂荚一棵,紫红的桑椹”,除了“鹤蝉在树叶里长吟,营养不良的黄蜂条叶在菜花上,帆耳蝠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回去了”,幼年的作者从中赢得了美的享用。

可以娱乐身心,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

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大概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毫无目的,只是好玩而已,但他们从中却的得到了无以伦比的快乐。

可以赢得科学知识,“除了花斑毛,倘若用手指握住它的脊梁,便可以拍摄的一声,从后窍燃烧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存有莲房通常的果实,何首乌存有拥肿的木。

”“如果不怕刺及,还可以摘覆盆子,象大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辣,色味都比桑椹必须不好得离。

”这种方式赢得的科学知识,将并使孩子终身难忘的。

二、快乐地动手,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冬天捕鸟,“拍摄雪人(将自己的全形绣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须要人们品酒,这就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最宜,只好去捕鸟。

薄薄的雪,就是没用的;总须积雪砌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捕食的时候才不好。

扫开一块雪,遮住地面,用一支短棒搭起一面小的竹筛来,下面利沙些秕谷,厉害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圆胖,看看鸟雀下来啄食,追到竹捣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扎,便罩住了。

”三、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忽何首乌根,“有人说道,何首乌根就是存有象人形的,喝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忽它出来,株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见过存有一块根象人样。

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

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

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作者:伍星兴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03期◆摘要:儿童观经过漫长的发展,在五四时期得到深化,鲁迅小说作为该时期文学作品重要组成部分,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对“发现儿童”这一观点多维度折射反映。

因此,本文将从文本内容、叙述方式及文本表现力三个维度阐释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并用纵横向比较,说明“发现儿童”对现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助推作用。

◆关键词:“发现儿童”;文本内容;叙述方式;文本表现力一、纵向比较:儿童观的历史沿革及其小说呈现中国历史的变迁蕴含着儿童观的历史沿革。

从古至今,中国小说的儿童形象始终是成人形象的附庸,在成人高大背影的遮蔽下丧失生命与精神独立性,被视为“缩小的成人”,或是当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古代社会展现的小说形象是受世人悲叹“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尊老爱幼从容让梨的孔融,聪颖早慧雪作柳絮的谢道韫。

其展现出的实质内核是儒家文化所尊崇的父为子纲与教化与教育儿童的现实目的。

及至晚清,国家危急存亡之时,一众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中国存亡悬诸吾童子之掌上”,由此办立一系列新式学堂与留学事宜,但众人对儿童重视的实质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救亡图存的使命使得儿童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重要作用。

及至五四时期,随着启蒙者精神兴奋的文化转移,启蒙思想家们高呼人的解放,其中“发现儿童”与“女性解放”成为了显在的时代标识。

鲁迅作为其中重要一员,其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从多个维度对儿童观进行了折射反映。

二、横向比较:不同角度儿童形象所反映的儿童观(一)从文本内容:尊重儿童的天性在五四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已接近成熟阶段,其否认上帝和关注自然的主要思想将在鲁迅笔下得到了良好体现,其一就是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从而使游戏天性得到彰显与释放。

一方面,自然之于儿童,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童鲁迅对于老屋后院大自然的着迷:注目到的是碧绿的菜畦,感受到“长吟”的鸣蝉,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无限好奇心,在成人视野中平淡无奇的大自然声声色色,都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展现儿童对大自然的天然感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一直以来,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都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总是以冷酷、嘲讽的笔调,刻画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本质,并在创作中进行思考、探索与批判。

然而,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文章,我了解到,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儿童对于我们这一民族的重要意义。

鲁迅曾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他相信,改造中国现状要从孩童开始。

早在1915年的《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里,鲁迅就指出:“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三级。

最初曰养育。

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止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

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在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感悟鲁迅的儿童文学观。

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希望,以及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启蒙”和“立人”的目的。

大致来说,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率真、活泼、自然、纯洁的儿童。

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甚至在《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都是天真、活泼儿童的写照。

另一类是从小被“吃掉”的儿童。

如《祝福》中的阿毛,《药》中的华小栓,《明天》中的宝儿,《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示众》中的胖小孩,《风筝》中的弟弟以及《长明灯》和《孤独者》中分别对“疯子”和魏连殳说“吧”与“杀”的小孩等等。

鲁迅还写了从小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二十四孝图》、《狗·猫·鼠》、《五猖会》、《父亲的病》等,都揭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第一类儿童形象,总是洋溢这纯真、善良、热情与温暖,是鲁迅作品中鲜有的温情和暖色。

冷峻、讽刺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主色调,然而在这样严肃压抑的色调中,我们偶尔也能寻到一些温情。

这种温情不是鲁迅自己所说的:“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中的亮色。

而是鲁迅对儿童纯洁善良内心的喜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故乡》几乎通篇给人以悲凉压抑的氛围,唯独“我”对于童年时代的回忆轻快愉悦,令人温暖。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和“我”,仿佛是远离封建社会黑暗的存在,纯真快乐,亲密无间,虽是所谓的“主仆”,却毫无等级尊
卑之分。

而成年后,我再回故乡,闰土的一句“老爷”,将两人之间的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社戏》中,“我”的童年十分丰富有趣,留给我许许多多之后再也无法体会到的美好感受。

而《朝花夕拾》中,鲁迅更是对自己的童年展开细致的追述,展现了一个远离成人之喧嚣的纯净之地。

在我看来,鲁迅通过塑造这一类的儿童形象,意在为我们展现一个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

这一世界远离成人世界的麻木、压抑和黑暗,充斥着纯真、善良、热情与温暖,让我们得以在这一世界中看到未来与希望。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鲁迅希望能在儿童身上找到希望,以及理想中的未来。

而另一类儿童形象,往往使人感到深切的悲哀。

《狂人日记》中,儿童最初在文章中出现,是这样的情景:“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在这里,儿童似乎已经遭到封建传统文化的荼毒,带有了成人的丑恶之态。

他们会在背后悄悄地“议论人”,眼色同“成人”一样。

《孔乙己》中的我,才十多岁,就已丧失了孩童的纯真和善良。

和所有人一样取笑孔乙己、鲜有怜悯之心、麻木地看待对人的生死。

而《药》中的华小栓、《明天》里的宝儿,则是明显地被封建愚昧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儿童虽然不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主角,然而鲁迅总是通过简单地勾勒,将儿童受封建专制文化荼毒的悲哀现状作出生动描绘与深刻反思。

我认为,鲁迅塑造这一类儿童形象,是为引起我们对儿童的重视。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然而社会现状是,儿童被社会的大染缸一步步地荼毒、迫害——最终成为“麻木而愚昧的成人”。

这是让我们所痛心疾首,并应当进行深刻反思的。

如何拯救我们的孩子,以拯救我们的民族?鲁迅留给我们这样一个警示与疑问。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儿童的关注是热切而真诚的。

通过对鲁迅的儿童文学观感悟与学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对鲁迅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对于研究鲁迅思想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