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

1.试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经济上: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开垦,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逐渐走向崩溃。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⑵政治上: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⑶思想文化上: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结合战国、秦汉史实,概括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是怎样确立起来的?简要评述这些制度和思想对早期封建社会的影响。(10分)

答:确立:①秦统一后,采用法家理论,建立专制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3分)②西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来教育青年人,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

影响:①秦朝封建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引发了暴政;(2分)②西汉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统一,但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分)

3.汉初政治家陆贾曾向汉高祖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认为“治道贵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无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实行这种主张的必要性、实质和后果。

答:内容:①高祖实行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②文帝时继续减轻田租,鼓励农耕,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提倡节俭,取消肉刑和连坐制度。③景帝下劝农诏。

必要性:一是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二是长期战争、社会经济十分贫困。实质: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结果:经过六七十年的“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4.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实施背景有何不同?说明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实质原因及两种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具体影响。

答:①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国家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两税法。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实质原因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必然产生的现象,土地兼并的结果也使封建国家失去了土地控制,唐政府无地可分,均田制自行瓦解。③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封建国家直接剥削农民,有固定标准,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两税法虽然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民要接受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农民生活更加贫困。

5.宋元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特征?在文化上有何反映?

答:特点: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中心。②由于北方战乱及少数民族的控制,这时期我国南方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明州等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③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苏州、杭州、广州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④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初有所发展。

在文化上的反映:①瓦肆、元曲、明清小说等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现象出现。③文化逐渐向世俗方向发展。③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

6、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朝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其影响。

答条件:条件:①政治稳定,全国统一,长时间社会相对安定。②政策鼓励。调整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③科技指导。世界领先的传统科技如火药用于生产。

④引进作物。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得以推广。

特点:①生产水平提高。水稻等农产量增加,丝织、制瓷等行业的工业品质量高,生产技能提高,工具改进。②社会分工扩大。专业性农业和手工业行业增多,制瓷等行业技术分工更细。③商品经济发展。以商品生产增多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空前活跃,专业性市场既多又繁荣,白银普遍流通。④手工工场出现。江南纺织业等生产部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场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旧制度衰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封建制度开始衰落。②新思想萌发。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及进步思想家。

7.通过清朝统治前期(1840年前)的有关史实,分析评价清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答:①经济上:清初统治者鼓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政治上:设军机处进一步强化皇权;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历史发展起了消极作用。③民族关系上: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④对外关系上: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同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8.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文学和教育各自呈现的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其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指出明清文化特征所反映的矛盾和预示的斗争。

答:⑴思想: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⑵文学: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提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⑶教育:实行了更加规范和严格的思想控制。从科举考试到学校教育都绝对禁止学生发挥主观见解,对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私人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强化,维护封建制度的体现。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着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的斗争即将来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