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北大 汪丁丁)第10讲
经济思想史笔记
经济思想史笔记一、重商主义学说一、产生的历史条件: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商业支配产业,流通支配生产,商业资本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产业资本,这些客观决定了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必然是一种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早期重商主义: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孟克列钦晚期重商主义:托马斯ּ孟柯尔贝尔三、特征:重商主义学说都是以流通过程为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增加金银货币为目的。
其认为金银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的直接来源除开采金银矿外是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影响:首先,它打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开始用新的方式来考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
其次,最直率地吐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于追求利润,最先看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及货币是在运动中增殖货币的手段。
以上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威廉ּ配第的经济学说一、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和政策,尤其是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垄断对外贸易的主张和做法,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生产和流通关系的变化,产业支配商业,生产支配流通。
重商主义已经过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在重商主义理论体系逐渐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并取而代之的。
二、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三、特征: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代表了当时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论述了如何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
他不停留与观察经济的表面现象,而是力图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并首先应用抽象法。
第10章 经济学说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时代背景 –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 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主义者F.李斯特为 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 李斯特生平与著作 –李斯特 (G. F. List, 1789 ~ 1846) ,德国国民经济学 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先驱。出身于一皮革匠家庭, 主张自由主义的政治改革,屡遭封建势力迫害。 1825 年被迫亡命美国, 1832 年作为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 返回德国,参加了 1834 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活动。 1840 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成为保护关税派的重要思想武器。1846年 因贫病交迫而自杀。
•
生产力理论
•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是交换价值, 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许多倍。 他把“国民生产力”分为四种类型:1、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生产力 和肉体的生产力;2、自然的生产力;3、社会的生产力;4、物的生产力。李 斯特认为,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是不可分离的,二者在发挥作用时, 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条件下,即“社会的、平民的、政治的状态和制度 下”进行。物的生产力主要是指物质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 他的生产力概念是一个涵盖很广的综合性概念。他说:“基督教、一夫一 妻制,奴隶制度与封建领地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邮政、货币、 讲师、历法、钟表、警察等等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保有不动产原则的实 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源泉。”(《政治经济学的国 民体系》,P123)。 他认为,斯密等人把单纯的体力劳动看成是唯一的生产力。却忽视生产 生产力的劳动,如教师、作曲家、医生、法官和行政官员等也是生产者。前 者生产交换价值,后者的生产性比前者要高得多。一国的发展程度,不是决 定于积蓄的财富,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第 10次课 3学时
第 10次课 3学时本次课教学重点:1、马歇尔的供给理论2、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本次课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的动态分析本次课教学内容:第五节供给理论马歇尔的供给理论即是他的生产成本理论,是研究用以满足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中所耗费的代价、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变动的规律,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论。
一、生产四要素论在马歇尔时代,股份制制度日益流行并逐渐取代了合伙经营制度,作为独立于资本所有者以外的特殊企业家阶层开始诞生,企业家的组织管理才能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因此,他提出了4生产要素的理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经营能力。
马歇尔对企业家的职能及其地位是这样说明的:“他们‘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收集了工作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①。
既然企业家职能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就应在资本的职能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有自己独立的报酬和供给价格。
因此,马歇尔把掌握着资本的经营能力所获得报酬分为三类:利息,即资本的供给价格;经营才能和精力的供给价格;组织的供给价格,即运用资本给企业产生的利得。
后两者合起来相当于一般所谓的利润。
马歇尔的“企业经营能力”越来越为现代经济学家所重视,他强调企业管理的作用为后来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真实成本和货币成本马歇尔以生产成本来说明商品供给价格的决定,他的分析是以主观心理现象为基础的,生产成本包括真实成本和货币成本两种,后者是前者的计量尺度。
所谓生产的真实成本就是劳动的“负效用”和资本的“等待”的总和。
这里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在客观上所从事的各种劳作,而是指他在劳动中主观上的厌恶,或劳动者为了未来收益而忍受的身心痛楚的努力,即劳动者的报酬不是基于其劳动客观实体而是基于他主观上忍受的痛苦或负效用②。
由于劳动负效用的强度随着劳动的紧张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增大,因此,工资也要随之调整。
而资本来源于储蓄,储蓄意味着享受的延期和等待,即资本家必须先克制自己消费的欲望和牺牲个人的享乐和满足③。
2019年自考《经济思想史》笔记串讲汇总
2019年自考《经济思想史》笔记串讲汇总第一章欧洲奴隶社会的经济思想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二篇早期的古典经济思想——
第三章古典经济学产生前夕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第四章古典经济学概述
第五章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第六章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第三篇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和发展——
第一部分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和发展
第七章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八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第九章托·罗·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第十章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和19世纪初期的经济论战
第十一章纳索·威廉·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第十二章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经济学说
第二部分法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及发展
第十三章萨伊的经济学说
第十四章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第十五章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第四篇非古典经济学说——
第十六章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十七章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第十八章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第十九章亨利·乔治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章美国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第五篇新古典经济学说——
第二十一章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三章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四章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第二十五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的成长 第十章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回日内瓦。 革命战火烧到瑞士,瑞士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党人推翻贵族政治。与其父一起入狱。 出狱后移居英国1年多。 迁居意大利5年,置办农庄,经营农业。
研究和著述
1800年回到日内瓦。 经营农庄,从事著述。经济学 1803年,《论商业财富》,维尔纽斯 大学提供教授职位,谢绝; 1819年,《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巴 黎大学提供教授职位,谢绝。
经济危机的原因:消费或收入不足
(1)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小手 工业者破产; (2)资本主义竞争。资本家为提高竞 争力降低工资;
(3)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收入差距。 消费倾向=消费/收入 富人的消费倾向小于穷人。 “消费上的平等结果总是扩大生产 者的市场;不平等,总是缩小市场。”
错误的地方
将利润归结为没有付给工人足够的报酬 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 其差额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5,经济危机理论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生产=消费 产出=收入
经济危机的发生
生产>消费 产出>收入 “如果年收入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 那么一部分产品就要卖不出去,不得不 堆在生产者的仓库里,积压着生产者的 资本,甚至使生产陷于停顿。”
思考题: 1,简述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3,西斯蒙第并不浪漫的人生
出身移民家庭
祖籍意大利佛罗伦萨,16世纪移居 法国。信奉加尔文教,因宗教迫害,移居 日内瓦(日内瓦的法语区是加尔文教的国 际中心)。 1773年出生于日内瓦。 其父亲是加尔文教牧师。
经济思想史教程
经济思想史教程•目录:•导论•第一节经济学的历史属性•经济学历史属性的涵义--经济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第二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逻辑•经济学的范式与功能--范式的转换与经济学的革命--经济学范式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第一篇前经济学范式时期•第一章早期的经济思想•第一节从色诺芬到亚里士多德•色诺芬的经济思想--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古希腊经济思想小结•第二节从贾图到奥古斯丁•贾图的经济思想--奥古斯丁的经济思想•第三节从阿奎那到重商主义•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西欧封建社会晚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小结••第二篇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时期•第二章古典经济学中的中国渊源•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问题的提出--研究历史的回顾•第二节中国古典思想对重农学派和斯密的影响•魁奈:欧洲的孔子--杜尔哥与其经济学名著--亚当·斯密与中国••第三章重农学派•第一节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的先驱•财富理论--价值理论--货币理论•第二节魁奈:重农学派的领袖•纯产品学说--社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价值与货币理论--《经济表》--经济政策主张•第三节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对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工资和利润理论••第四章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成•第一节威廉·配第: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先驱•经济学方法论--价值论--分配论--货币理论--经济政策主张--简要评论•第二节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立者•《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构--分工理论--交换理论--货币理论--价值与价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学说--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国际分工理论--国家职能和赋税原则--简要评论••第三篇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第五章萨伊和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分化•第一节萨伊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生产三要素论--价值论--分配论--销售论•第二节李嘉图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方法--劳动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货币理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自由贸易学说••第六章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詹姆斯·穆勒: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开始--麦克库洛赫:李嘉图学•第二节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服务价值论--经济和谐的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第三节西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西尼尔的“节欲说”--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第四节约翰·穆勒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生产规律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关于三类商品三种价值决定的法则--货币和信用理论--资本、利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第七章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新方向•第一节西斯蒙第的新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消费先于生产--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财富和人口理论•第二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有效需求不足论•人口原理--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理论••第八章历史学派与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发展•第一节历史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历史学派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节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先驱•国家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理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罗雪尔:历史学派的奠基人•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国民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新历史学派的特点--新历史学派的基本经济观点--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总结--社会改良理论和政策•第五节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理论的创立--剩余价值论的创立--资本积累理论的创立--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的创立--经济危机学说••第四篇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时期•第九章边际效用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确立•第一节门格尔与奥地利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客观交换价值论--时差利息论•第二节克拉克:美国的效用学派•新三分法--边际生产力论•第三节杰文斯与数理经济学派•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杰文斯的交换方程式--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第十章马歇尔与剑桥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善•第十一章维克塞尔与凯恩斯: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成•第十二章凡勃伦与加尔布雷恩的制度分析: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补充•第十三章弗里德曼与拉弗: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复归•第十四章科斯与交易费用:现代经济学范式发展的新方向•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经济思想史大纲2010
中国经济思想史提纲导言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二、中国经济思想史内容三、中国经济思想史方法第一章中国古代集权官僚制与官文化第一节社会历史阶段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第二节中国秦汉以来土地所有权体系及官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孔子儒学与儒家道统第四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第一节富国与富民之争(孔孟与管子)第二节桑弘羊的理财之学第三节刘晏的理财思想第四节王安石变法思想第三章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第一节早期商人治生(范蠡、陶朱公、白圭、计然之策)第二节司马迁“富无经业”论第三节贾思勰“齐民要术”与地主治生第四节明清商帮与商人治生之学第四章中国古代货币与人口思想第一节子母与单旗货币思想第二节鲁褒的《钱神论》第三节唐代刘秩祖与“禁铜四美”论第四节称提思想第五节邱浚的货币思想第五章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第一节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社会的经世思潮第二节魏源经济思想第三节官僚地主集权制向官僚资本集权制的转化第四节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六章太平天国经济思想第一节《天朝天亩制度》中的经济思想第二节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三节太平天国经济思想述评第七章康有为经济思想第一节三统三世说第二节富国之法与养民之法第三节《大同书》第八章孙中山经济思想第一节“三民主义”之“民”第二节民生主义第三节实业举国第四节平均地权第五节《实业计划》第九章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与学术论战第一节近代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第三节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第四节毛泽东、蒋介石经济思想对比第十章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及经济思想第一节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第二节苏联教科书与中国经济学体系的特征第三节西方经济学引入与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
《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史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⑴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货币就是财富。
⑵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
⑶重商主义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会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
⑷重商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
⑸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
2、试比较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又叫重金主义,货币主义,他们把货币看作一种作为财富宝藏的财富。
恩格斯称之为“守财奴”的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威廉•史密斯,法国的孟克列钦。
晚期重商主义者开始真正用资本家的眼光去看待货币,开始懂得单纯贮藏的金银不会增多,只有将其投入流通领域,进行对外贸易,才会带来增加的金银。
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把货币理解为一种资本,而不仅仅是单纯用于储藏的财富。
晚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曼和米塞尔顿。
法国的柯尔培尔。
总之,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共同特点都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以货币积累为目的。
区别在于: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贸易差额论。
马克思称前者为“货币主义”,后者为“真正的重商主义”。
后者反映成熟的商业资本的经济思想。
3、如何划分“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曾经划分了“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
“古典”只是指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是第一位的,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解的态度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庸俗”则相反,把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解的态度放在第一位,而把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放在从属地位。
4、试述配第的地租学说地租学说是配第分配论的中心问题。
⑴总收获物=种子+工资+地租,地租实际上是全部剩余产品。
⑵他在《政治算术》中把总收获物的价值分成了工资和地租两部分。
工资与地租是互相对立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
这也是他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一面。
经济思想史
單元八局部均衡福利經濟與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 - 馬歇爾經濟活動– 2部門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要素與產品 - 所得與消費運用一個象限表現變數間互補與抵消效果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二貿易保護 - 關稅生產者藉關稅效果產生生產者剩餘消費者因課徵關稅減少進口品支出政府因關稅課徵增加財政收入三柏瑞圖 - 福利經濟強調個人感到滿足的程度國家稅基制度攸關福利制度推動四一般均衡 - 總體經濟運用非一象限個表現變數間互補與抵消效果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五費雪 (fisher 1867-1947)M V = P T貨弊流通速度與商品價格及數量之間存在密切之連動貨幣供需貨幣市場與通膨物價經濟活動中扮演之關鍵性角色單元九古典學派總體經濟一樂觀學派二政府功能與市場機制外部性公共財自然獨佔三貨幣與利率四無異曲線生產可能曲線五關稅六效用滿足邊際進口邊際儲蓄平均進口平均儲蓄七完全競爭獨佔寡佔八投資投資環境乘數與經濟發展九人口論十幼稚工業保護單元十凱因斯學派一內外部均衡物價水準就業市場經濟發展二悲觀學派三勞資問題–工會力量四薪資向下僵固性五失業物價常態經濟循環六經濟衰退刺激景氣與擴大內需七貨幣政策寬鬆與緊縮利率存款準備貼現長短期利率M1A M1B M2八財政政策寬鬆與緊縮寬鬆與緊縮財政收入財政支出九 IS – LM 分析IS Curve –維持財貨市場之均衡不同之利率與所得之組合LM Curve –維持貨幣場之均衡不同之利率與所得之組合BP Curve - 維持國際收入與支出之均衡不同之利率與所得之組合固定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管理浮動制度單元十一重貨幣學派一自由化與國際化潮流下看貨幣市場均衡二運用貨幣政策適度調節貨幣之供需維持市場均衡三政策主客觀面之影響時間之落差數距指標之參考國民所得差距反應生活水準落差四法則代替權衡五國民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六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平均勞動產值不斷增加七景氣循環經濟榮景–物價上漲壓力與金融深化程度景氣衰退 - 經濟與金融貨幣面危機單元十二理性預期學派一靜態預期二理性預期三理性預期抬頭與政策面推動與執行 - 預期效果提前反應預期匯率貶值將加速貶值壓力預期央行升息將加速貸款動作四知識經濟世代具備基本經濟知識五全球經濟一體化自由經濟發展取代管制式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單元十三供給學派一供給學派與財政政策二健全稅制與稅基三富有者與低收入者對繳納單位稅捐產生之犧牲與痛苦感覺如何定位四經濟成長所得增加企業榮景證券多頭市場與債券市場活絡為財政收入加分五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加大投資管道增加衍生性金融商品增加financial deeping degree increase六吉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洛淪茲曲線 (Lorenz curve)最高與最低所得倍數差距七高稅率與合理稅率及財政收入單元十四新經濟世代一知識經濟世代來臨人類進入高度競爭世代維持現狀身處紅海突破現況找尋藍海二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比重一類行業二類行業三類行業三景氣訊號燈紅燈黃紅燈綠燈黃藍燈藍燈四景氣循環鐘經濟榮景外匯增加自由化腳步加速通膨壓力投資市場活絡幣值升值政策緊縮競爭力衰退五國家追求穩定經濟發展政策配合六企業身處微利時代永續經營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保護主義色彩淡化七個人面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為競爭力加分拒做被煮熟的青蛙八具體掌握國際脈動與國際接軌能力專業語言經濟知識機會成本概念投資報酬概念認識自我時間管理風險管理危機管理成為真正地球人擁有豐富陽光人生。
经济思想史讲义
•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 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 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
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
•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一词。 •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
色诺芬 (Xenophon)
《经济论》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 的经验而写成的,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 部论述经济的著作。 – 全书采取苏格拉底与人对话这一文学形式 写成。 – 主要探讨奴隶主经济任务与如何经营奴隶 制经济的问题,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 富得以增加,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 庄。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 政治、法律等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结柢都是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服务的。因此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 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 这种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制度、法律 等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使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基 础的经济学和研究国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学、 法学等紧密联系起来。
➢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 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的痴迷,人们 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 用的物品。
柏 拉 图 (Plato)
• 柏拉图Plato (约公元前 428~前348/347)
• 古希腊唯心主义思想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苏格 拉底的学生。
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 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 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 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 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5 第四讲:财富与效用
06 第五讲:情感与灵魂
目录
07 第六讲:价值理论
08
第七讲:成本、收益 和利润
09 第八讲:价格与货币
010 第九讲:一般均衡
011 第十讲:社会正义
012 第十一讲:情境理性
目录
013 第十二讲:总复习
015
附录二:经思想 史期末考试样题一
06
第三种文 化
05
斯宾塞的 观点
01
小穆勒的 《功利主 义》的谬 误
02
利己主义 和功利主 义
03
幸福和正 义
04
对经验主 义伦理学 的批判
06
应用伦理 学
05
对形而上 学伦理学 的批判
第四讲:财富与效用
01
财富的定 义
02
对于理性 选择模型 里财富定 义的反思
03
齐齐尔尼 斯基:内 生资源禀 赋
02
对自愿交 换原则的 反思
03
经济系统 的演化
04
当代主流 经济理论: 困难及其 解决方向
05
三组公式 概括下的 经济学
06
经济学的 困境及其 解决方向
附录一:经济学思想史期末考 试样题一
附录二:经济学思想史期末考 试样题二*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2
苏格兰道 德感学派
03
休谟的同 情理论
04
苏格兰道 德感学派 的困难
06
无偏观察 者的三个 条件
05
斯密的 《道德情 操论》
01
道德秩序 的经验性
02
休谟与斯 密的差别
03
斯密晚年 的保守主 义倾向
04
汪丁丁-市场经济的前提
市场经济的前提汪丁丁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伴随着每一个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是“市场”,它从来没有消失过。
成为问题的始终是: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
这是关于市场自由的一项基本原理。
市场自由要求市场以外的社会生活不服从市场规则。
哪怕是“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也会产生两类不良后果:(1)“消费者至上”(consumersovereignty)原则对大众欲望的腐蚀不可避免地导致文明生活的衰败;(2)经济权力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几乎不可避免地两极分化,最终可使自由完全消失。
奈特的弟子阿罗在1970年代初期,以类似“不可能性定理”的方式再次阐述了这一原理——“当市场将它的运行环境纳入市场的时候,它不可能是有效率的。
”这里所说的市场环境,就是资本主义的“支撑系统”——法律、审计、会计以及信用评估与监督的其他手段。
一般而言,可以将交易参与者们可利用的监督方式划分为三类:依赖于每一参与者的道德自律的“第一方监督”;依赖于参与者相互之间威胁能力的“第二方监督”;依赖于不参与交易的公正旁观者维持正义的能力的“第三方监督”。
在真实世界里,任何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总是上列三类监督方式的某种混合,关键是寻求这三类监督方式的“最优”(成本最小的)混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率。
目前被卷入所谓“金融海啸”的自由市场的困境,归根结底,导源于下列三项因素的联合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自1960年代以后,发生了极大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由“价值多元化”转变而来的“价值相对主义”的人生态度,取代了由“上帝的律令”转变而来的“古典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生态度,从而导致行为主体的责任伦理的衰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指导西方金融秩序建构的关于自由市场的基本信念以“个人主义”(有责任感的个人及其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利)为核心。
这一信念始终没有发生重大改变,基于这一基本信念而产生的上列三类监督方式的混合体系,也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内容提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
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
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摆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面前。
这或许为打破18世纪以来在社会科学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壁垒提供了某种契机。
一、引言经济学家们都承认,经济学的各种现代版本,除了新增加的数学描述,基本上是从阿尔佛莱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那里传承下来的。
这一百多年的经济学发展大致可以看做“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①并且由于二次大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问世)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介入政治经济政策的程度大大提高,经济制度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着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思路行进。
除了韦伯研究过的例子外,一个最近的例子是目前正在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期权交易制度。
在期权市场上,人们几乎完全按照伯莱克-肖尔斯(两位沿袭了经济学主流学派的金融理论家,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价理论来买卖期权,偏差一般不超过理论价格的5%。
相应地,1997年以来,其它衍生工具交易制度也围绕这一理论迅速发展(汪丁丁,1997a)。
一般说来,市场社会里各种经济制度的创设,总是由企业家们发起,然后由经济学家们加以“理性化”阐释(有时需要理性化地修正),从而得以推广到其它地方。
由此可以声称:理性主义至今仍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信条(大部分制度经济学家,虽然站在经济学主流之外,也仍然抱持着理性主义信条)。
由于对“理性”一词的诸多不同理解,我必须在阐释“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涵义之前,简要地把这一解释按其推理步骤列举出来:(1)经济学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产物,而不是欧陆思辨哲学的后代。
经济学家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置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中国经学史十讲
05
“以复古为 解放”
康有为和皮锡瑞
戴望与廖平
清亡前的变质与变 形
1
早期的乌托邦 设计
2
康有为这个人
3
廖平与康有为
4
《伪经考》成 书
5
《伪经考》的 逻辑和意向
朱一新驳《伪 经考》
《伪经考》仍 待研究
周予同和中国经学史 经学的分歧与分派
孔子问题的真相 经的次第和经的幽灵
今文学和新史学
经宋学与朱熹
郑玄和《论语》 今本定型
正负两面的“清学” 挽歌
自成特色的扬州学派
“汉学师承”的陈述 矛盾
汉学家蔑视桐城派
江藩述宋学抑南扬北 《汉学商兑》的价值
方东树骂汉学“六蔽” 没有算清的两套总帐
01
清前期的 “帝学”
02
孔广森和庄 存与
04
“凭借经义 以讥弹时政”
06
“破乾嘉之 门面”?
03
改变汉学的 尺度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经学史十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中国经学史十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孔子
宋学
经学
儒家
传统
经学
孔子
中国
朱先生
唯指 汉学
文学
经学
中国
康有为
儒术
廖平
西汉
文化
内容摘要
“经”原先只是指代一种纺织工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逐渐变成了唯指孔子亲授的儒家五经的专称。朱 先生认为,自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的经学便以学随术变为主导取向。所谓“学随术变”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 “以经术缘饰吏治”,据经传释义争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朱先生治学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多 角度审视历史,尽力还原其真实性,本书正是朱先生据自己的观察,为经学史提供的一种全新视角。贯之的传统么? 周孔与孔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思想史,2004年11月27日: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哈耶克反对使用“社会”语词修饰任何其他语词。
不过,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这样的用法。
“社会正义”,确有冗余之嫌,因为“个体正义”是没有意义的。
西方社会有悠久的自然法传统——神的正义法则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原本就写作“jus”(法)。
一个人若感受到对非义的愤慨并实施正义行为,那么,这行为在西方传统内已经是神的正义法则的体现,故而已经是社会的。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的“法”传统十分不同。
至少,中国的法,只打算成为“人”的法则而不打算成为“神”的法则。
所谓“天理人情”,在无神的文化传统里,天理总要让与人情的。
中国法的传统是人治的,不是法治的。
在这样的传统里,注意区分“社会”正义和“个体”正义反而是必要的了。
人治社会的法,有些其实出于治理者的个体正义,有些则确实出于社会需要的正义。
故中国社会的法不等于正义。
经济学源自苏格兰启蒙运动,故首先继承了经验论传统,其次包含了强烈的功利(效用)主义伦理倾向。
克拉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两项基本原则。
英国为什么发生圈地运动?名义地租为什么突然上升?谷价高峰真实地租仍然呈上升趋势圈地运动的实质在于获取大庄园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只有英国国会立法反对小农利益,说明当时英国小农缺少政治权利。
克拉克论证:英国公地的回报率在圈地运动就比私有土地低。
圈地成本与收益的变动在1750年以后使圈地成为有利可图的,圈地不是因为“牟利精神”的流行而发生的。
斯密之前和之后各二百年间,英国地权数据。
土地私有化运动产生了长期而言至少两倍于公地回报率的预期租金。
记住:斯密(《原富》卷三)赞扬小农经济,批评长子继承权导致的粗放农业经营方式。
最可能的解释:尽管小农经济比封建庄园更有效率,但新兴农业资本主义的规模经营方式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
圈地只在1710年以后才变得有利可图,在1750以后变得格外有利可图。
于是,英国公地占可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在1755年以后开始大幅下降。
换句话说,英国国会的圈地法案,虽然侵害了小农利益,却是改善了经济效率的。
问题在于,什么样的非帕累托改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马克思不应当假设人们在市场里有“等价交换”的能力,作但是罗默尔的一般均衡经济必须基于莱昂惕夫生产技术参阅“两个剑桥之争”存在着一些初始分配,使得由此导致的一般均衡价格是不平等的,从而每一次博弈都会积累更多的不平等和剥削。
一般均衡价格可能使他享有极高的初始财富。
如果一个初始劳动者积累了足够财富,他可以选择雇佣他人劳动而自己劳动支出为零,同时最小化他的资本支出。
为再生产全部劳动所投入的劳动下面的定理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正利润可能性等价于剥削的存在性,后者又等价于某些初基于莱昂惕夫技术,初始生产者按照各自的最优规划,可以划分为七个“阶级”。
下面的推理揭示了“平等”的含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是最优选择。
而最优选择是出卖劳动的人必定要被剥削。
效用公平线讨论这一点的社会改善讨论这一点处可能的改善无差异曲线在这里是否已经重合了?黄有光的“a dollar is a dollar”.罗尔斯差异原则:罗尔斯平等原则:满足帕累托条件的差异化。
社会情境: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一点,一切逻辑可能的收入分配方案的集合,其中任一方案都分别决定了A和B的效用水平从而对应于这张图内的一个点。
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一点对应了这张图内的一个效用可能性集合。
在帕累托和艾及沃斯给出的关于自愿交换的帕累托有效率的证明中,若禀赋是闲暇和贫困线消费品,若劳动对资本的技术替代足够小,则工资由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比率决定对正常的生活必须品的需求随工资增长而增长。
只当劳动边际产出率上升才有工资增长,而前者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函数。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隐含的阶级斗争假说:若无差异曲线不相切于初始点则劳动者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温饱阶段,对闲暇的需求随工资增长而下降。
“分配正义”,作为概念,还必须与“程序正义”相区分。
前者是静态的,后者则必须考虑跨时理性及不确定性。
可计量原则: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多劳多得”原则。
在多数场合,效率原则可以表述为“帕累托原则”。
基本需求原则:社会正义要求满足事前经过全体一致同意的每一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不低于特定水平的各项资源。
更广义的社会正义理论包括下列三项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世界里,每一特定情境都包含着一些使上列原则的运用相互冲突的因素。
正义判断对任何个人都是艺术。
罗默尔论证,一个灵活的分配正义理论必须在每一社会成员自我实现的逐渐上升的四个层次分别采取不同的偏好序。
例如,在基本生存条件的层次,采取极端的边际效用递减功利主义偏好。
在最高层次采取罗尔斯偏好。
作者是一位重要的理性选择数学家免于嫉妒的状态是否等于无交易状态?这是一个问题。
平等是从外部衡量的,其根据通常是社会文化传统与伦理;公平——fairness,是从内部衡量的,其根据通常是个人的偏好与品味——最理想者,以“免于嫉妒”为特征。
从个人主义立场出发,给定一组个人偏好,费厄泼赖问题最密切地与不存在“嫉妒”的分配联系着。
最早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是逻辑学波兰学派的重要数学家巴拿赫。
他的解决方案由另一数学家提交给美国计量经济学会。
他的解决方案是最简单的情形——“二人分糕”问题的扩展。
把一个人从“收益-风险”组合A获得的效用与他从“收益-风险”组合B获得的效用相互比较,不要求效用在主体之间的可比性。
问题:无嫉妒是否导致无效率?向往函数能够统一公平理论吗?分配正义的理论,研究一个社会或群体应当如何在其成员一理论或许有两种思路:社会福利函数和社会选择算子。
这篇论文的两位作者假设技术结构和资源禀赋结构不再改变——从而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再改变。
唯一可变的,是偏好结构。
故,一般均衡经济可以由与之相应的那组个人偏好序,即全部逻辑可能的偏好集合U内的一个元素来代表,这一元素又被社会选择算子映射为全部可选分配方案的集合A的一个非空子集。
每一社会成员在给定分配方案内获得一特定消费束,于是在给定偏好下有一特定向往。
如果每一社会成员所向往的消费束恰好就是他在现行分配方案内获得的消费束,这一分配方案就被称为是充分的:如果存在一个分配方案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值相等,这一分配方案就被称为是平等主义的:如果,给定向往函数,每一社会成员在现行分配方案内获得了不小于他所向往的消费束,这一方案就是满意的。
纳什均衡解是“充分”的。
无嫉妒的分配方案是“满意”的。
“向往”是从乘积消费集到乘积消费集的函数。
在这样界定的“交换经济”中——每一社会成员的初始资源禀赋向量的每一分量都必须大于零,如果每一社会成员所向往的消费束等于他的初始资源禀赋向量,那么,这一社会的向往函数就是符合个体理性的。
给定一组个人偏好和社会选择算子,就有可选分配方案的一个集合。
作者们询问:对于每一经济,是否存在着向往函数使得这一集合包含充分的或令人满意的分配方案。
于是,这篇论文表明:社会成员对人生意义的反省,或许能够使原本“不充足”或“不令人满意”的生活,成为充足的或令人满意的。
回忆斯密在《原富》第三卷里描述的欧洲与美洲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斯密欣赏的不同于当时欧洲的“非自然的”幸福观念的更“自然的”幸福观念。
教科书经济学为什么必须假设消费行为具有“局部不饱和”性质?因为否则就可能出现“角点均衡”,导致一般均衡存在性定理失效。
可是,贪婪的消费者可能接受“令人满意”的一般均衡经济吗?他们能是斯密的“无偏观察者”吗?假设每一个人在判断主体间效用时都是斯密所谓的“无偏的观察者”。
那就一定存在这样的个人的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无偏观察者”,个人可以基于事实也可以不基于事实,为每一社会成员的福利赋予一个权系数,然后把全体成员的福利,按照它们的权系数相加,最大化这一和数。
关于海深义的思想评传,参阅汪丁丁撰写的报告文学:“穿越沼泽”,收入《回家的路》。
唐方方的纪念文章,很感人。
阿罗:可能不存在社会理性选择。
森:个人最小自由与社会选择的帕累托条件不相容:海深义:只能有个人选择。
The Will to Believe斯密的“无偏观察者”概念已经包含了关于社会正义和伦理其实是许多个人的“经济束”,不是单一的经济。
阿罗论述:任何经济学模型都隐含着社会立场阿罗认为,博弈论,作为当代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范例,不是一种关于社会交往的理论,而是关于社会交往的一种语言。
它自然受到它的两位创始人的立场的影响——诺意曼和摩根斯坦都是维也纳小组的成员,都深受门格尔和小门格尔在那里营造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一种语言,博弈论从“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出发,试图解释“社会”现象。
存在的。
现实可能性取决于现实发生着的讨价还价过程。
盖尔的配对谈判模型引导我们关注博弈参与者们的知识传古诺的竞争均衡依赖于厂商相互间的行为预期的均衡。
有限理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