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两种文化及其语言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本文以英汉问候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英语和汉语的教科书、口语教材、电影、电视剧以及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英汉问候语使用情况,来探究其差异。
差异分析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是升调,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相对复杂,调型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降调。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使用“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来表达问候,而汉语中则倾向于使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词。
3.用法方面:英语中通常在首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正式的问候语,而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则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Hey”、“Hi”。
而在汉语中,无论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般的问候语都是“你好”,只有在特殊场合如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才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原因探讨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语言地位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历史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问候语上。
此外,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汉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温和礼貌。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地位也有所不同。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而汉语则主要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这也导致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启示与建议通过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交际过程中,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其次,教育机构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法。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英汉问候语差异浅析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起步,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交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其问候语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基础、问候语差异、礼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英语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此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
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在问候语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色。
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简短明了,常见的有“Hello”、“Hi”、“Good morning”等。
而在汉语中,问候语则更加多样化,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问候方式。
例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你好”、“你们好”等等。
此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往往直接切题,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更注重寒暄和礼节,例如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饭、最近工作如何等。
从礼貌程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值得我们。
英语中往往使用“Mr.”、“Mrs.”、“Miss.”等称呼,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老师”、“师傅”、“小姐”等称谓。
在敬意和谦逊的表达上,英语中的敬称和谦称相对较少,而汉语中的敬称和谦称则更为丰富。
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汉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劳驾”、“承蒙”、“不敢当”等更具有谦逊意味的词语。
总的来说,英汉问候语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礼貌程度,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一)分类及内容差异1.祝愿式问候。
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
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
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
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
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
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
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
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英汉日常招呼语
英汉日常招呼语、寒暄语对比招呼语、寒暄语具有建立、维持和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也是礼貌现象的常规用语。
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招呼语、寒暄语是否得到恰当的使用则直接影响社交过程的第一步。
礼貌原则是各种文化通用的原则,但不同的文化下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现并不相同。
招呼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
他是交流谈话的一个还得开端,也是建立和保持社交关系的一个好的开始,通过招呼语的使用,交流者之间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促进。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英汉招呼语存在很大差异:第一,汉语中认为有礼貌的招呼语在英语中并不一定礼貌。
第二,汉语的称呼体系比英语的称呼体系要复杂的多,如汉语认为称呼作为独立的招呼语更有礼貌,英语则不这么认为。
第三,汉语肯定式招呼语“你好”等使用频率最高,且越来越普及。
第四,非语言交际因素在英汉招呼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且两种语言在此方面也存在众多差异。
第五,英汉招呼语使用当中的语用失误主要集中在礼貌程度、内容和称呼三个方面,其中,尤以礼貌程度的语用失误最高。
中文问候语中包含有具体的和表达关心的事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会以个人的事件作为问候的主题,比如年龄、收入和婚姻等。
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话题。
而且询问得越详细,越能表示出关心。
从古至今,食物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谈、闲聊的话题中心。
所以,人们彼此见面的时候,首先就是问:“你吃了吗?”“你吃了饭没有?”(Have you eaten something ?)当然中文问候语的内容也会随着交谈者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人们会经常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问候语“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文的问候语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事项,并且根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改变。
总的来说,中文问候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问候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人们对对方的兴趣、关心和亲密的友谊。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 又叫招呼语、见面语, 它短小简单, 是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交际用语。
就语言学来看,由于其着重遵循着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从而成为一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这样一来,在表达上便会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给人以尊重,礼貌的态度和语气,能得到无形的好处和方便。
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形式、运用的场合、方式等存在很多差异,这也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问候语首先体现在称谓方式上。
中国人有着“上下有仪、长幼有序”的观念。
一般来讲, 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而且无论有无血缘关系, 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 如叫“爷爷”“叔叔”“阿姨”等。
晚辈直呼长辈姓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同辈之间若是不太熟识,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可称呼“先生”、“同志”、“美女”。
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那么多忌讳, 基本上不存在讳名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 用Mr . + 姓或Mrs. ( Ms. Miss) + 姓就可以了。
在问候内容上,中西方也有不同。
在日常的交际中,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你去哪儿?”,“有晚自习吗?”,“吃了没?”,等待。
而大多数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句正常的回答是“这事与你无关!”。
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是一个标准的问句,而不是问候语,具体的回答被看作是个人的私事,这样的发问只会在上级对下级或好朋友间才会出现。
如果在社交场合使用,会被视为是粗鲁的表现。
其实汉文化中使用这些问句,其目的并不是表示询问,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具体的问题,而仅仅是表示一种打招呼和关心。
对方通常也会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回应,如“有事”、“嗯”、“瞎忙”等,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在英语国家,人们见面一般以谈论天气表示问候,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It’s so hot today, isn’t it今天可真冷,对吧?。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号:12101213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Chinese-English Phatic CommunionTianjin TianShi College 院 别: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年 级: 2012级 学生姓名: 张屹 指导老师: 鄂翠莲摘要寒暄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明确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缩短传播者之间社会距离的作用, 带有极强的文化色彩。
首次提出“寒暄语”概念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将这种语言形式称为“phatic communion”。
寒暄语的研究, 有一个从界定到文化再到用语研究的过程, 并有向认知方向研究的趋势。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寒暄语进行重新分类梳理,从不同的寒暄语类型展开分析,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论述。
文章首先对寒暄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定义,并举出了汉英两种语言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寒暄语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及告别式四类。
由于语言习惯、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原因,汉英寒暄语有很大差别。
由于汉英寒暄语存在的这些差异,汉语寒暄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汉英寒暄语进行区分,并引入文化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还要营造汉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避免寒暄语语用失误。
关键词:寒暄语;汉语;差异;对策ABSTRACTPhatic communion is a very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has clear significance,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relationship communicators, with strong cultural color. For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phatic language" concept is the anthropologist Bronislaw Malinowski, he will this form of language called "phatic communion". Study of greetings, one from the definition to the culture and then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to study cognitive trend. Th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dding their own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to re sort of greetings, from different greetings typ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Author carefully studied the work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search results, specific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and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of phatic commun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simple greetings, and cited a typical example of Chinese English two languages. Secondly the greetings we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greetings of the four classification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tercourse. After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author's view of language habits, values, culture three aspects were detaile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phatic language differences behind. Finally, the gree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greeting language pragmatic failure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greeting langu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en analyzed, coherent, is very easy to understand, in classification summarizes the prior version, the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ummary.Key Words:phatic communion; Chinese; differences; strategies目录一、引言 (1)二、汉英寒暄语简介 (2)(一)汉语寒暄语 (2)(二)英语寒暄语 (2)三、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4)(一)问候式寒暄语差异 (4)(二)询问式寒暄语差异 (5)(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 (6)(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 (7)四、汉英寒暄语差异产生的原因 (9)(一)中西方语言习惯不同 (9)(二)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9)(三)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 (10)五、对外汉语寒暄语教学对策 (12)(一)对比分析 (12)(二)引入中国文化 (13)(三)注重汉语文化氛围 (13)六、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7)附录:寒暄语教学设计 (18)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日趋上升,在国际交流中,汉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对汉语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学习汉语,然后走进中国,了解中国。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成因探析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成因探析摘要: 寒暄语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联系的一类交际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英汉寒暄语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使用寒暄语的目的的差异,对“隐私”的不同界定,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的成因就可以更好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并恰当地使用英汉两种寒暄语,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寒暄语;差异;隐私;价值观“寒暄语”这一概念首先是由Bronislaw 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们之间的谈话交流并不总是为了提供或获取某些信息,有些谈话仅仅是为了建立或维持社交关系,打破说话的僵局,拉近说话双方的距离,或者表现出愿意与对方建立友好关系的善意。
一般说来,不同语言的寒暄语基本形式大同小异,但是不同语言中使用寒暄语的目的和寒暄的话题内容不尽相同,在一种语言中礼貌友好的寒暄有可能会引起另一语言使用者的误会甚至反感,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同样,分别以汉英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差异,自然这两种语言的寒暄语也存在着诸多不同,所以英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中英寒暄语的差异就照搬汉语的寒暄语,或者将汉语寒暄语盲目地直译成英语,就有可能会导致不愉快的文化冲突。
常见的英语寒暄语包括问候式(greeting)、询问式(inquiring)、评论式(commenting)、回顾式(retrospecting)这四种类型,而汉语寒暄的基本形式除了具有与英语相同的以上四种外,还有另外两种类型:责怪式(blaming)和自叹式(sighing)。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中,即使是同样的一句话人们也会有不同的阐释。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在特定的文化中哪些话题是可以用来寒暄的,而哪些话题是人们通常避而不谈的话题,以此来了解英汉寒暄语的差异。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使用寒暄语的目的的不同,对“隐私”的不同界定,价值观的差异等等。
中西寒暄语对比[论文]
中西寒暄语对比摘要:语言具有寒暄功能,即语言不仅仅用来传达和询问信息,而且可以建立良好氛围,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寒暄语差异巨大。
随着中国的发展,寒暄语的使用也在变化。
为了进行顺利的跨文化交际,了解中西寒暄语的区别非常必要。
关键词:寒暄语价值观生存环境1.引言语言的寒暄功能是语言的七大功能之一。
语言除了用来交换信息,还可以建立和谐的气氛,保持良好社会关系。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寒暄语和汉语寒暄语在表达上面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中西寒暄语的区别及其原因。
2.寒暄语语言的寒暄功能首次被malinowski提出,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交换信息,有些交流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联系。
打招呼,告别,对天气评论都具有此功能,例如:“nice weather”,“nice to meet you”,“see you later”。
实际上,人们说寒暄语并没有交换信息的目的,只是使用寒暄语进行问候。
3.中西寒暄语对比之价值观不同汉语和英语都具有寒暄的功能,但是两者在寒暄语的表达上却有很大不同。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是导致中西寒暄语不同的根本原因。
西方国家的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自我的价值和重要性。
然而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认为人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导致了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民族特点,因此具有了不同的寒暄语表达方式。
3.1 中西方对于隐私的不同理解西方人生活在个人主义社会,因此不干预其他人的私事,也不希望被其他人干预。
但是中国人强调亲密。
例如:在中国,邻居见面了时常这样对话:(1) a:去哪啊?(where are you going?) b:出去。
(going out.)实际上,说话者并不想知道他的邻居去哪。
西方人听到如此问候会感到不高兴,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被干预了。
西方人很少谈及薪水,健康,年龄等。
浅谈中英寒暄语的差异
浅谈中英寒暄语的差异作者:杨昌浩肖玲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2期摘要:寒暄语作为社交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比了解中英寒暄语中称谓语和问候语的差异,并从使用目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和道德基础三个角度出发,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寒暄语;差异;原因;发展寒暄是宾主见面时相互之间的问候和客套。
在中英双方的语言文化中,都存在着寒暄语这一概念,并且在各自的语言对话中都有着相似的功能和表现,但两者的基本形式和具体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果不清楚这些差异,那么就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
因此对语言学习者而言,了解中英寒暄语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成因是十分重要的。
1.中英寒暄语表述中国人之间见面,会互道“您好”“早安”这一类问好或问安的话语来打招呼。
相互之间的寒暄涉及的话题主要有三种。
一是饮食方面的话题,如果两人在饭点时相遇,通常会问对方“饭吃了吗?”二是健康方面的话题。
例如“最近身体怎么样?”“身体好点了吗?”三是行动方面的话题。
有时熟人在路上碰面,常常会问“去哪了?”在英国,人们见面打招呼通常用“hi”、“hello”、“good morning”等等。
最常见的寒暄模式大概是“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
当然,也有关于健康方面的寒暄,像“you don't look well.”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西方国家,人们最常谈论的寒暄话题是天气。
“Fine day,isn't?”在西方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寒暄语。
2.中英寒暄语的主要差异寒暄语分为称谓语和问候语两个部分。
对不同的寒暄对象,寒暄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称谓语。
在不同的情况下,寒暄者使用的问候语也各不相同。
2.1称谓语的差异在现代汉语里,亲属称谓能清楚的表明亲属的身份。
长幼辈分、母系父系、血亲姻亲等信息都能从称谓上了解清楚。
而在英语里,亲属称谓则相对模糊些,在英语里亲属称谓对长幼和父系、母系的区分并不清晰,这与汉语里亲属称谓的严格规范形成了明显对比。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英两种语言体系下的问候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发展及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中文问候语较为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敬语和谦辞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
如“你好”“再见”等。
而英语中的问候语则相对简单直接,常使用“Hello”“Hi”“Goodbye”等。
中英问候语在话题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文问候语中常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身体状况等,而英语问候语则更注重天气、新闻等公共话题。
中文问候语更加注重时间观念,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问候语。
如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
而英语问候语则相对较为笼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等级观念和群体意识,而英语国家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因此,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单、实用的英语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英语问候语则更加注重口语化和简洁明了。
这种语言自身特点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问候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语言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英问候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未来,我们应更加中英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两种语言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问候语作为交际的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文和英文的问候语,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方式。
中英文化问候语的差异
第三节:问候语的差异问候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见到朋友或熟人都理应打声招呼。
但中西方的问候用语却有所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不注重中西问候差异,就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例如:词不达意,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
这就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产生尴尬。
这些都是我们应学会避免的。
在中国见面时,往往是这样打招呼的:“吃了吗”(Have you eaten Have you hadyour meal).“你到哪里去”(Where are you going).“你在忙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Are youbusy).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1.按时间来打招呼,“Good morning (早安) !”、“Good evening (晚安) !”2. 谈近况“ How do you do (你好) !”、“How are you (身体好吗) ”“What’sgoing on with you recently (最近如何) ”、“How’s everything going (一切都顺利吗) ”、“Long time no see. How are you (好久不见了, 你好吗)”、“How is your husband\wife (夫人\丈夫好吗) ”、“Is everything all right with the children (孩子们都好吗) ”、“Have you been on holiday (最近休假去了吗) ”3.谈天气,如“It’s sunny。
”或“what a bad day,isn't it”“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 ”注意:对新结识的人一般以谈论天气为问候语。
或者以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为问候语例如: “Is this your first time to behere (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 ”、“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到我国来多久了) ”、“Is this your first position abroad (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 ”。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
[作者简介]闫文静(1978.11-),女,汉族,江苏宿迁人,硕士,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
因为东西方之间历史背景、自然地理和社会风俗之间存在差异,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礼貌用语作为一种社会用语,是人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等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流过程当中往往因为语言的使用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导致两者关系的恶化,进而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而,我们需要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寒暄用语进行把握,以从容地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用语,为跨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寒暄用语的出现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环境,被民族认可的寒暄原则实际上是这个民族所承载文化的折射。
因此,处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之下的各民族礼貌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在民族交流之间最为明显。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语言完成,我们可以说寒暄语不仅仅制约着人们行为,更影响人们的交流。
一、寒暄用语的简介1.寒暄概念产生的背景寒暄概念最早是由外国学者Malinowski 第一次提出。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他发现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只是为了可以和别人、社会建立某种联系。
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篇论文,首次将这一类的交流认定为Phatic communion ,这个专业术语的出现也受到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赞成。
而在国内我们一般把这个词语认为是寒暄或者应酬的意思。
学者朱先生提出界定和判定寒暄,应该从目的论的角度判断,即是否应该归为寒暄,主要还是看是否建立在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基础上。
2.寒暄语言的特点现代很多学者都把寒暄归于交际范畴,而对寒暄特点的总结是来自于马林诺夫斯基对特布兰蒂岛上生活着的人们的活动总结。
因为寒暄大部分都是在应酬时和对方说出的语言,也是为了与他人应酬的一种交流方式,其经常是出现在两者甚至更多人的对话中。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寒暄语的本质就是交际。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起点。
中英问候语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问候语的构成、使用场合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问候语的构成中文问候语通常包括称谓和问候语素两部分。
称谓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有多种形式,如“老师”、“校长”、“亲爱的”等。
而问候语素则通常由“吃了没”、“好”、“在忙吗”等词构成。
在中文问候语中,称谓和问候语素的组合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文问候语则通常由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短语组成,如“Hello”、“Hi”、“How are you?”。
在英文中,人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寒暄用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并不强调称谓的使用。
使用场合中文问候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工作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
在家庭和私人场合,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吃了没”、“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中,问候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贺“新年好”。
英文问候语的使用场合相对简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用语。
而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晚宴等,人们则使用更加正式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虽然英文中也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的问候语,但总体来说不如中文繁琐。
表达方式中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询问对方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声音适中也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英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则相对简单明了。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直接询问对方的近况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英文中,语气和声音的变化往往不如中文那样受到重视。
中外寒暄语
下面是两个朋友间的一则对话: ----“Morning. Tom” ----“Hello, Bill.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How are things with you?” ----“Not bad.” ----“Lovely morning again, isn’t it?” ----“M-m. Certainly is great weather…”
例: 星期一,Peter 和Mary参加了一个会议并发生 了激烈的争论。从那时起,他们都丌跟对方讲 话了。到了星期二早上,Peter 对Mary说: “我 泡了茶,你要喝吗?”
因此,寒暄语掩饰沉默所引起的生疏和不快 的有效方法
(3 )为了满足交谈双方的心理要求
生态学家Desmond Morris 在他的一本书The Naked Ape 中提到人类的寒暄语类似于动物世界中某些 情景,像猴子梳理同伴的习惯。人类的这种语言 不猴子的梳理行为很相似,因为这都是社会成员 乊间需要互相配合的重要行为。
社交的语用失误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语用失 误,它是因为违背目的语的使用文化规约而造成的。
如美国人会与别人打招呼:“Hi,how are you?”。 其实在英语中“Hi,how are you?”是一句很普通的礼 貌的问候语,译成汉语“你好吗?”也是对的,问题是 在汉民族的言语习惯里不是把这句话当作问候语来接 受,而是把它当作问句或是聊天的开头。
汉语寒暄语: 交谈双方相互对起居生活的关切, 大量涉及个人问题 注重感情的沟通
英语寒暄语: 非正式的、轻松的交谈 注重的是不涉及个人的话题 目的是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气氛
英语的“privacy”: 维护个人自由自在的权利, 保证其 不受他人干扰
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
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标签:问候语;问候称谓;问候内容;问候句式0 引言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
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1.1 英汉问候称谓的差异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
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
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
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
一般说来,“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
“您们”是“您”的复数,“你们”是“你”的复数。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
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
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
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最近怎么样?(2) How do you do? 您好!(3) How is your work? 工作怎么样?(4) How is your family? 家里都好吧?另外,“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
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
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
试析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试析汉英寒暄语的差异盛跃东【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年(卷),期】1996()5【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操英语为本族语的外国人正涌入我国,他们已经成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交际对象,我国是礼仪之邦,同外国人交际时,我们首先想到是同他们寒喧一番,以示友好,并为进一步进行有效的交际奠定基础,然而,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人认为很善意或很正常的寒喧语往往会使那些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人怏怏不快、讨厌,甚至发怒,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可见,汉英寒喧语在语义(semantic)和语用(pragmatic)上存在着差异。
初次相识某人时,我们在致以问候后惯以询问对方的尊姓大名来表示我们的友好、尊敬和想同对方进一步相处的欲望。
然而,外国人,尤其是那些有身份的外国人却不习惯这种直截了当的寒喧方法。
他们通常视其为一种粗鲁、冒失和缺乏修养的行为。
当他们想了解对方姓名时,他们常常先主动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若对方有好感或感兴趣的话,对方便会紧接着“亮出”自己的姓名。
这种方法轻松自然,委婉得体。
从语用学意义上来说,这一交际循环的完成借助了言外言语行为(illocutionaty act)的作用。
和初次相识的人寒喧时。
【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外国人;试析;交际对象;婚姻状况;姓名;糕点;对方便;累坏;结束工作;询问者【作者】盛跃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相关文献】1.试析汉英谚语的文化差异 [J], 李高明;陈丹2.试析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从汉英语言形态差异角度 [J], 李英军3.试析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从汉英音韵差异角度 [J], 李英军;熊莉清;张文宇4.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J], 毕继万5.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 [J], 闫文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外寒暄语的差异(英文)
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侵权客服qq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is totally different. So When and where they meet with each other, the ways to begin to communicate are not the same. They will say “hello” or “how are you”. We call these as phatic communions. Phatic communion is the most common communication in our daily life. It is really useful. Because it will make the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 It is frequently used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to create good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s, so as to satisfy the communicative nee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毕继万 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互认识以后,或朋友、同事、相识者相见并有一定的时间在一起时,不能相对无言,总要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以表示热情礼貌。
因事会晤或拜访人时,一般也要寒暄几句再转入正题,以使气氛自然,易于引起正式话题。
这是世界各种语言寒暄语的共同特点。
寒暄的基本形式也往往大同小异。
以汉英寒暄语为例,两种语言都有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或称评论式)和回顾式。
当然,汉语还有一种嘱咐(或称劝慰)式。
但是,不同语言间寒暄语的出发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汉语的询问式和嘱咐式在对外交往中就常会引起西方人的误会甚至反感。
有些初学外语和缺乏对外交往经验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常常照搬汉语寒暄语或将汉语寒暄语盲目地直译成外语,引起许多尴尬的误会甚至发生不愉快的文化冲突。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冲突就十分明显。
一、从英语国家的人的反映谈起11认为中国人喜欢探听和干涉别人的私事。
英语国家的人反映最为强烈的是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们个人私事,如年龄、收入、所购物品的价格、婚姻和家庭、个人健康情况等。
一位英国女教师第一次走进中国某大学课堂时首先这样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是英国人,今年三十二岁,还没有结婚。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父母和姐姐是怎么恋爱和结婚的。
……笔者正好听了这节课,课后问她为什么要一上课就主动讲述这些个人私事。
她说:“我知道中国人对别人个人情况很感兴趣,所以干脆自己先主动讲清楚,免得他们以后再没完没了地询问这类问题。
”更有甚者,有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爱问别人的私事是因为“所有这些情况在中国等级社会中关系到个人的地位,需要了解清楚以后才能恰当地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21认为中国人爱问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讲一些毫无意义的大实话。
例如,会见新来工作的外国人时喜欢问“你一定很累了吧”“您一路辛苦了”“你对这儿的生活还习惯吗”“你很会用筷子”。
有的人说:这些话“都不切题,都是完成任务式的大实话,引不起交谈的话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使人感到厌烦”。
31认为中国人爱给人下命令。
不少在华工作或与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常常抱怨中国同事或朋友爱以父母教训未成年的子女的口吻教训人。
一位在华工作的英语国家教师说:“冬天中国同事和朋友会着急地摸摸我的衣服说‘你穿得太少了,你休息吧’。
他们还常常提醒我‘你对这儿人生地不熟,出去要注意安全’。
”另一位在华工作过的英语国家教师说:“中国人老担心我的身体健康。
我只要有点咳嗽,或嗓子里有点什么东西,我的中国同事就都着急地问我:‘你着凉了吗’或‘你哪儿不舒服’,甚至还要说‘到医院去看看吧’。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些话不仅没有必要,还有点虚伪,也有损于别人的自尊心。
有的人甚至忍不住地说:“我不是小孩子,我知道怎样照顾自己!”二、汉英寒暄语对比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实际上是汉英应酬语话题的文化差异。
对于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初学英语和初与英语国家交往的人大多不甚了了,不知道哪些题目该谈,哪些题目又应回避。
即使看了有关介绍材料也感到难以把握。
例如:钱财问题。
人们都说,对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不可问及有关钱财的问题。
如:“你的工资多少?”“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你这件衣服多少钱?”。
但是不少英美人士有时也讨论钱财问题。
例如,有的美国男士喜欢谈论投资和股票一类事情;在寻找工作时,朋友之间也可以讨论不同工作的收入,以便进行比较和挑选。
婚姻状况。
许多人都知道不可随便问英语国家的人“你结婚了吗”或“你为什么不要孩子”,但又可以问已婚夫妇“你们有孩子吗”,对已知有孩子的夫妇也可以问“你们有几个孩子”。
年龄。
人们经常听到的警告是“不能询问英语国家的人的年龄”,然而,我们也会听到英语国家的人自己之间询问小孩子的年龄,有些老年人也乐于谈论自己的年龄。
健康状况。
前文已经提及,对英语国家的人的身体健康不可显得过于关切。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见朋友和熟人身体不适时也可以表示关心,如可以说“你好像有点感冒”(Y ou sound as though you’ve got a cold.)“你显得有些疲倦,没事儿吧?”(Y ou seem rather tired.Are you O.K.?)“你的脸色不大好,是不是有点不舒服?”(Y ou look a bit pale.Are you O.K.?),对病人也可以说“望你早日康复”(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多多保重”(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除非我们具有长期对外交往或在国外居住的经验,要很有把握地处理交谈话题难度极大,况且说英语的西方人不见得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即使是英语国家的人也会因国家、地区、职业、年龄甚至个人性格特点不同而互有差异。
所以,既要了解可交谈和不可交谈的具体话题,更要从文化特性的深层弄清汉英寒暄语文化差异的特点,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寒暄语的含义和目的不尽相同、对‘privacy’的理解有别、汉英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甚至冲突。
11汉英寒暄语的含义和目的不尽相同与汉语“寒暄语”相对应的英语是“small talk”。
所谓“small talk”,英语词典的释义几乎大同小异,指的都是就无关紧要的、非严肃的话题进行的非正式的、轻松的交谈。
这与汉语寒暄语似乎并无什么区别。
然而,英语注重的是不涉及个人的话题,其目的是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气氛;公务会谈之前的寒暄语强调的是所涉及的内容为随后正式交谈话题的内容作铺垫。
汉语‘寒暄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就更具体一些。
《辞海》的解释是“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辞源》中指出“‘寒暄’的本意是‘指冬季和夏季’;相见时互道天气冷暖,作为应酬之词”。
所以,汉语寒暄语表达的是交谈双方相互对起居生活的关切,因而必然大量涉及个人问题;正式会晤之前的汉语寒暄语也不一定与随后的正式交谈存在必然的内容联系,而是注重感情的沟通,为正式交谈营造一种和谐友好或亲密无间的良好氛围,因此突出的是感情的铺垫。
了解了汉英寒暄语的这一区别就不难解释前文11和21中的文化误解的症结所在:大量涉及个人问题与避免触及个人问题之间的文化冲突。
21英语“privacy”与汉语“隐私”所指的内容有别英语的privacy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
现在我国大陆上许多人喜欢谈论“隐私权”。
1993年李行健等先生也已将这一词语收入他们主编的《新词语词典(增订本)》,并把它定义为“指公民个人有保守自己私生活或私事秘密的权利。
如:隐私权可以防止别有用心的恶意诽谤”。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隐私”和“稳私权”会约定俗成为汉语新的规范词。
汉语这一新词(更准确地说,是旧词赋予新义)实际上是英语“privacy”的借用。
然而“privacy”的含义并未被人们全面了解,汉语的“隐私”也并不与之完全对应。
当前,汉英寒暄语之间的文化冲突的核心也正在于此。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参见何道宽,1995),privacy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但一般分为个体的privacy和群体的privacy两种类型。
Privacy 的含义包括四种:第一,独处(solitude),即个人自由自在不受他人干扰;第二,隐匿(anonymi2 ty),即愿意隐匿于群体之中,不冒尖,不为人们所注意;第三,亲密(intimacy),即重视自己所处的群体的亲密团结的关系,但内外有别;第四,含蓄(reserve),即感情不外露,与他人之间筑起一堵无形的心理屏障,防止他人对自己的心理干扰。
英文化属个体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独处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扰;中国文化属群体文化,看重群体的依存关系而不突出个体,在中国文化中,上述含义的第二、三种特点都很突出,第四种含义中的感情不外露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着眼点并不在“防止他人对自己的心理干扰”。
第一点也不是根本没有,问题只在于所含内容及其所占地位有所不同。
汉语的“隐私”意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现代汉语词典》),总有点不好意思或自己不愿告人的个人隐秘的味道。
它与英语的privacy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英语的privacy是维护个人自由自在的权利,保证其不受他人干扰,而汉语的“隐私”却是个人隐秘不愿告诉他人;其二,英文化的人对其privacy的维护是要求干扰者退出被干扰的个人领地范围或停止心理干扰,而汉文化维护隐私的方法是维护者自己主动回避或对自己的事秘而不宣。
正是上述文化差异决定了汉英寒暄语的话题存在着一系列差异。
为了尊重别人的个人自由和自尊,英文化的人在相互寒暄时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问题,有关年龄、财产、家庭和健康状况的内容都是个人的私事,禁忌自然很多,不可轻易涉及;但是对不属他人私事或无损于别人自尊心的问题,或者别人乐于讨论的内容则可以涉及,但一般不可过深或过细。
掌握了这一原则,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英文化寒暄语的最佳话题是气候和休闲活动等问题了:因为这些话题既不涉及个人私事,又让交谈双方有充分的自由决定继续或中止交谈。
视朋友如亲人的中国文化的寒暄语以问寒问暖为主要话题,表达的是相互关切之情,目的是建立亲切和谐的关系和友好交往的气氛,或为严肃的公务交往做好感情铺垫。
显然,中国人的这一态度与英文化的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要求直接相悖,因而也就无疑会给人以干涉他人私事或发号施令之感了。
31汉英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在相互寒暄中引起文化冲突。
文化不同,褒贬与忌讳的差异也会在礼貌寒暄之中引起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我们不少人在对外交往中,由于不了解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往往会遇到好心不得好报的尴尬局面。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生姜还是老的辣”也是中国人公认的道理。
人们也常用“老黄牛”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扬老年人。
询问老年人年龄的目的也常常是为了随之而来的恭维。
如“您可不显老,还是那么精神”。
坐车给老年人让座,旅行主动帮年长者拿东西……这些都是受人称道的中国人尊重老人的好品德、好风尚。
但是将这一套直接用来对待英语国家的人就会因被误认为嫌人年老无用而招致反感。
某大学专家楼的一位服务员待人礼貌,服务热情。
一次,她在打扫房间时与住在那里的美国女教师闲谈起来。
她问这位美国人的岁数,客人虽不高兴,但出于礼貌,就含糊地说她已六十多了。
这位服务员恭维地说:“您可不显老。
”随后,女教师想帮服务员擦窗台,这位服务员赶忙说:“您岁数大了,让我来吧。
”此时,这位美国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就气愤地问道:“你是不是认为我真的年老无用了?!”这位服务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敏感是许多中国人所不注意的。
例如,一次一位中国人问他的美国朋友(一对夫妇):“你们还有这么小的孩子呀?”弄得对方非常不高兴,双方都感到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