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
中医大师李振华的养生之道
大师与养生传承中医 养生有道李振华先生,对中国传统中医,有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和独到的经验。
他很注意利用中医精华的知识,对自己进行保养。
他变针灸为指按,他常以指代针,揉搓百会穴,轻搓面部,以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循环。
他揉搓、顶按、轻拍涌泉穴、膻中穴,他以此补肾、强心,健脑。
他揉搓,指按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
他揉搓,指按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
他揉搓、轻按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
他指压、掌按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和吸收。
他每个穴位都把握分寸,轻重适度,以略为麻胀为准,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的穴位150次。
他还常常叩齿生津,予以吞咽,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加强。
李振华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和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在起居饮食方面,他也十分讲究,绝不任性放纵。
日常生活方式有规律,不过劳过累,也不长期呆板做“宅男”,而是早起早睡,清闲寡欲。
他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食不过饱,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注重多种营养搭配,尤其是晚餐,注意粗粮细粮搭配,饭后吃一些帮助消化的水果,凡进食以能及时消化、腹部舒适为准,绝不贪图口舌享受。
李振华先生对烟酒并不一概地拒绝。
俗话说:“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有时他写东西累了,或看病病人太多而累了时,他也会悠悠然地抽根烟,提提神。
他有时疲倦了,也会饮点酒,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生活规律 顺应自然李振华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
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
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
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
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动脑动手 形神受益李振华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李振华:风湿、痛经、不孕不育……久治难愈,中医大有可为
李振华:风湿、痛经、不孕不育……久治难愈,中医大有可为"很多患者在一开始都会对中医抱着怀疑或者不确信的态度,然而,在我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面对如同风湿、痛经、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西医都感到较为棘手,久治难愈,而中医辨证施治却大有可为!”李振华医生说不死癌症≠坐以待毙中医治风湿效果显著在我国各种风湿骨病患者达 2.3 亿之众,其中有近 8000 万人长期以来与拐杖和轮椅为伴。
由于众多患者对此疾病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每年新增患者群已达 200万人,风湿病因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很多患者也自暴自弃。
一名内蒙的患者被确诊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秋冬季后病情急剧加重,左腿膝盖关节又红又肿,右胳臂不能伸直,路不能走、楼梯不能上,不能握手说笑,双手不能端饭碗使筷子,吃饭张不开嘴,浑身的皮肤都不能摸,一碰就痛的钻心,上厕所都要孩子帮助。
她从朋友处得知了李振华医生,找到他。
李医生在看过化验单,号脉问诊,认真仔细的检查后,开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
“一开始抱着试试的心态来了,通过李主任的治疗有了好转,但能不能长久呢?会不会反复呢?有没有使用激素呢?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呢?这些疑虑也曾困扰着我,十几年过去了,我还在坚持用药,现在情况稳定,担心的副作用没有发生,我以为我这辈子只能依靠轮椅生活,没想到还能够自如行走,真的感谢李医生”,患者回忆起来依旧激动。
不良习惯诱发风湿顽疾风湿类疾病在现代社会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李振华医生认为:“现代人的物质条件改善了,反而出现过犹不及的弊端,一年四季都有空调,许多年轻人患上了空调病。
特别是女性贪凉过度,经常穿裙装,不注意保护关节,再加上过食生冷,容易诱发风湿病。
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在冬季搬往海南等温暖带过冬,夏季又前往阴凉地避暑,这也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也很容易得病”。
究其根本控制重于治疗与其患病之后艰难治疗,注重预防才是关键,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抗病的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
李振华:脾胃病国手
治环境 下就中 医药治疗 传染病 的疗效 华 的 医 技 在 当 地 产生 了很 大 影 响 .省 卫 他向病人求方,学到施今墨治疗功能性 慷慨 直言 。这 些突出 表现使他 “ 出名 生厅和省防疫站及时召开现场会 .介绍 子宫出血的珍贵经验 。他露砚民间单验 了” ,不久被 调往省 卫生厅 中医处工 李振华的经验。他写的论文发表在 《 新 方 。不耻下问.虚心收粜井组合成效验 作。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 中医》、 《 中医杂志》上 .还出版了专 方 , ̄: YN了怠好的效果。 - 才干.又 以对调的方式 “ 换来 了”李振 著 华。此后.他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 在 ~次 婚宴上 有姑嫂 二人 误服烧
1 5 ̄ 9 7
很高 。其后 ,当李撅华
少见 的芤脉 以及 多种复杂 点是I 5 年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 乙 脑 疫 情 . 94
: 才开 始对其 进行试 方训 习。他系统学习了生理 、解 剖等知 | 贝,
许多危重{ i ;
在 学 习 经 验 交 流 会 上 . 他关 于脾 胃生 理 文 、出版
1 7 年 夏 秋 季 节 .河 南 禹 县 流 行 乙 碱 ,引起食道黏膜溃破 、狭窄。医院耍 90
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医教部主任 、附属 脑 。李 振 华 当
手术 .姑嫂二人死活不肯。李振华选滋
医院副院长 、中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 他带领医疗小组踏进集中收住病人的一 阴清热 、活血通络法治之 。二人分别服 长哭声一片。一个 用1 、2 服后 ,钡餐检查食道黏膜和收 3 1 为蒋名中医药专家 、国医大师 .这基于 深 度昏迷 的1 岁青年 .服 了李振华 开 缩 功 能正 常 。 9
医德昭昭 仁心仁术感动患者无数
他治外感热病 ,见解深刻,用药准
【名医特色】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脑卒中经验
【名医特色】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脑卒中经验▲李振华国医大师(1924.11-2017.5)李振华,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临证建树颇多,现将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振华根据历代医家不同见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积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形成主要是内因为主,先由机体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某些诱因而致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而发病。
其病理形成与心、肝、脾、肾有关,病变重的常波及有关脏腑,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
因此,临床辨证常以中脏腑、中经络进行分辨。
凡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继而出现偏瘫不语者为中脏腑;凡不经昏迷,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为中经络。
中经络在临床上宜分阴虚阳亢、风痰上逆和气虚血瘀3个证型论治。
● 阴虚阳亢型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疼,不经昏倒,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舌苔薄黄,质红,脉弦细数。
治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自拟养阴通络汤:制何首乌21克,牛膝、白芍各15克,丹皮9克,地龙21克,全蝎9克,土鳖虫12克,珍珠母30克,菊花12克,乌梢蛇12克,鸡血藤30克,天麻9克,甘草3克。
本证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风火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方中制何首乌、川牛膝、白芍、丹皮、珍珠母,滋阴清热潜阳;地龙、全蝎、土鳖虫、乌梢蛇、鸡血藤、菊花、天麻,熄风通络。
适用于中经络的阴虚阳亢证及中脏腑的阳闭证所遗留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如舌强语謇者,加节菖蒲、远志、郁金。
如痰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
▲远志病案举例患者章某某,男,时年66岁。
1991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于1990年7月5日因情绪激动加之饮酒过量,突发神志昏糊,肢体软瘫,语言不利,经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曾在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8月余。
【国医大讲堂】李振华:我的学医之路,就是这5个字
【国医大讲堂】李振华:我的学医之路,就是这5个字李振华,教授、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曾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中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河南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6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编者按昨天,院长在线发布了国医大师李振华关于如何带弟子的演讲。
那么李振华自己的学医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以下为李老的自述文章,对于如何学好中医,他总结了五个字——勤、行、精、博、悟。
▼余幼承庭训,步入医林。
父亲李景唐,字陶生,善治伤寒、温病及内科杂病,声誉卓著。
1941年家乡豫西大旱,颗粒不收,民不聊生。
相继温病等流行,死亡众多。
当时正在济汴高中读书的我在父亲的鼓励下辍学从医。
学医伊始,父亲常说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积善成德,方可学有所成;同时嘱咐我要认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多读历代名医著作,勤学好问,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才能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中医。
父亲的谆谆教导深深扎根在我的脑海,指导着我一生的医、教、研工作。
一、法于经典,采撷众长学医之初,父亲每日诊余,尤其在晚间给我有计划地讲授中医四大经典,并让我阅读有关的历代名医名著。
既讲医理,又讲文学。
那时我每天随父侍诊,聆听他对病人的病情分析、四诊要点,每遇典型病例,即让我切脉、验舌,了解主症、治疗原则,指点我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等。
父亲长期的口传心授,使我学到了其辨证施治的技巧,较全面地接受了父亲的临证经验。
对于经典著作,虽经父亲重点讲解,并加背诵,但由于医理深奥,总觉心中昧昧,不能很好地理解贯通。
恩格斯说:“不管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于是,我开始涉猎哲学并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理解中医的理论。
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
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李振华大师出生于1924年11月.今年已有今年已有85岁高龄,他是河南洛宁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他出身中医世家.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医龄已达65年.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E4月入选首届.国医大师,着有《李振华医案医论集》等. 我国着名中医脾胃学专Jr家,李振华大师对与养生保健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他说,若想健康长寿,就要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保持情志的安宁,重视形体锻炼和"神"的锻炼,重视保护脾胃,并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最后达到精,气,神充沛,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归结起来,即: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会寿而康,幸福度过漫长的人生.调于四时天人合一李振华大师说,中医学在理论观点上,将人类同大自然中一切生物一样看待,都收大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支配,也即是人的生命肌体是及时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生存的.如果人的生命机能不能适应大自然气候的变化, 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把这叫做"天人相应"学说,又叫"天人合一".当代着名科学家钱学森誉之"人天观".正如《内经?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人是依靠天地间之大气而生存,同时适应一年四时即春溢,夏热,秋凉,冬寒之气候变化而成长.人的生命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大自然气候变化这个规律的.为揭示这个规律,中医学把大自然的大气,分为风, 寒,暑,湿,燥,火六种.人的生命在这六种大气的正常情况下而生存.如果这六种大气太过,太盛,就要损伤人的肌体.中医学把太过的六种大气叫做"六淫",也叫"虚邪贼风",也叫四时不正之气.即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这样的反常大气,就会不适应人体的技能暗示变化的规律而生病.中医将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的致病叫做时令病,如果发生相互传染,也叫时疫.如何使人体避免四时大气翻唱而不生病,李振华大师说,(《内经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也就是说如四时之中,一旦大气反常,人们要及时采取措施而避免伤害人体.如"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心理116HEALTHH0RlzON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肌体抗病功能."陆儋虚无,真气从之",就不会生病.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否则,也正如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痰不起".同时又说,"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这里说的道即是规律,圣人是指有这方面知识的人.中医学讲的大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科学原理,也正在被现代"生物钟"学说所证实.所以,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个方面.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这"七情"是人体精神方面不可能缺少的,但不能太过, 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的肌体功能.同时中医学从实践中总结出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 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太过,伤及各有关的脏器,使其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若肝气郁而化火上健康关系多么密切.如何使情志安宁,气血通畅,就需要"恬儋虚无".如何能做到"恬儋虚无,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人从心理上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情志安宁气血通畅李振华大师说,按照中医学理论,生命的正常活动,贯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 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正常的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 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 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 逆,则会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肌体有关脏器的彼此不平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肝郁化火伤耗肾阴,导致心肾不交,又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疲劳等病症.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安宁而引起的.故中医学又有"百病生于气"之说.人生气即会情志失调,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以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李振华大师认为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才能使人的形体健壮,情志安宁,达到健康长寿.动即是形体上的锻炼,同时思想入静,无什么妄想,就是神的锻炼.中医学讲的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主宰人的生命活动,一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故行与神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二者缺一,只有形体健壮,而神不健全,或神健全而形体不健,都不可能使人健康长寿.同时也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健康长寿.两千年来,中医学创建了多种形神合一的锻炼方法,在汉代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后,历代又创建了气功,太极拳, HEALTHHORIZON17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运动锻炼,行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另值得提出的是,人们活动锻炼,多在早晨,并认为越早越好,有些人在天明甚至天将明而未明时即起床锻炼.但是中医学认为,根据一日四个时辰气候的阴阳变化, 早晨天将明时,证实气候阴寒过盛,阴极生阳之时.人在这时候接触了极盛的阴寒之气,对人体之阳即肌体功能是有害而无利的.年老有患病者,在后半夜天将明时多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在这个时候,就是阴寒之气太盛,机体阳气衰竭这个道理.尤其冬季天明时阴寒之气过盛,更不适合锻炼身体.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避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了冬季人体功能伏避较弱,早晨锻炼最好是等待日出以后,气温已复,对人体已没有损害时.年老或体弱者,更应注意,不宜早晨过早锻炼活动.现代科学对气候研究后也认为,人们最好在上午或下午进行锻炼活动,因为每天早晨空气中正式二氧化碳气体多的时候.饮食有节保护脾胃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一切功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饮食足,消化吸收好,营养够,排泄正常,人才能健康长寿.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之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中医学把脾胃成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人体营养物质的"仓廪之官",其养生之道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 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正如内经?五癃津液别篇指出:"脾为之卫".即脾与胃相连,脾胃健全,对人体又有保卫其不受病邪侵袭的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 "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李振华大师说,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诸如多种慢性疾病的影响,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内经?痹论》亦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进一步指出:"弱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饮食有节,对调理脾胃功能之重要.饮食有节, 对老年人养生更为重要,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因为老年人脾胃等各个脏器都处于逐渐衰退时期,正如唐朝药圣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膨亨短气,必致霍乱".这说明老人脾胃等功能减退,多食则脾胃负担过重,易产生肠胃胀满疼痛,影响饮食,不利健康.李振华大师说,中医学在养生方面,对饮食营养的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内经?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亦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不18HEALTHHORIZON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使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和需要之品适可,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现代营养学指出的和中医养生饮食方面基本符合,但中医学在两千年以前就提出了养生保健的食品种类,亦是难能可贵的.中医学养生在饮食方面,还研究出食疗,药膳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利的.大体在饮食上宜吃些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食物,如大枣,山耳.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等.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液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发黑不落,岁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的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但已出现耳聋,眼花,思维迟钝,精力疲乏,腰背弯曲等衰老之也".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身,未老先衰,年老体弱,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健康长寿,年老不衰,在养生上,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全真养形,以保整体功能旺盛,延年益寿.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启蒙老师为父亲李景唐,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他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药,白果,薏苡仁,莲子,桂圆,核桃,黑木耳,百合等等,既可补气血,保脾胃,又有营养价值,可适当选择则几种,煮在饭内作为食品.益肾固精全真养形'李振华大师说,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人身"先天之本",内经?脏象论》说:"肾主骨".肾主骨髓,脑为髓之海,肾气通于脑.肾开窍于象.现代的神经衰弱,脑萎缩,生殖能力减退或消失,遗精,滑精,失眠,眩晕等病,大都与肾亏不固有关.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 有先天性,有后天患病日久失养等.但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身所致.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他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他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对于养生,最后李振华大师总结,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到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HEALTHH0RIZON19。
【李振华:效验方10首】
【李振华:效验方10首】中医五运六气 2022-08-02 08:00 发表于陕西李振华,男,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1.加味右归丸【处方】熟地黄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山药30g,附子9g,肉桂6g,茯神15g,酸枣仁15g,龙骨15g,牡蛎15g,五味子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温阳补肾,安神宁志。
【主治】早泄、遗精或滑精、阳痿,肾阴亏虚,阴虚及阳,肾脏亏损,心肾不交之肾阳虚证。
症见男子早泄、遗精或滑精、阳痿,伴有精神萎靡,面色白,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少寐易醒,梦多,健忘,夜间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沙参养胃汤【处方】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鸡内金11克,花粉12克,丹皮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
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
少食即饱,(中医五运六气公众号整理)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阴虚者。
【加减〕o兼气滞者,加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 克;o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o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o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o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o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o若大便出血,加白白芨10克、黑地愉15克。
中医大家李振华
中医学家李振华教授治学特色述要李郑生1 王海军2 郭淑云3祖国医学作为我国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这一神圣学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名家,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探索,为发展和繁荣中医大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这支队伍中,被国家两部一局遴选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的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李振华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有幸作为李老悉心培养出来的学术继承人和徒弟,对其大医风范、治学特色和医、教、研业绩多有所识,现予以略述,以飨读者。
1.生平简介李振华教授1924年出生于河南洛宁的一个世医之家,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他遵循“重医术当更重人品”之准则,时时以病人为重,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追求。
他治学严谨、勤学务实、医术精湛、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务求实效,桃李满园。
李老长期从事医、教、研及学院行政工作,重任在肩,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永远都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虚谨慎,从不烦乱,充分体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1.1幼承庭训,聪颖好学奠定基础李振华教授之父李景唐先生,通晓中医经典,博学多闻,善治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病,名闻豫西各县(见洛宁县志)。
1941年豫西大旱,颗粒不收,民不聊生,其后瘟病流行,死亡众多,面对此情此景,正在高中读书的李振华在父亲的劝勉下,毅然从医。
他聪颖好学,父亲为他讲读中医四大经典、历代名医著作,临证侍诊见习,随时口传心授,掌握辨证用药技巧,使他耳濡目染,全面接受了家父医学经验之真谛。
其父还教导他学医必须首先学做人,树仁慈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方可学业有成,成为良医。
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扎根于李教授的心里,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2刻苦钻研,勤恒精博悟李振华教授研习中医,除来自家传外,大多还是出于他半个多世纪的勤苦钻研。
李振华治疗脾虚湿盛的医案
李振华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治疗脾虚湿盛的医案如下:
患者症状: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倦怠,头重如裹,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脾虚湿盛。
治疗原则:健脾祛湿。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具体药材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等。
加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厚朴、枳壳、焦三仙三味健脾、燥湿、化痰、行气的中药。
以及丹参和知母两味药。
其中,丹参是活血化瘀的良药,不仅可以化化瘀还可以清热,知母更有清气分热,滋阴润燥之妙。
后续治疗: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体重下降,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前方并带药80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12月16日复诊时,体重有90千克下降到到75千克,之后体重逐渐下降15千克,患者精神佳,睡眠好,纳食可,血压、血糖、二便等均正常。
经近三个月追访,体重无复发,身体无不适感。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李振华先生论治脾胃病经验纵谈
8
天津 中医 20 年 8 02 月第 1 卷第 4 9 期
病, 升降失常 , 生化无源, 多导致人体气血虚衰。故 先生 以为脾 胃为后 天之 本 ,力 主慎 用 攻伐 之 药 ,以
免 克伤 脾 胃之 气 , 形成 变证 或 败证 。对 峻下 、 血 、 破
6 综 变 化 之机 , 疾病 之 证 析
医主任医师 。出身 中医世家 , 自幼 随祖父学习 中医 ,9 1 1 4
/
年 毕业于北京 国医学 院。 现任天 津市中医医院终身主任 医师及技术顾 问。 曾 任 天津市 中医 医院院长 , 中国中医药学会 理事 , 中国 中医药学会 内科分会 常
委 ,天津市 中医药学会 副会长等 职。为继承老 中医药专家学 术经验指导 老 师, 享受 国务 院政府 特殊津贴 。 从事 中医临床 6 0余年 , 内科各种疾病 的治 对
医学院 , 深得祖传与师承之真谛 , 医理精湛 , 技术全 面 ,尤 以治疗 脾 胃病 著 称 津 门 。现将 跟 随先 生 治疗
脾 胃病 的 经验 与个 人 体 会 简陈 如下 。
1 发《 易经》 之微 , 阐动静之机 《 易经》 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 , 黄帝 内经》 《 对这一思想进行 了深入发展并进而 应用于医学 。先生深谙《 易经》 《 、黄帝 内经》 理论 , 并 利用 其 思维 方 法指 导 脾 胃病 的 治疗 , 生 常言 “ 病 先 治
疗 均积累了一定经验 , 尤其擅 长治疗 脾 胃病 , 对慢性 胃炎、 萎缩性 胃炎 、 消化 性 溃疡等 , 均进行 了系统地治疗 和研究 。对 慢性结肠炎 的科研项 目, 天津 获
市科 技进步成果奖 。曾先后发表学 术论文 2 余 篇。 0
“脾胃病国手”李振华的中医养生经
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济世为怀的“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出生在河南省洛宁县王范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
他上过10年旧学堂、4年新学堂。
1941年,豫西大旱,霍乱流行,死亡甚众,在父亲的诊所里,天天挤满了前来看病的乡亲。
为了缓解就诊的压力,父亲把年幼的李振华叫到身边,教他背诵汤头药性,苦读中医典籍,分辨药性之别,感悟方剂妙用。
侍诊,试诊,试方,最后出诊。
在严父的指导下,李振华一步一步走向中医之路。
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资格,3年后,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了该院唯一的中医师。
此后又随医疗队赴全国各地救治疫情。
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就把他调到中医学院任教。
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救死扶伤。
在不断救命于危难的日子里,李振华先后出任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
2009年,当选全国首批、河南省唯一一位“国医大师”,而这也是目前中医师的最高荣誉。
穴位按揉,养生保健除了在临床上运用古籍医著、方药针灸治病救人于危难,这些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医知识也被李老用于自我养生保健。
李老说,他常以指代针,揉搓百会,轻搓面部,以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循环,或轻拍涌泉、膻中,以此补肾、强心、健脑,抑或指按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位,以助听力,轻按迎香、名人堂李振华,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
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医学术精湛,6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2009年李振华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国医大师李振华:我父亲为母亲求来的梅核气方,已经近百年了
国医大师李振华:我父亲为母亲求来的梅核气方,已经近百年了李振华经典国医学堂 2022-05-14 19:24李老: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可以说从四个方面获益。
一、家传医术;二、认真自学;三、勤求古训;四、博采众长。
我父亲叫李景唐,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为什么学医,得从我父亲说起,《洛宁县志》关于他的事迹多有记载。
郭文:这称得上是师带徒吗?我们想知道您父亲更多的情况。
李老:也是师带徒的形式,不过是跟父亲学习。
我祖父叫李世杰,经商。
我父亲李景唐在当时洛宁全县“三堂”中是名气最大的,另外“二堂”指的是张玉堂和李绍堂。
我父亲生于1889年,病逝于1949年。
他幼年好学,深研岐黄,医技精,是洛宁县唯一考上开封大学堂的学生。
当时学校管吃管住,每年给五十两银子的助学金,我父亲上了三年学,毕业后,本来学校分配工作可以做官,由于我祖父有病,加上军阀混战,袁世凯在北京称帝,我父亲不愿做官。
他考虑到“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开始立志自学中医,他一边钻研医学经典,详义通理,一边向当地的名医拜访求教。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由于他文化底子厚,所以学起中医经典来得心应手。
听我父亲讲,我母亲患了梅核气(慢性咽炎),喉咙干,吞咽有异物感,当时没有仪器检查,担心是食道癌的前期。
我父亲对治疗该病没有经验,开药无效。
离我家五公里远的西至村有一个医生叫孙之道,治疗该病有名气,旧社会医生较保守,不向外传。
我父亲备了厚礼登门拜访,二人见面很投机,当晩在他家住,第二天仍要挽留,我父亲讲,我母亲得了梅核气,要回去找医生给我母亲治病。
孙之道听后说他能治,于是就开了方。
这个方子传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医好病人无数。
郭文:梅核气很难治,您是如何治疗的?慢性咽炎属中医的梅核气病,多发于中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
该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或痰块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拘紧、干燥,有时隐痛,伴有胸闷气短等症,每因情志不舒、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伤胃或语言过多而症状加重。
李振华和他的中医情结
74 中国报道 . 2006/92006年3月,《河南中医》杂志刊登了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原河南省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撰写的《论中医李振华和他的中医情结☆ 本刊记者/闫 伟 张国杰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一文。
该文详尽阐述和解读了“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医药科学”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该文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轰动。
2006年7月20日上午10时,天气凉爽,细雨如织。
《中国报道》一行3人在郑州富田丽景花园李振华先生住处,就中医药科学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这位83岁高龄、从医63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
《中国报道》:众所周知,先生在中医药界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一文,更标志着先生对中医药学研究发展方向的真知灼见。
目前,中医药科学越来越成为我国内外乃至全世界不可或缺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
对此,请先生谈谈国内外不同环境条件下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形势。
李振华:祖国的医学可以说是千年辉煌、百年变迁。
一方面是灿烂的历史和光明的前景,一方面又是严峻而残酷的现实,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科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初步显现,回归自然、用天然药物治病,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愿望,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欢迎。
据报道,除中国以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的中医诊所达5万多家,现有中医从业人员19万多名。
仅美国加州就有近百个中医诊所,英国中医诊所更达4000多家。
截至去年,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我国建立了包括中医在内的医学交流协会。
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使用中草药的法规和条例。
为了培养中医药人员,不少国家或办学习班,或建立正规中医学校,允许开业就诊,同时还派学员来我国学习。
为了研究中医药,很多国家的医药院校甚至综合大学都建立了研究中医药的机构;天然药物制成的药品占全球市场药物的30%,每年收益达400亿美元,且每年以10% 20%的速度增长。
李振华成才经验与特点
年, 河南 因缺粮 出现 粮荒 , 其 信 阳地 区灾 情 严 重 , 尤 浮
学的钥匙来打开 中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 。李老认为,
《 内经》 是我 国秦汉时代集当代文化 、 哲学 、 医学 之大
成 而托 名黄帝 、 伯写 出 的医学 巨著 , 以唯物辩证 的 岐 是 观 点 , 阴阳学说 为 主 , 过 天人 合 一 的 整体 观 、 动 以 通 恒 观、 统一 的有 机论 、 辩证 观 等哲 学 观 点 , 以取 类 比象 的
人之术 , 医务工作者必先有仁人之心 , 必先有救死扶
伤, 济世 活人之 志 , 就是 我们学 医 的动力 。这些 道 出 这
了李老重 视 医德 、 善为本 、 世活人 的 医学 思想 。李 仁 济 老在 6 的 医学 生 涯 中, 0年 为人 治 病 , 未 有 丝 毫 的粗 从 心 大意 。对 于 求 诊 者 , 都 是 做 到 细 心 诊 治 , 视 同 他 一
现将其 成才 经验 和特点 归结如 下 。
1 仁 善为本 , 济世 活 人
灾 到豫东 , 检查 此病 , 析 病 理 , 为 主要 因长期 胃肠 分 认
缺食 , 营养 不 良而身 体 干瘦 和血 糖低 , 致脾 胃阳虚 , 导
李 振华 教授 出身 中医世 家 , 的第 一位 医学 教 师 他
今 哲学 著作 , 边 重 新 阅读 《 一 内经 》 经典 著作 , 哲 等 用
李 老高 尚的 医德 。15 河南 大 炼钢 铁 , 老 到舞 阳 98年 李
县参 加炼钢 铁 , 和农 民 同吃 、 同住 、 同劳动 。不少 农 民
在背 、 砸矿石中出现了闪腰岔气 , 不能行走劳动 , 经李 老用针刺后溪穴透劳宫穴治疗 , 均获痊愈 ; 由于锅炉强 光刺激 , 多人患 上 了 眼结 膜 炎 , 地 没有 医药 , 老 很 工 李
李振华(国医大师)益气温中健脾利湿治肥胖经典医案
李振华(国医大师)益气温中健脾利湿治肥胖经典医案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我国首次评国医大师30位入选者均从业55年以上_____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经过严格遴选和评委会专家组认真审核,方和谦等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国医大师”。
名单为:方和谦、王玉川、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何任、吴咸中、张灿玾、张学文、张琪、张镜人、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苏荣扎布(蒙医)、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唐由之、徐景藩、班秀文、郭子光、程莘农、裘沛然、强巴赤列(藏医)、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
国医大师,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
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李振华:中医妙招助你告别肥胖病导读:说肥胖是会呼吸的痛,还真是不假。
出门遛个弯儿,气喘吁吁;购物逛商场,看着橱窗漂亮的衣裳,内心全是伤;浑身的脂肪,燃烧不完的能量。
这让很多“胖纸”甚是感伤,如何告别肥胖,享“瘦”生活?国医大师李振华有独门妙方!肥胖病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体倦懒动,或行动不便,动则气短喘促,汗出心悸等症状的病证。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病有明显增加趋势,而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展开全文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二) 胃痞王某,女,77岁,干部,2005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胃不适感已6年。
病史:1999年夏季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始感胃部胀满不适,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当时未予重视。
次年病情有加重趋势,乃自购“胃必治”“健胃消食片”等药服用约2个月,病有好转。
停服后病情时轻时重,影响活动及生活。
2002年9月,经市级医院诊治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按常规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
2004年4月底,省人民医院用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胃蛋白酶,病情有所好转。
依照医嘱停服后月余,病情再次加重,继服上药效果不显。
2005年9月再次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现胃脘痞满怕凉、不能进凉食,纳差,不思饮食,周身乏力,大便干结、劳累、心情不舒或饮食稍有不慎则病症加重。
望之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稍白腻;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中阳不振)。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温中,通降和胃。
方药:香砂温中汤加味。
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朴10g,乌药10g,积壳10g,沉香3g,郁金10g,刘寄奴15g,桂枝5g,白芍10g,西茴10g,砂仁6g 焦,三仙各12g,甘草3g。
20剂,水煎服。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饮食及生活规律,忌食油腻辛辣,勿过劳。
二诊:2005年7月5日。
大便每日1次、质软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口干。
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稍黄腻,脉沉细弦。
二诊辨证论治: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脾胃有健运之象、积滞渐化,大肠传导之职复常,口干、苔稍黄表明方药稍嫌温燥,上方加知母明12g,滋阴润燥,以防阴伤;萝卜籽15g下气宽中,加强消痞除胀之力。
三诊:2005年8月9日胃脘胀满感、口干消失,食欲增强。
李振华:治疗妇科病经验
李振华:治疗妇科病经验李振华,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70年、中医药高等教育60载,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
现整理李振华诊断治疗妇科病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飨同仁。
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
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
但是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这些与男性的不同点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
李振华认为妇女的生理特点概之为经、带、胎、产四者,均与脾胃密切相关,盖“女子以血为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为统血之脏,脾失健运、脾失统摄及脾虚下陷是经、带、胎、产的基本病机。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时强调“审查病机”,论治时要“谨守病机”,故病机是确定治法的依据,脾虚是经、带、胎、产诸症的基本病机,故以健脾法为主是治疗经、带、胎、产病诸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健脾法临证应用● 健脾升阳止血治崩漏李振华认为,脾失统摄是崩漏发病之本,其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虚血脱。
该病病因多为脾气素虚,或饮食失宜、劳倦过度伤脾,或木郁侮土,脾虚血失统摄,甚则虚而下陷,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临床治疗中,常在补中益气汤和归脾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健脾止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醋白芍15g,远志10g,炒酸枣仁15g,醋柴胡6g,升麻6g,黑地榆12g,阿胶10g,广木香6g,炙甘草6g,米醋(后下)120mL。
其中数味药物醋炒,重点是应用米醋和诸药同服,酸以入肝敛肝,抑肝扶脾,利于脾气恢复而统血,同时酸敛固涩而止血。
米醋与健脾益气药配伍,标本兼顾,为治疗出血的良药。
李振华强调,暴崩下血,首先要迅速止血,以免造成脱证,止血之法须视其虚、实、寒、热分别施治,不可单一使用止血药物,出血停止后要澄源问因,不可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以犯虚虚实实之戒,血止后仍应固本调理以善后,不可骤然停药,以防崩漏复发。
李振华治食积咳嗽医案
李振华治食积咳嗽医案
李振华是一位中医医师,他在治疗食积引起的咳嗽方面有一些医案。
下面是他的一种治疗方案:
方剂:加减鱼腥草汤
【组成】鱼腥草10克,生石膏3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竹叶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
【制法】将上述药物共捣成细末,加水煎煮20分钟,滤出药液。
【用法】药液取一杯,分两次温服。
【疗程】连服3-5日。
【加减】
1. 食积型咳嗽纳服温痰化积药物,可加减黄连、半夏、诃子壳等;
2. 体质虚寒者,可加减巴戟天、仙茅等温阳药物;
3. 咳嗽痰多者,可加减海浮石、贝母等清热化痰药物;
4. 口干疼痛、咽喉红肿者,可加减冰片、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物。
【用药原理】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作用,可疏散积聚在肺部的病邪。
生石膏、茯苓、半夏有化痰散结的功效,可以帮助清除堆积在胃肠道的食物残渣。
竹叶、甘草、生姜有助于理气止咳,
调和药性,增强方剂的疗效。
【适应症】
本方适用于因食积引起的咳嗽症状,如咳嗽有痰,口中干燥,舌苔厚腻等。
上述医案是李振华治疗食积引起的咳嗽时使用的一种方剂。
请注意,这只是其中一种方案,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取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李振华:健脾温肾治溃疡性结肠炎
李振华:健脾温肾治溃疡性结肠炎导读:李振华教授是著名中医脾胃学家,是全国首批500 位名老中医之一。
擅长脾胃病、肝病、疑难杂病治疗。
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独特。
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现总结探讨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
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临床有轻型、重型、爆发型,后两型较少见。
本病属中医学“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
1脾虚湿阻是首要病理基础脾胃相表里,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助脾运化生气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病必涉及胃,胃病必涉及脾,相互影响;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生理上,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与运化水湿两方面。
起病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又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肝木郁克脾土,脾虚湿滞或湿阻气机,郁而化热。
病理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气虚则生湿,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或气滞血瘀。
故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发展是以脾虚为先,再有水湿停滞,或有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
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气(阳) 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
脾虚则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滞气郁则中满腹胀、肠鸣。
脾虚清阳不升则中气下陷,而疲乏无力、倦怠、腹泻或溏便;湿阻郁热伤及阴络肠膜则会有黏液血便。
故脾虚为本,湿阻湿热互结,气滞血瘀是脾虚继发的病理变化。
叶天士云“湿热缠绵,病难速已”,湿热为什么难治?湿为脾气虚引起,湿为阴邪,为实邪,阻滞气机会化热,所以“脾虚”病理上有三个层次:脾虚(第一层次)、生湿(第二层次)、化热(第三层次)。
来源:河南中医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振华:脾胃病国手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称“八十五叟”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李振华,身材高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
在国医堂的李振华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个初诊的抑郁症病人破涕为笑,围坐着的徒弟、学生在他和缓而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频频颔首。
这位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上辛勤劳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药传承的一线。
医路漫漫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他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23岁悬壶乡里,盛名一方;在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任教中他显露才华;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乡医成为国医大师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少名贤名医。
他父亲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
李振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
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
父亲教导李振华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李振华说:“这段学习对我一生至关重要,后来我又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中医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医、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父学医,主要分侍诊、试诊、试方、独立诊病处方几个阶段。
”起始,李振华在一旁观看父亲望闻问切,一年后开始试诊,聪颖勤勉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进步很快。
一次,李振华为一个妇女诊病,摸脉后断其为浮细而软的濡脉,父亲很高兴。
其后,当李振华能准确判断出少见的芤脉以及多种复杂舌象时,其父才开始对其进行试方训练。
23岁的李振华悬壶乡里,开始独立诊病。
他经常徒步走山路出诊,或骑小毛驴为急症病人送药。
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开业执照。
195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为唯一的中医医师。
李振华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54年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他系统学习了生理、解剖等知识,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他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药经验的2个小时发言,由于概念清楚,重点突出,临床实用,引起同学和老师的重视,于是被留下当了专职教师。
1956年全国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他被评为河南省唯一的卫生部西学中甲等模范教师。
1957年,河南一些地区发生流脑、乙脑疫情,他大胆运用中医药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还及时总结经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并敢于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就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疗效慷慨直言。
这些突出表现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调往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
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又以对调的方式“换来了”李振华。
此后,他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医教部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李振华由一名乡医成长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这基于他勤奋踏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坦诚豁达的性格。
医术高超“五字真经”练成治疗外感内伤“真功”恪守“学在于勤,知在于行”的座右铭,严守“五字真经”的治学之道,使他在中医药之路上不断攀越一个个高峰李振华热情、健谈,与他聊天就像翻读一本百科全书,中医经典、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悠悠岁月中的治病故事,随着他和缓的乡音慢慢展现。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阳地区发生流脑。
他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去抢救。
一个32岁女病人患流脑,高烧昏迷抽搐,病情严重。
李振华果断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药的治法,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
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
李振华又治疗了14个病人,全部治愈。
之后李振华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患者,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
中医药治疗流脑的疗效和李振华的医技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及时召开现场会,介绍李振华的经验。
他写的论文发表在《新中医》、《中医杂志》上,还出版了专著,其治疗流脑的经验被大力推广。
1970年夏秋季节,河南禹县流行乙脑。
李振华当时随学院备战疏散在此。
他带领医疗小组踏进集中收住病人的一个药行的大殿,只听到哭声一片。
一个深度昏迷的19岁青年,服了李振华开出清瘟败毒饮和安宫牛黄丸后,第3天后清醒,第5天可以进食,7天后挽扶着能行走。
其余病人也在他们的治疗下好转,前几天还哭声一片的大殿中出现了笑容。
农民对他千恩万谢,称他是“小神仙!”其后,李振华及其医疗小组共治疗了132个乙脑患者,治愈率达92.7%。
对于25个患儿的偏瘫等后遗症状,他又针药并用全部治愈。
此项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末,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奖。
李振华“出名”了!他除了讲课效果好,治病的名声更响亮。
谈起这些往事,他淡淡地说:“我没有读过大学,起点低,所以就应该比别人勤奋。
从年轻时期,多少年来我都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想多看点书。
”除家传外,李振华学医主要靠他半个多世纪的自学。
“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中青年时期在洛阳任教时,李振华虚心向针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学习,这使他以后能用针灸配合方药治愈大量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他曾陪名老中医秦伯未在河南看病讲学,学得秦伯未运用仲景炙甘草汤治疗心脏早搏时用桂枝之妙;他向病人求方,学到施今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珍贵经验。
他重视民间单验方,不耻下问,虚心收集并组合成效验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婚宴上有姑嫂二人误服烧碱,引起食道黏膜溃破、狭窄。
医院要手术,姑嫂二人死活不肯。
李振华选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法治之,二人分别服用13、21服后,钡餐检查食道黏膜和收缩功能正常。
说起这些典型验案,李振华的学生、徒弟和传承人都由衷地佩服。
他们不但从病案中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学术经验、用药规律,还从中牢记老师治学的“五字真经”:勤、行、精、博、悟。
老师就是靠着“五字真经”,在中医药之路上不断攀越一个个高峰。
医德昭昭仁心仁术感动患者无数他治外感热病,见解深刻,用药准确;他重视脾胃,理论系统,疗效显著;他满腔热情,扶危救困,是一个苍生大医“大医必大儒”。
李振华出身医门,一生勤学不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
后来虽然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但从未脱离临床。
其临证四诊详细,辨证确切,用药灵活,屡起沉疴。
外感热病如流脑、乙脑、流感、麻疹等发病急、病情凶险,李振华分期辨治,常力挽狂澜,救人于鬼门关口。
在2003年非典流行,他不顾八旬高龄,关注疾病流行情况,依据自己一生治疗温热病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
2004年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专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预案,提出重要建议。
他继承诸家脾胃学思想,力倡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临床注重保护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他主编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多次承担国家及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步奖。
在其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中,他辨治脾胃病强调肝脾胃的关系,提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
据此创立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
此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对近20余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疗随访中发现,凡坚持服药者,未有一例转为胃癌,纠正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
他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
这种脾胃病学术思想,师古不泥古,多有创新,指导临床颇有效验。
温阳扶正法是他临床常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如重视心阳救病人于垂危之际,重视脾阳使痼疾得消。
此外,他用中医理论分析和治疗疑难杂症,如罕见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脑震荡后遗症等常取拨云见日之效。
“大医必有大德”。
李振华平时为人平易和善,笑颜常开,加上他对学生、病人有一颗至爱之心,多年来,慕名来找李振华治疗的患者众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华与老伴张竹琴总是满面春风地接待。
医教合一辛勤耕耘迎来桃李芬芳“要学好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
只有具有较深的文理和哲理,才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名医。
”他的这一中医教育观点,影响了一代代学生李振华是出色的中医教育家。
他从教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
他任院长时亲自讲授《中医内科学》,认真备课,一丝不苟。
学生们喜爱听他讲课,不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且在引经据典同时,还穿插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学生听的津津有味。
他临床带教,要求严格,学生们既敬畏又钦佩。
李振华的第二个硕士生郭淑云教授现已是“河南省名中医”,她说恩师喜欢学生提问题,在学业上非常严格,而在生活方面则关心备至。
他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益气健脾止血方药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
这些独到的用药经验和体会,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他的学生说,跟老师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路,还升华了人格。
记者在采访李振华的列车上,收到他远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徒弟华荣的短信,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和感谢。
师徒之情,至深至真。
他1979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指导了10届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有2名学术继承人和10余名高徒等。
他们传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有的成为新一代名医,有的成为优秀中医领导干部,有的在国外行医任教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1980年后,李振华担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期间,管理有思路,落实有措施,展露了领导才干。
他强调教学一定要突出中医特色,当年听他讲课的79级学生至今清楚记得老院长的一句话:“背10个英语单词不如背一个五苓汤”,他们当时不解其意甚至抵触,现在才领会到其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