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点分析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497f6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0.png)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中考文言文翻译点分析
![中考文言文翻译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17e5f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9.png)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意,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以下将从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指一个字在文中因形声相近或意义相近而代替了另一个字。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确定其正确的意思。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这里的“终”通“终”,意为“结束”,因此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
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习”有“学习”、“温习”等多种意思,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实词在特定语境下会活用为其他词性。
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这里的“欲”本为动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四、特殊句式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在翻译时,要正确识别并处理这些特殊句式。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下》)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五、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不仅要理解文意,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例如:“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论语·里仁》)这里的“君子”、“仁”、“善”等词语,需要结合儒家思想进行翻译。
六、翻译技巧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可以适当进行意译,但要保持文意的准确。
2.保持句子结构。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11e34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1.png)
重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文言文对比阅读是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从所选材料上看,多是选择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近年来也有少部分省市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文言文与诗词的对比阅读,且材料的组合更加灵活。
上海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这些相距甚远、层级不同的地区更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比较规范的文言诗词、课内文言课文和课外文言短文三结合的对比阅读,给中考文言文命题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有理由相信,这种命题形式的比例在2024年会继续走高。
考点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考点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https://img.taocdn.com/s3/m/d092b289360cba1aa911da45.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138d13551810a6f4248612.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中考文言文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名师提醒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作动词,以为美)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名师提醒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
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68febde050876323112124d.png)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b. 长跪而谢之曰c. 辍耕之垄上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旨分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d124f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d.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旨分析一、《孙权劝学》的劝说艺术:①先提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再指出目标不高,容易达到,中考语文文言文主旨理解。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现身说法,说明学习并非难事,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二、《桃花源记》1、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三、《陋室铭》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
四、《爱莲说》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之士。
2、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爱莲说》一文最能总括莲的品格的一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用"牡丹"、"菊"、衬托"莲",突出莲花的高洁。
五、《三峡》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624d5f0ee009581b6bd9ebea.png)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同学们丢分比较多的地方,这类题目一般会考到断句、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几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今天王老师就和大家分享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这都是必考内容,同学们记得收藏。
一、中考要求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 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 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②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③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④句首状语后要停顿;⑤“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⑥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⑦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⑧“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⑨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考点二: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例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
![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f141671711cc7930b71600.png)
《为学》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清朝彭端淑。
二、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生动地阐明了任何事情上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为”字,从而具体引出在学习方面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付诸行动。
2.内容结构:①第一部分(第1段):以两个设问句和两组对比论述提出任何事包括学习,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为”字。
②第二部分(第2—6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富僧畏难不前与穷僧知难而进)的写作方法。
③第三部分(第7段):通过故事类比推断出结论,我们立志学习,关键是要付诸行动。
《天时不如地利》三、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四、课文分析1.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①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第2段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③第3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④第4段进一步阐述“人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注意,是“观点”,不是“中心论点”)。
3.写作特色:①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对比论证(如第4段)。
②排比的修辞手法(第3、4段)。
《橘逾淮为枳》五、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人。
善辞令、善外交。
2.作品:选自《晏子春秋》。
六、课文分析1.主要内容: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诡计,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2.晏子的人物形象特点:①爱国②机智(突然面对楚王预设的诡计,从容应对,巧妙反击)③善于辞令(第一段“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回击楚王的四句话运用比喻、设问、反问,巧妙而犀利)。
3.文章结构:①第一部分(1—2段):晏子使楚前,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https://img.taocdn.com/s3/m/6affbd4f6c85ec3a86c2c515.png)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实词
释义
好的,正确的
擅长
善
善事,好事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好处
课内例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先主曰:“善。”
不知其善也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文言文阅读专题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常考题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常用方法: (1)课内迁移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课彰读《诗》《书》。 译文:(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例:[2017陕西副题]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译文: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或:停止)。
名词作动词
6. 名词+代词 → 动词+代词
eg: 名之者谁? 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定作用,那 么这个名词就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等。 前提:这个名词不做主语。
eg: 吾日三省吾身 山行六七里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使动用法
《赤壁之战》
用判定主语所指和宾语所指是同一事物/ 同类事物。简单的来说,即说明某事物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d47d61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4.png)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修辞性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典故和古文名句:考查学生对于典故和古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典故的背景和含义,以及古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考查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句子和文章中。
4. 文章阅读和文段写作: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够进行扩展和归纳,写出连贯和完整的文章。
5. 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虚词的用法、动宾结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6. 阅读理解和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文段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中,或者回答相关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在中考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和
难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考点归纳。
学生在备考中需根据自己的学校和地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ed6e1f083d049649a665839.png)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考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3657d09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b.png)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中考所考查的重点,但对 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负势竞上”一句中的 “上”原义表方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上”。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两种:
(1)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语句断句停顿大致有下列五种方法:
主谓之间 动宾之间 定(状)中之间 表连接的虚词前 领起全句虚词后
如:环滁/皆山也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如:夫/环而攻之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
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加划线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竹 无丝竹之乱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文翻译三原则 (1)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2)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3)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 准确地表达出来。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https://img.taocdn.com/s3/m/8c976dfd680203d8ce2f24e0.png)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其特点为:今义小3456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陋室铭》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陋室铭》](https://img.taocdn.com/s3/m/7b2404d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8.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陋室铭》《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言简意赅,韵味深长,对于中考语文来说,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考点。
一、原文及译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三、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万唯文言文完全解读与中考考点
![万唯文言文完全解读与中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c18e3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f.png)
一、文言文的特点及背景文言文指的是古代我国的一种文学语言,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文言文具有古朴、精悍、严谨的特点,其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文件、历史记录等领域,成为了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
二、文言文的使用范围文言文在我国古代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不仅被用于文学创作,也被运用到政治文件、礼仪规范、科学著作等方面。
在文言文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追求文笔的严谨、规范,重视言辞的得体、质朴,致力于表达思想,传达情感。
三、文言文的表现形式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诗、赋、文、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诗是文言文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以押韵、对仗为主要特征,既有严格的词法规范,又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赋是一种以古体诗作为技巧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其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特点在文言文中得到充分展现。
文言文的散文同样以其严谨、朴实、自然的特性为人所推崇,成为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形式之一。
四、文言文的阅读与解读文言文常被用于考试中,因此对文言文的阅读和解读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
其阅读与解读的难点主要在于词语的理解、语法的翻译、修辞手法的把握等方面。
在中考中,文言文的解读成为了考生们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掌握文言文的解读方法,对提高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使用范围、表现形式、阅读与解读以及其价值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一:近3年中考文言文考点分析归纳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一:近3年中考文言文考点分析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55c63d4195f312b3169a546.png)
1、共 15 分,共 、
4 题 考法有: 考法有:
总 结 归 纳 :
断句( 分 ①、选择题(3分)②、断句(2分)③、翻 选择题( 分 简答题(文言理解, 分 译(6分)④、简答题(文言理解,3-4分) 分
2、内容上的共性 :人物传记类 、 3、来源:课外为主 、 4、中考考点有哪些?及分值? 、中考考点有哪些?及分值?
中考文言文复习 1。5。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中考文 、通过对比分析, 言文的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 言文的考试题型。 2、找出文言文题型的变化和发 、找出文言文题型的变化和发 展趋势。总结文言文内容的特点 内容的特点。 展趋势。总结文言文内容的特点。 3、针对考试题型,明确文言文 、针对考试题型, 复习方法。 的复习方法。
(2010年) 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下列各组句子中, 是(3分) 分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乃建奇策 策 C.身使孙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孙权/如 .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事无大小, .江南悉 事无大小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用斜线(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只限两处。 分 只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分) 。(6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分)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3分 (2)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分)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12.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 .从本段文字来看, 事情?( 分) 事情?(4分 ?(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666c3cf4693daef5ff73d0d.png)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2)终申子之身()(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4)申子有怨色()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中牟令当马而谏()(2)数之曰()(3)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4)以供岁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舜发于畎亩之中B.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其真无马邪C.汝为县令山峦为晴雪所洗D.以待天子驰逐以告先帝之灵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e0169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3.png)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的态度、思想、情感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考点四】主旨理解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考点分析
导读:
新大纲提出了“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各地中考逐渐将文学作品的赏析,尤其是诗词的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
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单单注重积累而忽视赏析的观点,不仅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而且对诗词的诵读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同时,也是与高考衔接的需要。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
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
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
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
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