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中医护理方案审批稿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 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 腹痛更其,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门复制全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2、腹痛甚时可遵医嘱用黄金如意散外敷右下腹,每日1-2 次。

3、中药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每次200ml,每日2次。

(二)、恶心、呕吐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次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艾灸神阙、中脘、内关等。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1、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双天枢等。

(五)、发热1、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2)服用含有大黄成份的中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2、中药外治法(1)腹部有包块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15 分钟强刺激1 次,每日 2 次。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 便血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

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结核复治疗方案

肠结核复治疗方案

一、引言肠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肠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肠结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对于肠结核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结核复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二、肠结核复治原则1.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肠结核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长期治疗、持续用药:肠结核治疗周期较长,需持续用药。

患者应遵医嘱,切勿擅自停药。

3. 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联合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4. 注意饮食、加强营养:肠结核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三、肠结核复治方案1. 抗结核药物治疗(1)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乙胺丁醇(EMB)等。

(2)二线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M)、阿米卡星(AMK)、环丝氨酸(CS)、丙硫异烟胺(PZA)等。

治疗剂量及疗程:①初治方案:INH+RFP+PZA+EMB,疗程6-9个月。

②复治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以下方案:A. INH+RFP+PZA+EMB,疗程6-9个月;B. INH+RFP+SM+EMB,疗程6-9个月;C. INH+RFP+PZA+AMK,疗程6-9个月。

2. 营养支持治疗(1)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2)补充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有助于病情恢复。

3. 对症治疗(1)腹泻:选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双歧杆菌等。

(2)腹痛:选用解痉止痛药物,如山莨菪碱、布洛芬等。

(3)贫血:输血、补充铁剂等。

4. 中医治疗(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2)针灸、拔罐等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四、治疗期间注意事项1.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城南区肠痈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城南区肠痈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护理2022年下半年中医护理方案肠痈在临床实践共收1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6岁—64岁。

平均住院日:6天。

辩证分类:湿热症10症;瘀滞症4例;热毒症1例应用的主要辩证施护方法:疼痛情况、起居指导、饮食护理,体位、观察、饮食、情志、监测、用药护理。

应用主要中医护理技术有:耳针、中药封包、穴位贴敷、偏振光等项目。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辩证施护方法的应用情况:主要症状:腹痛15例,占100%;恶心、呕吐7例;占21%;腹胀13例;占11.5%;发热11例;占15.7%。

辩证施护方法实施落实比15例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针刺疗法,其次是中药灌肠、中药封包。

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针刺疗法治疗效果好,患者容易接受。

(二)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2.通过开展辩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肠痈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95%。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患者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

3.护理人员忙于护理操作,未能充分进行健康宣教。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①实用性强:15人(100%);②实用性较强:0;③实用性一般:0。

分析其原因:1.评价为护士的主观判断,缺乏统一性的评价标准。

2.参与讨论的病历数较少,所得的数据不能科学的反应评价结果(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健康宣教不到位。

2.护患沟通不到位。

3.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不到位。

4.因患者的接受程度不同,患者的依从性不同。

三、护理方案效果评价分析如下:(一)护理效果方法评价1.评价方法对肠痈的主要症状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发热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肠结患者健康宣教流程及内容

肠结患者健康宣教流程及内容

肠结患者健康宣教流程及内容一、入院日宣教1.介绍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

2.病房环境及规章制度宣教,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呼叫器使用、被服数量及床档、禁用电器等。

3.您的疾病多因腹部手术损伤,或实邪内积,使肠体活动异常而搏结不通,气机阻塞所致。

我们会用中医的方法如中药灌肠、针灸等为您治疗,效果很好,请您充满信心,配合治疗。

4.住院期间请您佩戴腕带,出院时才可以取下。

5.在给药及治疗前,护士要核对您的身份:问您姓名;核对腕带;6.从现在开始您需要禁饮食,任何水与食物都不能摄人。

7.遵医嘱为您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循环,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的吸收,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

插管时请您放松心情,配合护士的嘱托做吞咽动作,恶心时大口哈气或深呼吸。

8.检查及注意事项(1)明晨空腹抽血检查相关的项目如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血生化、感染系列等,并留取尿标本,请您床上等待,护士床边进行标本的收集。

(2)做心电图时请摘下手表,不要讲话。

9、膳食调养(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流质、半流质饮食。

第一天患者可饮适量温开水,每次30—50ml,也可用青萝卜煮水服用。

若未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可每隔2小时饮水一次。

(3)第2—3天,可以喝温开水、米汤、果汁等,50ml/次,隔2小时1次,如无不适,可逐渐加量至100—150ml。

(4)第3—4天,看患者的反应,可以吃稀饭、烂面条,小半碗即可。

10、伴随疾病的宣教,如糖尿病需低糖、冠心病需低脂、高血压病需低盐饮食等。

二、出院宣教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蛔虫病。

2、有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腹部锻炼和及时治疗,以防肠粘连。

3、老年体弱者,应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4、若进食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停止排便排气等情况,应及时来医院检查。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目前尚未查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不愈,难以根治。

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0-1年20例,l-3年23例,5年以上的7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内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

1.2方法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清除肠腔内粪便、脓血、黏液,用中药(红藤、地榆、蛇舌草、枯矾)浓煎100mL,配以锡类散2支、云南白药2粒配制成灌肠液,注入250mL液体瓶内,连接输液器及一次性导尿管,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备用。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己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

用石蜡油润滑一次性导尿管后插入舡门20~25cm,调节滴速,灌肠速度宜缓慢,使灌肠液30min内匀速滴入,滴注时轻晃输液瓶,灌肠后改平卧位,臀部及床尾抬高10cm,交替翻转体位2~3次,使液体在肠腔内保留2~3h或者更长时间。

1次/晚,也可感觉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继续治疗。

2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灌肠治疗与细心护理,36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3%,效果比较满意。

3 护理3.1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且病情反复,病人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而心理因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因此必需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操作前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恐惧及害羞心理,取得配合。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治法:泻热导滞,通里攻下。

脾胃科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科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刘清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根据病史和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并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确诊:(1)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和少量排便、排气。

(2)体征:望诊:可有不同的腹部膨胀。

触诊: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叩诊: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和金属音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特征。

(3)实验室检查:肠梗阻早期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意义不大,晚期可有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清磷显著增高等指标的改变。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等。

X线检查:是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检出率约50%~80%,主要表现有:①梗阻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肠腔内充满气体及液体。

②扩张的小肠呈阶梯排列,主要位于腹中部。

③麻痹性肠梗阻时,小肠和大肠均胀气。

④绞窄性肠梗阻时,小肠内液平面一般较长,积液多,积气少,有时由于小肠内被血性液体充盈,X线片上也可无显示。

CT检查: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能显示出肠管充气扩张、液平面、肠壁增厚及肠外变化、腹水等相应改变。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结肠癌的中医护理

结肠癌的中医护理

健康指导
-----精品文档------
健康指导
生活起居
饮食指导
情志调理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伸
文本框大小
01
02
03
-----精品文档------
生活起居
1.保证充足的 睡眠和休息, 防止感冒。
01
2.指导患者有序 进行八段锦、简 化太极拳锻炼。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伸
而演化为本病
W
心理因素
情志所伤所愿不遂,肝气郁结,
肝木太过克伐脾土,脾失健运, 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合
T
邪,下迫大肠,也可诱生本病。
-----精品文档------
晚期体征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肝大
腹水
黄疸
盆腔内肿块
-----精品文档------
临床表现
腹痛及消化道 激惹症状
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 不适,如腹部隐痛、右侧腹饱胀、
-----精品文档------
常见症状/ 症候施护
-----精品文档------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 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 大肠俞、肺俞等穴。 3.遵医嘱耳
穴贴压,取大肠、脾、胃、交感、 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肛管排气 或中药保留灌肠。
适用于急性肠梗阻的病例, 梗阻部位上方的结肠有充 气、胀大现象
钡剂灌肠
可见癌肿部位肠壁僵硬, 扩张性差,蠕动减弱或消 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 消失,肠腔狭窄,黏膜皱 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 盈缺损等。
-----精品文档------
辩证分型

肠结辨证施护

肠结辨证施护

2013年度肠结中医施护小结普外科南东7病区肠结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分为:气机壅滞证、实热內结证、脉络瘀阻证三个证型。

中医强调“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尤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对肠结疗效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

“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临床上我们根据肠结患者的病因、证候变化、病机特点,对肠结患者深入开展“辨证施护”,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2013年普外科共收住肠结病人103人,其中气机壅滞证68人、实热內结证24人、脉络瘀阻证11人。

2、辨证施护方法2.1按中医一般常规护理:(1)病室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柔和。

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2)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3)放置胃肠减压管者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生。

2.2饮食护理(1)发作期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2)病情缓解,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3)气机壅滞证恢复期可进食理气通络、健胃化滞的食物,如菱角苡仁三七猪瘦肉汤。

(4)实热內结证恢复期可进食活血凉血,温补散结的食物。

食疗方为藕汁郁李仁蛋。

(5)脉络瘀阻证恢复期可进食健脾养胃、活血通络的食物,如粳米粥。

2.3 临证施护2.3.1腹胀(1)观察腹胀程度,指导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

(2)持续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

(3)呕吐控制的情况下采用生大黄浸液胃管灌注,每日2次,每次30ml-50ml。

(4)肠麻痹严重者可采用肛管排气。

(5)中药保留灌肠,大承气汤或生大黄浓煎保留灌肠,每日2-3次,每次200ml。

肠结中医护理

肠结中医护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五十四分。
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
用药方法:每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患者取 左侧卧位,保留灌肠,2~3次/日。患者腹痛、 腹胀消失,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正常 后,停止灌肠治疗,继续适当补液、抗炎及对症 治疗。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五十四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五十四分。
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
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
接阴极,下肢穴阳极,施术3min 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 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
老体弱者不适宜。 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
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 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五十四分。
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
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 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研末,调以鸡 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 者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 皮肤,进行热敷,30min/次,每日1~2次,共5 天.(实热内者不适用)
(2)肛管排气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五十四分。
2、淤血内停 (1)、主症:脘腹疼痛,或刺痛,或钝痛,痛有定
处,至夜发热,舌黯或有淤点瘢,脉细涩。
(2)、施护 1)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2)观察腹部体征,若突然出现持续性腹部刀割样剧烈 疼痛,并迅速蔓延全腹,出现腹膜炎体征时,及时通 知医生,积极救治。
3)遵医嘱使用理气通腑中药胃管注入和灌肠。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5、长期服用抗高血压和利尿剂,可能会引起低钾性肠梗阻,
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 、便秘等症状及时就医。 6、保持情绪稳定,态度乐观。 7、腹部手术病史患者术后注意增强体质,避免感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结中医护理方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肠结(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热结腑实
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寒邪直中
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3、虫积阻结
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4、血淤气滞
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二、常见症状
(一)腹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4、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

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5、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6、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7、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

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4.遵医嘱中药外敷,保留时间6~8小时。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肝俞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肠腑热结:
(主证)腹痛阵作,恶心呕吐,腹胀拒按,无排气排便,发热、口渴、尿短赤。

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滑。

(治法)活血清热,通里攻下。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5,枳壳10g,厚朴10g,芒硝10g,桃仁10g,,赤芍10g,炒莱菔子10g,红花6g。

湿热盛者加黄芩9g,茯苓15g,薏苡仁30g;瘀证者加红藤10g,白芍9g
(2)肠腑气结:
(主证)腹满胀痛,叩之如鼓,恶心呕吐频繁,反逆如溢,端坐气促,不能平卧,无排气排便。

舌苔白厚,舌淡体胖,脉弦细。

(治法)行气消胀,活血通下。

(方药)厚朴三物汤
厚朴15g 木香 10g 沉香 3g 枳实 15g 大黄15g 归尾 10g 桃仁10g
(3) 肠腑水结:
(主证)腹痛阵剧,肠鸣漉漉,按之如囊裹水,恶心、呕吐、口渴而不欲饮,便秘,不矢气,尿少,舌苔白腻,脉弦数。

(治法)理气通下,攻水逐饮。

(方药)甘遂通结汤加减:
生甘遂末~1g 川朴15g 桃仁10g 大黄15g 牛膝15g 当归12g 枳壳10g 赤芍10g
(4)肠腑寒结:
(主证)腹胀隐痛,阵阵加剧,得热缓解,遇寒加重,面色青晦,腹部胀满,恶心,呕吐清水,腹凉拘急,肢冷畏寒,无排便排气,舌苔白,脉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攻逐冷积。

(方药)三物备急丸加减:
干姜10g 生大黄15g 附子10g 当归10g 木香10g (5)肠腑瘀结
(主证)病程日久,腹中阵痛或刺痛,痛有定处,伴有腹胀,大便时干时稀,排便排气不畅,食欲不佳,饭后脘部堵闷。

舌苔白,舌质黯,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破瘀,行气导下。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 红花10g 全当归12g 鸡血藤20g 熟大黄10g 木香10g 炒莱菔子15g 白芍15g 甘草10g (6)肠腑虚结:
(主证)病久体弱,面色不华,腹中隐痛阵作,腹胀痞闷,食少乏味,大便干燥(或如羊粪),排便无力,或见肢冷畏寒,腰膝冷痛。

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润燥,益气导下。

(方药)黄芪汤合济川煎加减:
肉苁蓉30g 当归15g 火麻仁20g 补骨脂10g 白术
10g 赤、白芍各10g 青、陈皮各6g 生黄芪15g 炒莱菔子15g
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临床上不多见,临床上多见兼杂证和变证,不能墨守成方,各医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是否术前术后、有无排气排便等情况选用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剂内容,谨遵因时、因人、因病制宜的治疗原则。

(二)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三)针灸疗法:在保守治疗和术后病人尚可以使用中医针灸和穴位注射治疗:可选用足三里为主穴,进行针灸治疗;穴位注射药物应用可选用维生素B12或者新斯的明等。

(四)生油疗法:常用于治疗蛔虫性、粘连性和粪块阻塞性肠梗阻病人,用菜油或花生油60~100毫升,每日一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虚寒型患者住向阳病室为宜,阴虚型患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

2.做好安全评估,防呕吐窒息、昏厥摔伤、自杀倾向等意外。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饮食有节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指导患者戒烟酒,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山药、红枣等。

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5.腹胀者,指导患者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等,避免产气食物的摄入。

6.吞酸、嗳气者,应避免产酸的食物,如山楂、梅子、菠萝等。

(三)情志调理
1.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缓解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安慰,精神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