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2.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3. 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以换取生活资料的过程。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4. 马克思如何定义资本?答: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是自我增殖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价值的增殖。

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变的资本,如机器、设备等;可变资本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可以变化的资本,主要指劳动力。

资本家通过可变资本的剥削,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

6.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7. 马克思如何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答: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本,而工人则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8.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剩余价值率的过程。

9.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工资的形式掩盖了工人被剥削的事实。

10.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参考答案:A C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参考答案:A C D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第1卷第17章)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

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

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

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导言思考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2。

《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2。

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3。

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4。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5。

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6。

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7。

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9。

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17。

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20.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2章复习思考题1.第2章与第1章第3节的关系怎样?2。

商品交换要具备什么条件?3。

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4.如何理解交换过程的矛盾?它同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怎样?5.为什么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6.为什么说“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第3章复习思考题1。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导言思考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2.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3.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5.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6.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7.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9.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页脚内容1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17.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20.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2章复习思考题1.第2章与第1章第3节的关系怎样?2.商品交换要具备什么条件?3.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4.如何理解交换过程的矛盾?它同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怎样?5.为什么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6.为什么说“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第3章复习思考题1.概述货币的五种职能以及五种职能之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考试题

《资本论》考试题

一、辨析题1.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量的规定。

答案1:错误。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而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商品价值的量是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答案2:错误。

价值实体是指在现实中存在的直接形成商品价值的物质因素。

人类劳动作为商品价值实体具有一元性,就是说,只有人类劳动才能充当商品价值实体。

2.商品的两个因素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错误。

商品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错误。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的承担者。

价值是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4.生产商品的必须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

正确。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只能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错误。

使用价值是商品和价值的承担者。

价值是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对商品生产者来说,该商品对生产者是使用价值。

错误。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使用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才可获得商品的价值。

人大金融在职研《资本论》考试复习题

人大金融在职研《资本论》考试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的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取代一般价值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什么?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交换价值和价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剩余价值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A. 通过延长工作日B.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C.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D. 通过减少工资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基础,即等量劳动时间的交换。

2.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答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利用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相当于工人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其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周期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即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特征,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会不断增加。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积累”的论述是什么?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简答)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就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值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简答)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意义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论述)1.原理:使用价值史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的,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莫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答案:B2. 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商品的交换价值B. 商品的使用价值C. 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商品的稀缺性答案:C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分为()。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C. 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答案:A4.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的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工人的超额劳动答案:B5.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B.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价值C. 通过减少工人工资来增加剩余价值D.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增加剩余价值答案:A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生产过剩B. 资本积累C. 资本的集中与垄断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答案:D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工资是()。

A. 工人劳动的价值B. 工人劳动的价格C. 工人劳动的交换价值D. 工人劳动的使用价值答案:B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的积累过程称为()。

A. 资本的扩张B. 资本的循环C. 资本的再生产D. 资本的积累答案:C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追求的是()。

A. 利润最大化B. 工资最大化C. 劳动生产率最大化D. 资本积累最大化答案:A10.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被称为()。

A. 商业周期B. 经济周期C. 工业周期D. 资本周期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描述。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开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开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开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开展成为货币形式。

这一开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开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开展的产物,是交换开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开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开展与开展、随着经济开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开展演变。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开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开展。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

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置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复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置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答案:D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家的技术革新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3.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A. 资本家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B. 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的过程C. 资本家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D. 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数量的过程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包括:A. 土地的掠夺B. 奴隶贸易C. 殖民掠夺D. 封建地租的积累答案:A、B、C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它们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资本积累D. 资本消耗答案:A、B三、判断题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上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在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2. 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研究生考试资本论重点(含答案)完整打印版

研究生考试资本论重点(含答案)完整打印版

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

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

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

资本论课程试题

资本论课程试题

《资本论》课程试题一、简答题(共10题,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经济生活中的资本家的?(第1版序言,第2章,第22章第3节)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3章第1节)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格标准:为了计量商品的价值量,使之可以互相比较和换算,于是,要求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计量单位,并对各种不同的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技术规定,这就是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这句话。

这句话里后面的“货币”实际上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与商品对立的一般意义上的货币,另一个则特指成为货币本身的基本计量单位的那个货币。

不能认为一般意义上的货币都具有价格标准的职能。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

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数量。

再次,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最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变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3、为什么说流通领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第4章第2节)第一篇的理论表明,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换,无论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还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都是如此。

而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经过一买一卖,货币增加了,即资本发生了价值增殖。

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当然,这种矛盾只是从形式上看才存在。

马克思这里说存在着矛盾,那么,显然,这个矛盾完全只是从资本运动形式方面来说才是存在的,因此,它只是一个表面的矛盾,而不是内在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中所发生的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流通本身又分为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两种情况。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劳动决定价值,土地决定利润B.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决定利润C.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决定利润D.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利润2、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描述是:A.扩大再生产B.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C.剩余价值的生产D.自然经济的瓦解3、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C.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3、请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

4、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论述题1、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

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如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期末考试试题

A.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创新。

对企业经营的意义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 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结合剩余价值生产途径和方法中提到的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可以从产品、管理和劳动者三个方面去关注本企业的产品生产及价值创造。

( 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产品。

首先, 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变, 因而每单位产品带来的收入不变时, 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成本, 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与过去相等的收益,利润则相应增加, 这意味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为此, 企业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实行更有效的管理办法。

当产品成本一定时, 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 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提高产品相对效用, 最终使市场需求扩大。

通过提高产品相对效用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更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 因此企业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管理。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增加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水平。

前面所谈到的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 因此, 国外有人把/ 管理0 叫做/ 第三生产力0 ,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的管理, 把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有效结合在一起,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拥有先进管理方法的企业, 可以有效地把员工团结起来, 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 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形成新的生产力。

高效的管理, 可以挖掘每个员工的优势, 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降低必要劳动时间, 以实现相对剩余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

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一一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一一金属货币一一信用货币” 几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

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本质一货币如何成为资本一流通一使用价值一特殊产品一劳动力价值一劳动力使用价值一货币和劳动力交换一总结)3、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推进创新的动因及其实现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动因:推进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实现机制: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各个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迫使他们竞相采用新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随之消失,劳动力商品价值也随之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资本家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到工厂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过程中,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更多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条件下,雇用工人的相对工资为什么有下降的趋势?相对工资是指:在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的工资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

在新价值既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工资部分就减少。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相对工资呈下降趋势。

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日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且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来分配劳动成果的,随着剩余价值的增加,资本不断积累,资产阶级分配的成果越来越多,最终相比之下,工人工资和资本家资本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事实上的工资下降。

5、简述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大量雇佣的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和解放出来,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早期资本主义通过殖民和扩张,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进行资本积累, 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扩大再生产,生产力提高。

同时,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变化的分析,揭示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对工人阶级而言,工资暂时上涨,劳动者的生活稍有改善,但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被剥削状况。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 可变资本就会日益相对减少。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积累的产物,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波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资本积累不断进行的必然结果是:一边是财富在少数资本方面的积累;另一边是工人阶级受劳动折磨和失业贫困的积累。

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无产阶级日益成熟,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剥夺者被剥夺”,即依靠对别人劳动实行无偿占有而且日益膨胀起来的资本财富,最终要重新回到劳动者手中。

6、简述满足资本连续不断循环的基本条件。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基本条件:(1)资本按一定比例分割为三种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于三个阶段并各自执行其职能。

(2)资本的每一个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相继通过循环的各个阶段,不断交换其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3)要以价值(从而价格)的变动得到克服和抵制为条件。

(4)要以理顺产业资本循环与一般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为条件。

7、简述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简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通过对预付资本量、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的流通的影响,从而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

(1)预付资本量(固定资本+ 流通资本)定义: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需要预先垫付一笔货币资本,用来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加速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流通资本数量, 因此节约预付资本量,扩大再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年剩余价值率(预付可变资本)定义: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只有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能创造剩余价值。

加速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这样,同量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表现为更高的年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的流通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流通也有影响。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怎样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问题。

资本周转速度快,剩余价值的实现也就快。

B、剩余价值实现的方式问题:也就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资料和追加生产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问题。

资本周转速度快的资本,可以在原预付资本量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也可以用一部分剩余价值从事技术改良,或者用于追加流通资本。

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快的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上也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

8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说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

一、社会再生产核心内容: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方面。

价值补偿:就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如何出卖,实现其价值的问题,价值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销售商品,收入货币。

实物替换:就是资本家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实物补偿在实践当中就是付出货币,购进商品。

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平衡在实践当中就是收支平衡,也就是做货币回流规律。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

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

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结构,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积累、消费的比例问题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

应当给积累和消费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

国家可以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则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

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因此,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

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

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

由此,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

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为什么依然起作用?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不等,生产价格和价值不等。

但从全社会来说,剩余价值总量和利润总量相等,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剩余价值平均利润)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高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生产价格价值)从个别部门看,虽然一些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的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价值的总和3,(价格变动)生产价格的变动仍然以价值为基础。

变动取决于: 化;2.价1.平均利润率变值变化;3. 二者一起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