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8.1.1.1 技术方法与手段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例系统按照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采用2003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中心接收的美国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参考有关资料,通过采用GPS定位,建立地面解译标志和线路调查等方法,按1:60000精度解译遥感影像,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在REDGIS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进行数据采集、编辑、分析、编绘成图。
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
5.1.1.2 结果分析
(1)一般评价区(管道沿线两侧10km):该区域为平原,面积为4522.3km2,主要是农田,面积为3470.8km2,占总面积的76.8%;有4个县城和160多个居民点;非农用地占比重相对较大,主要是城镇和交通用地,面积约为664.4km2,占总面积的14.7%;区域内树木零散分布,成片林地较少。
从总体来看,评价区土地利用结构较合理,利用率较高。
(2)重点评价区(管道沿线两侧500m):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为农田,农作物多是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
一般评价区土地利用见表8.1-1,图8.1-1。
重点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5.1-2,图5.1-2。
表8.1-1 一般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表8.1-2 重点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8.1.2 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区的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
管道沿线所经过的区域均位于山东省的中北部,是山东省生物多样性较为贫乏的地区,植被特征为鲁北滨海平原栽培植被和鲁西北平原栽培植被,多属生态幅度较大的种类,区内现有维管植物289种。
由于经历了人类漫长的经济活动,原始植被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植被很少,现有植被类型多为栽培植被,以农作物为主。
本区缺林少树,林木覆盖率极低,基本上没有片林。
本区散生的树木常见的多为落叶阔叶树种,多分布于村落周围和田间地头。
常见树种有:旱柳、榆、槐、臭椿、白蜡树、桑、白蜡树、加拿大杨。
农田植被是该区的主体植被,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小杂粮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烟叶、麻类、大蒜、芦笋、牡丹、玫瑰、药材、瓜菜等。
林果类主要有桃、杏、苹果、梨、枣、山楂、葡萄的等。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单叶蔓荆、紫花补血草、野大都、白刺等。
5.1.3 动物资源
管道沿线生物多样性较为贫乏,以田园动物较多,尤以鼠、兔等啮齿类最为常见。
管道沿线各类野生动物15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兽类有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种;鸟类260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7种,二级重点保护的有33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有40种。
应重点保护的稀有种有小天鹅、赤腹鹰、鹊鹞等31种。
5.1.4 土壤类型
由于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评价区内主要有
4大土类、11个亚类,80多个土种。
其中潮土(褐土化潮土、典型潮土、盐化潮土、滨海潮土、滨海盐化潮土5个亚类)和褐土分布最为广泛,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43.8%和28.9%,其次为砂姜黑土和盐土,分别占总面积的17.6%和9.7%。
评价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见表5.1-3。
1、潮土
潮土是直接发育在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经不断耕种熟化而成的一类土壤。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及其以南的淮北平原。
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源丰富,盛产粮、棉、油及其他经济作物。
2、褐土
褐土,母质为洪积堆积物,土层较厚,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潜在肥力极低。
评价区内主要是潮褐土亚类,其母质系冲击物,土壤素质好,地下水源较丰富。
5.1.5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根据实地调查(具体见表5.1-3),参照国家关于土壤水蚀和风蚀划分的原则进行划分,结合评价区的实际情况,给出其主要划分指标—侵蚀模数(t/km 2·a )。
表5.1-3 侵蚀强度划分指标
1、土壤侵蚀现状评价模式:
∑=∙=n
i i si s f M W 1
F W M s s /= ∑==n
i i f F 1
式中:s W -所求区域的土壤侵蚀总量(t );
si M -土壤侵蚀模数(t/km 2·a )
; i f -土壤侵蚀模数为si M 所对应的面积(km 2); s M -所求区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t/km 2·a )
; F -评价区域总面积(km 2);
2、结果分析
一般评价区土地总面积为4522.3 km 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49.4 t/km 2·a ,土壤侵蚀总量为203.23×104t/a 。
具体见表5.1-4。
表5.1-4 一般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表
重点评价区土地总面积为226.12 km 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23.8t/km 2·a ,土壤侵蚀总量为9.58×104t/a 。
具体见表5.1-5。
表5.1-5 重点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表
评价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弱。
其中重点评价区轻度侵蚀面积为31.22km 2,微度侵蚀面积为183.04km 2。
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土壤、地质、植被和气候等。
从地形看,评价区内的地形平坦,相对高差较小,加之土壤结构较好,地表植被也较丰富,故侵蚀强度较弱。
(1)微度侵蚀区:评价区内,广大的农田、湖塘周围、道路等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模数小于200t/km2·a,属微度侵蚀。
该区域面积为183.04km2,约占评价区总面积的80.95%。
侵蚀量为 3.66×104t/a,占总侵蚀量的38.21%。
(2)轻度侵蚀区:评价区内,一些呈斑块分布的耕地水土流失模数一般为200~2500t/km2·a,属轻度侵蚀。
该区域面积为31.22km2,约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3.81%。
侵蚀量为3.12×104t/a,占总侵蚀量的32.59%。
5.1.6 景观生态现状评价
1、技术方法与手段
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的宏观结构、功能、人类活动等要素,从景观层次上作出分析和比较。
根据信管道沿线地区的景观生态现状,绘制评价区景观生态类型图,统计各景观生态类型的调查数据结果,说明评价区的景观生态结构状况。
景观类型按照景观生态类型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类,将评价区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和现代地理过程等四种要素进行组合,作为景观生态类型划分的基本景观单元和划分依据。
评价区景观生态类型图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
2、结果分析
根据景观生态类型分类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6种景观生态类型,按一般评价区和重点评价区分别进行评价。
具体分别见表5.1-6,5.1-7。
表5.1-6 一般评价区景观生态类型统计表
表5.1-7 重点评价区景观生态类型统计表
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评价采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等指标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破碎度是指单位面积的缀块数量(n/km ,n/hm 2)
Pi Log Pi H 2∑⋅-= s Log H /12max -=
∑⋅+=Pi Log Pi S Log D 22 E=(H/Hmax)×100%
式中:Pi 为第Ι景观要素类型所在的景观面积比例,H 为景观多样性指数,S 为景观要素类型数目,D 为优势度,E 为均匀度。
评价区景观生态格局的具体分析结果分别见表5.1-8,5.1-9。
表5.1-8 一般评价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表5.1-9 重点评价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由上述公式计算可知,一般评价区和重点评价区的景观最大多样性指数理论值均为2.59。
由表5.1-8,5.1-9可看出,一般评价区和重点评价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均为1.16,一般评价区的优势度为1.05,而重点评价区为1.43,都比较接近最大多样性指数理论值,说明该系统是由少数景观类型(主要是农田和城镇居民点景观类型)所支配,表明评价区系统比较稳定,人类活动在该系统中起了主导作用。
从多样性指数来看,城镇居民点景观类型与农田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较高,这也说明该类景观是由多个面积大致相当的斑块构成,表现出该区农田景观被河道、灌渠、道路分割的特点。
5.1.7 重点保护物种与敏感目标调查
由于评价区处在长期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适合野生物种栖息的环境非常有限,绝大部分受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的干扰,野生植物多为一、二年生的广布草本植物,野生动物主要是适合栖息于农田、居民点周边的种类,如农田常见的啮齿类和喜鹊、麻雀等常见鸟类,在边缘地带偶见有松雀鹰、猫头鹰等猛禽,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管道沿线两侧1km范围内现场调查中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管道沿线两侧10km范围内的生态敏感目标(除管线穿越的河流等敏感目标外)有大芦湖湿地。
大芦湖,实际是一个人工修建的平原水库,面积733公顷,加上周围涝洼地568公顷,整个湖区面积1301公顷,常年积水面积约333公顷,平均水深1.2米,最大水深2.5米。
水质清澈无污染,有黄河水系鱼类资源11科41种。
年产鱼虾200t,苇、蒲5000t。
管线经过大泸湖东侧,离管线最近处为1.5km。
5.1.8 输气管道沿线生态敏感区域
结合本管道工程特点及管道所经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确定出管道沿线的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段、敏感等级、敏感目标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见表5.1-9 由于在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因素,尽量避开了沿线一些敏感地区,如居民稠密区、植被良好区等,因此,推荐的管道线路中环境敏感区较少,有非常敏感区段2个,中度敏感区段1个。
全段生态敏感度主要表现为轻度。
沿线经过两处非常敏感区:一处为淄博市高清县的大芦湖湿地保护区;另一处幸福河,该河在滨州地区为滨州城区的水源地。
沿线中度敏感区段为穿越河流,管道穿越的黄河、马颊河等大小8条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部分河流平时干枯无水,只在汛期有水。
沿线轻度敏感区段为铁路、高速公路、地方铁路线、国道、各级公路交通线穿越处和广大农田地区。
据统计,本工程管道穿越高速公路6次、国道省道3次、县乡级道路581次、穿越铁路2次,并且穿越了广泛的农田区。
表5.1-10 管道沿线主要敏感区域划分表
5.1.9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区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类型,分别为耕地、居民点、渠道、河流、
水塘、交通用地。
耕地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局部地区有菜地。
区域内树木零散分布,成片林地较少
评价区土地利用总体现状是:土地生产力较高、土地肥力较好、林草面积较少。
综合表现为生态系统较稳定,但应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提高评价区林草植被的覆盖率,形成更加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
2、评价区大部分土地被开垦为农田或被作为非农用地,天然植被已十分稀少,植物资源贫乏,主要植被类型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人工植被体系,自然植被主要是一些野生杂草,散布于田间、道路两侧和一些荒地上。
管道沿线两侧500m范围内没有珍稀濒危植物。
3、管道沿线生物多样性较为贫乏,以田园动物较多,尤以鼠、兔等啮齿类最为常见。
管道沿线两侧500m范围内没有珍稀濒危动物。
4、评价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四个土类,评价区土壤通过灌溉耕种和其他综合的改良措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5、评价区土壤侵蚀主要为轻度和微度,侵蚀度较弱。
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1.22km2,微度侵蚀面积183.04km2。
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土壤、地质、植被和气候等。
从地形看,评价区内的地形平坦,相对高差较小,加之土壤结构较好,地表植被较丰富,故侵蚀强度较弱。
6、评价区由少数景观类型(主要是农田和城镇居民点景观类型)所支配,系统比较稳定,人类活动在该系统中起了主导作用。
城镇居民点景观类型与农田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较高,表现出该类景观是由多个面积大致相当的斑块构成,并且表现出该区农田景观被河道、灌渠、道路分割的特点。
7、沿线生态敏感目标较少;管道穿越区域除道路、河流、灌渠外,基本为农田。
5.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输气管道建设工程的性质、施工方式、工程进度安排和污染源类型分析,本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且呈带状分布,施工期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逆的。
山东省境内输气管道长226km,涉及德州、滨州、淄博的7个县区,本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土地的占用、对土壤的破坏、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5.2.1 生态环境的影响
5.2.1.1 管道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工程建设占用土地影响
管道开挖的宽度为2.6~5.2m,深度在2.2~2.4m,输气管道沿线两侧大部分为农田,施工采用挖沟建设的方法,施工影响范围在平原区为12~15m。
本工程建设将永久性占地1.34hm2,从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并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工程临时性占地361.8hm2,主要用于管道挖掘土的堆积,堆管、设备及材料存放用地,施工临时便道用地,施工人员住地等,仅在施工期内及以后较短时间内影响土地的利用,经过一定恢复期后,土地的利用状况不会发生改变,仍可以保持原有的使用功能。
(2)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输气管道施工方法为沟埋式,对土壤进行开挖和填埋,它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A 破坏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结构是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团粒结构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团粒结构占的比重越高,表示土壤质量越好,团粒结构一旦被破坏,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比较困难。
施工过程中对土地的开挖和填埋,容易破坏团粒结构,干扰团粒结构的自然形成过程。
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碾压、人员践踏等活动都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B 破坏土壤层次,改变土壤质地。
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层特性,特别在褐土地区分层现象更为明显。
土壤表层为腐殖质层,中层为淋溶淀积层,底层为成土母质层。
在耕作区,土壤经过人类改造,其土壤层次、深度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还有一定区别,表层为耕作层,深度约为15-25cm,中层犁底层20~40cm,40cm以下为母质层。
耕作层是作物根系分布密集区,土壤肥力、水分集中分布区。
管道开挖和回填过程中,必然会对土壤原有层次产生扰动和破坏,使不同层次、不同质地的土体产生混合,特别是耕层土壤被混合后,直
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C 影响土壤的紧实度。
在施工机械作业中,机械设备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使土壤紧实度增高,影响地表水的入渗,土体过于紧实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D 土壤养分流失。
在土壤刨面中各个土层中,就养分状况而言,表土层(腐殖质层、耕作层)远比心土层养分好,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均较其他层次高。
施工作业对原有的土体构型产生扰动,使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土壤养分状况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输气管道工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与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施工作业方式密切相关。
在实行分层堆放、分层覆土的措施下,土壤的有机质还将下降30%-40%,土壤养分下降30%-50%,其中全氮下降43%左右,磷素下降40%,钾素下降43%。
这表明即使是对表层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也难以保证管道工程完工后覆土表层土的养分不至于流失。
若不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则土壤养分流失量更大。
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管理又不善的话,就不易做到表土的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管道工程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就更加明显。
E 管道施工临时占地的影响。
管道施工中由于临时堆放设备材料,修建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共361.8hm2。
约有一半占用的是耕地,其中绝大部分是可以复垦利用的。
但因施工过程中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土体被扰动,以及施工废渣、废液的渗出等原因,使临时占用的土壤环境、肥力水平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F 施工废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在管道施工中废弃的物质有管道外层保温、防腐等工序的废弃物。
这些固体废物有可能残留于土壤中,难以分解,对土壤耕作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G 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由于上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体构型的改变,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及其它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栖息环境改变。
由于本施工区无珍稀土壤生物,且施工带影响宽度仅16m,所以土壤生物的生态平衡很快会恢复。
(3)对农田植被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由于开挖填埋、机械碾压及人员践踏影响,将使管道周围约
12-15m宽度范围内的农田植被遭受破坏。
站场及建设占地0.6hm2,管道沿线的截断阀室、阴极保护桩、转角桩、标志桩、警示牌占地0.74hm2,上述设施属于永久占地。
管道临时占地361.8hm2,主要是占用农田。
施工期植被破坏及修复情况见表5.2-1。
5.2-1 施工期植被破坏及恢复程度预测表(hm2)
管道施工中将占用植被土地363.17hm2,其中有361.35hm2在施工后可恢复原状。
具体情况如下:
施工中将临时占用农田339.07hm2。
由于输气管道的开挖和敷设是分段进行,每段施工期为1~3个月,因而只耽误一季农作物收成,第二季可恢复种植。
(4)管道施工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
管道穿越地区水网发达,河流灌渠密布,管道建设对现有水利设施的影响主要在施工阶段,影响发生在穿越的河流和灌渠,属短期影响。
管道穿越漳卫新河、德惠河、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幸福河、小清河、孝妇河等河流采取定向钻穿越方式,定向钻穿越河流不破坏现有河道,不改变水体水文和水质状况,原有水利设施不会受其影响。
管道穿越河盘沟等灌渠采取大开挖方式,该方式一般采取草袋围堰截流或在灌渠一侧开挖导流渠,然后开挖灌渠管沟,采用管段上加混凝土压块进行稳管处理,管道埋深在渠底稳定层中,管顶埋深约在冲刷层以下1m,渠底砌筑干砌片石,两岸陡坡设浆砌块石护岸,此种方式在施工时对局部地段的渠道影响较大,施工结束后渠道得到恢复,原有的功能不会改变。
(5)管道施工对动植物生态环境影响
A 管道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管道经过大芦湖湿地保护区。
该湿地离管线最近距离为1.5km,由于管道分段施工,每段时间短,对大芦湖水生生物和湿地不会有影响。
管道在施工过程中将穿越漳卫新河、德惠河、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幸福河、小清河、孝妇河等河流,据调查,这些河流水质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据对境内8条河流17个断面的监测结果,低于Ⅴ类标准的段面为10个占59%。
部分断面水质低于五类水标准,鱼虾几乎绝迹;这些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大多数时间处于干河断流状态或流量很小,河流水生生物均为常见种。
管道施工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因此对水生生物的扰动不会太大。
B 管道施工对陆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实地勘察,管道沿线两侧100m以内没有大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大片森林,只有少量田间林网,村庄附近、道路两侧、丘陵坡地处有落叶树木生存,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施工范围内也没有大型草场,仅有一些荒地、农田、河滩地,不会对草场资源产生影响。
管道沿线无珍稀野生动植物,只有生态幅度较大的草兔、田鼠、黄鼠和鸟类以及知风草、黄背草、野芦苇……等。
由于管道经过的地区生态类型简单,多为人工农作物植被,且施工作业面很窄,局段施工期又短,因此不会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很小。
5.2.1.2穿跨越工程对地面设施影响
穿越工程采取集中施工方式,施工期较短,施工结束影响就消失。
本项目管道工程穿越G205、G220、G309和济青高速等公路采用横孔钻机顶进钢套管的方法穿越,一般的地方道路采用开挖方式穿越。
只要搞好施工管理,妥善解决弃土问题,就不会对生态环境有大的干扰。
对黄河、幸福河、马颊河等,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对农田灌渠采用开挖沟填方式,填埋深度5m~5.5m,输气管道与河流走向几乎是垂直相交,回填时压实,不出现阻水横埂或塌陷,不会导致水质变化。
河流两侧多为河滩地,野生植物分布相对比较丰富,管道开挖会对其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应注意重点保护。
大开挖会影响土壤紧实度,并破坏护堤植被,施工应做好恢复工作。
5.2.1.3站场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山东境内管道工程共建设站场2座,阀室20座。
即:庆云分输站、滨州分
输站。
这两个站场永久性占地面积0.6hm2。
这些建筑物属永久性建筑物,改变了原土地的利用类型。
施工结束后,应对站场周围环境进行绿化,以弥补建设站场所带来的部分损失。
(1)庆云分输站位于马颊河与石管堂村之间,站场周围为一般农田。
站场建设过程中机械施工带来的噪声会影响周围村民休息,应安排在白天施工,避免扰民现象的发生。
施工中会带来泥土和扬尘,应加强施工管理,及时清扫施工垃圾,保证村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干扰。
(2)滨州分输站位于滨—博高速西侧,G220国道北侧,厂址为一片空地,周围为一般农田,站场施工过程中将增加当地的交通压力。
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清除,以免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对周围农作物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作物减产,因此应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将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5.2.2运行期对生态环境影响
5.2.2.1正常运行状况下对生态环境影响
运行期正常情况下,管道所经地区处于正常状况,地表植被、农作物生长正常,施工期被切断的动物通道也恢复正常。
据资料,华北第一输气管道运行已有20余年,在地下敷设天然气管道的区域,地表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均未发现不良现象,地表植被、农作物生长未敷设管道区域无明显区别。
这证明了管道运输对生态环境影响最轻,影响范围最小,是一种清洁的运输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正常输气过程中,管道对地表植被无不良影响。
5.2.2.2非正常(事故)状况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事故是指因工程质量低劣、管理方面的疏漏、自然因素(地震、洪水冲刷)及人为破坏等原因造成输气管道的破损、断裂,致使大量天然气泄漏,造成火灾等。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只要做好预防工作,事故发生的概率可以下降,造成的危害损失可以减少。
由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含量可达94.7%以上,甲烷是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比重小于空气,如果发生泄漏,绝大部分很快会扩散掉,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火灾,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如有火源可引起燃烧爆炸事故,地表动植物将会受到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