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继承权【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然人【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然人【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然人【圣才出品】第四章自然人4.1复习笔记一、自然人的能力1.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是相对于法人和合伙的民事主体。

2.自然人的权利能力(1)权利能力的概念权利能力,即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只有具备了权利能力,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或主体资格,才能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承担义务并享受权利。

(2)权利能力的特征①公法性从权利能力在制定法中的运用可以看出它的功能与实质,即国家组织、调控市民社会的工具,它隐含或者取代了罗马法上的身份制度,从而具有公法性。

②不可转让性权利能力是自然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转让权利能力无异于抛弃自己的生存权。

因此,权利能力是不可转让的。

(3)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①权利能力是取得权利的资格和前提条件;而权利是利用这种资格和前提条件获得的结果。

②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两方面的资格,而绝大多数权利并不包括义务方面,只有1919年的《魏玛宪法》曾规定:所有权附有义务,必须按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行使。

③自然人自出生至死亡,始终具有权利能力,因此,权利能力是一种绵延的状态;而权利只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通常情况下,权利皆有存续的期限。

④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离,是自然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不可转让;而除人身权之外的权利皆可以转让。

(4)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①我国的立法规定在我国,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我国采用“活着出生”的权利能力开始的时间标准,实际上采用的是“独立呼吸说”。

②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存在两个例外:a.我国继承法规定胎儿享有继承权。

因此,在继承问题上,权利能力开始的时间标准是“受孕说”。

因此,在分割遗产时,应保留遗腹子(即胎儿)的继承份额,只要出生时不是死胎,其继承权即可实现。

胎儿还有受遗赠的权利能力。

b.结婚的权利能力并非始自出生,而是始自自然人达到法定婚龄(5)自然人权利能力的终止①我国的立法规定在医学上,我国采用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放大的死亡标准,由于死亡多发生在医院,医学上的死亡标准实际上就是法律上的死亡标准,因为法律所依据的死亡证书由医院出具。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圣才出品】

第三十五章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35.1复习笔记一、委托合同1.委托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委托合同,又称委任合同,是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在委托权限范围内办理委托事务的协议。

它是在委托人与受托人内部建立代理关系(意定代理)的前提。

委托合同的法律特征主要有:(1)委托合同的标的是法律行为;(2)委托合同以当事人双方互相信任为基础;(3)委托合同的受托人是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为委托人处理事务;(4)委托合同可以是无偿的,也可以是有偿的。

2.委托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1)受托人的主要义务①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去完成委托事务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的指示,在委托人授权的范围内认真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擅自改动或曲解委托人的指示。

需要变更委托人指示的,应当经委托人同意,因情况紧急,难以和委托人取得联系的,受托人应当妥善处理委托事务,但事后应当将该情况及时报告委托人。

②受托人应当亲自处理受托事务只有在委托人特别授权或为了保护委托人利益而不得已时,受托人才有权将所接受的委托任务转托他人处理。

但受托人必须将转委托情况及时报告委托人,并应对自己转委托的受托人的行为向委托人承担责任。

③应及时报告办理委托事务的情况④受托人应向委托人转移利益⑤受托人应当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2)委托人的主要义务①应对受托人依合同规定而进行合法委托事务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②应向受托人支付必要的费用和酬金委托事务所需费用,委托人应提供。

如约定报酬的,在委托任务完成后,应给付受托人。

受托人为办理委托事务垫付的必要费用,委托人应当偿还该费用及利息。

③应赔偿受托人在执行任务中非因受托人的过错造成的损失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委托人将其共同的委托任务交由一个受托人承办的,应对该法律后果承担连带责任。

因受托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也同样由受托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

3.委托合同的终止委托合同终止的最主要原因是合同规定的委托事务已全部完成或委托有效期限届满。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用益物权【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用益物权【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用益物权15.1复习笔记一、用益物权概述1.用益物权的一般原理(1)用益物权的概念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一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权体系。

所以用益物权当然具有物权的一般属性。

(2)用益特权的特征①用益物权是他物权。

②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

③用益物权是以利用为目的的他物权。

④用益物权一般要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条件。

(3)用益物权制度的价值①事实上就用益物权的制度设计而论,其对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都是有利的。

因为,在所有者方面,将物交他人使用以收取对价,也是所有者利用其所有物的一种方法。

此种利用方法可以避免物的闲置,增加所有者的物质财富。

②在利用者方面,以较少的费用使用他人财产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也是有利可图的。

③从整体来看,对物的利用,民法提供了两种制度以供选择:一种是债权法上的利用制度,另一种就是以用益物权为代表的物权法上的利用制度。

具体如下:a.债权法奉行合同自由原则,国家对于合同内容的干预是有限的。

而用益物权与借用和租赁这样的债权利用方式不同,其所规定的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当事人不得随意更改。

b.用益物权一般是需要通过登记的公示方法将对物的利用关系昭示于众的,而借用和一般的租赁显然无此要求。

通过公示,不仅使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得以明确,从而维护了双方权利的稳定;同时也保障了用益物权人的权利不为他人所侵害,进而维护了利用的秩序。

(4)用益物权的历史沿革和各国用益物权的基本类型用益物权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

①早在《汉穆拉比法典》中就已出现了永佃权的萌芽;至罗马法时代,就产生了役权(其中包括人役权和地役权)、永佃权和地上权三种用益物权。

②近代大陆法国家继受了罗马法的传统,在民法典中都对用益物权制度作了规定。

《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均规定了用益物权。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代理【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代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代理8.1复习笔记一、代理1.代理的概念和特征(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通过他人缔结法律行为的法律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法院等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或法律赋予的代理权,为被代理人的利益独立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取得该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对代理的广狭不同理解。

①狭义的代理仅指直接代理,即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进行的代理行为,大陆法系各国采用对代理的这种理解。

②广义的代理不仅包括直接代理,而且包括间接代理。

所谓间接代理,就是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代他人为法律行为,行纪行为即为间接代理。

英美法采用对代理的广义理解。

在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采用直接代理概念,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代理人的使命在于代他人为法律行为。

在事实行为的实施中不存在代理问题,因此,代理就是法律行为的代理。

(2)代理的特征①代理人以意思表示为使命。

②代理人必须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活动。

③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a.在直接代理之情形,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b.在间接代理之情形,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间接地归属于被代理人。

“间接归属”,指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先由代理人承担,然后移转给被代理人。

(3)代理的适用范围①可以适用代理的行为。

a.申请行为。

即请求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某种资格或特许权的行为,b.申报行为。

即向国家有关部门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和给付义务的行为。

c.诉讼行为。

即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作为原告、被告或第三人的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行为。

②不可适用代理的行为。

a.意思表示具有严格的人身性质,必须由表意人亲自作出决定和进行表达的行为。

b.具有严格人身性质的债务。

(4)代理权的性质①三种学说a.权利说。

代理是代理人的权利。

b.资格说。

代理权是由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为而使代理人具有的一种资格,据此可以为代理行为。

c.权利义务关系说。

代理权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代理人被授予改变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权利,被代理人承担接受这种被改变了的关系的相应义务。

王利明《民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继承权概述)【圣才出品】

王利明《民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继承权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十七章继承权概述3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见表37-1)★★★表37-1 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考点二:我国继承制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见表37-2)★表37-2 我国继承制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考点三:继承权的保护(见表37-3)★★★★表37-3 继承权的保护37.2 课后习题详解1.试述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答:(1)继承权的概念继承权,又称财产继承权,是继承人依法享有的、能够无偿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继承权具有两种含义,即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和继承开始后的继承权。

具体内容为:①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不是一种完全的、具体的权利,而是于将来继承一经开始即可依法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资格,可以解释为“为继承的权利”或“应为继承人的权利”,此时的继承权为一种期待权。

②继承开始后的继承权,是具有法律上意义的继承权,一经接受即为完全的、具体的权利,可以解释为“因继承而取得的权利”或“为继承人的权利”。

人们称此时之继承权为一种既得权。

在接受继承权之前,此种权利具形成权性质;接受继承权之后,则具支配权性质。

(2)继承权的特征①继承权以一定的身份关系为基础。

继承人是与被继承人有特定身份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家庭关系)的自然人,离开了这种关系就不会有继承权的发生。

即使承受若干遗产,也不是基于继承权而取得。

②继承权的取得以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为基础。

继承权是基于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取得,即继受取得而非原始取得。

继承权的实现,即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③继承权的实现与一定的法律事实相联系。

继承权的实现必须以被继承人死亡和留有遗产等法律事实为前提。

离开了被继承人死亡这一事实,继承权永远是一种期待性质的利益;离开了被继承人留有遗产这一事实,继承权无法形成支配性的财产权利。

2.试述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处理继承问题必须遵循的普遍适用的准则,其既是继承法立法的指导思想,也是解释、适用继承法的依据和出发点。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法律行为【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法律行为【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法律行为【圣才出品】第七章法律行为7.1复习笔记一、概述1.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法律行为的概念①法律行为的名称问题。

法律行为在《民法通则》中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国际通行的关于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②法律行为制度的历史发展。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从合同制度和遗嘱制度中抽象出来的。

在罗马法中,即有了法律行为制度的萌芽。

从立法技术看,法律行为制度之采用表现了法律的抽象化趋势,是立法技术进步的结果。

(2)法律行为的特征①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②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③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④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

2.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①单方法律行为。

这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②双方法律行为。

这是当事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③多方法律行为。

这又称协定行为,是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①行为使当事人双方承担互为对待给付义务的,是有偿法律行为。

②在双方法律行为中,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他方当事人不承担对待给付义务的,为无偿的法律行为。

(3)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①诺成法律行为。

这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

②实践法律行为。

这又称要物行为,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须交付实物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4)要式法律行为和略式法律行为①要式法律行为。

这指依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②略式法律行为。

这指法律不要求采用特定形式,可按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5)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①主法律行为。

这指不需要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就可独立成立的法律行为。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遗嘱继承和遗嘱【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遗嘱继承和遗嘱【圣才出品】

第四十三章遗嘱继承和遗嘱43.1复习笔记一、遗嘱继承概述1.遗嘱继承的概念和特征及其适用(1)遗嘱继承的概念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进行继承的一种继承制度。

在遗嘱继承中,订立遗嘱的人为遗嘱人,遗嘱指定的继承遗产的人为遗嘱继承人。

(2)遗嘱继承的特征①遗嘱继承的产生必须有两个法律事实,即被继承人(遗嘱人)的死亡和被继承人立有合法的遗嘱。

②遗嘱继承中有关遗嘱继承的范围、顺序、继承人的遗产份额等都是由遗嘱人依自己的意志立下的遗嘱来确定的。

(3)遗嘱继承的适用我国《继承法》第27条规定,属于下列五种情况之一的,遗产不能按遗嘱继承,其遗产中有关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这些情况是:①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

②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

③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

④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

⑤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2.遗嘱自由原则及其限制(1)遗嘱自由原则的概念遗嘱自由是指被继承人生前通过遗嘱的方式处分自己财产所有权的自由。

遗嘱人通过订立遗嘱可以变更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和应继承份额,甚至还可以取消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将遗产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或者赠给国家、集体组织、用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等。

(2)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①遗嘱必须要受法律的约束,不得违反《宪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规定。

②遗嘱继承不得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的善良风尚。

③遗嘱不得剥夺法定继承人中需要赡养的老人和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未成年子女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者的必要的继承份额。

3.遗嘱继承制度的历史发展(1)遗嘱继承的历史发展①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十二铜表法》已有关于遗嘱的规定。

到公元6世纪,罗马法中遗嘱继承制大体完备,其特点是注重形式,只有通过固定的仪式,所订立的遗嘱才具有效力。

②遗嘱继承制度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特别在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广泛使用,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影响很大。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2 / 52
圣才电子书

(2)事前调整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确定
a.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
b.规定法律关系的客体
c.拟制
②范导
是为当事人可能的行为提供法律模式的民法调整方法,最典型地体现为法律行为制度。
(3)事后调整
①修补
就是以补充性规定完善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的民法调整方法,设立补充性规定也是民法
独有的特征。
②保障
就是通过适用民事救济使被破坏的法律关系恢复圆满状态的民法调整方法。
③惩罚
就是在行为人没有按照法律要求行为的情况下,使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民法调整方
法。惩罚有失权、强令生效、价格制裁和证据规则等形式。
3.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运用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的方法调整主要为私人利益性质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
5 / 52
圣才电子书

商业账簿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民法与经济法
(1)什么是经济法
①国外的观点
a.大经济法
大经济法观点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各部门、各类别、各领域的经济关系的法,换言之,
经济法是调整全部社会经济生活的法规。依这种观点,民法、商法当然为经济法的分支,与
(2)什么叫商法 企业做出的赢利性行为才由商法调整。
(3)民法与商法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商法为民法的特别法,民法和商法的关系是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 a.商法调整的对象是民法调整对象的一部分; b.商法的基本原则来源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 c.民法中的各种基本制度是商法的依据,如所有权制度、债权制度等; d.民法的许多基本制度都适用于商法,如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制度等。 ②区别 a.主体不同,民法的主体是一般的人;商法的主体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商自

魏振瀛《民法》(第7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十章 继承权概述【圣才出品】

魏振瀛《民法》(第7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十章 继承权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十章 继承权概述 3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1.继承权的概念 (1)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指自然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遗嘱的指定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是继承开始前继承人的法律地位,实际上是继承人所具有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能力。

(2)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指继承人在继承法律关系中实际享有的具体权利。

2.继承权的特征(1)继承权是自然人基于一定的身份关系享有的权利。

(2)继承权是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遗嘱而享有的权利。

继承权的概念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继承权的特征继承的本质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继承权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助互济原则 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接受继承权的接受、 放弃:概念、特征放弃、丧失与保护 丧失:概念、效力、法定理由 保护:回复请求权的概念、性质、主体、行使期间 继承权概述(3)继承权的标的是遗产。

(4)继承权是继承人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才可行使的权利。

3.继承的本质继承是基于人类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两种生产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更替。

对于继承的本质应从以下方面理解:(1)继承是历史的产物,它以个人财产的存在为存在前提。

(2)继承是因人的死亡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主体的更换。

(3)继承制度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4)继承受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尤其是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影响。

二、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原则,一方面,要求法律确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保护其不受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要求在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承权受到侵害时,国家以其强制力予以法律上的救济。

因此,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原则的表现主要有:(1)凡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均为遗产,全得由其继承人继承。

(2)继承人的继承权不得非法剥夺或者限制。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技术合同【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技术合同【圣才出品】

第三十八章技术合同38.1复习笔记一、技术开发合同1.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1)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约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的合同。

(2)技术开发合同的特征①其标的是待研究开发的技术项目,即合同订立时,合同的标的不是现有的技术成果,而是必须经过艰苦探索、试验、研究等创造性劳动才能获得的成果。

②技术开发合同的当事人具有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新的技术成果。

2.技术开发合同的种类(1)委托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完成某种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任务,他方接受研究开发成果并给付报酬的合同。

其中,承担研究开发任务的一方称受托人,接受研究开发成果的一方称委托人。

委托开发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应负担下列主要义务:①委托人的义务a.委托人应依合同约定向受托人支付研究开发费用和报酬。

b.委托人应依合同约定,向受托人提供技术开发所需要的技术资料、原始数据,并完成其他协作事项。

c.按期接受研究开发成果。

②受托人的义务a.受托人应依合同约定,按期完成研究开发工作,交付研究开发成果。

b.受托人应当亲自完成技术开发工作。

非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将技术开发工作的主要部分交由第三人完成。

c.受托人应当合理使用开发费用。

开发费用有剩余的,应当返还。

d.受托人依合同约定完成研究开发成果,交付技术开发成果时,应当提供有关的技术资料,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委托人掌握该项技术成果。

e.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委托人不得对第三人泄露技术开发成果的技术秘密,也不得向第三人提供该项技术成果。

(2)合作开发合同合作开发合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为了共同完成特定的研究开发工作所订立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合同。

在合作开发合同中,各方当事人的目的是共同的、一致的。

此点与委托开发合同不同。

合作开发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应负担下列主要义务:①依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

②依合同约定的分工参与开发工作。

③与其他各方协作配合。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身权种类和内容【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身权种类和内容【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人身权种类和内容11.1复习笔记一、生命、身体、健康权1.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性命维持和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2.身体权身体权主要保护的是人的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

但自然人可以将身体的血液、骨髓、器官等捐助,也可以将遗体捐助。

3.健康权健康,是指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没有任何身心障碍。

健康权是自然人以其器官乃至整体的功能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4.侵害三种权利的表现(1)侵害生命权,即非法剥夺他人生命。

(2)侵害身体权,即因直接伤害行为或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伤害自然人身体完整,包括侮辱、损害遗体、骨灰等。

(3)侵害健康权,即违反环境保护法或违反相邻关系法律准则,以污染物、噪音等损害他人健康。

二、姓名权、名称权与肖像权1.姓名权姓名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姓名权作为自然人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姓名的命名权。

即自然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姓名。

(2)姓名的使用权。

即自然人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

(3)姓名的变更权。

即自然人有权变更自己的姓名。

2.名称权(1)名称权的概念名称权是法人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其名称,并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

法人的名称,是它作为民事主体而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一法人区别于他法人的标志。

(2)违法行为表现①干涉他人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名称,即强迫他人使用或不使用姓名、名称,或者强迫他人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姓名、名称,强迫其变更姓名、名称等。

②盗用他人的姓名、名称,即不经本人同意而使用其姓名、名称。

③假冒他人的姓名、名称,即冒名顶替,包括冒充他人的姓名、名称,或故意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姓名、名称,冒充他人参与民事活动,以牟取私利,损害他人的情况。

3.肖像权(1)肖像权的概念肖像权是指自然人通过造型艺术或其他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所享有的专有权。

自然人有权同意或不同意在造型艺术作品或其他客观形式中再现自己的形象;同意或不同意某一社会组织或个人使用其肖像;以及同意或不同意在某种范围内以何种方式使用其肖像。

王利明《民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权概述)【圣才出品】

王利明《民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权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物权概述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物权概述★★★★1.物权的概念和特征(见表16-1)表16-1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2.物权与债权的区别(见表16-2)表16-2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考点二:物权的分类★★★★1.所有权与他物权(见表16-3)表16-3 所有权与他物权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见表16-4)表16-4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3.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在我国,不动产物权包括不动产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不动产的抵押权等。

动产物权包括动产所有权、留置权、动产抵押权、动产质押权等。

二者在取得方法、成立要件和效力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考点三: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见表16-5)★★★★★表16-5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考点四:物权的保护(见表16-6)★★表16-6 物权的保护16.2 课后习题详解1.试述物权的概念及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答:(1)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其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物权与债权的区别①物权是支配权,而债权是请求权物权是权利人支配特定物的权利,而债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依照债的规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②物权是绝对权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而债权是对人权和相对权债权只能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且当其受到侵害以后,债权人只能针对债务人主张权利,而不能针对其他第三人主张权利。

但物权是对世权,就对世权而言,权利人可以对抗一切人,任何人都负有不得妨害、侵害的义务。

③物权具有优先性,债权是平等性的权利物权的优先性,包括两个方面:a.对外的优先性,是指在同一标的物之上同时存在物权和债权时,物权优先;b.对内的优先性。

同一物上多项其他物权并存时,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物权设立的时间先后确立优先的效力。

对内的优先性,又称为物权的对内效力,它是指物权相互之间的效力。

而债权都是平等的权利,平等,是指债权人之间的债权除具有优先受偿权(如担保物权或法定优先权)之外,不考虑其发生时间之先后、金额之多寡、债权发生之原因,债权人都应当平等地接受清偿。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租赁合同【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租赁合同【圣才出品】

第三十章租赁合同30.1复习笔记一、财产租赁合同1.财产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财产租赁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将租赁物交于他方使用收益,他方支付租金并于租赁关系终止时返还原物的合同。

租赁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租赁合同是转移财产使用权的合同;(2)租赁合同是诺成合同、有偿合同、双务合同;(3)租赁合同的标的物,即租赁物,通常是有体物、非消费物。

2.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1)出租人的义务①出租人必须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出租人未按约定时间及时交付租赁物的,应向承租人承担违约责任,并应赔偿承租人因此所受的损失。

出租人交付租赁物时,如有辅助租赁物使用的从物,也应一并交付。

②出租人对租赁物负瑕疵担保责任a.质量瑕疵担保出租人交付的租赁物必须符合合同规定的使用、收益状态。

如租赁物有品质瑕疵而不能使用、收益时,出租人应更换同类的物或者进行修缮。

因此致使承租人受有损害的,出租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于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存在品质瑕疵,承租人仍有权随时终止合同。

b.权利瑕疵担保因权利瑕疵致承租人不能依约为租赁物使用、收益的,承租人有权终止合同。

承租人因此受有损失的,出租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③出租人负有修缮的义务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在租赁期间,租赁物出现缺陷而妨碍使用,有修缮必要和可能时,出租人负有及时修缮的义务。

出租人逾合理期限而不修缮的,承租人可以自行修缮,费用由出租人承担。

因修缮租赁物而影响承租人使用、收益的,应相应减少租金或者延长租期,但按约定或者习惯应由承租人修缮的除外。

出租人对租赁物的修缮义务以承租人对租赁物的使用障碍没有过失为前提。

如因承租人的故意或过失导致租赁物不能正常使用的,应由承租人负担修缮义务。

④租赁物上的合法负担,由出租人承担。

承租人代为承担时应从租金中扣除。

⑤租赁合同终止时,出租人应及时接受承租人返还的租赁物,并应及时退还押金和其他担保物。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九章【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九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27.1复习笔记一、不当得利之债1.不当得利之债的概念(1)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是指法律上没有根据,有损于他人而自己获得的一种利益。

(2)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之债的区别①当事人获利不同在不当得利之债中,它表现为一方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利益;而在侵权之债中,致害人在致人损害的同时,可能从对方获得利益,也可能没有得到任何利益。

②行为性质不同侵权之债是违法行为的结果,因而,致害者主观上往往是有过错的;而不当得利,则由于一方或双方的误解,或者由于第三人的原因所致。

换言之,不当得利的发生,并非获利者预谋的结果。

③法律后果不同债的履行仅仅是返还不当得利而已,不会因此而带来经济损失;而侵权之债,债的履行就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2.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1)必须是一方受益受益是指一方因一定事实的结果而增加其财产的总额。

根据增加的情况不同,法理上又将其分为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两种形式。

(2)必须是使他方受损受损是指一方因一定事实的发生使其财产总额的减少。

根据减少的情况,法理上也分为积极减少和消极减少两种形式。

(3)必须是受益和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现象之间的一种客观联系。

受益与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就是受害一方的损害事实与受益一方所获利益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4)受益必须是没有合法根据受益无合法根据,是指一方受益缺乏合法的原因。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①自始欠缺原因,即不当得利的发生,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根据。

②嗣后丧失原因,即一方受益时有法律根据,过后,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丧失了法律根据。

3.不当得利之债的履行(1)不当得利之债的权利、义务主体不当得利之债的权利主体只能是“没有合法根据”而使之“受损失的人”。

不当得利之债的义务主体,可能是“取得不当利益”之本人,也可能是其继承人,还可能是第三人。

(2)不当得利应返还的客体①返还原物不当利益获取人在履行返还义务时,以返还原物为原则,然而,获得者所得,往往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权利的取得,占有的取得,义务的免除,费用的节省等。

民法学 彭万林

民法学 彭万林

区别
主体不同:一般的人vs. 以赢 利为目的的商人 调整范围不同: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vs.有偿的纯粹的财 产关系 商法具有国际性;而民法的 许多制度具有地域性 商法还规定民法所没有的制 度,如商业账簿等
第三节 民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二)
二、民法与经济法
就什么是经济法,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我国的经济法将向保证市场竞争秩序的行政法规的方向发展,建 立以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为龙头的体系 联系:都调整经济关系,并且都涉及纵向关系 区别:
以民事权利的作用方式为标准
支配权
对权利标的直接进行排他 性支配的权利,其行使不 需他人配合,他人不得为 同样的支配行为。物权、 知识产权即为支配权。
形成权
依照权利人的单方面意思 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 更和消灭的权利。撤销权、 解除权、抵销权、追认权 等皆为形成权。
请求权
法律关系的一方请求他方 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 利。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 的进行直接支配,而只能 请求义务人配合进行。债 权为典型的请求权。
民法为市民法
民法的大部分规范都贯彻了“经济人”假说 在少量的民法规定中,立法者又根据社会团结的需要,对 “经济人”假说加以限制
第三节 民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一)
一、民法与商法 商法是调整企业内部关系及 对外关系的基本法 联系:民法和商法的关系是 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
商法调整的对象是民法调整 对象的一部分 商法的基本原则来源于民法 的基本原则 民法中的各种基本制度是商 法的依据 民法的许多基本制度都适用 于商法
平等与主体立法、行为立法
在民事立法上,我国仍存在主体立法的方式 应不问作出行为的主体是什么身份,对其行为皆以普遍性的 法律进行调整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第九章【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法律行为7.1复习笔记一、概述1.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法律行为的概念①法律行为的名称问题。

法律行为在《民法通则》中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国际通行的关于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②法律行为制度的历史发展。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从合同制度和遗嘱制度中抽象出来的。

在罗马法中,即有了法律行为制度的萌芽。

从立法技术看,法律行为制度之采用表现了法律的抽象化趋势,是立法技术进步的结果。

(2)法律行为的特征①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②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③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④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

2.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①单方法律行为。

这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②双方法律行为。

这是当事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③多方法律行为。

这又称协定行为,是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①行为使当事人双方承担互为对待给付义务的,是有偿法律行为。

②在双方法律行为中,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他方当事人不承担对待给付义务的,为无偿的法律行为。

(3)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①诺成法律行为。

这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

②实践法律行为。

这又称要物行为,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须交付实物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4)要式法律行为和略式法律行为①要式法律行为。

这指依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②略式法律行为。

这指法律不要求采用特定形式,可按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5)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①主法律行为。

这指不需要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就可独立成立的法律行为。

②从法律行为。

这指从属于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6)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①独立的法律行为。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著作权【圣才出品】

彭万林《民法学》(第七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著作权【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著作权20.1复习笔记一、著作权概述1.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

著作权与其他权利类型的关系有:(1)著作权与所有权。

二者都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特点。

在流通领域,转让作品的所有权并不意味着著作权转让;相反,著作权的转让,也并不等于转让了作品的所有权。

(2)著作权与专利权。

二者均有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的特点,但保护方式不同。

著作权保护是思想和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而专利权保护的则是创造者的思想内容。

(3)著作权与商标权。

二者的区别主要为所保护的客体不同。

但当某一知识产品表现为一种标志图案时,该设计图案既可以作为商标受商标法保护,又可以作为一件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2.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1)著作权的起源著作权的出现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密切相联。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著作权保护的国家。

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西传,欧洲的印刷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也产生了保护印刷商专有出版权的法律需要。

(2)国外著作权的立法概况当代意义的著作权立法始于l8世纪初,并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①1709年英国制定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真正的著作权法。

英国于l956年颁布了新《著作权法》。

该法又经多次修订,现行《著作权法》于1988年颁布实施。

②美国早期主要是通过各州的法律对著作权予以保护。

现行版权法是l976年通过并于1978年实施。

③日本著作权制度始于1875年制定的《出版条例》。

1899年制定了统一的著作权法。

现行《著作权法》是于1970年公布1971年生效,并于l994年重新进行了修订。

④法国现行《著作权法》于1957年颁布1958年生效,并于l992年作了修订。

⑤德国著作权法创始于1837年普鲁士王国颁布的《保护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所有人反对复制或者仿制法》。

两德统一后,现行法为2003年修订的《德国著作权法与邻接权法》。

国家司法考试《民法》核心讲义-知识产权法、婚姻、继承法【圣才出品】

国家司法考试《民法》核心讲义-知识产权法、婚姻、继承法【圣才出品】

知识产权法第三十章著作权法一、著作权的主体1.作者(即创作作品的人)(1)仅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属于作者。

(2)《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条,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

2.作者的继受人指因发生继承、赠与、遗赠或者受让等法律事实而取得著作财产权的人。

3.外国人(1)《著作权法》第2条:①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②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③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④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2)《著作权法》第11条:①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③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④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

二、著作权的归属1.著作权归属的基本原则:著作权属于作者2.特殊情形下著作权的归属(1)演绎作品①含义演绎作品是指通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

演绎行为是演绎者的创造性劳动,也是一种创作方式。

②权利归属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演绎人所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2)汇编作品①含义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

②权利归属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3)委托作品委托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一章继承权
41.1复习笔记
一、继承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继承权的概念
(1)继承权的定义
继承权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死者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法定继承人享有的是法定继承权,遗嘱继承人享有的是遗嘱继承权。

(2)继承法律关系的要素
①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
它是指在财产继承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

②继承法律关系的客体
它是指被继承人生前拥有的个人合法财产,如财物、债权、债务,公民的版权、专利权、商标权所产生的财产权利和义务,以及其他合法财产(也包括某种必须履行的行为)。

③继承法律关系的内容
继承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指遗产继承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继承权的法律特征
(1)继承权属于绝对权,具有排他性。

(2)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3)继承权的发生是以被继承人死亡为法律事实。

二、继承权的取得和丧失
1.继承权的取得
(1)继承权取得根据的学说
有关继承权取得的根据,各国民法学者说法很多。

如意思说、公益说、先占说、保种说、共有说等。

这些学说,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继承权的取得根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2)我国继承权取得根据
按照我国《婚姻法》、《继承法》规定的精神,我国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取得的根据是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扶养关系。

①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是基于死者的血缘关系取得继承权的。

②配偶的继承权是基于婚姻关系的效力而产生的。

③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继承权就是基于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取得的。

2.继承权的丧失
(1)丧失继承权的概念
丧失继承权又称继承权的剥夺,它是指对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犯有某种罪行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继承人,依照法律取消其原来享有的继承权。

(2)丧失继承权的几种情形
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不管是既遂,还是未遂,是亲手杀害,还是教唆他人杀害,是直接杀害,还是间接杀害,都可构成杀害被继承人的行为。

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对于杀害其他继承人而丧失继承权的,必须出于为争夺遗产的目的,只要是为了争夺遗
产,实施杀害其他继承人的犯罪行为,不管是既遂、还是未遂,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都应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③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遗弃被继承人是指有能力的继承人对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继承人拒不履行赡养或扶养义务。

虐待被继承人是指对被继承人以各种手段进行精神上或肉体上的摧残折磨。

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伪造遗嘱是指被继承人为了夺取或独吞遗产,假冒被继承人名义制造假遗嘱的行为。

篡改遗嘱是指被继承人生前订立了遗嘱,继承人发现遗嘱对自己不利,为了夺取或独吞遗产而将遗嘱内容进行篡改的行为。

销毁遗嘱是指被继承人生前订立了遗嘱,继承人为了独吞全部遗产而将该遗嘱不法销毁的行为。

三、继承权的放弃
1.继承权放弃的概念
继承权的放弃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的法定期间内,不接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意思表示。

(1)放弃继承,这是继承人的一项民事权利。

放弃继承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只要继承人本人作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就有法律效力。

(2)放弃继承权是继承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它无需征得任何人的同意,只要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任何人不得干涉。

(3)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是无条件的,继承人不得附带任何条件。

2.继承权放弃的期限
(1)放弃继承权的期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的期限,应当是从继承开始时起到遗产分割之前止。

(2)放弃继承权的方式
①明示的方式;
②一般应以书面形式表示。

3.继承权放弃的效力
继承人放弃继承后即丧失了继承权,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继承法律关系消灭。

放弃继承的效力,追溯到继承开始的时间,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继承人作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后,对放弃继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

四、继承权的恢复
1.继承权恢复的概念
继承权恢复,即继承权恢复请求权,又称为遗产诉权或遗产请求权,它是指合法继承人的继承权被他人侵害时,有权请求恢复到继承开始时的状态。

继承权恢复的请求,包括:
①确认继承人继承资格和继承地位的权利;
②确认继承标的的请求权,即对遗产的返还请求权。

2.继承权被侵害的情况
(1)非继承人在没有任何法律根据的情况下,占有了被继承人的遗产而又拒不返还。

(2)继承开始后,在依法需要对某项遗产进行新的产权登记时,如某人排斥了继承人的权利,应认定为该继承人权利被侵犯。

(3)在同一顺序数个法定继承人中,对遗产进行实际分割时,一部分人排斥了另一部分人应得的遗产份额。

(4)在法定继承中,第二顺序的继承人先于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得到遗产,这是对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继承权的侵犯。

(5)已经取得遗产的继承人,后被依法确认其丧失继承权的,应将所得遗产返还给应得该遗产的继承人,否则是对合法继承人继承权的侵犯。

3.继承恢复请求权的行使
(1)请求恢复继承权的主体
请求恢复继承权的人是合法继承权被侵犯的继承人或其法定代理人。

(2)请求恢复继承权的方式
①向侵权人提出恢复请求。

②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有关单位提出请求。

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审判程序予以解决。

(3)继承恢复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
继承权利纠纷提起的期限为2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41.2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继承权的性质和法律特征。

答:继承权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死者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法定继承人享有的是法定继承权,遗嘱继承人享有的是遗嘱继承权。

(1)继承权的性质
继承权为自然人享有的重要民事权利。

关于继承权的性质,依不同的阶段而有所差别:
①被继承人死亡前。

在被继承人死亡前,法律为继承人规定其所享有的继承权,还只是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民事权利能力,不是一种实体权利,仅仅是继承人将来继承被继承人权利义务的希望与可能,是一种继承期待权。

②被继承人死亡后。

只有被继承人死亡这个法律事实发生后,继承人才能实际取得继承权,依法继承死者的遗产。

这是一种权利主体实际享有的、现实的实体权利,因此又称它为继承既得权。

(2)继承权的法律特征
①继承权属于绝对权,具有排他性。

继承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是泛指继承人以外的一切人,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等。

②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继承权与所有权紧密相联,不可分开。

继承权的基础和前提是财产所有权,而继承权实现的法律后果,又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是被继承人的财产转归继承人所有。

③继承权的发生是以被继承人死亡为法律事实。

继承这一民事法律关系是由被继承人的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引起的。

2.简述继承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答:作为由《继承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继承法律关系同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一样,具有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

(1)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