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关于新形势下县级气象部门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县级气象部门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da4d44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6.png)
基层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沿阵地,是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兴则气象事业兴。
2013年,中国气象局出台《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对县级气象机构职能定位、岗位设置及职责进行了优化,县级气象部门以县级气象机构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县级气象部门综合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地,县级气象机构的职能定位、岗位设置、业务服务体制和人才队伍素质已成为制约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短板。
2019年2月,中国气象局印发《研究型业务试点建设指导意见》和《2019研究型业务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气象部门坚持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基本定位,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形成观测自动、预报智能、服务智慧和新时代气象业务体系。
县级气象部门作为气象业务的基本单位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落脚点,又一次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县级气象部门如何在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实现成功转型,需要认真研究,积极作为。
1 县级气象部门现状1.1 县级气象机构及其主要职能县级气象机构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了以国家气象机构为主,局台分设、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地方气象机构补充的县级气象机构新格局。
县级气象管理机构履行政务管理、业务管理、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等十余项职责,一般设置了综合管理科、防灾减灾科;综合管理科主要承担政务管理、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等职责;防灾减灾科主要承担业务管理、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
县级气象业务机构承担气象业务服务工作,设置综合气象业务岗,承担观测、保障维护、气象预警预报、公共气象服务等职责,形成业务一体化、功能集约化、岗位多责化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地方气象机构一般设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防雷中心,承担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职责。
概率匹配订正法在湖北襄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概率匹配订正法在湖北襄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e4d74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2.png)
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第18卷第2期2024年4月襄阳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居汉水中游,西高东低。
西部、中部、东部分别为山地、岗地、丘陵,地形比较复杂,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容易出现极端强降水。
因此,做好汛期降水预报对襄阳市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数值天气预报(NWP )为定量降水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大气本身的混沌特性等使得预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3]。
因此,要在业务中充分发挥NWP 产品的指导作用,需要采用一定的释用方法对NWP 产品进行处理,从而改进模式的预报效果。
目前常用的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途径是不断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效果检验评估,从多种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中选择性能最稳定的,并在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解释应用[4-8]。
赵声蓉等[9]、陆如华等[10]分别采用神经元网络、卡尔曼滤波等统计方法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研究。
韩焱红等[11]采用历史观测资料和集合预报资料,基于贝叶斯理论得到了集成贝叶斯降水的概率预报,其预报结果的可靠性高于采用集合预报方法得到的概率预报。
刘琳等[12]根据观测与集合预报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建立了集合预报与模式历史预报连续差异的数学模型。
李莉等[13]、包慧濛等[14]、李俊等[15]采用频率匹配法开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小模式预报偏差,但降水落区改进效果有限。
该方法在确定订正系数时所有的格点或站点降水预报订正系数是相同的。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背景不尽相同,模式系统性偏差分布有差异,运用同一订正系数进行降水订正,使较为干旱的地区订正后预报偏湿,增加了空报,而较为湿润的地区订正后预报偏干,使漏报增加。
周迪等[16]、陈翔翔等[17]、郭达烽等[18]为解决此问题,引入累积概率分布函数,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概率匹配,得到了不同站点或格点降水预报的订正值。
曹萍萍等[19-20]将观测与模式预报的累积概率分布进行概率概率匹配订正法在湖北襄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袁良,谭江红*,闫彩霞,张玉翠(襄阳市气象局,湖北襄阳441021)摘要:利用2016—2020年汛期ECMWF 模式预报降水与湖北襄阳区域站观测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MWF 对中雨及以上降雨的预报,第1、2天预报值偏小,第3天预报值偏大;3个预报时段强降雨中心位置偏差无规律。
《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编制说明
![《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f7af894ba1aa8114531d94d.png)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编制说明(2020.06)一、标准预研究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提出并归口。
2019年9月30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正式下达编制计划(《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
下达标准项目名称: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
2.协作单位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湖北省气象局。
3.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查亚峰、杨晓武、杨志彪、龚剑、陈奇、顾浩。
二、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现状分析1.我国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现状分析我国拥有体量庞大的气象观测站,形成了由6万多个地基的气象观测台站以及9颗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组成的功能丰富的综合气象观测网,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随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快速发展,我国气象观测站数量急剧增加,气象观测站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类观测站网分类和命名命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观测站网分类命名通常以站网覆盖范围以及站网组成观测站的服务对象、地理(平台)位置、仪器设备、测量方法变化而变化。
目前,我国气象观测网分类和命名现状分析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其一是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缺乏顶层设计尽管《气象法》以及现行有关业务标准、规范中使用了多种气象观测站名,但缺乏针对由气象观测站形成的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的顶层设计。
其二是气象观测网命名缺乏标准规范。
目前检索到的气象观测网命名均来自相关业务标准、规范以及文件中使用的名称,由于缺乏针对气象观测网分类及命名的标准规范,存在级别和类别不分、要素和设备混淆、站名与观测网名称混用以及用词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根据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基本原则,气象观测站按观测层、类别和通用站名划分为3层、7类、18种。
按管理层级划分为国家和省两级,详见表1。
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5786c1eff9aef8951e0622.png)
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处理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湖北省武汉市气象局使用新型自动站的运行实际情况,找出经常出现的数据缺测问题,并进行分析处理,提出降低新型自动气象站测报数据缺测率的建议,以期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
关键词:新型自动气象站;数据缺测;分析;处理引言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常会出现雷电、高温、暴雨、寒潮、干旱、大风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及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的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必须要做好天气预报工作。
湖北省武汉市气象局自使用新型自动气象站以来,逐渐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自动化操作,极大地降低了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然而,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有时会因为复杂天气或者是仪器故障等因素而致使新型自动气象站出现数据缺测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数据缺测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以期进一步提升自动气象站气象测报质量,从而为气象预报、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指导依据。
1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处理1.1降水量数据缺测当某时段自动气象站降水量缺测时,缺测时段小时降水量用备份站记录代替。
当出现空翻、滞后或者固态降水等情况导致降水量异常时,分钟、小时降水量按以下情况处理:若无降水现象,因其它原因(昆虫、风、沙尘、树叶、人工调试等)或自动站故障而多记录时,应删除该时段内的全部分钟和小时降水量。
该情况在值班日记备注中说明。
降水现象停止后,仍有降水量,若能判断为传感器翻斗滞后(其量一般为0.1、0.2、0.3mm,且滞后时间不超过2小时),可将该量累加处理到降水停止的那分钟和小时时段内,否则将该量删除。
夜间不守班期间,夜间(20~8时)能够判断为滞后降水,按前述处理;无法判断的,按正常处理,上述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出现漏斗堵塞或固态降水随降随化,若自动站记录的过程总量与备份自动站观测的量的差值百分率与其它正常时相当,则按正常处理。
两个气象应用项目软件的研制与应用
![两个气象应用项目软件的研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b6c927ed630b1c59eeb56d.png)
动站各要素逐 E 2 次逐小时数据和最大值 、最小值 、 t4 极大值 、 极小值。 同时对获取要素按不同类型设置约束 条件 , 以保证数据的基本可信 , 过滤因 自动站故障或水
文数据库错误而导致 的气象数据错误 ( 参见武汉广源 科技开发公 司编制的三峡梯调 中心气象应用软件系统 设计书) 。 1 . 2参数管理
能组 成 。
11 本 要素获 取 .基
记 降水( 等 。可对相关数据项进行插入 、 ) 修改 、 删除
等操作 。
13 要 素极值 检查 .
基本要素获取是按传感器节点号所对应的相关数
据, 通过数据库视图从气象水文数据库 WD S中获取 自
收 稿 日期 : 0 6 0 — 2 2 0 — 6 2
对湿度 ( 、 )地温( T 、 记 风( , S)自 含风 向、 风速 ) 自 、
据库中读取各类基本气象要素 ,通过基本 的质量控制 后 ,按地面气象月报表和年报表的规则统计制作各要 素的月报 和年报[ 软件 由“ 1 】 , 基本要素 获取 ” “ 、参数管 理”“ 、 要素极值检查 ”“ 、报表统计制作输 出”等主要功
对气温( )气压 ( )相对湿度 ( 、 、 P、 )地温( T 、 S )自
记风 ( v 含风 向、 z, 风速 ) 自记降水 ( 等进行极值检 、 )
端查询资料的状况 ,代之以图形兼表格 的方式进行实 时显示 , 充分满足 了业务人员对资料的需求。 扩大了资
进行图形界面查询 ,对单站资料进行一段时间区间的
图形化 显示 。
( 实时动态曲线显示。 5 ) 对任一站点 , 实时读取数据 库 中自动站数据 , 动态绘制 自动站 f s l h曲线 图 , a 柱形 图等。 ( 自动刷新。 6 ) 和报警功能结合使用 , 每五分钟刷新
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f3ee52a5e9856a57126047.png)
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本报告从地面观测业务,高空探测业务,自动气象站数量,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指标分析 (3)一、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现状统计 (3)二、全国地面观测业务现状统计 (3)三、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占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比重统计 (3)四、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地面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地面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同全国地面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指标分析 (7)一、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现状统计 (7)二、全国高空探测业务现状统计分析 (7)三、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占全国高空探测业务比重统计分析 (7)四、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同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指标分析 (11)一、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指标分析 (15)一、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现状统计 (15)三、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占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比重统计 (15)四、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同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19)一、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三、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 (19)四、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2 第七节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23)一、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23)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三、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四、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4)五、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4)六、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5)七、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5)八、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6 第八节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指标分析 (27)一、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现状统计 (27)二、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现状统计分析 (27)三、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占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比重统计分析 (27)四、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28)五、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28)六、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29)七、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29)八、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同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第九节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指标分析 (31)一、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现状统计 (31)二、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现状统计 (31)三、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占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比重统计 (31)四、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32)五、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32)六、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6-2018)统计分析 (33)七、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 (33)八、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同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图表目录表1:上海市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地面观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3)表4: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占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比重统计表 (3)表5: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4)表6: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地面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地面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上海市地面观测业务同全国地面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高空探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7)表12: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占全国高空探测业务比重统计表 (7)表13: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8)表14: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同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上海市高空探测业务同全国高空探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上海市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15)表28: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占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比重统计表 (15)表29: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上海市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同全国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上海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3: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4: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23)表45: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4)表46: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表47: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5)表48: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表49:上海市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表50: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现状统计表 (27)表51: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现状统计分析表 (27)表52: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占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比重统计表 (27)表53: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28)表54: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8)表55: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6-2018)统计表 (29)表56: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表57:上海市闪电定位监测业务同全国闪电定位监测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表58: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现状统计表 (31)表59: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现状统计表 (31)表60: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占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比重统计表 (31)表61: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6-2018)统计表 (32)表62: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2)表63: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6-2018)统计表 (33)表64: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表65:上海市卫星云图接收业务同全国卫星云图接收业务(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
湖北省远安县气象局测报业务学习考试题
![湖北省远安县气象局测报业务学习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079721fd0a79563d1e725b.png)
湖北省远安县气象局测报业务学习考试题姓名分数一、填空:1、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2、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器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3、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
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
4、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
5、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6、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7、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有: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8、自动观测项目索引括号内19个字符“y1…y19”,分别表示A文件19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的索引。
“1”表示自动观测数据;“0”表示人工观测数据;“9”表示全月无此项观测数据和缺测。
9、地面状态是未经翻耕保持自然的地表状况。
地面状况划分为两种类型,二十种状况。
10、气象站的辐射测量,包括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两部分。
二、单项选择1、因雪暴、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
A、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B、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
2、当()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km时,都应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录加方括号[ ]。
每一现象出现时,每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
沙尘暴、扬沙、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烟幕、霾;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烟幕、霾。
3、测站虽已闻雷或看见闪电而确实未看到积雨云的母体时,( )CL编报3或9;应根据实际观测到的云况编报。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e8d96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5.png)
第42卷 第4期2023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2 No.4July 2023,98~106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刘火胜1,李思韬2,宛浩凯2,余乾慧1,吴昌广21.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武汉 430040;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摘要 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 )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 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HII )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不同LCZ 类型的日平均UHII 差异、逐时UHII 变化及同种LCZ 类内UHII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各LCZ 在夏冬两季可保持稳定日平均UHII 类间差异,其中建筑高度越高的LCZ 类型其UHII 越高,特别是开阔高层(LCZ 4)和开阔中层(LCZ 5),而稀疏树林(LCZ B )、茂密树林(LCZ A )、开阔低层(LCZ 6)和零散建筑(LCZ 9)总体保持0 ℃以下;UHII 逐时变化方面,LCZ A 与其他LCZ 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日出后8 h 范围内LCZ A 表现为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他类型则呈快速下降后稳定上升趋势;单日内,各LCZ 的UHII 呈“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性,其中LCZ 9与LCZ A 能够长时间维持“城市冷岛”效应以缓解局部热环境,而LCZ 4是唯一夏冬两季UHII 均保持在0 ℃以上的类型;具有中层高度特征的LCZ 2和LCZ 5表现出显著的类内UHII 差异,同类LCZ 位于城区中部地块受城市冠层通风阻碍的影响其UHII 比城区边界地块高。
研究结果表明,LCZ 类间UHII 差异在夏冬两季稳定存在,而LCZ 类内UHII 显著性差异主要受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密集的中心城区由于通风效能低下和人为热排放频繁而更易于导致局部高温。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7d73d98762caaedc33d450.png)
β1 = H1面 / H6面
(1-11) (1-12) (1-13)
β2 = H6面 / H 24面
点 n 值,面 n 值与点面系数的关系为:
n点
=
n面
−
⎛ Ln⎜⎜
⎝
α α
1 2
⎞⎛ ⎟⎟Ln⎜⎜ ⎠⎝
T2 T1
⎞ ⎟⎟ ⎠
(1-14)
T 为历时,α1 、α2 为相应于T1 、T2 之点面系数。各历时采用相同的
F (km2) λ2
<20 0.30
表 1-3 20-100
0.25
λ2 ~ F 表 101-500 0.20
501-1000 0.15
1000 以上 0.10
3、瞬时单位线转换为时段单位线
u(0,t) =
1
⋅
(
t
) n−1
⋅
t −
ek
kΓ(n) k
t
S(t) = ∫ u(0,t)dt
0
(1-31) (1-32)
n = 0.34F 0.35 ⋅ j 0.1
( j >5‰)
(1-17-b) (1-18)
n = 1.04F 0.3 / L0.1
( j ≤5‰)
(1-19)
Ⅱ片(6、8、9、11 区)
m1 = 1.64F 0.231 ⋅ L0.131 ⋅ j −0.08 n = 0.529F 0.25 ⋅ j 0.20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 水电部(83)水电水规字 7 号文通知指出:“各省(市、自治区) 编制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在无实测流量资料系列的地区,可作 为今后中小型水库(一般用于控制流域面积在 1000km2 以下的山丘区 工程)进行安全复核及新工程设计洪水计算的依据,可在当前水库工 程普遍“三查三定”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也可供其他工程参考”。 按水电部指示精神,对流域面积较大的大中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应 该进行专门分析,本《图表》应用范围主要是中小流域。在地县水利 部门应用较多,因此《使用说明》仍以手算方法为主,有电算条件的 单位可根据本说明有关方法编制电算程序。
观测站点数据分析报告(3篇)
![观测站点数据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eb13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0.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观测站点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观测站点通过收集各种环境、气象、地质等数据,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告针对某观测站点的数据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观测站点数据的特征、规律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观测站点概况1. 观测站点简介某观测站点位于我国某地区,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该站点具备完善的观测设备,包括气象观测设备、地质观测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等。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气象要素、地质参数、环境质量等。
2. 观测项目及设备(1)气象观测项目: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日照时数等。
(2)地质观测项目:地震波速、断层活动、地壳形变等。
(3)环境监测项目: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
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地震监测台、环境监测仪等。
三、数据分析方法1. 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缺失值等无效数据。
(2)数据标准化:将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便于后续分析。
2. 数据分析(1)描述性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量,描述观测数据的整体特征。
(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观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观测数据的趋势、周期性、季节性等特征。
(4)空间分析:分析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地理空间特征。
四、数据分析结果1. 描述性统计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符合我国气候特征。
(2)地质参数:地震波速、断层活动、地壳形变等地质参数在观测周期内波动较大,可能与地震活动有关。
(3)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环境质量指标整体较好,但部分时段存在超标现象。
2. 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象要素之间:温度与湿度、风速、降水量等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速与风向存在正相关关系。
气象数据可视化应用传播
![气象数据可视化应用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928788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f.p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3年第22期·179·文章编号:2095-6835(2023)22-0179-03气象数据可视化应用传播*李雨谦,范进进,王美月(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气象部门在监测和预报天气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日积月累形成越来越庞大的气象数据库,挖掘气象数据,通过可视化形成利于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公众服务产品,可以更好地传播气象科学,开展公众气象服务。
结合工作经验,对气象数据在公众服务产品中的应用及可视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数据新闻;气象服务中图分类号:P409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3.22.051目前,数据可视化理念和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抽象数据信息的分析、表达、传达等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1]。
气象数据可视化是将复杂、抽象、离散的气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图形或动画产品,所有数据处理和呈现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让公众宏观了解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的天气特点及气候变化规律等,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气象数据变得有温度、可交互[2-4]。
随着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将气象信息图片化、视频化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将复杂的气象数据及背后蕴含的气象科学通过各种可视化手段运用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有利于人们对天气、气候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
本文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阐述了气象数据在公众服务产品中可视化呈现的常规步骤和方法。
1可视化数据分析在日常气象服务工作中,需要向公众展示气温、降水、风力、能见度等天气实况,通过预报数值变化反映天气发展趋势,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反映极端天气的程度、气候变化规律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之前,首先需要用对比分析、分组分析、分布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数据特点,提炼产品主题。
气象:农业作物规范
![气象:农业作物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f107221dd36a32d737581b5.png)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前言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基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规定。
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
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和有关的土壤要素。
气象要素的大气候观测方法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本规范规定了土壤水分、农业小气候观测和生物要素观测的内容。
本规范以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和气象台站观测试验资料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参考了有关书籍、文献,进行了编写,初稿经台站试点并广泛征求气象系统业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修改定稿。
规范采用系列版本,分上下两卷。
上卷有: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
下卷有:果树分册、林木分册、蔬菜分册、养殖渔业分册和补充篇农业小气候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全书由许维娜同志主持编写,佘万明同志参加了全书编写校对工作,各分册编写情况如下:作物分册:参考了农业部门的苗情调查方法、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南京气象学院姚克敏同志主持进行的小麦、水稻、玉米等观测方法业务试验的部分研究成果及安徽阜阳地区气象局李国师同志提供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方法编写而成。
四川省气象局钟国长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土壤水分分册: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有关技术资料和书籍文献,由吴义华同志提供初稿编写而成。
自然物候:参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编写而成。
畜牧分册: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组织业务试验并提出初稿。
后参考了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国牧区畜牧气候》修改编写而成。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马秀华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果树分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孔令凯同志提供初稿。
后吸取了广东、河北省气象局编写的果树观测方法的部分内容。
林木分册:由黑龙江省气象局冯国清同志提供苗木和用材林的生育状况观测方法初稿,参考了东北林学院、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编写的《东北森林物候气象观测技术标准》,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协作组编写的《亚热带主要经济林用材林物候观测方法》,福建天宝热作气象试验站橡胶树观测方法,云南省凤庆县气象站茶树观测方法,浙江省嘉兴市气象局桑树观测方法和有关书籍文献编写而成。
地面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设计与应用检验
![地面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设计与应用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0dd8b71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3.png)
第55卷第3期2021年6月Vol55 No3Jun&202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 Si )DOI :10. 19603/j. cnki. 1000-1190. 2021 03. 009 文章编号:1000-1190(2021)03-0382-07地面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设计与应用检验邢丽平X陈 城1**,刘 旭2,鲁礼炳2,傅 荣2收稿日期:2020-09-23.基金项目:湖北省气象局科 展基金重点项目(2020Z07).* 通信联系人.E-mail : mlbbcc @ 126. com.(1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武汉430074; 2.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湖北荆州434000)摘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季节,地面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容易冻结,影响观测数据质量,尤其 偏远无人值守的区域站,维护保养困难很大,影响时间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风传感器防冻结装置的技术思路,从智能防冻装置的结构、功能模块以及智能加热控制等方面开展设计试验.结合外场一次冻雨天气过程的试验,采用CIMISS 数据应用检验.结果表明,风传感器防冻装置是冬季保证风要素观测数据完整性连续性的重要措施,对气象站和风力发电场地面风观测站的风 传感器的防冻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关键词:智能防冻装置;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CIMISS ; MUSIC中图分类号:P412.16 文献标志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目前气象部门使用的三杯式风向风速传感器主要由三个碳纤维风杯和一个风标组成,由于安装在室外,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在冬季低温雨雪天气条件下风的观测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结冰问题,轻者影响风的 料的 ,严重的 影响数据的连续性.通常岀现冻结现象人员需到现场解决,如果使用的是风杆,只能用长竹竿敲 打使其转动,或者将风杆放倒后进行融冰处理,但快又被冻住.如果传感器是安装在距地面10〜12 m 高的风塔上,则需人工攀登风塔使用 吹风等融冰方法,却了攀登安全和不恰:冰等隐患.虽然 用手持设备上报,却无法得到连续的风向风速记录,且效率低下.因此如何解决速传 器 冰问题 了人员迫切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曾投入使用过的具有加热功能风传感器较少,仅有Vasisala 公司的风速(WAA151 型)和风向传感器(WAV151型),加热元件安装在传感器旋转轴内,加热元件多采用环境条件满足功 率*4 W,温度<4 P 的时自动启动加热装置,风传器就开 ,试点站中,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只考虑温度为结冻触发条件不够全面,各地温湿度差异很大,大的浪费.有研究表明风传感器结冻是由多个气象要素综合(15)引起,主要有:气温(一5 P 〜0 °C )、平均风速(*5 m/s )、相对湿度((80%),当伴随雪或雨夹雪、雨淞或雾Z 、大 雾或轻雾等天气现象时容易岀现结冻现象国家 自动气象站装配的风传感器主要有DZZ5、ZQZ -CII 及EL15-2等多种型号,均属于金属壳体转动型风传感器,缺乏防冻设计,在低温雨雪期 传器易岀现 雨雪冻住 & 年 国范 ,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冻 现岀“范围数多、持续 长”等特点.各省同 合当开展了相关的分析及预防研究试验.综合归纳有5种防冰解冻方法:在风杯和风向传感器 的轴承处,及速传感器与风杆连接处均缠绕保温棉,避免结冻;传统涂抹防冻油或防冻液,防止传感器冻结;新增 臂 器,通过保持一定温度范围,使传感器冻结;红外灯照射、电热丝加热以及利用云母加热片.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大,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没 解决全国范 类问题的相品.1系统结构组成针对我省现状,近年来每逢冬季湖北省内各类 国家气象站 传 器冻 , 数 量影响较大.据统计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2个段内,全省82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共有54个岀现了风传感器冻结现象,冻 数达到109为保证自动气象站风要素数据准第3期邢丽平等:地面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设计与应用检验383靠,亟待研制发一种风向风速传感器防冻装置供日 常业务使用•考虑到观测场实际环境,通过预设工作温度、加热材料启动/停止温度阈值,适用于不同 、不 同环境条件、不同 设备下风传感器防冻,确保温、高湿杂气象条件下按照设定条件控制该装置(安装 传感器风杯轴承)自动循环H持续保持一个预定的温度范围,防止风传感器转轴冻结•系统智能设计除满足手动面板操作设置,还 具备远程设置和监控分析,系统控制1示.通过绝缘层、绝热层物理隔离.温度传感器用以感传感器 温度% 大气的环境数据控制 ,通传导材料云母片 传感器壳3)线缆:由两组电源线分别给风向和风速传感器上 环 输入、温度数 连接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反馈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软件平台I远程监控平台防冻装置子站图1系统控制结构图Fig. 1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control system■控制单元智能防冻装置线缆加热单元温度数据线电源线加热环温度传感器2防冻装置子站设计智能防冻装置结构组成图2所示,包括智能控 制模 块 、 模 块 和 缆 u 部 分 控 制模 块 具 备数 、电源控制功能;加热单元具备保温、防、防晒、防 户外工作特性;线缆具备将传感器模拟信号计算机电平信号通信功能•袁佰⑼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防冻控制 设计;孙文(0)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器的研制与实现,都是防冻装单片机,,的自动站 I要素,预设 于(〉=)冰点时,控制通讯口发出,装置开始工作(1);母片温度传感器V 启动温度(下限阈值)—开 1热—云母片温度传感器持续增温 止温度(上限阈) — 止 — 母 片 温 度 传 器持续 温 启 动 温 度 ( 下 阈 ) 循环 防 止冻 .1) 控制单元:用于 的 场环境温度,判断是否满足气象冰点条件,装置开始工作•主要由单片机 智能控制•单片机程序主要 数设定、示面板、 设 控制 、 控制 人机 功 .2) 单元:与控制器连接,由2个环(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缠绕 )组成,分别附 :和 速传 器的 轴 上 与 温 度传 器图2智能防冻装置结构图Fig.2 The s<ruc<ure diagram of<hein<e l igen<an<i-freezingdevice2.1控制模块设计模块主要由单片机进行智能控制,单片机上电后,开始循环 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并对比设置的温度阈值,一旦达到设定的下单片机发出控制 ,继电器闭合启动加热工作•的同温湿度 数大于预设上限阈,单片机发出,继电器开,关闭 ,加热环开温•装置具有动调整设功能,单片机一旦读到设 按动,立 入设, 示的数据调整启动的温湿度值,调节到合理,按下确讪调节同观测站气象条件、装 耗(频繁启停)、寿命(力长)等综合因素 :的.该一旦 ,单片机按照新设置控制加热(2)监控软件页面上通过人机 ,同样:任意时刻设置启动停止条件•2.2 模 计模块一部分采用商用传感器一部分采用自研 装 !),传感器和缠绕一体,均8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5卷通过层叠的绝缘层和绝热层贴合安装在加热环的内侧,加热环套装传感器与环合并构一体,采用“卡扣''方式固传感器,通连接在智能控制器的输出端上;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还分别通过数连接智能控制器的输入端•温度和湿度满足结冰条件时,母片,同控制模块发出,实时采集风传感器外壳的温度,当外壳温度低于/高于阈,启动/停止•通壳温度片是否增温温.3远程监控平台设计系统智能设计除满足手动设置,还具备远程设置和监控分析,通过CIMISS获取要素数据(13「⑷实现远程启停控制循环加热•基于B/S框架设计采用C%Java编程,平台主要功能:环境监控、数据分析、参数设置、远程控制等功能「15)・应用数据访问接口 示包括站号、时间、经纬度、温湿度等要素,以及按地区检索、某一段温湿度,图3监控平台主界面,可显示所有入网防冻装置自动气象站温湿,左侧气象站名站号,右侧气象站气象温度和湿度数据及变化,监视防冻装置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当满足预设,点击界面“启动”按钮,远程防冻装置开始工作••加热环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速传感器表面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加热环加热或停止加热,实时气温、湿度和传感器外壳温度装1示屏上显示,同时通过通讯模块(SIM7600CE)数传输接口,上传到程监控平,程监控平的控制传输到装置上•实现所有入网装置(16)的程监控.图3监控软件主页Fig.3Thehomepageof<hesurvei l ancesof<ware监控主页:展示所有防冻装置自动站的运行状,气象站气象数,站点数,.站点控制:用于实现自动气象站防冻装置的工作程控制•防冻装置自动站按颜示(黄色;异常,绿色:启动),点击控制按钮后,实时显示防冻装站工作.数设:设站点装工作温度、湿度的、环启阈%并阈预计站速传感器转轴是否结冰•气象结冰条件:装置工作温度阈值$环境冰点临b装置湿度阈值V 环境湿度;轴冰:环温度阈$环温度b环湿度阈V环湿度%程开启或者关闭风传感器防冻装置,达到风传感器解冻的目的•:针程数据服务访问方式,通过气象数一服务接口(MUSIC)访问CIMISS数检索获取小时、分钟数据「17)・4智能控制设计针对防止风传感器冻结最为有效的即电加热方法「18「19).考虑自动气象站安装、度以及气温、湿度环境条件同%冰条件围绕设计智调参数控制启动和停止,维持一定温度范围,选取科学合理阈值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4.1农材料传 、稳定性、抗热衰减性、抗干扰性等方面用材料,主要有4种(云母、、、)%通合分析%用、耐高温、重量轻、体积小、功率大、成本母片,可设计•非常适合用于!风传感器外壳「20)・4・2双电源输入由于空气环境温度偏低,若要使风传感器维持一定温度冻结,确保风传感器保护罩与壳的正常旋转,大的功率,通常采用交考虑区域气象站、无人维护环境差的条件,开展双输入供电尝•利用区域气象站自带12.8V直压太阳能板,区域气象观测站开展试验「21),发现人工干预长72h,远超输出功率计算理论值35h.4.3智能控制输入装(、模式开)与控制器连第3期邢丽平等:地面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设计与应用检验85接,用于向控制器输入控制指令,设计自动/手动模式,显示示设置空气温度、湿度、外壳温度的阈值,环境传感器大气温度和湿度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接口连接控制器和设备,用于与设备数据「22沁.自动模式开启时,智能电源模块接收远程监控平台的控制,上传温湿度数智能控制器工作•通过接收远程控制命令、采集加环工作、压等,完成监控平程启动实验室试验进程为:设置云母片加热工作温度32C〜45C的范围装置正常工作.当温度*32C 时,继电器吸合,外部开,开增温上升到(45C时,输出断开;开温下降到*32C ,继电器吸合,如此循环实现风传感器的s当工作模式止温度时,设备自动处于待机,自然冷却,等待下一次启动,自动进入'模式•启停温度范围设计方法也场装用技方法•温度显示4所示.图4温度显示屏线路图Fig4The circuit diagram of temperature display5应用检验5・1防冻装置安装荆州国家基本气象站部署风传感器防冻装置,防冻装置安装场风塔上,圈安装传感器支架上,装置安装在气象场风塔,感应探头和圈固定于风塔右侧备速传感器(图5右侧)之上,与另一套主用自动站风速传感器(图5左侧)进行)5.2-次应用检验结合荆州地区2019年2月7日至11日一次冻雨天气过程,考虑备份系统(无锡)观测站服务器数据和本站(华云)CIMISS数据,荆州站本站未防冻数据通过MUSIC获取,有防冻数据在站服务器•期间有防冻和未防冻气温、相对湿图5风传感器防冻装置安装图Fig5Theovera l perspectiveoftheinte l igentanti-freezingdevice度变化以及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变化趋势如图6〜图9.表明防冻装防止了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冻结,保证了数据连续性.CIMISS数据为远程启停控制防冻装了数据支撑.图6给出的是7日10时至12日2时的两组风速传感器变化,出:未防冻处理的风速传感器在7日22变为0,且长持续不变11日14为0的速%7日22 11日14速传器冻%防冻理的风速传感器在冻结期间及其12h保持连续的变化图62min风速对比分析图Fig6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diagram oftwo-minuteaveragewindspeed图7给出的是同时间段两组风向传感器风向变化,同样出相似结论•表明智1热控制器在该冻雨天气过程中,起到了的防冻结作用,保证了风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及数据的连续图8〜图9给出7日22时开始风速0值时,两气温和相湿度数的变化%明防冻时,CIMISS和备份系温高湿数据的吻合状启动和停止度吻合,为远程启动装!供依据.86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5卷2 min 风向(未防冻) 一2 min 风向(已防冻)图7 2 min 风向对比分析图Fig.7 The compara<ive analysis diagram of<wo-minu<eaveragewinddirec<ion图8 2 min 风速0值时气温对比分析图•相对温度未防冻CIMISS ——相对温度已防冻Fig.8 Thecomparaiveanalysisdiagram of<he <empera<urewhen<wo-minu<eaveragewindspeedis0图9 2 min 风速0值时相对湿度对比分析图Fig. 9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diagram of thehumidi y when<wo-minu<e average wind speed is 0图10给出了 7日10时至12日2时的2 min平均风速CIMISS 标准数据,验证了 2月7日至11 日一次冻雨天气过程,有风传感器防冻装置荆州本 站,其风速数据的连续性.6结语从2017年开 材 用、能耗、材料保温、材料影响使用寿命以及装置稳扰 方面开展了调研,并获得2项国家用型专利• 2019年在荆州国家气象 站自动气象站安装,常• 2019年低温雨雪期间防止了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的冻结,保证了数 据的连续性.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2个冬段内(2019年底开始批量部署),全省82个国2月7日10时-2月12日2时风速变化图图10 2 min 风速变化图Fig.10 The varia ion diagram of<wo-minu<eaveragewindspeed家级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冻结现象台站数量、冻结数均大幅下降(3个台站、59次).截止2020年7月该装省22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安装运行•然 数 是一 用检验[24-25],大量的研究数证工作,需要进一步积-同覆冰的气象条件下,确定温控融冻的临 *标, 启动停止控制、远程启动停止湿度的判,减少无用的启动频次,降低系;行功耗•条件具备推广到偏 人 的区26)自动站场所•参考文献:尹宪志,张 强,胡文超,等•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雨雾淞冻害研究•高原气象,2011,30(3):837842.YI X Z ,ZHANG Q , HU W C ,et al. Study on glazed frostand freezing fog of wind transducer at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J ). Plateau Meteorology ,2011,30(3):837-842.[2)白水成,黄增林,李崇富,等•温控风杯防冻仪的研制:J ) •陕西气象,2008(5):39-40.BAIS C %HUANG Z L %LI C F %et al&Development of antifreeze instrument for temperature-controlled air cup [J).JournalofShaanxiMeteorology %2008 5):39-40.()吴有训,王进宝,王克勤,等•黄山雪雨淞和雾淞的气候特征:J ) •气象,1999, 25(2):4953.WU Y X ,WANG J B ,WANG K ',et 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rime and rime in HuangshanMountain[J ). Meteorological Monthly ,1999,25(2) : 49-53.[4)毛万忠,李 英,庞婷婷,等•自动站风传感器防冻融冰技术研究:J ) •农技服务,2017, 34(9):70;69.MAO W Z %LI Y %PANG T T %etal&Research on anti freezing and ice-thawing technology of automatic station windsensor[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 2017,34(9): 70;69&() LEE J W. Field calibration of wind direction sensor to thetrue north and its application t o the daegwanryung wind第3期邢丽平等:地面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设计与应用检验87turbine test sites[J).Sensors,2008,8(12),7783-7791.卵旳.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装置研制与应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020,35(4):83-88.WU Y&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inte l igentantifreeze device for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wind sensor[J).Automation b InNtrumentation%202035(4):83-88.()蒋兴良,易辉•输电线路覆冰及防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JIANG X L%YI H.The prevention of tranNmiNNion line icing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2.()朱士恒,何晓平,朱平•ZQZ-TF型风传感器冻结装置故障自动检测装置设计()•气象科技(016,44():902906.ZHUS H%HEXP%ZHUP Automaticdetectingdevicefor freezing faults based on ZQZ-TF wind sensor[J).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44(6):902-906&()袁佰顺,尹宪志,徐启运,等•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防冻控制电路设计()•干旱气象(009,27(1):88-92.YUAN B S,YI XZ,XU Q Y,et al.Design of anti-freezing controlcircuitfor windsensorofautomatic weatherstation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2009,27(1):88-92.(O)孙文良,孙丘宁,任德发,等•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加热器研制与实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009,26(1):32-34.SUN W L,SUN Q N,REN DF,et al.Development andrealization of wind sensor heater for automatic weatherstation[J).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 and MarineInstruments%200926(1):32-34[11)高英杰,李兰英,张洁新.自动站风杯冻结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防御对策()•科技传播(010(0):65$8.GAO Y J%LI L Y%ZHANG J X The meteorologicalconditionanalysisanddefensecountermeasureofautomaticstation air cup freezing[J)Public Communication ofScience b Technology,2010(20):65$8.[12)刘新彦,欧阳秋明,张有菊,等.自动气象站风杯冻结分析和数据处理探析()•农业灾害研究(017(7):20-21.LIU X Y,OUYANG Q M,ZHANG YJ,et al.Wind cupfreezeanalysis and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on automaticweather st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2017(7):20-21[13)张亚,罗西昌,陈浩,等.气象无线传感网观测节点的设计与实现()•气象科技2015,43():1046-1052.ZHANG Y%LUO X C%CHEN H%et al Design andimplementation of observation nodes in meteorologicalwirelesssensornetworks[J)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543(6):1046-1052[14)熊安源,赵芳,王颖,等.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用气象学报(015,26():500-512.XIONG A Y,ZHAO F,WANG Y,et al.Design and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J)Journal of AppliedMeteorologicalScience%201526(4):500-512[15)乌蓿华,朱尚明,吴希忠.OracleRAC集群技术在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Sl):17-20.WU P H,ZHU S M,WU X乙Application of oracle RACclusterontheE-cardsystemofsmartcampus[J)Journalof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2017(S1):17-20[16)张颖,黄罡,刘億哲,等.一种支持Java应用中按需远程执行的方法[)•软件科学(013,24():1713-1730.ZHANG Y%HUANG G%LIU X Z%etal Approachtosupportingon-demandremoteexecutionofthecomputationsinaJavaapplication[J)JournalofSoftware%201324(8):1713-1730[17)秦运龙,王迎迎,张冰松,等.省级外网气象大数据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气象科技(020,48():824828$54.QIN Y L,WANG Y Y,ZHANG B S,et al.Research andimplementationofprovincialmeteorologicalbigdataserviceplatform based on extranet[J)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202048(6):823-828$854[18)张雅昕,伍秀莲,王方升.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防冻自动保温系统的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3):72-74ZHANG Y X%WU X L%WANG F S Research onantifreezeautomaticheatpreservationsysteminwindspeedandwinddirectionsensorofautomaticstation[J)JournalofMeteorologicalResearchand Application%2013%34(3):72-74[19)陈志超,徐浩然,杨家锋.风传感器冬季冻结气象条件分析及防[J)服务201734(1):84-84$105CHENZC%XU H R%YANGJF Theanalysisoffreezingweatherconditionanddefense measuresof windsensorinwinter[J)Serves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2017%34(1):84-84$105[20)张立清,张洪卫,杜肖肖•自动气象站风数据的异常现象与处理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2,41(15):215(16.ZHANG L Q,ZHANG H W,DUX X.The processingmethod of abnormal wind data for AWS[J)Modern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1(15):215-216:21)毕于健,尹祥坤,吴迪,等.基于PI膜的风传感器自动加热系统研究[).农业与技术(018,38(12):237.BIYJ%YIN X K%WU D%etal Theresearchonautomaticheating system of wind sensor based on PI film[J)AgricultureandTechnology%201838(12):237[22)曾杨,魏明明,胡沁,等.区域气象站蓄电池剩余容量预测算法分析[)•电子测量技术,2019,42():59-63.ZENG Y,WEI M M,HU Q,et al.Analysis of predictionalgorithmforresidualcapacityofba t eryinregionalweatherstations[J)Electronic MeasurementTechnology%201942(3):59-63:23)宋中玲,张静.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研究[)•自动化仪表(018,39():7881.SONG Z L,ZHANG J.Research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andtest method ofthesensorsin new type of automaticweatherstation[J)Process AutomationInstrumentation %88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5卷2018,39(7):78-81.:24]易建平,张礼林,李雪莲,等.浅谈恶劣环境自动气象站的仪器维护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9)224.YIJ P%ZHANG L L%LI X L%et al Discussion oninstrument maintenance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inharsh environ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Herald%201411(19):224:25]哈艳丽,黄本群,袁海豹,等.一次寒潮冰冻天气自动站维护与异常数据的处理.贵州气象,2017,41(4):81-84.HA Y L,HUANG B Q,YUAN H B,et al.Themaintenanceofautomaticweatherstationandtheprocessingon abnormal data during a cold snap wth freezing]〕).Midlow Latitude Mountain Meteorology%201741(4):81-84:26]马昊天,李炳昆,全美兰,等.风向风速传感器冰冻分析及预防•农业灾害研究,2018,8(6):103104.MA H T,LI B H,QUAN M L,et al.Analysis andpreventionoffreezing winddirectionand windspeedsensor()•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2018,8(6):103-104Design and application test of intelligent anti-freezingdevice for surface wind sensorXING Liping1,CHEN Cheng1,LIU Xu2,LU Libing2,FU Ron g2(1.Hubei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upport Center,Wuhan430074,China;2Jingzhou MeteorologicalBureau Jingzhou Hubei434000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cold season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the wind sensors of automaticweatherstationsonthegroundareeasytofreeze%whicha f ectsthequalityofobservation data Especia l y for remote and unguarded regional stations%the maintenanceisdi f icultandtheimpacttimeislong Inordertosolvethisproblem%a technicalideaof windsensoranti-freezing device wasputforward The desig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 module and intelligent heatingcontroloftheinte l igentanti-freezing bined with afreezingrain weatherprocesstestinthefield%CIMISSdataisappliedtotest.Theresultsshowthat thewindsensorantifreezedeviceisanimportant measuretoensuretheintegrityand continuityofthewindobservationdatainwinter%andhaswideapplicationvalueforthe anti-freezeofthe windsensorinthe weatherstationandtheground windobservation stationofthewindpowerplant.Key words:intelligent anti-freezing device;AWS(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wind sensor;CIMISS(China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MUSIC (meteorologicalunifiedserviceinterfacecommunity )。
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与故障处理
![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与故障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6a63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2.png)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Meteorological » Hydrological and Marine Instruments第1期2021年3月No. 1Mar. 2021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与故障处理李 力1,张 慧2,刘 雯」,甘少明1(.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武汉430074;2.武汉楚天联华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430074)摘 要:TCYII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以AMR-A 型户外全自动一体化分析仪为核心,该系统在 自动采集降水的同时,能够自动测量样品的pH.EC 和温度指标,还能扩展测量降雨点的大气参 数。
系统可通过网络完成自检和校准,并利用状态数据进行监控报警,对于推进地面观测业务无人值守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原理,阐明了系统校准和故障诊断处理方法,期 望从观测源头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保障酸雨观测数据的及时可靠。
关键词: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故障处理中图分类号:P415. 1 +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09X (2021 )01010204Calibration and troubleshooting of TCYII 1acid rain automatic observation systemLi Li 1 , Zhang Hui 2 , Liu Wen 1 , Gan Shaoming 1(1. Hubei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Center Wuhan 430074 ;2. Wuhan Chutian Lianhua High-tech Development Co. Ltd , Wuhan 430074)Abstract : The AMI-A outdoor full-automatic integrated analyzer is the core of the TCYII 1 acid rain automaticobservationsystem.Thesystemcannotonlyautomatica l yco l ectprecipitation ,butalsoautomatica l ymeasurethepH ,ECandtemperatureindexesofsamples ,andalsoexpandthemeasurementofatmosphericparametersofrainfa l points.Thesystemcancompleteself-testandcalibrationthroughthenetwork ,andusethestatedatatomonitorandalar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ground observation business unattend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composiionandprincipleoftheequipment ,expoundsthemethodofsystemcalibraionandfauldiagnosis ,andexpecstocontrolthedataqualityfromtheobservationsource ,soastoensurethetimelyandreliableobservationdataofacidrain.Keywords :acidrain ;automaticobservation ;systemcalibration ;troubleshooting0 引言随着工业发展,化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不断污染着自然环境。
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数据异常的分析处理
![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数据异常的分析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c1e2caaa00b52acfc7ca19.png)
为 方便值 班观 测员 对 自动气象 站正 点地 面观测
数 据进 行人 工审核 , “ 正 点地 面 观 测 数 据维 护 ” 设 置
现 人 工定 时观测 数据 维护 和 自动气象 站观 测数据 异
了正点 观测值 与小 时 内逐 分钟 值 的 比较 功能 , 当焦
h t t p : / / w ww. q x k j . n e t . c n气 象 科 技
级 气象 台站人 工 观测 任 务 , 简 化 地 面 气 象 观 测 资 料
传 输 流程 , 中 国气 象 局 对 地 面气 象 观 测资 料 报 文 传 输 方式 进行 了调 整 。调 整 后 , 国家 级气 象 观 测 站 使 用“ 地 面气象 测报业 务 系统 软件 ” 2 0 0 4 V4 . 0 . 1自动
第 3期
文强 等 : 正 点 地 面观 测 数 据维 护 中 数 据 异 常 的 分 析 处 理
湖北 省作 为地 面气象观 测 资料报 文传输 方式 调 整 的试点 , 全省 国家 级气象 观测 站从 2 0 1 1年 9月开 始按 调整后 的要 求操 作E 6 ] 。十堰 国家基 本气 象观 测 站全 体值 班人员 通过 不断学 习 , 很 快掌 握 了“ 正点 地 面观 测数 据维护 ” 的操 作要 领 , 但 对 出现 的数 据 异常
测异 常数 据 的分析 处 理 实 例 , 帮助 值 班人 员 在 日常 工作 中对 正 点 地 面 观 测 的疑 误 数 据 进 行 快 速 的维
护, 完成 自动气 象站 数据 的质量 控制 , 以保证 地 面气 象要 素 上 传 数 据 文 件 内数 据 的 完 整 性 、 时 效 性 和
好 自动 气 象 站 数据 的质 量控 制 , 以保 证 地 面 气 象 要 素 上 传 数 据 文 件 内 数 据 的 完 整性 、 时效性和质量 。 关 键 词 地 面 观 测 数 据维 护 数 据 异 常 自动气 象 站
地面气象观测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890cf110661ed9ac51f36a.png)
地面气象观测常见数据缺测问题分析摘要:本文根据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实际,首先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出现数据缺测问题的主要原因,接着对几种常见的数据缺测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最后给出了一些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缺测问题;分析引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各项气象业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对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以及气象服务质量造成影响。
自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气象局使用新型自动气象站之后,实现了对降水、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不但增强了气象要素监测的能力,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及防灾减灾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有时候新型自动气象站在运行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出现缺测问题,这就要求观测人员加强测报业务学习,提升操作技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缺测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顺利开展。
1.导致地面气象观测出现数据缺测问题的主要原因1.1计算机故障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有时候会出现业务计算机被病毒、黑客等侵袭的状况,或者是在测报软件运行时会发生死机现象,这些均会致使原始观测数据在下载突然中断时引发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出现缺测问题。
1.2环境因素在雷电天气发生时,有时候会出现采集器、传感器等测报仪器被雷电袭击的情况,这势必会导致仪器出现损坏会产生故障问题,致使全部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出现缺测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某些复杂天气的干扰,会致使仪器在对气象要素采集以及传输的时候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数据异常问题出现。
例如,在暴雨天气发生时,温湿度传感器的过滤罩以及地温传感器极有可能会被雨水浸泡,致使温湿度数据出现缺测等异常现象。
1.3监控软件故障通常情况下,自动气象站的监控软件一直处于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的状态,不但占据业务计算机很多的空间存储资源,同时伴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致使观测数据出现缺测问题。
湖北气象监测网络业务管理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湖北气象监测网络业务管理系统及其应用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55cb7f2941ea76e58fa04aa.png)
线 混 合 的 通信 方 式 ; 规地 面 、 一 代 天 气 雷 达 等各 常 新
术 . 立相应质 量管理软件系统 , 质量信 息准确 、 建 将
及 时 地 传 递 到 各 个 业 务 环 节 , 高 保 障 支 持 、 理 提 管 等 质量 控 制 动 作 的速 度 与 准 确性 ,能 够 使 气 象 探 测 资 料质 量( 如及 时 性 、 整性 与数 据 质量 ) 续得 到 改 完 持 善 或保 持 稳定 。然 而 , 内现 有 的此 类 系统 仍停 留在 国 或重 于信 息传 输管 理 、 或重 于 探测 系统运 行 监 控管 理
开 发 , 统 具有 较好 的可 推 广 性 。 系
关 键 词 : 合 气 象 观测 业 务 ; 面质 量 管 理 ; 据 质 量 控 制 综 全 数
中图 分 类 号 : P 1 .2 T 31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1 引 言
“ 十五 ” 以来 , 级综 合气 象 观测 系统 得 到快 速 发 省
的 阶段 【 . 与省 级综合 气 象观 测业 务 的全 面质 量管 理
类 报文 汇集 到省级 服务 器 的通 信路 由也 各不 相 同。
22 业 务 需 求 分 析 .
从 业 务现 状 看 . 响省 级综 合气 象 观测 系统 质量 影
管 理 的不 利 因素 包括 :1 )新 型探测 设 备种 类 增加 , 对 新 型 设备 运行 缺 乏 直观 认识 ,技术 保 障难 度 加大 : 无
管理 信息 的供 给 。因此 , 结合 现有 业务技 术条件 , 湖北 气象 监 网管 理 系统开 发应 满足 如下需 求 。 ( 系统能 够 为 台站 、 级技 术保 障人 员 提供 综 合 1 1 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
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自动气象站数量,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第一节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 (1)第二节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一、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三、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 (3)四、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7)一、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指标分析 (11)一、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15)一、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15)三、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15四、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19)一、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三、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 (19)四、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2 第七节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23)一、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23)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三、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四、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4)五、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4)六、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5)七、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5)八、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6 第八节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27)一、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27)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7)三、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7)四、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8)五、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8)六、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9)七、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9)八、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第九节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1)一、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1)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1)三、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比重统计31四、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2)五、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2)六、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3)七、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3)八、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图表目录表1: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湖北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湖北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湖北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6 表31: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湖北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湖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3: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4: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23)表45: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4)表46: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表47: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5)表48: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表49: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6表49:湖北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表50: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27)表51: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27)表52: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27)表53: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8)表54: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28 表55: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9)表56: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表57:湖北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表58: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1)表59: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1)表60: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31)表61: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2)表62: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32 表63: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3)表64: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表65:湖北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第一节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湖北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