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合集下载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内功理法释要)--魏树人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内外兼修、融阴阳为一体。

欲求太极内功,必须先掌握符合太极拳原理的练习方法。

内功理法是培养神意气的必由之路,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既讲究身形手势,更注重内功理法。

二者绝然不可分割。

有很多学练太极拳者因循一种不正确的习拳方式,即先学套路,待套路熟练之后再探研理法,孰不知恰是在如此反复习练毫无理法的空拳架过程中,身形手势已经认同了僵滞有力的错误运动方式,待到想要探究理法时,这种含有僵滞之劲的运动方式已然积习成弊,铸成了很难排除的障碍,以至于日后虽长期盘拳,内劲却总也不能运化,更无法企及豁然贯通的境界。

先师传留下来的正确教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讲明拳架理法,注重以理法引导身形手势的正确运行。

拳架之理法对各个部位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遵照先辈传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循序而进,才能尽快地步入正轨以求深造。

杨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退出。

招与术互相依存而相辅相成。

不可以先练招后学术,亦不可光学术而后练招。

初学时外形招式通过模仿会先掌握,而内功理法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不易得其要领。

因为在初学阶段神意气不听人的意识调遣,招与术的融通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学者首先要注重在理法上悉心研究。

拳架中每招每式的演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意在先”,自姑至终都是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绝无片刻只在走“空架子”。

譬如当“起势”尚未抬手之际,而由静极而生动的起势意念早已开始在周身酝酿,使各部位的内功理法依序到位。

当拳架练习进入中级阶段后,理法颇为繁多,每种招式都有一种固定的理法,此式与彼式间的理法又能相互变换和衍生。

当进入较高层次后,理法的互蕴互变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大脑思考。

先师曾讲,在演练拳架时,招与术相互配合到能随心所欲时,会自然演变出现一种奥妙。

全体透空、无我无为之境界是从培养手与腕的柔软开始的,一举一动要完全依赖拳架理法的引导,而后方能逐步进入松散通空的阶段。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导读:一,流传说法当代畅行的太极拳风格流派,我一贯把它们分为八个:陈、杨、、吴、武、孙、赵堡(和)、武当(民间)、学院。

我一直自信*一,流传说法当代畅行的太极拳风格流派,我一贯把它们分为八个:陈、杨、、吴、武、孙、赵堡(和)、武当(民间)、学院。

我一直自信我的缘法和传承,武当太极既是道门太极,也是民间传承的泛太极拳类。

至于源流问题,不能一言而尽,但有些观点见同于众家,进而得到证明。

其中一些观点逐步得到不同的反映和认同:道家思想是它的理论基础;道教内丹功是它的功力源泉。

像杨家人受过道门高人指点而炼成绵绵拳,被正式定名为太极拳是翁同龢的诗文形容造成,太极拳的定名与清代避讳皇太极,以及反清复明不敢提江湖异人等民间教会人士,还有清初定编的明史也不可能提江湖人士以武犯禁,反抗朝廷的野史写法,这些关联,众多原因造成没提张三丰传太极拳之说。

还有宋书铭在民国前后,于北京流传出两个版本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也有不同渠道和多种说法。

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和透明后,看到台湾有流行说法,郑曼青所奉的三祖:杨澄甫、张三丰、左一峰(还是另一道人)。

以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和王子和辑录《太极拳涵化文集》等书籍为说法的内功和金丹功与拳技相结合的观点,这里主要就独特观点:近代太极拳内功与道教内丹术(金丹派)的关系做一些梳理。

也证实我这些年云游参学访道后更坚信自己三丹田理论的说法。

*二,个人浅识我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凭心而论,八十年代随着武术气功热的兴起,我开始暗迷上这类神奇文化。

随后,九十年代初体验宗教入道、学道、修道,当得武当、终南等老修行的言传身教。

那时候无名的我专志修炼功法和虔诚信仰的修行,是一段珍贵的体验和永生难忘的时光。

直接的影响我现在的功力、身体和学养。

对于所谓秘法宝典绝招功夫,我认为,这些真的没有文字依据。

传说中秘传功法和验证功效也是从道友们的传话中认知的。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多媒体光盘内容简介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

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

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

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

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VCD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

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

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

杨氏太极拳述真》内功劲法

杨氏太极拳述真》内功劲法

杨氏太极拳述真》内功劲法魏树人著本章首先介绍的是人体各部位点与线的位置与相关内劲的运用方法,共27种。

继而介绍侧平劲,螺旋劲共18种,最后介绍轻劲6种,大气球用法3种,共54 种。

其中,轻劲,大气球用法与九曲珠劲法是先师晚年讲授的几种劲法要决,属于高层次的点中求之揉手技艺,系自杨健侯处秘传而得。

还有一部份是先师青少年时期,从师伯少侯公的发劲中感受和领悟到的。

第2章;内功劲法的运用;第一节:以悬挂的古钟为例。

钟体中心有一条垂直线,线下端系一钟锤。

内功练到较高境界时,钟锤可以旋转和上提,下落。

若以古钟比喻人体,钟口即是三道气圈中之胯气圈,钟蒂为肩气圈,中间为腰气圈。

把古钟的垂直线均分成四段,即形成五个点。

《一》: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乃点穴之门,故又称为绝命点。

因为它不易动转,是权衡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此处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三》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是人身旋转最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

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四》下死点:受钟锤垂坠的影响而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五〉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

此点在人的2胯之中,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平均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都有连带关系。

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2点都含有一半的灵活性,一旦被击,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

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时,其顶点就必然僵滞,此时须向其顶点击之。

由于各点均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其上下2个点。

如击上死点时,对方会在顶点至灵活点一段形成弧线,其上死点必然移向弧线的最弯处。

此时要用弹簧劲引直弧线,在照其顶点击之。

若遇到对方的垂直线变成弧线形成并呈松软状时,不可轻易击死点。

应先击其垂直线的任何一处,使对方的神,意,气集中于被击处,其弯曲的垂直线自然变垂直,这时,立即朝死点击之。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

永年曲陌秘传杨班侯太极拳拳谱(一)李占英赵存保第一势一、无极式。

源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原指天地未分、混沌莫名的时空初始状态,系派生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处暗昧的地方,便能做天下的楷模。

做了天下的楷模,就能长久保持美德而不出差错,回复到永无穷尽的真道。

庄子《逍遥游》中说“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 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无极以其无味无形、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升无降、无阴无阳、无可指名,所以称为无极。

在宇宙演化的概念表述中,无极常与太极相对,无极生太极,是太极的本源。

太极拳先辈“ 以象喻人” ,把无极的自然现象和哲学意象,化用为太极拳功的训练,使太极拳练习者身心如“ 无极” 一样大道自然、和合性命、油然归真。

将拳法未动之时预备准备状态化做无极式。

主要目的是:整合气象,空净体势,清明感知,守我之静,待人之动。

两脚八字站立,体重分置两脚,脚跟距离以立势舒展适中、身体中轴可以随时随势灵活转动为度,脚心轻吻地面,与大地吻合,舒适稳定。

身体中心上下一线竖立,自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上领下沉,保持一条垂直中心线,不偏不倚;顶头虚悬,颈项松正,胸部松舒,背部微圆,尾闾松坠,尾骨内收。

两臂自然垂放于体侧,松肩虚腋垂臂展腕舒指,掌心向内。

周身放松,骨骼、关节、筋腱、肌肉、皮肤,松通中和,颈、肩、腰、胯、膝、踝,节节安置妥当,层层衔接舒适。

神意慈和清净,无思无虑,呼吸自然,气血和顺,立身安舒,机势天成,浑然内外。

功法歌诀:无极初始立中正慈和安舒道感通汪洋机势法自然灵犀净明待人动二、太极起势承无极式,静中生动,阴阳裂变,虚实析分,破暗启明,无极而太极。

恰合王宗岳夫子《太极拳论》所言“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依据太极学说而创立,文领武备,武演文心,太极拳各式均由此展开,滔滔其势,不离其本。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浅说杨式太极府内功法李正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

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

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

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

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

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

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

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

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

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

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

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

欲学真功访明师,想学真太极,要看杨健侯太极拳真传!

欲学真功访明师,想学真太极,要看杨健侯太极拳真传!

欲学真功访明师,想学真太极,要看杨健侯太极拳真传!古云“名师出高徒”。

太极拳有云:“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社会上学太极拳者甚多,公园里每见成群结队的爱好者。

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太极扇,太极剑,练完这个练那个;哪里有什么大庆典,一高兴就可以拉起万人的太极拳队伍。

行内人明白,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上万人的队伍中没有几个真会太极的,所玩不过拳操而已。

老百姓不知道,真太极是公园里、影碟里、一般太极拳老师那里学不来的。

我早年练外家拳械,后知内家拳理精深,改练内家拳的功夫,从1980年练太极至今,投访名师未断。

最初老师是吉林市刘馨医生,练的八十八式,基本上属于杨澄甫的拳路。

后曾得到阜新市赵忠煜老师点化,从此练太极未辍。

曾两次到北京王培生老人家拜访请求指教,问他打败日本拳师的秘诀是什么。

老人家告诉我“全是意念”。

又曾去北戴河李经梧老人家拜访,老人家让我看他与学生推手,推打李老者无不有来无回,或飞或跪,东倒西跌。

李老师告诉我“练到一个指头来进攻也能化能发”。

我长期练太极不停,在前人单双推手、大捋基础上,我也总结了许多推手样式,与人同练,遇有斗殴终能化险为夷,一起玩的朋友已能徒手与六个流氓棍棒砖头打半个小时不分上下,最终朋友抓住歹徒并扭送公安机关。

我也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太极拳论文几十篇,来跟我学太极者遍布省内外。

十年前,当我听说沈阳胡学智老师太极拳练得好,就想方设法登门求教,自恃十几年的太极功夫,问胡老师可否是中乘水平,胡师笑曰“门还未入”,不信,与之较技推手,无不败北,如夜行踩空,如溜冰滑倒,又被胡师拉住;以松手点我指尖则痛入骨髓;反拧其臂,将胡老师按倒在地、甚至按到墙上也反被胡老师打出;年近七旬的胡老师竟能用肩头靠打我的小腿,这是杨露禅才有的功夫啊!其擒拿与反擒拿尤其厉害,看胡老师的样子,精神矍铄而又毫不费力;问其理论也是用意不用力,与王培生、李经梧如出一辙也。

于是,终于心中服气。

这是真太极名家,真太极全国没几个也!乃磕头拜师学艺,再不旁骛。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

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

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

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

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 VCD 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

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

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序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作摹拳意述真,述先辈教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

竣稿后,命余序之。

三家之术其意本一。

大略务胜人。

尚气力者,源失之浊。

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那么清,清那么技与道合。

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

先生学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门。

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

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而驰,先外行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行百余里。

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

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

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何尝负之。

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先生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桢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境艺无二之旨。

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

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仲冬靳水陈曾那么序拳意述真自序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当中。

夫道,一罢了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之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那么一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假设偏阴、偏阳皆谓之病。

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前人创内家拳术,令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躯体力行,以合其道,那么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终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

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

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四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四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四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keywords: 杨氏太极分类: 杨式太极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

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

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

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

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

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

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

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

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

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

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

杨健侯[杨式太极拳传人]

杨健侯[杨式太极拳传人]

杨健侯[杨式太极拳传人]杨健侯其他百科词条杨式太极拳传人武术家杨露禅之子杨健侯(1839年~1917年)男,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露禅第三子,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杨健侯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

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三、四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

露禅逝世后,他接替父职在京授拳。

他宽厚仁慈、秉性温和,从不恃拳傲扬,有极高的武德。

基本信息中文名杨健侯性别男出生日期1839年人物关系杨露禅父亲杨少侯儿子杨澄甫儿子杨班侯哥哥杨振国孙子杨振铎孙子杨振基孙子杨兆林侄子简介杨健侯(1839-1917)男,杨露禅第三子,教习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其功刚柔并济,以臻大成。

拳术刚柔并济,特别善于使技巧。

对刀、剑、枪等也极力钻研。

性格温和,肯钻研,为适应部分习者需求,将杨式太极拳,初改中架。

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授人众多。

在比武时对任何人都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

描述:杨露禅第三子,教习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其功刚柔并济,以臻大成籍贯:广府南关人生平概述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露禅第三子,人呼為三先生,晚年后人呼为老先生。

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练功亦在幼时。

其父严厉,终日督视,不使少怠,以致身心疲敝,不得胜任。

曾拟逃学数次,幸均被觉,未果,可见当时练功之刻苦精神,卒能成其大名。

性较兄杨班侯柔和,故从业者甚众,教习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其功刚柔并济,以臻大成。

后随父长住北京教拳为生。

有《十三势行功心决》(三言四句)曰:“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当时他派中有善用刀剑者,与之交手,健侯仅以拂尘挫敌,每一搭手,多被擒拿,处于背势,而不能近其身。

又善用枪杆,任何劲力,均可发于杆头。

他人枪杆遇之,无不连人带杆同时跌出。

其周身皆能发人,而发劲輒在一笑一哈之顷。

且善发弹,发无不中。

三四弹在手中,往往能同时射击三四飞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04期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

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

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

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意静:头脑冷静。

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征兆。

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

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

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万不可浮燥。

而这个缓字,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

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

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得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

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致此?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

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

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

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

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

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

若开始入门便私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

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遣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

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然其开合进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谚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练拳的效果问题都受谚语支配。

《太极拳授秘歌》

《太极拳授秘歌》

《太极拳授秘歌》《太极拳授秘歌》古代太极拳的秘诀·《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传留下来的,其文字非常简练,但内涵却很丰富。

修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应以此歌诀的要义来揣摩太极道、太极术(内功)、主极拳架融为一体的真谛。

如此,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从而实现《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謦。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所以,修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 (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

此为“无形无象”。

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

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

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元气。

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

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

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建侯秘傳太極拳內勁基本功修煉法在內家拳練習中,太極、無極、八卦、五行所指含義絕非與道家、易學有直接關係,其所指是拳學修練過程中的寓義。

其寓義在整個練功過程中的規律:在練勁過程中是指各種勁的成份與練法;在練體過程中是指以氣血貫通人身奇經八脈及正經十二脈。

內功初級階段是:易筋。

為練養階段,意的本質是指感覺。

內功中級階段是:易骨。

為蓄養階段,意的本質是感覺與意向結合。

內功高級階段是:洗髓。

為涵養階段,意的本質是以神意合一的感覺與身體動作融貫為一體。

太極乃無極而生,欲得太極先求無極。

無極乃是混圓一體而不分陰陽。

對練太極拳而言,是指先練出整勁,進一步再將整勁練活。

內勁的基礎勁是人身的筋產生的勁,筋的勁有感知,有彈力。

一練筋勁的方法——前後移蕩的混元整勁1 預備式:1,站步要雙腳踩在米字方形的中心位。

2,左腳向前邁步,前腳豎直,踩在直邊上;後腳與前腳方向45度撇開,踩在對角線上。

成左(右)弓步,此為楊式太極拳的四正步。

弓步要儘量拉開,肩與胯平面向前,即腰(上身)轉向前腳(正前)方向,雙手前伸平扶胸前。

2 前後移蕩運動:運動過程重心水準移動不許起伏,初期階段要儘量不用肌肉力來完成動作。

向前移動時後胯儘量放鬆,往後移動時身體隨退隨左轉不超過45度;身手隨之做搖磨狀,既練腰胯平移又練旋轉,運動過程腿不許蹬勁,只求伸展開。

踩四方正步可支撐八面來力,全身感覺要一體,一動整動。

人的感覺:內家拳的“意”,首先要儘量少使肌肉力來完成動作。

這樣左右弓步,順逆旋轉如此練習前後移蕩的混元整勁。

這之後才能練松。

平送腰胯的練習,要注意的是心裏心態的平靜放鬆。

二基本功一的練法——手臂由後向前向上撩拋掄甩與身勁結合的蕩弸勁站步與前面敍述一樣以左式為例。

以左手掌心扶貼左腰腎處,肩、臂、肘、腕均不許用肌肉勁,儘量放鬆不使勁。

右胳膊從肩到手要絕對放鬆不許使勁,右手自然下墜,右掌心自後向前向上撩、拋、掄、甩,向後掄甩時,手心隨身體後移轉腕向後。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8页word文档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8页word文档

载]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2019-11-18 12:01:47)[删除]标签:转载原文地址: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作者:喜欢太极拳在内家拳练习中,太极、无极、八卦、五行所指含义绝非与道家、易学有直接关系,其所指是拳学修练过程中的寓义。

其寓义在整个练功过程中的规律:在练劲过程中是指各种劲的成份与练法;在练体过程中是指以气血贯通人身奇经八脉及正经十二脉。

内功初级阶段是:易筋。

为练养阶段,意的本质是指感觉。

内功中级阶段是:易骨。

为蓄养阶段,意的本质是感觉与意向结合。

内功高级阶段是:洗髓。

为涵养阶段,意的本质是以神意合一的感觉与身体动作融贯为一体。

太极乃无极而生,欲得太极先求无极。

无极乃是混圆一体而不分阴阳。

对练太极拳而言,是指先练出整劲,进一步再将整劲练活。

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

一练筋劲的方法——前后移荡的混元整劲1 预备式:1,站步要双脚踩在米字方形的中心位。

2,左脚向前迈步,前脚竖直,踩在直边上;后脚与前脚方向45度撇开,踩在对角线上。

成左(右)弓步,此为杨式太极拳的四正步。

弓步要尽量拉开,肩与胯平面向前,即腰(上身)转向前脚(正前)方向,双手前伸平扶胸前。

2 前后移荡运动:运动过程重心水平移动不许起伏,初期阶段要尽量不用肌肉力来完成动作。

向前移动时后胯尽量放松,往后移动时身体随退随左转不超过45度;身手随之做摇磨状,既练腰胯平移又练旋转,运动过程腿不许蹬劲,只求伸展开。

踩四方正步可支撑八面来力,全身感觉要一体,一动整动。

人的感觉:内家拳的“意”,首先要尽量少使肌肉力来完成动作。

这样左右弓步,顺逆旋转如此练习前后移荡的混元整劲。

这之后才能练松。

平送腰胯的练习,要注意的是心里心态的平静放松。

二基本功一的练法——手臂由后向前向上撩抛抡甩与身劲结合的荡弸劲站步与前面叙述一样以左式为例。

以左手掌心扶贴左腰肾处,肩、臂、肘、腕均不许用肌肉劲,尽量放松不使劲。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第一章杨式太极拳的要领第一节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总则杨式太极拳术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弓}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

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衡。

练拳时,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

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动作稳重,自己不失重心,而且不易被人牵动。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无论是练拳和揉手都不能紧张和用力。

当然,稳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要努力保持平衡稳定,并使姿势与内气的运用得心应手,这样才有益于养生和技击。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

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地调节呼吸。

同时,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杨班候太极拳论】论太极劲(好文)

★【杨班候太极拳论】论太极劲(好文)

★【杨班候太极拳论】论太极劲(好文)杨班候《论太极劲》谚语“力大如牛,力猛如虎”。

何以牛虎受制于人?以其力呆而滞不能灵活运用,故易受制。

劲则不然,劲如弹簧,强弩,体积虽小,伸屈变化自如,重按即弹重,轻按则弹轻,此劲与力不同者也。

力大如牛车之大轮,运转迟缓,上下不随。

劲如起重之杠杆,轻巧灵活,左右自如。

力为有形,壮硕筋肉凸起;劲为无形,温文儒雅,筋骨温润如处子;力乃直来直往迟而涩,劲乃随屈就伸速而聚;力散而钝,劲锐而捷;力为局部所发,劲为整体而生;力如崩山倒角,一发难收(公尺劲即力之所为,一公尺前即发力冲撞,即至标的,人已变,而己不即变,故曰一发难收),劲似雷雨闪电,随发随止(寸劲也,未触敌身前,劲未发,故变化无穷,一发如扁钻强弩,一簇即至)。

此乃劲与力之互异也。

劲者轻灵而捷,不见其形。

全身皆可随意发出,浑身是手手非手,即此意。

手到劲到,未到之先无劲,既到之后,捷如闪电,一发便收(内家讲究,劲不虚发,发则必中,何能如此?寸劲也,寸化寸发,触身劲始钻也)。

其发也犹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敌已摧毁或发跌);其收也,万里碧空,神气自若,毫不费力(旁观者彷佛未见其动,挨者却如招大铁锤锥击,此即如棉裹铁棒棉里针)。

此乃拳中发劲之内家上乘功夫。

太极拳之推手,为运劲之技巧,使之成熟,随意发放,劲道千变万化,名称互相不同,手法招式各有优异。

如能懂劲,无异进入宝山,奇珍异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掘愈深,得宝愈多。

如不懂劲,学拳三十载,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故太极拳之技巧,蕴藏无限学问。

习拳者,与读书人、修道人无异,无限深度也。

希学者详细品味,多加玩索,始不负前贤公开太极拳劲之期望也。

附文(杨班侯):杨班候(1837-1892),名钰,杨露禅次子,自小顽皮,父亲杨露禅不许传授拳艺,后来在武禹襄(武式太极拳始创者)所的学馆习文,武禹襄见班候“学文愚而学正智”,暗授班候拳技,被父亲杨露禅知晓,于是把太极拳术倾囊相授。

杨班侯性情刚烈,常出手伤人,所以弟子不多,其徒有凌山、万春、全佑、王茂斋、牛连元、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连芳、张印堂、李万成等。

杨氏府内太极介绍

杨氏府内太极介绍

杨氏府内派太极拳介绍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来源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是杨露禅先生寓居端王府时,入皇宫教授的具有完整体系的一套拳法。

这套拳法由杨露禅先生之府内高足富周先生家传其子富英(字桀臣),又传河北保定萧功卓先生等人。

现任河北保定萧氏内家拳研究会会长的萧铁僧先生即萧功卓先生之子。

府内派太极拳不只在保定地区甚是兴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深受人们喜爱。

这套太极老架作为府内派太极拳体系中的基本功法,集技击与健身于一体,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拳法。

杨氏府内派太极拳的特点府内太极拳是露禅公在王府内传王公贵胄的一只。

基本战略思想是以柔克刚,是道与术,练与用,养生与搏击相结合的东方传统文化结晶。

有着独到的训练方法,用人体语言表达对生命,对运动的理解与掌控能力,是内涵哲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综合素质的体现。

表现内功修养程度,技击方法的运用理解程度,和技术水平方面。

以意为主导,内劲运行,以武术为本体,而达身心健康。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没有与之相似的功法。

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奇葩。

练者要用心领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继承发扬光大。

承前启后,无愧于先人。

萧铁僧老师的先父(萧功卓师承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在继承杨氏府内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革,使之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和技击的力学原理:(1)把太极治架在原来弓蹬步的基础上改为更切合技击实战的三体势步,形成了萧式特有的风格,在行功走架中,除大架子如打虎势之类的式子之外,中心基本都在后退上。

这样练习,易长腿上功夫,在技击时亦可守可攻。

(2)将原来的向上提肛动作改为向前收臀抱胯,这样更易于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身体的上下相合和内气运行。

经师爷的改进后的太极拳使得对内功的修炼更有助益,使修炼者更便于掌握,易上功夫。

杨氏府内太极拳直系传人(教练)萧铁僧(萧功卓之子),武当功夫传人。

萧铁僧幼承家学,深受熏陶,曾随其父习练传统杨氏太极,八卦,形意,通背拳等各种拳术和器械,并传承有序独门器械鸡爪鸳鸯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2013/8/122013年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

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

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

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意静:头脑冷静。

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征兆。

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

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

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万不可浮燥。

而这个缓字,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

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

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得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

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致此?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

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

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

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

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

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

若开始入门便私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

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遣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

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然其开合进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谚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练拳的效果问题都受谚语支配。

练拳的效果问题,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

而交手的胜负,乃是接劲取招的精确程度。

这两者必求合度。

此也是拳术精奇的核心。

余足难足与论,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竞争活动。

生物论之法则曰:最适者生存。

文明社会不以战斗为生存手段,然缩小范围,胜败问题即合度问题,适者恒操胜算。

因为搏斗运动中的技巧问题,实际上就等于从事者的身躯手足之位置、用劲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适问题。

平时练拳,须不断地校正自己,明显地为这个目的而预备,就在这个“适”字上下功夫。

要问胜不胜,先问自己合不合。

故应在合度的原则下求磨炼。

相续勿断:后四句诀曰“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可纳之于一连“相续勿断”四字。

初习拳时,须一笔一画,一呼一吸,一招一式,厘然分明,不宜有丝毫不明之处,不得有丝毫不匀之处。

然而习拳久久,一笔一画的妙处均已讲究到了,已能百骸皆松、透体玲珑,此际要求内须内劲贯穿,外须首尾一贯,衔接完善,如环无端,一套拳乃是一个动作,以达化生莫测、运用灵妙之效。

端在能轻灵柔顺,始能相续勿断。

故平时下功夫,能做到相续勿断乃能施之于人。

一招不灵,即换他招,招招相续,滚滚而去。

右实左已沓,左实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处处是引招,处处是实招。

处处不见真力,处处是罗敌陷阱。

皆依敌而为,毫不须自作主张,更用不着丝毫拙力。

此长拳所以为长拳也。

昔年刘草堂先生之艺甚得真传,戚继光闻其名,效刘备三顾茅庐故事请之入幕。

后刘草堂先生感其诚意,在戚之舟山公署盘桓数日,教以拳法,并授以诀曰:“不犯招架,一动一下。

犯了招架,便是十下。

”草堂先生晚年自课其弟子,则喜用长拳,一上便没有停。

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无打有。

力求不顶,力求不丢;欲丢先顶,欲顶先丢。

吞吐为术,消化为能;极虚至静,所向无敌。

接近:拳到面前,自当谋求应敌之道,求退求逃是退不了也逃不了。

要取胜,先须把人站定。

要讨巧,便当在敌人身体与用力的死角中讨巧。

此为最安全、最舒服之处,亦即为打击敌人至便捷之处。

若依我内家拳法,必须近身。

以我身手与敌身手相接相粘中,找出奥妙来。

因为必借近身,方可了解敌来力的顺逆,而捕捉利用之。

通常应敌,未接敌时须用眼耳照顾全局,即以接敌不等眼耳之作用而灵感,曰听劲,知敌虚实,测敌顺背,随听随用,大见威能。

故近身为打法原则之始。

粘贴:凡相搏。

必借手足功能为主。

外家出手,急进速退,招来必定险。

但是惧畏不得。

不论对方为何等功夫,一经我粘住,上则随之上,则下进,下则随之下,则上取,左随则右出,右随则左攻,形成一道攻守兼备的机动的墙,敌人不论多狠均难得逞。

以手化敌乃是我第一道门户。

手化不得干净,敌力及身乃讲究身法,随腰走化。

此乃第二层化护功夫。

有此二道,方保万全。

然皆是粘贴功夫,非强接硬顶。

故遇敌来时,我接之以身手,皆不可硬。

初须延长时间空间,然后主宰之。

故首先需能接住敌劲。

敌发劲如掷球,我接劲如接球。

我如硬接,敌力强必伤我,双力相等必相伤,我何能利用?不可失之先,不可失之后,此乃时间之恰当。

不可失之粗,不可偏之细厂此乃用劲之恰当。

不可失之上,不可失之下,此乃位置之恰当。

有此三者之讲究,至为精密,方臻准确有效。

此乃穷年累月之功夫,不可以一日得之者。

故粘贴原则,不可消极地听敌之盈虚消息,实际上即听即用、即化即发,均在此原则中要求得之。

不丢:接近者,粘贴者,不丢者,皆是同一原则之多方面之说明与引申,句句皆有价值,毋得忽视。

不论何等强敌,一经粘上,即入我控制圈内,如蜻蜓投蛛网,愈挣扎愈不得逞。

故既经我粘上,即不可再丢掉,我欲图还击方始不用远求,近取即得。

最易丢之时,乃敌突然退缩,或敌猛力将我推出,或我自己松懈战态。

这样,必于敌形成攻击机会。

敌既离身,我之识力识机之特长较难发挥。

前辈教人有“逢丢必打”之戒,意即敌欲进不得必作他图,其之缩回,我当紧随敌打,可收借势之效,与同时摧毁欲图振作之攻势。

前辈人所谓“吾艺胜敌功夫,全在不丢上做来”。

不顶:敌之力来,我以力抗;我力强,敌力弱,则敌力溃败;如敌力强,我力弱,则我力溃败。

此乃二牛角力也,不关技巧。

吾艺所谓乃以小力胜大力,以少动胜多动,以沉细之妙用。

其中要领,首戒有丝毫顶抗之意。

若有顶抗之意存在,又何能达消化吞吐之妙用?能吞然后能化于无形,能吞然后方能吐远。

先吞进,或顺势后化;先吞进,后吐出。

二种效应,总在吞字上得来。

吞即不顶。

顶了便在口牙之外,便无从吞起,乃真是自破机关。

好顶之徒,皆未识吾艺之奇也,不能柔化自身之劲,皆不足言内家。

丢顶互用:先已有不顶不丢之教,莫将其变成死的要术。

欲丢先顶,欲顶先丢,此乃黄金不卖之口诀。

此为虚实变化之法也,引敌之妙诀,令敌无法捉摸我真力。

虚虚实实,必待功夫纯熟,方能运用得妙。

因敌成势:吾艺应敌,不在乎我身上有多少必胜条件,而在乎我应敌中捕捉敌自己形成之败象而扩大其效果。

故内家拳善者,往往不见其身体特长而竟能胜人,其原因在此。

其非本身独立情况下的优异,而是敌我消融的综合因素。

因敌如何我如何,而非我如何敌如何。

也就是说我心中不可先立个如何打人的主意,其妙其奇全在因敌制敌。

以逸待劳:此乃体力经济原则之运用。

不善敌者,咬牙切齿,剑拔弩张,发竖须翘,蹬脚攒拳。

未及应敌,其紧张程度足以消殆其体力。

以逸待劳者,我必当蓄养间逸冷静之气,此即谓安静之精神状态。

达于四表,无肌肉之紧张,而后因敌施为,方得有济。

以静制动:以战略言,以静制动为守势。

在战术手段上讲,一方面乃是力的经济原则的另一说明,一方面是前述的因敌成势原则的运用法则。

且须注意我艺在未动时以静制动,在已动以后则以少动制多动。

乃非死寂的不动,而讲求动得当。

如动不当,不如无动。

因之我愈能静,愈能诱敌欺来。

我不论何境,均须从容沉静。

敌欲动,我欲须静。

敌愈急,我愈须沉。

敌愈力猛,而我劲愈须柔。

愈能以忽丝毫厘之时间与空间之延长,以尽消敌力,我胜算愈坚。

以柔克刚:若明以静制动之理,便不难了解柔克刚宗旨。

我既有不顶原则,复有静制动法,当可产生以柔克刚效果。

刚的功境,其境界极为有限。

人之劲力不刚,且能胜过机械。

昔者机械之用以济刚之不足。

希图刚则有以过之,可见过人之刚者物也,而非人之自化物焉。

昔年人之练各种功夫,欲图化身为物之刚,则失人之本旨矣。

而柔则可以无限,其境甚高。

达至最后,其精神诣天地之容物,其大莫能侮矣。

恒见多年练功之辈,一把天生拙力总不肯抛下,不信无力打有力之教,总不能升堂入室。

致柔之法,乃在抛下天然拙力。

如此锻炼陶铸,方能登堂真正无上利器。

君不见水之柔下手,手脚践之搏之未曾见抗,待其聚集成势,足以荡屋宇、倒城垣。

柔之用,只待形成倾势,何力不屈服于我?然柔之功夫甚深,非苦学思之士,不能得其深诠。

吾人生活于宇宙,宇宙亦积聚而成,消暴力于无形,至大而无朋,未曾见其形也。

以无打有:无本不能打有,但无能化有。

此有乃新生成之有,非本有之有。

敌之有,及固有之有,为实有。

我本无有,借敌而有。

当我接敌之际,我所有者神也,而不以有力。

我无,则敌落空,且无法知我,我能知敌。

敌谓“神龙出没,其踪难测”。

此精妙,不可不深思详究。

尚精神不能尚体:相打拉下架子,乃中西传统成法,本来无可怪言。

因为畜生打架,都是先拉架式。

人本从畜生中来,自难免怒形于色。

力形于身,图恐吓敌人,或自鼓其勇耳,然皆不符合内家本旨。

内家主张随手采招、信手拈来,无迹象中取人。

此艺中之上艺也。

吾内家教人,以原则至上。

所谓拳艺乃是意。

学拳习艺,根本实务乃透澈原则、伺明原理也,而后乃能从中演绎基本动作法出来。

所谓基本动作,即运用手足于身体各处之基本要求。

能此得全宗旨。

吾内家拳不以形象为重。

所重者为何?乃在人身发力之知识,术语谓“识力知机”。

这是一个基点。

懂劲之焉学,无以言语相授。

事关力学体验,慧心敏思。

所向无敌,此语莫作整体打法的效果解,乃诀中之要也。

无敌云者,乃敌人之真虚之处、我之无人之境也,可以长驱直入。

前言不顶者,不打敌之有也。

今言所向无敌者,以禅语曰“主人翁不在家”也,亦即敌之意与力空出。

此我当用力之处,不须犹豫,勿失良机。

若无理解,则不能握其机巧。

若无功夫,理解必成空疏。

必待身授,可始亲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