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教学设计_2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被编在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的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广泛。
本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走向坚强,成熟的成长历程。
其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的作品并不陌生,对三要素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没有形成系统。
感性多,理性少。
所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三、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杜小康内心变化的过程,感悟他的成长历程。
(重点)2、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难点)五、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总结出杜小康前后的变化概括故事内容,梳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评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2、针对目标2,设计1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圈点批注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采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作品中语言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得知主人公是杜小康。
那你们可知杜小康以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出示PPT内容:他曾是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骄子”,他成绩很好,所以被选为班长。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知道霎Time的成长经历;2) 理解霎Time对“孤独”的认识;3) 理解“他人视角”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4)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1) 学会如何理解英语文章中的细节,了解文章的主旨;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2) 让学生认识到“孤独”对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主旨。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他人视角”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阅读理解、讨论、情景模拟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5分钟)教师可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和孤独的视频进行热身。
为学生引入“孤独”主题。
2. 导入(7分钟)展示题目: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hear the word "loneliness"? Ask students to brainstorm ideas and collect the answers.3. 阅读(30分钟)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孤独之旅"(Lonely Journey)。
2) 观看课堂视频。
4. 学生讨论(15分钟)教师分为小组让学生讨论问题:“你认为霎Time是怎么样的人?他有哪些特点?”5. 总结(8分钟)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并检查课堂考试。
2)学生们针对此主题写一篇文章或进行图片表达(待定)。
五、教学反思1. 通识性讲解通过本次课中对于“他人视角”的解释,学生对于团体观察与群体思维的认识更加深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16
二、教学铺垫
首先,我们来进行课堂上的第一次的诗化朗读: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杜小康就要离家了,他离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
赏析: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47)
这是经历了暴风雨的夜晚之后,杜小康眼中的景色。
“从未见过”“蓝成这样”“那么明亮”都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劫后重生更美好。
是的,此时,杜小康感觉生活更美好了。如果说,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此刻,他的感官苏醒了。这是课文的47小节,我们往后再读一小节。
离家渐行渐远了,途中景色在杜小康眼中呈现出怎样的色彩呢?
……(白色、绿色、黑色)(板书)
人们对于色彩,最直接的感受是冷和暖,而这些色彩呢?(板书:冷)
冷色调的景物描写在传达着杜小康怎样的情感呢?
赏析: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9—11)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寂寞”“到了陌生环境的振奋”“对前途未知茫然”……
PPT: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所以,年少的杜小康,即使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向往。踏上了这趟放鸭之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走进一个20世纪60年代,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曾经可是个人物呢,他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级成绩最好的一个孩子,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一户人家,当别的孩子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的时候,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做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还没有见过自行车长得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来自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曹文轩的诗化长篇小说《草房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孤独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把握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孤独”,感悟“成长”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孤独”,感悟“成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旅游”的话题进行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写出来。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同桌互换导学案,相互帮助检查,并指正)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二)思考探究
1.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 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4.课文详写了孤独之旅中的那场暴风雨,这场风雨对“我”有什么影响?
5.找出文中表现“孤独”的句子,加予品味,并说说文中“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三)归纳主题
(提示:本文通过讲了……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小练笔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写一写,跟我们分享你的成长故事。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草房子》,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
风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孤独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
教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指导法、延伸拓展法。
学法:朗读法、圈地批注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出示目标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二)深层探究1.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路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获奖教案_0
《孤独之旅》交流教案授课类型:阅读课授课课时: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故事简单但意蕴丰富的小说,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是节选课文,但我们依然能体会到小说《草房子》独特的艺术魅力。
也就是说,我们依然能够通过特定的言语形式,包括小说的叙事角度、叙事线索以及语言表现形式中的人物描写手法、环境烘托等,理解小说特定的言语内容,进而体察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小说写少年杜小康由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沦为失学的“放鸭娃”,由此,“孤独之旅”开始了。
杜小康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对他的观察和分析应是重点,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对他的观察,一是通过情节来观察杜小康有无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二是杜小康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杜小康对环境的反应说明了什么?而这篇小说在内容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语言描写“少”,简短的四句话就传递了少年杜小康真实的心声;二是景物描写“多”,用大量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即表现或暗示人物内心活动的部分很多,而表现人物发之于外的语言很少。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处理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上,引领学生体察人物的情感,感受小说的魅力,即应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通过批注式阅读,感受少年杜小康的内心变化;(2)品读杜小康的四句话,体会其蕴涵的不同心情,理解少年杜小康的成长。
综上所述,将“由自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品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语言描写,感受杜小康成长的历程。
”拟定为本节课核心问题的学科问题。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训练是关键,这篇小说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因此学生可在第一课时自读的过程中结合旁批完成自己的初步阅读,将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整理成问题汇总给老师,重点训练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力,在第二课时上集中解决。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6 孤独之旅》优质教案_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梳理小说中的三要素;2.细读课文,品味杜小康的心路历程;3.悟读课文,感悟主人公成长的真谛教学重点:1.品味杜小康的心理感受2.感悟成长的真谛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人生路上难免有风雨和痛苦,要勇敢抬头,请相信风雨之后会有彩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草房子,去感受一位少年的孤独之旅。
1、了解作者。
2、了解《草房子》。
3、明确阅读方法:初读,细读,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阅读小说的主要信息:人物、情节、环境。
2.小组交流,抽生展示:梳理小说中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外地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在一场暴风雨后,他“长大了,坚强了!”环境:芦苇荡三、细读课文,品味心路历程杜小康远行到几百里以外的芦苇地放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重点朗读以下段落,体会杜小康的心理感受。
1、20—27自然段。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1)分角色朗读,找出这部分杜小康心理感受的关键词并做上记号。
(2)小组展示:朗读,杜小康的心理(3)全班齐读,感受杜小康的害怕与胆怯,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28—31自然段(1)男、女生分组朗读。
(2)找出这部分杜小康最突出心理感受的关键词并做上记号。
(3)抽生朗读,感受杜小康的孤独,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33—35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用文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杜小康对待孤独的态度。
(3)抽生朗读,感受杜小康的勇敢,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36—48自然段。
(1)4个大组依次朗读课文。
(2)用文中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杜小康的心理感受。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文意,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观看有关“孤独”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孤独是什么?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速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远到芦荡去放鸭,在孤独中逐渐成长坚强的故事。
(二)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学生跳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屏显)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 段)2、我要回家……(31段)3、还是分头去找吧。
(41段)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51段)师:老师想以这四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
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1、联系相关内容。
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2、言为心声。
注意体会挖掘说话人的情感、心理。
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屏显)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出于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无奈。
从“只好”读出的。
(板书:无奈)师: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生:因为他原本是油麻地里最厚实一户人家的孩子,但是由于他的父亲一夜之间生意衰落,他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四句语言,并结合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从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
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
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是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
2.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心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情感、心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难点: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房子》是曹文轩所创作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可以说是一个美好之地,其中讲述了五个孩子苦痛的成长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个孩子杜小康,走近他的成长之旅。
【板书课题】
(二)研讨探究:
1. 走进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快速默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出和杜小康的哭有关的句子。
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
杜小康开始想家,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2.齐读文章开头,补充资料,杜小康放鸭前的生活状态。
杜小康曾经是一个极具优越感的孩子,他是油麻地里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的孩子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
杜小康还拥有一辆自行车,而60年代初的油麻地几乎找不到第二辆自行车。
杜小康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是班长。
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这些年赚的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的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多的钱。
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船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杜小康被迫辍学。
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
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3.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中找一下杜小康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他怎么样的心理状态。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时间久了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
最后齐读文章48自然段。
4.从哭到不哭,是杜小康心路历程的成长。
这种成长,小说不仅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来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
同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也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细细品味。
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例:(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
鸭群、水流虽然美,但毕竟单调。
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磨炼。
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环境描写鸭群成长的写照
芦苇荡成长的舞台
暴风雨成长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
孤独也可以是一朵花,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孤独之后的成长是令人喜悦的,成长后在回望杜小康那深深浅浅的脚印,你想对成长后的杜小康说些什么?
小结: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 ----曹文轩《青铜葵花》
(四)课后阅读:
曹文轩的《草房子》和蒋勋的《孤独六讲》。
八、板书:
环境描写鸭群成长的写照
芦苇荡成长的舞台
暴风雨成长的力量
九、教学反思:
文章是自读课文,篇幅很长,所以我通过让学生快速默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出和杜小康的哭有关的句子来走进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文本。
从哭到后面的不哭,是杜小康心路历程的成长,学生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遭遇孤独、直面孤独、战胜孤独。
这种成长,小说不仅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来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
同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也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让学生找出并细细品味,突出了小说的三要素。
整堂课让学生朗读的太少,对孤独的理解没有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