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复习最终版(超级笔记)
网络复习计算机网络是指用通信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自主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的集合.按传输技术分类1.广播式网络(broadcast network)共享信道短的信息(按某种语法组织的分组和包)可以被任何机器接收2.点-点式网络(point-to-point network)是由一对对机器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为了能从源端到目的端,这种网络中的分组可能必须通过一台或多台中间机器. 通常,存在多条路径,并且代价不同,因此在点到点网络中路由算法十分重要局域网范围比较小,意味着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其传输时间也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通过某种技术了解其最大传输时间,简化了网络的管理.传输速度:4Mbps-10Gbps通常使用这样的一种传输技术:即同一条电缆连接所有机器.比较常见的是总线型和环型在总线网络中,任意时刻只能有一台机器是主机并可进行发送,而其它机器不能发送,当有多台机器都想发送信息时,需要一种仲裁机制来解决冲突,如IEEE802标准.(IEEE802.3)在环网中,同样需要仲裁机制来解决冲突问题.(IEEE802.5)城域网基本上是一种LAN,通常使用与LAN相似的技术。
传输速度:50Kbps-100Mbps把MAN列为单独一类的主要原因是:已经有了一个标准并且正在被实施。
这就是分布式队列双总线DQDB(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IEEE802.6协议分层1.大多数网络都按层次(layer)或级(level)的方式来组织.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在所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一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
这种结构我们叫做层次结构(layered structure)2.理解虚通信和实通信之间的关系:1)除了在物理介质上进行的实通信外,其余对等实体间进行的都是虚通信2)对等层的虚通信必须遵循该层的协议3)n层的虚通信是通过(n-1)/n层间接口处(n-1)层提供的服务和(n-1)层的通信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一、网络概念1、计算机网络:指的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二、网络协议1、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协议(互联网协议)的组合。
IP协议是通信协议,TCP协议是传输协议。
2、OSI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其协议分层概念广泛用于网络系统的设计和标准化。
三、网络设备1、路由器:连接不同网络或网段的设备,使得网络间的数据包能够路由选择到达目标。
2、交换机:连接局域网中的计算机,实现数据交换和广播。
3、集线器:将多个局域网段连接在一起,使得这些网络能够相互通信。
4、网关:连接不同网络或网段,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5、防火墙:网络安全设备,可以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四、网络连接方式1、有线连接: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物理介质连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2、无线连接:通过无线电波(如Wi-Fi、蓝牙)传输数据。
3、远程连接:通过拨号、VPN等方式远程访问局域网或互联网。
五、网络安全1、防火墙: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2、加密技术: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3、入侵检测系统(IDS):检测并响应网络中的安全威胁。
4、安全审计: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策略和实践进行评估和改进。
计算机网络笔记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传输、处理、存储和共享的基础设施。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的硬件、软件及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高分笔记(整理)
第一章一、选择题【1】比特的传播时延与链路的带宽的关系是()A.没有关系B.反比关系C.正比关系D.无法确定【2】在OSI参考模型中,提供流量控制功能的层是第(1)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端到端的连接的层是(2) _ ;为数据分组提供在网络中路由功能的是(3);传输层提供(4)的数据传送;为网络层实体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和过程的是(5)。
(1)A. 1、2、3 B. 2、3、4 C. 3、4、5 D. 4、5、6(2)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3)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4)A.主机进程之间 B. 网络之间 C. 数据链路之间 D. 物理线路之间(5)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另一种是根据()A.网络协议B.网络操作系统类型C.覆盖范围与规模D.网络服务器类型与规模【4】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I . 资源子网 II. 局域网 III. 通信子网 IV. 广域网A. II、 IVB. I、IIIC. I、IVD. III、IV【5】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I . 流量控制 II. 路由选择 III. 分布式处理 IV. 传输控制A. I 、II、 IVB. I、III、IVC. I、IVD. III、IV【6】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ARPAnetB.因特网C.NSFnetD.CERNET【7】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传输单位(或PDU)分别是()I . 帧 II. 比特流 III. 报文段 IV. 数据报A. I 、II、IV、IIIB. II、I 、IV、IIIC. I、IV、II、IIID. III、IV、II、I【8】设某段电路的传播时延是10ms,带宽为10Mb/s,则该段电路的时延带宽积为()A. 2×105 bitB. 4×105 bitC. 1×105 bitD. 8×105 bit【9】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层与它之上的第N+1层的关系是()A. 第N层为第N+1层提供服务B. 第N+1层将从第N层接收的报文添加一个报头C. 第N层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D. 第N层使用第N+1层提供的协议【10】计算机网络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下列属于通信子网的是()I . 网桥 II. 交换机 III. 计算机软件 IV. 路由器A. I 、II、IVB. II、III、IVC. I、III、IVD. I、II、III【11】()是计算机网络中的OSI参考模型的三个主要概念。
计算机网络详细笔记
计算机网络详细笔记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网络连接不同的计算机和设备,使得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地点之间传输和共享。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网络由若干个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通过物理和逻辑连接互相通信和传输数据。
计算机网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1.1 主机和终端设备计算机网络中的主机是指能够运行应用程序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计算机。
终端设备是指连接到主机的各种外设,如电脑、手机、平板等。
主机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1.2 通信链路通信链路是指将主机和终端设备连接到网络的物理介质,如网线、光纤等。
通信链路负责传输数据包,并提供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等参数。
常用的通信链路技术有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
1.3 网络节点网络节点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负责数据的中转和转发。
交换机用于构建局域网,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并转发数据包。
网络节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1.4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约定和规范,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方式和通信过程中的各种规则。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它们是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数据分割成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和交换,最终到达目标主机或终端设备。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分层模型计算机网络通常使用分层模型进行设计和实现,最常用的模型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这些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成若干层次,每一层都完成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接口和协议与上下层进行通信。
2.2 数据传输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
数据包包含源地址、目标地址和数据内容等信息。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通过网络节点的路由选择和转发,最终到达目标设备。
2.3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是指根据不同的路由算法和路由表,选择数据包传输的最佳路径。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李新宇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名词解释:【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访问节点】:又称端节点,是指拥有计算机资源的用户设备,主要起信源和信宿的作用。
【转接节点】:又称中间节点,直至那些在网络通信中起数据交换和转接作用的网络节点,这些节点拥有通信资源,具有通信功能。
【混合节点】:也称为全功能节点,是指那些既可以作为访问节点又可以作为转接节点的网络节点。
【通信链路】: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传输信息和数据的线路。
【物理链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节点。
【逻辑链路】:是具备数据传输控制能力,在逻辑上起作用的物理链路。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
它由网络节点、通信链路组成。
【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计算机系统、终端及通信设备。
【对等网】:在计算机网络中,倘若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平等,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其他计算机内部的资源,每台计算机磁盘上的空间和文件都为公共资源,这种网络就称为对等网。
填空题:1、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NET 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妈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
2、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3、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构成的。
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则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的。
4、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由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访问节点、转接节点和混合节点5、通信链路分为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两类。
计算机网络复习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1.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时代。
2.这里所说的“三网”,即指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考点:三网合一)计算机网络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提高可靠性所谓连通性,就是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用户之间的距离也似乎一次而变得更近了。
所谓共享就是指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一课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数据交换和通信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可以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递数据、程序或文件。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一些用于计算机实时控制和要求高可靠性的场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备份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风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的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并未统一。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一个定义来自计算机老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试用通信线路通信设备,遵守共同的协定,用以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分类作用范围、交换方式网络分类: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1):广域网W AN(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而有时也称作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
计算机网络 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网络时延●传输时延数据从设备传输到通信链路的时间,受制于网络带宽R(单位为bps)●传播时延数据在通信链路上传播的时间,即RTT/2●节点处理时延设备接收数据到发送数据之间处理数据所用的时间间隔●排队时延分组在通信端口排队队列里等待发送的时间●网络构成●网络边缘●端系统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因为位于因特网的边缘,所以被称为端系统,其沟通方式是端对端的●通信方式●C/S模式●P2P模式●网络核心●通信链路接入网的实现(连接端系统和边缘路由器的网络)●数字用户线(DSL)●以太网(双绞线)●Wi-Fi●广域无线接入(蜂窝移动网络)●分组交换机网络核心,即互联因特网端系统的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提供的服务●存储转发传输交换机开始转发之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排队时延由网络拥塞程度决定●当输出队列满时会导致分组丢失●转发表与路由选择协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特点●数据交换前需建立起一条从发端到收端的物理通路●在数据交换的全部时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信道(在这个时间内,信道只能给它用)●交换双方可实时进行数据交换而不会存在任何延迟●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做法●先进行连接建立●开始传送●传送完成后释放链接●分组交换●特点●将要发送的报文分解层若干个小部分,称为分组●存储转发●路线不固定●冗余路由●动态分配带宽●分类●数据报●虚电路●建立虚电路链路●在建立连接时决定链路的路由,在整个连接过程中保持不变●在链路通过的每个节点,预留一定的资源●做法●要传输的数据分成小段●加上首部,生成分组●发送数据●接收方接受数据并还原●分类●网络层:路由器●链路层:交换只因●通信链路●点到点链路●广播链路●分层协议体系●应用层报文(massage)●运输层报文段(segment)●网络层数据报(packet)●链路层帧(frame)●物理层●应用层●应用层协议原理●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称为服务器,响应其他客户机的请求,如Web应用程序●P2P(对等)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在间断连接的主机对之间直接通信,这些主机被称为对等方●混合体系结构●进程通信这里仅讨论不同主机上进程间的通信,这通过交换报文(message)实现相互通信●客户与服务器进程在一对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场景中,发起通信的进程被标识为客户,在会话开始时等待联系的进程是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笔记-各章汇总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 1 章概述1、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2、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3、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4、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5、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6、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7、人们把1983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8、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9、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因特网的组成(1)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1、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12、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13、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全)
Ch1 计算机网络概述1、Internet的前身:ARPAnet2、电路交换的特点:面向连接,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3、分组交换:原理:首先发送方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网络内的分组交换机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各个分组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接收方剥掉各分组的首部,将数据按照正确的顺序组合起来,恢复原始的数据报文。
优点:1)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2)灵活。
每个分组都是独立处理,单独查找路由。
3)迅速。
没有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
4)可靠。
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4、网络的分类:PAN、LAN、MAN、WAN及其距离尺度5、发送时延、传播时延的计算6、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7、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网络的层次、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每一层使用的协议,但不包括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8、协议的概念:对等层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规则约定,是对该层功能如何实现的一种定义。
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同步。
9、协议和服务的区别与联系10、OSI参考模型:自底向上,每一层的名称及其主要功能11、TCP/IP 参考模型,常用协议所处的层次例题:1.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CA.应用层 B. 表示层 C. 传输层 D. 网际层2.在TCP/IP体系结构中,负责将数据从一个主机送到另外一台主机的是 B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3.下列选项中,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BD (不定项选择)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4.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属于 B 。
A.PANNC.MAND.WAN5.数据交换技术可分为 DA. 空分交换、时分交换、分组交换B. 电路交换、空分交换、时分交换C.线路交换、空分交换、分组交换D.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6.在网络体系结构中,__数据链路层_____层的主要任务是在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__网络_____层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路由,___应用____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各种应用进行标准化。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1计算机网络的概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
(4)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的分布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总线形、星形、树形、环形、网状形。
计算机网络按使用者分类,可分为公用网,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带宽:时延是衡量计算机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数据经历的总时延一般是指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
吞吐量:速率(数据率,比特率):bit/s信道利用率: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接口数据单元IDU、服务数据单元SDU、协议数据单元PDU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协议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隔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协议族:协议栈,许多成员协议的集合。
接口相邻实体间的通信是通过它们的边界进行的,该边界称为相邻层间的接口,每一层都定义了向它的相邻高层提供的一组服务。
服务由服务访问点(SAP)提供上层使用,某一层的SAP就是上一层可以访问本层服务的地方,每个SAP都有一个唯一属于它的地址。
服务访问点SAP: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服务服务原语主要分为:请求原语,指示原语,响应原语,证实原语。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复习第一章:概述1.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2.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为进行网络中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和约定3.协议的三要素:@1语法@2语义@3同步4.网络中三种数据的交换方式与差别(1)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递(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递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4)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5)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6)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7)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两种方式中,更适合传输实时数据的是电路交换(8)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9)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lable-based),分组交换在传送连接之前不需要先建立一条通信线路。
(10)这种不先建立连接的连网方式,称为无连接5.OSI与TCP/IP网络模型各层(1)OSI的体系结构(OSI的七层协议):1物理层2数据链路层3网络层4运输层5会话层6表示层7应用层(2)TCP/IP的四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TCP或UDP),应用层6.网络分层的好处(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2)灵活性好(3)结构上不可分割(4)易于实现和维护(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7.计算机网络传输率,性能指标,时延的基本概念,时延的计算,时延带宽积(1)计算机网络的传输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2)性能指标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1)速率(2)带宽(3)吞吐量(4)时延(5)时延带宽积(6)往返时间RTT(7)利用率(3)时延的基本概念: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4)时延分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第二章物理层1.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1)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2)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2.三种常见的调制方式(1)调幅(AM):即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2)调频(FM):即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3)调相(PM):即载波的初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3.信道复用技术(1)信道复用技术分为:@1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2波分复用@3码分复用(重点)(2)最基本的复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3)波分复用WDM就是光的频分复用(4)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5)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4.CDMA的基础知识,发送数据的计算(1)码分多址(CDMA):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的不同码型,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因此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2)CDMA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体制给每一个站分配码片序列不仅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相互正交。
湖南大学《计算机网络》笔记-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第1章概述1. 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功能: 连通性资源共享2. internet互联网(互连网):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3. Internet(因特网):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
4. 计算机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5. 三网融合: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6. Internet的发展1969年起源于ARPANET,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1985-1992年,建成为三级结构的Internet:主干网、地区网、园区网(或企业网、校园区网)1993- ,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7. I nternet的组成:边缘部分(资源子网)、核心部分(通信子网)8. C/S(Client/Server)方式与P2P(Peer-to-Peer)方式:定义、比较9. C/S(Client/Server)方式与B/S(Browser/Server)方式:定义、比较10.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与优缺点比较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经过通信路径上的线路资源独占;优点:通信实时性强,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缺点:1. 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通信线路的利用率较低。
2.建立连接时间长,系统不具有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流量。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无需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缺点:时延较长,灵活性较差。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论Internet :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路,它采用TCP/IP协议族。
1、因特网: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说: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的计算设备(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运行网络应用);从分布式应用提供服务的联网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使能分布式应用,提供给应用通信服务。
2、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在报文传输和 / 或接受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
一组控制数据通信的规则。
3、网络组成:网络边缘(应用与主机)、网络核心(路由器,网络的网络),接入网。
4、网络边缘:面向连接服务——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可靠的,有序的字节流数据传送(丢包:确认和重传),采用流控制(发送方不能过载接收方),拥塞控制(当网络拥塞时发送方“降低发送速率”)。
5、网络边缘:无连接服务——UDP( User Data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无流控,无拥塞控制。
6、网络核心: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和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
7、电路交换:为“呼叫”预留端到端资源,在电路交换网络中,沿着端系统通信路径,为端系统之间通信所提供的资源在(缓存、链路传输速率)在通信会话期间会被预留。
(非共享)。
将链路带宽划分为“片”,FDM 和TDM。
8、 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该链路在连接期间为每条连接专用一个频段。
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时间被划分为固定区间的帧,并且每帧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隙,一个时隙可用于传输该连接。
9、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statistical multiplexing ):每个端到端数据划分为分组,分组交换使用按需的方式分配链路。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完整版
字符填充,帧的首尾都为一个特殊的标志字节ASCII码
发送方的处理
如果帧中也有该标志字符,则填充一个转义字符
如帧中也有转义字符,则再填充一个转义字符
接收方的处理
位填充成帧法,帧的首尾都为一个固定的8bit01111110作为标志;
发送方的数据中如果碰到连续的5个1,则自动在其后填充0;
第四章 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了解MAC子层的功能
将上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发送,接收时进行相反的过程,
实现和维护MAC协议,比特差错控制,寻址
2、明白CSMA/CD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NIC处于发送和接收两状态之一,开始接收
完成接收;判定是否帧碎片Jam信号、小于64B,是丢弃;否则继续注意,接收方不负责检测冲突
5、掌握Ethernet的跨距及最短帧长度问题
系统的跨距表示了系统中任意两个站点之间的最大距离范围
传统的以太网是共享性局域网,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最小帧长必须大于整个网络的最大时延位最大时延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位64bit;帧如果太短,冲突不能检测到冲突检测最少时间
6、了解网桥或交换机的生成树spanning tree算法原理及过程
源地址
目的地址
可选字段长度可变
填充
5、了解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中的ping及pathping或tracert、traceroute
Ping:用来测试两个主机间的联通性
Pathping:提供有关在源和目标之间的中间跃点处网络滞后和网络丢失的信息
Tracert:用于确定 IP 数据包访问目标所采取的
1、了解物理层上的多路复用问题:
FDMA频分复用、TDMA时分复用、WDMA波分复用、CDMA码分多址访问、
(完整word版)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要点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11电子信息工程1.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①广域网W AN(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②城域网MAN、③局域网LAN、④个人区域网PAN;✧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①公用网、②专用网;2.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要素:①语法、②语义、③同步;标准:①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②使用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协议的三要素✧语法:数据域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同步: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协议各层要完成的功能:①差错控制②流量控制③分段和重装④复用和分用⑤连接建立和释放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叫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OSI七层结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2)、TCP/IP四层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解决不同网络的互联问题)、网络接口层(3)、综合优点的五层模型: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4)、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各层的主要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2)运输层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基本概念1.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2.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4.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5.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大块:(老师提到)(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概念: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概念: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论Internet :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路,它采用TCP/IP协议族。
1、因特网: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说: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的计算设备(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运行网络应用);从分布式应用提供服务的联网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使能分布式应用,提供给应用通信服务。
2、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在报文传输和 / 或接受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
一组控制数据通信的规则。
3、网络组成:网络边缘(应用与主机)、网络核心(路由器,网络的网络),接入网。
4、网络边缘:面向连接服务——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可靠的,有序的字节流数据传送(丢包:确认和重传),采用流控制(发送方不能过载接收方),拥塞控制(当网络拥塞时发送方“降低发送速率”)。
5、网络边缘:无连接服务——UDP( User Data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无流控,无拥塞控制。
6、网络核心: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和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
7、电路交换:为“呼叫”预留端到端资源,在电路交换网络中,沿着端系统通信路径,为端系统之间通信所提供的资源在(缓存、链路传输速率)在通信会话期间会被预留。
(非共享)。
将链路带宽划分为“片”,FDM 和TDM。
8、 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该链路在连接期间为每条连接专用一个频段。
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时间被划分为固定区间的帧,并且每帧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隙,一个时隙可用于传输该连接。
9、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statistical multiplexing ):每个端到端数据划分为分组,分组交换使用按需的方式分配链路。
10、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对比: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对突发数据极为有效,资源共享,较简单,无呼叫建立。
但是分组交换需要可靠数据传送、拥塞控制协议。
11、分组交换——存储转发:从源到目的地通过路由器移动分组,几种路径选择算法(数据报网络,虚电路网络)。
12、数据报网络:分组中的目的地址决定下一跳,在会话中路由可以变化。
不是面向连接的,而是无连接的。
13、虚电路网络:每个分组携带标签(虚电路ID),标签决定下一跳,固定的路径在呼叫建立时决定,在呼叫期间保持不变,路由器保持呼叫状态。
14、分组交换中丢包和时延出现的原因:分组到达链路的速率超过输出链路能力,分组排队,等待交换,如果无空闲缓存则到达的分组丢失,出现丢包现象。
分组时延的 4 种来源:(1)、节点处理(检查比特差错);(2)、排队(等待输出链路传输的时间,取决于路由器拥塞的等级);(3)、传输时延:R=链路宽带( bps),L=分组长度(比特),发送比特进入链路的时间 =L/R;( 4)、传播时延: d=物理链路的长度, s=在媒体中传播的速度( ~2*10 8 m/sec ),传播时延 =d/s。
15、协议分层:每一层实现一种服务,经他自己的层内动作,依赖由下面层次提供的服务。
分层是为了处理复杂系统,明确的结构使得能够标识复杂构件的关系,模块化易于维护、系统的更新。
16、因特网协议栈:应用(支持网络应用,FTP,SMTP,HTTP);运输(主机到主机数据传输,TCP,UDP);网络(从源目的地数据报的选路,IP,选路协议);链路(在邻近网元之间传输数据, PPP,以太网);物理(“在线上”的比特)。
第二章应用层1、应用体系结构:客户机 / 服务器,对等( P2P),客户机 / 服务器与 P2P 的混合。
2、客户机 / 服务器体系结构:服务器(总是打开的主机,永久的IP地址,可扩展为服务器池);客户机(与服务器通信,可以间歇地连接,可以具有动态的IP 地址,彼此不直接地通信)。
3、纯 P2P 体系结构:无总是打开的服务器,任意的端系统直接通信,对等方间歇地连接,改变 IP 地址。
4、混合:例——Napster(文件传送P2P,集中式文件搜索:对等方在中心服务器上注册内容对等方查询相同的中心服务器以定位内容)。
5、进程通信——进程:在一台主机上运行的程序。
客户机进程(发起通信的进程),服务器进程(等待联系的进程)。
进程通过一个称为套接字的软件接口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报文。
套接字是同一台主机内应用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接口。
网络应用从运输层协议获得的服务:TCP和 UDP6、TCP:面向连接(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所需的建立);可靠传输(在发送和接收进程之间);流控制(发送方不会淹没接收方);拥塞控制(当网络过载时抑制发送方);并不提供定时,最小带宽保证。
7、UDP:在发送进程及接收进程之间的不可靠数据传输,不提供建立连接建立、可靠性流控制、拥塞控制、定时或带宽保证。
8、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Web 应用:使用TCP,进程端口为 80。
HTTP连接分为:非持久连接(每个请求 / 响应是经一个单独的TCP连接发送)和持久连接(所有的请求及相应的响应经相同的TCP连接发送)。
RTT(往返时延):从客户机到服务器发送一个小分组并返回所经历的时间。
9、HTTP请求报文格式:请求行、首部行和实体主体。
方法类型:GET、POST、HEAD。
GET和 POST的区别在于:使用 GET方法时实体主体为空,使用 POST方法时实体主体看到用户在表单中所填的内容。
10、HTTP响应报文格式:11、WEB 缓存:满足客户机请求而不涉及起始服务器。
12、FTP(文件传输协议):使用两个并行的 TCP连接来传输文件,一个是控制连接(带外传送),端口号为 21;一个是数据连接(带内连接),端口号为20。
13、电子邮件:三个主要部分(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和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14、电子邮件: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端口号25,使用持久连接,要求报文以 7bitASCII 格式,交付 / 存储到接收方服务器。
15、HTTP与 SMTP比较:HTTP:拉,每个对象封装在其自己的响应报文中;SMTP:推,多个对象在多方报文中发送。
两者都有 ASCII命令 / 响应交互,状态码。
17、MIME (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为发送非ASCII文本的内容,发送方的用户代理必须在报文中使用附加的首部行。
在报文首部的附加行声明MIME 内容类型。
18、邮件访问协议:从服务器获取邮件。
POP3:邮局协议;IMAP:互联网邮件访问协议。
基于Web 的电子邮件使用的是HTTP协议,例如:Hotmail ,Yahoo 等。
19、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一个由分层的DNS 服务器实现的分布式数据库,一个允许主机查询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层协议,主要任务是实现主机名到 IP 地址转换的目录服务。
识别主机的方式:通过主机名或者 IP 地址。
DNS协议运行在 UDP 上,使用 53 号端口。
顶级域(TLD)服务器:负责 com,org,net,edu 等,以及所有顶级国家域uk,fr,ca,jp。
权威 DNS服务器:组织的DNS服务器为组织的服务器提供对IP 的权威主机名。
查询过程分为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
从请求主机到本地DNS服务器的查询是递归的,其余的查询是迭代的。
20、P2P 文件共享,在对等方区域中组织和搜索索引的 3 种方法:集中式索引(当用户启动 P2P 文件共享应用程序时,该应用程序将他的 IP 地址以及可供共享的文件名称通知索引服务器,该索引服务器从每个活动的对等方那里收集这些信息,从而建立一个集中式的动态索引,将每个文件拷贝映射到一个IP 地址集合。
缺点是:单点故障,如果索引服务器崩溃,则整个 P2P 应用也就随之崩溃;性能瓶颈和基础设施费用);查询洪泛(查询报文经现有的 TCP连接,对等方转发查询报文,查询命中经反向路径发送);层次覆盖(结合前两者的优点,与洪泛查询类似,不使用专门的服务器来跟踪和索引文件,但不同的是,在层次覆盖设计中并非所有对等方都是平等的)。
第三章运输层1、运输层协议为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应用进程之间提供了逻辑通信(logiccommunication ),进程间的逻辑通信,端到端传输。
运输层协议是在端系统中而不是在网络路由器中实现的。
在发送方,运输层将接收到的来自发送应用进程的报文转换成运输层分组,用因特网术语称其为运输层报文段( segment),可能的方法是,将应用报文划分为较小的块,并为每块加上一个运输层首部来创建运输层报文段。
然后,在发送方端系统中,运输层将这些报文段传递给网络层,网络层将其封装成网络层分组并向目的地发送。
注意:网络路由器仅作用于该数据报的网络层字段,即他们不会检查封装在该数据报的运输层报文段的字段。
在接收方,网络层从数据报中提取运输层报文段,并将该报文段向上交给运输层。
2、运输层 VS 网络层:网络层是主机间的逻辑通信;运输层是进程间的逻辑通信,依赖、强化网络层服务。
3、将主机间交付扩展到进程间交付,成为运输层的多路复用(multiplexing)和多路分解( demultiplexing )。
多路复用( multiplexing ):从源主机的不同套接字中搜集数据块,并为每个数据块封装上首部信息从而生成报文段,然后将报文段传递到网络层的工作。
多路分解( demultiplexing ):将运输层报文段中的数据交付到正确的套接字的工作。
4、无连接分解:UDP 套接字由二元组标识(目的地IP 地址,目的地端口号);当主机接收 UDP 段时:在段中检查目的地端口号,将 UDP 段定向到具有该端口号的套接字。
5、面向连接分解: TCP套接字由四元组标识(源 IP 地址,源端口号,目的 IP 地址,目的端口号);接收主机使用这四个值来将段定向到适当的套接字。
6、无连接传输—— UDP:“尽力而为”服务, UDP 段可能丢包或者对应用程序交付失序。
首部只有 4 个字段,每个字段两个字节(即共 8 个字节)。
UDP检验和提供了差错检测功能,即检验和用于确定当 UDP 报文段从源到达目的时,其中的比特是否发生了改变。
7、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停等协议和流水线协议):不可靠信道的特点决定了可靠数据传输协议( rdt )的复杂性。
使用有限状态机( FSM)来定义发送方和接收方。
Rdt1.0:经可靠信道的可靠传输(底层信道非常可靠:无比特差错,无分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