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_必修1_必修2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1必修2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Br2I2S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知识点完全总结(PDF版)复习课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
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是澄清溶液,用离子符号表示;若是悬浊液,写化 学式。微溶物做生成物时,一般写化学式(标↓)。 氨水作为反应物,写 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可 写 NH3(标↑)+H2O,否则一般写 NH3.H2O。 固体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 离子方程式。 主要化学计量数的化简和离子的删除。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 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 、Fe3+ 、Cu2+ 、MnO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Ba2+ 和 SO42-、Ag+ 和 Cl-、 Ca2+ 和 CO32-、Mg2+ 和 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 H+ 和 CO32-,HCO3-,SO32-,OH-和 NH4+ 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 和 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3+与 S2-、I-,Fe2+与 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 Fe3+与 SCN-
②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 基本原理: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 量浓度计算的方法, 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 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① 检验是否漏水.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 2020版(苏教版)

专题2 研究物 质的基本方法
专题2 研究物质的 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 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3 从海水中 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3 从海水中获 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气及氯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 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 第三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应 用
专题4 硫与环 境保护
专题4 硫与环境保 护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第二单元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 化 第三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 污染
专题5 微观结构 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5 微观结构与 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 表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 样性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 2020 版(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02.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03.
专题3 从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04.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05.
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1 物质的 分类及计量
专题1 物质的分类 及计量
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第二单元 物质的化学计量 第三单元 物质的分散系
2020
感谢聆听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课堂笔记

高一化学课堂笔记篇一: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精选)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含氧酸↓ ↓盐盐3、氧化物的酸碱性: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的性质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点燃点燃(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2====2Na2O ②2Na+O2====Na2O2 ③2Na+Cl2====2NaCl点燃④2Na+S==== Na2S(2)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浮:Na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2↑(4)与盐反应:①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②6Na+6H2O+2FeCl3====2Fe(OH)3↓+6NaCl+3H2↑③4Na+TiCl(熔融状)高温Ti+4NaCl 4(5)Na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2222?????Na2CO3·??Na OH??Na?Na2O??10H2O????Na2CO3 OHOCO,HO风化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2NaOH+9H2O+CO2====Na2CO3·10H2O → Na2CO3·10H2O风化Na2CO3+10H2O↑3、Na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_知识总结:氟及其化合物的介绍

氟及其化合物氟,FLUORINE,源自fiuo,“流动”的意思,1771年发现。
氟是所有非金属中最活泼的元素。
只有少数的稀有气体元素拒绝和它相结合。
它能腐蚀不为任何化学药品所动的铂。
在氟气的喷流下,木材或橡胶会马上燃烧──即使是石棉也要烧得赤热。
目录:氟的发现简史氟单质及其性质氟与金属的反应氟与非金属的反应氟与水的反应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氟的制备氟化氢和氢氟酸卤化氢的性质氢卤酸的性质卤化氢和氢卤酸的制备氟的氧化物氟的发现简史莫瓦桑(H.Moissan,1852-1907)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参加的化学家人数相当多的、危险很大的,莫过于单质氟的制取了。
氟是卤族中的第一个元素,但发现得最晚。
从1771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制得氢氟酸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Moissan H,1852-1907)分离出单质氟共经历了100多年时间。
在此期间,不少科学家不屈不挠地辛勤地劳动,戴维、盖·吕萨克、诺克斯兄弟等很多人为制取单质氟而中毒,鲁耶特、尼克雷因中毒太深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称得上是化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程。
当时,年轻的莫瓦桑看到制备单质氟这个研究课题难倒了那么多的化学家,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下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
莫瓦桑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认为,氟这种气体太活泼了,活泼到无法分离的程度。
电解出的氟只要碰到一种物质就能与其化合。
强烈地腐蚀各种电极材料。
如果采用低温电解的方法,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
经过百折不挠的多次实验,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终于在低温下用电解氟氢化钾与无水氟化氢混合物的方法制得了游离态的氟。
氟这种最活泼的非金属终于被人类征服了,许多年以来化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莫瓦桑为人类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在此之后,莫瓦桑制备出许多新的氟化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氟代甲烷CF4,沸点只有258K。
他的这项工作,使他成为20世纪合成一系列作为高效的制冷剂的氟碳化合物(氟利昂)的先驱。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
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
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
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硝化反应+HNO3→-NO2+H2O加成反应+3H2→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金属+酸→盐+H2↑中: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
和提 纯的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方法
第 5 页共 23 页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一讲义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蒸馏
如石油的蒸馏
合物
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
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
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
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
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 碳萃取溴水里
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 如用四氯化碳
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
第 2 页共 23 页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一讲义
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 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 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 则不能大量共存。 1、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Ba2+和 SO42-、Ag+和 Cl-、Ca2+和 CO32-、Mg2+ 和 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和 C O 32-,HCO3-,SO32-,OH-和 NH4+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和 OH-,OH-和 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3+与 S2-、I-,Fe2+与 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 Fe3+与 SCN(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 1 mol 粒子的数目是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 6.02×1023 个。 3、 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单位 mol-1。 4、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 液.
(2)主要操作 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 ○1 计算.○2 称量(或量取).○3 溶解.○4 转移.○5 洗涤.○6 定容.○7 摇匀.○8 贮存溶液.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第 1 页共 23 页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一讲义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A 表示质量数为 A、质子数为 Z 的具体的 X 原子。
ZX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要求掌握 1——20 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会判断 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第 6 页共 23 页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一讲义
尾气处理:NaOH 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 刺激性气味 有毒 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2 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2 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2 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84 消毒液成分为 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 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
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
离。
2、气体摩尔体积
V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 表达式:Vm= n ;单位:L·mol-1
在标准状况(0oC,101KPa)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 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
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将饱和的 FeCl3 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
化学实验安全
FeCl3 + 3H2O =△ = Fe(OH)3(胶体) + 3HCl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 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一讲义
苏教版化学必修 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 Na2CO3 (或 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 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 NaHCO3 溶液淋洗,然后请 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 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尔体积为 22.4L/mol。
M m ,或n m ,或m n M
n
M
补充:①ρ 标=M/22.4 → ρ1/ρ2= M1 / M2
②阿佛加德罗定律:V1/V2=n1/n2=N1/N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物质的浓度。
偏低
定容摇匀时液面下பைடு நூலகம்再加水
—— 增大
偏低
定容时俯视读数
—— 减小
偏高
定容时仰视读数
—— 增大
偏低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 10-9m 〉、胶体(10-9~10-7m) 浊液(大于 10-7m)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 Br2 I2 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液 注意点: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其溶液的体积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