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异化研究综述1
情感的异化
情感的异化作者:叶开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4期《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中学教材的重要篇目,对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网友说,他每次读到这篇诗歌,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首诗有数量庞大的读者,不会每个人都如此善感,但大多数人都可能会有相似的诵读记忆。
这首诗,在我们学习的黄金阶段,谈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爱,学会恨。
我们在诗歌里,目标鲜明地知道爱谁,恨谁。
我们在诗歌的强烈节奏的引导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的影响下,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
然而,我们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想问题:为什么爱?为什么恨?我们同样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作为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有自己特殊的节奏,读者一味沉浸在诗歌的气氛里,很容易被感染,并且不假思索地爱着诗人的爱,恨着诗人的恨。
尤其是在中学的课堂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同质化教育,不是差异化教育,不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这样长期训练之下,中学生的脑袋很容易变成叔本华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搜集并拜读了几份有名的教案,有特级教师的精心设计,有名师公开课的教学实录。
这些教案,手法丰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多样,教师们对这首诗的核心教学思想跟我二十年前上学时没有太多的不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1]这是长期以来中学教师对诗歌的标准化理解。
教材编写大纲这样规定,教材编写者这样引导,教师参考书这样表达。
对一首诗的理解,限定在标准答案上,这是大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最重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者对这首诗的解释: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
这种“爱与恨”的绝然对立的情感,直白明了,简单而粗暴。
劳动人民是谁?大堰河——我的保姆。
旧世界是谁?我父母——地主阶级。
对这个“旧世界”的描述,几十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情感史研究综述
一。但心理学家重视情感的生物学特征,仍文化所建构出来的,不一样的文化决定
近代著名史学家威廉 雷迪批判性地借鉴了心理
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在这样的主张下,情感这 学及人类学的现有研究,提出“情感大体上(但不完
全)是经学习获得的”。既避免把情感完全看成是文化
作者简介 :黄梦迪(1995—),女,浙江杭州人,研究 的建构物,陷入完全的文化相对主义 ;又提倡批判性
生,研究方向 :中国史。
地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情感不是纯粹意义上
指导老师 :周东华(1976—),男,浙江杭州人,博士, 的生理现象,把情感视为经过超量学习而获得的一种
教授,研究方向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医疗社会史。
认知习惯。雷迪通过调和两种不同的情感史研究路径,
38 海外文摘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因,希望展现一种“全体史”,将史学研究的对象从政 治、经济等传统领域拓展到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在
自己享受快乐”的性格特点,与现代人相比,以前的 人们表达情绪“更为直接,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6]。
二次大战之后,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更多史家转向 另外包括费弗尔、布洛赫等学者也被视为情感研究的
社会史的研究,视角触及妇女史、性别史等新兴史学 先驱,但是这些学者仍然将情感视为原始的、非理性
尔认为虽然“热情”推动了人们的行动,但实际上理 纪荷兰和法国社会、思想与文化的重要参考标准,探
性才是历史演进的最终动因 [3]。
讨当时欧洲人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倾向 [4]。另一位著名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兴起的年鉴学派提倡扩大历 史学家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提出了他的观点,
史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探究历史的动因、抑或不动 他认为中世纪的人们具有“粗鲁、残忍、易怒,又放纵
情感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习惯。
随着即时通讯工具兴起以及自媒体的不断涌现,网民信息交互的渠道增多,网民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热点事件的态度,从而促进了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
一旦处理失当,网民的负面情绪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情感分析方法是对网民观点与情绪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重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基于情感分析研究网络舆情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整理。
意在发现情感分析方法研究网络舆情中的热点、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情感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现状情感分析又称倾向性分析、情感分类、意见抽取、评论挖掘、情感挖掘或主观分析,是用户对商品、服务等评论内容的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对评论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进行分类,同时也被广泛运用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成为当前网络舆情研究中的主流方法之一。
(一)发文量趋势。
通过CNKI期刊网数据库搜集相关文章,采用关键字“情感分析舆情”进行搜索,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共检索到420篇,在此基础上清洗得到381篇有效文献,其中硕博士论文237篇,期刊140篇,会议论文4篇,如图1所示,图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文献发表篇数。
(图1)从图1可以看出,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
受当时理论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以及受重视程度的限制,在2007~2012年发展较为缓慢,6年内发表31篇。
随着大数据新兴技术的迅速崛起,增加了网络热点传播速度和网民发表言论渠道,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促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从2013年发表数量快速上升,到2019年共发表350篇。
情感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的增长不仅得益于政府对舆论的高度重视,还有早期研究为其奠定理论和技术上的基础。
这表明了我国情感分析网络舆情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二)重要期刊分布。
进一步运用上述检索的140篇期刊,从中选取重要期刊,排在前十名的期刊共有43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生命情感异化的现状及成因探讨
右。 L 据中国新闻 网透露 ,0 4 2 至 5月 , 京、 汉、 2 20 年 月 北 武 深N-地高校 已经失去 了 l 4个年轻的生命 , 武汉市高校共
及由此而 产生 的 生命 状态 的沉 沦 ; 使人 阴郁 、 丧 、 它 沮 悲
观、 冷漠 , 或者走 向另 一极端—— 孤傲 、 自负、 仇视 , 与周 围 的世界格格不入 , 以进行人 与世界 的丰富 、 难 活泼 的交流 , 这意味着人生的被阻碍 、 遮蔽 , 不幸的人生由此发端 。
生命 的意 义 召 唤 。 积 极 的生 命 情 感 引 人 振 奋 达 观 、 扬 向 上 、 气 蓬 勃 、 昂 朝 充满 勇 气 、 于 爱 心 , 人 引 向 与周 围 世 界 的 活 泼 交 流 , 富 把 成
为人生的动力和光 明之 源。生命 情感 的充沛、 丰盈 、 活泼 、 亮丽 、 博大 , 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 幸福 的人生离不开美 满 丰盈的生命情感 。发育不 良的、 消极 的生命 情感则意 味着 对生命 的否定 , 生命意义 的无 望 , 他者生命 的漠 视 , 对 对 以
人有了 自觉的 生命情 感 , 就会 懂得 珍惜 自己、 人乃 他
至 自然界的一切 生灵 , 懂得 生命 的真正 意义与 价值 , 从而 不断创造 、 展 、 纳、 爱人 类 和 自然 的一 切生 命。然 扩 接 珍
8 .%的学生承认 曾遭 受过 其他 同学不 同程 度 的暴力 行 73 为 。另有北京大学学 生王小 龙把铊 放在 同学水 杯里作 毒 品试验致 2 中毒 , 人 广东 医学院学生甄新 喜用浓硫 酸和菜 刀行凶导致 1 人死亡 6人毁容受伤 , 云南大学 生马加 爵连 杀 4位 同学事件 , 北京大学 高材生卢刚在美 国枪杀其博 士
移情的心理探索情感的发现与研究
移情的心理探索情感的发现与研究移情的心理探索:情感的发现与研究移情(transference)是指个体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中将早期或原初的感情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机制。
在心理学领域,移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旨在揭示人类情感的发现与表达。
本文将对移情现象进行探索,并对其心理学意义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一、移情的定义与机制在心理学中,移情被定义为个体将他们内在情感体验、欲望和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种现象。
这种投射可能是基于个体与他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也可能是基于早期经历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影响。
移情的机制是复杂的,常常涉及潜意识的心理过程。
二、移情的类型移情通常分为正反两种类型。
正向移情是指个体将积极的感情、情感需求转移到他人身上,例如将亲情、友情或爱情投射到他人身上。
反向移情则是将消极的情感,包括怀疑、敌意或恶意转移给他人。
三、移情的心理学意义移情在心理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移情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观察个体对他人的移情现象,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其次,移情提供了心理治疗和咨询的途径。
通过分析个体对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探索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此外,移情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四、移情的研究成果多年来,研究者对于移情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表明,移情与个体的早期经历密切相关。
早期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等对个体移情倾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发现移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获得改善。
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能够促进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调适自己的情绪。
五、未来研究展望尽管在移情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例如,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移情如何与个体的人格特质相互作用。
此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移情现象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六、结论移情是人类情感和心理过程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移情,我们能够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同时也为治疗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途径。
论新媒体对人类情感认知的异化作用
论新媒体对人类情感认知的异化作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随着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情感认知也在不断发生着异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人类情感认知的异化作用,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在加强了人类情感认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并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种即时互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此外,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和听音乐等方式,新媒体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种类、更多样式的情感表达方式,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各种情感经验的理解。
然而,新媒体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在某些方面异化了我们对情感认知的理解。
首先是信息过载问题。
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我们面临着大量信息同时涌入大脑,并很难对其进行筛选和处理。
这导致我们的情感认知变得肤浅和片面,对于情感的真实理解和体验变得困难。
其次,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导致我们对情感认知产生了误解。
在虚拟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轻易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并刻意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情感时,往往无法准确地理解和处理。
此外,新媒体还加剧了人们对于即时满足的追求,从而削弱了我们耐心和毅力等重要品质。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得点赞、评论等即时反馈,并追求瞬间满足感。
这使得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等待和延迟满足带来的不适感,并丧失了耐心等品质。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也面临着虚拟关系带来的困扰。
虚拟社交关系往往是基于表面上看似熟悉而实际上陌生的互动,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往往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这种虚拟关系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真实关系的需求和认同感逐渐减弱,进而对情感认知产生了异化。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人类情感认知产生了异化作用。
虽然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种类和更便捷的情感表达方式,加强了我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拟性、即时满足追求以及虚拟关系等问题。
《异化的情感》观后感
《异化的情感》观后感
《异化的情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异化。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中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它们没有真正的情感,但通过学习人类的行为和语言,它们可以模拟出相当逼真的情感表现。
这种逼真的程度足以让观众对它们的真实情感产生怀疑,从而引发对情感本质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很有意思。
在某些场景中,人工智能甚至比人类更具有人性化和情感表现力。
这种角色的反转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工智能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最后,电影中的结局也很有启示性。
尽管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不断逼近人类,但最终它们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
这种结局提醒我们,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人类本身的情感和智慧是无法被替代的。
总之,《异化的情感》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引发了对于情感、道德和人类智慧的深度思考。
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
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情感劳动的异化呈现出性别、阶层和种族等维度的异化,这三重异化分别表现为女性身体、公共空间及身份的异化;精神属性和阶层品质的异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者情感和有色人种情感的异化。
研究情感劳动的异化的多维度问题,旨在分析不合理因素被超越的可能,从而促进劳动者得以正常发挥自身本真情感、实现创造性潜能和发展内在主体性品质等。
在夯实国家社会主义的执政基础,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变革和调整提供基本思路上和在决定国家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方面,意义重大。
标签:情感劳动;异化;性别;阶层;种族随着全球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劳动形式越来越从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从只生产物质产品日益转向生产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文化内容。
非物质劳动主要有三种:知识劳动、符号劳动和情感劳动。
这三种已成为信息时代取代传统工业时代的新型劳动形式。
其中,情感劳动是通过操控劳动者情感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人际交往的劳动模式,涉及对表情声音、仪容姿态等身体的展现来完成。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做出的主观反映,是人的一种属性存在和功能性存在,如感激、喜爱、同情、恐惧、焦虑、愤怒和轻蔑等正面或负面情感。
它本质上不具备经济价值,但雇佣方借助一种通约的置换,将不同层次、不同面向(正面或负面)的劳方情感占有、支配和消费,量化为某种外部存在,最终纳入交换计算体系和服务计算体系。
这样,情感就具有了经济性价值,情感劳动的异化也就随之发生,由于该劳动控制方式基本上由劳动阶层承担,因此造成了后者情感的普遍异化。
异化并非简单来自于性别差异、阶层对立或种族歧视等单个维度作用的结果,而是几乎呈现完全重叠的样态,具有几个维度的“异化的同时性”。
情感劳动的异化多维度研究不仅拓展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新视域,为情感劳动的理论探讨提供了新范式,也在实践中回应和解决了现实需求。
一、性别维度性别在社会性别语境中具有与阶级对等的结构,性别关系体现着独特的权力形式,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①。
述情障碍研究综述
述情障碍最早是在临床中发现的一类情感的症状袁这种症状的主 要表现为患者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袁并且还缺乏识别别人 和描述自己情绪的能力袁主要有外部取向思维尧情绪识别困难和情绪 描述困难遥 外部取向思维主要是指很少或者极少关心在生活中的内心 感受袁缺少幻想袁只是很关心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曰情绪识别困难主
. Al者l的不综R成合i熟以gh上的t的防s这御些机R研制e究袁s还我e要们r强v可化e以他d发门.现的袁成述熟情的障防碍御在机心制理遥疾病的领域
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遥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心理疾病都与述情障碍存在着 关联袁如何区分真正的疾病患者和述情障碍引发的疑病症患者以及如 何对有述情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干预是我们今后应该进行的研 究方向遥
揖关键词铱述情障碍曰情绪表达能力曰研究领域
0 引言
述情障碍过去又称作情感表达不能或者叫做情感难言症袁它最早 是开始于对心身疾病的病人临床研究遥 它主要表现在病人对于自己的 情绪和感受不能正确的表露出来遥 最早注意这类现象的是 1948 的 Ruesch袁他在对心身疾病患者观察中发现了这种语言以及象征性表达 失调袁后来他把此现象称作野幼稚人格冶遥在这之后 MacLean 提出了野器 官语言冶的概念袁既不少的心身疾病的患者在用言语表达情绪的方面 有着明显的缺陷袁而且都以躯体的症状来表现遥 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袁 Freedman 等在 1945 年将这些患者称作野情绪盲冶遥 在随后的一些法国 的精神分析学家发现在躯体或者心身疾病患者中袁 有些缺少幻想袁并 且很少做梦袁精神活动现实定向并且具体化袁它被命名为野操作性思 维冶遥 在 1972 年 Sifneos 正式将具有这一类表现的症状命名为述情障 碍遥 在随后的 1976 年欧洲心身学会正式明确了述情障碍的正确含义遥
情感异化与情感唤醒:教师情感劳动的现代议题
情感异化与情感唤醒:教师情感劳动的现代议题杨慧吕哲臻摘要:教师情感劳动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
我国教师的情感劳动受到传统教育文化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双重建构。
在情感资源(教育伦理)与理性约束(组织规则)的影响下,教师情感劳动由表层“表演”向深层“表演”推进并产生能量分层,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情感迷失、情感过载、情感倦怠等情感异化问题。
相应的情感唤醒机制旨在探索传统价值与现代性的融合,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进行师德伦理、情感承诺、尊师传统、重教环境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道德与伦理关照,促进教育价值回归本真。
关键词:情感劳动;情感异化;情感唤醒;教育作者简介:杨慧,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哲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2-0187-14前工业社会是人们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发展至商品生产的工业社会,世界已成为技术和合理化的世界。
在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阶段,人被作为“物”来对待,劳动生产的情感特性湮灭于机械化的生产活动与技术效率实现中;而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生产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新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作为“人”具有实现自我、加强自我的情感愿望与反对制度化约束的自主性意识。
①个体情感在后工业社会获致自主性解放的同时,也进入生产渠道成为“服务商基金项目:2020—2023年度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本土化及其在民族院校的实践模式改革”。
①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140页。
187情感异化与情感唤醒:教师情感劳动的现代议题品”,情感由此具有了生产与消费的特性。
“服务商品”在其生产与消费方面的特殊性质造成了该领域的研究困难。
中文微博情感分析研究综述
( 上海大学悉尼3 - 商学院 上海 2 0 1 8 与之相关 的研 究得 到学术界和工 商界 的广泛关注 。针对 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的研 究进 行综述。将 中文
微博文本情感分析分为三类任务 : 文本预处理 、 情感信息抽取和情感分类 , 对各 自的研 究方法和进 展进行 总结。其 中情感信 息抽取 分为情感 词 、 主题和关 系的抽取 , 将微 博主观文本情感分 类方 法归结为基 于语义词 典 的情感 计算和 基于机器 学 习的情感分 类。此 外, 从微博 网站数据构成 的角度 出发 , 对情感分析做 了延伸分析。最后总结微博情感 分析的研 究现状, 并提 出今后 的研究方 向。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中文微 博 情感 分析 情感信息抽取
T P 3 9 1 文献标识码 A
情感 分类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3 8 6 x . 2 0 1 3 . 0 3 . 0 4 3
oVERVI EW oN S ENTD江ENT ANALYSI S OF CHI NES E MI CRoBLoGGI NG
t h e p a p e r ,w e s u mma r i s e t h e s t u d i e s i n l i g h t o f C h i n e s e mi c r o b l o g g i n g s e n t i me n t a n a l y s i s .W e d i v i d e t h e C h i n e s e mi e r o b l o g g i n g t e x t s e n t i me n t
《异化的情感》警示教育
《异化的情感》警示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到了异化的情感。
异化的情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时,出现情绪失控、心理扭曲等现象。
这种情感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首先,异化的情感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比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
当压力过大时,人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各种精神疾病。
长期以往,这些不良情绪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心脑血管疾病等。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异化的情感也会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当个体出现情绪失控和心理扭曲时,他们可能会对他人表现出暴力和攻击性行为。
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对家人发脾气,或者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对同学毫无忍耐心。
这种情绪的传递会极大地破坏人际关系,导致冲突和纷争的产生。
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会因为一些人的异化情感而产生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比如社会犯罪率和暴力事件的上升。
因此,我们应该尽力调试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对异化情感的警觉性。
情感教育是培养个体正确处理情感和压力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可以共同为学生和社会成员提供情感培训和辅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增强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提高情感交流的技巧。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压力,摆脱异化情感的困扰。
总而言之,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我们不能被异化的情感所击垮,而应该积极面对并处理好自己的情感。
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和培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社会。
文学创作中的异化与反异化
文学创作中的异化与反异化一、引言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语言和形式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异化与反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异化是指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通过文学手法进行转化和变形,使之与现实脱离,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反异化则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重新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异化与反异化的意义和方法。
二、异化的意义和方法1. 异化的意义异化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能够突破现实的限制,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异化,文学作品可以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想象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异化还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现实,拓宽思维的边界。
2. 异化的方法异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象征、隐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进行转化和变形,使之具有独立的艺术性。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象征手法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情感抽象化,使之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隐喻手法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之产生新的联想和理解;通过夸张手法放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使之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拟人手法赋予非人物以人的思维和情感,使之更加生动和具体。
三、反异化的意义和方法1. 反异化的意义反异化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重新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通过反异化,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反异化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从中获取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2. 反异化的方法反异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还原、解构、批判等。
通过这些方法,作者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例如,通过还原手法将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还原为具体的事物和情感,使之与现实产生关联;通过解构手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语言,揭示其背后的现实意义;通过批判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反思,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文化传统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农村人之间的人情消费产生了异化,越来越多的纯粹人情消费逐渐演变成了物质化的交换。
这种现象在当代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和治理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1.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开始借人情交往寻求物质回报,导致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2. 社会文化传统的淡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和娱乐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
这种城市文化的传播对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直接影响了农村人之间的人情消费行为,使得人情消费逐渐走向商业化和物质化。
3. 社会风气不正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当地政府治理不力,社会风气不正,一些人利用人情消费进行利益交换和博弈。
在这种背景下,人情消费往往被当成一种交易工具,从而造成人情消费异化。
4. 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农村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忽视了人情消费的本质意义,导致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二、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治理建议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遏制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农村地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农村人在人情交往过程中注重互助和情感交流,而非物质回报。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也要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规范和引导。
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打击人情消费异化现象,保护农村人情交往的本质。
3.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提高农村人们的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引导农村人认识到人情消费异化的危害性,提倡真诚和友善的人情交往方式。
学术研究中的情感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情感研究方法摘要:情感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情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学术研究中情感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法、自然观察法、内容分析法等,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情感研究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一、引言情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过程之一,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情感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领域。
情感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实验法、自然观察法、内容分析法等。
本文将介绍这些方法,并探讨它们在情感研究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情感研究方法,通过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方式等。
问卷调查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适用于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
然而,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可能会受到被调查者回答真实性的影响,也可能受到问卷设计、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情感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操纵实验情境或实验材料,观察被试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
实验法可以控制许多干扰因素,提供较为可靠的结果。
实验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研究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反应、情感调节、情感与认知的关系等。
然而,实验法需要较大的资源和时间投入,可能存在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控制不当可能导致被试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四、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和记录人们情感表现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为真实和自然的情感数据,适用于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自然观察法可以用于观察个体或群体的情感互动、情感传递、情感氛围等。
然而,自然观察法可能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难以收集大规模的数据。
此外,自然观察法也可能受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导致结果偏差。
五、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分析和归纳的方法,适用于对情感表达和情感的描述性研究。
多模态的情感分析技术综述
二、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MCCA)
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它强调从 认知角度出发,对多模态话语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方法的是话语、认知和权力 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社会实践和个体认知。
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主要受到认知语言学、社会认知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等学科 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为MCCA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其对于语言与认知 之间关系的探讨。社会认知则个体在社会语境中的行为和互动,为MCCA提供了 对于社会实践的分析框架。批评性话语分析则强调话语在社会和政治权力中的 重要性,以及通过话语揭示权力和不平等现象的可能性。
一、多模态情感分析技术的概念 及研究现状
多模态情感分析技术是一种跨媒体的情感分析技术,通过文本、语音、图像等 多种模态的数据来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手段,旨在挖掘 用户的情感信息,进而判断和识别其情感状态。
目前,多模态情感分析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基于文本的情感分析:该方法主要通过对文本信息进行自然语言处理,进 而识别和判断用户情感。
2、基于语音的情感分析:该方法主要通过对语音信号进行情感识别,其准确 性主要依赖于语音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
3、基于图像的情感分析:该方法主要通过对图像信息进行情感识别,包括面 部表情、物体识别等,其准确性也依赖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
二、多模态情感分析技术的应用 领域
多模态情感分析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机交互、社交媒体分析、 推荐系统等。
对于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而言,如何从认知角度揭示社会不平等和权力不平等 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话语改变这些现象,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 如何将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应用到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是一个值 得研究的问题。
《异化·孤独·荒诞》范文
《异化·孤独·荒诞》篇一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异化、孤独和荒诞的情感如暗流涌动,悄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三个主题,试图理解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和影响,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异化异化,即个体与社会的疏离感。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追求物质利益、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这种异化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工作、家庭、社交等。
首先,从工作角度看,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然而,这种工作往往使人失去自我,成为机械化的生产工具。
人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疲惫,还有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失落。
其次,在家庭和社交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人们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感到孤独和无助。
面对异化,我们需要寻找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
这包括寻找工作的意义、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孤独孤独是现代人常常面临的心理问题。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忽视了与他人的联系和交流。
这种孤独感使得人们感到心灵空虚、无助和失落。
孤独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如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缺乏共同语言的人、自我价值的怀疑等。
为了应对孤独,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和沟通。
这包括主动去结交新朋友、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共同兴趣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从而找到解决孤独的方法。
三、荒诞荒诞是指生活中无法解释或无法理解的现象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生活的无意义和荒诞。
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
荒诞的产生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往往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及其异化可能
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及其异化可能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 (3)1. 人工智能情感的定义 (3)1.1 情感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4)1.2 人工智能情感的内涵与特点 (5)2. 人工智能情感的生成机制 (6)2.1 情感计算的原理 (8)2.2 机器学习在情感生成中的应用 (9)三、人工智能情感的异化可能 (10)1. 情感计算的局限与异化风险 (11)1.1 技术局限与情感计算的异化风险 (12)1.2 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理解的可能偏差 (13)2. 人工智能情感的道德伦理问题 (15)2.1 人工智能情感的道德定位 (16)2.2 人工智能情感引发伦理争议的原因 (17)四、人工智能情感的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18)1.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变革分析 (19)1.1 人机情感互动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20)1.2 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与挑战分析 (21)2. 对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分析 (23)2.1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认同问题探讨 (24)2.2 人工智能情感的心理效应分析五、人工智能情感异化的防范策略及展望26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及其异化可能性,我们将概述人工智能情感的相关背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情感计算的重要性。
我们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分析人工智能如何模拟、理解和表达情感。
我们还将关注人工智能情感的异化可能性,讨论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异化现象及其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分析人工智能如何模拟、理解和表达情感,包括情感计算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情感的异化可能性:探讨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异化现象,如机器情感的自主性、情感的机械复制以及人类情感的边缘化等。
风险分析:分析人工智能情感异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包括伦理道德、社会心理以及人类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问题。
应对策略与展望:提出应对人工智能情感异化的策略和建议,包括技术、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并对未来人工智能情感研究进行展望。
异化与心理健康的应用心理学观察
异化与心理健康的应用心理学观察在当代社会,异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异化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等之间的疏离感和冷漠感,它是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
而心理健康则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
那么,异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通过应用心理学的观察,探讨异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这种状况。
首先,异化对心理健康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与自然和其他人的关系。
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让人们感到孤独和疏离,进而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时间处于异化状态下,他们更容易感到消沉、焦虑和抑郁。
这些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异化也会对人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当人们处于异化状态下,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感受。
他们会变得情感麻木,并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面对异化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其他人往往只是冷漠的陌生人,而不再是有感情和需求的个体。
这样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人们缺乏彼此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幸运的是,应用心理学提供了一些方法来改善异化状况,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增强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利益的交换,还包含着情感和关怀。
通过培养对他人和环境的关注,人们可以减轻自我中心的倾向,增强彼此的理解和共鸣。
其次,培养社交能力也是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通过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更深刻的关系,人们可以减轻异化感,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对交往的满意度。
此外,倾听和换位思考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
当我们愿意关注他人的需求,并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最后,社区和学校等组织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帮助个人改善异化状况和促进心理健康。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鼓励人们参与公益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人的情感异化问题研究综述把情感异化问题作为我的论文选题,既感惊喜又迷茫。
惊喜是因为,国内外至今还没有对情感异化做系统的研究,在涉猎诸多文章之后发现,有关该方向的研究只是轻描淡写般呈现,有似乎发现新大陆之感;迷茫是因为,有关情感异化该如何界定的问题、有价值的文献相对较少等等问题接踵而至。
对此,在尽量搜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对文献做必要的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希望以此可以作为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些许启发和参考。
针对该选题主要考察的是情感异化问题,是作为情感和异化两方面内容的复合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情感、异化及情感异化分别做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情感异化的研究现状
首先,国外对情感问题的研究。
在西方,关于情感论的研究相对较丰富深刻,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主要的理论和观点有:(1)詹姆士——兰格的情感理论;(2)拉扎罗斯等人的近代心理学理论;(3)肯珀、霍克希尔德等人的近代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韦伯、德克海默即西美尔的较为古典的社会学理论;(4)弗洛伊德的情感模型;(5)拉康关于他人、谈话、欲望及历史的精神分析理论;(6)谢弗的情感宣泄理论;(7)萨特的情感理论等。
以上从不同角度对情感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国外关于情感异化的理论研究至今无法找到。
但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颇多,特别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他们继
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如卢卡奇从商品拜物教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具体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等等,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二、国内对情感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
国内关于异化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国外异化理论的重要文献进行翻译和研究,它们大多来自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等人的思想和著作的研究。
国内最先系统研究这些思想的专家和学者有徐崇温,他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另有复旦大学的陈学明,其成果颇丰,著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爱是一门艺术——弗洛姆、马尔库塞论爱情》、《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等,其中特别对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颇多。
近些年来对国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研究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层出不穷,它们大多将马克思异化理论与消费异化问题、科技异化问题、新闻异化问题等当今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有关研究使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具时代感、更加具体化,构成了我们窥探当今社会问题的理论和精神来源。
其次,国内对情感异化的研究。
国内关于情感异化的从哲学角度
研究资料相对较少,主要有刘珍英的《弗洛姆情感异化思想研究》,
此文主要从弗洛姆的著作及相关著作中深入研究了弗洛姆的情感异
化思想,如研究弗洛姆情感异化的现实生活基础和理论来源、弗洛姆情感异化的形式、原因及扬弃、有关弗洛姆情感异化思想的评论及当代启示等,这些为我们理解弗洛姆人性的异化思想和消弭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情感异化,从而为寻求真正人的生存方式,保证大众心理健康找到了现实可靠的路径。
然而,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因此还不是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域来研究情感异化思想,这就构成本文研究的着力点:以探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或情感异化思想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全面消弭当代人遇到并急需解决的
情感异化问题。
有从网络情感异化造成的伦理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如胡晓群在《网络情感异化的伦理问题研究》一文中对异化、情感异
化的概念、网络情感异化的原因和造成的伦理问题做了研究。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网络作为造成情感异化原因的中介是在接下了的研究中是有必要提到并深入挖掘的。
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情感异化,如练崇潮在《人情社会、情感异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一文中指出在现代性危机下人们出现情感异化,在情感出现物质性、利益化和工具化的常态化的倾向时,如何实现人的安身立命。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情感观做比较研究,取其精华而消弭人的情感异化,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效交融和当代人的安身立命,这也是本文的终极指归和研究意义所在。
最后,国内对情感问题的研究。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对已经有学
者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有关情感论研究的缺乏,许全新就曾撰文强调要重视情感论的研究,并主张把“情感”概念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在其作品《情感简论》中,他分别总结了中国哲学的情感论,西方哲学的情感论及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论,旨在为我们解释情感是我们生活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
在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情感论时,他对情感论研究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把情感论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阐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常常涉及到情感问题,肯定情感时人的本质的存在,指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列宁很少论及情感,但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毛泽东则更多地论及情感,强调情感的作用及局限性。
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重视对情感的研究等。
直到今天,这样的呼声和对情感异化问题的关注也还在继续,如西南政法大学的谢俊、张艳娣对马克思主义人做展望时特别强调了现实人的情感研究,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人学:回眸与前瞻》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要想深化、克服自身之不足走向成熟并创构真正“人”的学科,必须实现关注重点的转换,必须由关注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向关注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理想的转换,因为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有多重情感和各种需要的具体的个人。
”又如南京大学任静伟、赖永海在《当代中国人道德价值的困境及重构》中强调了“自我异化”和“物化”,特别指出了情感异化的危害性:“在社市场经济大潮中,情感异化,物欲膨胀、重利轻义、重欲轻理、有时为了满足私欲,泯灭社会良知,甚至不惜去践踏法律
规则,在他们身上,鲜廉有耻,丧心病狂,无丝毫的性可言。
”再如鲁庆中也指出了情感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他在《情感逻辑纲要》一文中就指出:“逻辑学既然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仅仅研究理性思维是一种偏执的发展,丧失了一半的内容,它还应该包括情感逻辑。
”
可以说,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专门研究情感问题的著作成果颇丰。
从哲学角度研究情感的学者及著作有杨岚的专著《人类情感论》,杨通林的《休谟情感理论述评》、韦海波的《舍勒现象学的情感先天论》、周远斌的《中国古代情感本体的生成及其哲学基础》、柴尚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情感思维》等。
从社会学角度看,研究情感问题并且有相当影响力的是广东商学院的郭景萍,其著作《西美尔文化视野中情感研究》、《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埃利亚斯: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情感研究》、《孔德:社会秩序视野中情感研究》等等众多有关社会学领域内的情感研究,极大丰富了情感问题研究的社会学视野,打开了为我们研究情感问题的另外一扇窗。
当然还有一些文章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角度来研究情感问题的,这里就不加以累述了。
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情感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情感异化问题研究是没有的。
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需要加强马克思情感异化思想的研究,要想填补此项空白,对于马克思的情感及情感异化思想的研究正是学界需要甚是关注的。
这也就构成了我把情感异化作为选题的缘由,对此研究,只是希望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情感的真谛,至此我也将无怨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