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教案

合集下载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篇1:《液体压强》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亲密联络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引入探究课题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猜测:学生考虑: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篇2:《液体压强》教案一、设计意图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局部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敏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比照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的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液体的压强》教案

《 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因为液体压强较抽象,不像固体压强那样容易理解。

其中本章的第一节压力和压强及第二节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根底,本节课的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大气压强、浮力一章的根底,本节课可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所以学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学内容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拟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

学生学习这局部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局部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

主要表现为:〔1〕较难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液体能产生向上的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等。

〔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讨论处受压面的选取较为抽象。

〔3〕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深度的认识〔深度的起点选取〕。

〔4〕液体压强与液体在总重力、液体的体积、容器形状等无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用液体压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的事实。

2、通过分组实验,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媒体教具水、烧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U形管压强计、盐水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局部,互相交流感受。

二、导入新课思考问题: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三、实验探究(一)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演示: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一、分析教材《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②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物理的愉悦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需要运用前一节学的压强的知识,包括重力等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法与学法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将以往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掌握事物的规律。

所以本课的学法是探究式学习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控制变量法。

五、教学程序教具准备: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引用课本84页的1、2两个习题,请问同学们如何解释题目中的现象,进而导入课题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请两位同学和老师在讲台上一起完成课本81页的三个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2. 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

2. 概念讲解: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讲解相关概念及公式。

3. 过程演示:实地演示如何计算液体压强,并让学生尝试计算。

4.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运用: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水桶、压力计等
2. 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实验过程及计算方法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个案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五、教学效果评价
1. 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及测试评估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根据学生反馈及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液体压强教案新课标

初中液体压强教案新课标

初中液体压强教案新课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能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

(2)掌握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密度的关系。

(3)学会使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密度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液体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密度的关系。

3. 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液体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密度的关系。

(3)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密度的关系:(1)实验一: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情况,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实验二: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3)实验三: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3. 液体压强计算:引导学生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4. 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讲解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技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密度的关系以及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6.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液体压强教案和练习

液体压强教案和练习

1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 3;g=9.8N/kg ;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例:游泳池的深水区的水深为2m ,则深水区池底受到水的压强为 Pa 。

(g=10N/kg ) 如图所示,当试管从倾斜放置到竖直放置的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A .变大B .不变C .变小D .无法确定如图所示,一个空茶壶的质量为0.5kg ,放在水平桌面上,茶壶底的面积为0.01m 2用茶壶盛水后,水深为0.12m ,不计茶壶壁的厚度,则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为__N 。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液体中的A 、B 两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比较液体在这两点产生压强的大小,正确的是A P A >PB B P A <P BC P A =P BD 无法判断如图是实验用的锥形瓶,将锥形瓶放在面积为s 的水平桌面上,已知锥形瓶的质量为m 1、底面积为s 1;当往锥形瓶中倒入密度为ρ、质量为m 2的液体后,液面高度为h ,则A .锥形瓶中的液体重为ρg s 1hB .液体对锥形瓶底的压强为ρg hC .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m 1+m 2)gD .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m 1+m 2)g/ s在甲、乙、丙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装有深度相同的水,如图所示,现再将质量相同的水分别注入三个容器,且水未溢出。

比较加水后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增加量的大小,正确的是( )A 甲最大B 乙最大C 丙最大D 一样大如图所示为装满液体的容器,设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 1 ,压力为F 1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p 2 ,压力为F 2 ,如果不计容器自重,则A. p 1 = p 2 F 1 = F 2B. p 1 > p 2 F 1 = F 2C. p 1 < p 2 F 1 > F 2D. p 1 > p 2 F 1 > F 2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原理教案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原理教案

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原理教案
主题:高中物理液体压强原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液体压强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定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液体压强的应用。

教学难点:计算液体压强时要考虑高度及密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一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并放入一个小球使之沉入水中来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会沉入水中?
3. 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引入液体压强的概念。

二、学习(15分钟)
1. 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P = ρgh;
2. 通过实际的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3. 强调计算液体压强时要注意高度和密度对压强的影响。

三、应用(15分钟)
1. 给学生几个应用题,让他们应用液体压强原理解决问题;
2. 强调实际生活中液体压强的重要性,如水塔的设计、水压的调节等。

四、总结与延伸(5分钟)
1. 对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进行总结;
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液体压强的相关练习题作为作业;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液体压强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液体压强的定义:P = ρgh
【教案结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液体的压强 教 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液体的压强 教 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9.2节《液体的压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存在;2.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会使用微小压强计初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3.理解液体压强的公式;3.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液体压强的规律,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学生分析】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在由感性思维慢慢的向理性思维转化,他们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有时会有一些理性的思维;学生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成为学生的认知障碍点。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问题情境的启发下,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经验建立新联系,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新知识。

【教学过程】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1、[播放手机录制视频]:学生做塑料袋被戳穿后,观察各个方向射出水柱体现液体压强,让大家初步感受液体压强。

2、[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出容器中的水柱喷水的射程来感受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播放手乐乐视频]:“1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4、[学生活动]填学案: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和具有性,所以对容器的和都会产生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学生活动]请学生出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和容器底面积的关系(无关)2、[播放手乐乐视频]“2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1)认识液体压强计(2)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3、[学生活动]填学案:二、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1、探究用的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
课题: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胡阳镇初级中学姓名: 课型:新授时间:3.5
教师介绍压强计的构造与使用方法。

用手按压橡皮膜,U形管两侧液面
出现高度差,用力越大,高度差越大。

(让学生亲手实验,引起很大的兴趣)
结论: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表示液体内部有压强,高度差越大,表示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

3.设计实验:
教师点拨: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可以采取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1)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金属盒的深度/cm 金属盒
的方向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cm 上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2)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盐水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介绍压强计的使用填写实验数据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总结结论
金属盒的深度/cm
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金属盒在水中/cm 金属盒在盐水中/cm
结论: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
(1)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2.应用:茶壶、船闸
并用探究出的压强知识,介绍微元法,演示实验,说明原理。

(教师引导)
(2)帕斯卡原理:
1..液体压强的传递:自学阅读,师提问:帕斯卡原理内容是什么?液体压强的传递的应用有那些?
2.应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解释液压机,液压千斤鼎的工作原理。

四、总结提升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存在的困惑。

五:诊断评价
1.在空纸盒的
侧面扎三个
大小一样的
孔。

纸盒装满
水后,水从小
孔喷出,下图中最接近
实际情况的是()合作交流,实事求是
观察连通器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
总结所学内容
巩固练习
2.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分别盛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已知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相等,如图所示,则各容器中液体密度的大小,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
小排列顺序都正确的是()
A.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
B.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
C.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
D.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
教后反思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

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

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