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血管单元陈兴泳共71页文档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163PPT课件

滑车神经核—交—叉 滑车神经 海绵窦、眶上裂 上斜肌
上斜肌 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核
12
五、三叉神经
一般躯体感觉性→头面部皮肤及黏膜
性质——混合性 特殊内脏运动性→咀嚼肌
眼神经
•三叉神经诸感觉核 中枢突 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
上颌神经
疼温觉的纤维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触觉的纤维 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
头、颈、胸、腹脏器
(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味蕾、嗅器
(5)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肌节演化的眼外肌、舌肌
(6)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鳃弓演化的咀嚼肌、面肌、咽喉肌
(7)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平滑肌、心肌、腺体
5
脑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外感觉性脑神 经节,其中枢突入脑,周围突组成脑神经中的感觉成分。
舌后1/3味觉 •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枢突上神经节周围突 耳后皮肤
22
分支:
(一)舌支→舌后 1/3 黏膜,司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
(二)咽支→咽黏膜
(副交感性)
(三)鼓室支→岩小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四)颈动脉窦支→ 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舌咽神经
舌支 颈动脉窦支
23
耳神经节(副交感节) ①副交感根←岩小神经←下泌涎核 ②交感根←脑膜中动脉交感丛 ③运动根←下颌神经 ④感觉根←耳颞神经 岩小神经
9
睫状神经节的根:
①副交感根 (睫状神经节短根)←短根←上泌涎核
②交感根←颈内动脉丛
③感觉根←鼻睫神经
睫状神经节
交感根
感觉根
副交感根
10
睫状神经节长根
睫状短神经
睫状长神经
上斜肌 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核
12
五、三叉神经
一般躯体感觉性→头面部皮肤及黏膜
性质——混合性 特殊内脏运动性→咀嚼肌
眼神经
•三叉神经诸感觉核 中枢突 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
上颌神经
疼温觉的纤维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触觉的纤维 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
头、颈、胸、腹脏器
(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味蕾、嗅器
(5)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肌节演化的眼外肌、舌肌
(6)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鳃弓演化的咀嚼肌、面肌、咽喉肌
(7)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平滑肌、心肌、腺体
5
脑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外感觉性脑神 经节,其中枢突入脑,周围突组成脑神经中的感觉成分。
舌后1/3味觉 •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枢突上神经节周围突 耳后皮肤
22
分支:
(一)舌支→舌后 1/3 黏膜,司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
(二)咽支→咽黏膜
(副交感性)
(三)鼓室支→岩小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四)颈动脉窦支→ 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舌咽神经
舌支 颈动脉窦支
23
耳神经节(副交感节) ①副交感根←岩小神经←下泌涎核 ②交感根←脑膜中动脉交感丛 ③运动根←下颌神经 ④感觉根←耳颞神经 岩小神经
9
睫状神经节的根:
①副交感根 (睫状神经节短根)←短根←上泌涎核
②交感根←颈内动脉丛
③感觉根←鼻睫神经
睫状神经节
交感根
感觉根
副交感根
10
睫状神经节长根
睫状短神经
睫状长神经
第三篇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

脊神经Spinal nervous
脊神经共31对
➢ 颈神经8对 ➢ 胸神经12对 ➢ 腰神经5对 ➢ 骶神经5对 ➢ 尾神经1对
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在 椎间孔处汇合而成,属 于混合神经
颈丛
脊 臂丛 神
胸神经前支
经 丛
腰丛
骶、尾丛
脑与脑神经
Brain and The Cranial Nerves
神经
Ⅸ Glossopharyngeal nerve舌咽神 经
Ⅹ Vagus nerve 迷走神经 Ⅺ Accessory nerve 副神经 Ⅻ Hypoglossal nerve 舌下神经
脑脊髓被膜、脑脊液、脑室
脑和脊髓被膜 ➢由外至内依次是:硬膜(保护)、蛛网膜、软 膜(产生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膜间的腔隙。
从事对一定机能的分析综合。称为中枢
➢白质和内囊
大脑皮层: 躯体运动中枢
神经 躯体感觉中枢 中枢 语言中枢
视觉、听觉中枢等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
分部:前肢、 膝部、 后肢
内囊有大量纤维束通过 损伤表现:“三偏”症状”
内囊出血部位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偏盲
前肢 膝
后肢
脑神经The Cranial Nerves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 根据连接处不同
1. 脑神经Cranial n. ( 12 pairs) 2. 脊神经 Spinal n. ( 31 pairs)
➢ 根据神经分布
1. 内脏神经:
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平滑肌
2. 躯体神经:
分布在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 根据神经冲动方向:
神经血管单元---陈兴泳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 的研究进展
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陈兴泳
整理ppt
1
目录
1 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产生背景 2 神经血管单元的概念和结构 3 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机制 4 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血管单元 5 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 6 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治疗策略 7 小结
整理ppt
吻合支 软脑膜血管吻合 皮质内血管吻合 硬脑膜与软脑膜血管间的吻合 颅内外血管的吻合
整理ppt
38
三级侧支代偿: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等方式产生的
新生血管
➢ 新生的血管从正常脑组织向缺血半暗带及中心坏死区延伸,缺 血区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可减少脑梗死的体积,重 塑神经结构,不同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
➢ 神经元 ➢ 胶质细胞(星形/小胶质) ➢ 血脑屏障(包括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底膜、
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周细胞) ➢ 维持脑组织内环境完整性的细胞外基质
整理ppt
7
The Neurovascular Unit
整理ppt
8
A schematic of the neurovascular unit.
整理ppt
9
神经元
脑梗死会引起神经元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造成神经细 胞凋亡或死亡
整理ppt
10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组织内的多个生理活动
➢ 脑组织内离子及水分浓度的调节
➢ 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包括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和血管生成 素-1(Ang-1)、炎症因子
组织的修复及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α-平滑肌肌动蛋白来鉴定
整理ppt
17
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陈兴泳
整理ppt
1
目录
1 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产生背景 2 神经血管单元的概念和结构 3 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机制 4 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血管单元 5 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 6 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治疗策略 7 小结
整理ppt
吻合支 软脑膜血管吻合 皮质内血管吻合 硬脑膜与软脑膜血管间的吻合 颅内外血管的吻合
整理ppt
38
三级侧支代偿: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等方式产生的
新生血管
➢ 新生的血管从正常脑组织向缺血半暗带及中心坏死区延伸,缺 血区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可减少脑梗死的体积,重 塑神经结构,不同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
➢ 神经元 ➢ 胶质细胞(星形/小胶质) ➢ 血脑屏障(包括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底膜、
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周细胞) ➢ 维持脑组织内环境完整性的细胞外基质
整理ppt
7
The Neurovascular Unit
整理ppt
8
A schematic of the neurovascular unit.
整理ppt
9
神经元
脑梗死会引起神经元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造成神经细 胞凋亡或死亡
整理ppt
10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组织内的多个生理活动
➢ 脑组织内离子及水分浓度的调节
➢ 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包括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和血管生成 素-1(Ang-1)、炎症因子
组织的修复及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α-平滑肌肌动蛋白来鉴定
整理ppt
17
脑血管及周围神经系统实用PPT文档

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 ②位置:在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5
(二)脑的静脉: 1. 不与动脉伴行,壁薄无瓣膜 2. 大脑静脉分内、外两组,两组之间有吻合 3. 经硬脑膜窦汇入颈内静脉
6
二、脊髓的血管
(一) Spinal Artery 脊髓的动脉 1.脊髓前动脉: 发自椎动脉 2.脊髓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经T1硬2一脑部膜分窦,汇L入1~桡颈3,内侧L静4一脉腕部长分 伸肌、前臂伸肌 骶腓丛总皮的 神位经支置损,伤:坐后臂骨出神现和经的走症前行状臂中和通体背过征的。侧主皮要部肤位。
腰丛、骶丛的组成,各分支的分布。
吸减弱或消失,手甚背至有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
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
S前p臂ina屈l G肌an(gl肱io近桡n 肌脊节、神尺背经侧节面腕屈的肌、皮肤
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腱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表现在皮支分布区
股神经
32
五、 骶丛 Sacral Plexus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腰骶干:L4一部分,L5, S1—5,Co
位置: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 髂内动脉的后方
(二)分支分布
臀上神经、臀下神经、
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
Sciatic Nerve
坐骨神经
梨状肌下孔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8
第十八章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内容: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脊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膈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臂丛的组成和位置,各分支分布范围。
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
腰丛、骶丛的组成,各分支的分布。
5
(二)脑的静脉: 1. 不与动脉伴行,壁薄无瓣膜 2. 大脑静脉分内、外两组,两组之间有吻合 3. 经硬脑膜窦汇入颈内静脉
6
二、脊髓的血管
(一) Spinal Artery 脊髓的动脉 1.脊髓前动脉: 发自椎动脉 2.脊髓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经T1硬2一脑部膜分窦,汇L入1~桡颈3,内侧L静4一脉腕部长分 伸肌、前臂伸肌 骶腓丛总皮的 神位经支置损,伤:坐后臂骨出神现和经的走症前行状臂中和通体背过征的。侧主皮要部肤位。
腰丛、骶丛的组成,各分支的分布。
吸减弱或消失,手甚背至有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
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
S前p臂ina屈l G肌an(gl肱io近桡n 肌脊节、神尺背经侧节面腕屈的肌、皮肤
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腱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表现在皮支分布区
股神经
32
五、 骶丛 Sacral Plexus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腰骶干:L4一部分,L5, S1—5,Co
位置: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 髂内动脉的后方
(二)分支分布
臀上神经、臀下神经、
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
Sciatic Nerve
坐骨神经
梨状肌下孔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8
第十八章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内容: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脊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膈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臂丛的组成和位置,各分支分布范围。
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
腰丛、骶丛的组成,各分支的分布。
脑血管解剖2讲课文档

37
现在三十七页,总共三十七页。
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 发病较多。
19
现在十九页,总共三十七页。
眼动脉:供应眼球、眼球外肌、泪腺 和眼睑等
前交通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为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20
现在二十页,总共三十七页。
脉络丛前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供应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后下部、 大脑脚底后1/3及 苍白球等
现在十二页,总共三十七页。
眼动脉
12
大脑前动 脉
大脑前动脉 中央支: 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皮质支: 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13
现在十三页,总共三十七页。
中央支,即内侧豆纹动脉,包括: A. 返支(Heubner 动脉),营养壳、
尾状核头及内囊前下部;
B. 基底支,供应视交叉和下丘脑。
顶枕动脉。 主要分布脑干、背侧丘脑、下丘脑、外侧膝状体、胼胝体后
半上面、 颞叶的底面和内侧面及枕叶。
28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三十七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小脑上动脉: 分布小脑上部 ②脑桥动脉: 分布于脑桥基底部 ③迷路动脉: 分布于内耳 ④小脑下前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前部 ⑤小脑下后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后部 、延髓后外侧部
29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三十七页。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 全部枕叶,颞叶
:
的内侧面和底面
中央支 分布于背侧丘脑
:
,内、外侧膝状
体,下丘脑、底
丘脑
大脑后动脉
30
现在三十页,总共三十七页。
脑神经系统解剖学讲课文档

白质前连合 丘脑腹后 对侧颈以下 外侧核 浅感觉
内侧丘系 对侧薄束核和 内侧丘系交
楔束核
叉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对侧三叉神经 脑桥核核三叉 神经脊束核
双侧蜗神经核
脑桥 延髓
丘脑腹后内 侧核
斜方体(部 内侧膝状体 分交叉)
对侧颈以下 深感觉和精 细触觉 对侧头面部 浅感觉
双侧听觉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六十六页。
黑质
红核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六十六页。
脑干的纤维束
现在二十二页,总共六十六页。
纤维束
• 内侧丘系
• 锥体束
• 脊髓丘系
皮质脊髓束
• 脊髓小脑前束和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核束
• 外侧丘系 • 内侧纵束
• 红核脊髓束
• 三叉丘系
• 顶盖脊髓束
• 前庭脊髓束
• 网状脊髓束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六十六页。
名称 起始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六十六页。
端脑
telencephalon
现在五十页,总共六十六页。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沟和脑回
• 大脑纵裂
• 胼胝体
大脑横裂
现在五十一页,总共六十六页。
岛叶
现在五十二页,总共六十六页。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颞下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运动
现在三十五页,总共六十六页。
小脑
cerebellum
现在三十六页,总共六十六页。
小脑
• 位置与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现在三十七页,总共六十六页。
小脑的内部结构
内侧丘系 对侧薄束核和 内侧丘系交
楔束核
叉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对侧三叉神经 脑桥核核三叉 神经脊束核
双侧蜗神经核
脑桥 延髓
丘脑腹后内 侧核
斜方体(部 内侧膝状体 分交叉)
对侧颈以下 深感觉和精 细触觉 对侧头面部 浅感觉
双侧听觉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六十六页。
黑质
红核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六十六页。
脑干的纤维束
现在二十二页,总共六十六页。
纤维束
• 内侧丘系
• 锥体束
• 脊髓丘系
皮质脊髓束
• 脊髓小脑前束和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核束
• 外侧丘系 • 内侧纵束
• 红核脊髓束
• 三叉丘系
• 顶盖脊髓束
• 前庭脊髓束
• 网状脊髓束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六十六页。
名称 起始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六十六页。
端脑
telencephalon
现在五十页,总共六十六页。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沟和脑回
• 大脑纵裂
• 胼胝体
大脑横裂
现在五十一页,总共六十六页。
岛叶
现在五十二页,总共六十六页。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颞下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运动
现在三十五页,总共六十六页。
小脑
cerebellum
现在三十六页,总共六十六页。
小脑
• 位置与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现在三十七页,总共六十六页。
小脑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