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别称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本文整理了十二时辰的对应时间,供大家参考。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
在这以前,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
“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
“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
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读法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读法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时】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
是人静。
(时间21时至23时)。
中国古代别称全集——(民俗)
中国古代别称全集——(民俗)*【时辰令称】1、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
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
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2、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
”《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
戈的别称。
”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
《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
”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
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
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风雨》)等。
3、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秦朝时辰的叫法
秦朝时辰的叫法在秦朝,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这些时辰从子时开始,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每个时辰的名称都与其特定的时间段和天文现象相关联。
1.子时(23:0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此时,夜色阑珊,灯火幽暗。
2.丑时(01:00-03:00):鸡鸣,或曰荒鸡。
此时,轻风拂过梦境,万籁俱寂,偶有几点寒鸦惊起,绕树三匝,飞掠皎皎明月。
3.寅时(03:00-05:00):平旦,又称黎明、日旦。
此时,天色朦胧,尚未破晓,大地漆黑幽暗,天上微微发白。
4.卯时(05:00-07:00):日出,亦称破晓、日晞。
此时,太阳跃出地平线,光耀大地,古代官员上早朝,衙门口点名时,恰是卯时,故将“点卯”称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
5.辰时(07:00-09:00):食时,亦称早食、宴食。
这一时段,正是古人吃早饭之时,秦汉时期,民间一天两顿,以早饭为主餐。
6.巳时(09:00-11:00):隅中,也叫做日禺。
此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7.午时(11:00-13:00):日中,又名日正。
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未时(13:00-15:00):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
此时,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
9.申时(15:00-17:00):晡时,或曰夕食、馎时。
这是古时汉人吃第二顿饭的时段。
10.酉时(17:00-19:00):日入,又叫日没、日沉。
此时,太阳即将落山,夕阳西下,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戌时(19:00-21:00):黄昏,亦称日暮、日夕。
此时,夕阳沉没,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
12.亥时(21:00-23:00):人定,即人静。
也叫定昏、夤夜。
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更)对照表
十二时辰(更)对照表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晚上7点-9点为一更,晚上9点-11点为二更,晚上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晚上1点到3点为四更,晚上3点-5点为五更.。
古代十二时辰对应表
古代十二时辰对应表
子时
23:00—01:00(三更)子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23时至1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丑时
01:00—03:00(四更)丑时,十二时辰之一,又称鸡鸣,荒鸡。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时至凌晨3时。如《诗经·汝日鸡鸣》:“汝日鸡鸣,士日昧旦。”
辰时
07:00—09:00辰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两小时。
巳时
09:00—11:00巳时,十二时辰之一,指上午9时至中午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
11:00—13:00午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1时整至13时整,即日中、日正、中午等。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未时
13:00—15:00未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
申时
15:00—17:00申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5时正至17时正。别名哺时、日哺。
酉时
17:00—19:00酉时,十二时辰之一,酉时对应的时间是十七点至十九点。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
19:00—21:00(一更)戌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பைடு நூலகம்时间的19时至21时。别称黄昏。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时辰别称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寎月、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筍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
“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
“xx取贵于食时。”xx注:
“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善卷曰: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哉!’”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附:
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
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在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一天被分为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有独特的称呼。
下面将介绍古代十二个小时的称呼及其含义。
1. 子时子时是指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的时间段。
在中国古代,子时被认为是一天的开始,也是阴阳交替的时刻。
子时的到来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人们通常在这个时候安静休息或做一些祈福的仪式。
2. 丑时丑时是指凌晨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丑时的名称来源于十二地支中的“丑”,代表着地支的第二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丑时被视为阴气最重的时段,人们相信此时鬼魂活动频繁,因此多数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深度睡眠。
3. 寅时寅时是指凌晨三点至五点的时间段。
寅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三位,寅时是阳气逐渐抬头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相信寅时是最适合进行修炼和学习的时间,因为此时人体的精神状态最佳,容易保持专注。
4. 卯时卯时是指早晨五点至七点的时间段。
卯是地支的第四位,与寅时相邻。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卯时属木,代表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人们认为卯时是最适合进行晨练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也是精力充沛的开始之际。
5. 辰时辰时是指早晨七点至九点的时间段。
辰是地支的第五位,也是五行学说中的土。
辰时代表着阳气渐长,大地回春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多数会在辰时进行一些劳动或事务,如农耕、工作等,以借助大自然的能量来完成任务。
6. 巳时巳时是指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的时间段。
巳是地支的第六位,与卯时相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巳时被视为阳气最盛的时刻,人们相信此时进行一些重要的决策或商谈会更加顺利成功。
7. 午时午时是指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的时间段。
午是地支的第七位,代表着日正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午时被视为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刻,此时人们会选择午睡来保持体力和精神的平衡。
8. 未时未时是指下午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未是地支的第八位,与午时相邻。
在古代,未时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疲惫的时刻,人们通常会选择休息或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喝茶等。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是古代人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阳之地面为昼,背阳地面则为夜。
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十二时辰制
十二时辰制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时辰换算【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晡、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对应生肖:鼠,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
对应生肖: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中国传统的描写时间的词语
中国传统的描写时间的词语
中国传统的关于时间的说法:
【⼦时】夜半,⼜名⼦夜、中夜:⼗⼆时⾠的第⼀个时⾠.(北京时间23时⾄01时).
【丑时】鸡鸣,⼜名荒鸡:⼗⼆时⾠的第⼆个时⾠.(北京时间01时⾄03时).
【寅时】平旦,⼜称黎明、早晨、⽇旦等:时是夜与⽇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05时).
【卯时】⽇出,⼜名⽇始、破晓、旭⽇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07时).
【⾠时】⾷时,⼜名早⾷等:古⼈“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09时).
【巳时】隅中,⼜名⽇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11时).
【午时】⽇中,⼜名⽇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13时).
【未时】⽇昳,⼜名⽇跌、⽇央等:太阳偏西为⽇跌.(北京时间13时⾄15时).
【申时】哺时,⼜名⽇铺、⼣⾷等:(北京时间15⾷⾄17时).
【⾣时】⽇⼊,⼜名⽇落、⽇沉、傍晚:意为太阳落⼭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19时).
【戌时】黄昏,⼜名⽇⼣、⽇暮、⽇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天将⿊未⿊.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21时). 【亥时】⼈定,⼜名定昏等:此时夜⾊已深,⼈们也已经停⽌活动,安歇睡眠了.⼈定也就是⼈静.(北京时间21时⾄23时).
时不我待
光阴似箭
三年五载
度⽇如年
⼀⽇三秋
⽚刻瞬间须臾霎那刹那霎那说时迟那时快迅雷不及掩⽿之势⼀转瞬间短暂⽚刻眨眼间
⼀刹那⽩驹过隙转瞬即逝间不容发迅雷不及掩⽿之势。
十二时辰及对应的北京时间
十二时辰及对应的北京时间
十二时辰及对应的北京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 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 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白天古文表达两个字
白天古文表达两个字
子时: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03时-05时)。
卯时:日初,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05时-07时)。
辰时:食时。
又名早食。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09时)。
巳时:隅中。
又名日禺。
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11时)。
未时:日映。
又名日跌、日央。
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15时)。
申时: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
(15时-17时)。
酉时: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17时-19时)。
戌时: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21时)。
亥时:人定。
又名定昏。
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23时)。
十二时辰的别称
⼗⼆时⾠的别称⼗⼆时⾠的别称(摘⾃⽹络)朔:初⼀望:⼗五或⼗六(⼩⽉⼗五,⼤⽉⼗六)【⼦时】夜半:⼜名⼦夜、中夜:⼗⼆时⾠的第⼀个时⾠。
(北京时间23时⾄01时)。
【丑时】鸡鸣:⼜名荒鸡:⼗⼆时⾠的第⼆个时⾠。
(北京时间01时⾄03时)。
【寅时】平旦:⼜称黎明、早晨、⽇旦等:时是夜与⽇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05时)。
【卯时】⽇出:⼜名⽇始、破晓、旭⽇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07时)。
【⾠时】⾷时:⼜名早⾷等:古⼈“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09时)。
【巳时】隅中:⼜名⽇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时⾄11时)。
【午时】⽇中:⼜名⽇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13时)。
【未时】⽇昳:⼜名⽇跌、⽇央等:太阳偏西为⽇跌。
(北京时间13时⾄15时)。
【申时】哺时:⼜名⽇铺、⼣⾷等:(北京时间15⾷⾄17时)。
【⾣时】⽇⼊:⼜名⽇落、⽇沉、傍晚:意为太阳落⼭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19时)。
【戌时】黄昏:⼜名⽇⼣、⽇暮、⽇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天将⿊未⿊。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21时)。
【亥时】⼈定:⼜名定昏等:此时夜⾊已深,⼈们也已经停⽌活动,安歇睡眠了。
⼈定也就是⼈静。
(北京时间21时⾄23时)。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叫打更)的计时法。
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更,9点到11点为⼆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十二时辰的别称及划分
十二时辰的别称及划分何谓十二时辰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
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逐一诠解溯源,以便读者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一、夜半『子时』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
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
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二、鸡鸣『丑时』“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
”《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
古代常用的与时间有关的名称
古代常用的与时间有关的名称
一、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
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
日入时称夕、暮、晚
日入后依次为黄昏、人定、夜半(或叫夜分)、鸡鸣、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二、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三、十二时辰别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午时三刻: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季异名表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岁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正岁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三月暮春、末春、季春、寎月、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筍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四月乏月、荒月、阳月、梅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清和月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霜月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九月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玄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禰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十月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小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冬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十二月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暮岁、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十二时辰别称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
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逐一诠解溯源,以便大家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一、夜半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
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
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二、鸡鸣“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
”《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
戈的别称。
”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
《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
”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
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
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风雨》)等。
三、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
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
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
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
”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
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
’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五、食时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
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
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礼记·坊记》)另外,《管子· 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
”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六、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
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
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
’(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
’”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七、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
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
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
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八、日昳“昳”,《说文》释为“日昃也。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
”“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
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九、晡时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古时“晡”与“馎”相通。
《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
……‘馎’,一作‘晡’引申之义。
凡食,皆曰馎。
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
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十、日入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
它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
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
”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