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合集下载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 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 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 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 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 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3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中国古代年岁地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地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中国的年岁别称

中国的年岁别称

• 黄口:十岁以下。 • 幼学:十岁。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 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 弱冠:男子二十岁。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 • • • • • • •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中国的年岁别称及含义 大全
• 襁褓:初生 •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 • • • • •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喜寿: 男子77岁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 男子88岁 鲐(tái)背之年:90 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 男子108岁
Baidu Nhomakorabea
• • • •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tiáo)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tiáo)年:男孩八岁。

解说中国古人对年龄岁数的别称

解说中国古人对年龄岁数的别称

解说中国古人对年龄岁数的别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代对年岁有哪些别称,你是否知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年岁的别称,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纪别称

前人的年纪有时不必数字暗示,而是用一种与年纪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少小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及笄韶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韶华.碧玉韶华;

20岁(女)——桃李韶华;

24岁(女)——花信韶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健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诞辰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平易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失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小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是以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心理通例,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我国对不同年龄的人给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一般都是古已有之。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道大概的年龄。孩提幼儿时期总角童年时期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花信女子24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米寿88岁

白寿99岁

耄耄80-90岁期颐10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关于古代年岁的别称

关于古代年岁的别称

关于古代年岁的别称

大家知道古代年岁的称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年岁的别称(一)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络编辑制作/荷花⼩⼥⼦

1、不满周岁---襁褓;

2、⼥孩7岁---髫年;

3、男孩8岁---龆年;

4、10岁以下--黄⼝;

5、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钗之年;

6、13岁(⼥)---⾖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年华、碧⽟年华;

7、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

8、/⾄30岁(⼥)--半⽼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之年;

9、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10、50岁------年逾半百、知⾮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衍之年;

11、60岁------花甲、平头甲⼦、⽿顺之年、杖乡之年;

12、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13、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历史上不同年龄的别称:

我国对不同年龄的⼈给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般都是古已有之。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道⼤概的年龄。

年龄的别称

孩提幼⼉时期

总⾓童年时期

及笄⼥⼦15岁

弱冠男⼦20岁

花信⼥⼦24岁

⽽⽴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寿88岁

⽩寿99岁

耄耄80-90岁

期颐100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H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j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2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