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中国的年岁别称
• 黄口:十岁以下。 • 幼学:十岁。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 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 弱冠:男子二十岁。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 • • • • • • •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一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中国的年岁别称及含义 大全
• 襁褓:初生 •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
• • • • • •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喜寿: 男子77岁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 男子88岁 鲐(tái)背之年:90 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 男子108岁
• • • •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tiáo)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tiáo)年:男孩八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2-3岁。
3.髫年:女孩7岁。
4.龆年: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
6.垂髫:童年。
7.黄口:10岁以下。
8.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豆蔻年华:女孩13岁。
10.舞勺之年:13-15岁。
11.束发:青少年。
12.及笄之年:女孩15岁。
13.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14.舞象之年:15-20岁。
15.桃李年华:女孩20岁。
16.弱冠:男孩20岁。
17.花信年华:女孩24岁。
18.梅之年:至出嫁。
19.而立之年:男孩30岁。
20.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21.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22.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23.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24.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25.耄耋之年:80-90岁。
26.鲐背之年:90岁。
27.期颐、上寿:100岁。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tiao):指童年。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男子30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于考试吧不惑:指男子40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年龄称谓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60岁以上: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伞寿
80岁以上:中寿
81岁:半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8岁:米寿
90岁:鲐背之年
8、90岁统称:耄(mo)耋(di)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及以上:期颐、上寿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更大岁数:万寿、遐龄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年龄称谓
刚出生:度、婴儿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之年:女子出嫁
出生三天:汤饼
不满周岁: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7岁:韶年、始龀(chn)、髫(tio)年、毁齿
8岁:龆(tio)年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年龄称谓趣谈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12岁(女)——金钗之年2~3岁——孩提13岁(女)——豆蔻年华女孩7岁——髫年15岁(女)——及笄之年男孩8岁——龆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幼年泛称——总角20岁(女)——桃李年华10岁以下——黄口24岁(女)花信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至出嫁——梅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中国古代的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的年龄别称张国学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例如:《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
后来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
总角:泛指儿童时代。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例如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例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纪》“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指50岁。
也称“知天命”。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关于古代年岁的别称
关于古代年岁的别称大家知道古代年岁的称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年岁的别称(一)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年龄别称
女子: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得带子,褓指小儿得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得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就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得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得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得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时期,幼年。
〖出处〗《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黄口】十岁以下〖释意〗黄口:本指雏鸟得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得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得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发展语义为无知得年轻人,用以讥讽她人年幼无知。
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释意〗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到十五岁〖释意〗古代儿童学文舞。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
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
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古代对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龄大小的称呼————————————————————————————————作者:————————————————————————————————日期: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
H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j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
年龄的称谓 10到100岁
●古代10岁到100岁的称呼1、外傅:10岁,出外就学。
2、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3、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及笄:指女子15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7、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而立:指30岁。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9、不惑:指40岁。
“不惑”作40岁的代称。
10、强壮:指四十。
11、艾:指50岁。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12、花甲(耳顺):指60岁。
13、古稀:指70岁。
亦作“古希”。
14、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15、耄耋:指八九十岁16、黄发:指长寿老人。
17、鲐背:指长寿老人。
18、期颐:百岁之人。
●扩展资料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主要有:1、汤饼:指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
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释义: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3、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4、童龀:指古代女子7岁。
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也有说成“髫龀”。
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释义:女孩子出生七个月长乳牙,7岁长出恒牙。
5、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
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释义: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
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6、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H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j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2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