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岁别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货【古代年岁别称】总⾓: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之宴”,⼜《齐风·甫⽥》“总⾓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

陶渊明《荣⽊》诗序:“总⾓闻道,⽩⾸⽆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未冠,头发下垂,因⽽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戴礼记·保傅》:“束发⽽就⼤学,学⼤艺焉,履⼤节焉”。

及笄:指⼥⼦15岁。

语出《礼记·内则》“⼥⼦……⼗有五年⽽笄”。

“笄”,谓结发⽽⽤笄贯之,表⽰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成年待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选·宋⽂皇帝元皇后哀策⽂》:“爰⾃待年,⾦声夙振”。

 弱冠:指男⼦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弱,冠”。

古代男⼦20岁⾏冠礼,表⽰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

以后称三⼗岁为“⽽⽴”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或⾄其乡,敬造之,见其⼈默然诚笃,年仅⽽⽴”。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不惑”。

以后⽤“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宪书》:“⾜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艾”。

⽼年头发苍⽩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地⽀名号错综参互⽽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赵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挪六⼗花甲⼦,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处有,⼈⽣七⼗古来稀”。

亦作“古希”。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2-3岁。

3.髫年:女孩7岁。

4.龆年: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

6.垂髫:童年。

7.黄口:10岁以下。

8.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豆蔻年华:女孩13岁。

10.舞勺之年:13-15岁。

11.束发:青少年。

12.及笄之年:女孩15岁。

13.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14.舞象之年:15-20岁。

15.桃李年华:女孩20岁。

16.弱冠:男孩20岁。

17.花信年华:女孩24岁。

18.梅之年:至出嫁。

19.而立之年:男孩30岁。

20.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21.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22.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23.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24.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25.耄耋之年:80-90岁。

26.鲐背之年:90岁。

27.期颐、上寿:100岁。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区别编辑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迂腐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yū fǔ]迂腐基本信息【词语】:迂腐【注音】:yū fǔ【释义】: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迂腐之论,形容人老实。

【解释】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探源】:尹会一《吕语集粹·治道》:“而迂腐之儒犹曰:‘宜崇长厚,勿为激切。

’”【用法】:形容不会变通的人【近义词】:死板,陈腐1基本解释编辑1.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2. 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迂腐之谈[1]2详细解释编辑1、指言谈、举止、行为拘泥于旧准则.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尝见文人中有等迂腐及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为俗流。

”《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他是正经人,但有时也不免略带迂腐。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着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很奇怪的..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60岁以上: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伞寿
80岁以上:中寿
81岁:半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8岁:米寿
90岁:鲐背之年
8、90岁统称:耄(mo)耋(di)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及以上:期颐、上寿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更大岁数:万寿、遐龄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年龄称谓
刚出生:度、婴儿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之年:女子出嫁
出生三天:汤饼
不满周岁: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7岁:韶年、始龀(chn)、髫(tio)年、毁齿
8岁:龆(tio)年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自古以来,我国对各个年龄的称谓繁多,仔细品味,趣味雅致。

现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来,以传承中华文化,方便读者。

在日常生活中,文人雅士提及的龄年称谓有: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

年龄称谓备注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幼年泛称3岁以下总角10岁以下黄口女孩7岁髫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13~15岁舞勺之年12岁(女) 金钗之年13岁(女) 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5岁(女) 及笄之年16岁(女) 破瓜年华也称碧玉年华20岁(女) 桃李年华24岁(女) 花信年华25岁(女) 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 而立之年40岁(男) 不惑之年也称强壮之年50岁知命之年、也称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也称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也称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年龄别称总角:指童年。

(3到12岁现在称童年)垂髫: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一、幼儿的代称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 周晬,指婴儿周岁。

垂髫、髫年、总角——泛指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童龀(chèn)、黄口——指童年。

说文有‚男八月生齿,八岁生龀;女七月生齿,八月生龀‛之说,可见小孩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龄。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二、少年、儿童的代称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

代指少年。

唐李白《赠孟浩然》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三、男子、女子成年的代称儿女——指青年男女。

唐王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束发——男子十五。

古男子到十五束发为鬓。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仅从网上复制整理,原出处不详)耄耋之年màodié耄耋: 八九十岁。

耄,音“冒”,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0岁孩提:2至3岁、垂髫:童年髫年:女孩7岁韶年:男孩7岁黄口:10岁以下舞勺:13岁至15岁舞象:15岁至20岁豆蔻:女子13岁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30不惑:40知天命:50花甲,耳顺:60古稀:70仗朝:80耄耋:90期颐:100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每个年龄段的名称都是什么?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年龄称谓趣谈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12岁(女)——金钗之年2~3岁——孩提13岁(女)——豆蔻年华女孩7岁——髫年15岁(女)——及笄之年男孩8岁——龆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幼年泛称——总角20岁(女)——桃李年华10岁以下——黄口24岁(女)花信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至出嫁——梅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0岁孩提、总角、垂髫:童年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30不惑之年:40知命之年:50花甲之年:60古稀之年:70喜寿77岁耄耋之年:80米寿88岁鲐背之年:90白寿99岁期颐之年:100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年龄别称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 :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女子: 12 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光。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光。

20岁称桃李年光。

24岁称花信年光。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 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 至 90 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此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以后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 2~3 岁的小孩。

少儿期间。

指少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悉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样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小孩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期间,幼年。

〖出处〗《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黄口】十岁以下〖释意〗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少儿为黄,唐朝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以后,十岁以下小孩皆泛称为“黄口” 。

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青人,用以讽刺别人少不更事。

亦作“黄颔小儿” 、“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光】女子十三四岁〖释意〗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到十五岁〖释意〗古代小孩学文舞。

(完整版)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完整版)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

(qiǎng bǎo)亦作"襁葆"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chèn tiáo)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Tiáo)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Chāi)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dòu kòu nián huá)“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

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

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

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jíj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岁,雨季:一般指十七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Huò)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年岁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
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
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
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至出嫁——标梅之年;是指女子出嫁的时期。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30岁(男)——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
岁的代称。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0多岁的人已经形成完整的个人见解,懂得很多道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办事不在犹豫,行为果断。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艾服之年(五十曰艾,服官政。

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

后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2.指五十之年。

3.泛指从政。

)、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o diã)之年;
90岁鲐背(tái bâi)之年; ).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100岁——期颐。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tiáo):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hào shǒu):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tiáo chân ):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
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qí)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diã)”。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