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年龄划分名称
古代年龄段的划分: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1、髫年(龆年):髫(tiáo),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2、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4、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后以指幼年。
5、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下面分享古代年龄称谓,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
中国古代常见的年龄段叫法如下:
1. 婴儿:出生至满月
2. 童年:满月至七岁
3. 童子:七岁至十四岁
4. 青少年:十四岁至二十岁
5. 壮年:二十岁至四十岁
6. 中年:四十岁至六十岁
7. 老年:六十岁以上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于描述人物特定年龄段的叫法,如:
1. 芳华:二十岁左右
2. 不惑:四十岁左右
3. 耄耋:七十岁以上
4. 八九不离十:八九岁左右
5. 青春年华:指青春期至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6. 四五年纪:四十五岁左右
7. 不惑之年:四十岁左右
8. 不惑之年,常年十五不变:指年龄虽已四十,却依然保持着十五岁的心态和外貌。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至3岁。
总角:童年的总称。
语出《诗经》,《诗•卫风•氓》有‚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女孩7岁为髫年,男孩8岁为龆年,《韩诗外传》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髫、龆可通。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束发:青少年的总称。
一般指15岁左右,《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具体来说,男子13至15岁期间又称舞勺之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女子的称谓多一些,如金钗之年(12岁),豆蔻年华(13岁),及笄之年(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女子15岁就已到出嫁的年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之年:男子15至20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子15至20岁的称谓有: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俗解有误,不可取)、碧玉年华(16岁),桃李年华(20岁)。
弱冠: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指60岁(亦有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的称谓)。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代年龄别称总结
古代年龄别称总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髫(tiáo)年(女)
8岁龆(tiáo)年(男)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男)
1520岁舞象之年(男),束发(男)12岁金钗之年(女)
13岁豆蔻年华(女)
15岁及笄之年(女),志学
16岁碧玉年华(女),破瓜之年(女)
20岁桃李年华(女)
24岁------花信年华(女)
女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年龄的别称
我们偶尔听到别人说某个人是弱冠之年、鲐背之年、天命之年、舞象之年等等,这些是指多少岁?古代人是怎么称呼某个年龄的?下面就来介绍这些年龄的别称,人生各年龄段的别称,欢迎阅读。
年龄的别称襁褓:初生孩提:幼儿时期始龀:儿童7、8岁时期(换牙时期)垂髫:未冠儿童总角:童年时期髫年:女孩7岁韶年:男孩7岁黄口:10岁以下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摽梅之年:女子待嫁之年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岁不惑之年:男子40岁知命之年:男子50岁花甲之年:男子60岁古稀之年:男子70岁喜寿:男子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杖朝之年:男子80岁伞寿:男子80岁(伞字的简笔仐可拆成八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合称米寿:男子88岁(米字可拆成八十八)鲐背之年:90岁卆寿:男子90岁(卆zú字可拆成九十)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之年:男子100岁茶寿:男子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
古代年龄称谓及解释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是人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途径。
在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各不相同,这些称谓往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1. 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月这段时间,通常用“乳儿”或“婴儿”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婴儿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满月:婴儿出生后的满月之庆,通常会举行仪式,庆祝婴儿健康成长。
- 弥月:指婴儿出生后的第三个月份,也称为“三朝”。
- 周岁:指婴儿出生后的第四个月份,也称为“四朝”。
2.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从满月到七岁这段时间,通常用“孺子”或“幼儿”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幼儿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垂髫:指幼儿时期,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始龀:指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 教数:指九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 外傅:指十岁,出外就学。
3. 童年期童年期是指从七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通常用“总角”或“垂髫”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童年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 青年期青年期是指从十二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通常用“舞勺”或“成童”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青年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舞勺:指十三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 束发:指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
- 成童: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已经成年,因此成童也是成童之年的代称。
古代对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年龄段的称谓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年龄的称谓 10到100岁
●古代10岁到100岁的称呼1、外傅:10岁,出外就学。
2、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3、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及笄:指女子15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7、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而立:指30岁。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9、不惑:指40岁。
“不惑”作40岁的代称。
10、强壮:指四十。
11、艾:指50岁。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12、花甲(耳顺):指60岁。
13、古稀:指70岁。
亦作“古希”。
14、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15、耄耋:指八九十岁16、黄发:指长寿老人。
17、鲐背:指长寿老人。
18、期颐:百岁之人。
●扩展资料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主要有:1、汤饼:指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
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释义: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3、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4、童龀:指古代女子7岁。
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也有说成“髫龀”。
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释义:女孩子出生七个月长乳牙,7岁长出恒牙。
5、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
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释义: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
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6、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各年龄段的别称
各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别称:
一、初度:刚出生的婴儿。
二、赤子:初生的婴儿。
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四、汤饼之会: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
五、龆齓:儿童换牙齿,即七八岁的儿童。
六、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七、幼学:十岁。
八、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岁。
九、黄口:十岁以下。
十、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十一、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二、十三:13岁。
十三、舞勺之年:13-15岁男孩子。
十四、及笄:女子15岁。
十五、志学之年:15岁。
十六、束发:男子15岁。
十七、弱冠:男子20岁。
十八: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十九、而立之年:30岁。
二十、始室:30岁。
二十一、不惑之年:40岁。
二十二、知命:50岁。
二十三、六九:54岁。
二十四、耳顺:60岁。
二十五、从心之年:70岁。
二十六、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权围之年:70岁。
二十七、耋:70-80岁。
二十八:喜寿:77岁。
二十九、耄:80-90岁。
三十、米寿:88岁。
三十一、鲐背之年:90岁。
三十二、白寿:99岁雅称。
三十三:上寿:100岁上(中寿90岁上,下寿80岁上)。
三十四、期颐:100岁。
三十五、茶寿:108岁。
三十六:双稀(双庆):140岁。
蒋介石书法
寿寿寿
寿字对联。
古代各年龄段专称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对应的年龄
出生三天 周岁 幼年
童年时代 童年
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9岁 10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 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3岁
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 出嫁的年岁。
男十五岁~二十岁。 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指男子20岁。弱,弱小。 指30岁。 指40岁。 指四十 指50岁。 指60岁。 指70岁。
指老年,又称“白首”。 指八九十岁。 指长寿老人。 指长寿老人。 指百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称谓
汤饼 初度 生小 总ຫໍສະໝຸດ 垂髫 始龀 教数 外傅束发
舞勺 及笄 舞象 待年 弱冠 而立 不惑 强壮 艾 花甲(耳顺) 古稀 皓首 耄耋 黄发 鲐背 期颐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命阶段的认识和尊重。
以下是关于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的主要内容:
1.婴儿期:出生后一个月到满月之前,被称为“胎”或“胎儿”。
满月后到一岁之前,被称为“襁褓中”的婴儿。
2.幼儿期:一岁到三岁之间的幼儿被称为“孩童”或“童子”,也有人称之为“小童”。
3.少年期:三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少年被称为“童子”或“少年”,也有人称之为“小儿”。
4.青年期: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被称为“壮丁”,女性则被称为“闺秀”。
5.中年期: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被称为“中年人”,女性则被称为“中年女子”。
6.老年期:六十岁以上的男性被称为“老者”或者是“老爷子”,而女性则被称为“老太婆”。
以上是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的主要内容。
这些称呼不仅仅是对于年龄的划分,更是对于人生阶段的认识和尊重。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年龄和地位的界定,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责任,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责任与义务的理解和承担。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大部分古代称呼已经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中,但是一些传统文化依旧保留下来,例如“老爷子”、“老太太”等词汇依然有着广泛使用。
这些称呼也成为了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雅称
妻子的别称
1.媳妇 (北方) 20.娘们儿(厌恶)
2.老婆 (口语) 21.达令 (腻歪)
3.对象 (60年代) 22.马子 (小混混)
4.妻子 (书面语) 23.心肝儿(疼怜)
5.内人 (文士) 24.内子 (台湾人)
6.太太 (文化人) 25.那口子(农村)
7.老伴(老年人) 26.老蒯(东北)
8.爱人 (80年代) 27.女方家(山大王)
9.糟糠 (书面语) 28.婆姨 (西北)
10.女人(俗人) 29.婆娘(四川)
11.娘子 (秀才) 30.屋里的(河南)
12.贤内助 (尊称) 31.堂客 (湖南人)
13.宝贝儿(想念) 32.发妻(原配)
14.贱内 (商人) 33.烧锅的(安徽人)
15.夫人 (官员) 34.家里人(河北人)
16.浑家(白话文) 35.女主人(尊称)
17.拙荆 (文人) 36.姑娘伢(湖北)
18.执帚 (委婉) 37.孩她妈(有孩)
19.亲爱的(亲热) 38.领导 (敬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年岁稍长,可以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
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
过了八岁,儿童的头发束成一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作束发。
豆蔻年华,多时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而到了十五岁,因女子到了行笄礼之年,所以又称为笄年。
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称作弱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考虑到那时的男子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曹植在诗中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一般认为,结发是初成年的别称,此时的年龄约处于22~26岁,应该属于男女青春飞扬的时期。
因一句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以,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
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因此,不惑、知命就成了这两个年龄段的别称。
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人寿命少于今人,因此,到了七十岁后,就可以称古稀之年,活到八九十岁的老者,就有幸称作耄耋(mào dié)老人。
高寿者能活到一百岁的话,就要称为期颐(ji y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