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准测量成果计算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传统的地形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地球表面上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高程差。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每个水准路线一般被划分为若干站点,然后通过水准仪器在这些站点上进行水准测量,最终得到每个站点的高程值。
而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则用于评估水准测量结果的精度,帮助测量人员判断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是根据测量数据的标准差和测量距离来计算的。
在水准测量中,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仪器的精度、环境因素、测量操作等。
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需要对误差进行分析和计算,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通常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σ_h = \sqrt{σ^2_{\text{仪器}} + σ^2_{\text{环境}} +σ^2_{\text{操作}}}\]\(σ_h\)表示每公里高差中误差,\(σ_{\text{仪器}}\)表示仪器误差,\(σ_{\text{环境}}\)表示环境误差,\(σ_{\text{操作}}\)表示操作误差。
仪器误差主要指的是水准仪器本身的精度,包括仪器的仪器常数、误差标准差等;环境误差主要是指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比如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操作误差则是指测量人员在进行水准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比如读数误差、观测不稳定等。
在实际测量中,测量人员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查,以确保仪器的精度。
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考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测量人员还需要加强操作技能,保持良好的操作习惯,减小操作误差的可能性。
通过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的计算,可以评估水准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帮助测量人员判断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也可以指导测量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测量精度,提高测量效率。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是四等水准测量中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为地形测量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介绍课件
- HA + HB - a + b) / 2 水准测量精度公式:σ = ±(hAB
03
- HA + HB - a + b) / √2 水准测量距离公式:d = (hAB -
04
HA + HB - a + b) / 2
数据处理
01
数据采集: 使用水准仪 和水准尺进 行测量,获 取原始数据
02
数据整理: 将原始数据 整理成表格 形式,便于 后续处理
4
测量精度
四等水准测量的精 度等级为四等
测量精度要求较高, 需要精确到毫米级
测量精度受多种因 素影响,如仪器设 备、观测方法、环 境条件等
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包括选择高精度仪器、 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 控制环境条件等
01
02
03
04
计算公式
四等水准测量公式:hAB = HA -
01
HB + a - b 水准测量误差公式:m = ±(hAB
4
四等水准测量的 步骤包括:设置 测站、安置仪器、 观测、记录、计 算和校核。
测量方法
1
水准测量:利用水准 仪和水准尺,测量两 点之间的高差
3
角度测量:利用经纬仪, 测量两点之间的水平角 和垂直角
距离测量:利用钢尺或 光电测距仪,测量两点 之间的水平距离
2
高程计算:利用测量 数据,计算各点的高 程和坐标
03
使用正确的 计算公式和 算法,避免 因计算方法 错误导致的 计算错误
04
对计算结果 进行验证, 确保计算结 果的准确性
计算精度
计算精度是内业计算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测量结果 的准确性
计算精度与观测数据、计算方法、计算软件等因素有 关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6.计算改正后的高差
(1)计算方法 改正后的高差=测段高差hi +高差改正数vi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2)计算改正后的高差及其总和
测段
BM-A~1 1~2 2~3
3~BM-B ∑
测段高差(m) +2.331
高差改正数 (mm)
-8
+2.813
-10
-2.244
-9
+1.430
测段距离 测段高差 高差改正数 水准点高程
0.1 km
0.001 m
0.001 m
0.001 m
测段距离较短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取至0.01km。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6.内业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①绘制水准路线略图 ②计算路线长度(或测站数)和高差总和 ③计算差闭合差 ④计算高差闭合差的限差 ⑤高差闭合差的分配 ⑥计算改正后的高差 ⑦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2.813 2.1km
-2.244
2
1.7km
3
+1.430 2.0km
BM-B HB=49.579m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2.计算路线长度(或测站数)和高差总和
(1)水准路线长度的计算 水准路线长度L=∑Li
Li ——测段距离,等于测段前、后视距的总和。
本例L=1.6+2.1+1.7+2.0=7.4 km
vi
fh n
ni (山地)
产生高差闭合差是因为高差的观测值存在误差。
高差观测值的误差与测段的距离(或测站数)成正比。
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高差改正数应满足下式:
vi fh
由于高差改正数只能取到0.001m,而长测段的误 差相对较大,当上式不能满足时可将余数分配到长测 段对应的高差改正数中。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16
+1.446 -0.026 +1.420
50
+3.315 -0.068 +3.247
每千米测站数=50/5.8<16,因此为平地。 fh=+68mm L=5.8km -fh/L=-11.7mm fh容=± 96mm
65.376
66.939 68.961 67.203
68.623
【例题2】如下图所示,为一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已知数 据和观测数据均列于图中,试求各未知点的高程Hi。
BMA
32
-0.017 0.017
fh=-17mm n=32 fh容=± 68mm
+2.577 -3.393
52.548 55.125
0
-fh/n=+0.5mm
51.732
【例题3】支水准路线的内业计算。 下图所示为一支水准路线的观测结果。已知水
各 准点A的高程为HA=68.254m,往、返测站
16站。已知:h往= -1.386m ,h返=+1.399m 。 试求1点的高程H1。
8站
+2.158m
1
2
11 站 -1.352m
+2.574m
6站
3 -3.397 m
HA=51.732m
BMA
7站
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步骤与附合水准路线
基本相同,计算时应当注意高差闭合差的公式为: fh =∑h测。
计算步骤如下:
1、高差闭合差 fh= ∑h测=-0.017m =-17mm 2、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
检核:
∑hi改=HB-HA=+3.247m
5、计算各未知点高程Hi 计算公式为:Hi =Hi-1+ hi改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地理和测量技术,可用于测量地表高程。
它常用于大范围的高程控制和工程设计中,具有精度较高、操作相对简便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并从基本公式到误差计算逐一进行阐述。
H1-H2=Δh1-Δh2+ΔH其中,H1和H2为两个相邻测站的高程,Δh1和Δh2为同一测站的相应高差观测值,ΔH为测站之间的水准差。
步骤1:将所有的高差观测值进行平差,得到修正数。
步骤2:将修正数与相应的高差观测值相加,得到修正的高差观测值。
步骤3:根据修正的高差观测值计算出每个测站的高程。
步骤4:利用测站高程和测站之间的水准差计算出所有测站的高程。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步骤1:平差高差观测值平差是四等水准测量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消除观测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平差和中误差法。
最小二乘平差是基于误差方程的求解方法,可用于综合各种观测误差。
中误差法则是基于测量误差的分布规律,以中误差为准则进行高差观测值的平差。
步骤2:修正高差观测值修正数是通过平差结果与原始观测值相加得到的。
修正数的作用是使观测值与平差结果保持一致。
修正方法有常数法和距离比法,其中常数法适用于程控测量,而距离比法适用于自由网孔的高差观测。
步骤3:计算测站高程根据修正的高差观测值,可以计算每个测站的高程。
对于起始测站,需给定一个已知高程值,然后根据公式H2=H1-Δh1+Δh2计算出第二个测站的高程。
依次类推,可以计算出每个测站的高程。
步骤4:计算所有测站的高程根据测站之间的水准差,可以计算出所有测站的高程。
假设第一个测站的高程已知为H1,测站之间的水准差为ΔH,那么第二个测站的高程可以通过公式H2=H1-ΔH计算出来,依次类推,可以计算出所有测站的高程。
以上就是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测量误差的评定和控制,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
常见的误差有人为误差、仪器误差、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误差等。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一、目的与要求1、熟练掌握水准仪的使用2、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步骤,以及数据的处理二、实验时间和地点20120616 三号楼北侧三、实验仪器实验设备为DS3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板1块四、实验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较普通水准测量的精度高,其技术指标见表。
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尺,通常采用木质的两面有分划的红黑面双面标尺,表中的黑红面读数差,即指一根标尺的两面读数去掉常数之后所容许的差数。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指标等级视线高度(m)视距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基辅分划线读数差(mm)基辅分划时测高差之差(mm)终线闭合差(mm)四>0.2 ≤80≤3.0 ≤10.0 3.0 5.0±L注:标称L为路线总长,以公里为单位,不足1公里以1公里计算。
四等水准测量在一测站上水准仪照准双面水准尺的顺序为:1.照准后视标尺黑面,按视距丝,中丝读数;2.照准前视标尺黑面,按中丝,视距丝读数;1.照准前视标尺红面,按中丝读数;2.照准后视标尺红面,按中丝读数。
这样的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四等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顺序也可为后—后—前—前(黑、红、黑、红)。
无论何种顺序,视距丝和中丝的读数均应在水准管气泡居中时读取。
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及计算的示例,见表5-3。
表内带括号的号码为观测读数和计算的顺序。
(1)~(8)为观测数据,其余为计算所得。
1.测站上的计算与校核高差部分:(9)=(4)+K-(7)(10)=(3)+K-(8)(11)=(10)-(9)(10)及(9)分别为后、前视标尺的黑红面读数之差,(11)为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K为后、前视标尺红黑面零点的差数;表5-3的示例中,5号尺之K=4787,6号尺之K=4687。
(16)=(3)+(4)(17)=(8)-(7)(16)为黑面所算得的高差,(17)为红面所得的高差。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模版
0
62
0
0
63
0
0
64
0
0
前 上丝 尺 下丝
前视距 ∑d (4) (5)
(10) (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黑面
红面
K+黑红
高差中数
后 前 后-前
(3) (6) (15)
(8) (14) (7) (13) (16) (17) (18)
后4687
前4787
后-前
0
4687
4787
0
-100 0.0500
后4787
前4687
后-前
0
4787
4687
0
100 -0.0500
后4687
前4787
后-前
0
4687
4787
0
-100 0.0500
后4787
前4687
后-前
0
4787
4687
0
100 -0.0500
后4687
前4787
后-前
0
4687
4787
0
-100 0.0500
后-前
0
4687
4787
0
-100 0.0500
后4787
前4687
后-前
0
4787
4687
0
100 -0.0500
后4687
前4787
后-前
0
4687
4787
0
-100 0.0500
后4787
4等水准测量方法
1528
6315
0
1368
454
4687
615
5302
0
913
163+050左14
32.1
32.3
后-前
913
1013
0
44312
-0.2
6
805
3239
4687
654
5342
-1
503
2940
4787
3089
7877
-1
-2435
ZD
30.2
29.9
后-前
-2435
-2535
0
42790
0.3
若测站上有关限差超限,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起,重新测量。
在完成一测段的往返观测后,应立即比较往返测高差,其不符值若在限差内,则取往返测高差的平均值作为合格的外业成果。
在外业成果进行认真的仔细检查,并确信无误后,便可着手进行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二、内业计算
高差闭合差是指某一段测量高差与其理论高差之差,用fh表示。
2观测结束后的计算与校核:
1)高差部分:
∑(3)-∑(7)=∑(16)=h黑∑(3)-∑(4)=∑(9)
∑(4)-∑(8)=∑(17)=h红∑(7)-∑(8)=∑(10)
H中=1∕2(h黑+h红)
h黑、h红为一测段黑面、红面所得高差。H中为高差中数。
2)视距部分:
末站(15)=∑(12)-∑(13)总视距=∑(12)+∑(13)
7
1386
2749
4787
1235
6021
1
1085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是测量地形起伏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干扰因素,如地质条件、仪器精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以评估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中误差(mm)= 0.00196 × √(Σd² / n)
其中,Σd²表示高差观测值的平方和,n表示观测次数。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测量结果的中误差,从而评估测量的精度。
通过对中误差的计算,我们可以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重复测量或调整测量方法。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测量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测量。
2. 根据测量需求和地形条件,合理确定观测次数,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 注意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如地质条件、天气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或补偿。
4. 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中误差,并进行误差分析和评估。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较为准确和可靠的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精度进行评估。
四等水准每公里高差中误差的计算公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和地理测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按照该公式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1.1 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的成果计算
水准点BMA高程为 27.015 m,1、2、3、4点 为待定高程点。现用图根水 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各段 观测数据及起点高程均注于 图上,图中箭头表示测量前 进方向,现以该闭合水准路 线为例将成果计算的方法、 步骤介绍如下,并将计算结 果列入表2-4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图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1.将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填入计算表 2.计算高差闭合差 3.计算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4.调整高差闭合差 5.计算改正后高差 6.推算各待定点高程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闭合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1.2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的成果计算
附合水准路线成果计算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水准仪的主要轴线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计算高 差闭合差
3.计算改 正后高差
2.计算高 差闭合差 容许值
4.计算待 测点高程
附合水准路线计算图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1 将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填入计算表 2 计算高差闭合差
计算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3 4 调整高差闭合差 35 计算改正后高差 36 推算各待定点高程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1.3 支水准路线测量的成果计算
如图所示为等外支水准路 A 的高程
为45.396 m,往、返测站各 为8站,全程共16站,其往测 高差h往=+1.332 m,返测高 差h返=-1.350 m,图中箭头 表示水准测量往测方向。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
3.调整高差闭合差
原则和方法:
按与测站数或测段长度成正比例的原则,将高 差闭合差反号分配到各相应测段的高差上,得改正 后高差。即
Vi
fh L
Li
Vi
fh n
ni
适用于平原区 适用于山区
式中 vi ——第i测段的高差改正数(mm);
∑n 、∑L——水准路线总测站数与总长度;
ni 、 Li——第i测段的测站数与测段长度。
2 14 9 18 12
实测高差 /m 3
改正数 /mm
4
改正后高差 /m
5
+3.742
-2.184 +4.776
高程 /m 6 136.742
备注 7
-5.773
137.329(已知)
辅助 计算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fh h测 h理
1.附合水准路线:已知点BM.A——另一已知点BM.B
fh h测 h理 h测 (H终 H始 )
计算检核:最后推算出的B点高程应与已知的B 点高程相等,以此作为计算检核。
将推算出各待定点的高程填入计算表内
点号
实测高差 改正数
测站数
/m
/mm
改正后高 差/m
高程 /m
备注
1
2
3
4
5
6
7
BM.A 14
1 9
2 18
3
BM.B 12
+3.742 -2.184 +4.776
-5.773
+7 +3.749 +4 -2.180 +9 +4.785
-2.184 +4.776
高程 /m 6 136.742
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四等水准测量是用于测算地表高差的一种方法,其测量精度相对较低。
这种测量方法通常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农业水利测量以及地理测绘等领域。
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来得到最终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在四等水准测量中常用的计算表,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首先,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测量基线信息:测量基线是在测量过程中所测的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在计算表中,需要记录每个基线的编号、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观测方向以及距离等信息。
2.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是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所得到的高差值。
在计算表中,需要记录每个点的编号、观测到的高差值以及测量的次数。
3.高程计算:在四等水准测量中,需要通过观测数据计算每个点的高程值。
在计算表中,需要记录每个点的编号、观测到的高差值、已知点的高程值、误差修正值以及计算得到的点的高程值。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如何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
1.基线计算:根据测量基线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可以计算出每个基线的水平距离。
通常使用坐标平差方法来进行计算,得到每个基线的水平距离。
2.高差计算:根据观测数据中的高差值,可以计算出每个观测点的高差。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误差修正值、大气压力、温度、潮汐影响等因素。
3.高程计算:根据已知点的高程值,可以通过高差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修正大气压力、温度、基准高程差等因素。
4.精度评定:在四等水准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通常采用误差理论来评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是进行四等水准测量过程中的重要工具,用于计算基线长度、高差值以及最终的高程值。
通过正确使用计算表,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四等水准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在应用测量结果时需要考虑其精度范围。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模版
计算标高
(3) (6) (15)
(18)
0 0
0 0
0
0
0.0500
305.0270
42
0 0
0 0
0
0
-0.0500
304.9770
43
0 0
0 0
0
0
0.0500
305.0270
44
0 0
0 0
0
0
-0.0500
304.9770
45
0 0
0 0
0
0
0.0500
305.0270
46
0 0
0 0
0
0
0 0
红面 (8) (7) (16)
K+黑高差中数 红 (14) (13) (17) 4687 4787 -100 4787 4687 100 4687 4787 -100 4787 4687 100 4687 4787 -100 4787 4687 100 4687 4787 -100 4787 4687 100
计算标高
(3) (6) (15)
(18)
后视CO52 306.093
0 0
0 0
0
0
0.0500
306.1430
2
0 0
0 0
0
0
-0.0500
306.0930
3
0 0
0 0
0
0
0.0500
306.1430
4
0 0
0 0
0 0.645 1.711 -1.066
0 5.333 6.499 -1.166
0 0
红面 (8) (7) (16)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四等水准测量启记录计算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01)2 引用标准 (401)3 水准网的布设 (401)4 选点与埋石 (402)5 仪器的技术要求 (403)6 水准观测 (404)7 跨河水准测量 (407)8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409)9 外业成果的记录整理 (410)附录A 选点埋石资料绘制格式与标石造埋说明 (412)A1 水准路线图的绘制 (412)A2 水准点之记的绘制 (413)A3 水准网结点接测图的绘制 (414)A4 水准标志图 (415)A5 水准标志类型图及造埋说明 (415)A6 水准标石材料用量表及混凝土施工要求 (417)A7 水准点的外部整饰 (418)A8 水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421)附录B 仪器检验方法 (423)B1 标尺的检视 (423)B2 水准标尺上圆水准器的检校 (423)B3 水准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 (423)B4 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读数差的测定 (423)B5 一对水准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 (425)B6 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427)B7 水准仪的检视 (429)B8 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 (429)B9 水准仪的十字丝检校 (429)B10 水准仪视距常数的测定 (430)B11 水准仪调焦透镜运行误差的测定 (431)B12 气泡式水准仪交叉误差的检校 (433)B13 水准仪i角检校 (434)B14 水准仪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和竖轴误差的测定 (435)B15 经纬仪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437)B16 经纬仪一测回垂直角观测中误差的测定 (438)附录C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制作与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441)C1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的制作 (441)C2 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441)附录D 观测手簿格式与高差表编算 (443)D1 水准测量手簿和高程导线测量记录格式 (443)D2 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 (450)D3 外业高差与概略高程表 (452)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立三、四等水准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方法和精度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76 -5.773
4
5
6
136.742
7
137.329(已知)
+0.561
fh =h测-h理=0.561-(137.329-136.742)=0.561-0.587=-26mm ∑n=53
2.高差闭合差容许值计算
点号 1 BM.A 1 2 3 BM.B ∑ 辅助 计算 测站数 2 14 9 18 实测高差 /m 3 +3.742 -2.184 +4.776 改正数 /mm 4 改正后高 差/m 5 高程 /m 6 136.742 备注 7
二、闭合水准路线成果计算
闭合水准路线成果计算的步骤与 附合水准路线相同。
三、支水准路线的计算
[例] A为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其高程HA为45.276m, 1点为待定高程的水准点,h往 和h返 为往返测量的观测高 差。往、返测的测站数共16站,计算1点的高程。
h往=+2.532m
BMA
1
h返=-2.520m
(1).闭合水准路线 理论上:∑h理=0
存 在 误 差
1
2
BM
3 4
∑h测≠0
高差闭合差fh :fh=∑h测-∑h理
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h测
(2).附合水准路线
理论上:∑h理= H终- H始 = H2- H1
∑h测≠ ∑h理
附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h测-∑h理=∑h测- (H终- H始)
点高程相等,以此作为计算检核。
将推算出各待定点的高程填入计算表内
点号 1 BM.A 1 测站数 2 14 9 18 12 53
实测高差 /m
3 +3.742 -2.184 +4.776 -5.773 +0.561
改正数 /mm
4 +7 +4 +9 +6 +26
改正后高 差/m
5 +3.749 -2.180 +4.785 -5.767 +0.587
四、水准测量的校核方法
(一)测站校核
两台仪器法 变动仪高法 采用双面尺 两次测得的高差之差 必须小于5 mm
(二)水准路线成果校核
(1).闭合水准路线 已知点BM1 →已知点 BM1 (3). 支水准路线
1 2
2
1
BM
3 4
BM
已知点BM1→某一待定水准点A
(2).附合水准路线 已知点BM1→已知点BM2
f h h测 h理 h测
3.支水准路线:已知点BM.A——未知点B
f h h往 h返
1.计算高差闭合差
点号 测站数 实测高差 /m 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 /m 备注
1
BM.A 1 2 3 BM.B ∑ 辅助 计算
2 14 9
18 12 53
3 +3.742 -2.184
ni———测段测站数
实习二 普通水准测量 ———闭合水准路线测量
实验内容: 闭水准路线测量,每组每人观测1个测站 实验步骤: 从指定水准点BM.A(HA=5.300m)出发按普 通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一条测站数为3的闭合水准 路线,然后计算高差闭合差并分配,要求每人独 立完成 。若高差闭合差超限,则应返工重测。
1.计算高差闭合
fh = h往 + h返 =+2.532+(-2.520)=+0.012=+12mm
2.计算高差容许闭合差
测站数: n=16/2=8(站)
f h容 12 n 12 8 34mm
因|fh|<|fh容|,故精确度符合要求。
3.计算改正后高差
取往测和返测的高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 A和 1两点间的高差,其符号和往测高差符号相同,即
(3).支水准路线
往测
2
1 返测
理论上:∑h往+ ∑ h返=0
存 在 误 差 ∑h往+ ∑ h返≠ 0
BM
支水准路线必须沿同一路 线进行往测和返测
支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h=∑h往+∑h返
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
一、附合水准路线的计算
下图是一附合水准路线等外水准测量示意图, A、B为已知高程的水准点,HA=136.742m,HB= 137.329m,1、2、3为待定高程的水准点。
12
53
-5.773
+0.561
137.329(已知)
fh =h测-h理=0.561-(137.329-136.742)=0.561-0.587=-26mm
,
∑n=53 , fh容 12 n 87mm ,fh<fh容
3.调整高差闭合差
原则和方法: 按与测站数或测段长度成正比例的原则,将高 差闭合差反号分配到各相应测段的高差上,得改正 后高差。即
H 1 H A h1 65.376 1.563 m 66.939 m Hm 2 H 1 h2 66.939 m
Hm 1 H 6767 .203 m m 1.4 H 3 H 2 h3 68.961 ( .758 m) .203 B ( 推算 ) 3 h 4 最后推算出的B点高程应与已知的B 计算检核:
Vi Vi
式中
fh L fh n
Li ni
适用于平原区 适用于山区
vi ——第i测段的高差改正数(mm);
∑n 、∑L——水准路线总测站数与总长度;
ni 、 Li——第i测段的测站数与测段长度。
计算各测段高差改正数计算
点号 测站数 实测高差 /m 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 差/m
1 h3=+4.776m 2 3 h4=-5.773m n4=12 L4=1.0km
BM.A
h1=+3.742m
h2=-2.184m n2=9 L2=0.8km
n1=14 L1=1.2km
n3=18 L3=1.5km
BM.B
水准测量的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
分类: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和等外水准测量
在工程上常用的水准测量有:
Vi ni
fh n
高程 /m
备注
1 BM.A
1 2 3 BM.B ∑ 辅助 计算
2
14 9 18 12 53
3
+3.742 -2.184 +4.776 -5.773 +0.561
4
5
6 136.742
7
+7 +4 +9 +6
137.329(已知)
+26
fh =h测-h理=0.561-(137.329-136.742)=0.561-0.587=-26mm
1
2 3 BM.B
18
12
+4.776
-5.773 137.329(已知)
∑ 辅助 计算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f h h测 h理
f h h测 h理 h测 ( H 终 H 始 )
1.附合水准路线:已知点BM.A——另一已知点BM.B
2.闭合水准路线:已知点BM.A——已知点BM.A
高程 /m
6 136.742 140.491
备注 7
2 3
BM.B ∑
138.311 143.096
137.329(已知)
fh =h测-h理=0.561-(137.329-136.742)=0.561-0.587=-26mm ,
辅助 计算
∑n=53 , f h容 12 n 87mm ,fh<fh容 - fh/∑n=26/53=0.5mm
2.计算改正后的高差 符合和闭合水准路线:
支水准路线:
hi hi测 Vi
hi往 hi返 2
(三)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1.高差改正数的计算 (符合和闭合水准路线):
h Vi L Li
(四)各点高程的计算
hi
f
适用于平原区 适用于山区
Vi hn ni
f
检核计算的正确性 Vi f h
测站数 2 14 9 18
实测高差 /m
3 +3.742 -2.184 +4.776
改正数 /mm
4 +7 +4 +9
改正后高 差/m 5
高程 /m
6 136.742
备注 7
+3.749 -2.180
3
BM.B ∑ 辅助 计算
+4.785
-5.767 +0.587
137.329(已知)
12
53
-5.773
1 h3=+4.776m 2 3 h4=-5.773m n4=12 L4=1.0km
BM.A
h1=+3.742m
h2=-2.184m n2=9 L2=0.8km
n1=14 L1=1.2km
n3=18 L3=1.5km
BM.B
∑n=53, ∑L =4.5km
∑n /∑L≈12≦15
填写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
三、四等水准测量
等外水准测量
如果: f h ≤ f h容
f h容 40 L 适用于平原区 f h容 12 n 适用于山区
测量成果符合要求;
f h ≥ f h容
测量成果不符合要求,查明原因,重测
一、附合水准路线的计算
下图是一附合水准路线等外水准测量示意图, A、B为已知高程的水准点,HA=136.742m,HB= 137.329m,1、2、3为待定高程的水准点。
3 h4=-5.773m n4=12 L4=1.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