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经济大危机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走向胜利 意大利投降 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主要进程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 国陷人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国际会议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美、英、 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重申雅 尔塔会议精神,并发表了《波__次__坦__公__告__》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 须实施
德国纳粹 政权的建
立
背景 标志 暴行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以 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煽动复仇情绪
1933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 籍;屠杀犹太人
侵略扩张 影响
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②1936年,德国派兵 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吞并奥地利。④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案例分析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侵略,国际正 义力量,携手合作,相互支援,共同捍卫人 类的和平与安全,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精神 的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诺曼底登陆③雅 尔塔会议④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拓展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1)新的理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 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 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 矛盾。 (3)新的特点: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 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 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 了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原因 (3)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刺激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4)催化因素:英、法等采取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 略野心日益膨胀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
【阶段特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 本 由 局 部 侵 华
(1)政治: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第二 (九一八 事变 )走
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 向全面侵华(七七
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势力
事变),中国进行
(1)概况: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
主要 走向 诺曼底 国诺诺曼曼底 进程 胜利 登陆 (2)底意义:开辟了欧洲第第二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
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战场
(1)概况: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 利,1945 年 2 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 雅雅尔尔塔塔召开会议 主要 走向 雅尔塔 (2)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 进程 胜利 会议 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决定战后成立联联合合国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影响: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确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雏形
最大 发;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
规模 (2)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
达到最大规模
(1)概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 《联合 美国首都华华盛盛顿签署《联联合合国国家宣家言宣》言 主要 走向 国家宣 (2)内容:签顿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 进程 联合 言》 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 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3)意义:标志着世世界界反反法西法斯西同斯盟的正式形成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一、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是指1929年10月29日起源于美国的股市崩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
其影响使得全球各地的经济体系受到重创,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1. 股市崩溃的原因- 19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导致了股市繁荣,但许多人过度投资;- 欧洲战争的后果导致了经济不稳定,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经济;- 银行放贷不慎和充满风险的投资行为也是导致股市崩溃的原因。
2.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际贸易大幅下降,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许多公司破产,导致大量失业和贫困;- 许多国家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国际贸易;- 粮食和金融危机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困境。
3. 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新政”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许多国家通过采取经济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国际经济政策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例如通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改变了世界格局、人类历史和国际关系。
1. 战争爆发的原因- 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限制了德国,导致了社会和政治不稳定,为战争埋下了种子;- 德国希特勒的兴起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行为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2. 战争进程- 战争最初爆发在欧洲,包括入侵波兰和法国,形成了盟军和轴心国的对峙;- 日本入侵中国、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扩大到全球范围,各方力量加入其中。
3. 战争的后果- 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强国地位的巨大转变,美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联合国的成立,维护和平和国际合作的机构;- 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革。
三、剧变的中国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期间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1.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 国共合作破裂,内战爆发。
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课件-第二十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罗斯福新政: (1)目的(手段、特点):采用_国__家__干__预__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3)主要内容: ①整顿_金__融__体__系__: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_全__国__工__业__复__兴__法__》,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 企业活动等。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_以__工__代__赈__”: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
史料实证 1.纽约证券交易所前
事件: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国家:美国
2.罗斯福发表演说
事件:实行新政 时间:1933年 结果:美国经济缓慢复苏
考点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_墨__索__里__尼__组织法西斯党。 (2)建立: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3)对内政策:对内实行_独__裁__统__治__。 (4)对外扩张:1935年发动了侵略_埃__塞__俄__比__亚__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该国。
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_斯__大__林__格__勒__保__卫__战__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开辟第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_诺__曼__底__,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二战场
3.结束 意大利 1943年7月,_墨__索__里__尼__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投降 德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_欧__洲__战__事__结束 投降 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 投降 投降书。_第__二__次__世__界__大__战__结束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时代特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平静。
1929年开始,世界再次动荡起来,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核心考点】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德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4.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
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6.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0.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的是雅尔塔会议。
中考历史一轮知识点梳理+世界现代史+第二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性 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质 第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⑦ 次世
______法__西__斯__主__义___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 界大 影
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战响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相 背景 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同 目的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点 手段 都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相
都是在维护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
实质
同
局部调整
点 作用 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不 经历了数年战争,经济异 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大
制度
业家庭
(1)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新 影
政增强了政府的⑥____宏__观__调__控_______能力,恢复了美国 响
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 局 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 限 根本矛盾
立
________欧__洲_______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 法西
利用“④_____国__会__纵__火__案____”,打击德国共产党和 对内
进步人士,解散工会;焚烧进步书籍;迫害和屠杀 独裁
犹太人
斯政 权
1935年,德国撕毁《⑤___凡__尔__赛___条__约_____》,实 对外
行义务兵役制;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 扩张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大危机是一种经济领域的重大危机,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会波及到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而在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吧。
经济大危机,一般指的是经济体系中发生的一连串经济崩溃的事件。
这样的事件通常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急剧下跌、金融机构的崩溃等一系列问题。
而在历史上,有多次著名的经济大危机,其中最著名且影响最深远的,要数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引发的大萧条。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震荡的导火索。
它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大萧条的爆发源于美国股市的崩溃,标志性的事件是1929年10月24日,即“黑色星期四”,股市在一天内暴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股市整体崩溃。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进而导致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大萧条。
大萧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920年代美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在此期间,美国内部的经济过热,股市飙升,大量资金涌入证券市场。
然而,1929年股市的崩溃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整个经济形势一落千丈。
另一方面,大萧条的爆发也与国际贸易有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但在大萧条期间,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困境。
大萧条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在美国国内,失业率飙升,企业破产,农民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这样的情况也使得美国社会对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认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政府的干预成为了经济恢复和稳定的关键。
同时,大萧条也促使了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法规,旨在防止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世界各国对于大萧条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纳粹德国借助大萧条造成的经济危机,成功地利用了社会动荡,实现了政治上的崛起。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1929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战后的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积累的优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市场萎缩。
其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新兴工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而且,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等过度消费和金融泡沫现象严重。
二、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市崩溃迅速蔓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股票价格的暴跌使得投资者损失惨重,许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消费锐减,生产急剧下降。
三、危机的表现1、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各国的工业生产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46%,德国约 40%,法国约 30%。
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急剧上升。
2、农业危机加剧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收入大幅减少。
许多农民被迫破产,大量农田荒芜。
3、贸易锐减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国际贸易急剧萎缩。
4、金融体系崩溃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崩溃。
人们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纷纷挤兑,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恐慌。
5、失业严重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高达数千万。
失业者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四、危机的特点1、范围广这场危机席卷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2、持续时间长从 1929 年爆发,一直持续到 1933 年,长达四年之久。
3、破坏性大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五、危机的影响1、经济方面(1)各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生产停滞,贸易萎缩,企业破产,失业剧增。
九年级历史——全球经济大危机
贫富差距 过大
股票投机 过度
过度信贷 消费 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市场供需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 涉及范围特别广 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 持续时间比较长 头;
轮椅上的总统---自强不息、乐观豁达
◆1921年夏天,罗斯福 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 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 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 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 质炎症(俗称小儿麻痹 症)。高烧、疼痛、麻木 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 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 和信念,1924年,他又拄 着双拐重返政坛。1932 年竞选总统已双腿瘫痪。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 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 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a.股市崩溃,银行倒闭--金融危机 b.企业破产—工业危机 c.农产品价格猛跌—农业危机 d.失业人数激增—就业危机
经 济 危 机
e.社会动荡不安,垄断资产阶级统治面临危机
1、经济危机中资本家不救济贫民,反而销毁 商品,为什么?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 整顿银行 与金融业 调整工业
《国家工业复兴法》
突破口
中心措施
调整农业 兴建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②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③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④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
股票是:
的
晴 雨 计
范围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货币金融部门 的危机
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
5个年头
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 国际贸易下降2/3以上,失业 工人有3000万人之多。
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什么?
1.这场危机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 难,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政治 危机; 2.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 千方百计寻找出路;美国实施了罗 斯福新政,暂时缓和了危机,而德、 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 争策源地。
1、新政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新政目的: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摆脱经济危机 3、评价: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民主统治得 到稳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 础;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对美国以及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 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 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 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 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 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 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 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请回答:(1)罗斯福任总统时,面临怎样的国内形势? 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人民不满情绪高涨。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 1.根本原因: 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①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限制 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导致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掩盖 了这一矛盾。 ③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使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3.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9年10月下旬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4. 导火线(标志):
初三历史第四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
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了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3)影响: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德、意、日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暴行:1)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3)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4)掀起迫害犹太人狂潮
2、轴心国建立: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柏林----罗马-----东京轴心集团。
它的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初中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初中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范围特别广: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包括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持续4年。
3.破坏性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人口达3000万以上。
1.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2.1847年蔓延于欧洲的工商业危机;3.1857年发生于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共性):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导致购买力不足,供大于求;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1.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状况恶化;2.各种生产企业破产,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银行倒闭,金融行业信誉下降,金融业损失惨重;3.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各国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经济危机期间处理的汽车:1929年10月29日这天是星期二,而且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达到极点,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
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在1929年10月以前,华尔街股市出现了持续7年左右的繁荣,所有股票价格都节节上升。
1929年9月初,一位统计学家预言美国将出现空前规模的大萧条,道·琼斯指数即下跌了约10点;随后,胡佛总统声称美国经济从根本上看是健全的,股市再次大规模攀升,但整个华尔街已笼罩了一种警觉气氛。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经济大危机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经济大危机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2.爆发: 从美国开始3.时间: 1929至1933年4.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5.影响• 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2.手段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措施1.整顿银行2.调整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 4.举办公共工程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 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大危机与新政知识点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大危机与新政知识点
一、大危机:
1.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作者德莱塞,批判现实主义。
2.时间:1929-----1933年
3.特点:①时间长;②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影响: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二、新政: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救治经济危机。
2.新政的核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
3.新政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作用):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
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大危机与新政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轻松愉快地总结功课~。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1929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汽车、电器等新兴产业崛起,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市场萎缩。
其次,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
新兴工业发展迅速,但一些传统工业,如煤炭、钢铁等,面临着生产过剩和技术落后的困境。
再者,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过度。
分期付款刺激了消费,但也导致了消费者债务的增加。
而股票市场的投机狂热,使得股票价格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票市场崩溃迅速蔓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股票价格的暴跌使得众多投资者破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银行纷纷倒闭,信用体系崩溃,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急剧下降。
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人数急剧增加。
三、经济危机的表现1、生产锐减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工厂关闭,机器闲置。
钢铁、汽车、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锐减。
例如,美国的钢铁产量下降了近 80%,汽车产量下降了 75%。
2、企业破产大量企业因资金短缺、产品滞销而破产。
不仅中小企业倒闭众多,一些大型企业也难以幸免。
3、工人失业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失业率飙升。
据统计,美国的失业率最高时达到了约 25%,许多人失去了生活来源,陷入贫困。
4、贸易萎缩国际贸易大幅下滑,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全球贸易量急剧减少。
5、金融混乱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崩溃。
许多人的储蓄化为乌有,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四、经济危机的影响1、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1)经济衰退各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下降,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 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 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