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遗传的分子基础(5)

遗传的分子基础(5)

可编辑版
2
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 DNA存在的普遍性; ● DNA含量的恒定性; ● DNA代谢的稳定性; ●基因突变与紫外线诱变波长(260nm)的关系。
可编辑版
3
二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一)、 细菌转化试验
●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 光滑型(S型):SI、SII、SIII 有毒性,有荚膜,
第十一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 第1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 • 第2节 基因的概念 • 第3节 基因的顺反测验 • 第4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 第5节 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可编辑版
1
第1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
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二、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一)、细菌转化试验 (二)、噬菌体侵染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
可编辑版
16
二、基因的类别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基因的功能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和调节基因
(regulatory gene): 既可转录又可翻译。
☆ 核糖体RNA基因(rRNA基因简称rDNA)和转移
RNA基因(tRNA基因简称tDNA ):
只可转录不可翻译。前者专门转录rRNA, rRNA与 相应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后者专门转录tRNA, tRNA作用是激活氨基酸。
• 突变子是基因内改变后可以产生突变表型的最 小单位。它只相当与一个核苷酸对,不能将其 定义为一个基因。
• 重组子是性状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单位。基 因内不能有重组分开的遗传单位,也不能将其 定义为一个基因。
• 所以:基因可分,可分为很多突变子和重组子。
可编辑版

生物 必修二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概念总结

生物 必修二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概念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基本概念1.基因: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段。

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某些病毒中是一段RNA。

2.DNA的复制:新的DNA的合成就是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3.___转录____: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

4.翻译:核糖体沿着mRNA的运行,氨基酸相继加到延伸中的多肽链上。

5.逆转录:遗传信息由RNA传递到DNA上的过程。

6.遗传密码:mRNA上每相连的三个核苷酸,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7.基因表达: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过程。

二、主要结论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它是由①磷酸②碱基③脱氧核糖组成。

其中,②和③结合形成的单位叫核苷。

组成DNA的②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所以,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2.DNA的空间结构特点:(1)两条长链按方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内侧是_碱基___;(2)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3)碱基配对原则:A与T、G与C配对。

3.DNA分子的功能: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方式中_携带_______着遗传信息。

DNA分子通过_复制____,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保持了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分子具有携带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双重功能。

4.蛋白质合成过程:(1)以__DNA分子一条链__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___mRNA___________;(2)____mRNA____通过细胞核的__核孔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的__核糖体_(一种细胞器)合成蛋白质。

5.中心法则(图):1三、横向联系1.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基本组主要A碱基成单位片断组成成分(1)图G是蛋白质。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ca 200 bp
1个环约 含100kb
染色质高级结构
looped domain structure
30 nm 纤丝
300 nm
Nuclear matrix (核基质), 蛋白质复合体
Steps from DNA to chromosome
四、RNA的分子结构
tRNA结构
四、RNA的分子结构
三种RNA 分子
信使RNA (mRNA) 转移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转录单位的结构
Structure of a transcription unit
DNA
+1
promoter
Transcribed region terminator
ATACG
TATGC
Antisense strand
染色质结构
• 组蛋白H1:大小为 23 kDa 1. 位于核小体核心外侧, 与DNA连接松散, 2. 其序列保守性较低
3. 组蛋白H1的作用: 在DNA出入核小体核心颗粒处对
DNA起稳定作用。
核小体组成 (Steps to make a Nucleosome )
DNA + Histone octamer (组蛋白 八聚体) → Nucleosome core (核小体核心 146bp) + H1→> Chromatosome (染色小体 166bp) + linker DNA→ Nucleosome (核小体) (~200 bp)
2. DNA合成的开始 合成DNA片段之前,
先由RNA聚合酶合成一小 段RNA引物(约有20个碱基 对) ,DNA聚合酶才开始 起作用合成DNA片段。
复制叉的结构

(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外源DNA)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2、实验过程(看书)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核酸DNA和RNA DNA RNA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一、DNA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遗传学:第五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2010修改)

遗传学:第五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2010修改)
一张清晰的DNA结晶X衍射照片。
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
DNA的结构
基因的功能与基因概念的发展
• 20世纪初,英国医生A. Garrod提出了 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认为基因是通 过控制酶和其他蛋白质合成来控制细 胞代谢。
• 1941年,G. Beadle和E. Tatum提出: 一个基因,一个酶
• 顺反位置效应(cis-trans position effect):
• wa+/ +w两个突变分别在两条染色体上,称 为反式(trans), wa w /++两个突变同时排 在一条染色体上,而另一条染色体上两个 位点均正常,称为顺式(cis)。反式表现为 突变型,顺式排列为野生型,这种由于排 列方式不同而表型不同的现象成为顺反位 置效应。
无组织特异性
DNA双螺旋的发现
• 1938年,W.T.Astbury和Bell用X衍射研究DNA (Hammorsten、Caspersson提供)1947年第一张 DNA衍射照片。
• 1950年Chargaff的当量规律。 • 1951年Pauling和Corey连载7篇 螺旋结构文章。 • 1952年R. Franklin和Wilkins
HR(Holmes Rib Grass Strain) M(Masked Strain) TMV
DNA结构的确定
1869年 Miescher测定淋巴细胞中蛋白,发现和定名 Nuclein 核素。
1875年提出核素的实验式。
Altman建立了制备不含蛋白的核素的方法,并定名为 Nucleic acid
B株 计数
r+ry、rxr+ r+r+、rxry 四种基因型

遗传相关知识点总结

遗传相关知识点总结

遗传相关知识点总结1.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它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其中,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苷酸(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这些碱基通过氢键相互配对,形成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遗传物质,传递父母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二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版,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单位,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一个基因可以编码一个蛋白质,而蛋白质又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

基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如眼睛的颜色、头发的质地等;二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它携带了DNA分子,并能够在细胞分裂时传递DNA。

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会复制成两份,并在细胞分裂时分散给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的物种中有所不同,比如人类有46条染色体,而水稻有12条染色体。

染色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遗传信息和保持生物体的基因组稳定。

4. 遗传的规律在遗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固定的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一些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主要有三条:一是个体的遗传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一特征会在杂交后代中重新组合;二是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三是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和再组合。

5. 遗传疾病和遗传变异遗传不仅可以传递有益的特征,还会传递一些有害的遗传信息。

这些有害的遗传信息可能会导致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如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

此外,遗传还会导致一些遗传变异的产生,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6. 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是利用遗传原理进行生物改良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5、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5、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五、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总结】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某种物质。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步骤: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2)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3)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4)实验结果与分析(5)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DNA分子的结构(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①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②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A—T碱基对之间通过2个氢键连接,C—G碱基对之间通过3个氢键连接。

(3)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4)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①常用公式: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G=T+C=A+C=T+G=50%。

②“单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单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双链总碱基数比例。

③某链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的该比值互为倒数,如一条单链中(A+G)/(C+T)=m ,则其互补链中(A +G)/(C +T)=1/m ,而在整个双链DNA 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

4.DNA 分子复制的5个常考点(1)复制时间(核DN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2)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3)复制条件:模板——双链DNA 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能量。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动物遗传学(总结)第一章绪论1、遗传(heredity):后代和前代的相似性。

2、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3、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与遗传有关的细胞器1、线粒体: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2、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

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3、核糖体: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RNA(60%)构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中心体:中心粒加中心粒周边物质称为中心体。

或指动物真核细胞质中由两个中心粒组成的物质。

5、核仁:核仁是真核细胞细胞核内的生产核糖体的机器。

二、染色质与染色体1、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3、染色质的类型P23: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染色质。

其中异染色质又分为结构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4、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分类P25:(1)形态结构: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次缢痕、随体及端粒几部分组成。

(2)分类:A、B染色质、巨大染色体。

其中巨大染色体又分为多线染色体、灯刷染色体5、染色体的超微结构P26: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双链。

:6、一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X)。

7、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2n)8、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

(N/2)9、单体:指比正常二倍体缺少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2n-1)10、缺体:指比正常二倍体(2n)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2n-2)11、三体:指比正常二倍体多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生物遗传基础知识

生物遗传基础知识

生物遗传基础知识生物遗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生物形态和性状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生物遗传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物质、遗传因子和遗传规律。

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性质。

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人类和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核糖核酸)。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通过基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它携带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一个或多个性状的表现。

二、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是决定性状传递和表现的基本单位。

在遗传学中,遗传因子又称作等位基因。

每个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遗传因子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可以是显性的或隐性的。

显性遗传因子会表现在个体的外貌或生理特征中,而隐性遗传因子只在个体纯合时才表现出来。

三、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生物遗传现象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遗传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花的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的基本原则。

他提出了“隐性性状会被显性性状所掩盖”的概念,并总结了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2. 遗传连锁遗传连锁是指某些基因位点的遗传倾向于同时遗传给下一代。

这是因为这些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的重组率较低。

3. 按性别遗传的特点在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一些性状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

例如,人类的性别由父亲决定,而雌雄鸡则相反。

四、变异和突变遗传物质的变异对物种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变异可能由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等因素引起。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随机改变,它可能对个体的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总结生物遗传基础知识涉及遗传物质、遗传因子、遗传规律以及变异和突变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形态和性状的遗传传承规律。

遗传学的发展不仅帮助我们解开了生命的奥秘,也为人类的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高考 生物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解析)

高考 生物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解析)

[重温考纲]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Ⅱ)。

2.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 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核心考点 1遗传物质的探究1.理清两个经典实验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DNA 是遗传物质S 型细菌荚膜多糖蛋白质+R 型细菌――→相互对照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DNA 酶(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提醒(1)格里菲思转化实验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实现了基因重组。

(3)S型活细菌才具毒性,切不可认为S型细菌的DNA使小鼠致死。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5)用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352.“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3.比较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1)相同点:都营寄生生活,遗传物质均为DNA。

(2)不同点①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具有独立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系统。

②噬菌体:为非细胞结构的细菌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增殖。

设计1围绕遗传物质的探索考查理解能力1.(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2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2B.T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2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噬菌体的核酸中2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2答案C解析T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2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噬菌体病毒颗2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噬菌322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2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高三生物学教学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遗传学中的分子基础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是关于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的描述。

1. DNA的结构DNA是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全名为脱氧核糖核酸。

DNA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每条链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腺嘧啶)交替排列而成。

2. DNA复制DNA复制是指DNA分子自我复制的过程。

在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中,DNA的复制是一个关键过程。

复制过程中,DNA的两条链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

3. RNA的种类和功能RNA是核酸的另一种形式,全名为核糖核酸。

根据功能和构成基元的不同,RNA可分为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 (rRNA)和转运RNA(tRNA)等几种类型。

mRNA在转录过程中携带DNA的信息到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tRNA 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

4. 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是一个遵循中心法则的过程,被称为转录和翻译。

转录是指mRNA根据DNA的信息合成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 的序列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5. 突变与遗传变异突变是指遗传物质中的改变,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通常情况下,突变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6. 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指通过控制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方式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调控因子可以是激活子、抑制子、启动子和基因座等。

7. DNA修复DNA修复是维护遗传物质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DNA分子发生损伤或突变时,细胞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修复机制来修复DNA,以维持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

8. 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是在遗传学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技术。

基因工程通过改变基因片段的顺序和结构,实现特定遗传特性的改变。

基因编辑则是通过定点修复或改变基因序列,以达到特定的遗传改变。

这是有关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描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共73张PPT)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共73张PPT)
第8页,共73页。
结论:
在加热杀死的 ⅢS型肺炎双球菌 中有较耐高温的 转化物质能够进 入ⅡR型-->ⅡR 型转变为ⅢS型-> 无毒转变为有 毒。
16后,Avery等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这种引起转化的物质 是DNA,他们将SⅢ型细菌的DNA提取物与RⅡ型细菌混合 在一起,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成功的使少数RⅡ型细菌定向 转化为SⅢ型细菌。(如图)
(2)大肠杆菌的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DNA 结合物质:
几种DNA结合蛋白、RNA。
第25页,共73页。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
(一)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染色质(chromatin)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 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故亦称为染色质线(chromatin fiber)。
染色质
DNA 占染色质重量的30~40% 组蛋白:H1、H2A、H2B、H3和H4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由RNA与蛋白质组成的管状微粒, 它的中心是单螺旋的RNA,外部是蛋白质的外壳。(如图)
第13页,共73页。
如果将TMV的RNA与蛋白质分开,把提纯的RNA接种到烟叶上, 可以形成新的TMV而使烟草发病; 单纯利用它的蛋白质接种,就不能形成新的TMV,烟草继续保持 健壮。 如果事先用RNA酶处理提纯的RNA,再接种到烟草上,也不能 产生新的TMV。
第21页,共73页。
(二)DNA构型之变异
近来发现DNA的构型并不是固定不变 的,除主要以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右手双 螺旋构型存在外,还有许多变型。
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构型称为B-DNA。 B-DNA是DN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
当DNA在高盐浓度下时,则以A-DNA形式存在。A-DNA是
DNA的脱水构型,它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圈含有11个核苷酸对。 A-DNA比较短和密。

期末复习(三) 遗传的分子基础

期末复习(三) 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二生物(选修)期末复习(三)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标扫描】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C);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B);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 )。

【知识网络】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级要求,★) ①R 型活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 小鼠 ②S 型活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小鼠 ③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 小鼠 小鼠 ④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小鼠小鼠 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R 型菌和由R 型菌转化成的 型菌,转化成的S 型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 型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菌内含有促使R 菌转化成S 菌的 (假说) 提取S 型活菌中的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 R型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时,R 型菌才能转化成S 型菌。

DNA 酶 + S 型菌的DNA ,S 型细菌则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S 型菌的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5S 标记T 2噬菌体侵染细菌 子代噬菌体 无 放射性② 用32P 标记T 2噬菌体侵染细菌 子代噬菌体 有 放射性 ③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来遗传。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此实验还证明了DNA 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 连续 性,也证明了DNA 能够指导 蛋白质的合成。

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 和 等物质彻底的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

①绝大多数生物(全部有细胞的生物)既有DNA 又有RNA,其遗传物质是 ; ②无细胞结构生物—— ,由于只含有DNA 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 如:烟草花叶病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乙肝病毒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③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 ④绝大部分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DNA 是 的遗传物质。

(完整版)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遗传学教学大纲讲稿要点第一章绪论关键词:遗传学 Genetics遗传 heredity变异 variation一.遗传学的研究特点1. 在生物的个体,细胞,和基因层次上研究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表达。

2. 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世代的传递和个体间的传递。

3. 通过个体杂交和人工的方式研究基因的功能。

“遗传学”定义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遗传 heredity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同一物种只能繁育出同种的生物同一家族的生物在性状上有类同现象变异variation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存在差别。

生物的子代之间存在差别。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因素。

遗传维持了生命的延续。

没有遗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物种。

变异使得生物物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

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形成,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二.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1865年Mendel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

建立了颗粒式遗传的机制。

1910年Morgan建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1年Watson和Crick的DNA构型。

1961年Crick遗传密码的发现。

1975年以后的基因工程的发展。

三. 遗传学的研究分支1. 从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划分进化遗传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学机制与作用的遗传学分支科学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和选择有害突变淘汰和保留有利突变保留与丢失中立突变 DNA多态性发育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时间,空间,剂量的表达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分支遗传学。

特征:基因的对细胞周期分裂和分化的作用。

应用重点干细胞的基因作用。

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免疫遗传学研究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的遗传学分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DNA是遗传物
质)(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
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③互补碱基之和在一条链、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所占比例相同
④不互补碱基之和所占比例在两条链中互为倒数
二、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
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
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
确进行。

9、意义:
①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
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
连续性。

②由于复制差错而出现基因突变,为
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含亲代链的DNA数=2,
复制n次,所需某核苷酸数:a*(2n-1)第n次复制,需a*2n-1(a为所求核
苷酸在模板DNA分子中的数量)11、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如图)
3、结构:一般为单链(tRNA有氢键)
4、分类:mRNA、tRNA、rRNA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
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
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
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看书)
(3)条件:
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RNA聚合酶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
核糖体RNA(rRNA)
转运RNA(tRNA)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
基酸,以mRNA为模板,
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
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
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2)过程:(看书)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码子:位于mRNA上,共64种,61种决定氨基酸,所以有61种tRNA,3种终止
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2种起始密码子能编码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对应多种密码子
(简并性),生物界公用一套遗传密码
4、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四、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