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册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确定主题
围绕“生命力”这一主题,可以 探讨生命的坚韧、顽强、希望等
方面。
寻找灵感
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寻找灵感 ,如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动物
求生、人类面对困境等。
自由创作
在明确主题和找到灵感后,进行 自由创作。可以运用各种写作手 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
悟。
06
CHAPTER
课堂总结与回顾
关键知识点回顾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 疤。”: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生命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抗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 的敬畏和赞美。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 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这句话通过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 了生命的坚韧和不易,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林希,是一位当代作家,其 作品以描写自然和生命为主题,风格 独特,语言生动。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ຫໍສະໝຸ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 并运用描绘生命力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与伟大,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态度。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01
学生能够准确回顾并理解课堂所学的关键知识点,如生命的坚
韧与顽强、自然环境对生命的影响等。
文学鉴赏能力提升
02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
力得到了提升。
思考与表达能力进步
0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得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拼搏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3.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生命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石缝间生命的美丽和坚韧。
(2)学生分享自己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和体会。
5.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我眼中的石缝间生命”。
(2)学生进行写作,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3)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
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
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
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
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这几段是作者的集中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石缝中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会通过朗读和细节描写来感受文章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课件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石缝中生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石缝中的生命?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细节描写。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4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品展示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石缝中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理解、生字词学习、朗读表达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5. 提炼中心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教材中“石缝间的生命”一文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并掌握文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运用写作技巧,学会如何描绘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简介:本文通过讲述石缝间的生命,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石缝间的生命了解不多。
学生已有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学习需求: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态环境,并认识到它们对生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常见于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适应特征。
3.石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话题: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石缝,引发学生对石缝中生物的好奇心。
探索1.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察石缝,并记录石缝中出现的生物种类。
2.学生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石缝中出现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特点。
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介绍常见于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包括昆虫、藻类、苔藓等,并解释它们在石缝生活的适应特征。
实验探究1.分发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进行石缝中生物的分离和观察实验。
2.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填写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适应特征。
总结讨论1.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石缝中生物的适应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石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石缝中的生物多样性。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缝生态保护的短文,包括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石缝中生物的适应特征以及石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用Markdown格式书写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和作业的评分,评价他们在实验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2.通过学生小组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对石缝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延伸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石缝生态环境。
2.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寻找更多的石缝,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3.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石缝中的生物适应特征。
以上是《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石缝生态环境、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1.聆听、回忆2.倔强引导学生重视预*。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 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 齐读最后一段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石缝中生物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坚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及其描绘手法。
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理解石缝中生物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及其相关背景资料。
课文朗读录音或视频。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石缝间的生命》,了解课文内容。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讨论其作用和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中生物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石缝间的生命为题材,运用所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一段描绘石缝中生物的文字。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提供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2.了解石缝中的生物如何适应恶劣的环境;3.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培养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展开,内容包括:1.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征;2.石缝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3.石缝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张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石缝中的生物有哪些种类?2.你观察到的石缝中生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征?3. 图片解读(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石缝中的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4. 实地观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石缝区域进行实地观察。
每个小组分配一块石缝,让学生仔细观察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并记录下来。
5. 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数据,使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整理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分析,进行课堂讲解,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种类、适应环境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思考石缝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够有效地记录和分析数据;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表现;3.学生对保护石缝中生物的意识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和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这次教学既有趣又有挑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石缝间的生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石缝间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学会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石缝间的生命》的主题思想;2.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 培养学生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主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4.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石缝间生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石缝间生命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并回答预习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讲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石缝间生命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信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与石缝间生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说《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教学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并且理解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增强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选择采取“导读-阅读-解析”三步走的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小说的情节和题材,设计三个环节,分别是导读环节、阅读环节和解析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步:导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讲解小说的一些背景信息、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书名的寓意等。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书名“石缝间的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我希望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小说背后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精读。
具体来说,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注意和理解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线索,并且通过阅读来了解小说中的主角——胡云龙的成长以及他和学姐的感情故事。
不仅如此,我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也能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提示,比如注意细节描写、注意情境推理等。
第三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汇、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解析和阐述。
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在解析人物形象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胡云龙这个角色经历了什么,他的成长过程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了什么。
在解析情节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它是为了表达什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3)学会珍惜生命,拥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学习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命的顽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5.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3.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生字词抄写和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于石缝间的生命教案3篇
关于石缝间的生命教案3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关键语段的揣摩与朗读,领会其内涵与表达作用,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
2、通过对石缝间的生命的解读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关键语段的分析与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在没有土壤的石缝间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描写了“ 石缝间的生命”。
(从文中找出形容词填入)不毛的石缝间从生出倔强的生命。
不毛:贫瘠的或未被开垦的地方或连草都不长的地方。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2、文章写了石缝间的哪几种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
作者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那么他是如何写出这种特点的呢?3、齐读第六段(松柏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松柏写出石缝间的生命的倔强的?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
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句式、具体词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1)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痕。
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间挣扎着生长出来,树皮都破了,向上生长是多么地艰难……(2)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长)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穿)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攀)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捆)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无情的)沿着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捆)住…(3)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引入1.1 导入话题教师介绍当今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询问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重要性。
1.2 视频引入播放一个关于石缝生命的视频,生动展现了城市石缝中的生命世界,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探究2.1 概念理解介绍生态学中“食物链”和“生态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独立探究学生自行上网、阅读相关书籍,调研城市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生态位、生活状态等信息。
2.3 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所查找到的信息,讨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城市中生存的困境和适应策略。
2.4 教师点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和交流,了解生态环境下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实践体验3.1 观察实践在学校或家附近的公园、广场等地,让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认识和了解城市中的石缝生物以及它们的适应和生存状况。
3.2 调查实践组织学生分组到不同的城市景观中进行调研,观察石缝生物数量和种类,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改变。
3.3 数据分析学生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图示表达,并根据数据对不同景观下的石缝生物数量和种类进行比较,分析城市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4 思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城市的独特生态系统,探讨城市管理环保和生态保护新模式,激发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四、个人总结4.1 思考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特别是城市管理的角色和职责,让学生思考并列出问题清单。
4.2 个人总结让学生就整个教学过程和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总结和反思,回答课堂中列出的问题,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课后拓展教师布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作业,如调研报告、口头表述、图片表达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城市石缝中的生命世界,发现和记录生命的奇妙之处。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发现精神,通过直观的实践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知识,并对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石缝间的生命》一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学会欣赏石缝间的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二、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石缝间生命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石缝间的生命》及相关资料。
2. 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石缝间生命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 朗读课文(5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石缝间生命的顽强。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
3. 理解课文(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4. 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石缝间的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倾听他人意见和团队协作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作者林希通过描写一块石头上的苔藓和青草的生长,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中微小生物的生存状态,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苔藓和青草在石缝中生长的原因,了解它们生长的环境要求,并能够理解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石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苔藓和青草生长?生命为什么能够在石缝中生存?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图片了吗?请仔细观察一下,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苔藓和青草生长呢?有谁能回答一下?(等待学生回答)学生A:因为石头上有土壤,所以苔藓和青草可以生长。
教师:很好,你说得对。
石头上的土壤是苔藓和青草生长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生命能够在石缝中生存呢?有没有人能回答一下?学生B:因为石缝可以储存水分,而水分是生命必需的。
教师:非常好,你说得很对。
石缝能够储存水分,而水分对于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石缝中生命的文章。
第二环节:预习导入教师让学生预习课文《石缝间的生命》,并提前了解苔藓和青草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教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找到本单元的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初一的学生正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语文教师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许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读一读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 ó狭隘ài
贫瘠jí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
ī期期艾艾ài ài
(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
(三)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出语调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朗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
2、个别学生朗读。
3、学生点评。
(这样的设计,通过朗读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大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音乐能陶冶学生,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又让学生点评,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感知初通:想一想
1、石缝间的生命指的是什么?它们如何在石缝间生长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
2、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
(五)融会贯通:议一议
1、石缝间不同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
2、亲爱的孩子们,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们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六)各抒已见:说一说
1、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
2、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说说你所了解的值得我们赞美的石缝间的生命。
3、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深化中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时的拼搏精神)
(七)学以致用:写一写
以“我赞美石缝间的生命”或“我愿做石缝间的生命”为开头,写几句话,交流一下。
(用写的方式来真善美学生写作的语感,净化他们的心灵)
(八)加深印象:读一读
课件出示五句名人名言:
1、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除外。
——雨果
2、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3、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5、英雄也是人,只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能表现出勇敢和韧性。
——爱迪生(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
(九)作业:
根据你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谈谈你从中所感受到的启示,写一篇随笔,字数500字左右。
(运用反馈原理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要具有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从中有所感悟,写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