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 (一)定义: •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整个成长过程。它是儿童心理学中的一 个核心概念。
2
• (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1.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 2.心理活动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 • 3.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
8
• (二)发展的定向性 • 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
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 势是向上的。
9
• (三)发展的不平衡 • 1.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
的速度。 •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10
• (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 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水平
13
• (二)环境因素 •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分不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 1.物质环境为儿童生存提供必备的物质条
件。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社会地 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 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在社会环境中, 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14
• 2.社会环境的作用:第一,使心理发展的 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决定着心理发展 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5
• (1)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①新生儿期(出生至1个月);②婴儿期
(1个月至1岁);③幼儿早期(1至3岁); ④幼儿期((学龄前,3至6岁);⑤童年期 (学龄初期,6至11、12岁);⑥少年期 (学龄中期(11、12至14、15岁);⑦青年 期(学龄晚期,14、15至17岁)。
6
• (2)年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 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差 异和需求,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 境和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 社会适应等方面。
05
儿童心理发展干预与教育策略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干预与教育策略
0-1岁
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提供稳定、 关爱和刺激的环境,如亲密的亲 子互动、温暖的拥抱和适宜的玩 具刺激。
该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文化 环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都有 重要影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在 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与他人的 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丰 富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互动 、交流和学习,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存在差异。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影响和塑造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 式。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它们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 方面。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感官敏感期
0-8岁,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迅 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和 体验。
细微事物敏感期
1.5-4岁,儿童对小事物特别感 兴趣,需要提供丰富的视觉刺
激和探索机会。
03
儿童心理发展机制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儿童行为的影 响,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
04
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理论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兴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儿童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八大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并评价它们在教育中的价值。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赋予儿童正确的激励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Jean Piaget提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参预来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4. 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情感经历和情感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5.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由Albert Bandura提出,认为儿童的信念和期望对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匡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Lev Vygotsky提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7.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多个层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等。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6、依恋:儿童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7、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8、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9、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10、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12、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13、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14、自我中心:儿童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15、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1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1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1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14、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15、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16、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17、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18、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儿童人数较少,大约占:(10%)19、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20.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思维的:(起点)21.班杜拉认为,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的效果称为:(替代强化)22.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程序教学法)23.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得不到发泄?(里必多)24.霍妮认为,形成儿童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人际关系困扰)25.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发展周期)26.皮亚杰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动作上的现象,是一种什么表现?(自我中心)27.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28.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发展包含几个阶段?(8个)29、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8个)30、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怎样?(保持距离)31、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什么?(运算)32、华生认为,婴儿的喜、惧、怒是三种什么情绪反应?(非习得的)33、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周期性)三、双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根据行为的发生,华生将人的行为分为哪两类? (非习得行为)(习得行为)2、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哪两方面形成的适应状态? (同化)(顺化)3、弗洛伊德的两本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释梦》)(《精神分析引论》)4、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哪两个大纲之间的转变?(自己的大纲)(教师的大纲)5、安思沃斯认为,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除了反应敏感性得分高外,还有哪两项得分也高?(积极的情绪表达)(社会性刺激)6、下列人物中,哪两位属于同一学派 (班杜拉)(华生)7、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哪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体)(客体)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除本我外,还有哪两部分? (自我)(超我)9、下列哪两个概念属于同一流派? (观察学习)(强化)10、安思沃斯认为,回避性依恋儿童的母亲,往往具有哪两个特点?(拒绝的) (不敏感的)四、判断改错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呈阶段突然地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

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一、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

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过程相反的明适应。

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

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心理发展理论,简称"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索心理发展机制的理论。

发展理论的任务:1.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2.描述几个心理领域的变化关系;3.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提示:尽管教材阐述了发展理论肩负着三方面的任务,但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高度复杂性,迄今为止,各种发展理论都还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包容心理本质的水平。

我们在学习发展理论时,不要忘记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适应性,全面认识发展理论的思想体系、把握它的发展沿革,还要认识各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发展理论看作是孤立的、绝对的、僵化的和万能的。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发展理论产生误解和误用。

二、发展理论的作用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

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

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1.组织信息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二)儿童行为的变化
1.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逐渐习得, 斯金纳把这个过程称为“塑造”。
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新行 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的。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 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儿童心理发展 的整体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系统理论。
发展理论是多元的。
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行为主义为代表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行为
的基本成分是反应,而反应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 的。因此,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的运动。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三、育儿观念
1.格塞尔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对于他们自己的需要, 什么事在什么时候准备去做,而什么事在什么时候 不做是明确的,成人应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 他们,即不要强行将儿童嵌入成人预想的模式之中。
2.对父母提出的忠告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
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
2.自我中心是由思维缺乏可逆性造成的。
3.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 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 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为去中心化。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讲,解除自我中心并 不是必然的、必胜的,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 的人身上,自我中心状态会纠缠终身。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PPT课件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PPT课件

03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践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设计适 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课程,以适应 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需
求。
教学方法
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以提 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估与反馈
定期评估儿童的学习进展,并根据 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育 实践与儿童发展需求相匹配。
总结词
研究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 作用机制。
VS
详细描述
家庭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家庭教育对儿 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可以帮助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家 庭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二: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干预
总结词
探讨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效果。
详细描述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通过探讨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干预方 法和效果,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有效地缓解和预防儿童焦虑症,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案例三: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预测和评估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为 个性化教育和干预提供支持。
05
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案例一: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
总结词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讨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详细描述
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同伴关系等。通过观 察和实验,可以了解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 议。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二因素论
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折衷。 二因素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
同决定的。
代表人物: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R·S·Woo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 传和环境的乘积。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 (W·Stern) 认为儿 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 “ 复合” 或“ 会合”。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
抽象和概括化。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2、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
母亲的态度 支配 干涉 娇宠 拒绝 不关心 专制 民主
孩子的性格 消极、缺乏主动、依赖、顺从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教师管教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有一句名言: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家谱调查
家谱调查结果:
成名数: 父亲89 人 儿子129人 兄弟114人 总计
332人(外)祖父52人 (外)孙子37人 伯 父、叔父、舅父 53人 侄儿、外甥61人 总计203人
(二)环境决定论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来自演化心理学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例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幼儿时期的冒险探索性行为则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2.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多个阶段。

例如,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随后学会通过图像符号来表示事物并进行内化思维。

3.社会文化理论:根据俄国学者杜尔凯姆和维果茨基的观点,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他们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交互动和文化的传递实现的。

例如,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儿童可以学习和掌握复杂的技能和行为。

4.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情感与发展的关系。

例如,约翰·鲍尔比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和依恋关系对婴儿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亲密互动产生了健康、安全和信任的情感基础。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儿童的社会意识和对他人的理解。

例如,艾琳娜·西卡瑞洛提出的心智理论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理解他人的能力。

儿童从感知到行动再到合作,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心智状态和意图。

6.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互动,这些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设计和实施适合儿童需求的教育和支持提供了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PPT课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PPT课件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 都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亲子关系 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教育因素
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 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0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01
02
03
华生
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儿 童心理发展是后天学习的 结果,强调刺激-反应的联 结。
斯金纳
提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认为行为的结果可以影响 行为的出现率,强调积极 强化和惩罚的作用。
班杜拉
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 的行为来学习,强调榜样 的作用。
认知学派
皮亚杰
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 童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 和发展的过程,强调经验和知识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在这个时期 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培养,就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反之,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和敏感期,可能会对儿童心理发 展造成不良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01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
兴趣等方面的天赋。
02 03
环境因素
高度可塑性
在关键期内,个体的某些能力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受 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特定阶段
关键期通常出现在个体发展的特定阶段,如语言发展的关 键期一般在0-3岁。
重要影响
关键期的发展对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语言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敏感期的定义和特点
敏感期定义 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的某个阶 段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相对容 易学习和掌握某种知识和行为。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扩展资料:一、皮亚杰理论概述在心理学上、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的早期观点。

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二、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儿童发展中的心理阶段理论

儿童发展中的心理阶段理论

儿童发展中的心理阶段理论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进行研究,心理阶段理论是其中一种常用的解释模型。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阶段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先驱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影响深远。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恋母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五个阶段。

口唇期是婴儿时期的阶段,焦虑主要与满足口唇区的需求有关。

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这也是父母开始强调规矩和纪律的时期。

恋母期是对异性父母的情感依恋,同时还伴随着潜意识的焦虑。

潜伏期是性欲获得一段相对冷静的阶段,人的自我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最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上的一次巨大调整过程。

二、皮雅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雅杰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著名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感知运动期指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和理解世界。

在前操作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代替实际对象,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受限于个别特征。

具体操作期是指6-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但仍然只能解决具体的问题。

最后,形式操作期在12岁以后开始,儿童可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他们可以处理未曾亲身经历过的概念和抽象问题。

三、齐格蒙德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齐格蒙德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主要强调儿童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信任与不信任阶段、自主与怀疑阶段、倡导与内疚阶段、勤劳与劣等阶段和隶属与认同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是婴儿时期的主要任务,主要通过父母对婴儿需求的满足来建立信任感。

自主与怀疑阶段是幼儿期,儿童开始追求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倡导与内疚阶段是学前儿童期,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其心 理活动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定义 阶段性、连续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的重要性
有助于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为解 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建立 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指导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心理发 展的规律,为儿童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法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通过操纵某些变量 来观察儿童行为的变化。
详细描述
实验法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来控制变量,并观察儿 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实验法可以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排除其他无关 变量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儿童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
在第二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主性,并学 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肯定。
主动对内疚
在第三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 力,并学习目标设定和计划。
勤奋对自卑
在第四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工 作,并努力获得成就感。
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气质 等心理特征。
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 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从而影响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 影响,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儿 童的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儿童 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

这种取向的理论以格塞尔的成熟实力说为代表。
一、遗传的重要性


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 成熟。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所进行的早期训练对儿 童最终的学习结果没有显著作用。
二、发展的原则
1.
2.
3.
4.
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到下,由中心向边缘,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相互交织的原则:人类的身体结构左右两侧 均等,左右交替,相互交织,互相补充。 (但存在机能不对称的例外)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优势肢体的发展和心理 活动优势的形成。(如颈强反射) 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四、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

格塞尔从生物学的起点研究儿童行为的发展, 强调成熟机制的作用,是有道理的。尤其对年 幼儿童来说,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超越 了养育和教育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 社会意义。
第三节 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主体(即大脑) 也不是来自客体(即环境),二是来自主客体 的相互作用。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 注意:对行为的定向 保持:对所观察到行为信息的储存和保持 运动复现:对观察到的行为动作的尝试 强化和动机:习得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取决 于强化所引起的动机作用。强化分替代强化和 自我强化。
1. 2.
3.
4.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行为模式:范型动作演示 言语模式:言语指导传达榜样或范型的行为 模式 象征模式:通过媒介象征性的传递榜样的动 作模式。象征模式具有广泛性、可重复性的 特点 抽象模式:使用从榜样的行为中总结出来的 原理和规则来指导行为。



(四)行为主义的人格 占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一个人的人格; 具体表现出的习惯特点也就是就是人格的特征。 在华生看来,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 的,自然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华生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由此产生教 育万能论的观点。(片面性:夸大了环境作用, 否认遗传的作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1913年,J.Watson《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 到的心理学》 S-R(刺激——反应):任何复杂的行为,说到 底,不外乎一套反射;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 不同的思维究其形式只不过是不同的语言形式。 行为主义认为思维是全身的肌肉,特别是喉头肌 肉的内隐活动,与其他体力活动没有本质差别, 只是可观察性和复杂性的差别而已。


“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也就是最有利的时 期,这是基本的原理之一。对这个时期任何向 上或向下的偏离,即过早或过迟实施教学的时 期,从发展观点看,总是有害的,会对儿童的 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维果茨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评析

其高级心理机能论是对心理学的巨大贡献 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结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

教育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 阶段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 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教育不 能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结构水平;教育在儿 童思维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



皮亚杰发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独特性,突出了 儿童本人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皮亚杰的理论在描述儿童思维特点的同时,还 努力探索了思维的机制,解释发展的因素,极 大的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顺序的阐述尽管有一些 争议的地方,但仍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起 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 2.
3.
4.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能力增强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 增强 心理活动出现个别化特征

高级心理机能发生发展的机制——中介理论 心理活动的中介环节:运用心理工具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 学校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类似于最近发展区与现 实发展水平的关系。 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 “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学习”转变为“按教师 的大纲学习”,这里存在最佳期限(分最佳下 限和最佳上限)的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论述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整体过程,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大致有四种取向: 环境取向 生物取向 相
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 确定有效的内容和方法; 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关
5.
自我调节的原则:婴儿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吃、 睡和觉醒的周期,在儿童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的发展中也存在有规律的波动现象,格塞尔 称之为“行为周期”。(见教材P204)
三、育儿观念



“婴儿带着一个天然的进度表降生到世界上来, 它是生物进化三百万年的成果。”(格莱因) 尊重儿童天性,是正确育儿观念的第一要义。 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的表现,跟随他们发出 的各种信号和暗示,了解婴儿先天的自我调节 能力及各种活动的周期,不要强行打破他们的 活动的规律。 格塞尔并不否认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应 该在成熟的力量和教育过程之间取得平衡。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取向的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 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
一、心理发展观



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 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 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 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低级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 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 维等(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如观察、随意注意、逻辑记忆、 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历史发 展的产物)
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即儿童把注 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二、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是异源的,思维从对事物的操作行 动中演绎出来,语言则产生于经验。思维影响 着整个心理的发展,也控制着整个语言活动本 身。 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语言能增强 思维的速度和广度,但它不是逻辑思维发展的 动力,而只是一种工具。
I.
II.
III. IV.
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以下忠告: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 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 出现的发展的新事实。 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该发展什么了”,应该让 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包括: 年龄:年龄小比年龄大易于形成条件反射 练习的分配:分散学习比集中突击训练效果好



(三)行为主义的情绪 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 惧: 怒: 爱: 这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是以后的情绪和情感 的基础,在条件反射机制的作用下,情绪和情 感会逐渐发展。
5.
6. 7.
8.
参照模式:呈现一些具体的参照事物来帮助 学习。 参与性模式:观察示范与仿照参与结合。 创造模式:对观察到的行为加以改造,形成 新行为 延迟模式:榜样示范的动作,不立即复现, 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再现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变革,推广了 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对儿童的学习和 教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原则和方法。如反 对体罚,重视习惯培养,重视家庭护理和身心 教育。 行为主义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否认遗传的作用, 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认知和情感意志)也不重 视。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是应答性行为, 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操作性行为(个 体主动发生的行为),行为发生后,及时给予 强化,则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一)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连续强化:每个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对部分正确反应给予强化(部分强化) 固定强化:对正确反应,按固定时序给予强化 偶然强化:对正确反应的强化是随机的 积极强化:刺激出现次数增加,反应次数也增加 消极强化:刺激出现次数减少,反应次数也增加 惩罚:反应出现,给予惩罚,目的是消除行为


(二)儿童行为的变化 斯金纳把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 造”,又称接近法。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对儿童新行为的塑造和 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新行为。 即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的行为及结果 而习得新行为。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只 是对榜样行为简单的复制。观察学习比模仿复 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