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A1型题{{/B}}(总题数:45,分数:90.00)
1.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 A.体表
∙ B.分肉之间
∙ C.四肢
∙ D.躯干
∙ E.头面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 A.从足走头
∙ B.从头走足
∙ C.从胸走手
∙ D.从手走头
∙ E.从足走腹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3.手足三阳经交于
∙ A.手
∙ B.足
∙ C.头
∙ D.腹
∙ E.胸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

4.手厥阴经分布在
∙ A.上肢内侧前缘
∙ B.上肢外侧前缘
∙ C.上肢内侧中线
∙ D.上肢外侧中线
∙ E.上肢内侧后缘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

四肢内外侧又分为前缘、中线、后缘。

太阴经、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经、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

5.足少阳胆经分布在
∙ A.下肢内侧前缘
∙ B.下肢外侧前缘
∙ C.下肢内侧后缘
∙ D.下肢外侧中线
∙ E.下肢外侧后缘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下肢内侧,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分布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两经交又后,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足少阳胆经分布在下肢外侧中线。

6.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 A.手少阴心经
∙ B.手厥阴心包经
∙ C.手太阳小肠经
∙ D.手少阳三焦经
∙ E.手太阴肺经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7.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 A.手少阴心经
∙ B.手厥阴心包经
∙ C.手太阳小肠经
∙ D.手少阳三焦经
∙ E.手太阴肺经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经络
8.循行于内踝上八寸以下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 A.足少阳胆经
∙ B.足少阴肾经
∙ C.足厥阴肝经
∙ D.足太阴脾经
∙ E.足阳明胃经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9.分布在面额部的经脉是
∙ A.太阳经
∙ B.阳明经
∙ D.厥阴经
∙ E.太阴经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

10.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是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 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 D.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 E.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胸腹正中线向外排列的顺序是: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11.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
∙ A.胸部
∙ B.腹部
∙ C.背部
∙ D.肩胛部
∙ E.体侧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手三阳经均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中,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12.与足太阴相表里的经脉是
∙ B.足少阳
∙ C.足阳明
∙ D.手太阳
∙ E.手少阳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与别络的互相沟通,组成了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13.手阳明经络于
∙ A.肝
∙ B.心
∙ C.脾
∙ D.肺
∙ E.肾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在体内直接与本脏腑相连,称之为“属”;十二经脉又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联系,称之为“络”。

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

14.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
∙ A.手少阳三焦经
∙ B.手少阴心经
∙ C.足厥阴肝经
∙ D.足少阳胆经
∙ E.足少阴肾经
(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循环流注,流注次序为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肺。

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手少阳三焦经。

15.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 A.经别
∙ B.别络
∙ C.浮络
∙ D.孙络
∙ E.奇经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气血溢满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予补充。

16.“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指
∙ A.冲、任、带脉
∙ B.任、督、带脉
∙ C.冲、任、督脉
∙ D.督、冲、带脉
∙ E.冲、任、跷脉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三条经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部,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到额面,冲脉与肾经相伴循行于腹部两侧上至目眶下,称为“一源三歧”。

17.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总督一身之阴经
∙ B.总督一身之阳经
∙ C.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 D.约束诸经
∙ E.调节十二经气血
(分数:2.00)
B. √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督”,有总督、统帅之意。

督脉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具有总督和调节一身阳经气血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

18.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 A.冲脉
∙ B.任脉
∙ C.督脉
∙ D.阴阳维脉
∙ E.阴阳跷脉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跷”有跷捷之意。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二者均起于足部,上达头面联络于脑,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19.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是
∙ A.冲脉
∙ B.任脉
∙ C.督脉
∙ D.阴阳维脉
∙ E.阴阳跷脉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会合,入属于脑,能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且与人的睡眠活动有关。

20.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
∙ A.带脉
∙ B.任脉
∙ C.冲脉
∙ D.督脉
∙ E.维脉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密切联系,能反映脑、髓、肾的功能。

21.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
∙ A.十五别络
∙ B.十二经别
∙ C.十二经筋
∙ D.十二经脉
∙ E.奇经八脉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22.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
∙ A.经别
∙ B.经筋
∙ C.别络
∙ D.皮部
∙ E.奇经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

加强了相为表里两个经脉的内在联系。

23.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 A.奇经
∙ B.经别
∙ C.经筋
∙ E.皮部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之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24.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
∙ A.胸腹部
∙ B.肌肤体表部位
∙ C.关节和骨骼附近
∙ D.四肢末端
∙ E.头面及项部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

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

25.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联系作用的是
∙ A.经别
∙ B.经筋
∙ C.别络
∙ D.皮部
∙ E.奇经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沟通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的联系。

26.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
∙ B.寒邪
∙ C.湿邪
∙ D.燥邪
∙ E.火邪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主动,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留滞体内,易引起腠理疏泄开张,引起汗出、恶风的症状。

阳位是指头面部、阳经和肌表,风为木的主气,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部,出现头昏头沉、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状。

27.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A.为阴邪,易阻气机
∙ B.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
∙ C.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
∙ D.其性粘滞,病难速愈
∙ 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意。

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

阴寒之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就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28.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
∙ B.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
∙ C.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
∙ D.寒客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
∙ E.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病因
29.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
∙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 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
∙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暑邪侵犯人体,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迫津外泄,所以暑邪侵犯人体可引起大汗出。

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

由于津能载气,在大量汗出的同时,气随汗泄,引起气虚,可出现气短乏力,声低懒言等。

30.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
∙ A.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病难速愈
∙ B.湿邪损伤阳气,阳气受损,病难速愈
∙ 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
∙ D.湿性重浊,留滞于体内,病难速愈
∙ 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病难速愈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湿性粘滞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31.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 B.寒邪
∙ C.暑邪
∙ D.湿邪
∙ E.燥邪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水为阴之征兆,故属阴邪。

湿为有形之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32.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咳,或喘息胸痛等症状的邪气是
∙ A.风邪
∙ B.寒邪
∙ C.暑邪
∙ D.湿邪
∙ E.燥邪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燥与肺又同属金令,故燥邪袭人最易伤及肺脏,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3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
∙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 C.为阳邪,性炎上
∙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 E.为阳邪,性炎热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向上,故属阳邪。

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汗出、脉洪数等症。

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34.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 A.风邪
∙ B.寒邪
∙ C.暑邪
∙ D.湿邪
∙ E.火邪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火易生风动血:生风又称动风,是指以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养,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动血是指引起出血,火热之邪侵入血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35.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为阳邪
∙ B.炎热
∙ C.伤津
∙ D.动血
∙ E.生风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火易伤津耗气。

所以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伤津。

36.“痛痹”是以什么邪气为主引起的
∙ A.风邪
∙ B.寒邪
∙ C.暑邪
∙ D.湿邪
∙ E.火邪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寒性凝滞,导致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寒邪偏盛所致的痹证,以关节剧烈疼痛为特点,称为“痛痹”或“寒痹”。

37.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 A.病情重,预后差
∙ B.高热持续不退
∙ C.易伤津耗气
∙ D.扰动心神
∙ E.传染性强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致病特点。

38.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
∙ A.心、肝、脾
∙ B.心、肺、脾
∙ C.心、肝、肾
∙ D.心、肺、肝
∙ E.肺、脾、肾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肝主藏血,肝主疏泄,促进气血运行,调畅情志活动;脾主运化,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的气血失调为多见。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心、肝、脾三脏。

39.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 A.肝
∙ B.心
∙ C.脾
∙ D.肺
∙ E.肾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为七情发生之处,所以情志刺激首先伤及心神,心神受损可涉及其他脏腑。

40.以下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 A.过度愤怒
∙ B.喜乐过度
∙ C.过度悲忧
∙ D.突然受惊
∙ E.思虑过度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病因[解析]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可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41.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
∙ A.呼吸功能
∙ B.藏血功能
∙ C.疏泄功能
∙ D.纳气功能
∙ E.运化功能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

临床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呕血咯血,甚则昏厥卒倒。

42.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
∙ A.气消
∙ B.气结
∙ C.气上
∙ D.气下
∙ E.气乱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引起肾气不固,气泄以下。

可见二便失禁,骨酸痿软,手足厥冷,遗精等症。

43.暴喜过度,临床常见的症状是
∙ A.神元所归,虑无所定
∙ B.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 C.面红目赤
∙ D.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 E.意志消沉,面色惨淡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暴喜过度,成为病因,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44.《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辛”,可致
∙ A.脉凝泣而变色
∙ B.皮槁而毛拔
∙ C.筋急而爪枯
∙ D.肉胝皱而唇揭
∙ E.骨痛而发落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解析]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45.《素问·五藏生成篇》说“皮槁而毛拔”是由
∙ A.多食酸所致
∙ B.多食苦所致
∙ C.多食甘所致
∙ D.多食辛所致
∙ E.多食咸所致
(分数:2.00)
B. √
C.
D.
E.
解析:[考点] 病因
二、{{B}}B1型题{{/B}}(总题数:5,分数:10.00)
∙ A.肝
∙ B.心
∙ C.脾
∙ D.肺
∙ E.肾
(分数:2.00)
(1).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是(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五脏 [解析]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依赖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实现的,是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在水液代谢方面的概括。

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具有调节水液吸收、传输和布散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脾能将吸收的津液及时地转输至全身,以发挥滋润濡养作用,并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功能,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2).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是(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 A.肝
∙ B.心
∙ C.脾
∙ D.肺
∙ E.肾
(分数:2.00)
(1).具有司呼吸功能的脏是(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考点] 五脏 [解析]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呼吸功能,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维持呼吸深长的作用。

(2).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 A.肝
∙ B.心
∙ C.脾
∙ D.肺
∙ E.肾
(分数:2.00)
(1).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考点] 五脏 [解析]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升发的特性,能够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促进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畅达疏通。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2).具有主闭藏功能的脏是(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 A.脑
∙ B.髓
∙ C.骨
∙ D.脉
∙ E.女子胞
(分数:2.00)
(1).“髓海”指的是(分数:1.00)
A. √
B.
C.
E.
解析:[考点] 奇恒之腑 [解析]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脉为“血府”。

(2).“血府”指的是(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 A.筋
∙ B.脉
∙ C.肉
∙ D.皮
∙ E.骨
(分数:2.00)
(1).肺在体为(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考点] 五脏 [解析]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肝在体为筋,心在体为脉,脾在体为肉,肺在体为皮,肾在体为骨。

(2).肝在体为(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