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生命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作者如何从具体的生命现象引申到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4.领悟文章的主旨,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永久的生命》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敏感性和审美情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以及文章的结构思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引导他们从课文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尊重生命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促使学生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高中语文:《永久的生命》教案
高中语文《永久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久的生命》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久的生命》的主要内容介绍。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
3.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4. 课文的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引出本课的主题《永久的生命》。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分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 对学生的阅读、讨论和写作能力的评价。
3.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永久的生命》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评价工具。
六、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精读理解:让学生逐段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珍贵和意义。
《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生命的永久性。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永久性。
2.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生命。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用于讲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永久性等概念。
3.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
3.3 阅读理解法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出本课主题《永久的生命》。
4.2 讲解概念讲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永久性等概念,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珍贵和永久性。
4.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5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永久的生命》一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6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培养他们珍惜和保护生命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对生命永久性的认识程度。
6.2 评估方法学生作文:评估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永久的生命》-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永久的生命》,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生命话题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了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看到大家认真思考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通过这个问题,我们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命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独特见解。我发现,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学生们掌握得还不错,但有些同学在理解生命抽象概念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多直观、生动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命之美,分析生命中的困境与希望,并探讨如何珍惜生命。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概念、课文中对生命的描绘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命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刻的生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永久的生命》中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表达,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举例:如课文中“生命就像一朵花,虽然它会凋谢,但它曾经那么鲜艳地绽放过”一句,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是教学中的重点。
(2)分析文学手法:识别并赏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课文中“大地把它们孕育出来,又把它们紧紧地拥抱在自己的怀抱里”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大地与生命的紧密联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第【1】篇〗《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件设计#【教学计划】2课时第一课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的文章去感悟生命。
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2、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3、速读课文,积累字词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永久的生命(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点拨】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再划分层次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生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永久的生命》的课程。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故事分享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感受生命的永久。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并且能够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2. 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3. 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永久性,学会珍惜生命。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永久性,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书《永久的生命》,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彩笔、剪刀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本空白的故事书,手工制作材料。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给孩子们分享了故事《永久的生命》,通过故事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2. 讨论: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故事中的角色,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3. 手工制作: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工制作材料,制作出他们心中的“永久的生命”。
4. 分享:我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对生命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故事和手工制作,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讨论和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非常简单而纯粹。
他们通过故事和手工制作,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然而,我也意识到,生命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生命教育,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活动,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家长们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永久的生命 教案
《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从你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当你看到“生命”这个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它到底能不能永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惑一起来学习严文井先生的散文《永久的生命》,让我们一起从中找到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生自由读课文1、完成生字词卑微牛犊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臼齿:齿名。
在口腔后方的两侧。
一般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2、看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生字词预习效果很好,那么你对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又有哪些了解呢?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永久的生命》写于1942年,此时,日本鬼子正在我国横行霸道,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
3、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讲了哪几层意思?写作手法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先抑后扬。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诵音,勾画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例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永久的生命》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永久的生命》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生命观。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生命的短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永久的生命》。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4.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课文内容,思考生命意义。
4.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结果,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观察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6.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深度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学生如何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七、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永久的生命》原文。
7.2 多媒体资源关于生命的短片、图片、音频、视频等。
7.3 真实案例收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真实故事或案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8.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永久的生命》教案
另外,在讲解课文重点和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我再耐心一些,多花一些时间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大胆地提问。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思考,也敢于表达自己的困惑。作为老师,我要继续营造一个轻松、包容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永久的生命》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珍惜。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生命的花朵”、“生命的河流”等,理解作者对生命永恒的感悟。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课文中“生命像一朵花,虽然短暂,却灿烂绚丽”等句子,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第一章:生命的起源1.1 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认识生命的重要性,珍惜生命;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定义,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3.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
1.4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评估学生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生命的多样性2.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2.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2.2 教学内容1.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分类体系;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1.采用图片、标本等教学资源,展示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2.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3.设置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通过学生的讨论题的回答,评估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延续3.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认识生命的延续和生物繁衍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
3.2 教学内容1.生物的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定义和过程;2.生物的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生物的生命周期;3.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的意义,生物繁衍的方式。
《永久的生命》 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永恒与美好。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对比等,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领悟生命的永久与短暂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而独特的。
当我们面对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消逝时,总会有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去探寻生命的奥秘。
(二)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围绕“生命”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文章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表达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的观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生命是如何“易逝”的?(1)学生默读课文第 1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2)明确:“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作者通过列举人们在三十岁左右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易逝。
2、生命又是如何“永久”的?(1)学生朗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思考生命永久的表现。
(2)明确:“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高中语文:《永久的生命》教案
高中语文《永久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永久的生命》,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永久的生命》是一篇描绘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永恒和珍贵。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中的形象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和思考深度。
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效果。
3. 综合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如关于人生哲学、生死观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
2. 邀请有关生命科学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开展生命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墓地、Hospice 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永久的生命》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学术论文、书籍、文章等。
3. 影像资料:与生命主题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等。
八、教学时间1. 授课时间: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2. 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九、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八年级统编版《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严谨的思路和结构。
提高学生对哲理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尝试写简短的哲理散文,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辩证思考,把握“永久的生命”的内涵。
分析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情感和观点上的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蕴含的哲理。
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使学生能将文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思考。
有人感叹生命的短暂,有人赞美生命的顽强,有人追寻生命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命这一奇妙而又神秘的现象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战争与苦难中挣扎,但作者依然能从对生命的思考中获得力量和希望,写下了这篇对生命充满热爱和赞美的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要读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之情。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生命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永久的生命》2. 多媒体设备3. 案例材料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哪里?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永久的生命》。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探讨的主题。
2.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生命态度。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生命价值观。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反思如何在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束本课。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有关生命意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命的宝贵。
2. 学生观看视频,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生命”为主题,写一篇感悟文章。
《永久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4
《永久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4一、课标分析《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而,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如朱自清的《背影》;或写景状物,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或议论抒情,如《散文二篇》。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前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也为《永久的生命》这篇这里散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以及学情分析虽然本班有尖子生,但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学生依然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的障碍。
上课时,不仅要培养尖子生的,树立榜样作用,还要重视中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走进文本,愿意探索他们未知的新领域。
四、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及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七、教学用具:PPT课件、投影仪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诗歌简析:《有的人》本诗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永久的生命》 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体会文中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领会文中关于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生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春天的花朵、新生的婴儿、年迈的老人等)同学们,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对生命进行了思考和描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看看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认为生命是“永久”的,他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语句,如“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自身神奇,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等。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文中哪些语句富有哲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赏析,如“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1.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表达能力。
第二章:探索生命的起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探讨生命的起源的理论和证据。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多样性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多样性和分类。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物的多样性。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生命的延续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延续方式和机制。
培养学生对生命延续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延续方式和机制。
探讨生命的延续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延续。
4.4 教学评估第五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观。
5.2 教学内容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介绍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表达能力。
第六章:生命的脆弱与坚韧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脆弱性和坚韧性。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6.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在面对困难时的脆弱性和坚韧性。
探讨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脆弱之间的平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活动一:回顾梳理(一)复习导入,忆一忆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二)学法交流,说一说1、说体裁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活动二:自主阅读(三)整体感知,读一读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四)分析思路,理一理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1、结构清晰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活动三:互动点拨(六)精读赏析,品一品1、读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2、读出对生命不朽的感动3、读出对生命奇迹的赞美4、读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任选一点,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5、语言特色活动四:拓展运用(七)积累拓展,写一写1、读“生命哲理”的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
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回顾梳理
(一)复习导入,忆一忆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法交流,说一说
1、说体裁
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
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
活动二:自主阅读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四)分析思路,理一理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
1、结构清晰
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
(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
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
活动三:互动点拨
(六)精读赏析,品一品
1、读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2、读出对生命不朽的感动
3、读出对生命奇迹的赞美
4、读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任选一点,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5、语言特色
活动四:拓展运用
(七)积累拓展,写一写
1、读“生命哲理”的古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2、讲“生命不朽”的故事
(董存瑞炸调堡,刘胡兰赴铡刀,黄继光堵机枪,雷锋做好事……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年纪轻轻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个体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你认为生命应该是什么?写一写自己感受。
(八)学法小结,谈一谈
1、把握课文内容(抓对象,巧概括)
2、理清行文思路(抓关键,看变化)
3、学习写作手法(抓联系,多分析)
4、品析文章语言(抓角度,精品味)
5、感悟文章主题(抓情感,深体会)
(九)读写实践,做一做
1、请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2、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我为什么活着》并批注
板书:
赞美生命 感叹生命的易逝 永 久
的
生
命
感动生命的不朽 赞美生命的奇迹 抑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