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优化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优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系列针对学生、教师、社会及行业的协同服务机制,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目标的系统。
一、公共服务体系结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学生服务学生服务是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服务的目标是使学生受到全面、专业、高效的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水平和就业能力。
学生服务具体包括心理健康服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宿舍管理服务,以及物质资助服务等。
2. 教师服务教师服务是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服务旨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资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学术交流服务等。
3. 社会服务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要面向整个社会,提供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服务项目,为社会发展和公众福利做出贡献。
二、构建与优化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高校自身的需求。
高校应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为服务对象提供诸如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支持。
同时,在构建和优化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
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2.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要构建一个发挥作用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建立一系列科学的、细致的服务管理与服务评价体系。
制度要建设完善,政策要统一,助力于高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3. 推进信息化手段落的运用在优化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信息化手段也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学生自助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建设等,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降低服务成本等等。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和范围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和范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指一国或地区在教育领域建立的一套普及教育、保障教育权益的公共服务机制。
它的目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无论其经济、社会地位或其他背景如何,都能获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和范围,以及其重要性。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主导,以提供普及的、公平的、质量保障的教育服务为目标的机制。
它在国家层面上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
该体系致力于确保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以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范围: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等机构,为3至6岁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关爱。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核心。
它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等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知识储备。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竞争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成年人。
3. 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还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这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经验,以便他们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或进一步深造。
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旨在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化。
4.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延伸。
它包括大学、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等,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实现教育公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能够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确保各个群体、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或政府组织提供的教育服务。
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改进。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资源不足、服务不平等、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不足资源不足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在很多地方,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教师的待遇不高,许多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感兴趣,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而且,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地方缺乏素质高、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
2.教育设施不足。
很多地方的教育设施都比较简陋,很多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吃住条件。
这样,很多孩子只能在简陋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3.教育资金不足。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学校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地方的农村小学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没有,更谈不上优质教育了。
解决方案:对于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大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预算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增加教育经费。
通过增加投入,可以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育设施,提高学校教学条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当优化资源配置,向贫困地区倾斜教育资源,保障所有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可以弥补政府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二、服务不平等在当前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服务的不平等现象比较突出。
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对我国当前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我国当前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建议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内容。
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的我国,借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方面的经验,反思巴西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做法,总结落入“福利陷阱”的英国的教训,对我国当前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公共教育服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中等收入国家的经验表明,教育与经济增长具有互动机制。
要通过改善公共教育服务,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源。
(一)公共教育服务与经济增长具有互动机制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公共教育服务与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较高的经济增长—较好的公共教育服务—较好的人力资源—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经济增长”形成互动机制。
日本、韩国、新加坡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充分说明了教育为经济增长提供内在动力的作用。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60年代普及了中等教育,70年代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80年代推进了教育的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靠技术进步取得,而技术进步又依赖科技人才的培养。
日本、新加坡适应中等收入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适应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要求,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技术人才上,培养出一大批能够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应用新技术的中级人才。
新加坡通过以分流筛选为基础的因材施教制度,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重视发展各种职业学校,对就业者进行技术培训。
政府有关部门下设有训练学院和职业培训中心,推行企业培训计划。
教育部门和政府机关还与一些跨国公司合作,选送本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
巴西在1964—1985年的军人统治时期,对教育重视不够,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发展中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造成低小学入学率、高留级和辍学率、高文盲率现象,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改善,直接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并带来了产业升级困难、就业困难、犯罪多发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解读
一、关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概念1.1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指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保障全体学生获得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优质教育服务的体系。
1.2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阶段,覆盖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性2.1 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
2.2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3 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三、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3.1 公平公正原则。
保障每个学生平等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2 教育优先原则。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应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3 公共产品原则。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负责提供。
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4.1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扶持等手段,实现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4.2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
4.3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促进教育教学体系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益。
五、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政府职责5.1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基本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占比,确保教育经费合理分配和使用。
5.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
5.3 改善教育环境。
加大对学校、教师的扶持力度,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六、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措施6.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动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6.2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
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质量与公平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教育经费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该合理安排教育经费,并采取措施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特别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应该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均衡性。
教育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评估和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教育机会的均衡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同时,社会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
加强教育公平的监督和评估。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应该加强对教育公平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定期对教育公平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公开透明地公布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形成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的氛围。
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强教育公平的监督和评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思考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思考欧晓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本文系作者2019年7月6日在“第九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
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是指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欧晓理*【摘 要】【关键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落实,服务范围持续拓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健全。
但不可否认,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不够明晰,服务提供主体之间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绩效评估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十四五”时期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新形势,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问题 新形势 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公共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通常我们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狭义的概念,也就是社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解读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解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以期增进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概述1. 医疗卫生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建设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资源等,使人民能够及时、便捷地享受到医疗服务。
2. 教育领域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也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3. 社会保障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率。
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精准扶贫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4. 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了对大气、水域、土地等方面的保护治理。
通过推进绿色发展,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5. 交通运输领域公共交通建设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加大了对公交、地铁、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在城市之间建设高速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方便人民出行。
三、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以上政策的积极实施,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均衡,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得到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方便了人民的出行。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成效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致力于建设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成效,并分析对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我国政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全国各地都能够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实现了服务的均等化。
1. 教育我国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有效落实。
2. 医疗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国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裙众在就医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 社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保障措施,满足了人民裙众在各个阶段的生活需要。
4. 住房住房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断加大对住房保障的力度,租购并举、城乡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通过建立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得到了持续提升。
1. 教育教育质量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我国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中,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2. 医疗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是人民裙众关注的重点,我国不断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不断创新,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3. 社保社会保障服务的质量是人民裙众衡量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情况汇报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举措。
下面,我将就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教育方面,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扩招,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地区、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医疗卫生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再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我国积极推进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创业。
加强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此外,住房保障方面,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最后,文化体育方面,我国不断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的来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但也要看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优先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坚持政府主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动态调整,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坚持补齐短板,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强化教师关键作用,加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法治化建设。
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市(地、州、盟)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县(市、区、旗)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二、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要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市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资源配置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县区倾斜;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经济欠发达县区学校办学条件跟踪评估和定期调度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工作统筹,切实兜住办学条件底线。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具体标准,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加大力度并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项目,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安全防范建设、教学仪器装备、数字化基础环境、学校班额、教师配备等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切实改善学校教学生活和安全保障条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平衡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建设的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起来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的组合。
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提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保障等基本服务。
它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环境保护、交通等多个领域,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1.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保障人民享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权益,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2.促进经济发展。
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科技、文化等资源,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3.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加强国家治理能力。
建设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意支持。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1.加强政府领导和统筹规划。
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因此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
3.优化资源配置。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财政、人力、物力等,要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4.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提升人民的满意度。
5.加强监管和评估。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服务的公平公正、透明高效,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公共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
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整体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管理和监督等多个方面探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一、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公共服务体系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主体组成的一个服务系统,其目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是全面、均衡、有序、协调、高效的。
政府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其职能是担负主导牵头的责任,统筹协调、监管管理、制定发展规划、财政保障等等。
企业和社会组织则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它们能够带动更多力量和资源参与进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需要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整合,需要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举措推进服务的普及、优化、提高效率。
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中应该把握正确的方向,精准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中国的家庭政策,像是全球独树一帜的政策,在很多人口比例上有着前瞻性的思考,以及在政策的执行上也展现着严谨和精准。
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严谨性和精准性,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清晰明确的公共服务流程、提供标准、科学合理的定价、保障机制及市场化运营管理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搭建的重要元素。
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重要任务。
具体来说,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服务标准的制定。
服务标准是公共服务的“敲门砖”,其是服务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
服务标准应该是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实施可行的,既要充分考虑个别需求,也要考虑到整体效益,确保公共服务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与个别利益。
例如,在医疗领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标准,包括审核、备案、评估、考核、奖惩等等措施。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与学前教育制度完善——基于中国学前教
学前教 育普及 率偏低 ,学前教 育 办学基础 薄弱 ,且存 在 明显的城 乡、区域 差异 ,政 府 学前教
育投入 亟待加 强 这 些问题 导致 我 国的学前教 育无法适应公 共基础教 育投 资的基础 性 、公 平
性要 求。对此 ,需要 通过 完善 学前教 育立法 ,加 大政 府财政 投入 ,规 范和拓 展 民营机构 ,规 范农村 学前教 育机构 ,加 强教 师队伍建设等措施 ,构建人 力资 源强国战略 的稳健起 点 。
元化供给 ( 曾 晓东 ,2 0 0 6 ) 。 [ 统 计 显 示 ,我 国 学 前教 育投 入 中校 办产业 、勤工 俭学 、社 会 服务 收
入 和捐 集收 入 的 比重 逐年 下 降 ( 见图1 ) ,由单位 体
制 支持 的幼 儿 园办 园机制 正 在逐 步 瓦解 。原 有 的计
[ 关键 词 ]学前教 育 公共 教 育服务 体 系 国际 比较
一
、
0 1 2 年 分别 已经 攀 学 前 教 育 已成 为 我 国 基 本 公 共 教 育 教 育总 收入 和事 业 收入 的 比重在 2 升至2 8 . 5 %和 8 4 . 5 % 。除 了学 杂 费 开 支 之 外 ,赞 助 费 、择 园费 等超 成本 的 收费 和灰 色 收入加 重 了普 通
见》
1 9 8 5
《 托 儿所
、
生保健制度》
幼儿园卫
中存在 的突 出问题 和 矛盾 已使 得 学前 教育 成 为我 国
基本 公共 教育 公共 服 务体 系的 “ 短板” 。对此 。 2 0 0 7 年党 的 “ 十七 大 ”报告 提 出 “ 重 视学 前教 育 ” : 2 0 0 8 年党 的 十七届 三 中全 会则 提 出 了 “ 发 展农 村 学 前教 育” 的 战略性 任 务 ;2 0 1 0 年 出 台的 《 国家 中长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体会和感悟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体会和感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对于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各级政府支持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同时,学校教育、幼儿园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也不断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支持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孩子们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帮助他们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有助于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和贫富教育差距。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总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这是我非常认同的做法,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从目标、原则、实施方式等方面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目标1.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这些服务是公众生活中必需的,应该得到公平和普遍地提供。
2.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目标。
3.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分布。
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公众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权利。
二、原则构建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
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公平公正,不论个人背景、收入、地域等因素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3.多元化原则。
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根据公众需求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协同发展原则。
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避免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
三、实施方式为了有效构建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应采取以下实施方式:1.政府主导。
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起主导作用,制定政策和规划,建立管理机制。
2.公众参与。
公众是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和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评估,提出意见和建议。
3.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总之,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涉及到政府、公众和市场的多方面参与。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我们应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享有更好的服务。
一、教育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公共服务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
我们应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公平利用,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在教育体制上,应积极推动教育公平,不断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善。
同时,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条件,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医疗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我们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能力,降低基本医疗费用,完善医保制度,确保贫困群众和农村地区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同时,加强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生队伍的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就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我们应加大对就业领域的投入和支持,积极推动就业政策的落实,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同时,要鼓励创业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四、其他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除了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涉及到社会救助、住房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福利等方面。
我们应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住房保障政策,加强对老年人和儿童的照顾和关爱,建立健全的养老和福利服务体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潜在困境与应对策略兼论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潜在困境与应对策略兼论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一、“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
提升教育质量:“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将促使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双减”政策有利于缓解家长焦虑情绪,释放学生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监管与评估机制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双减”政策面临的潜在困境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双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但部分地区、部门、学校及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政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是责任落实不到位。
虽然各地区各部门都已明确“双减”工作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出现拖延推诿、敷衍应付等现象。
三是配套政策不完善。
“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如财政投入、师资配备、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完善
职 业 技 术 教育
VOCAT ONAL AND TECHNI I CAL EDUCAT 0N 1
No 1 . 01 .9 2 l
Vo . 2 1 3 Ge e a . 5 n rl No6 3
基 本 公共教 育服 务体 系构 建 与 中等职业 教 育制 度 完 善
、
09 . 1 1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索 和初 步 建设 阶段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改 革 和 发展 《 规划纲 要 (0 0 22 年 )指 出 , 国中等职业 教育 2 1— 00 》 我 要 实行 工学 结合 的人 才 培养模 式 ; 坚持 学校 教 育与 职业培 训并 举 , 日制 与非全 日制 并 重 。对 于 如何 全
张 原
( 中国劳动 关 系学 院 ,北京 1 0 4 ) 0 0 8
摘
要
近年 来 , 国 中等职业教 育中存在 的突 出问题成 为基 本公 共教 育服务体 系的“ 我 短板” 中等职 。
业教 育的问题体现 在教 育模 式不成熟 , 色性 和普及率偏低 , 学机构和教 师质 量基础薄弱 , 财政 对 中 特 办 公共
—
—
职 业 资格 一 级 * 中级 专业 技 术 职 务 一
—
—
* 一
… 一
图1 20~09 0 1 2 0 年中国各类职业资格等级和专业技术
职 务 劳 动 力 求人 倍 率
资料来源: 劳动力市场信 息网监测 中心 ht :w w1 . v n tp/ w . g . 。 / m oc
高、 技校 、 中专和硕士 以上学历劳动者 的求人倍率 超 过 1大 专 和 大 学本 科 学 历 劳 动者 均 处 于 供 大 于 , 从 2 世 纪初 开始 , 国劳 动力 市 场 的技术 劳 动 1 我 而拥有 职 业 资格 等 级和 专业 技 术职 务 的 力 供 需失 衡 , 以及学 历 型人 才 和 技能 型 人才 发 展 非 求 的状 态 , 见图2 。 均衡 状 况 开 始 逐 步 凸 显 。从 中 国劳 动 力 市场 信 息 劳动者基本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与教育研究学院: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专业:教育学学号:1010314047姓名:关文涛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的阶段。
在这五年期间,如何加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定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四个主要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提供,与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教育服务,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①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提出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2012年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显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这一问题不仅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已获得合法的政策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的阶段。
在这五年期间,如何加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中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发展现状的对比教育公共服务投入仍然不足,我国2010年教育财政投入只占GDP的3.66%。
而高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1年就达到6.8%,中等国家平均为4%,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7%。
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的公平性不足,扩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的差距。
我国虽然一直坚持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实际仍然存在着教育失衡的突出问题。
例如,办学经费按学校学生人数下拨,多年来,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各种方式持续不断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经费也少,只能勉强生存,没有发展能力。
城镇学校学生多,经费也多,加上不菲的择校收入,学校发展越来越快。
再如,城乡学校之间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津贴差距较大,从而加剧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和新分配的年轻教师不愿进入,优秀学生不愿入学,进一步导致城镇与农村的教育质量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适应产业升级,出现教育供给结构与我国教育立国战略的要求差距明显。
有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9.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这些指标都不同程度的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亚洲的后起之秀韩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
有资料显示,2005年,韩国高中入学率达到99.7%。
在25年至34年龄组中,高中毕业人口居世界第一位。
韩国用了三十年时间从高中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变成了最高的国家。
韩国高等教育主要依靠私人资金的投入。
韩国2004年就读私立大学的人数在初级学院是95.7%,大学是78.4%,私人高等教育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居世界第一,在2001年私人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2.3%,而同年,公共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占GDP的0.4%。
韩国高等教育规模令人震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2004年韩国89%的适龄人口可以接受中等后教育。
韩国教育投入的教育原则是公共资金重点保障教育均等,私人资金保障教育的效率与普及。
政府公共资金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投入以私人为主,私人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居世界第一。
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字,韩国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8.2%,超过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所有其他国家,但在其对教育的投入中,公共资金的投入仅占GDP的4.8%,低于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平均水平,其私人教育投入却占到GDP的3.4%,高居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之首。
到2004年韩国私立高中的学校数和学生数都占到50%,这种符合国情的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韩国政府首先将有限的公共资金用在收益率最高的初等教育,然后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投入政策。
韩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考虑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财政状况等因素,韩国普及义务教育采取的是先小学、后初中、再幼儿,先农村、后城市的发展战略。
小学义务教育自 1953 年开始实施,到 1959 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小学义务教育,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完全普及;初中义务教育从 1985 年在岛屿、偏僻地区开始实施,1994年扩大到郡县、镇一级。
但由于财政困难,到 2002 年,只有 19.5的初中生能享受义务教育,城市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仍未普及。
为扩大义务教育,韩国政府从 2002 年起,用 3 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现了初中义务教育。
学龄前幼儿教育于 2004年被纳入公共教育体系,2007 年起才在全国实行“满 5 岁的儿童均可免费到幼儿园或儿童娱乐室享受教育和娱乐”的制度。
至此,韩国十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宣告建成。
这种优先贫困地区政策的目的是鼓励或迫使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化并举的目的。
2002年韩国政府开始扩大免费义务教育的范围,直至2004年,才在全国普及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实现了教育均衡,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福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教育内部出现了局部的基础设施不足,合格教室缺乏,学校之间出现了办学条件不均、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等问题,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中学入学考试;实施高中教育均衡化政策,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实施“高校入学预备考试”等。
这些措施使韩国各阶段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另外,韩国实行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
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
并且实行初中和普通高中就近入学,职业高中的学生可通过考试选择学校的政策。
韩国高中阶段分流政策的目标是要为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以便挖掘潜力,使人人都能成才。
韩国在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机会均等原则,不管学生家境贫富,政府都最大限度的确保学生的教育机会。
在制定学费政策时,政府充分考虑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负担能力。
因此韩国在不断提高学费的同时,也扩大学生奖学金的范围和额度。
在每次提高收费标准时,政府都要求扩大奖学金的范围和额度,并对比例提出要求,以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因经济原因受到影响。
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问题的解决措施四五十年的时间,韩国教育事业在世界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本国国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带动了本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例如:电子产业的三星、汽车行业的现代等。
韩国教育的成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给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带来了些许启示:一、教育经费投入“公私分明”。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确保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目标。
支持民办学校招生,采取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弥补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和数量的不足。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
鼓励民办高校,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使其形成与公立高校竞争的局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韩国政府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充分意识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明显的获利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应属于私人投资行为,所以理所当然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支付主要成本,并有市场供求来调配资源配置。
而义务教育则必须有政府投入。
二、优先扶助弱势群体。
优先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倾斜力度,新增教育经费应该优先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倾斜,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这些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城乡教育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三、贯彻机会均等原则。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规定保障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公共服务的全国统一最低标准。
强化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责制,严格查处不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均衡安排义务教育资金的政府部门,公开查处涉及义务教育经费的违法行为。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师轮岗制度。
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一、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家庭和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获取了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自身命运,过上了幸福生活,一直以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教育公平保持高度关注,能否有效回应人民关注、维护群众利益是检验一项政策规划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试金石。
“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公共教育重点任务和建设标准的论述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了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强调在“十二五”期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提出要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不同区域、城乡间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将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边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大力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公平的高质量的受教育机会,体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十七大报告对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并作了重点描述,提出要更加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