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第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一、导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而资源配置则成为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特点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经济体制变革的应对,它既承袭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公有制特征,又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实现了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结合。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平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 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参与资源配置,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的局面。

3. 劳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兼顾产品价值和劳动价值,注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四、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促进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经济效益:合理的资源配置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效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3.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经济的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探讨,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维护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借鉴了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性,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协调。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和效率问题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市场的作用,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流动和配置。

然而,由于市场有时倾向于过度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非经济因素,资源配置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和调整市场资源配置,以实现经济效果、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统一。

其次,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和外部性等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市场自由竞争和政府引导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并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

为了解决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法规和政策,以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和优化效率。

这包括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维护市场秩序和监管市场行为等。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货币和税收等经济手段来调整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适度的宏观调控,以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例如对环境污染程度高的企业征收高额税收,以鼓励其环保投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产业政策的协调和规划也是解决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研究,提高资源配置和效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制度,它结合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经济模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关系,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革命运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在实现公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体制,既保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赋予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这种历史规律的指导下形成的,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经济追求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而在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和利益能够通过市场交换得到体现,这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落地。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应用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这套法律制度体系应当具备保护公有制和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等功能。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订版)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订版)
6
•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 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机制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 制。
• 它除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所有 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
7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建立的新体制的原因 •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和传统计划经
• 3.我国为何要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怎样的?
• 5.怎样认识市场机制?什么是市场体系?为 何要建立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26
济的弊端;现阶段仍存在商品经济和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出贡献 •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解决了公有 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也解决了公有制实 现形式的问题。这一理论突破,使人们对市场 经济的认识有了重大飞跃。
8
•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起来。实际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两种方式按不同 比例和结合形式的一种组合。
4
• (三)经济机制、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
• 1.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
• 经济机制即经济运行机制,指支配经济有机 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何有机协调运行的机能。 它包括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三个 主要内在机制。
•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组 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在我国, 经济体制包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础 上形成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经济运 行机制。前者规定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

论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1200字

论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1200字

论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1200字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和决定价格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市场的竞争和供求的平衡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通过供求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

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上升,资源的供给会增加;当供应超过需求时,价格下降,资源的供给会减少。

价格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源从低效率的领域向高效率的领域转移,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经济具有灵活性。

由于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市场能够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及时调整资源的配置。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发价格的波动,从而引导资源向需求增加的领域倾斜,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的灵活性使得资源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的需求,提高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参与者自主行动决定的,每个个体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来决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个体的自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体的利益,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不公平现象。

由于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由个体的自主行动决定的,资源往往会向富裕的个体和企业集中,而对于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可能会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主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往往会出现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可能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依赖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但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导论1.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P1-92.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理解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调节是经济运行的主导方式,但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

马克思主义强调,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而非社会生活的唯一形式。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必须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以实现公平、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是基础,但也容纳了非公有制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具有根本性、主导性地位,但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保障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又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法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法规、法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确保市场行为公正、有序,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指引下,中国积极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实践与探索:1.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法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公司法、合同法等。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护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了市场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为 , 这 里 的“ 人” , 是 指人 所 提 供 的劳 动 , 包 括体 力
劳动和 脑力 劳 动 ; 这 里的“ 财” , 是 以往 人 的劳 动 对 象 化 的货 币表 现 ; 这里 的“ 物” , 是 以往 人 的劳 动 加
工、 过滤 过 的 , 即人 的劳动对 象化 之物 。即使是 纯 自
经济发 展 的事实 出 发 , 阐明让 市 场 在 资 源 配 置 中起
决定性 作 用 的 意义 。( 2 ) 从 思 想解 放 的历 史 路 径 ,
即从承 认 “ 价值规律 ” 的作 用 到 “ 有 计 划 的 商 品 经 济” , 进 而肯 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 市 场 在 资 源 配置 中起 “ 基 础性作 用 ” 的经济 , 再 到要 使 市场 在 资 源 配置 中起 “ 决定性 作 用 ” 这一 思 想 演进 的路 径 , 来
中 图分 类 号 :F 0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0 3 9 8 ( 2 0 1 5 ) 0 2— 0 0 2 5— 0 6


问题 的提 出
点” 。尤其 是 立足 于 马克 思 经济 学 基 本原 理 来 阐 明
这个 “ 盲点” , 是 马克 思 主义 经 济 学 界 的 紧 迫 任 务 。
须处 理 好 政 府 与市 场 的关 系 , 使 市 场 在 资 源 配 置 中起 决 定 性 作 用 。 然 而 , 对 于 为 什 么要 使 市 场 在 资 源 配 置 中 起 决
定性作用 , 至 今 还 缺 乏 学 理 层 面 的深 层 论 证 , 尤 其 是 缺 乏 基 于 马克 思经 济学 基 本 原 理 的 逻 辑 论 证 。其 实 , 在 马 克 思

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第

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第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的资源配置方式邹衍李塘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2003年4月南京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的资源配置方式摘要:马克思在其经济著作中提到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并对人类发展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预测。

但现实发展与马克思的理论设想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看待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选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总是存在的,人类社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受到稀缺资源的约束,这是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因此,资源配臵的问题,即稀缺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问题也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的资源配臵理论就是直接从经济资源稀缺性入手,研究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而马克思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资源配臵方式也进行了研究,而且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将对资源配臵的研究贯穿和包含于对商品价值的分析研究之中,并成功的运用了社会劳动的概念来解释资源配臵。

虽然其理论不如西方经济学直观化和具体化,但他却能从更高的高度上认识到资源配臵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并对人类社会的资源配臵进行了规律性总结。

马克思在其经济著作中对资源配臵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社会形态下按一定比例对社会总劳动进行全社会范围的分配是资源配臵的核心内容,这也是马克思的资源配臵理论的特点。

社会劳动的概念与商品价值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对价值的分析和对资源配臵的分析其实是同一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们的这种生产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是社会生产。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就资源配置规律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源配置既包含生产的自然属性,也包含生产的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尽管在现实经济理论界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种资源配置学说,但是两种资源配置学说存在本质区别。

从理论的真理性来看,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学说才是科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发挥作用,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

既包括斯密提到的“守夜人”的功能,还包括西方国家干预主义提到的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的作用。

此外还应包括中国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所特有的职能,即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和通过国有企业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向前发展的功能。

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表述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时,有人只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针对这种倾向性的错误,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了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讲话中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市场的决定作用,怎样理解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怎样才能实现两者的结合呢?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论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论,最初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进行理论阐述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两种对立的资源配置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来调控资源的流向,促进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领域的发展。

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价格管制、税收调节等手段来调节市场行为,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调节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

然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作用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引导,以保障公平和社会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权利。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的社会化性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发展。

因此,资源配置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文首先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原因然后又从市场主体建设、市场法律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矛盾市场主体建设市场法律建设政府职能转变正文: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不例外,建国初期以至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大而公的公有制经济,以计划经济体制调节资源配置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而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的,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有其自身原因,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

一、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又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并且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并掌握这些客观规律,并且要遵守客观规律,以客观规律为指导来想问题办事情。

通过实践我们已经知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而且这条规律适用于各个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在第一产业生产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更是大,我国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而农业生产基本上完全依靠人力劳动,机械化水平极低,农业生产效率极低,粮食产量也很低,当时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人有困难,全国人民处在温饱线的边缘,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有大量的人民要忍饥挨饿,甚至冻饿而死。

在第二产业生产方面,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而且单纯追求高产量而不追求高质量,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在工业结构方面,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过分集中在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水平低下,造成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几乎为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资本运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资本运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资本运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有资本运营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项关键的经济活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资本运营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发展趋势。

\sectio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它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和计划相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公平。

\section{国有资本运营的实践意义}国有资本运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实现增值、保值的重要途径,是国有经济活力的体现。

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同时,国有资本运营也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其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sectio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资本运营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法治环境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管和规范,以确保国有资本的安全和有效运营。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资本运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与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与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与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并将私有制与公有制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

2.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基础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 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并通过市场竞争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观点,如价值规律的适应性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与创新1.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发展。

2. 探索符合国情的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市场机制上创造性地发展,引入符合国情的市场机制,例如,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等。

3.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 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经济主体的良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解析作者:梁謇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1期[摘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权威性,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有效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必须建构有“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是指市场架构完善,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状态。

“有效市场”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权威性的基础。

“有为政府”是指能够尊重市场规律,正确履行职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机构。

“有为政府”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局限性的保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1-0142-05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是由于这一论断根本区别于西方的资源配置市场决定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它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权威性理解这一内涵,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第一,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第二,为什么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权威性;第三,尊重市场配置资源权威性有哪些基本要求。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理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即利益机制、供求—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而实现资源配置的。

其中:利益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_孟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_孟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3孟 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资源配置方式[摘 要] 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名研究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

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特点有:资源配置方式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归根结底是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分工各部门的配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两种衡量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合理性的尺度。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0)0620022208 3吴易风教授和方福前教授拨冗阅读并评论了本文初稿,在此特致谢忱。

[收稿日期]2000204202[作者简介]孟捷(1967-),男,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著名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曾于1935年以“马克思与现代经济理论"为题,对理论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做了比较。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优势在于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基本趋势,但当问题涉及如何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时,就显得十分贫弱。

相反,新古典经济学更能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日常现象,能够轻易地解决这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了几百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一本教科书都开宗明义地宣布: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这似乎验证了兰格在半个多世纪前得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其理论架构内天然排斥对资源配置的研究。

事实是否如此?吴易风教授在发表于1997年的一篇论文中探讨了上述问题。

(参见吴易风:1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载1中国社会科学2,1997(2)。

)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命题:1.在马克思那里存在一个“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2.1资本论2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3.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包括了对资源配置的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存在超历史的资源配置方式。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答案)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答案)

导论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在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请结合这个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国际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行为严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从国内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两难”问题不断凸显。

股市之跌宕,楼市之起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通货膨胀的隐患以及贸易摩擦的激烈,既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有不断出现的新课题,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

从哲学角度看,“机遇”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出现,但一经出现就可能改变事物现存状态的事件和条件,一般包含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

马克思曾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

所谓机遇,不过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机会;所谓挑战,也往往是“历史环境”催生的现实问题。

纵观历史兴衰,我们会发现,机遇不仅是“时机”,更要能“遇合”,把握和运用机遇的能力决定着机遇的价值。

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以“变革”乘势而上,将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兑现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挑战来自全球经济的深度变革和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

推动变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挑战来自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

在外部需求较长时期内难以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需要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面对产能过剩压力,需要提升制造业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含量;在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条件下,需要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需要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从理论上规约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本质属性,而且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继承与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维度。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有着极为严谨缜密的知识架构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其深厚而丰富的理论内涵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又以其鲜明的实践性与革命性指导着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运动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以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刻认知与批判、而且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本源性规约,彰显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架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架构上主要体现在: 一、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研究视角,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需分配为最终目标适时合理地进行按劳分配,充分体现并发挥国家的领导力与统筹力。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为内在要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对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在深入结合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根本性继承与突破性创新,其以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内容主体。

特别是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为重要的继承成果,其以丰富的理论内涵,促进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亦彰显出日益广泛的现实影响力与学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的资源配置方式邹衍李塘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2003年4月南京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与当代中国的资源配置方式摘要:马克思在其经济著作中提到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并对人类发展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预测。

但现实发展与马克思的理论设想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看待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选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总是存在的,人类社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受到稀缺资源的约束,这是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因此,资源配臵的问题,即稀缺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问题也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的资源配臵理论就是直接从经济资源稀缺性入手,研究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而马克思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资源配臵方式也进行了研究,而且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将对资源配臵的研究贯穿和包含于对商品价值的分析研究之中,并成功的运用了社会劳动的概念来解释资源配臵。

虽然其理论不如西方经济学直观化和具体化,但他却能从更高的高度上认识到资源配臵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并对人类社会的资源配臵进行了规律性总结。

马克思在其经济著作中对资源配臵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社会形态下按一定比例对社会总劳动进行全社会范围的分配是资源配臵的核心内容,这也是马克思的资源配臵理论的特点。

社会劳动的概念与商品价值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对价值的分析和对资源配臵的分析其实是同一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人们的这种生产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是社会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物质资料生产中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渐加深,社会生产.....,这也就要求在社会规模上....逐渐转化为社会化生产分配社会总劳动。

社会总劳动是指在社会生产力中,各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生产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的总和。

①社会总劳动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即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而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臵,就是指这两种要素资源的分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

”②可见,马克思的资源配臵理论将所有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进行了抽象化,这就使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对资源配臵的研究成为可能,这也是马克思资源配臵理论比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更为深刻的关键原因所在。

马克思在提出以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分配为基础进行资源配臵①王元龙:《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②《马恩选集》第4卷,第368页之后,接着又提出:“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①在马克思看来,资源配臵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有的、一般的普遍“自然规律”。

经济资源的合理配臵要求,是任何社会制度都不能改变或取消的,也是任何社会都必须的经济活动。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中,资源配臵的主体、对象和范围又都不尽相同,那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的不同。

从形式上来看,马克思将资源配臵方式分为直接资源配臵方式和间接资源配臵方式。

直接资源配臵方式又分为前商品经济时代的封闭型直接资源配臵方式和未来社会的计划资源配臵方式。

而所谓的间接资源配臵方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臵。

马克思提出,资源配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定社会形态中的资源配臵方式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形式和生产力水平。

因此,资源配臵方式的选择、替代和变革都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了“直接——间接——直接”的资源配臵方式的发展规律。

前商品经济时代以封闭型直接资源配臵方式为主。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生产分工的范围也很狭小,这就决定着当时资源配臵的基本方式只能是个人自给自足的“鲁滨逊生产方式”和小范围分工协作的“农村家长制小生产方式”的资源配臵。

随着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68页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的贸易需求”。

①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后,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臵的基础。

市场资源配臵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劳动分配和价值规律入手,分析了市场对资源配臵的作用。

他提出:“不同的生产领域经济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成一个自然体系;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这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

”②但是马克思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主要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认为“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③,而且他还认为市场资源配臵方式的缺陷是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必须由计划资源配臵方式来代替。

计划资源配臵方式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配臵资源方式。

所谓计划配臵资源方式,就是指分配社会劳动时间于不同的生产部门即资源配臵是有计划进行的。

④在马克思预见的未来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商品经济,整个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直接社会化生产和产品交换经济,并对资源配臵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以此①《马恩全集》第23卷,第781页②《马恩全集》第23卷,第394页③同上④王元龙:《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使资源配臵达到最优化。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上走过的曲折道路应该说,马克思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出发,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因而提出了计划配臵资源方式,这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计划资源配臵方式的高效运行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学地从事社会劳动”①,这就是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假说。

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像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全球经济分工不断拓展,市场日益复杂,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除了特殊时期(如战时)以外,计划经济假说根本不能成立,单纯的计划资源配臵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是由于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家过分教条的依赖马克思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资源配臵方式,导致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选择资源配臵方式上都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而这一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

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国家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对马克思的这一经济假说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检验并得出了历史性的结论,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上个世纪之初,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社会主义者们就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具体设计。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典型的计划资源配臵方式。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①《马恩选集》第2卷,第454页根据这种原型在本国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而实践的结果表明,只有在革命初期和战后恢复时期,当经济结构比较简单、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和国家利益绝对首要的条件下,这种集中计划体制才能为公众所接受。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它有利于动员资源,集中地用于国家指定的用途。

同时,当社会经济有比较大的粗放式发展余地时,计划资源配臵方式也能够使经济发展保持比较好的势头。

苏联在二战之后和中国在建国初期的经济高速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当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进入集约增长阶段以后,这种集中计划体制的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价值规律和价格信息失灵、激励机制严重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不如理想,从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主义各国陆续着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但是,由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及其根源缺乏透彻的认识,对改革的目标模式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由于改革的实际措施和操作上有重大失误,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经济发展停滞落后,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体现。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半个世纪的长期计划资源配臵和高度集权专政使这些国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隐患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使得计划经济的严重弊端较早的暴露了出来,社会经济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但另一方面政治上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

这就使中国共产党人有必要也有可能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重新选择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资源配臵方式。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审时度势,果断的进行了以依靠市场配臵资源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最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保持和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力与活力。

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资源配臵方式也必然要随之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整,运用市场来配臵的资源范围也越来越大。

下一步完善市场资源配臵方式的主要目标就是“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

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①三、当代我国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1、变革传统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的必要性在对历史分析和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计划配臵资源方式的根本缺陷所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臵的要点是由集中编制的预定计划统筹宏观和微观的资源配臵决策。

而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资源的优化配臵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完全信息假定,即中央计划机关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拥有全部信息;第二是单一利益主体假定,即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价值判断。

但是在我们经历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上述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不可能具备的,甚至是连基本具备都达不到。

因此,采取这种资源配臵方式,在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时,必然会遇到两大障碍。

一是信息障碍。

在现代经济中,要保证资源配臵决策正确,必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须解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