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的新收获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该书以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的朝代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在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被确立,这种制度使得国家的行政决策更加高效,同时也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在汉朝,虽然初期实行了分封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这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士人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明朝时期,太监和厂卫制度的出现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但也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在清朝,雍正皇帝实行了军机处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

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利益的变化。

其次,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各个朝代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

在秦朝时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在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士人和庶民的地位逐渐提高。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期,农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各个朝代的行政体制。

在秦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位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在汉朝时期,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来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唐朝时期实行了州县制和三省六部制来管理地方行政和中央政府机构。

明朝时期实行了六部制来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清朝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和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这些行政体制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利益的变化和行政管理的需要。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几点感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几点感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xx:关于xx古代政治制度的几点感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鲁红杰一钱穆先生所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事实上汉朝时期,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而非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实际领袖。

“三公九卿”制度为政府高效有序的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唐代,相权被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会议决定。

换句话说,唐代的宰相实行的是“委员制”。

唐代的定旨出敕之权,实际上是被中书省所操控,皇帝只同意画敕即可。

宋朝时期,皇室蓄意减夺宰相职权,设立“政事堂”、“三司”、“考课院”等机构。

同时,君权与相权之间也有相应的调节:皇帝——>宰相——>谏官——>皇帝。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

明代则废宰相而设九卿,包括六部尚书,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变,一系列的大权,就集中到皇帝身上。

清代延用了明朝的六部尚书、内阁的制度,并且清代的专制程度与明代相比明显要加强了。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至于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钱穆先生举在书中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

唐中宗因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而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也改用墨笔。

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是全由皇帝专制。

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回顾,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可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一个糟糕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导致内乱和社会动荡。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统一与分权的平衡:中国历代政权在统一和分权之间进行了不同的平衡尝试。

有时,过于强调统一可能导致集权和权力滥用的问题;而过于强调分权可能导致地方割据和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了解这个平衡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以及现代政治发展的挑战。

3.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面临各种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历史上的政治改革经验提醒我们,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

政治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重塑,也包括对权力的监督和民众参与的提升。

4.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历代政治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参与在改革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腐败、促进公平正义,同时也能够保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因此,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阅读,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前的政治现实和未来的政治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进,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洞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大三上学年,一学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习可以说收获颇丰,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的感受。

首先,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沿革,在高进老师生动详实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各朝各代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是,有利于以史为鉴,对探索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新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行政治制度的优势和弊端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当然在课上,我们不仅仅学到了这些关于政治制度的知识,另一个方面,高进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授了许许多多关于做人的道理,他并不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而是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让那些做人的道理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教学内容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

不能不说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冒险。

此外通过课前的各小组的历史话剧表演,我们还在学习中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也使枯燥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对于这个课程,真的很感谢高进老师一学期的辛苦教学,带领我们畅游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海洋。

如果要说有什么建议,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能够将课程于我们读专业核心知识更多的进行对接,使理论更加实用化,也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

行政1001
20100034
牟勐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学习与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得失之道。

首先,中国历代政治所带来的得益有目共睹。

无论是秦始皇进行的中央集权,还是唐朝推行的科举制度,都为中国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中央集权,秦始皇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官僚体系,并推行了标准化的文字和度量衡系统,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和统一。

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为选贤任能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得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合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然而,中国历代政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和败局。

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该制度导致社会等级制度僵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和进步。

同时,官僚体制的腐败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政治,导致政府的决策效率下降,甚至滋生了腐败现象。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政治在某些时期陷入动荡和困局,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深入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政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一个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政治需要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为保障,需要有高度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同时,政治也需要承载公平正义的目标,为全体国民带来共同的福祉。

而这些,需要在制度和思想上不断创新和完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也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感身处一个时代,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我意识到,政治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

只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挥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也需要注重思想的创新和政治体系的改革。

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历史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新的发展中不断超越过去的得失。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教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2010-09-20 14:26《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国史大师钱穆老先生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个教案,后经整理编订成书。

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论述相当精辟,我受益颇丰。

作者说现代人说起古代政治就是专制黑暗,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单从皇权与相权来说,皇帝和宰相的秘书处相比,宰相实际权力大,重大事权都出自宰相下。

在宰相下,有一个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下的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对皇家就有监督职权。

而且一切政令的发出必须经过宰相这一关。

可见宰相对皇权有制约。

但皇权和相权的最大问题在于双方权利划分不明,愿意在于伸缩有的,但也常常导致皇权侵夺相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为例证: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

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

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

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

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他说现代人认为中国不民主,历代都不民主,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人口众多,分散居住,幅员辽阔,不适合那样搞(古代经济条件也不好),同样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他是一种贤人政治,认为只要他是贤人就能代表大多数。

当然这是理论。

他说今天人们搞改革,一心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其与现实不符,却还迁就,美其名曰革命。

殊不知革命的本质,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

他说论地方政治,汉代为最好,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它的原因是分级少,升转灵活。

且队伍不臃肿浮杂。

地方的实际权力也很大,利于百姓。

他论证说,从汉到唐再到元明清,中央政权有逐渐集权的趋势,结果导致地方政治一天天衰落,国家统一,政治进步,自然要政权集中,但要使人民真正受益,恰恰最该搞好的确是地方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思与所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思与所想

所思与所想2013044122 刘志泓《论语》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

钱老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

把中国的几千年说成都是封建,都是专制,是钱老所最反对的。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感受,在他之前,几乎所有读史评史的人都一味地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专制黑暗的历史,没有任何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而钱老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钱老将其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感情和准确的理解倾注书中,读过此书,会对传统政治有一番新的感悟和理解,以前许多不实的、虚妄的曲解也不攻自破,更由衷地发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来。

在这本书里,钱老论得论失,纵论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在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每一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这本书中,我最佩服钱老的一点,是他把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区分的很好,很透彻,无愧史学大师的眼光。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特定制度实施的时代的人们切实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而时代隔得久远之后,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

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自己。

如今的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割裂传统,走进现代,但是否传统就真的那么糟糕,那么不可取以至于要全盘打倒、彻底否定呢?同时,彻底否定了传统中国,我们的主体意识又在哪里?我们如何去自信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要是丢失了我们的传统和习惯,抹杀掉自己的历史,我们的共尊共信心又从何而来呢?否认了过去,我们喊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的又是什么?说到反思自己,我又想说。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读后感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读后感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读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我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

首先,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通过对古代经济制度的探讨,我认识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土地制度和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而在政治制度方面,书中的分析使我明白,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和皇权结构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治理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文化制度方面,我了解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种思想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

其次,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古代中国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制约。

此外,这本书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我认识到了各种社会力量对历史变革的影响,以及这种变革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在法律、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著作,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该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

钱穆先生采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阐述得清晰易懂。

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同时,钱穆先生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原貌。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钱穆先生对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统治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一些基本的特征。

例如,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些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此外,钱穆先生在书中还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是与中国政治制度相互依存的。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和秩序。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

同时,钱穆先生还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官僚主义、土地兼并等。

这些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但也促使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变革和发展。

最后,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同时,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的“民本”思想也让我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我认为,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由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创作。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国防兵役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各个朝代政治的得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中国历史画卷。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和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钱穆先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至关重要。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政治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钱穆先生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来看现实,同样也不能脱离现实来理解历史。

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国家。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与启示

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与启示

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与启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崛起,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历史是我们认识现实、为未来铺路的重要资源,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古代民主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其实是有些民主元素的,例如周代的祭器制度、鲁国的礼崇文化、晋国的分封制等等。

而秦代的儒家思想则告诉我们,人民应当是国家的根基,国家应当追求人民的福利。

尽管中国古代的政治未能真正实现民主,但是其中蕴含的民主元素以及对于“君权与民权”问题的关注,仍然对我们当下的民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治的范式被西方国家拥有,其中美国成为了现代民主的典型代表。

保障人权、法制民主、社会自由和民主选举等等都是美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关键。

不过,在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中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例如政客腐败、两党恶斗等等。

这些问题使得西方民主政治面临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挑战。

三、中国现代民主探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建立现代民主政治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例如实行了村委会民主、人大代表选举等等制度。

事实上,目前中国的民主建设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人权的保障、言论自由、政治透明度等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然而,中国建立现代民主社会的加速,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迪。

四、历史研究的意义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其实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政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体制创新、法治建设、监督体系完善等方面,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现实中的问题,也可以借助历史中的经验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应对。

因此,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研究意义,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主政治的过去与现在,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的政治文化与传统,也可以对于中国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关于中国政治史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书从夏商周三代到清朝末年,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得失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政治史的视角。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首先,作者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运作和政治事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得与失。

其次,作者对中国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最后,作者对中国政治史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政治史的视角。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作者指出,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政治运作和政治事件三个方面。

在政治制度方面,作者指出,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政治制度的灵活性与僵化性、政治制度的权力分配与制衡等方面。

在政治运作方面,作者指出,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运作的高效与低效、政治运作的公正与腐败、政治运作的稳定与动荡等方面。

在政治事件方面,作者指出,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事件的影响与后果、政治事件的原因与结果、政治事件的启示与警示等方面。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指出,中国政治史的发展脉络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政治运作的发展与变迁、政治事件的发展与演变等方面。

作者指出,中国政治史的发展脉络主要受到政治制度、政治运作和政治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政治史的得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作者指出,中国政治史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政治运作的高效与低效、政治事件的影响与后果等方面。

作者指出,中国政治史的得失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评价。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得失,既有政权更迭带来的政治变化,也有政策决策的得失,更有政治制度的优劣。

通过学习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起伏与演进,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中,最初的得失要从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的博弈角度来看。

在中国古代,政权更迭常常意味着一个帝王死亡,而新的皇帝上位。

这种统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政治权力在一个中央集权的机构手中集中,能够很好地统一国家政权。

这样的政治结构使得中国封建社会获得了相对持久的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社会进步。

然而,这种中央集权的得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帝王集权过于强大,权力残暴和腐败等弊端就会相对严重。

中国历史上,像秦汉王朝、唐朝李唐和明朝中期等集权时期,封建王朝始终压制地方绅士和地方豪强的力量,造成了很多社会内部矛盾的积累,继而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

除了中央集权的得失外,中国历代政治还有政策决策的得失。

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士人和社会精英们以不同形式参与政治决策,他们的得失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方向和政策效果。

例如,明代的农学家王守仁提出了农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主张,主张以天下为家,君主要关注国家的荣辱和百姓的幸福,这种政治思想在当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稳定和君主的人民归心,然而这种政治思想又没能对明朝的命运起到显著的改变。

历史上,还有一些政治家倡导的改革与君主的施政,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唐代的玄宗帝开创的开元盛世和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等,这些政策改革有效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态。

然而,政策决策的得失也是相对的,像明朝中期的宦官专政和清朝的康乾盛世,虽然政权得以保持局面稳定,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整个政权逐渐腐败,并最终引发帝国崩溃。

此外,政治制度的优劣也是历代政治得失的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封建帝制还是儒家思想中的官僚制度,都有其一定的适应优势。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中国历代政治为主题的书籍,通过对中国政治的分析和评价,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政治在不同时期的得失和演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政治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政治的得失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到秦朝的统一王权,再到汉朝的官僚制度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每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

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分析和比较,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和变革的动力所在。

同时,这也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还对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分析,对古代政治的得失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

例如,对于秦朝的统一王权制度,作者指出了其一统天下的功绩,但也指出了其对封建制度的摧毁和集权对地方自治的压制。

对于明朝的洪武新政,作者点出了其带来的改革和发展,但也指出了其对官僚体制的强化和对民众的高压统治。

这些评价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得失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并启发我对当下政治的思考和思考。

然而,我也觉得这本书在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分析和评价上稍显不足。

虽然书中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分析和评价也有所涉及,但相对于古代政治的讨论来说,篇幅和深度都明显不足。

尤其是对现代政治的得失,如中国的统治和改革开放的背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分析。

这使得我对当下中国政治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只能以其他书籍和资料为依据来补充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对中国政治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这本书通过对政治制度的分析和评价,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得失和演变,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分析和评价做得更加充分和深入,以使读者对当下政治的认识更为全面和客观。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0字-读后感大全“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

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

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已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这段原文摘录文字深深打动我,这也是为何此书我一直看了一整个月的原因所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是不应该忽略对中国传统政治探秘,更不能简单以“专制黑暗”一笔抹杀,中国传统政治里的光辉和生命力。

文中从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个朝代来讲解中国政治的变迁,分别分析行政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制度的创立之初渊源到它的逐渐流变过程。

任何一项制度都绝对不会孤立而存在的,各项制度之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符合当时文化、风俗以及现实需求的体系,否则就不能推行。

制度是需要不断成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生产,而是从现实中产生者。

(所以不要妄想从一些知名企业中学习照搬一些制度过来就一定能成功,没有文化和其他支撑机制配套,这样的操作最后结果可能只会带来组织内耗)①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在讲行政制度中,钱老先生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就已经被推翻了。

因为汉朝郡县制时代除了皇帝是世袭以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职位可以世袭,群太守不能把群太守的职位传给他的儿子。

过去封建社会,以家为国,周天子是一个家,齐国是一个家,鲁国是一个家,这样的贵族家庭拥有世袭特权,因此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家庭。

群县时代世袭被打破后,组成政府便是一个一个人。

(原因:秦始王统一六国后,封建世袭制推翻了,谁来从政了,地方郡县制行政管理需要过去是并列诸国管制,有人才选拔制度,进入地方、中央管理,才出现成形的政府组织)②皇室与政府:过去我一直以为皇室就是政府,从未想过“皇室”与“政府”的关系,钱穆先生的观点是皇室与政府应该是分开的,皇室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全在皇室而在于政府。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与启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与启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与启示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学著作,也是一本相当有水平的著作。

虽然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我还是知道研究历史的归宿在于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寻找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答案,著名历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必须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1]在开题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本书的作者,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钱穆9岁入私塾,后来辍学自学,没接受过现代大学教育。

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任教。

在秦汉史、中国思想史、朱子学方面有诸多成果,撰写《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等著作,可以说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2]若说这样一位大师,他的观点和见解该算是正确的吧,一般人肯定会这样想,但总有那么一批不愿屈从权威的人,对权威提出或多或少的质疑。

学术是在质疑声中进步的,如果大家都迷信权威,没有质疑,旧的理论和观点也就得不到新鲜的血液,学术就变得保守和僵化。

从刚来到大学,我就被灌输着一种观点——不能迷信权威,加上最近接触了一些怀疑主义的理论,增强了这种观念在我心中的牢固性,因此我对作者的观点也有不赞同的地方。

但总的来说,对于此书,我还是很赞赏的。

作者写这本书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严格区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绝不能拿时代意见取代历史意见。

何谓历史意见?何谓时代意见?书中提到“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

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也就是说,历史意见是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和见解,时代意见是指后人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各种看法。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大体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着关键的几处转折。

秦以前的中国,基本上为封建诸侯统治,没有形成体系。

秦汉才开始施行统一政府管理,中央设政府,地方设郡县。

皇帝世袭担任,政府里的官职则或推荐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袭担任。

中国有着读书人治天下的悠久历史。

皇帝身边,来来去去的有门第贵族、军事集团、宦官团体,但一直有着读书人的身影。

后来,朝代更迭,皇帝无数次易主,但政府这一形式已经确立,后续大多是在此基础上的更变。

汉代为宰相治理全国;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则废除宰相由皇帝全权负责。

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汉代宰相治理全国权利相对统一,有利于集中统治。

宰相就有可能篡夺年幼皇帝的权利,形成外戚夺权,发展家
族势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权利分给部门,决策时进行民主讨论,另一方面权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政务执行。

明代废除宰相由皇帝负责,权利也相对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几十年没有上过朝,在内阁办理事务,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绝,给了太监可乘之机。

上面说的还只是各个朝代的政府组织,书中还讲述了各个朝代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户籍管理及税收的方式、兵役及军队的运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让我对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时期所产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们不能仅仅用现在的标准去完全推翻当时的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吸取好的经验,防范有可能产生的弊端。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作品,在一段时间的拜读之后,收获颇丰。

钱先生就中国汉、唐、宋、明、清朝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首先书中所说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让我获益匪浅。

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记的是要分析其两面性,现在看来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过去的事物。

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制度自是为适应那个时代而创立的。

譬如我们现代人一说到王位世袭制,便立即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这种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对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

而现在看来王位世袭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是小国寡民,他们选举领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旷场上,便可以表现人民的公意。

而中国在秦汉时代,疆土广阔,户口至少在几千万以上,并且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推行民选制度。

同样,我们现代人也不能用现代的民主制度来批评当时的王位世袭制。

但是,这并不是说时代意见完全没有意义,而是说相对于历史意见而言,时代意见的地位便相对较低。

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上出现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时,要充分地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正因为一个朝代的制度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来分析,所以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钱穆先生在介绍某一制度时,也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详细地描述出来,让读者进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

再去看这项制度,就会发现这些制度在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在讲述宋代兵役制度时,首先介绍了宋建国后严峻的形势,分析了宋在北方面临着强大的辽,而宋的都城又在开封,易攻难守。

一旦与辽开战,万一吃了败仗,就会危及国基。

所以不敢轻易开战。

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现了“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的奇怪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评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的新收获——汪征鲁著《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系统)研究》综评毛汉光一汪征鲁先生《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系统)研究》(以下简称汪书)①一书是以系统论作其骨架。

系统论的优点是重视宏观,在时间上采取较长的段落,以观察长时间的演变轨迹;在内容上顾及多项因素,及因素间的关连,甚至于相互间的有机体功能。

无论是时间纵度上所发生的事件,或同一时间横切面的互动关系,系统论是以建立模式为其目标的。

这种模式之建立,有助于读者了解长时间的发展趋向,亦有助于在同一时期的繁杂现象中理出一些互动规律。

系统论在西洋社会科学界常被采用,近年来资讯科学突飞猛进,更加强了系统论方法的准确性。

就中国历史的研究而言,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史料丰富,每一个断代就包括了一个或多个社会有机体,学者终一生之时光,无法历代皆通,所以在大学里皆分段教授,或分专史教授;所谓教授中国通史,则属概括性了解,并不深入。

所以治国史的学者,若作研究,大都是小题小作,或小题大作,其优点是深入,其缺点是见树不见林,治某一朝代者往往不甚注意上下朝代。

为了减轻这种缺点,我的长辈提醒我,题目尽可以小,注意面至少要以两段落为长期目标,如陈寅恪先生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劳干先生治秦汉、魏晋南北朝,陈 先生治先秦、秦汉,严耕望先生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秦汉,许倬云先生治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全汉 先生治经济史自中古以迄明清等。

专治一个朝代者发现某一现象,或许会洋洋自得,认为这是独特的现象,但如在上一个朝代,或下一个朝代亦发现同一现象,这就不是独特的现象了。

更进一步而言,上下朝代虽然某一现象不一定相同,但可能是历史演变中的相关两期,①汪征鲁著《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90万字)一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系在其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选官制(系统)研究》(60万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历 史 研 究1997年第3期 将所有资料中的事实做多面分析,观察系统论的架构模式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依据资料修改,最后建立一套新的架构模式,这样可避免资料引用偏颇的缺点。

二汪著以宏观系统论为其论文之本体,这在博士论文中当属少见,题目虽然为《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实际上其时间范围并不限于魏晋南北朝,其选官系统涉及两汉与隋唐,为了追索选官系统之来源,更远及先秦。

系统论者所建立的架构模式,常常是预设的,这种预设之来源无论出于学派之定见、他国之假借、或经典之教条,都是在一定的框框之内。

这样写文章当然比较容易,但框框之外的事实,就会被忽略,框框之内架构模式未预设的项目就不会去寻找。

其弊病轻者没有分析模式以外的史实,更严重的情况是,模式以外的史实可能是多数,可能是当时政治社会之常态。

假如是这种情况,那么先前预设的框框内的架构模式,虽然也获得若干资料证明,只能算是支流,或部分真理。

汪著所建立的选官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合而成,包括资格审查(认定)系统、教育培训系统、选士系统、考核系统、授官系统等,既非某学派之定见,也非借自他国,更难能可贵地是亦非出于经典之教条。

汪著选官系统之架构模式实际上是一连串逻辑组合。

逻辑组合是合理性的,但这些合理性的项目是否出现在实际政治社会中呢?那就需要作实证工作了。

据汪书所示,他曾遍读《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并从上列正史中找出可考的传主2844位,以列传中内容分类列表,这是地毯式的收集工作,证明汪书收集资料并不受架构模式的限制,以避免系统论项目限制收集资料的范围,所以这篇论文的骨架峥嵘,枝叶扶疏。

汪书选官系统如下:11商周时期以世官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资格审查(认定)系统——授官系统21战国、秦朝以荐举制、军功爵制、客卿制、以吏入仕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资格审查(认定)系统——考核系统——授官系统31两汉之状况(1)西汉之察举制选官系统及两汉之中央政府征拜、官员个人辟召等选官系统资格审查(认定)系统——考核系统——授官系统(2)东汉之察举制选官系统 51唐代以科举制为先进的选官系统考核系统教育培训系统选士系统授官系统资格审查(认定)系统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系汪书功力之所在,各子系统之脉络清晰,且皆有实例可资证明,汪书谓“魏晋南北朝各种互相并列平行的选官系统与两汉时各种相互并列平行的选官系统,在名称上互相沿习,数目与种类上互相对应,子系统的数目、结构、联系及机制上亦一脉相承。

因此,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的选官系统与两汉是属于同一类型、同一性质的,对之可以笼统称之为察举、征辟体制为主的选官系统”。

这个立论是成立的。

汪书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选官模式,作有系统的整理与比较,由于隋唐以后的选举制度乃是科举制度之进一步发展,所以汪书实际上乃是比较中国历史上各选官体系之意,宏观上下全局,气魄雄伟,其对于各时代子系统凝构与证实,以及各架构在时间纵度上之贯穿,已使学界在这方面之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

今后如遵循这个研究方向、这种研究方法继续推展,则对于唐代选官系统仍须重新检讨。

按唐代入仕途径有:科举、荫任、荐辟、军功及机缘等,以科举入仕者数量不多,此与宋代以后科举大量取仕有别。

唐时荫任制度非常严密①,且以荫任出身者(包括卫官)可能是人数最多的一类,荐辟出身者之人数亦不少,或许比科举入仕者多②。

汪书中有关唐代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就以科举入仕而言,是正确的,但是科举在唐代既非入仕人数量多的途径,更非占入仕者半数以上的选官子系统,自然必须将其他荫任、荐辟等选官系统亦一并胪列,一如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胪列几种子系统的方式一般。

当然汪书的重点并不在隋唐,故有唐选官仅在汪书第四章的第五节中论述,其用意乃在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系统作一比较,再或许是未来努力的目标。

本文在此提出注意隋唐选官体系特点,并非减低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系统所下的功夫及其贡献,这种强调非重点部分的不完整以致影响到主要贡献的评论方式是不公平的。

本文提出唐代选官系统,除了作为汪君将来继续研究唐代时的参考以外,最重要的是有若干唐代选官子系统如获了解,或将有助于厘清魏晋南北朝时期,甚或两汉时期的若干选官子系统。

例如唐代的荫任制度(包括卫官)诚属完整,但必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地二品”、两汉郎官有关,卫官则与西魏、北周军府制度有关;唐代荐辟,虽然名目不像前朝,但可能与魏晋南北朝甚或两汉察举、辟召有渊源关系;因此①②参见拙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影印博士论文,1969年。

参见拙文《唐代荫任之研究》,《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984年。

尊重)乡品;如果尊重乡品,则主持乡品的大小中正官及司徒左长史、司徒等的权力就重要;如果并不太尊重乡品,则掌有任命权的吏部、或录尚书之录吏部事者的权力就大了。

汪书第七章将九品中正体制看做“仅仅只有考核功能,既没有教育、培训功能,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选士功能,更没有授官功能”,这在汪书将整个选官体系分为资格审查(认定)系统、教育培训系统、选士系统、考核系统、授官系统等子系统的分类之下,是正确的;然各子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关系,如果那一环子系统特别受到尊重,就会影响到其相关子系统的权利。

从正史中能获得的资料观察,乡品(中正评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受尊重的,但九品官人法这个“考核系统”的影响却要分朝代讨论。

在曹魏西晋时期,中正在选官过程中的考核作用较大;东晋南朝时期,“门地二品”成立,士族阶层的乡品僵化,评定乡品的中正官及司徒左长史、司徒等,安家谱定品,权力顿减。

这一点唐长孺先生①已有述及,拙文②更将东晋定为重要演变时期。

汪书亦肯定此说,并增加对于北魏发展之陈述,又进一步指出:“九品中正体制在当时三个选官类型的诸选官系统中起了考核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作用的大小又是不太一样的。

一般来说,在中央政府选举类型、中央政府与官员个人联合选举类型下的诸选官系统中,九品中正体制所起的考核作用较之在官员个人选举类型下诸选官系统要大。

”将选官分为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与官员个人联合、官员个人等三个类型是汪书选官分类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分析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消长时尤为显著,其特色在下文吏职中再论。

中正权力僵化后,授官系统的重要性骤增,亦即吏部或吏部尚书事者权力加强。

但这仍然不是九品官人法之全部实况,东晋南朝时期自“门地二品”成立以后,在高层士族部分确如上述分析,中正只是按谱监核而已,故东晋南朝谱学极为发达;但对于乡品三品、四品、五品等一般士族而言,中正官及司徒左长史、司徒等仍有很大权限,乡品仍有上下降之可能,于乡品之升降也影响到其任官之品位。

一般而论,乡品五品是士庶分界线,亦即乡品二品是大士族所居,乡品三品、四品、五品乃是一般士族(拙书、拙文皆称为小姓),乡品五品按乡品与官品对应关系,起家为八、九官品,所谓“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下,遂成卑庶。

”是一种相对比较的说法,事实上,乡品三品、四品、五品,仍然是官宦之家,仍然是“士人”类,与真正平民不同。

梁制将“门地二品”士人分流内十八班,梁官品流内十八班之末,有“位不登二品者又为七班”,真正平民时人称为“寒素”,只能任吏职。

晋宋等朝职官制未见述及,或许乡品六品至九品为吏职而设,然无实例可证明。

但梁制有“勋位”,《隋书》记载更为详细,有流外勋品二品至①唐长孺:《九品中正制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②拙文《从中正评品与官职之关系论魏晋南北朝之社会架构》,《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46本第4分,1974年。

形成了一种新制,成为两个系统并存的现象,旧的一系官吏仍称为从事,由州长官任用本州人为之;新的一系官吏则称参军,由中央任命(可由长官推荐)。

本来职权有别,但旧的一系慢慢失权,成为地方人士禄养之官,新的一系慢慢夺到全部权力。

到隋文帝把无作用的旧的一系索性废掉,就是所谓废乡官,只留有实权的新的一系官吏,就是由中央任命的参军。

所以隋文帝只有省废了一个无行政作用的制度,并未创立一个新制度。

时人把这件事看作是他的集权手法,这一事实大可作为研究两个不相接的时代就必须对中间一个时代有彻底了解的好例证。

”①汪书第三章“言秩”与“不言秩”,从严先生的基础上,找出一个具体的指标,使中央与地方之关系、政治势力与社会势力间之关系,更为明确。

官职“言秩”与“不言秩”载于正史职官志已久,历来治中古政治史之大家甚多,然皆没有注意及此,这是汪书的重大发现。

汪书谓:“在魏晋南朝,官职中存在着‘言秩’与‘不言秩’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受多种因素确定的。

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为这一官职是王官,抑是非王官(私署官吏)。

王官与非王官有共性,也有个性。

其共性在于他们都是有品级的国家正式官吏。

其个性在于非王官为官员个人板除的属吏,其一般不享有国家秩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