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中国通史内容
中国通史内容摘要:1.中国通史的定义与意义2.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3.中国通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4.中国通史的价值与影响正文:【中国通史的定义与意义】中国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中国历史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至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通过研究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揭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中国通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远古时代:从最早的人类活动到夏、商、周等封建王朝的建立,涉及史前文化、部落联盟、奴隶制国家等。
2.封建时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包含了诸子百家、秦汉帝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科举制度、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为代表,展现了当时国家的强盛与文明。
4.宋元明清:从五代十国到明清时期,涉及了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以及明、清两代的兴衰。
5.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反映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
6.当代史:从改革开放至今,展示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崛起。
【中国通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研究中国通史需要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包括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
通过对史书的解读、遗址的发掘、古籍的整理等途径,学者们不断发掘新的史料,丰富和修正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包括对历史事件的真相揭示、历史规律的探讨、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这些成果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智慧。
【中国通史的价值与影响】中国通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它也为我们分析现实问题、预测未来走向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国通史还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增进对中国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近代史
代表人物为李时岳。(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3、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
胡滨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谋求社会进步(发展资本主义)两项根本任务。这两项任务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一切斗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斗争在内,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根本任务进行的。它们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 (3)后现代主义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过去的历史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正确之路,但可以告诉我们哪里是弯路。
? (5)报纸、杂志类
《申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民报》、《东方杂志》等。
(6)外国资料: 官方资料,私人著述、回忆录等。
2.史学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开始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戴逸的《中国近代史》。
如今,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类著作有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 2、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扩张
(1)英国的崛起与扩张
(2)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 1、近代早期的中外交往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近现代史
选择题(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1901年与帝国主义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4)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5)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孙中山(6)太平天国颁布的制度(未实施)《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9)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孙中山为革命采取的行动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核心)、民生武昌首义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使民主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的标志:新中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的影响: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7.23在上海法租界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讲义: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讲中国近代史一、【概念阐释】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总特点:屈辱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科学化、大众化、理性化、自由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
(城市化、多样化)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备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需要从宏观来看:第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变动的背景、原因、变表和影响;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夹缝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抗体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第四,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层面认识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阶段划分:(一)总体划分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问题第一部分近代史一、近代中国政治:1、两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和碰撞,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进行的战争。
[典型例题]“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
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典型例题]右图(图略)是“台湾民主国”的国玺,台湾民主国在台湾仅存在了150天。
其时,台湾军民公推台湾巡抚唐景崧任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另设议会,年号“永清”,永戴圣清之意。
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的建立B.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C.《马关条约》的签订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3、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甲午战争以前,主要是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目的;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从“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
[典型例题] 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①割占土地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4、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主张、实践及特点①农民阶级:a.实践: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b.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c.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落后性的一面使农民革命最终失败②地主阶级:a.实践:洋务运动。
b.主张: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
c.特点:“中体西用”,即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考点
考点4:新三民主义(必修一6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内容: 意义: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第一阶段: 1919年~1927年
考点
考点5:北伐战争(必修一55、5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过程: 结果: 失败原因:
考点6: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3页①——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日本的全面侵略和罪行 3.三个阶段、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的抗战
经济:
1.民族工业遭受空前的打击和内迁 2.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3.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兴起: 内容: 评价:
考点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三57—59页)
① 条件: ② 过程: ③ 影响: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2页①——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总特征:
政治: 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①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思想: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
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C60-70Y) ;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 成为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
中国现代史(1949----今)(抄)
分期:过渡时期 (1949---1956) 探索时期 (1957---1966) “文革时期”(1966---1976) 新时期 (1978---今)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 建国初期,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革”时期,社义民主 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社会主义建设起步;(2)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1956年开 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 1958 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4)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初步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5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
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1915---20C初),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国通史之近现代史2012版
中国通史之近现代史2012版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1840年至今的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近现代史的发展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密切相关,并且包括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
1860年,英国与法国两国联军在北京附近的圆明园与清政府军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斗被称为圆明园之战,胜利的欧洲联军随后进入了北京城,烧毁了皇家宫殿,并在清政府的强烈反对下向中国强迫签定了《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列强间的半殖民地状态,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了严重损害。
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该运动是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和传教士活动的一次反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政府在该事件中失去了很多权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该事件最终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甲午战争是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事件。
该事件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次战争,最终导致了对中国的领土和利益的进一步损害。
作为这场战争的结果,中国不得不向日本支付大量的赔款和割让领土,这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大受影响。
从1927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了长达22年的内战,国共两党的斗争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个新的国家在建立之初面临了许多的问题。
毛泽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中国的局面,包括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等。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这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逐渐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
这个改革过程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未来走向。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涵盖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现代史
1917年7月,孙中山发起护 法运动。口号“打到假共 和,建设新共和” 1917年,召开非常国会,9 月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孙中山任大元帅。 1918年5月,非常国会改为 七总裁制,取消了大元帅 制。孙被迫辞职,护法运 动失败。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工业大发展的原因 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 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输入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 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 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 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பைடு நூலகம்
黎元洪到日本使馆避难,电请冯国璋代理 总统职位。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场组成讨逆军,誓 师讨张,12日攻入北京。 7月6日,冯国璋宣布就任大总统职务,任 命段为国务总理。 7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
张勋:1854-1923),原 名张和,字少轩、绍轩, 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 江西省奉新县人。北洋军 阀,中国近代军事家。清 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 督;辛亥革命以后曾任江 苏督军,长江巡阅使。 1917年发动政变,企图恢 复帝制,失败后蛰居津门。 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 人称“辫帅”。
内政的影响:
第一、为反对段的军阀独裁统治,孙中山发 起“护法运动”。中国形成了南北分裂对 峙的局面。 第二、段的对南方六省的“武力统一”,使 得西南军阀宣布“独立”和“自治”,国 家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更加严重。 第三、直皖矛盾公开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史”相关书籍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史涉及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对我国影响深远。
而对于研究者或者对我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四史”相关书籍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下面将介绍一些“四史”相关书籍,帮助读者对我国近现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 《我国近现代史》(张学良著)本书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张学良关于我国近现代史的著作,从清朝末年到新我国成立,书中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变革。
张学良以平实的语言、客观的态度,对我国历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被誉为“近百年来最优秀的我国近现代史通俗读物之一”。
2. 《我国近现代通史》(杨大樾著)该书是我国历史学家杨大樾的代表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变迁。
书中对我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对于读者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过程和内在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3. 《近代史》(王国维著)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近代史》可以说是我国近现代史的经典之作。
作者从清朝末期开始,系统性地描述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演变和变化。
王国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见解,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有着独到的认知,是近代我国史研究者必读的著作之一。
4. 《新近代简史》(陈寅恪著)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关于我国近现代史的著作,该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
作者深入剖析了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对我国近现代史的一系列事件给予了客观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5. 《近代我国史纲》(茅家柏著)该书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茅家柏的代表作之一,对我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茅家柏以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史料,深入剖析了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进程,被誉为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学习我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四史”相关的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中国通史 课程简介
课程介绍
中国通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门课组成。
中国通史上自史前时期,下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涵盖中国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几大历史阶段,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通史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基本的知识。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西北大学对中国通史课程进行了多次充实和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在精练内容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对课时进行了必要的压缩,使本课程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合理。
我们在承担中国通史课程时,既注重保障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同时,还充分利用陕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实践活动。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纵横万千,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史之一。
中国通史涵盖了自远古时期至现代的历史演变和重大事件,贯穿了朝代更迭、政治经济变革、社会制度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概括介绍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阶段,也是中国的传统历史年代的开端。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与灭亡,以及周朝的建立、中兴和分裂。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列国纷争与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以及战国时期七雄的兴起、外患的威胁、诸子百家的兴盛以及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涵盖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盛、三国时期的分裂和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西汉的辉煌与东汉的衰落、三国鼎立与统一、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纷争、民族迁徙等。
4.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589年-1912年)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辉煌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盛世与安史之乱、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元朝的统治与民族融合、明朝的海外扩张与封建衰落,以及清朝的政治割据与外族入侵。
5. 近现代中国(公元1912年-现在)近现代中国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发展最快、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国共两党的斗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崛起与现代化进程,以及新世纪中国的崛起与全球影响力的增强。
中国通史文档
中国通史一、古代中国1.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传说中的夏王朝由禹建立。
夏朝的主要特征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和封建制度,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农业、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
在夏朝时期,中国的政权逐渐由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的王朝转变。
夏朝还采取了封建制度来巩固国家的统一。
此外,夏朝时期还有不少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例如饮食文化、陶器制作和丝织业等。
1.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考古证据支持的王朝。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夏朝相似,都是以王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
然而,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并出现了贵族阶层。
商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青铜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水平极高。
同样重要的是,商朝的经济状况良好,商人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商朝的商业交流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商业贸易中心。
在文化方面,商朝的文字出现了较大的发展,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1.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古代王朝,有着较长时间的统治。
西周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的发展。
西周采取的是分封制度,以封建制度巩固王权。
西周时期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更加精湛。
西周的经济状况较为繁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也有显著发展。
西周还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例如《诗经》的编纂和《易经》的创作等。
二、中世纪中国2.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殊而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政权分裂,同时也是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列国争霸,国家分裂充满战争和动荡。
在这个时期,各国进行了频繁的外交和战争,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文化上,春秋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派,例如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中国通史》纪录片近代史部分,整理知识笔记
《中国通史》纪录片近代史部分,整理知识笔记第一集:中华道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百家争鸣的时代。
墨子,各种鬼斧神工的发明,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
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学,游说各国的纵横家,可谓百家争鸣。
而这些思想都跟儒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为基本内容。
孔子的主张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思想。
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并不能为各诸侯国所用。
孔子逝世后一百多年,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扬儒学的道路上,还是不为君王接受。
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主导焚书坑儒,儒家学说更是坠入深谷。
焚书坑儒十八年后,刘邦祭拜孔子,依然没有采用儒学的思想治世。
刘邦采用的道家思想。
随后汉朝建立六十年后的汉武帝采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开始真正的复兴。
这个时候,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董仲舒最为世人所熟知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的精华,成为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
此时的儒学在秉持仁、义、礼、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由此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法、释、道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演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些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礼仪道政治观念,影响着诸多政权的成败兴亡。
王朝的衰亡悲剧曾不断上演,有分裂,有统一,但是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
第二集:中华先祖人类进化分三个阶段,一个是猿人(直立人),古人(智人),新人(现代人)三个阶段。
后来又加一个阶段-南方古猿,所以等于四个阶段。
在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了。
猿人在经历了大约几十万的漫长岁月后,又逐渐发展到了古人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1~1919年)
一战期间______________获得短暂迅速发展,“_________”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_____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__________制度,建立__________,中国的_____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____,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意义: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2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3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
二、世界意义:1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大大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2中国革命的胜利,丰富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解放斗争的经验,增强了亚、非、拉美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③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பைடு நூலகம்期动荡。
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________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__________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
高考目标:
一、政治史(必修一)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打击了本国____统治和外来侵略。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局限:1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分期
经济
政治
文化
其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年代~60年代)
外国__________经济势力侵入,___________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_______。
列强发动两次______战争,中国丧失很多主权;中央机构开始半______化。具有时代特色的_________运动爆发。
影响: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6)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影响: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资产阶级____________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______________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_________”的大旗,动摇了_______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___________主义开始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
(4)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三是国内政治制度的变化,四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5)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选修二
(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内容:
影响:①《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②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③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制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④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⑤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意义: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选修一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背景:国际环境: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也是根本原因。(4)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意义:①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内容总论:
1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二、经济史(必修二)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背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主张:
特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依托古制,就是披上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因为当时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为了使变法减少阻力,所以康有为就用了这样的手段。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败因: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力量雄厚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国际环境:19世纪末,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________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_________。
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________运动爆发,___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_________诞生,国共合作建立___________,开展________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作用:1.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即引进了大机器生产;2.利于中国近代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3.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促使先进阶级的发展和壮大;4.客观上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提供先进阶级基础;5.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工农无产阶级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独裁反动统治提供了经济支援.
思想上:“___________”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______________”实质是______________.
社会生活:________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