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对外开放理论,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对外开放不是邓小平凭空杜撰的,对外开放的提出在中国古代早就被一出来了并得到了很好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开放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三十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现在从建国到现在经过短短六十二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最快的国家。而这一切的取得都离不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本文试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论证邓小平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初期,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主动外交活动。但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统治者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①

一、开放的时代

从现有的文字记载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殷商时代起,中国国内各族之间以及对周边各国各族,开放边界(以致疆界长期是不固定的),经济上相互交流。远到今越南、印度临海地区的货贝等物,已在中国中原地区使用。

春秋战国时代,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罗马帝国的产品,如琉璃球等,也运到中国,在中亚地区俄罗斯境内也发现了中国的产品。至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开放程度,从许多国家用别国之人为将、为相、为谋臣、为工程负责人这一点上,就可见一般。这种开放加强了民族和地区间的联系,为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准备了条件。②

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达大宛、康居(分别在今中亚锡尔河上游东岸、下游及以北地区)、大月氏(阿姆河中部,主要地区在今阿富汗境内)等国。张骞的副使到过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国。以后,汉武帝的使者到过奄蔡(黑海以北)、条支(叙利亚)等国。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一直到达支海(波斯湾)。中亚、东亚等国也派使者到汉王朝访问和通商。西汉政府在交通线上设立亭障,便利各国使节和商旅往来。在汉王朝的主动努力下,中外交通日见发达,出现了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③随着人的迁徙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漆器等产品和植桑养蚕、冶炼技术、井渠法等也传人

①丘进;;朱杰勤教授与中外关系史研究[J];开放时代;1985年02期

②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2619206232.html,,浅谈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③《中国古代史》,第462页.

朝鲜、越南、日本、大宛、安息等国.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莆萄、苜蓿、芝麻、胡桃等相继传人中国。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等乐器、舞蹈以及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中外往来,互通有无,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友好与融合,带来了整理国力的强盛和领土的扩大,使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大版图、生机勃勃的国家。汉代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功,使其政策为以后唐、宋、元各朝统治者所继承。

唐朝时,唐与之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唐朝统治者经常派使节、僧侣等到国外访问、学习。其中,玄奘、鉴真等人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亚非地区许多国家也派出“遣唐使”等到唐朝访问、学习。在唐朝的太学中,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政府机构中,有阿倍仲麻吕等外国人供职。往来于中外之间的商贾不绝于途。唐政府设置了鸿胪寺来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在不少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其中,以长安最为著名。在长安汇集的外宾很多,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④

元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有进一步发展。元代的对外贸易区北起朝鲜、日本,南至南亚、东南亚,西达东欧、非洲东海岸。沿海的广州、泉州、温州、庆元(宁波)、上海等城市都是设有市舶司和提举司的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被称为“汗八里”的大都,当时不仅是元朝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东欧、中亚、日本、朝鲜、非洲东海岸、东南亚各地都有商队、使团到大都来。明初,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于1405年到1433年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郑和的远航,经30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和麦加。⑤此次远航就时间而言,比哥伦布、达.伽马早半个多世纪;就船队规模及船只大小而言,都超过他们的几倍,显示了中国人的航海技术绝不在西方人之下。

长期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加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战国时期直到15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国力强大。16世纪初,中国与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并驾齐驱,是世界三大帝国之一,是三大帝国中最先进的国家。

二、从开放到封闭的转折

从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中国对外政策出现了一次大转折:从对外开放逐步转向自我封闭。

明朝,自建立之时就感到鞑靼、瓦剌族的压力,为了集中兵力、财力、物力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在东南海上实行了收缩;继后,出于平定东方来的倭寇、西方来的殖民者骚扰的需要,防范国内反明者与外来势力的勾结,实行海禁政策,除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部族建立一定的交往关系,实行“勘合贸易”外,在沿海地区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⑥

清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封锁对郑成功等海上扰清力量的物资供应,于1656年颁布海禁令,不准商民出海贸易,违者处死,货物全部没收。以后又多次下达“片板不准入水,粒货不许越疆”的命令。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从开放

④《中国古代史》,第40页.

⑤《明史》,第245页.

⑥朱亚非. 儒学传统思想与明初外交方略[J]兰州大学学报, 2006,(01) .

转向封闭的这一时期,正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从手工业生产到大机器生产、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初,中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在这个时期之末,中国比欧美的主要国家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封闭使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机会。而且封闭造成的“天朝意识”,使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里又一次丧失了赶超的机会。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的结果就是国门被别人打开。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标志我国我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从一八四二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我国的主权完整开始被破坏,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帝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后来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族的危险。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才使中国脱离了这个危险,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才又成为了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三、历史经验

从殷商到1949年的3000年间,中国统治者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两种:开放和封闭。在第一种政策下,吸取他人之所长,经济发展快,文化繁荣,思想活跃,中国长期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列,国力强盛,对外人无畏缩之情。汉、唐对外之风值得继承。在第二种政策下,不知国外大势,产生“天朝尽善尽美”(马克思语)的意识,学不到其他民族的长处,导致停滞落后。一个比别国落后的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挨打,外国侵入,沦人附属国一一半殖民地的地位,明初至清代前期统治者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关系时,未能站在高的境地,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形势,采取了消极的封闭办法,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主权,造成中国从先进的强国到落后的弱国转化的悲剧.此中的教训,值得中华民族永久记住。⑦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⑨由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在执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中国当前阶段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也是对中国3000年处理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⑩

参考文献:

1. 《对中国对外开放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3. 《在南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二十四史》,《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6.《对外开放与封闭:历史的过程与经验》,中国论文联盟。

⑦朱杰勤;;关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几点看法[J];学术研究;1982年04期.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页.

⑩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2619206232.html,, 对外开放与封闭:历史的过程与经验.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

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 中国 (3) 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

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 (2) 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

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3) 7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常健 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对外开放 30年历程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道路。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30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596110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16680.69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年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市和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予以批准。1988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试验基地的作用。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毗邻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与的特殊政策,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 际竞争与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特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海外客商的投资,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先对外资开放金融和其它服务行业的地区。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与示范基地,率先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建筑工程招标承包制、劳动用工合同制、机关干部聘用制、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劳动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等,许多成功的经验已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特区正在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投资体制、口岸管理体制、工商管理、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改革,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阶段进入体制机制创新和发挥自身优势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特区继续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开拓作用。特区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继续发挥试验、示范和窗口作用。同时,特区将进一步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提高,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和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限制越来越大。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 中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市和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试验基地的作用。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毗邻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与的特殊政策,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第二阶段,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其经济技术对外自主权,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先形成投资环境较好的“小气候”,比较集中地为外商提供投资场所,举办工业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产业,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的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区域。1985年2月,党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经历了由小到大,先"小三角"后"大三角"的发展过程。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使我国对外开放由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大大扩大和拓宽了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 第四阶段,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和开发浦东新区,并于1990年6月2日正式批准。在浦东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 浦东新区按照不同功能定位设立了四个功能小区,其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资金充足,金融商贸机构云集,前景广阔;金桥出口加工区是集出口加工、贸易经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9课 对外开放

第9课 对外开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图片展示: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教师讲述: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图片展示: 6.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图片展示: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 一、内容分析 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 基本知识概述: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阶段特征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D.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⑴古代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①东汉:A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B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97年甘英

2019春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9课 对外开放学案 新人教版

第9课对外开放 【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贸组织 【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 4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 放的“窗口”。 2.对引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年,开放了14个。 (2)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 (3)1988年被划为经济特区。 (4)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形成了“———”的、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三、随堂演练 1.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上海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 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毛泽东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国 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5.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6.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经济特区是哪年开始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经济特区起到了什么作用?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1.珠海厦门深圳 2.外资先进技术现代化事业 3.(1)1984 沿海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3)海南岛(4)1990 4.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 二、合作探究 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请你判断,他是A.张骞 B.班超C.甘英 D.王昭君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它的对外交往不包括A.亚洲国家 B.非洲国家 C.欧洲国家 D.美洲国家 3.“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将于2011年7 月下旬在兰州开幕。如果你在暑假打算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将会游览到下列哪个著名文化遗址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相关史实,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包括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老死异国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顽强毅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泰国香米在超市卖的非常火爆,宋朝时也从外国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它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A.越南 B.泰国 C新加坡D缅甸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 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 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 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3)学习唐朝的对外政策,谈谈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综合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 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 马俑 C.敦煌莫高窟 D.吐鲁番火焰山 2.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 D. 唐朝 3.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 度半岛南端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和非洲 4.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A.隋唐时期,日本派学问僧、留 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 B.日本曾大量出土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C.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并在唐朝做了官 D.日本的茶道在唐朝 时传入中国 5.唐朝时,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原因不符合史实的 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朝的 疆域比过去扩大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6.祖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内容,下列史实中,不是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而进行的是 A.昭君出塞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 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 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 并立的示意图是.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在四大发明西传的过程中做出最 大贡献的是A.西方传教士 B.大秦安敦王朝使者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10.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右图)写到:“外国巨价 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 是指A.东京B.临安C.大都 D.南京 11.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 一个行政区域,始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 14.清帝国最终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探究了如下原因,你 认为正确的观点是A.英国实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固步自封C.大兴 文字狱D.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鄙薄科学技术 15.下列能促进我国民族融合的事件有①春秋时的争霸战争②大运河的开通③张 骞出使西域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⑤元朝的统一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⑤ 二、非选择题 16.读图说史 请回答:图一图二 (1)图一、二、反映的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 (2)图一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管理的? (3)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西藏)管理的? (4)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东南边疆地区(台湾)管理的? (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 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 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孟宪实《唐朝的中外 文化交融》)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遣唐使”的代表人物是谁?唐朝东渡日本的代表人物是谁? “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著名人物是谁?他们的活动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这充 分说明当时的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4)读史明智,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对当今的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18.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既有刀光剑影,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同时, 自古以来我国还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以下问题。 (1)归纳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指出主流是什么? (2)列举西汉、唐朝、元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典型事例,并归纳共同特点。 (3)通过学习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你得到什么启示?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摘要: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基本依据;基本政策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据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化的和市场化了的商品经济, 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 十四大决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说我们要运用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第一是配置和运行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即导致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第二造成资源耗费的节约、占用的减少和周转的加快, 即导致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实际上, 结构优化和效率增长这二者的综合, 就是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经济要达到上述主要目标, 单靠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是根本不行的而必须同时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正如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①可见, 实行对外开放, 通过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 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 总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开放的经济必然要求实行经济的开放。因此,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由于生产力落后面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为此, 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和社会安定等政治条件外, 还必须具备经济方面的条件,即自然资源方面的条件和经济资源方面的条件。自然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资源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用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都是很贫乏的, 因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问题在于“人均”这个概念上。由于过去长期没有建立“人均占有量”的概念, 而普遍认为中国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但是, 相对于十一亿多人口来说, 事实倒成为“人多物不博”资源总量虽然很大, 人均占有量却很小。问题就在这里。我们实现现代化, 山于受到两种资源的约束, 理所当然地应该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这就是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 除了坚持自力更生外, 必须走开放之路。因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利用外国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 借鉴当代世界生产力创造出来的一切积极成果, 才能更好地克服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2、与朝鲜的关系 3、中华文化圈 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东南亚的关系 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3、华侨开发南洋 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 4、与欧洲的关系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重点突破] 1、外交途径: (1)政治:政府间往来 (2)经济:经贸交流 (3)文化:技术交流 (4)军事:战争 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环境:稳定 (2)经济:领先 (3)交通:发达 (4)航海技术:进步 (5)政策:开明 三、闭关政策: 1、含义:明后期和清前期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2、原因: (1)内因: 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维护自然经济 ③思想自满、保守 ④害怕东南沿海人民与外联合生事 (2)外因:殖民者入侵 3、影响:积极消极 ↓↓ 一定程度上为主

4、结论:开放兴,闭关亡 四、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现象: 1、侵略 (1)日本(倭):抢劫掠夺 (2)欧洲列强:资本积累 (3)中国:(明中期后)日趋衰落 2、反侵略:威胁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利益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及启示: 1、规律: (1)以友好为主,中外交往频繁 (2)发展趋势是由开放走向闭关 2、启示: (1)“开放兴,闭关亡”,要加强对外开放 (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要…… (3)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今天中国人民更要热爱和平、崇尚友好。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尽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看,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条件不包括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对西亚地理人情的通晓 2、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 A、马六甲 B、印度半岛南端 C、波斯湾 D、东罗马 4、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时间是 A、七世纪 B、八世纪 C、十二世纪 D、十三世纪 5、隋炀帝给日本国书中称“皇帝问倭王”,日本对隋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表明 A、日本对隋朝无礼 B、日本坚持对等礼节 C、日本接受中国文化 D、日本对隋朝称臣

2010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学法指导: 1、以小专题形式建立知识网络体系; 2、充分利用比较法; 3、采用列表方式正确识记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4、重视历史地图,提高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5、注意归纳古代中国从开放到闭关的过程,分析各阶段对外开放的内容、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综合分析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及闭关带来的消极后果。 ★高考展望: 1、突出对外交往的大时代背景,侧重考查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时期的中外关系史,并且要求从中归纳出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2、考查对“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这两个概念之间内涵和外延的正确理解; 3、运用归纳法对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类型和基本途径进行概括; 4、理解古代先进文化技术外传的基本史实,分析外传的历史影响,尤其注重对四大发明为主的中国传统科技的考查。 ★知识整合: 时期主要史实特点 汉朝①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汉武帝以后,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③公元前97年,甘英出使大秦。 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影响深远。 隋唐①对外交通路线发达; ②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③主动出访,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 范围更加广泛、形式 多样、影响更为深远。 宋元①设立专门的外贸机构“市舶司”; ②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政策; ③派遣使节出访。 海上交通为主,海外 贸易规模更大;中国 先进文化大量外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 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

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二是陶瓷业的发展。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三是交通的变化。我国对外交通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在陆路,丝绸因为轻且不怕颠簸运输更加便利,而在海路,瓷器不怕雨水的侵蚀而更适合运输。 三、科技文化的交流历经了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古代科技地位的变化。由于国家统一稳定,经济发达,教育完善,古代科技在宋元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科技一直是古代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汉代至宋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铸铁技术、养蚕缫丝技术、数学、医学等就不断向外传播,从周边国家到西亚再到欧洲、非洲。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 一、整合和归纳知识 经济全球化有着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日具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①萌芽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壁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出现了“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②起步阶段(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业资本主义大发展,形成了欧洲工业,亚、非、拉美原料的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③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第二次高潮。 ④困境阶段(一战后—二战结束):一战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贸易战,使经济全球化因被打断而陷入困境。 ⑤制度化阶段(二战—9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走向崩溃。第三次经济全球化高潮逐渐出现,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 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经济“滞胀”而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因素,交通、信息、科技、文化等的全球化,使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在当今时代的表现 ①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和实质。 ②经济全球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 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双重性) 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⑤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⑥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采取的措施 (1)坚持走中国的特色主义道路 (2)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 (4)实施科教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5)坚持“引进来”战略的同时,推行“走出去”的战略3、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个备

课时学导设计方案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 袁振兴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回归评价课2015.4.22 学导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等重要的历史史实。 2.技能目标:根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分析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学导重点及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只有对古代交往史实清楚掌握,才能理解对外交往对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既有根本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落伍了。 指导自学和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预设突出重点。 问题预设 1.近代史上无人不佩服周恩来的外交风采。结合所学你能列举出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外交家?取得怎样的成就?他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2、自清朝中后期直到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汉唐盛世。从对外交往方面分析中国逐渐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1分钟 《丝绸之路》纪录片导入,引领学生回顾: (1)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何时? (2)哪一个重要人物在此做出重要贡献?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外交往是中国自古至今不变的主题,本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对外交往有着怎样的特点? 目标咀嚼2分钟师:请同学们朗读《专题回归—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速读《问题导读—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个人展示,能生成个人目标。 自学指导8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