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与周边国家及远离自身的国家交往的经历。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也因此具有其独特性、温和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一、和平共处古代中国推崇和平共处,是其外交政策中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的诸侯国之间在平衡相互竞争关系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组织联盟以达成和平协议。
如果同盟关系破裂,中国的外交政策总是尽可能保持和平。
一方面,中国不会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除非自卫;另一方面,中国常常将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
二、文化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轰动一时的文化输出。
例如,开放“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在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更是实现与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三、外交礼仪中国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
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礼仪是政治互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实践国家形象、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古人常说:"礼仪之邦,万邦之表"。
被称作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外交礼仪,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其文明、文化形象,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
中国的外交礼仪往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气质和思想体系,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
四、国际经贸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也十分注重经贸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向外输出。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活跃身影。
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增强外交关系的稳定性,并有利于双方国民的福利和发展。
五、对外援助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外援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建国初期: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开始实施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这时期中国对外政策主要是对外征服和扩张,通过战争征服周边国家并确立中国的统治。
2. 道家思想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一些转变。
道家思想强调和平与和谐的原则,倡导非侵略和互利原则。
秦朝末年的战乱和统治不稳加强了对异族融合的需要,同时也引导了中国对外政策向和平方向发展。
3.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广泛、最频繁的时期之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积极开展了丝绸之路贸易。
4.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开放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同时还派出了一系列的使节团队,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
5.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明朝初期,中国实行了闭关政策,限制了与外国的贸易和交往。
清朝时期,对外开放的程度有所放宽,但仍然保持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由早期的征服扩张向
后期的和平交往转变,同时也有开放和封闭之间的摇摆变动。
这一变化趋势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禁”为主要策略,即限制海上贸易,重视内部自给自足。
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仅限于陆路。
唐朝时期,与海外贸易繁荣的阿拉伯、波斯等国家之间建立了贸易关系,但很快又被废除。
宋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等地的商人建立了贸易关系,但仍禁止民间私人贸易。
明朝时期,曾开放海上贸易,但在崇祯年间恢复海禁政策。
2.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较为保守,逐渐与西方列强建立了贸易关系。
不过,由于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中国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农产品及手工艺品。
同时,清朝政府还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外商在中国内地投资和生产。
3. 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国外推广出口商品,并采取政策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货运动”,鼓励国人购买国货,提高中国自主经济的实力。
同时,民国政府还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但也出现了外资垄断等问题,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方向是走向开放,先后实施引进外资、开放沿海、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政策。
19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逐步实行市场化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因时代背景和国情而有所不同,但均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
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并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意义。
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中国通过贸易、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不断扩展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通过了解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感悟其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于今天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明清时期的对外开放措施,通过历史的角度了解每个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历代对外开放的经验,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启示,并展望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历代对外开放措施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规律和经验,总结历代对外开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分析对外开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进一步探讨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为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通过深入分析历代对外开放措施及其效果,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规律性,指导当今中国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目标。
2.正文2.1 夏商周时期的对外开放措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时期对外开放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贸易上。
夏朝时期,中国的铜器、瓷器等工艺品开始逐渐流入周边地区,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这有利于夏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商朝时期,商王朝通过与西域、南方等地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邻国的外交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国家进行着外交往来,这样的外交关系在古代就已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其思想和基本路线对当今的外交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秦代外交在中国历史中,秦朝开创了一个辉煌而又特殊的时期,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对外关系的政策,都有着标志性转变。
在外交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种强硬的态度,主张以武力征服周边国家,迫使其臣服;同时,秦朝也提倡“以战止战”的策略,意味着要通过强力的压迫和威慑,来推动彼此关系的平衡。
二、汉代外交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中国外交的道路也略有调整。
汉朝在处理与外交关系时,即利用近邻的一些强国与联系,寻求和平,稳定边境。
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奉行和平的小国来说,汉朝也不会退缩,而是会与这些国家展开军事冲突,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三、唐代外交唐朝享受着盛世的美誉,这个时期推行的外交战略则更加灵活多样。
唐朝的外交领域,主张尊重异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积极构建与世界通交的桥梁。
当时还有许多外籍的使节进入唐朝,感受这个国家的强大与汽爆,在双方交流的中,一些时会出现隔阂,但总体而言形成了一些平等互惠的外交交往。
四、明代外交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明代对外交追求和平与稳定,宣誓对外的平等与友好。
明代外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与北方的满洲、东北,和西南的缅甸和大理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边境政策。
但由于明朝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迫,一些封建的做法在膨胀官僚对外的交往中泛滥,外交运作的代价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从秦朝到明清不断的进行演变调整,但不变的是,中国的外交思想一直秉承着和平、友好、平等交往的原则。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坚持之下,中华文明才能够长期繁荣,并在其辉煌过程中,也传递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信息和历史痕迹。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时期。
那时,商王朝处理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常采用婚姻联姻、互赠礼品等方式。
这些方式在后来的历史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而复杂的外交政策体系。
一、以礼相待中国祖先有“礼之邦”的说法,这种精神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的态度,中国一直以来都以礼相待为基础。
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国的外交政策通常采用送礼和接受礼物,以及互相赠送礼品等方式。
可以说,这种礼节是中国外交的一种最基本的模式。
送礼不仅是中国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交往方式,也是一种传承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传统。
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和使节交流的历史表明了这一点。
古代中国的礼节在一些较庞大的贸易路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交流的桥梁,推动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二、以德服人在中国的外交史上,有一句著名的句子:用德服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别人通过道德感召而不是通过暴力或者威胁加入自己的一方。
用德服人的思想,是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又一重要思想体系。
中国历史上使用用德服人的思想方式,维护自己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如西汉时期,汉武帝通过图谋亲近较强地狄羌王,用大量的财富、武器和婚姻带来的利益,迅速争取了他们的归附。
后来,在唐明皇统治期间,以对所称的陈留王阿那瓦尔的好感及礼遇处理其与吐蕃的关系,从而达到了削弱吐蕃对西北地区掌控的战略意图。
三、意图明确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中国政府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外交使命确定境外的政策方针。
外交是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领域。
因此,中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以无私之心为出发点。
同时,中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总是持有明确的意图,这使得中国在外交层面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总之,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方法。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系有着一系列的优良传统,作用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战略和战术思维。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
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
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
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外交政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介绍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包括其特点、原则以及对外交往的方式。
一、古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一直强调和平与和谐,主张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避免战争和冲突。
这一原则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外交史,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百家争鸣、和平共处的局面。
其次,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强调礼仪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和谐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也始终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重视与他国的交往礼仪,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
最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注重实用主义。
无论是与各国的联盟、外交婚姻还是经贸关系,中国始终坚持实际利益和国家战略的考虑。
古代中国善于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二、古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有几个重要的原则。
首先是“以邻为壑”。
中国一直主张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以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中国历史上对周边国家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包括结盟、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以实现和平共处。
第二个原则是“敬天敬国”。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强调对天命和国家尊严的尊重,将国家的繁荣和安危与天命紧密结合。
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态度和方式,使中国始终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仁义”。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追求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的交往,强调国与国之间的道义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巨大,即以仁义为本的方式架构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框架。
三、古代中国外交的方式中国古代外交政策采取了多种方式与外国进行交往。
首先是通过使节交流进行外交。
古代中国派出使节团队出访他国,与他国的君主和政要进行会谈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传递自己的外交意愿和国家政策,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是指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扩展国力、寻求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开展文化交流的一系列行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对外开放的浪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以及宋朝四个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朝的对外开放秦朝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防务和商品贸易方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内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修筑了万里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其次,秦朝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引进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丝绸、宝石、药材等,丰富了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些开放政策为秦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对外开放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并从中亚、西亚等地进口了许多珍奇的商品和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高峰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贸易往来。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中东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和宗教思想。
同时,唐朝还派出大量的使节交往,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唐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朝的对外开放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以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对外开放方面,宋代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与临近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海上贸易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中外交往的历史与变迁
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中外交往的历史与变迁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自古以来就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与变迁。
几千年来,中国通过外交方式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的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塑造了中国的外交格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外交关系的历史与变迁,以及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古代外交的起源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商代,商王与周边国家的君主进行贸易交流,开展外交活动。
西周时期,周王朝大力推动“天下大同”的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签订“和约”以保持和平。
古代中国外交的本质是以礼仪为核心的关系建立。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礼记》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外交礼仪,使得古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变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
那个时期,中国分裂为七个大国,彼此之间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
面对外交挑战,中国秉持“以德服人”的原则,通过择善而从、修好而偏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建立互信和联盟关系。
例如,鲁国的孔子提倡“仁爱”和“中庸”,通过陶冶各国君主的德行,争取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同时,各个国家也通过争夺权谋,进行外交较量。
这一时期的外交变迁推动了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并对后世的外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的外交重心转移秦统一六国后,中国的外交重心转移到了对外扩张。
秦始皇通过修筑长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时还通过同匈奴的外交手段,维持边境的和平稳定。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为后来的中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再放在对外扩张,而是更加注重与西方胡人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西方奇异民族的贸易交流得以增强,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一时期的外交交流加深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唐宋时期的外交盛世唐宋时期是中国外交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多次派遣使节出使周边国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贸易往来。
同时,唐宋王朝还通过文化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悠久而庞大。
它以众多的历史事件、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为基础,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的演变。
一、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核心,注重以礼仪地位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天朝上国”的理念,即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臣服。
这种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影响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方式。
二、朝贡体系中国古代通过朝贡体系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往来。
朝贡体系是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与中国的等级关系,有利于维持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其他国家必须通过向中国进贡礼物来示好,并承认中国的君主地位。
这条通往中国的外交路径塑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中国成为了古代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三、交通使节的派遣中国古代还通过派遣交通使节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交通使节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种方式,意在传递国家的政治意愿和交流文化。
这些使节通常由高级官员组成,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他们的使命是建立外交关系、解决争端、传递消息,并促进文化交流。
交通使节的派遣无疑扩大了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并增进了中外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四、战争与丝绸之路除了和平外交之外,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战争行动和扩张政策。
战争是一种对外关系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利益或扩大国土。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一些朝代通过战争来扩张国土,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维护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为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演变。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或政权往往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自身利益来调整对外关系。
例如,封建时代的外交政策注重朝贡体系,并通过使团的派遣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中国对外政策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对外政策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的对外政策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对外政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了更加开放和积极的趋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的角度,探讨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亲和邻国、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自身独立为主要特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往来,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
在秦汉时期,中国统一了大部分领土,对外政策也更加趋向于扩张和征服,实行朝贡制度来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在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发展。
然而,由于封闭政策的影响,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也较为有限。
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摒弃了过去封闭的政策,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外交合作,积极推动国际间的多边合作和交流。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的来看,中国的对外政策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发展。
中国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往来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为维护国际和地
区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是中国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宋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有何特点?
宋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有何特点?一、重视内外并重的外交政策宋朝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注重内外并重,注重内政和外交的相互配合。
这一特点在宋朝的外交实践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1.以和为贵,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宋朝奉行“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纷争。
这一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注重和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宋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也秉持类似的原则。
2.注重礼仪外交,借鉴古代经验宋朝重视礼仪外交,借鉴古代经验,注重以礼相待,以示尊重和诚意。
通过外交婚姻、贡献宝物等手段,加强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巩固了国家的威望和实力。
二、灵活应对的对外关系1.灵活应对邻国外交的变化宋朝对于邻国外交的变化采取了灵活应对的策略。
对于南方邻国的外交,宋朝采取治理边境、修筑长城、加强水防等措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
而对于北方的辽国和西北的西夏等敌对国家,宋朝则采取了边境贸易、外交婚姻等手段,以化敌为友,保持稳定的边境局势。
2.与金朝的外交关系宋朝与金朝的外交关系则相对复杂。
与金朝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激烈的冲突和紧张的对抗,也有相对稳定和友好的时期。
宋朝在与金朝的外交中既灵活应对,又坚守原则,不断调整外交策略以维护国家利益。
三、实现内外繁荣的外交战略宋朝的外交战略不仅注重国际关系,也注重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配套。
通过与邻国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手段,实现了内外繁荣的局面,推动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1.加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繁荣宋朝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宋朝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优质商品输往世界各地,并从中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2.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影响力宋朝注重文化交流,通过外交婚姻、文化使节的派遣等方式,与邻国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这不仅提升了宋朝的国际声望,也对邻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宋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视内外并重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
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对外开放理论,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是对外开放不是邓小平凭空杜撰的,对外开放的提出在中国古代早就被一出来了并得到了很好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开放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三十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国现在从建国到现在经过短短六十二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最快的国家。
而这一切的取得都离不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本文试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论证邓小平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明朝初期,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主动外交活动。
但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统治者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①一、开放的时代从现有的文字记载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从殷商时代起,中国国内各族之间以及对周边各国各族,开放边界(以致疆界长期是不固定的),经济上相互交流。
远到今越南、印度临海地区的货贝等物,已在中国中原地区使用。
春秋战国时代,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罗马帝国的产品,如琉璃球等,也运到中国,在中亚地区俄罗斯境内也发现了中国的产品。
至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开放程度,从许多国家用别国之人为将、为相、为谋臣、为工程负责人这一点上,就可见一般。
这种开放加强了民族和地区间的联系,为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准备了条件。
②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大宛、康居(分别在今中亚锡尔河上游东岸、下游及以北地区)、大月氏(阿姆河中部,主要地区在今阿富汗境内)等国。
张骞的副使到过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国。
以后,汉武帝的使者到过奄蔡(黑海以北)、条支(叙利亚)等国。
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一直到达支海(波斯湾)。
中亚、东亚等国也派使者到汉王朝访问和通商。
西汉政府在交通线上设立亭障,便利各国使节和商旅往来。
在汉王朝的主动努力下,中外交通日见发达,出现了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
③随着人的迁徙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漆器等产品和植桑养蚕、冶炼技术、井渠法等也传人①丘进;;朱杰勤教授与中外关系史研究[J];开放时代;1985年02期②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浅谈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③《中国古代史》,第462页.朝鲜、越南、日本、大宛、安息等国.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莆萄、苜蓿、芝麻、胡桃等相继传人中国。
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等乐器、舞蹈以及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
中外往来,互通有无,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友好与融合,带来了整理国力的强盛和领土的扩大,使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大版图、生机勃勃的国家。
汉代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功,使其政策为以后唐、宋、元各朝统治者所继承。
唐朝时,唐与之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
唐朝统治者经常派使节、僧侣等到国外访问、学习。
其中,玄奘、鉴真等人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也派出“遣唐使”等到唐朝访问、学习。
在唐朝的太学中,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
唐政府机构中,有阿倍仲麻吕等外国人供职。
往来于中外之间的商贾不绝于途。
唐政府设置了鸿胪寺来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在不少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
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其中,以长安最为著名。
在长安汇集的外宾很多,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④元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有进一步发展。
元代的对外贸易区北起朝鲜、日本,南至南亚、东南亚,西达东欧、非洲东海岸。
沿海的广州、泉州、温州、庆元(宁波)、上海等城市都是设有市舶司和提举司的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
被称为“汗八里”的大都,当时不仅是元朝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东欧、中亚、日本、朝鲜、非洲东海岸、东南亚各地都有商队、使团到大都来。
明初,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于1405年到1433年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
郑和的远航,经30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和麦加。
⑤此次远航就时间而言,比哥伦布、达.伽马早半个多世纪;就船队规模及船只大小而言,都超过他们的几倍,显示了中国人的航海技术绝不在西方人之下。
长期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加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战国时期直到15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国力强大。
16世纪初,中国与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并驾齐驱,是世界三大帝国之一,是三大帝国中最先进的国家。
二、从开放到封闭的转折从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中国对外政策出现了一次大转折:从对外开放逐步转向自我封闭。
明朝,自建立之时就感到鞑靼、瓦剌族的压力,为了集中兵力、财力、物力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在东南海上实行了收缩;继后,出于平定东方来的倭寇、西方来的殖民者骚扰的需要,防范国内反明者与外来势力的勾结,实行海禁政策,除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部族建立一定的交往关系,实行“勘合贸易”外,在沿海地区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
⑥清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封锁对郑成功等海上扰清力量的物资供应,于1656年颁布海禁令,不准商民出海贸易,违者处死,货物全部没收。
以后又多次下达“片板不准入水,粒货不许越疆”的命令。
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国从开放④《中国古代史》,第40页.⑤《明史》,第245页.⑥朱亚非. 儒学传统思想与明初外交方略[J]兰州大学学报, 2006,(01) .转向封闭的这一时期,正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从手工业生产到大机器生产、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时期。
在这个时期之初,中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之末,中国比欧美的主要国家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封闭使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机会。
而且封闭造成的“天朝意识”,使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里又一次丧失了赶超的机会。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的结果就是国门被别人打开。
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标志我国我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
从一八四二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我国的主权完整开始被破坏,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帝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后来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族的危险。
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才使中国脱离了这个危险,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才又成为了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三、历史经验从殷商到1949年的3000年间,中国统治者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两种:开放和封闭。
在第一种政策下,吸取他人之所长,经济发展快,文化繁荣,思想活跃,中国长期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列,国力强盛,对外人无畏缩之情。
汉、唐对外之风值得继承。
在第二种政策下,不知国外大势,产生“天朝尽善尽美”(马克思语)的意识,学不到其他民族的长处,导致停滞落后。
一个比别国落后的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挨打,外国侵入,沦人附属国一一半殖民地的地位,明初至清代前期统治者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关系时,未能站在高的境地,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形势,采取了消极的封闭办法,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主权,造成中国从先进的强国到落后的弱国转化的悲剧.此中的教训,值得中华民族永久记住。
⑦“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
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
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⑨由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在执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中国当前阶段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也是对中国3000年处理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⑩参考文献:1. 《对中国对外开放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3. 《在南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二十四史》,《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6.《对外开放与封闭:历史的过程与经验》,中国论文联盟。
⑦朱杰勤;;关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几点看法[J];学术研究;1982年04期.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页.⑩中国论文联盟, 对外开放与封闭:历史的过程与经验.。